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下语文第三单元第12课教学反思
一、教学设想
1复习了解词的特点。
2感受豪放派词的风格,理解各首词中的景与情。《渔家傲秋思》采用的是典型的借景抒情法,词的上片起笔及写塞外秋天的景致,突出了一个“异“字,下片因景生情,抒发了将士们的思乡之情以及为国建功立业的情怀。《江城子密州出猎》则是直抒胸臆,以情带景。《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先写词人的自我形象,再写过去的战争场景,最后抒发报国无路的感慨,可谓情景交融。《满江红》先写中秋景物,篱下黄花为特写,秋容如拭为概写,景物描写表现出环境的静谧和寂寥,为下面埋着的抒情蓄势。
3《渔家傲秋思》
(1)初读感知:理解大意。
上片:边塞秋景——异
下片:征人之情——泪:思念家乡+向往功业
(2)细读品析:体悟情感。
活动:找出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进行品析,并做好批注。
(3)诵读诗歌,体悟情感。
4《江城子密州出猎》
(1)初读感知:理解词意
上片:出猎场景
下片:建功立业
(2)细读品析,体悟情感
活动:找到本词词眼,体会苏轼之“狂”
点拨形狂——心狂
(3)诵读感悟
5《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活动:找到词眼,概括词意。
点拨壮
上片:军旅生活(雄壮)
下片:前四句:战争场面;后一句:壮志未酬(悲壮)
(2)细读品析:体悟情感
活动:品析“壮”的内涵。
点拨雄壮→悲壮
(3)诵读感悟
5《满江红》
(1)初读感知:理解词意
上片:回顾过往
下片:思虑未来
(2)细读品析:体悟情感
活动:找到文中运用的典故并简要分析,体会词人情感。
(3)诵读感悟
二、教学反思
原本计划安排2课时,可是实际是一首词一课时,共五课时,还有一课时回顾词的知识,并进行了朗读体会活动。
讲完这一课,原本想通过朗读入境悟情,这一点在6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通过老师的范读,感染学生,学生读得很到位,在品析过程中,孩子们分析很细致,课堂知识自动生成,每节课都落实到了教学目标。
然而在2班,不论如何指导朗读,学生的反应还是平平。也只有在老师的带读下稍显一点成效,这也是我最受挫的地方。学生不出声,指名读,却又没几个具有朗读才能的孩子,读完学生点评,能指出不足,再让读时,却依旧还是不改。诗词教学的朗读指导,在平行班始终无法落实到位。课上指导是一种情形,下节课再读就又回到了老样子。在品析方面,学生基本能按课堂活动去做,但分析时,用词贫乏,千篇一律。很多点分析不到,推得很累,上的也慢,知识是灌输,而非生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品味诗歌意境。
过程和方法:通过诵读,结合意象,欣赏诗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感悟美、感悟爱、感悟自由的能力。
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读过不少新诗,但是高中这一阶段才是文学鉴赏的开始,教师应该在领会编者意图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已经接触过相当一部分新诗作品的实际,采用适合诗歌特点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感情解读诗歌,形成初步的诗歌鉴赏能力,培养文学美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诗人独特的意象选择。
教学难点:由意象进入意境的体悟过程。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入文入境
1、导语设计:“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2、解题,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
再,又一次;康桥,告别的对象。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二、诵读入境,感知内容
1、教师示范朗读。
注意:注意字音,把握节奏,听出情感。并且思考:
a、用什么语速读。
b、用什么语气读。
C、用什么情感读。
2、字词正音(见课件)。
3、学生谈听读感受。
用大屏幕打出朗读指导:
(1)语速:舒缓。。
(2)语气:低沉。
(3)情感:不舍。
4、品味节奏。
押韵:
(1)每节押韵、节节换韵。
(2)韵脚分别是什么?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旋律:舒缓(第一节);轻柔(第二、三、四、五节); 低沉平静(第六、七节)
用屏幕打出这首诗的朗读节奏。
5、思考:在第二段中,让作者心境荡漾的究竟是什么样的场景?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一场景描绘出来。
[示例] 夕阳西照,给康河边的柳树披上了一层华丽的金衣,就像那盛装的新娘,在康河柔柔的水波中摇曳着身姿。
6、根据上面的鉴赏方式,小组讨论:3、4、5、6段中通过作者的精心描写,你可以看到什么场景,请你把这种场景描述出来。
(把组分好,然后每小组描绘一小段)
(总结参考——同学回答完了之后进行总结)
第三段:康河沁人心脾的河水中,青荇自由自在的在软泥中欢快的招手。
第四段:梦像彩虹一样五彩斑斓,每一片康河的浮藻间都沉浸着有待发现的自由的梦。
第五段:撑一支长篙,驾一叶扁舟,我在康河的柔波中泛舟寻梦,那满天的星光倒映在康河的水波中,水天一色。小舟在星光中摇摆穿行。此情此景,只有用歌声才能表达我的心情。
第六段:梦依旧,人以非。我还能撑一支长篙去寻找自由的梦吗?今晚的沉默将伴着我悄悄地离开。离开这自由的康桥,离开这自由的梦。
7、现在大家已经把文本的意境表达出来了。作者给大家描绘了一个让人向往的康河世界真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既然大家已经把诗中的画描述出来了,那么你能给每幅画取一个美丽的名字吗?
挥手作别图
金柳荡漾图
青荇招摇图
梦满清谭图
寻梦放歌图
康桥沉默图
悄悄离别图
三、把握意象,体悟情感
诗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情感的,鉴赏诗歌可以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进入意境并赏析诗歌。
1、提问:在景物描写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的景物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1)学生谈自己喜欢的意象及喜欢的理由。
(2)教师补充点拨。
2、画面欣赏
夕阳西沉,余辉给河畔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媚人的金黄,垂柳依依,仿佛是美艳温柔的新娘娇羞地立在那里,粼粼的波光中荡起了绯红的笑意,“我”似乎就是幸福的新郎了。不禁心头也荡漾起来。 清清的河水滋润着软泥上的青荇,绿油油的,在康河的柔波里欢快地舞蹈,骄傲地招呼着行人,似乎在宣告它沐浴康河的自由与舒畅。以至于“我”都“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唤起的是人们对七彩生活的遐思;“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燃起的是人们对生活的浪漫和激情。 “金柳”“波光”“青荇”“星辉”等众多色彩明艳的形象,构成的是一幅明丽和谐的画卷。画面是迷人的,回忆就甜蜜,情感便随之热烈而奔放。
这些五彩斑斓的意象让康桥像一幅画一样栩栩如生的展现在我们眼前,请同学们用这种方式把其他画面描绘出来。
(学生自主讨论,描绘画面)
3、作者情感的发展过程小结。
难舍难分——欢喜和眷恋——更加欢喜和眷恋——对康桥永久的眷恋——感情达到高潮——情绪低落,静思默想——悄悄作别
四、深入品味,探究感悟
这首诗不光是看起来很美,听起来也很美,同学们有没有感觉到?
分角色朗读、齐读、个人朗读,感悟三美。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 建筑美。
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音节和谐,节奏感强。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解说: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结合徐志摩崇和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重点作这三方面的点拨。教师重点讲析绘画美,学生讨论音乐美和建筑美,最后教师总结。)
五、课文总结,拓展延伸
1、再读课文(齐背)。
这首诗运用优美抒情的语言,描述了自己回到母校康桥,在河中泛舟的所见、所思、所感,表达了自己对康桥的眷恋和那如烟似波的离情别绪。
2、拓展延伸。
康桥是徐志摩灵魂的故乡,我们通过这首诗能感觉到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希望与康桥永不分离的感情。下面我们来欣赏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全班同学齐读后讨论:
(1)、这首诗是谁别谁?(诗人别日本女郎)
日本女郎的名字是什么?(沙扬娜拉)
她的名字还有其他的意思吗?
——“沙扬娜拉”是迄今为止对日语“再见”一词最美丽的翻译。“沙扬娜拉”既是杨柳依依的挥手作别,又仿佛在呼唤那女郎温柔的名字。
(2)、这是诗人随泰戈尔访日后的感怀之作。诗一开始,就以一个构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娇羞之态。“一低头的温柔”与“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两个对立的意象恰当地重叠在一起,使我们感到一股朦胧的美感。接下来,就的互道珍重,我们体会到诗人的那种离别之情。
(3)“甜蜜的忧愁”,忧愁怎么会是甜蜜的呢?
——甜蜜和忧愁在感情上似乎是矛盾的,其实不然。这样写使诗歌的情感更加饱满。
3、布置作业
(1)、完成《学法大视野》中的相关作业。
(2)、预习下一课。
《道德经》有言:“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
世间万物的基本原理、方法和规律都是极其简单的,把复杂冗繁的表象层层剥离之后,就是事物最本质的道理。正是基于这样的认同,面对当今日益复杂的“语文教学”,丁卫军老师极力倡导“简约”,主张剔除语文教学中那些无效的、可有可无的外在形式,主张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通过聚焦、选择、整合来提升课堂的内在品质。
“简”是外在呈现,“约”为思想内核,其指向的是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是师生未来的生命成长。
课堂是师生构建生命场的主阵地,这个主阵地的效果如何,取决于教师对文本解读的如何。而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应是基于怎样更好地指导学生理解文本的前提下,基于怎样更好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为原则,这里不仅暗含着对教师读懂、读透文本的考验,更有对面对学生设计文本教学的考验。因此,文本解读能力是一个语文教师打开课堂大门的钥匙,是一个语文教师终生的必修课。“简约语文”的课堂就是从文本解读入手,根据提炼的文本核心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主体需要,重新构建课堂。
在构建的体系中,其课堂教学集中关注以下几点:
1问题与活动。教师在文本细读中,确定教学内容、确定文本体式规定的话语系统,再结合学情特征,制定适当的教学目标,根据目标设计教学的主题。在目标与达成之间,重在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
如《背影》,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全文不足1500字,但历来却是众多名师研读的经典之作。丁老师以其个性化的简约思想,独辟蹊径,带领学生从情感体验入手,直达“背影”的细节处,设置精读、比读、资料助读等活动,在学生对言语的品析中自然而然地再现父子之间的真情。
2表达与倾听。表达和倾听是让课堂教学活动真正有效或者高效的两翼。表达,就是通过课堂的说和写,多角度、多层次地训练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师生的有效倾听很重要,卡耐基训练系统有一句名言,一双会听的耳朵胜过十张会说的嘴巴。在倾听中发现质疑,形成辩论,启智生成,从而培养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如《天净沙·秋思》,直接借助经验重构和情镜还原对文本内容进行陌生化解读,唤醒学生的身体体验和生活经验,把文字转换成生动具体的画面,而在此过程中,主要通过引领学生从隐蔽的语言叙述中发现意象的空间秩序和情感表现机理,整个教学就是学生的专注性倾听和表达中,层层推进,直到抵达一个“秋思”的审美世界。
3评价。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是课堂教学的助推器,教师要具有及时纠正学生错误、偏颇的认识,要澄明学生模糊的解读,要点拨及时到位,以激发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思考,要适时追问,以不断提升学生的认知层次,从而,让思考走向深刻。
如《乡愁》,教师依托课堂评价,把学生的目光一点一点聚焦到:关注语境,引导学生涵咏重点词句,体悟对作者情感的初识;关注意境,还原情景交融的空间画面,引导学生进入审美境界;关注心境,引导学生模拟余光中口吻写出“刹那间”的心绪,让其不经意地走进诗人的内心,产生情感的共鸣。
孙绍振先生曾说,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这是启示我们,要带领学生解读到文本的深层密码,对于教师而言,首当潜入文本深处,找到帮助孩子打开密码的钥匙。也正是因为教师对文本解读的“博观”,所以才会有课堂教学如此的“约取”,“以少胜多,以简驭繁”。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它指向的是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要求,受特定的教学内容和具体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制约,因此,教学方法应该包括教师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学习方法)两大方面,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有机统一。
纵观古今中外,对教学方法的探索从未停止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琳琅满目,有基于原理的启发式、发现式、注入式方法等;有基于技术的讲授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而“简约语文”课堂则以发展学生智能为出发点,重在教会学生思考,重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语用实践能力和审美能力,与当下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能力培养正相契合,但究其教学方法却极其简单:
1朗读。朗读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一种最有力的手段,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既是学习语言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又是一种语言能力。简约语文的课堂始终以朗读为桥梁,打通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通过读去体验、感觉字里行间传递的情感,通过读打开文本的深层密码,通过读对自我原有的经验进行改造和重组。
教学鲁迅的《雪》,师生问好之后,直接进入读课文环节,“小声读”“放声读”,教师深情“范读”,抒情处“轻轻地读”,进入语言时“说读”。读江南的雪,读出柔美,读出淡淡的哀伤;读朔方的雪,读出豪放、读懂作者。纯粹地将教学目标聚焦为以读促悟,以读促情,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复活。“朗读”俨然是简约语文课堂最简洁、最有力教学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朗读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通过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
“口而诵,心而惟。”出之于口,入之于心,简单而恒远。
2聚焦。在选择、整合的基础上“聚焦”是简约课堂的核心策略。“乱花渐欲”会“迷人眼”,所以,“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找一个最恰好的点,串起文本所有的面,然后,师生顺着这“点”向文本纵深处凿明、凿透。这样的聚焦,让课堂思路与课堂走向更加明晰,让教学设计眉清目秀,泾渭分明。
《雪》就是以“感知意象、体悟情感”为聚焦点,由男方到北方,分别品出不同的深意;《在阿加西斯教授实验室》,则聚焦“语用”,彰显语文的学科特质,让语用训练扎实有效;《山坡羊潼关怀古》选择聚焦“诗境”,深得诗歌教学之道,简而丰,约而实……
在有力的聚焦之下,学生的课堂印象专一而深刻,对文本的领悟独到而个性。
用简简单单的方法,抵达厚厚实实的文本深处,这中间呈现的是学生灵动的思维,每一个环节都可以感受到学生绽放的思维火花。
简约语文“立足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以精心提炼的有用、精要、好懂的语文知识要点作为支架,充分挖掘、合理协调、科学使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手段,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和要求完成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活动的落实以及教学结果的评价,建构的是实在灵动、素朴本真、高效丰美的语文课堂,减轻学生负担,增强学生语文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简约语文”的外在特征可以概述为:“教学目标简明”、“教学内容简洁”、“教学过程简化”、“教学语言简练”等;对“简约语文课堂”提出了设计的策略是“聚焦:守正语文的核心素养”、“选择:取舍之间的智慧斟酌”、“整合:彰显文本教学的核心价值”;更为可贵的是总结提出了“简约语文课堂”的基本范式,“菜单式”教学、“板块式”教学、“主问题式”教学与“线式”教学,诸如此类,这样的探索让语文外衣更本真、更朴素,让语文的教学更纯粹、更有方向。
简约语文“究百家语文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言”是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思想情操陶冶于一炉的教学观,在这样的形式下,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越来越个性化,思维的发展越来越理性化,认知的维度越来越宽泛化,师生也必将在课堂上不断开辟出新路径,从而走向语文教学的新境界,简约。本真。理性。生命成长可期,思想发展可待。
而真正好的语文教学,必然要回归简约,回归本真,回归理性,回归到语文学习的规律,也唯有如此,成长才可以接受“生命与思想”的检阅。
推荐阅读: 《简约语文公开课》 丁卫军 著
每一次书写,思维的霎那切入太重要,霎那思维若受了限,别的通道也就不再降临了。
于是,只有将就。
那就姑且再放一放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