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的上片主要抒发自己对政治的感慨。开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两句,点明饮酒赏月。接下说“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表面上好像是赞美月夜;也有当今朝廷上情况不知怎样的含意。末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两句是说,既然天上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好,这里所谓“人间”,即指作地方官而言,只要奋发有为,做地方官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这样想通了,他仰望明月,不禁婆娑起舞,表现出积极的乐观的情绪。
下片抒发对兄弟的怀念之情。“千里共婵娟”,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以美好境界结束全词,与上片结尾“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样,是积极乐观的。一方面是对兄弟不能团聚的安慰,同时也是对自己政治遭遇的安慰。
这篇文章已经好久没看了,记忆中是作者开始兴趣高涨,豪情大发,挥笔提下兰亭集序,当时是一种欢快喜悦的心态;转而到中途,感叹时光已逝,心境转至悲凉,感慨岁月;至末尾,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夕,是全文的精华所在,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感叹时光,不由的心情低落。总的来说全文情感由高到低,先写景后抒情,最后画龙点睛,贯穿全文。
感情过程是从一见钟情到朝思暮想,进而苦苦追求,最后两情相悦的感情变化过程。
《关雎》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
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十分清楚:“君子”在《诗经》的时代是对贵族的泛称,而且这位“君子”家备琴瑟钟鼓之乐,那是要有相当的地位的。这原来是一首婚礼上的歌曲,是男方家庭赞美新娘、祝颂婚姻美好的。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周代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昭、穆以后,国势渐衰。后来,厉王被逐,幽王被杀,平王东迁,进入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夷狄交侵,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
反映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面貌的《诗经》,就整体而言,正是这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
-国风·周南·关雎
性质改变,可以理解为改变了初衷嘛。这个有很多,比如男女的恋爱关系,因为社会价值观的改变,男女价值观的对立产生。会让纯粹的恋爱关系,加入了不纯粹的买卖或债务关系。比如情人节,有的女人会要求男女发红包给自己。那么金钱的关系产生就会让这份情感产生性质上的变化,包红包这个行为上,男性需要为女性“定价”,才能包出一个具体数额,包多了,不值得,包少了,不尊重。而女人就在男人定价的过程里,把自己弄得不值钱了,即使你是无价的。
再比如,年过花甲的一对老夫妻,他们从相识、相知到相爱,从结婚、生子到步入老年。他们两个人的情感是经历过很多变化的。你能想象他们之间到底是爱情,亲情,还是友情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