曾国藩:平生长进,全在受挫受辱时

曾国藩:平生长进,全在受挫受辱时,第1张

曾国藩:平生长进,全在受挫受辱时

孔子文化产业2020-07-08

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任何人的成功都是从磨炼中得来的。挫折和失败并不是人生中的“意外”,而是一个人成长道路上的必然,是生活给予的最珍贵的馈赠。

曾国藩曾在给弟弟曾国荃的一封家书中特别谈到自己一生中最难忘、难堪的4次教训。曾国藩为什么要写这封信给弟弟呢?

当时曾国荃刚消灭了太平天国,被慈禧封为湖北总督,但他在湖北境内得罪了慈禧的宠臣官文,一个月内几次被慈禧严斥,同时京城大小官员也都认为他居功自傲、目中无人。

这时的曾国荃可谓精神焦虑、日日失眠,甚至一度得了抑郁症,从而萌生了退朝还乡的念想。看到弟弟如此消极抑郁,为了开导他,57岁的曾国藩在金陵官署给弟弟写了一封信,痛陈自己一生引以为耻的4次重大教训。

他在信中说,自己30年来宦海浮沉,一辈子失败不如意的事情很多很多,但主要有4件事,使他终生难忘:

第一件事

道光十二年到湘乡县考秀才,在应试中被主考官当众斥责,说他写的文章文理不通,秀才没考上。

第二年,他再次应县试,仅中背榜(末名)秀才。这对文才甚为自负、恨不能与韩愈、柳宗元同代以分上下的曾国藩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

但曾国藩对这件事不怨天、不尤人,反而激起他发奋读书的信念。他说:“自古以来确实有一些人文章鄙陋却侥幸获取功名的,但好文章绝不会被埋没。”这使他定下了每天作一篇文章、写一首诗、看书不少于20页的学习计划。

第二件事

咸丰元年,已是翰林的曾国藩向咸丰帝汇报工作,为了对工作情况进行详细说明,他还画了一幅图,但这图画得丑陋不堪,引起了满朝大臣的嘲笑。

第三件事

咸丰四年(1854年)曾国藩在岳州的靖港兵败。当时,他要跳水自杀殉国,幸亏被他的幕僚章寿麟救起,狼狈逃回后搬到城南高峰寺小住,遭到江西全省官绅的鄙夷和耻笑。

第四件事

咸丰五年(1855年)在九江兵败,石达开总攻湘军水营,火烧湘军战船100多艘,曾国藩坐船被俘,后来他硬着头皮逃到江西,又弹劾了江西的巡抚、按察使;第二年当他被围困南昌时,江西省的官绅人人都幸灾乐祸。他与江西官员的关系,更是到了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容得下他的地步。

曾国藩形容自己当时的困窘处境是:“一听到春风的怒号,心就要碎了;一看见敌人的战船开过来,就急得绕着房子转圈,没有好办法。”后来他的老乡王闿运写《湘军志》时说:“曾国藩在江西实在悲苦,现在想来,仍让人忍不住流泪。”

曾国藩在信尾对弟弟说:

我平生的长进全在受挫受辱的时候,所以我现在虽然侥幸成了大名人,也不敢自诩为有本领,更不敢自以为是。你一定要咬牙立志,积蓄自己的斗志,增长自己的智慧,千万不要从此气馁。要想立不世之功,成不世之业,离开了“坚忍”二字是不可能的。

其实,任何人的成功都是从磨炼中得来的。挫折和失败并不是人生中的“意外”,而是一个人成长道路上的必然,是生活给予的最珍贵的馈赠。

同治五年(1866年),由于亲家左宗棠的攻讦和督抚不和,署理广东巡抚两年多的郭嵩焘黯然辞职。

让郭嵩焘尤感伤心的,是左宗棠在他辞职后还给自己来信,措辞伤人。

信里说,“阁下力图振作,而才不副其志”,“于不佞生平志行若无所窥,而但以强目之,何其不达之甚也”。

就郭嵩焘而言,自己与左宗棠既是同乡又是姻亲,更曾在其尚未发迹时大力举荐及维护,有恩于左。左宗棠的举动,在郭嵩焘看来不啻于反戈一击,他既不能接受左对自己“微近迂琐,咎由自取”的评价,更不能原谅左对自己的查办与弹劾,因此与其绝交成为必然。

于是,从同治五年到光绪八年,两人有整整十六年的时间未曾通信,更不曾见面。

即使断交,郭嵩焘仍旧忿忿不平,经常向两人的知交故旧提及。其中,曾国藩既有德望,又是湘人,还是两人共同友人。为了控诉,郭嵩焘给曾国藩写了封信,解释了一番事情始末。信是站在郭嵩焘自身角度,对自己颇多标榜,对左宗棠当然大加贬损。郭嵩焘寄望于曾国藩来做仲裁,为他背书。

并且,郭嵩焘还在信中搬弄口舌,说左宗棠在军营里每天至少骂曾国藩两次,这更有点气急败坏的小人嘴脸。

退庵言在营两食,与左君同席,未尝一饭忘公,动至狂诟左君之诟曾公,以怨报德,我则直讨有罪耳!

实事求是地说,左宗棠对郭嵩焘的评价和参劾是有据可依的。郭嵩焘署理广东两年多,粤省毫无起色,又无法处理好与两广总督关系,多授人以口实。以郭的才干,更适合求学论道而不是博取世俗功名,督抚之职并不适合他,平安卸任对他反而是更好选择。

曾国藩和郭嵩焘是老友也是亲家,对他也非常了解。早在道光二十五年,曾国藩就看出郭嵩焘无办事之才干而长于求道论学,他曾为郭作《送郭筠仙南归序》,就在其中提出自己的诤言,希望郭做个知识分子。

结果不幸被曾国藩言中,郭嵩焘甫一得志即告受挫。如今却又来信诉冤,曾国藩要如何应对?

以骂止骂,未为善法。曾国藩并不以郭嵩焘的弄舌而愤然,他回信表态:

左公之朝夕诟詈鄙人,盖亦粗闻一二。然使朝夕以诟詈答之,则素拙于口而钝于辩,终亦处于不胜之势。故以不诟不詈不见不闻不生不灭之法处之,其不胜也终同,而平日则心差闲而口差逸耳。

曾国藩以柔道手法泰然处之,于大关节处一丝不苟,细枝末节则一笑置之,手段可称高明。

他以平和的态度和委婉的回信,把郭嵩焘搬弄是非的心愿消解于无形,又温柔敦厚的表达了自己的立场。曾又修书给郭嵩焘的弟弟,让他劝解其兄,保持心胸开阔,不要始终紧绷着那根弦。

曾国藩在此事表现出的修养和风度极高,表现出成熟政治家的水准。左宗棠骂曾国藩确实有过,在办理郭嵩焘事件中的手段也有点过于刚直,但曾国藩以菩萨低眉般的姿态一笑置之,并不因郭嵩焘的挑拨和左宗棠的直亢而愤然。

平心而论,左宗棠如金刚怒目的性格易于得罪人,最好的朋友胡林翼也被他骂过“喜任术、善牢笼”,一生中与左宗棠翻脸的朋友不在少数。而曾和左两人共事几近二十年,左宗棠虽然也骂过曾国藩,也不由对他由衷佩服。

曾、左关系也曾经历考验,曾国藩在咸丰七年夺情丁忧时,左宗棠写信谴责,言辞严厉,可称诛心。但曾国藩能做到“不念旧恶”,两人短暂不通音问后,曾国藩就在经过长沙时与左数次深谈,两人也就此“交欢如初”,曾并数次保举左宗棠,老成谋国之举,可称有知人之明。

曾国藩去世后,左宗棠送来挽联:“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落款左宗棠自称“晚生”,更是给足了曾家面子。

曾国藩家书是写给谁的?当然是为了我的家人。但在晚清风云变幻的时代,作为一代大官,他不仅要对一个家族负责,还要对一个军政局面负责。因此,对老曾家书的解读也会有所引申。比如有人认为他的家书是写给咸丰帝表明态度的。

但笔者认为,老曾的家书是写给自己缓解压力的,就像夜行者大声喝酒,不是为了吓鬼,而是为了给自己壮胆。

解读曾国藩的性格受父母影响,他是一个绷着脸的人。

我知道老曾的励志名言:“打掉你的牙,吞下你的血。”受挫折受委屈,忍一口气,以后争取一口气。这是一种积极的解读。然而,当我们看每件事情的两面时,我们也在积累情绪垃圾,生闷气。忍而不负众望的人,往往是喜欢生闷气的人。

曾的旧性情是从曾的母辈来分析的。曾的老母亲姓蒋,在娘家过得很好,嫁到曾家,但经济上很不如意。江泰个性很强,所以他喜欢给自己勇气。“善是自强不息的语言”。同时,我生了很多闷气。

而曾的父亲是个懦弱的人,经常被曾的爷爷训斥。估计他也生了不少闷气。

曾的父亲和母亲性格中的一些消极因素至今仍对曾的大哥产生着负面影响。曾国藩在1854年11月27日的信中也坦承:“我这几年为官,一直在处理军务,中央时常抑郁。每个妈妈都指着自己的肚子给孩子看,说‘这里面积攒了多少闲散的能量,无处发泄。’“可见老受父母影响,是个愠怒的人。

书中背后的恩怨显示谦虚,咸丰却骂他虚伪。

曾是一个生性好胜的人,但他喜欢表现出温和、谦恭和节俭的态度。大家都不傻,你喜欢装,总有人戳穿你。比如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湘军攻克武汉,这是天大的喜事。老曾也有实权,——年掌管湖北代省长。有了一方的财权和人事权,手里还有兵,他不应该得瑟吗?

但是,老曾想得很远。一个人认为他在戴孝,另一个人认为他想展示谦逊的美德,所以他写信给法院并辞职。我以为咸丰帝会给个褒奖,没想到咸丰是个聪明人。一道政令戳破了老曾的虚情假意:“我早料到你会辞职。”我知道你有点害羞,而且预计你会辞职。“好名太小,但违圣旨罪很重,而且是严令适用”,直接骂曾国藩好名,事情性质很严重。结果是,官员应该被免除,同时应该进行严肃的批评。这是咸丰的棍子。对皇帝的批评能顶嘴吗?生闷气是注定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93094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30
下一篇2023-09-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