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之死扑朔迷离,是遭人陷害,还是另有原因?

刘伯温之死扑朔迷离,是遭人陷害,还是另有原因?,第1张

中国民间有个口口相传的说法叫“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可见聪明睿智在中国民间最认可的就是这两位,有人猜想如果这两人在一个历史时期刘伯温估计要比诸葛亮更胜一筹,而这个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能人,他的死因却是个谜。

按正史的说法明朝洪武八年也就是1375年正月,刘伯温偶感风寒病倒了,朱元璋很着急派胡惟庸带着太医给刘伯温看病,但是按照太医开的方子吃完药之后不但没见好转反而十几天后愈发严重,几个月便去世了。从正史记载来看这个去世确实是有点蹊跷,一个风寒疾病对当时的太医来说应该不是什么难题,竟然病情不严重那为什么吃了太医开的药不见好转还加重,甚至后来还死了呢?

洪武十三年,也就是1380年,胡惟庸谋反案爆发,在收集胡惟庸罪行时,御史涂节揭发五年前胡惟庸指使太医在药方上做了文章毒害刘伯温。厦门大学傅小凡教授认为正史记载的这桩定案有很多疑点:其一,刘伯温没有发现药方上有问题。

其二,一副药的效果太长,相隔十几天之后才发作,现实中从药理学病理学上说不通,除非开了一个疗程的药,一直吃十几天的药,一直吃不好,还一直吃直到吃死为止,不合常理。其三,知情人太多,在中药方做手脚毒害人命,如果是受人指使这应该是绝密。

所以史学上说胡惟庸害死刘伯温很可能是桩冤案。只不过胡惟庸谋反案成立了,加一个罪名罢了。竟然胡惟庸是冤枉的,那冤枉胡惟庸的又是谁?最早怀疑最先把消息发布出去的很可能就是刘伯温自己,那为什么当事人刘伯温会怀疑胡惟庸呢?是不是他们之间有什么过节呢?

首先来说一下朱元璋成就帝王霸业的背景,当年朱元璋打天下手下有两个派系:一个是起家的淮西派,以李善长为首。另一派则是浙东派,是朱元璋消灭张士诚之后的浙江读书人,代表人物就是刘伯温。

打天下之时忙于展示两派相安无事,当朱元璋称帝建朝之后,矛盾就日益激烈了,淮西派自认为是开国元老,自然不把其他人看在眼里,浙东派自然就不服了,而是在朱元璋刚称帝的洪武元年,朱元璋北上汴梁征战就把刘伯温和李善长留在南京留守,当时李善长身边的一个亲信他丞相府的秘书李彬因为贪腐畏罪潜逃。

李善长重视老乡的情谊而是亲自找刘伯温请求网开一面放过李彬,刘伯温不答应并立即上报给太子处以李彬死刑,导致李善长丢了面子,而胡惟庸和李善长都是淮西老乡,后面李善长告老还乡后,胡惟庸就成了淮西的代表人物,这两派的矛盾慢慢的就集中到了胡惟庸和刘伯温两人的身上,两派的斗争也就越来越激烈。

丞相李善长辞任后,朱元璋将刘伯温叫去商量丞相人选,朱元璋则说了三个人选浙东派杨宪,中间派汪广洋,淮西派胡惟庸,不料想这三个元全被刘伯温给否定了,说杨宪有丞相之才却无丞相之量,王广洋则偏狭浅陋,胡惟庸更是不堪,可是朱元璋后来还是让胡惟庸当了丞相。

后来刘伯温隐退之后害怕胡惟庸报复对前来拜访的地方官一概谢绝不谢,但是即便这样,胡惟庸还是借助刘伯温不是真的想在他老家建巡检司,而是想建墓地,而这块墓地有王者之气这件事情在朱元璋那诬告刘伯温。针对王气这种事情刘伯温也没办法为自己洗白。

针对刘伯温之死的还有另外一种民间说法,幕后的真正的主使人是朱元璋,那么真的是朱元璋吗?咱们来看看朱元璋的态度,李善长离任之前,朱元璋对刘伯温几乎是言听计从很信任,朱元璋对刘伯温态度的转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就是从朱元璋跟他讨论丞相人选的时候,可惜刘伯温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因为朱元璋这个人相当爱面子,对他提出三个人选,让刘伯温不屑,从这之后就慢慢冷落了刘伯温。

当然这也不是主要原因,那是不是胡惟庸的诬告起了作用?当时对胡惟庸的诬告,朱元璋信了想惩戒刘伯温,但是他官职没了也没法惩治,只得颁发一道旨意将刘伯温的俸禄给停了,而刘伯温是怎么做的呢?

见到朱元璋之后,一句辩解的话也不说就一味的检讨自己,也不回去就留在南京,在朱元璋眼皮子底下,那面对刘伯温的这个表现,朱元璋还是很满意的,也同时明确意识到自己错怪了刘伯温。而是再次给刘伯温一封诏书让他回青田养老,对刘伯温有了信任,所以是朱元璋暗中主使这一说也不太立得住。

那么到底刘伯温是怎么死的呢?很有可能是自己得病死的,据《明史刘基传》的描述,他的症状很像是肝癌,得肝癌跟刘伯温的性格关系很大,他的性情刚烈,爱发脾气。心气又极高,一个人强忍着归隐田园。

归隐之后还被小人诬陷,被诬陷还不能申辩,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当上丞相,当朱元璋下诏任胡惟庸为丞相时,这是对刘伯温郁闷压抑心情的最后一击,刘伯温听说这个消息之后,悲愤的说了一句:“使吾言不验,苍生福也”,意思就是如果我对胡惟庸的预言不正确的话,那就是百姓的福气了。

刘基,号伯温,足智多谋,思维缜密,料事如神,是朱元璋夺得天下、建立明王朝的第一谋士。然而,明朝开国后,刘基只被封了个次一等的爵位--诚意伯。虽然他执法如山,并且在与淮西派首领李善长的争斗中占了上风,最终却被李善长的心腹、奸臣胡惟庸所害。而这一切的背后,总有一只无形的手在主宰他的命运,直至生命的终结。,

 淮西派与浙东派拉开争斗序幕

朱元璋在解决了北元后,制定了一系列旨在恢复生产和生活的政策,得到了好的效果,但此时,朝廷内部的矛盾又激烈起来,大臣分成两派,以地域为区分,开始了新的争斗。

这些所谓派别,实际上就是老乡会,大家都说一样的方言。朱元璋手下最大的老乡会就是淮西集团,会长本来应该是朱元璋,但考虑到他还兼任皇帝一职,所以当时是由李善长代理。这一集团人多势众,主要成员有李善长、郭兴、郭英、汤和、周德兴,还包括死去的常遇春等人,可以说这些人是朱元璋起家的班底。当时的人们见面都以会说淮西话为荣。

李善长何许人也,为什么是第一功臣此人主要负责后勤和政务,如果把刘基比作张良,那么李善长就是萧何。他一直跟随朱元璋夺天下,鞍前马后的劳顿,后勤工作不好搞,劳心劳力又不讨好。朱元璋是个明白人,所以在建国后,便以李善长为第一功臣,任命他为丞相。

李善长这个人的特点是外表宽厚,却心胸狭窄,谁敢和他过不去,就一定要解决对方。俗话说恶人自有恶人磨。淮西集团很快遇到了对手,那就是浙东集团,首领就是刘基。

两个集团就在朱元璋眼皮底下开始了斗争,朱元璋似乎很有兴趣,他准备看一场好戏。

刘基处死李彬,与李善长结怨

李善长被朱元璋引为第一功臣,于洪武三年(1370年)被封为韩国公,这是很了不得的,因为当时朱元璋一共只封了六个公爵,其他五个人分别是徐达、常茂(常遇春儿子)、李文忠、冯胜、邓愈,他们都是血里火里拼杀出来的一代名将,而出人意料的是,李善长排位居然还在这些人之上,名列第一。他也是公爵里唯一的文臣。

相比之下,刘基也为朱元璋打天下立下了大功,却只被封诚意伯(伯爵)。耐人寻味的是,他的俸禄也是伯爵中最低的,年俸只有240石,而李善长是4000石,多出刘基十几倍。

刘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在许多重要决策中起了重要作用,为什么只得到这样的待遇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是那么难以解释。朱元璋是一个乡土观念很重的人,李善长是他的老乡,而且多年来只在幕后工作,从不抢风头

埋头干活,这样一个人朱元璋是很放心的。相对的,刘基是一个外乡人,更重要的是,刘基对事情的判断常常比他还要准确!

从龙湾之战到救援安丰,朱元璋想到的,他也想到了,朱元璋没有想到的,他还是想到了。换了你是皇帝,会容许这样的一个人在身边吗而且这些决策并非安民之策,而是权谋之策,搞阴谋政变十分有用,外加刘基厚黑学的根底也很深,朱元璋时不时就会想起他劝自己不要去救韩林儿这件事。谁知他将来会不会对自己也来这么一手。

不杀他已经不错了,难道还想要封赏吗

刘基一生聪明,但也疏忽了这一点。这也就决定了他在这场斗争中很难成为胜利者。

洪武元年,双方第一次交锋。当时的监察机构是仿照元朝建立的御史台,刘基是御史中丞,也就是说,他是言官的首领,此时的优势在刘基一边。

引发矛盾的导火线是一个叫李彬的人,是李善长的亲信,他由于犯法被刘基抓了起来,查清罪行后,刘基决定要杀掉他。此时正好朱元璋外出,李善长连忙去找刘基说情,刘基却软硬不吃,还将这件事向朱元璋报告。朱元璋大怒,命令立刻处死李彬。不巧,这份回复恰落在了李善长手里,他不敢隐瞒,但也怒不可遏。为了救自己的亲信一命,他想了一个借口,他相信只要讲出这个借口,刘基是不会拒绝他的求情要求的。

他找到刘基,对他说:"京城有很久不下雨了,先生熟知天文,此时不应妄杀人吧。李善长可谓老奸巨猾,他明知刘基深通天文之道,以此为借口,如刘基坚持要杀李彬,大可将天不下雨的责任推到刘基的身上,当时又没有天气预报,鬼知道什么时候下雨。

然而刘基的回答是:"杀李彬,天必雨!"

李彬就这样被杀掉了。李善长被激怒了,他开始准备自己的第一次反击。

刘基敢说这样的话,应该说他是有一定把握的,他确实懂得天文气象,可问题在于即使是今天的天气预报也有不准的时候。

这一次刘基的运气不好,过了很久也不下雨,等到朱元璋一回来,李善长积聚已久的能量爆发了出来,他煽动很多人攻击刘基。朱元璋是个明白人,并没有难为刘基。但刘基自己知道,这里是呆不下去了,于是在当年八月,他请假回了老家。

临走前,正值当时朱元璋头脑发热,想把首都建在老家安徽凤阳,同时还积极准备远征北元。刘基给了朱元璋最后的建议,建都凤阳是绝对不行的,而北元还有很强的实力,轻易出兵是不妥当的。后来的事实证明,他又对了。应该说,当时的朱元璋是很理解刘基的,他对刘基的儿子说过,现在满朝文武都结党,只有刘基不和他们搞在一起,我是明白人,不会亏待他的。

朱元璋这次可真是被刘基给蒙了,刘基并不是什么善男信女,他在临走之前已经布下了自己的棋子--杨宪。杨宪是刘基的死党,他得到了刘基的指示,接任御史中丞,准备对淮西集团的反攻。

 胡惟庸从幕后走到台前

这位杨宪也不简单,他韬光养晦,扶植高见贤等人,并利用言官的力量,不断收集李善长的黑材料,并经常在朱元璋面前打小报告,说李善长无才无德,不能委以重任。朱元璋不是蠢人,知道杨宪说这些话的目的何在,开始并未为之所动,对李善长依然十分信任,但时间长了,他也慢慢对李善长有了看法,对李善长多有指责。十一月,他召回了刘基,并委以重任。淮西集团全面被打压,浙东集团开始占上风。

浙东集团眼看就要成为胜利者,李善长十分忧虑,他明白自己已成靶子,淮西集团岌岌可危,而自己又不便亲自上阵,与淮西集团公开叫板;他左思右想,为何不学学刘基呢找一个代言人,但这个人又不能太有威望,要容易控制。于是他看中了胡惟庸,但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个选择最终让他踏上了不归之路。

胡惟庸是李善长的老乡,他很早就追随朱元璋,却一直不得意,总是干些知县之类的小官。但他确是个有能力的人。在得到李善长的首肯后,他成了淮西集团新的领袖。这场斗争最终将在他手中结束。

有道是:人算不如天算。就在浙东集团春风得意、准备一鼓作气打败淮西的时候,事情又发生了变化。由于刘基言语过于直接,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没有沟通技巧,很多人开始在朱元璋面前说他的坏话,朱元璋对这个足智多谋的第一谋臣也起了疑心,于是就有了后来那次决定刘基命运的谈话。

朱元璋的第一谋士刘伯温早年深得朱元璋的信任,那么他为什么会失去信任,最后又是怎么死的?刘伯温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但它可惜他的命运太悲惨了。

淮西学派和董哲学派相互争斗。

元元璋平定北元后,致力于人民的发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朝廷内部斗争愈演愈烈,大臣们分成两派,一派是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派,一派是以功臣刘伯温为首的董哲派。

估计大家对李善长都不陌生,他对明朝的建立功不可没。如果把刘伯温比作张亮,那么李善长就是。明朝开国后,朱元璋赏识他的贡献,封他为丞相。

李善长表面上大方,实则笑里藏刀,小心眼。如果有人得罪了他,他一定会先把对方杀了,然后再放轻松。但是,他在遇到对手刘伯温的时候,就没有那么嚣张了。朱元璋对两派的斗争视而不见,他很不高兴,因为他从中获益。

吴鸿的第三年李善长被封为朝鲜官员,相当于被封为公爵。立下汗马功劳的刘伯温只被做了伯爵,年薪只有240石,李善长是4000石。刘伯温自然不高兴。

其实朱元璋是故意这样做的。朱元璋是个乡土观念很强的人,李善长是他的老乡。再加上李善长他不努力工作。我不喜欢抢风头。相比较而言,刘伯温有点高调,最重要的是刘伯温比朱元璋聪明!这让朱元璋很不安。

洪武元年,李善长刘伯温逮捕了他的心腹李斌,因为他触犯了法律。此时朱元璋不在宫中,李善长跑去找刘伯温说情,刘伯温却不领情。他向朱元璋告发了林兵,朱元璋下令处死林兵,而李善长想挽救他的亲信。但是刘伯温决心要杀林兵。

朱元璋回来,李善长煽动很多人攻击刘伯温。朱元璋知道自己没有为难刘伯温。于是刘伯温想以退为进,请假回老家。但他临行前,自己下了棋子,在他的建议下,由亲信杨贤接替了程的位置。这个杨贤是个高明的人物。他不停地收集李善长的黑材料,然后拿给朱元璋看。

起初,朱元璋没有t认为那只是大臣们互相争斗的手段,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越来越信服,渐渐对李善长有了看法。今年11月召回刘伯温,浙江集团在这一轮占了上风。李善长觉得形势对自己越来越不利,决定学学刘伯温,找个代理人。他看中了胡。

那时,胡还不是一个显赫的人物。他很早以前就追随朱元璋,但邹市明和义隆都从神坛上掉了下来。在李善长的支持下,他成为淮西集团的***。人不如人,在淮西集团奄奄一息的时候,朱元璋又对刘伯温起了疑心。很多人在朱元璋面前说刘伯温的坏话,朱元璋对刘伯温有点戒心。

刘伯温,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是朱元璋夺天下的第一功臣。但是,出人意料的是,朱元璋称帝后,在论功行赏时,刘伯温只被封了个次一等的爵位诚意伯,这又是为何呢?

明朝对外实现大统一后,内部很快产生了窝里斗,具体来说就是两大派系之间的你争我斗。

追随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老乡形成了淮西集团,他们的带头大哥是李善长。李善长擅长后勤和政务工作,他一直跟随朱元璋打天下,后勤工作搞的很好,是朱元璋得天下的一大功臣。也正是因为这样,朱元璋在建国后,李善长被任命为丞相。

除了淮西集团,还有一个派系——浙东集团,浙东集团的带头大哥就是刘伯温。

两个集团就在朱元璋为了权力进行着你争我斗。但是乡土观念很重的朱元璋明显偏向淮西集团。他不但任命李善长为丞相,而且封其为韩国公,成为朝中名副其实的第一牛人。

面对于刘伯温,朱元璋则明显进行了打压,只是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封为诚意伯。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俸禄也是伯爵中最低的,年俸只有240石,而李善长是4000石,多出刘基十几倍。

尽管如此,刘伯温还是率领浙东集团和淮西集团进行死磕。

洪武元年,双方第一次正式交锋上演。

引发矛盾的导火线是一个叫李彬的人,是李善长的亲信,他由于犯法被担任御史中丞的刘伯温抓了起来,查清罪行后,刘伯温就要对他下毒手了。而这时朱元璋又不在都城,李善长无奈之下只好自降身份去找刘伯温说情。

结果刘伯温却一点也不领情,还把件事向朱元璋进行了报告。朱元璋一听怒不可遏,命令立刻处死了李彬。

不想,朱元璋的杀无赦之回复令竟然被李善长第一时间短简了。他为了救自己的亲信一命,他想了一个借口,他相信只要讲出这个借口,刘基是不会拒绝他的求情要求的。

他再次找到刘伯温,说了这样一句话:“京城有很久不下雨了,先生熟知天文,此时不应妄杀人吧。”

李善长想以此为借口,“警示”刘伯温暂时不要杀李彬。然而,刘伯温的回答是6个字:“杀李彬,天必雨!”

结果可想而知,李彬很快就人头落地了。

李彬死了,李善长怒了,他开始了反击。把柄就在刘伯温说的 “杀李彬,天必雨!”6个字上。对于颇懂天文地理的刘伯温来说,对天文气象的“把脉”还是很准的。然而,这一次刘伯温却看走了眼。斩杀李彬后,一直长晴,很长时间也没有下雨。

因此,等朱元璋一回到朝中,李善长积开始在这件事上大做文章,并且煽动很多人攻击刘伯温。

朱元璋虽然没有直接“处罚”刘伯温,但刘伯温是个聪明人,他知道他在朝中树敌太多,再加上他又是个功高震主之人,在朝中呆着是件凶多吉少的事,为此,他索性抛开一切,来了个告老还乡。

刘伯温走了,但浙东集团产东风有跨,接过他的大旗的是杨宪。杨宪是刘伯温的“死粉”,他在刘伯温的帮助下接任御史中丞,并且伺机对淮西集团进行反攻。

事实证明,刘伯温的眼光果然没有错,这位杨宪是位韬光养晦、扶植高见贤等人,他先是通过各种渠道不断收集李善长的黑材料,然而不时在朱元璋面前打小报告。刚开始朱元璋并不在意,时间长了,他就对李善长有了看法,并且对李善长多有指责。

对此,李善长十分忧虑,他明白自己已成靶子,淮西集团岌岌可危,而自己又不便亲自上阵,于是他也学刘伯温找了一个“代言人”——胡惟庸。

胡惟庸是李善长的老乡,是个有能力的人,他很早就追随朱元璋,也立下了赫赫战功。结果在李善长的操作下,他接任了淮西集团带头大哥的地位。

尽管如此,两大集团的对拼中,还是浙东集团占据了上风。就在浙东集团准备一鼓作气打败淮西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3989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2
下一篇2023-10-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