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是一部( )小说,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描绘了主人公在北京城南经历的( )

《城南旧事》是一部( )小说,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描绘了主人公在北京城南经历的( ),第1张

《城南旧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以其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初版1960年。全书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观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淡淡的哀愁与沉沉的相思,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可视作她的代表。作者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描绘了主人公在北京城南经历的(童年往事 )。

1 春日随性未来无限当下认真适当城府做有趣的人

2我真傻为你撑伞为你添衣为你赴汤蹈火还乐此不疲

4我被黑夜冲昏了头差点就要说想你了

5 这辈子的目标,就是嫁给你

6我想和你在一起而不是抱着手机说想你

7人生苦短阿叔是草莓味的你要不要。

8这世上赢得多半还是薄情人

9希望我是最好的,也是你再也遇不到的

10总是在这该死的感情上栽跟头

11我也想变好啊可我还是日复一日的堕落

12何必把简单的好感放大成喜欢最后夸张成爱

13忙忙碌碌地生活着真好啊根本没时间伤春悲秋每的念头就只有干完的活就可以睡觉啦

14我在等我的猪,我好想他。

15你是无意穿堂风却偏偏引山洪

16我再也找不到你了

17就不要总是在我梦里出现了吧有空的话来见见我吧我想你了

18想我了就抱抱空气小可爱无处不在

19小家伙要想我梦里也要是我

20变好和你一生都在争取

现在的生活并不是我想要的,但却是我自找的

1、寂寞空虚无聊闲的蛋疼的生活

2、不要嘲笑别人的疤 那只是你没有经历过的伤

3、要是哪天你打给我电话我不接你电话,对不起,我妈在旁边

4、生活总有一个平衡,好与坏,爱与恨,快乐与悲伤,热闹与寂寞,不可以改变的。

5、[我不是因为看你长得帅我就喜欢你,而是一种所有人都给不了我的感觉,]

6、你不是长得丑,而是你脸分辨率调的太低。

7、当所有的爱熄灭,还可以点燃自己,让心亮着。

8、痛苦是什么作业多,试卷难,大姨妈来玩测漏。

9、[就是经过你身边偷吸了一口气于是成瘾了]

10、现在的生活并不是我想要的,但却是我自找的。

11、如果可以,认识你是我此生最大的错误,如果时光倒流,我宁可那一世都是不知道你的存在。

12、当那个人开始忽略你的时候、是应该学会忽略那个人的时候。

13、梦里的拂晓,沉淀的窒息难过闷在水里通通丢弃,你会不会好过些。

14、我什么都不要,只要回到从前就好

15、我可以对一个人掏心掏肺也可以对一个人不闻不问

16、有一些人,就像我世界里盛放过的烟花,繁华仅那么一瞬间。

17、我喜欢聊天你一句我一句,并不是我一大堆你一嗯。

18、看着你时刻都在线,但却没有勇气去跟你说声“我爱你”。

19、人生中有朋友是幸福,有知己是难得,有知心是难求难得。

20、我学着咽下一大段话和所有情绪,只用嗯表达我所有的想法。

这不是我一直要找的经典爱情语录吗?

1、当那些帅哥男主角深情地去说:“我爱你原来的样子”的时候,他说的并不是她乱糟糟的头发和爱丢东西的习惯,而是她改变自己的那种决心和满满的乐观——因为这些能量都被他感受到,也把他感动到了。

2、一对年龄相加已经215岁的夫妻,他们被中国老年学学会认定为我国目前健在的最长寿百岁夫妻。提起自己的老伴,杨胜忠说:“她一辈子都对我好,现在还给我做饭吃。”妻子金继芬则说:“我16岁的时候就嫁给他,他对我好,我就跟他一辈子。”让一切爱情宣言都是多么的苍白无力。

3、亲爱的,你说如果有一个人先走了,那剩下的那个人就是空洞的蜡像,活着,已毫无意义。你还说什么了呢?你说我是个胆小鬼,一定不会托梦给我,我会被吓得跳起来的。

4、多半女人认为,男人认真的时候最有魅力,无论是工作,玩耍,还是与女人床上欢合。对于女友要多给予尊重,尤其人多的时候,随便对女友呼来喝去,只会让人觉得你很没品位。

5、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能这么喜欢你。我喜欢任何空间的你,喜欢任何角度的你,因为你是我的爱人,我的性命,那种回头就能看见你的安全感,那种无法代替的情感交换。

6、一个好的爱人不一定是好的恋人。恋人的爱情就像夏天,最甜蜜,而成为一对爱人,则意味着他们爱情始于冬天,他们必须非常有耐心。这不是容易做到的事情,因为很少有人在年轻的时候,就懂得欣赏沉默的优雅和等候的内涵。

7、光阴不候,昨日渐远,等走过那段路再回望,当初的坚持,曾经的执着,都是我们情感深处的一厢情愿。不属于你的东西,要学会尽早地放弃,这是一种生活谋略,更是一种人生智慧。

8、爱一个人要爱她的优点,爱她的缺点,爱她的骄傲,爱她的自卑。这个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心与心的距离,也不是我在你的身边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明明相爱却不能在一起。爱你不长,一生就足矣。

9、你的世界,没有人在乎;在他的世界,你被驱逐。你是真的真的喜欢,才将一颗真心双手奉上,任由忽视与践踏。闭上眼,以为自己能忘记,但流下的眼泪,却无法骗到自己。

10、爱情是用语言很难形容的。有人说爱情很苦,却每个人都奢望着他。有人说爱情很甜,却又为了他流着泪。爱情的辛酸只能自己慢慢体会。

11、许多的事情,总是在经历过后才懂得。一如感情,痛过了,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傻过了,才懂得如何适时的坚持与放弃,在得到与失去中我们慢慢的认识自己。其实,生活并不需要这么些无谓的执着,学会放弃,生活就真的容易。有一种感情叫无缘,有一种放弃叫成全。

12、送给男人女人的两句话:女人——最骄傲的不是拥有过多少个男人。而是她的男人,愿意为她拒绝多少女人。男人——最骄傲的不是睡过多少女人。而是能有一个女人,愿意让他睡一辈子。认同的就转吧!

13、我做了一个梦,是那样的唯美、那样的凄惨,让我经历乐真正的爱情,震撼乐我的心,从未有过的心痛,那么疼,疼的无法呼吸,醒来,我哭乐,心痛的哭乐。不过它终究是个梦,不是爱情。

14、有个人,爱过了就结束了;有句话,说过了也就后悔了;有道伤,痛过了就麻木了;有颗心,颤过了就破碎了;一段爱情,过深了就剧终了;一段路口,过难了就是错选了。

15、狂恋并不能让爱延续,建立平静和谐的亲密关系,才能拥有健康,恒久的爱情。

16、趁我还年轻,可以毫无保留地为爱付出;趁我还无知,可以完完全全地奉献自己;趁我还天真,可以相信爱你是一辈子的事。请你爱我的青春,爱我的痴狂,爱我的执着,让我们在还没学会世故计算的青涩年代,好好地珍惜彼此吧!

17、好的爱情,战得胜时间,抵得住流年,经得起离别,受得住想念。

18、婚姻不等于房地产,爱情也不是经济学,物欲时代也有心跳加速的爱情和心灵合一的默契,有才加1分,有貌加5分,有车加10分,有房加50分……有爱才可以给满分。

19、在这个世界上,真正爱你的人并不会太多。因此,你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你只要在意真正爱你的人对你的看法就可以了。事实上,只有真正爱你的人,才会把你的一举一动都去放在心上。

20、你曾经醉过,曾经刻骨铭心地爱过,却又是最终醒来,找不到方向。你想给那个人幸福,却走不进他的世界。你想用全世界来换取一张通往那人世界的入场券,却深知,那不过是你的一厢情愿而已。

21、在爱情的路上,实在是太苦,太苦。风雨同路,荆刺丛生的世界,依然看不尽潮起潮落。人生,就如一场游戏,黑白帷幕,韶光如影,许不到尘埃落定。我们之间,到底如何去抵达。

22、小时候的有一个很文艺的想法:努力让自己变得丰富一些,伤了累了都没有关系,像是一本精彩的小说。有一天遇见了他,对他说,如果你懂了我的心,请别介意你自己热泪盈眶。

23、如果我们每一次的相聚本身不能让生命滋润和升华,都只是充满了渴求与不安,只是在意对方对自己的看法、恐怕失去,我们何以期待并不可知的下一次或遥远的未来呢?

24、总有一些事,我们不愿它发生,却必须接受;总有些东西,我们不想知道,却必须了解;总有些人,我们不能没有,却必须学着放手。想一个可以陪我听遍所有悲伤情歌的人。

25、我们都曾把朝朝暮暮当成天长地久,把缱绻一时当作被爱了一世,于是奢望执子之手,幸福终老。然后,一切消失了,终于明白,天长地久是一件多么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

26、大龄的未婚男女像是坐巴士坐过了站。有时是因为巴士上的座位实在是太舒适了,简直不愿下车;有时是因为不认识自己该下的站台。终身不结婚的男女呢?他们就是巴士司机。

27、一个真正爱你的人,并不会想尽办法来得到你,不会满口谎言的骗你,而是用心的帮你,一心为将来打算。爱你的人有时候连死缠烂打都做不到,只默默受伤,默默看你。爱的越深,就爱的越胆怯。

28、如果你把我的感情,当成一场游戏,我玩不起,更输不起,花言巧语,谁知道我微笑背后的痛苦,爱由一个微笑开始,一个吻成长,最终由一滴眼泪结束,受了伤,结了疤,最终还是留下痕迹,强迫自己忘了你,但爱过才知道,原来我并不能左右一切,也许无言才是最好的安慰,也许回忆是最好的结局。

29、幸福,其实很简单。当我失落、当我伤心、当我落泪,你会走到我身边给我一个拥抱,毫不犹豫。

30、结婚是个神圣而美丽的场景,尤其是当婚礼进行曲想起,你穿着华丽的婚纱,沉浸在花香之中,周身环烧着祝福的面孔,在这一刻,你就会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31、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那么就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32、对你,就只一眼,便怦然心动,再难相忘。我也不知道我这辈子还会遇见谁,像遇见你一样,只一眸,便为之倾心,此生不换。若我是不曾遇见你,看庭前花开花落,是否是可以像从前一样去留无意?

33、爱就是打开心扉,让它自由地流淌,让对方看得到、听得到、感受得到。

34、我不在,你会幸福吧,我如此的安慰自己,我如此的自欺欺人,我奉行自己的想法,或结束或开始,都是一样,一样让人无可奈何我想你,你想我,就是如此的,如此真好,只要这样,这样就好。

35、生命中许多东西都会迟到。我们最初就开始寻找,总要等上漫长的时日,关于这些爱迟到的家伙,我对它们说“我不在乎你是不是来晚了,我在乎的是,来了之后你还会不会走。”我要的只是你,来了,就别再离去。

心烦说说,心情短语,我爱着你这不是错觉,是心里的话

☆、想喊别人帮忙,又怕被嫌弃,想告诉他,其实自己还放不下,又怕被嘲笑,慢慢的,一个人也无所谓了,都说羡慕我看的开,也不过是一场安慰罢了。

☆、生活活成了自己,成了别人眼中的强者,就会失去撒娇的理由

☆、不好意思,认识我,给你添麻烦了,男朋友回答:我骄傲

☆、有事麻烦别人,别人有事需要我帮忙,我会尽力帮助,而是不是很难事就行,简单问题自己办好,办不行就麻烦别人,或请别人来吃饭咖啡感谢

☆、既然来了人间一趟,还是要多看看太阳,让自己的心变的更强大才能活得更好。

☆、有时候被需要很幸福,两个人刚在一起不久 ,慢慢时间长了,被需要就变成理所当然了

☆、理所当然和被需要不是一个人的,而是两个人的互动,少了一方就变了味道

☆、有种回忆是慢慢忘记,有种回忆是放在心底深处。

☆、我的前任就像是我的人生老师 让我知道了什么叫人不狠站不稳

☆、遇见你,一半是甜蜜,一半是后悔,那些时光很甜蜜,却也抵不过那些伤害,,往后余生,没有我的时光,希望你能够安好

☆、我不想爱上任何人,只想安静的做一个渣女

☆、我们最后还是输给了父母、无力说服、真遗憾的是没能走到最后、真的特别想在一起。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我还有爱着你的错觉 只不过多了一份不想打扰 只要你好就好呦呦呦~

☆、我很感谢三年前与他相识。并一起战胜距离。一起拼搏。从公司到别墅。到车子。虽然我会一直等你三年。可我还要感谢。你陪伴我成长。

☆、希望我们可以继续努力。成长。也希望。以后若有机会见面。你能让我刮目相看。你依旧是我最初的梦

☆、我爱着你这不是错觉,是心里的话。

☆、总是希望能在某个街头偶遇,或许我们都还一个人,又或许我们身边各有人陪伴,希望那时的自己是洒脱的,可以大方招呼 或者相视一笑,然后,擦肩而过

☆、你已经离开,却把我留在那个黑凄凄的困局中,他们都说我变了,是呀,自从你离开以后,我再也做不回真实的自己了。我低估了自己对你的爱,高估了你对我的爱。算了,祝你幸福吧

☆、前任就是一个电线杆,你装上去了很疼,过了好久慢慢忘了当时有多疼,但是再碰到电线杆,自己会绕着走

☆、十年了,依然没有忘记你。你还好吗?那时的爱情是单纯而又轰轰烈烈的。这辈子也不会像爱你一样去爱一个人,傻傻的爱,不顾一切的爱。现在我变得理性了,独立了,不再那么傻爱了谢谢你出现在我生命里,无悔。

☆、你离开我不亏,吃亏的是你,失去了那么好的一个姑娘。

☆、我们称不上前任,遇见你是我的小幸运,可惜自己不知道珍惜,遗憾的是没有牵起你的手

☆、现在是进一步没资格,退一步舍不得,希望你可以遇见脾气如我一般却爱你如骨的人,能顾你冷暖,知你悲观。

☆、我想说,我是对你太好了,好得你都不知道该怎么去珍惜我,你把我弄丢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为什么看这些信会有一种还爱着前任的感觉

☆、感谢你让我变坏 也感谢你让我变好,我已不是我 你还是你吗?再见是否红着脸?一个不懂爱只玩暧昧的人,实在毫无过招必要

☆、那么多风雨都走过来了,可还是最终败给了生活,也许我们只是凑合,最后就在一起了,也是凑合,这样分开也好。。

☆、那天我做了一个很长很累的梦,梦到自己又回到了北京,回到了那个时候的有你的自己,好多熟悉的人熟悉的画面通通浮现出来。醒来的我笑了,笑得眼泪都出来了。现在我过的很平淡,也很平静,也很幸福。感谢你曾经让我拥有。

悲秋探源——中国古典诗歌的悲秋情结摘要:“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个源远流长的主题之一。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传统文人,与秋天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结。“悲秋”情结的产生,发展到不断深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古典诗歌的情感内涵、以及中国古代文人心态有着很深刻的联系。关键词:悲秋情结;中国传统文化;情感内涵;文人心态“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道出中国诗人的悲秋情结自古有之。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主题之一,自古以来,无数骚人墨客的作品中,都郁积着浓浓的悲秋情结。悲秋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现象。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传统文人,不自觉地继承着某种共同的哲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几千年的中国历史被一种持久而坚韧的文化气质所笼罩,尽管在这个共同的文化背景下,有过战国百家争鸣的活跃、魏晋任性适意的通脱、唐宋的繁盛蓬勃、明清的局促衰落,但时代风气的转换,似乎没有改变古代文人一些代代相沿叙的精神追求,没有改变伴随着这种精神追求而来的种种矛盾心态。相反,这些精神追求在继承中踵事增华,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古代文人与秋天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结,历来就有文人悲秋的说法,“一叶落而知秋”、“悲哉秋之为气也”。“悲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源远流长的主题。“睹落叶而悲伤,感秋风而凄怆”,“悲秋”文学主题从《诗经》、《楚辞》到“建安文学”,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清诗,历经了上千年的发展、嬗变和积淀,从无意识到有意识,最终形成了特具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悲秋”文学意识。一、“悲秋”意识的形成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精神联系中国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哺育出的一种文学形式,它的魅力源于灿烂的传统文化。自然界的秋天是一个百卉俱腓、众芳摇落的季节;在文学上,萧瑟肃杀的秋天则象征着一种繁华的消逝和一个更加残酷的未来。秋天似乎是属于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的,这个季节代表了他们的苦痛,也代表了他们真实的追求和真实的无奈,所以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传统文人,自觉不自觉地承继着这种“悲秋”的情怀,也自觉不自觉地被这种情怀感动着。1.中国古典诗歌的悲秋情结与自然观的联系中国古典诗歌的自然观就是一种生命态度,其极致,指向一种审美的人生境界。伦理和自然性的哲学塑造着中国人的灵魂,自然性的哲学,给中国人提供无限的自由,自然观影响着诗歌的发展。感悟伤怀,触景生情,情景交融于一起,正如王夫之所说得“景者,情之景也;情者,景之情也”。(参见《姜斋诗话》)中国文人的悲秋意识贯穿于自然事物的描写中,溶注于生活景象的摹状中。对于诗人,自然既是一种情感语言,也是一种生活态度[3](p3)。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借助蟋蟀、蝉、柳等自然景物与生活景象的描写,或表现逝者如斯的生命感怀,或传达死亡断灭的人生感伤与人生愁绪的无限感慨,而对"悲秋"题材的超越则丰富了中国文学的"悲秋"主题,这与中国古典诗歌的自然观有很大的联系。中国作为内陆的农业国,“自然经济”形成了其自足的农业文化心态,这种文化心态的本质,即承认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肯定人的自然生命。在这种农业文化心态中,人心向自然界依赖、亲近,心与物之间由感应到融会,是诗的品格,也是中国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3](p3)。中国先哲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息息相通的整体,“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管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同一”,(《庄子》)“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易》)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中国哲学的精神实质是自然之“道”,这个“道”指的是自然界万物的自然性,也就是自然的运行状态——自然而然。从自然发展的角度看,秋天是一个百卉俱腓、众芳摇落的季节,秋景秋事秋情,都为一“气”所化,故宋玉曰:“悲哉,秋之为气也。”秋气乃阴盛衰杀之气。人感秋气而衰,原是自然之理。自然意义上的天人感应,主要是通过物质性的“气”的作用来达到的。正如《吕氏春秋》所云:“类固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鼓宫则宫动,鼓角则角动。平地注水,水流湿,均薪施火,火就燥。”客观自然之秋与主观人心之悲,其实也是一种“类固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的关系。从历史的角度看,悲秋情结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作者的时代与个人经历的统一,但它根本上还是人的自然性与对象世界的自然性相互作用的结果。秋季既是万物成熟、喜庆丰收的季节,如王安石在《赠刘景文》中写道:“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一年当中最美好的景色,正是那橙子已黄、橘子还绿的秋天;秋季也是秋风萧瑟、千树落叶、万花凋谢的季节。自古诗人墨客把秋天描绘得多么萧瑟、凄凉,一说到秋天,总与凄凉、忧愁、郁闷等连在一起,“秋”好象与“悲”“愁”总有不解之源,正如南宋吴文英在《唐多令》中所言:“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它既用析字法把“愁”析为“心”与“秋”,又似说出了“愁”与“秋”的一种内在的关系。中国古典诗歌的境界就是自然之境,是人的生存之境,也就是自然哲学追求的“天人合一”。所谓“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人处理自然界和精神界关系所持的基本思想,其突出特征是强调:人与自然间并无绝对的分歧,自然是内在于人的存在物,而人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服从自然规律。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则与自然规律一致,人生理想就是天人调谐。人与天地万物合为一体,达到一种完满和理想的境界,是中国人文精神追求的最高目标。坐忘自然,万物归怀,人消融于大自然之中,与自然灵魂合为一体。诗人把自己彻底忘却,万思归一,化为万物万象,便能触摸到自然的底蕴,把握宇宙生命的脉动,获得自然本体的认识。自然是人赖以生存的家园,是人生于斯,死于斯,歌于斯,哭于斯的生命所在,离开了自然,人无以生存。人为了生存,农业便成了供给人们衣食的必须,农业的发展产生了因遵循自然规律而形成的农耕文化。2.悲秋”情结植根于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农耕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进而影响到中国人的精神层面,影响到中国人的文化心理构成。因为自然遵循的规律,农业生产由播种,生长到收获是一个有规律的循环往复的过程,由此而形成了四季等自然观念,即所谓《易传》所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则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则岁成焉。”[4](p260)自古以来,时序的更替,季节的变化,草木的荣枯盛衰,气候的冷暖寒暑不仅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而且影响中国人的文化观念的形成。秋季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同时也是自然界万物由盛转衰的季节;对于文人来说,他们的感受是后者。传统农耕生活的习俗和观念习养并赋予了秋以强烈的时间意识和生死意味,使秋与逝“同行同构”,形成了古代诗人触秋伤悲,以秋抒情的心理定势和审美反应。秋天衰败零落的景物,凛冽萧杀的气象,寂寥凄清的山河令古代文人感到人事的忧劳,生命的流逝以及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的郁闷,由此而联想到人的生命就像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也有由盛而衰的客观规律,从而体悟到人的生命的脆弱。面对人生的悲剧性的概叹往往是在秋的触发下产生的。从文化心理角度来看,还是由植根于中国人的农耕文化心态所决定的。自然是永恒的象征,它以无限的丰富性和深邃性,使人类为此倾注绵绵不觉的情感。“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从《诗经》的名句中就可以看出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自然去表达人的内心情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根本。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构成因素不外情和景两面,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乃是中国诗歌的最高艺术境界。二、“悲秋”情结与诗歌情感内涵的关系自然的丰富意象形态与人的心灵的丰富情感构成了互感与交融,主体心灵总能在外在物象中找到与其内心情感的对应。庄子齐物论思想认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物不是纯然外在的客体,物象和人之间存在着心心相印的联系,人的心灵世界和外在物象的感性品质之间构成了一种互相映照、感应的关系。诗人为了表现哀怨,寂寞的丰富感情,往往要借助丰富的自然意象形态。1.“悲秋”是诗人诉其哀怨感伤的一种特殊方式诗人表现其哀怨不平之情的方式多种多样,或是比兴寄托抒泄其怀,或是览古、吊古在历史兴亡的感叹之中寓其身世之悲和失意之痛,或是悲秋伤春述其哀愁,或是伤别离愁羁旅而陈情告哀等[5](p101-112)。宽泛的说,咏古托寄、悲秋伤春等等都属咏怀。我国地处北温带,四季分明,秋天是气候由热变冷,植物由盛变衰的季节,古代诗人又生活在那个容易感到悲哀的古代社会,所以他们每每感物兴怀,逢秋天而悲寂寞,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刘熙载说:“咏古咏物,隐然只是咏怀。”即悲秋是诗人诉其哀怨感伤的一种特殊方式,但悲秋之传统并不起自宋玉。《诗经》中已有由秋天引出的伤悲之声。《小雅•四月》有“秋日凄凄,百卉俱腓。乱离瘼矣,爰其适归。”这由秋天引出的就是时代的苦难,但时代的苦难与秋日的悲凉还没有融合在一起。在屈原的作品中,秋与人的悲伤已有了一定程度的关联,即秋引发、加深和表现诗人的哀伤。如《九章•抽思》“心郁郁之忧思兮,独永叹乎增伤。思蹇产之不释兮,曼遭夜之方长。悲秋风之动容兮,何回极之浮浮。数惟荪之多怒兮,伤余心之忧忧。”确实能称得上“写秋景入画”“千古言秋之祖”的,还应该推宋玉的《九辩》。《九辩》首以“悲哉,秋之为气也”发端,次言秋风萧瑟,草木花叶陨落,枝叶枯槁。这既是对何以悲秋气的进一步发挥,又贯穿了自伤之情。“坎禀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宋玉点出悲秋之由,乃是“贫士失职而志不平”,悲秋实是自悲,将秋天悲凉的画面落实到自身的遭遇和不平。《九辩》以伤为主,曹丕的《燕歌行》则是以思为主。秋思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传统题材,悲秋是悲怨之作的表现模式之一。在北方,人们对自然物的变化有了较早的认识和思考,由大自然的生命规律联想到人生自我。“只有在有了一个把秋作为整体现象和季节意识之后,自然中的衰败景物才可能变为对人生短暂深切领悟的标志。”[2](p94)悲落叶于劲秋,万木凋零的深秋景象,容易触发人的愁思,如同“伤春”“惜花”蕴涵了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一样,“秋思”的情节多了“悲”“愁”的苦涩味和孤寂的凄凉感。北宋著名词人柳永一生曾写过大量的伤感词,其中以哀婉萧瑟清秋晚景的作品居多。“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渐觉一叶惊秋,残蝉噪晚,素商时序。”“对萧萧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杜甫的《登高》寓忧时伤世之怀于其中,但还是以悲己为主。通观全诗,诗人悲秋是在悲其自身的穷途抱恨、衰颓愁苦,其意十分清楚。全诗的意象和由诸意象组成的画面,突出的也是哀怨萧瑟之情。人与景物情感之间的共生互发,互相交织,也是以人之情感为主。就悲秋而言,诗人之怨愤与愁绪积于心中,当秋天来临时,而与物互生共发,于是就有了悲秋之歌。中国古代文人受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可谓根深蒂固,这驱使他们积极入世,建功立业,光耀门楣。可是,在封建专制统治下,文人入世往往如履薄冰,精神压抑,命运坎坷。于是,萧瑟肃杀的秋天被视作具有隐喻意义的意象。它象征着一种繁华的消逝和一个更加残酷的未来,这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普遍而深刻的失落心态有着某种自然的契合。由此,古代知识分子往往将这种失落心态用一定的方式体现出来,从而达到情景交融。2.“悲秋”情结是传统诗学理论的一种具体体现方式秋歌,是由秋天诱发的情感而形成的诗歌。先秦的《礼记•乐记》最早从心物交感的角度来论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质在人心之感于物者也。”强调的就是物对人的感发作用。钟嵘《诗品》曰:“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这样一种心物交感过程中的感物兴会、情以物兴的诗之生成方式就是诗的意象思维的特征。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更加深入一步地阐释了心物交感、“睹物兴情”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一方面是“情以物兴”,作者的情因物的感触而起兴,在观察或接触外境万物之时,物引发作者的感受、诱发他的想象,物是起主导作用的。另一方面是“物以情观”,从“物”的角度看,它不仅仅为了表达自身,而且是作为“情”的体现者而出现的。感物的意象生成作用,决不仅仅是“物”本身,而且它的指向与根本意义还在于物所蕴蓄或所激发的情思。“秋天的悲伤,就是对时光流逝而没有能够完成任何可感知的事业的悲伤。”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解释“物节本‘好’而人自‘惆怅’,风景因心境而改观耳。”由此看来,悲秋是一种情景相契、人与境同的境界,是自然、社会、心理的有机融合,是诗人的不幸遭遇和内心思想的外化。“悲秋”文学意识是抒情文学中“情”与“景”的关系:情是作家内心之情,景是作家眼中之景。然“一切景语皆情语。”[6](p225)作家笔下的景物已不是自然界中的客观景物,而是染上作家感情色彩的景物。正如陆机所言:“遵四时以叹逝,占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7](p170)所以,在“悲秋”文学作品中,并不是秋景本身就具有“悲”的色彩,而是来自于作家情感深处的悲秋意绪。境由心造,对景物的好恶,一般是由观者的心境而定,要想真正达到范仲淹所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那是不容易的。“诗言志”的诗歌,是诗人抒发自己感情的平台,诗人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情,所选取意象的角度就不同。以宋玉的《九辩》为开端的悲秋传统,作为一种重要的抒发情感母题,被后世文人延续下去。古代诗人爱秋,只是秋在他们的笔下有落花流水东风残,也有飞燕归来绕画梁,正所谓各有千秋,对景思情自悲欢,诗人悲秋,文人伤秋。古人多悲秋,和他们的爱情多坎坷,人生多失意有关,但同样面对秋天,刘禹锡在他的《秋词》里就表现出了另一种人生境界,“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秋天在他的眼中,没有风雨、没有落叶、有的只是晴空、彩云如春天般美好,晴空之下,一鹤振翅冲天而飞,便引发他的一腔豪迈,无限诗情!“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突破,本诗才一反传统文人悲秋的情绪,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胸怀成就了不同的秋,呈现了秋应有的多姿多彩,或黯淡,或浓郁;或凄清,或热烈;或哀伤、寂寞;或热情、欢快。秋以它特有的风韵丰富着人的心灵,美丽着人的情怀。秋始于露气变白之时。春夏为露,秋冬为霜。老子说,“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在春夏,露是以清绿覆盖润泽万物,草木因其润泽而成茂盛丰腴;“梧桐尚覆阶前春,秋信先残水面花”,露色变白,它覆盖在万物之上也就变成焦虑,变成晶莹无力的忧伤。对秋有不同体会——万物成熟之时,而诗人则从焦虑与忧伤角度,看到是草木因这忧伤所染而变色,秋的美丽也就建立在了感伤上。历代文人中悲秋也罢,喜秋也罢!这都是由他们的心境来决定的!人有悲,人可以咏其悲;历史的盛衰兴亡不断循环也有悲。悲是人的基本情感。其一,秋是自然界的基本季节之一;其二亡是历史循环的基本阶段之一,两者在功能上是相遇的、互感的。人之所以能伤情、诉情、融情于历史的兴亡和自然的春秋,不仅在于天人合一的文化基础,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而且更在于历史盛衰兴亡中文人所持有的心态。三、悲秋情结与文人心态有很大的联系。中国古典诗词中始终笼罩着浓郁的悲愁情调,这种悲愁情调的背后所蕴涵的是文人对生命的意识以及身世悲凉之感,为了摆脱忧愁,文人们常通过饮酒和流连山水以寻求解脱,但通常又陷入更大的悲愁。我国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这悠久的历史中,既有唐朝时的兴盛,也有明清时的衰落。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化,其中,悲秋题材是许多文人偏爱的。这其中又有各种原因,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是不一样的。有的衰叹年华的流失(“回风动地起,秋草萋以绿”(参见《东城高且长》));有的感到的是深重的负疚感(“乾坤含创虞,忧痍何时毕”、“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参见《宿江边阁》));有的感到无可排遣的孤独。这些都可以解释为现实和理想无法调和。文人们往往理想较高,一心想为国家,为人民做事,可往往一付出番热情却得不到实现。不管在什么社会中,理想都不可能全都可以实现,那种美丽的如世外桃源一样的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在现实社会中总不会一帆风顺,即使暂且迎来繁华,也终究会被悲秋所代替。这与古典诗词中的悲愁情调所反映的文人心态有很大的联系。1.生命意识能典型地反映中国文人的文化心态无论是在人们的思想意识还是在历史文化典籍中,生命意识都是最早的也是最强烈的意识。对生命的认知、把握方式和生命价值的实现途径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悲秋文学成为古代文学中最具个人意识特征的一个类别,其所蕴含的生命意识能较典型地反映中国古代文人的文化心态。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的一切努力必须在这一生中完成,而此生的时间却一去不复返。秋首先唤起的是人生一次性的自我意识。大自然的季节变更和生命的律动总能引起他们强烈的生命感动:春去秋来,花开叶落,燕鸟辞翔对于多愁善感的中国诗人来说是一种生命暗示。在长期的农耕生活过程中,古人总结经验,庄稼植物按季节更替,呈现出春生、夏荣、秋凋、冬残而完成一个生命周期。在屈原《离骚》中“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诗人在自然的观照下,发现自我生命从生长到衰亡的过程与四季的一次运行过程正好相同,而残败凋零的秋季正象征着人衰亡的过程。同样,人们也发现在结构相同的生命运行中又存在着截然不同的生命本质差异,即四季是可以周而复始的而生命却难复返。一个循环的终结揭示了人类自主的意义:假如说自然界是恒久自新的,人却并非如此[1](p22)。诗人很容易产生“生命流逝,时光不再的无告之哀。”[8](p103-105)“秋”预示着人人畏惧而且不可避免的衰亡,预示着转眼即逝的时间过往,引起人们对生命莫名恐惧的原因正是因为人的生命推移过程与四季更替的形态在内部结构上的相似性。中国古代悲秋文学的情感主题是光阴虚掷、岁月蹉跎、老而无成的感慨。秋预示着物之成也蕴含着人之成,所以当人生的努力结果与秋之成相反时,人便不能不感觉到沉重的失落。秋之物象流动与人的生命行程相吻合,使得以秋为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心理定势。古代文人大多以苦读求仕博取功名为理想,但由于封建政治自身内在机制的原因以及文人过于理想化的追求目标等因素的影响,因而许多人又难以实现理想,在现实面前不断遭受挫折和打击。因而,文人与秋,秋与文人似结下了不解之缘,表现在作品中,便有了“行吟坐啸独悲秋,海雾江天引暮愁”的“秋日杂感”,在文学评论中也就有了“秋士见阴而悲”之评语。生命价值可以有多种理解,也可以有多种实现方式。如儒家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认为政治价值并不是唯一的生命价值,而个人自我完善也是实现生命价值的方式。但是求取功名却是中国古代文人自我实现的现实道路。《离骚》中“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遇秋而生的悲情实际上是利用有限的生命有所作为,在生命受阻不得其用时的结果。实现政治理想建立丰功伟业背景中的悲秋文学,凸现的是中国古代文人以家国观念为首的生存价值超越死亡的生命意识。2古代文人的家国观念对“悲秋”情结的影响我国古代文人大多以秋为主题,以悲为基调,这不是在做所谓的文字游戏,而是他们饱经人生坎坷的悲秋心态的曲折反映。中国古代文人因身处危逆境况(失意、离别、羁旅、流放、死亡等),在面对秋天的景致时,感物伤怀,悲从中来,悲秋诗由此产生。“悲秋”模式展现了古代诗人独特的感伤世界,它包含相思、漂泊、怀远、感旧、不遇、失意、伤逝等种种人生的哀与愁。赵敏俐认为“中国文学的悲秋作品,并不仅仅是一种生命意识的自然感应,而始终比较明显地和相思与怀归的母题有着不解之缘。悲秋是源于相思怀归这一母题的。而相思怀归之情素又是源于早期农业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有表现相思之苦的诗句“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故乡”(戴叔伦《题稚川山水》);常见的以秋写别离之痛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白居易《南浦别》);在“寒蝉凄切”中刘永抒发了“执手相看泪眼,竟天语凝噎”的痛别伤离之情,悲叹“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秋清节!”(刘永《雨霖铃》);还有以秋写漂泊的孤寂:“独此他乡梦,空上明月秋。”(骆宾王《宿山庄》)。当草木枯黄、落叶纷飞,一切随风而逝,触动了落花流水的感伤,于是“悲秋”也就自然成为文人墨客抒情咏唱的一大基调。无论是李白的“长风万里送秋雁”,还是汉武帝刘彻在其“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飞”的诗中,借秋景流露和表现对光阴易逝的感伤与无奈。“清波收潦日,华林鸣籁初。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燕帏缃绮被,赵带流黄裾。相思阻音息,结梦感离居。”这是南朝诗人萧悫在《秋思》一诗中对秋色的感悟;唐代“大诗豪”刘锡禹有首名诗曰:“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由此千古文人悲秋情怀可见一斑。古代文人群体多思存高远,志向宏大,他们视达政济世为正途。追求“立德、立功、立言”,以实现“安社稷”、“安黎民”为理想。但事实上,他们命运多阻,人生艰难。由“家”到“国”不仅存在自然距离,而制度距离往往是最难跨越的。再加上人生选择的单一化,从一开始就决定的古代文人选择“仕途”的悲剧性。怀才不遇,壮心未酬,再加上天涯沦落,世态炎凉,岁月蹉跎等种种人生苦涩汇集成一种感伤情结,使文士不遇成为古典诗词中一常见的悲情动机。如宋玉《九辩》中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种感伤情绪一进入诗歌就带上了文人特有的忧患和失落,这种现象反映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共同心态的一个层面。宋玉的《九辩》中表现了复杂的情绪,诗人从不同角度对萧瑟秋景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坎坷不幸的遭遇和一生事业无成的悲秋情怀。他诉说自己失职后身临恶境的原因,以及自己一片忠诚得不到理解,政治抱负得不到实现。他不愿与世俗合污,心中充满失意的悲哀和无穷的烦闷。最后,只得凭幻想超越现实,遨游太空,终以摆脱自己悲惨的境遇和胸中的痛苦。文中描述的友朋离别,世路艰难,盛年早逝的复杂感情似乎很难用单纯的“贫士失职而志不平”来概括,在混乱无序的伤感背后,是对繁华飘逝的无可把握的悲哀。所谓繁华是对人生旅程上各种合乎理想的顺境的概括,可以是仕途的顺利、人生抱负的得以施展,也可以是指对人世间一切温情亲爱的体尝。这一切都不可避免地要流逝,正如繁花似锦的春天必然要被肃杀的秋天所取代。因而悲秋情绪是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普遍而深刻的怀才不遇心态的汇集所在。这些文人中大多数是在政治中不得志或游居他乡的游子,这时的他们只能借以“悲秋”为题来感慨人生苦短,命运的多艰,月落乌啼总是使人伤感,秋风萧瑟,落叶缤纷,更是一种悲凉!心灵的寂寞更是一种难以述说的痛苦,文人怎么能不在这个悲凉的秋天里借题发挥呢?纵是铁马金戈,豪情万丈的辛弃疾也免不了感叹“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其实文人悲秋之愁,源于文人壮志未酬之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文人不仅为自己愁,而且为国家愁,为人民愁,“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这是一种高尚的愁,一种文人才有的愁,一种支撑了文人风骨的愁。悲秋情结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而深化,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表现的一种情感,也是表现得最多最丰富的情感,文人似乎更偏爱悲秋这种情结。古代文人对“秋”的普遍偏爱往往与他们的心态有很大的关系,在强烈的生命意识的驱使下,他们所具有的以家国观念当首的生存价值而导致的“悲剧性”,更加深了“悲秋”情结植根于中国古典诗歌之中。由此观之,“悲秋”成为中国古代文人的一大情结,也就不足为奇了。(指导教师:雷炳锋)参考文献:〔1〕郁白,全志刚悲秋:古诗论情[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顾彬中国文人的自然观[C]刘小帆这一代人的怕与爱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3〕王玉宝中国诗[M]海燕出版社19999年版〔4〕周振甫译注周易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5〕陈玉林传统诗词的文化解释[C]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术丛书20038年版〔6〕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蕙风词话人间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7〕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8〕董贵杰唐代“悲秋诗”初探[J]学术交流,1998年版

为了避免两个城市的矛盾,没有将两个城市放在一个问题里比较,请谈喜爱北京的地方,不要攻击上海,谢谢!

喜欢上海胜过北京的人,请移步: 喜欢上海胜过北京的人,你的理由和感受是怎样的?

这个问题希望回答者是这样的:

在两个城市都生活过,或者常来往于两地,有真实感受。一手感受,听说的和看其他资料的不算。

请说明自己的身份,如学生,白领,旅行者,务工人员等。

没有很明显的喜欢其中一个,但是对两个城市的生活特点都有体会的也欢迎。

131213添加:以家乡为理由作答者请远虑。

24 条评论

分享

默认排序按时间排序

189 个回答

578赞同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知乎用户 一檐停风聚天下闲士 半阁藏卷窃古今名家

578 人赞同

北京和上海大约是我呆过的时间最长的两个城市了,北京呆的时间约12年,上海呆的时间加起来约9年。至今为止,我依然一年中约有一半的时间在上海,约1/3弱的时间在北京。

我喜欢北京的原因,在于 人和文。人是北京人,文是文化。

诚然,相比其他城市而言,北京有许多缺点,在另外一个“为什么喜欢上海超过北京”的问题中被多次提及,例如交通问题(论堵车国内大约也只有杭州可以相比了),例如生活便利问题,空气质量问题等等。

这些都是现实。

但是有一个被多次提及的缺点,我却有不同看法,那就是所谓的北京(北方人)动不动称兄道弟的裹挟。事实上,这是我第一个想提的优点。

很多人厌恶在这样裹挟下,和周围的人进入一种虚伪的熟络中,这一点我非常理解。但是我想说的是,你是有拒绝这种裹挟的权力的。以北京人的傲气,不会二皮脸到非要裹挟你的地步,在恰当得,坚决得表示了距离感以后,你应该就可以轻松得从这种裹挟中脱身出来,如果一直陷入这种裹挟,厌恶而无法摆脱,那么我觉得可能和自身的反应也是有很大干系的。事实上,我一直努力维持比较小的社交圈,排斥过类似的“裹挟”很多很多次了,一直都很顺利,一则没有人非得拉着我怎么怎么着,二则也未见有人对我记恨在心。相反,正是这种“自来熟”,有助于迅速拉近相对陌生的人们之间的距离,如果你真正想到找气味相投,交心的朋友,在北京要比在上海容易得多,这也是我为什么喜欢北京的这种人文特点,而不喜欢上海的这种永远保持距离感的人文特点。在上海,要交一个铁哥们太难了!

虽然我并不喜欢有太多朋友,但是我希望这些朋友都是真的都是意气相投,相互敞开内心的朋友,这一点,在北京做到要比上海做到容易得多。

进一步说,在北京,真正能找到不少没有完全距离感的朋友,这不是说要天天两人混在一起,腻在一起,而是说,真正两个的内心是可以理解包容,不存芥蒂的,可以毫无顾忌,话说当面的,而不需要拐弯抹角,我觉得这样的朋友相处,要轻松很多。

在北京,会有哥们离婚了直接打个电话通知我,说上三两句就直接搬我家来住的

在北京,去哥们家聊晚了,会有人家媳妇直接来一句:你走不走啊,不走你们俩直接滚厅里睡去,毯子已经给你们扔沙发上了!

在上海,类似的事情,一般都能先铺垫,客气,抱歉N多个小时,累。。。

北京人的自来熟裹挟似乎让很多人不适应不喜欢,但是你是有权拒人千里的。但是一旦真的相处深了,让人自在,舒服,省心。

这是我喜欢北京的第一点

第二点,也是有关于人的。个人好酒,虽然现在由于年纪和身体原因已经尽量少喝了,但是回忆起来,北京真能找到很多好酒友,在回忆中留下了很多关于喝酒的或有趣,或温馨的记忆。在上海,难。。。唯一找到过一个敞开无忌一起喝酒的上海人,是一个在日本长大的上海人。对于一个曾经的酒徒来说,这个优点不得不提

第三点:北京的包容能力要比上海强很多,特立独行的人和事,看似怪异的文化与习惯,尤其是对待形形色色的梦想,五花八门的价值观,北京的包容性心要强很多,在全国来看北京在这方面也是最出色的。

第四点:北京有丰富的文化多元和多样性,下里巴人,阳春白雪都不乏其人。上海则一切向“商”,生活则趋向于统一的“品味”和“情调”。北京有万圣书园,别的城市可诞生不了这样的书店。

对我个人来说,重要的是,我拥有过很多难忘和美好的记忆,例如当年午后在白颐路晃荡的日子,又例如拉着地铁里卖唱的小伙去小饭馆里喝酒聊天到天明的日子,又例如北大东门雕刻时光的午后阳光,又例如当年西直门外小酒吧通宵吼唱罗大佑的歌声。。。好多好多这样的事,这样的人,在上海是不可想象,不可遇求的。上海留给我的记忆,触动到精神,灵魂以及情感深处的片段太少。

最最重要的是,北京记载了我的爱情,我的婚姻,我儿子的诞生,还有不少让我念及就倍感亲切和温馨的朋友,我没有理由不最喜欢北京。

哦对,要表明一下身份,我是一个半退休的IT人。

编辑于 2012-07-24 68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 作者保留权利

332赞同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吴博石 找工作中

332 人赞同

谢邀!

学生,北京人,在上海上大学。所以两个城市都生活过,一年往返6、7趟。嗯,前提陈述完毕,大概算是有资格回答这题了吧?

其实我反而觉得自己不太有资格回答这道题。因为要是避免地域歧视、地域攻击,最好的方法就是客观。但是我又怎么可能客观呢?我可以欣赏出彼此的优点,指出彼此的不足。但对于北京-上海这样的关系,实在是不忍过细观察。这种双城记般的构造,越剖析,家就越远。

-------------------客观说一说-----------------

2013年一年内跑遍了北上广深,的确乍看起来没什么区别。楼、车、人、地铁。

更追求什么,你便更喜欢什么。有人喜欢北京,有人喜欢上海,这叫各取所需。

对我来说,北京不过是因为”呆惯了“,所以我选择更喜欢北京而已。

北京有7-11,上海有全家,没区别;北京有味多美,上海有85°C,都一样;北京有万事达中心,上海有梅赛德斯中心,演出也都差不多……基本需求都能被满足,没什么不一样。

房价、堵车、现在还有雾霾……连仇恨都拉得这么一致。好吧,就算不一致,基本上也能找出个对应来,北京有沙尘暴,上海还有梅雨呢。

北京有小肠陈,上海有小杨生煎。北京有南锣鼓巷,上海有田子坊。有人爱工体北,有人爱新天地,这萝卜青菜的事儿,各有所爱,就没必要深究了。

要是北京拿香山和上海的佘山比高度,上海就可以拿出环球金融中心碾压北京国贸三期。不服?再拿在建的上海中心的高度碾压北京在建的中国尊。上海乐了,北京怒了,然后北京掏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说咱比比历史古迹吧?咱们不比经济,说政治吧?……我说停,啪啪啪,各打五十大板。为什么?因为这不是比较,这叫耍流氓。然而在涉及北京和上海比较的讨论中,出现最多的就是这样的耍流氓。

所以与其简单陈述感受,我倒更愿意说更多的感悟。我以地铁为例,讲讲所谓的看不惯与看得惯吧。

为什么要以地铁为例?因为北京上海的地铁建设咬得很紧,按地铁总里程来说基本上是把广州深圳甩在很后面。总得来说,就是四通八达、全国领先,又旗鼓相当,还深入人民生活,好比较啊。

我搜地铁总里程的资料的时候,看到了这么个评论:”还没有建的就不要吹了,以建好为准!说不定明年北京大地震,人都死绝了!不用建地铁了!”这绝对不是个例,也绝对不限于上海,我相信北京也有素质渣的人说这种话。这叫低层次的看不惯。

去年刚到上海的时候,我跟我新同学吐槽说上海换乘站怎么那么长啊,我拖着箱子走很远很远,累死我了。他一听不高兴了,说他去北京旅游的时候,北京地铁又旧又脏,还很挤,换乘最不科学了,要走很远很远,哪像上海地铁,换乘几步路就到了。我惊呆了,想着他说的是我刚坐的那个上海地铁和我原来天天坐的北京地铁吗?!后来我才知道,我刚刚体验的是宜山路、虹桥路、徐家汇那种最可怕的换乘站,但他经常去的站点都可以实现同台换乘或者上下层换乘的换乘站,自然会想得不一样。他去北京的时候,北京只有1号线、2号线,八通线和13号线,而我来上海之前天天坐的是还挺新的京港地铁运营的4号线。而且我还猜他是人品差到极点,体验了一把早高峰的西二旗,又从西直门换了2号线。这样的路线,别说挤流产了,挤怀孕不是没可能。这样说来,谁说的似乎就都是对的了。没深入了解,却有个大概印象,这叫盲目的看不惯。

还有一种叫做骨子里的看不惯。换个说法就叫眼中带刺儿,骨头里都能挑出鸡蛋来。这样的例子更多,而且往往我们都是出于礼貌将这种看不惯掩饰了起来不说而已,但不说不代表不存在。最怕的在于这是很自然而然产生的,下意识的。它是一种成见,一种先入为主,甚至是动物维护自己群体的本能。在这种本能的控制下,看不惯简直成了最理所应当的事儿。谁让人生如此艰难,而只有吐槽两字最轻而易举,槽点又唾手可得呢?

能对付看不惯的,唯有了解与包容。呆的久了,我发现真的没有那么遭。刚来时并不喜欢上海,想家时满心想着北京是最好的,可是回去了,有了对比,却突然看到了北京的不少负面,顿时有些不能接受。北京的十号线乱不乱?小广告满地扔。原来我也不觉得有什么,无动于衷,可现在再遇到带红袖章的老头老太太来捡,我会走上去帮忙了。不为别的,这是我家。原来我都习以为常了,可我现在明白了这帮发小广告的会让我深爱的城市被外人如何评价,我怎么可能不在乎。同样的,我也就能理解为什么上海地铁中发生的那么多事件,掌掴乘客、撒尿幼童让上海人如此愤慨。总有些东西,走到哪里都一样,比如公德。地铁就是这样一个大运量的公共交通工具,海淀黄庄下车时人手一台iPhone,西客站上的时候两个人拿五个蛇皮袋……你不能说前者代表了北京,也不能说后者代表了北京。放到上海,徐家汇和上海火车站不也是一个道理吗?要是说两地的文化,那真是深了去了。不作比较,也不过是因为他们各有各的渊源。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一直觉得这是讨论地域问题和风土人情时的至高真理,在这真理面前,多说无益,只需要闭嘴。

一线城市之所以叫做一线城市,绝非它的高楼万丈,而是因为它的包罗万象。大都市的本质不是纸醉金迷,而是形形色色。看遍了这形形色色,再来谈偏好。唯有这时候,才能谈所谓的看得惯与看不惯。

--------------主观说一说----------------

北京坑爹的高考志愿就不说了,总之落榜到上海的确出乎我意料。虽然不是我选的,但既来之则安之。再说细一点儿,家里也不算老北京。爸爸就出生在上海,奶奶是离开上海下乡的知青。所以我也算基本听得懂上海话,基本吃得惯上海菜,多少能够理解一些海派文化。

烤麸、生煎,现在竟也成了我的至爱。

但抛开美食之外,爱终究只能给一座城。不过对于另一座,我们毕竟还可以选择发自内心地去欣赏。

这么多年来,我已经全身全心、从头到脚、从舌到胃爱上了那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亲有友的北京。但我也在争取学会欣赏洋气的、现代的、精明的、国际化的大上海。

我相信会欣赏的人,总是快乐的。

编辑于 2013-12-13 49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 作者保留权利

40赞同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知乎用户 俄语翻译,医生

40 人赞同

毕业后我先去了上海工作和生活,城市挺好的,繁华干净,上海菜也挺好吃,可是总觉得心安定不下来,休息的时候没有特别想去的地方,外滩很浪漫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这种状态持续了1年左右,我选择了来北京。

现在在北京已经工作了2年多,喜欢北京。虽然人人都在说着关于北漂的种种,可我却在北京找到了自由和安定的美妙结合。休息的时候,我喜欢沿着护城河骑车,独自逛逛北京的胡同,天坛,北海,孔庙,国子监。。。都是我百去不厌的地方。累了,随便找个北京小吃店或者路边的咖啡馆,写会儿日记,读会儿文字。

房价很高,压力很大,交通拥堵,可是如果一个城市能带给你不骄不躁的心态,思考的空间,历史沉淀后的宽容,都是一个值得驻足和喜欢的城市。

发布于 2013-04-15 8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 作者保留权利

26赞同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知乎用户 上海长大,武汉上学,北京工作,人在台湾

26 人赞同

我是长在上海的北方人,更深一步定性,就是拿着上海户口本并且从小受上海文化熏陶但可惜身份证不是310开头的人。

大三下学期,在受郭德纲和国安的吸引下,义无反顾的放弃了上海的实习机会,来到好久不见的北京。

我以为北京都处都是国贸,但我错了。

我刚到798的时候都被震惊了,北京整个基础建设城市水平像上海的10年前。

但慢慢的,我喜欢和北京人聊天,因为我们有相同的腔调,有相同的幽默感,有相同的文化北京。

我喜欢这种直爽,喜欢北京女生,喜欢这城市的人文。

上海10年都没给我的归属感。

北京只花了3个月。

人文的归属感,我觉得这就是我喜欢北京的地方。

无论是明喻还是暗喻,兰质慧心的林徽因都能挥洒自如,灵感所至,字字珠玑。两行诗节,分别选取一连串的比喻,笑从如同露珠,如同花影的视觉渐次转入如同轻歌的听觉,凭借视觉与听觉的通感,使笑不仅有了声响,而且具有了形状,从而给人以具体真切的感受。

比喻既实而形象,又虚而飘逸,给人以无限美好的想象。诗人所渲染的美,是一种纯粹的美、神圣的美,直达人的情感深处。

诗如其人,林徽因的诗如同林徽因其人,不仅具有内在丰富的意蕴,而且拥有精巧对称的结构,堪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完美。诗歌分两节,每节诗从长到短再到长,最后一句又略短,恰似一弯新月,柔美中透出别致;又如少女的柳眉,波折中别有风韵。

两节诗使用完全相同的结构,构成一个严谨的大对称,参差中有整齐;第一节的第一行比第二节的第一行多一个字,整饬中略有变化。整首诗如同雨后妩媚的青山,赏心,悦目,俊朗,清新。

扩展资料

笑的是她的眼睛,口唇,和唇边浑圆的漩涡。

艳丽如同露珠,朵朵的笑向,贝齿的闪光里躲。

那是笑——神的笑,美的笑:水的映影,风的轻歌。

笑的是她惺松的鬈发,

散乱的挨着她耳朵。

轻软如同花影,痒痒的甜蜜,涌进了你的心窝。

那是笑——诗的笑,画的笑:

云的留痕,浪的柔波。

林徽因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作品,均属佳作,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出版的诗集有《林徽因诗集》(1985)等。

参考资料:

-笑

程桂兰

程桂兰,女高音歌唱家,歌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原总政歌剧团副团长,专业技术三级(军职)文职一级,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曲艺家协会军旅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曲艺家协会、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曾荣获第十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全军第六届文艺汇演表演一等奖、第九届上海戏剧白玉兰奖”主角奖”、第五届中国金唱片奖、全国戏歌大赛金奖、全国曲艺大赛表演一等奖等国家级大奖。她的民族声乐艺术系列专辑《桂郁兰馨》获得第二届国际音像博览会歌曲类金奖。

代表作《太湖美》、民族歌剧《党的女儿》。

中文名:程桂兰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955年5月

职业:女高音歌唱家

代表作品:太湖美、蝶恋花答李淑一、二泉映月

性别:女

个人简介

她是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歌舞团的著名歌唱家,是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涌现涌现出来并有着一定知名度的歌唱演员,她早在1980年全国民歌汇演中就荣获过当时的最高奖"优秀演唱奖",1984年,1985年分别获得江苏省青年声乐大赛民族唱法一等奖,1986年在全国曲艺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1987年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师从于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林教授和解放军艺术学院的杨家洵教授。1989年毕业后,1991年在南京成功地举办了五场个人独唱音乐会《幽兰之歌》。同年被总政歌剧团借调排演大型民族歌剧《党的女儿》。

1992年参加全军第六届文艺汇演中荣获表演一等奖,1994年和1996年分别在全国戏歌大赛中获得金奖,1995年又一次成功地在北京举办了个人独唱音乐会《幽兰之歌》。同年还参加了全国第二届曲艺节,荣获了牡丹奖,1997年参加上海艺术节演出音乐剧《芦花白、木棉红》荣获上海第九届戏剧白玉兰奖主角奖,1997年再一次在北京举办了《程桂兰中国民族歌剧专场》晚会。

1998年荣获第十五届全国戏剧梅花奖。大家所熟悉的有浓郁江南韵味的歌曲"太湖美",就是由程桂兰首唱并一直在广大群众中传唱。它首唱的歌曲还有"莫愁"两地书。母子情"遥远的拜年"、"浦江之夜"等。她录制的个人专辑有《太湖美》、《心中有个你》、《金回璇》、《中国民歌精选》、《献红战友的歌》、《党的女儿》、《幽兰之歌》、《中国民族歌剧经典选曲》等。被部队授予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四次。她还被总政表彰为:"热心为兵服务的文艺战士"。她曾多次随中国艺术家团体和艺术家小组到朝鲜、德国、匈牙利、泰国、蒙古国、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和香港、澳门地区访问演出,受到极大欢迎。

音乐作品

人物生平

金风送爽的2000年之秋,又该是故乡苏州丹桂飘香的时节。30年前,当15岁的我在这座毗邻太湖的古城参军从艺时,那绿叶间闪现着无数金色微小浓香花蕊的丹桂,曾给予了我诸多为人从艺的教益!

30年,是跋涉,也是对艺术功力的无情检验!

我三四岁时,就在老家苏州随当京剧演员的祖父母、父母亲下乡演出。14岁时,苏州京剧团要招一批小演员,我偷偷报了名。1970年,驻军部队业余演出队排演京剧《沙家浜》,妈妈被请去说戏,我便跟在她身后。时间久了,演出队看中了我,便特招我入伍。从此,15岁的我便成了一名小文艺兵。一晃几年过去了,军里搞文艺汇演,有人说苏州是评弹的故乡,何不出个评弹的节目。于是,我便在军里演出队的评弹世家徐林达老师的辅导下,带着一个别人新创作的段子《显微镜下》参加了汇演。演出时,因我把评弹唱得"大珠小珠落玉盘"而被选入前线歌舞团。

1980年,首届全国民族唱法汇演在北京举行,我作为团里的惟一选手被选拔到北京参加汇演,曲目就是那脍炙人口的《太湖美》,首演便赢得满堂喝彩。那次汇演,我捧回一个最高奖。随后,我又带着这首歌在人民大会堂向中央作汇报演出,接着又到全国巡回演出,一曲《太湖美》醉了万千听众。此后,1983年我又随团出访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84年获江苏省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第二名,同年加入中国音协。1986年参加全军曲艺比赛获优秀表演奖,同年参加全国曲艺大奖赛获二等奖。1987年出访匈牙利、民主德国,同年9月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在京期间,曾拜师求教于金铁林和杨家询老师。在这前后10多年时间里,我博采众长,潜心钻研,拓宽歌唱路子。在各地演出时,我利用台前幕后的空隙,学会了新疆维族民歌《可爱的祖国》、榆林小曲《五哥放羊》以及山东、河北的民歌。在匈牙利、德国、朝鲜等国演出时,我又学会了《可爱的小鸟》、《真挚的友谊》、《阿里路亚》、《卖花姑娘》等外国歌曲。

1991年,在培养我成长的前线歌舞团的支持下,首次在南京举办了独唱音乐会。那次成功的音乐会给了我跨入歌剧殿堂的契机。当时,总政歌剧团正在筹备大型歌剧《党的女儿》,四处寻找女主角江姐B组的扮演者。在那场晚会上,他们感到我是个最适当的人选,便当场拍板调我入京。果然,演出获得了成功!

调入总政歌剧团,我的艺术生涯又翻开了新的一页,也有了新的追求。1993年,我随团出访美国、加拿大,将富有中华民族情调的独唱歌曲奉献给金发碧眼的外国友人和华夏游子在九十年代后期,我相继成功举办了三场集曲艺、民歌、戏剧于一身,融京剧、豫剧、越剧、沪剧、锡剧、歌剧于一炉的独唱音乐会。1999年,我虽被任命为总政歌剧团副团长,但我仍铭记着自己是一名从士兵成长起来的歌唱演员,将心比心,扶人助人,做演员们的知心朋友,是我全部的"为官"之道!为此,我推掉了不少到军内外演出的邀请,为团里的年轻演员崭露头角而奔走忙碌。

从艺30年来,我虽然获得了一大摞获奖证书,但我一直把它们锁在橱柜里,因为我深知它们如一茬纷落之丹桂,而溺于昨天的浓香等于艺术生命的死亡。我必须不停地积蓄艺术的能量,涉过寒冬,来年再吐芳香最近,中国唱片总公司为我编辑录制的《中国民族歌剧经典选曲》已面市,而我的《江苏民歌专辑》也将在今年金秋落地。

丹桂,不是王者之花,却是百姓佳酿。母亲和家乡乡亲曾将它溶糖成蜜,做成各色桂花糕点。我希望我的歌也沾丹桂之香,走入千家万户、哨所边防,为广大人民群众和部队官兵所喜爱。因为,那是我的所有追求!在前线歌舞团时,我几乎走遍了南京军区所在地的每个军营和城市。调入总政歌剧团后,我一直坚持这个好传统,1997年,我被总政表彰为"热心为兵服务的文艺战士"。

"人生有涯艺无涯,心慕丹桂满树香"。这,就是我全部的心语

专辑介绍

专辑中文名:声界Ⅰ·二泉映月

歌手:程桂兰

发行时间:2007年03月13日

地区:大陆

语言:普通话

发行公司:中国唱片上海公司

出版公司:中国唱片广州公司

ISRC:CN-F13-08-311-00/AJ6

专辑介绍:

女中音五星品质HI-FI发烧极品程桂兰《声界Ⅰ·二泉映月DSD》

女中音五星品质HI-FI发烧极品,委婉醇厚,声势夺耳。著名音乐人侯钧,亚洲首席录音师张小安,巅峰集结,民族高音转为流行中音,顶级质感,罕稀绝有。

曲目介绍:

01二泉映月

琵琶如泣,二胡如诉,琴声颤抖人影瘦。大弦乐队映衬出人声、琴声美轮美奂,天衣无缝相溶相成,似化作高山流水的传世天韵绕人心头。著名词界前辈王健倾心填词的此版本为首次完整呈现。

02我有一段情

这段情,说给谁来听?思念之苦难以言表,心碎之痛难以言喻。独对春风寄语,此情何待、君在何方?此歌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著名歌星吴莺音代表作之一。此版演绎张驰有度,过犹不及。

03草原之夜

浓郁新疆维族风情的艾捷克、手鼓贯穿始终,草原上夜幕渐渐降临,篝火映红脸庞,深沉凝厚的人声缓缓道出情感深处的独白。这纯纯思恋爱情的美好与期待春风的温暖之情,让人心动。

04葬花吟

筝声幽婉,箫声幽怨。天的尽头乐声缥缈,如醇酒浓厚的女音悠悠回转,引人走进春尽红颜老、花落人去的凄美境界。混声男女合唱烘托出世人对林黛玉命运的爱怜与同情。

05橄榄树

为了自由流浪,为了梦去远方,为了用激情充实人生,为了用理想纪念青春最初齐豫的版本以吉他为主,随意而空灵。此版管弦乐编制更显大气。

06十送红军

穿越时空,记忆选择停留在这里,因为太多的故事,因为太多的感动。深情女中音娓娓细述那一段难忘历史,沉浸无限回味。弦乐四重奏做伴奏主体轻盈别致,古筝轻摇勾挑、吟揉滑按,柔美俏丽点缀其间。

07山楂树

和谐弦乐与矛盾情感融合交织,浅浅的吉他拨动了心弦,暖暖的歌声撩动了深藏的回忆

08乡恋

探戈节奏曲风融入Jazz情调,欢愉的手风琴伴着浑厚的女声,情深意重,质感天成,令人沉醉。

09你好吗

低沉的声线和细腻的情感丝丝相扣,倾露内心,倾注祈祷,倾吐人间真情。

10鸿雁

天辽地阔的草原豪气,荡气回肠的男儿胸襟,高远舒展的笛声如北飞的鸿雁,大气磅礴的弦乐队和鼓声撼动人心。内蒙古经典民歌HIF演绎,魅力女中音实力鉴证。

曾获得奖项及荣誉

1980年全国民歌会演中就荣获过当时的最高奖"优秀演唱奖";

1984年、1985年分别获得江苏省青年声乐大赛民族唱法一等奖;

1986年在全国曲艺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1987年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师从于著名声乐教育家解放军艺术学院的杨家洵教授和金铁林教授。

1991年在南京成功地举办五场个人独唱音乐会《幽兰之歌》;

1992年参加全军第六届文艺会演主演大型民族歌剧《党的女儿》荣获表演一等奖;

1994年和1996年分别在全国戏歌大赛中获得了金奖;

1995年又一次成功地在北京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幽兰之歌》;同年还参加了全国第二届曲艺节,荣获了牡丹奖;1997年参加上海艺术节演出音乐剧《芦花白·木棉红》荣获上海第九届戏剧白玉兰奖主角奖;

1997年再一次在北京举办了《程桂兰中国民族歌剧专场》晚会;

1998年荣获第十五届全国戏剧梅花奖。

京根儿

北京有不少有名的石头,就在身边,却未曾深入了解,本文作者走访几座京城名石——北海团城的玉佛、澄观堂的铁影壁、渎山大玉海,崇文门外的大石面,颐和园乐寿堂前“败家石”,揭秘它们背后的故事。

团城玉佛

“内九外七皇城四”,在如此之多的城门把守之下,北京这座大城安然端坐。紫禁城也如众星捧月般成为城中之城,而北京还有一座最小的城——团城。这一曾作为湖中之岛的土丘,经历建城、损毁、重建、改造直至如今化身为一座“风景之城”“故事之城”。这座如掌上明珠一般的小城之中,一座小小殿宇和殿宇中的玉石佛像成为了明珠璀璨光芒中一缕耀眼的光辉,它的命运也如这城,起起落落。

有人说它曾作为外国使臣讨好慈禧老佛爷的“友谊”桥梁,特意为老人家从外邦购得,献供宫中。这样的说法更像是北京不少旧味古早,无不希望蹭上些皇家的热度,如镀金一般名传市井、名扬天下。

关于玉佛更落于史实的出身,还要从京城西北角,紧邻西直门的一座名为“伏魔庵”的小庙说起。这座小庙的主人早年游历各地,为北京寺庙募化善款资粮,就在募化过程中,一尊精美的白玉佛从远道而来入驻庵中。自带魅力的玉佛,材质细腻、光润引人,佛顶配以耀眼的宝石。而佛颜肃穆慈悲、一身袈裟飘逸端庄,也引得信众行者恭敬礼拜。正因为此,玉佛美名远扬。于是,主持索性将玉佛献于皇家。慈禧太后同样对玉佛喜爱有加,下旨将其供奉于承光殿内。

玉佛虽有了新家,但仍旧为老家留下了诸多痕迹。正像很多寺院的名字在大众视野中早已被其典型建筑、盛景所代替,例如妙应寺被远道而来的大工匠阿尼哥那覆钵白塔占了风头,以“白塔寺”而远近闻名。正如相伴长河而居的真觉寺,也因那京城少有的金刚宝座塔,而以“五塔寺”之名出现在更多人的口中。就连日本的西芳寺也因那小小苔藓所带来的巨大“感召力”,民间索性称之为“苔寺”。“伏魔庵”因为玉佛故里的身份,又得一名——玉佛寺。玉佛寺的记忆延伸百年,如今仍可在地名之中寻觅时光流苏,如今的新街口街道玉桃园社区,正是玉佛寺与桃园共同为后人留存的记忆遗产。

对于玉佛的来历,还有诸多版本,如是京西关帝庙主持于缅甸募化,本来就是为了宫中的慈禧,然由于所付出的人力物力巨大,在 社会 中产生了太大的“杂音”,所以不得不暂存伏魔庵。我想,真相虽然只有一个,但正因为信息传递路上,不同的版本、情节为真实的 历史 增添了猜测与传奇,也增添了诸多趣味。

有故事的玉佛不单因身世为京城增添了不少寻味,1923年,还“不甘寂寞”地为京城媒体圈加了点料。

“北海团城玉佛丢失!”这样的爆炸性新闻开头,震惊了百年前的京城报圈。信息一出,一片哗然。有人为玉佛丢失而痛心疾首,慨叹时局动荡;有人则分析始末,甚至与之前紫禁城建福宫花园惨遭焚毁的事件扯上关系。一时间,大报小报纷纷刊文,猜测声、争辩声、呼吁声层出不穷。

“团城的玉佛,前一时各报遍登失踪的,事实上并不曾离开他的宝座。他仍旧好好的坐在团城的大殿里,他并不曾迁离。”近一月后,《晨报》的这则新闻为“玉佛丢失”的热点迅速降温。原来,传闻中所说的玉佛丢失,只是一尊小玉佛,与承光殿的大玉佛没啥关系。

澄观堂铁影壁

在北京棋盘式的城市布局中,直来直去的大街为主要组成部分,斜街则以其特殊的延伸方向引人注意。鼓楼西大街不单单作为一条斜街在胡同街巷中特立独行,更因其悠久的 历史 ,以及先有河道后成街巷的发展沿革成为京城水系、交通发展的重要案例。如今的这条大街经历数次改造与功能变化,以更加美丽的身影出现,为北京旧城保护带来一抹亮色。

铁影壁胡同位于鼓楼西大街中间的位置,小胡同不宽,且弯弯曲曲,论“身材”和“长相”并不能与它的“兄弟姐妹”相提并论,但从中“走出”的一件重器瑰宝,却使其成为京城最著名的胡同之一。

相传元代时德胜门以北的健德门有一座古刹,来访者每每走进大门,便会被迎面而见的照壁吸引。这面照壁颜色发红,高189米,宽356米,顶端犹如中国的古建,采用歇山顶设计,屋脊、瓦垅、滴水……规矩有加。

壁面设计精巧,精雕细刻,一只活灵活现的麒麟带着三只麒麟宝宝嬉戏玩耍,充满温馨。另一面的麒麟爸爸则彰显威武,周围花草相互点缀,衬托天地祥瑞的身份。照壁的基座设计同样不肯马虎,飞马、花边、传统纹饰相映成趣……

伴随着朝代更迭,这一精美的照壁,迎来了它命运的第一次低谷,伴随着明朝城市设计规划的改变,曾经的北城墙南移至德胜门、安定门一线,它被遗弃在城外荒野中。直到明城墙初具规模,红照壁被安置在了德胜门内果子市附近的德胜庵门前。由内而外的位置变化,以及一身的特殊红色,让它有了新名字——铁影壁。

1947年,铁影壁的命运又受到了威胁,一位从英国漂洋过海而来的洋面孔,用贪婪的眸子扫视着中国的奇珍异宝,最终聚焦到了铁影壁身上。他屡次敲开德胜庵的大门,并试图用整箱的黄金向寺院主事购买。被回绝后的英国人气急败坏,趁夜黑风高之际,准备偷盗,僧人发现后决定轮流守护国宝。偷盗不成,这人索性明抢,明抢不成,又痛下黑手,直接将锤头砸向影壁。几经奋战,强盗终被打跑,但铁影壁却也受伤。

强盗的霸行一夜之间轰动京城,人们纷纷要求政府惩治行凶之人,并为影壁寻找一处更为安全的容身之所。1947年,国民党政府行政院北平文物整理委员会工程处致函北海事务所,将这座铁影壁移到了北海澄观堂前。20世纪80年代,铁影壁的基座也从胡同深处移至北海公园,基座与影壁得以重逢,如今经过五龙亭往东走不远,便会与这样一件精美的国宝相逢。

渎山大玉海

与铁影壁隔海相望的还有一件“不信命运,勇于翻身”的石头兄弟——位于团城之上的“渎山大玉海”。它稳坐于汉白玉莲花座上,深藏在精美的小亭中,静静欣赏着世间百态。

“高70厘米,宽135厘米,长182厘米,周长493厘米,膛深55厘米,重35吨,随其形,雕刻成鱼龙、海兽出没于波涛之中,形象生动……”一份资料记载了这个重器的外观与体量。玉海的高光时刻源自元世祖忽必烈入主中原之后,《元史·世祖本纪》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至元二年(1265年)十二月,渎山大玉海成,敕置广寒殿。”

据考证,曾经的广寒宫大约在如今北海公园白塔的位置。众所周知,游牧民族素有大块吃肉、大口喝酒的豪放性格,玉海的诞生,正是为了大宴群臣之时盛放美酒所用。据传,为了制造玉海,忽必烈用了数位工匠,耗时多年将一块完整的美玉掏挖雕刻而成,玉海可盛酒三十余石,忽必烈将其命名为渎山大玉海。

浮生若梦,酒醒之时方品造化弄人。时代的车轮早已从元朝行至明朝,万历七年(1579年)端阳,广寒宫的轰然倒塌,让渎山大玉海与元朝的记忆一同深深埋进尘埃之中。

北海公园以西的西华门附近,坐落着一处古朴的庙宇——真武庙。当玉海再次出现在世人面前时,它已然“学”会了新的技能——腌咸菜。美酒变身咸菜,让谁听了心中多少都会有点酸楚,更何况是曾经登堂入室、身价不菲的玉海,也有沉沦、委屈之时。

潜龙必有得水时,宝马良驹需要契机与伯乐,朝代更迭进入大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真武庙得到重修,人们发现了这位“腌菜大厨”。玉海被请到观音殿前,咸菜换成清水,加以假山石点缀,因其形似行者手托的钵,真武庙便改名为玉钵庵,就连胡同名称也改为玉钵胡同。到了乾隆年间,一位翰林发现了玉海,反复端详之后,认为这便是百年前元代广寒宫的遗物。他将此事报告给乾隆皇帝后,乾隆十年(1745年),皇帝命内务府拨银购回玉海,并特制汉白玉底座,置于如今北海团城的承光殿前。乾隆十五年(1750年),皇帝又派人打造了一个玉钵赐予玉钵寺,放在原来的底座上。

时过境迁,曾经玉钵寺的底座和玉钵已经搬入法源寺新家,元代的底座、清代的玉钵,这样一种组合讲述着一段国宝翻身的命运史,也见证着时光脚步。

艮岳万岁山折粮石

在北海公园南门永安寺东,还有一块奇石,那是在宋徽宗赵佶手中诞生的“折粮石”。

政和七年,一座徽宗心中的园林开始在现实生活中逐步成形,初名万岁山,后改名艮岳、寿岳。为了营造艮岳,徽宗动用上千艘船只专门从江南运送山石花木。收集来的大量太湖石不仅为寿山艮岳增添了江南水乡的柔美,也因其姿态多变为园林增添了诸多惊喜。

不过,杰出的园林之作,也阻挡不了王朝的衰败,金兵的铁蹄声声淹没了北宋的王朝,徽钦二帝当了俘虏,艮岳的太湖石也成了战利品。金世宗在修建大宁离宫的时候,派人去汴京把艮岳的太湖石运到中都,无数百姓为了生计投入到这项巨大的工程之中。而金代规定,从事运送石材的苦役可免赋税,依据石块大小、数量计算折扣粮赋,“折粮石”的名字因此诞生。“其所叠石巉岩森耸,金元故物也。或云:本宋艮岳之石,金人载此石自汴至燕,每石一准粮若干,俗呼为折粮石。”《金鳌退食笔记》记载了这段 历史 。

“折粮”之名背负了几个朝代,明、清两朝它的身份终于由承载劳苦大众奴役 历史 的“标本”,转换为皇家园林的一道风景。明宣宗朱瞻基《御制广寒殿记》记载:“万岁山在宫城西北隅,皆奇石积叠以成……永乐中,联侍皇祖太宗文皇帝万几之暇,燕游于此,天颜悦怿……”如今我们在琼岛春阴碑的背面,还可看到乾隆皇帝御笔诗:“艮岳移来石岌峨,千秋遗迹感怀多。倚岩松翠龙鳞蔚,入牖篁新凤尾娑。乐志记因逢胜赏,悦心端为得嘉禾。当春最是耕犁急,每较阴暗发浩歌。”曾经的皇家园林,如今的大众公园,人们三五成群,欢颜笑脸,艮岳之石也早已融入这欢乐的场景之中。

如果赵佶此时也在其中,他会沉浸于曾经的过往,还是会与大家一同为生活的斑斓增添一抹颜色?

崇文门外的大石面

北京城是个不缺故事的地界,故事的主人公也总会为这城市留存前行的 历史 ,正如崇文门和另外一块大石头的故事。

作为经历元、明、清三代城门的崇文门,不单用自身的发展串起京城格局演变的脉络,也为北京留下了诸多有趣的传说,一块石头便引出一段 历史 ,还决定了您的“眼界”与“格局”。

崇文门元朝时被称为文明门,作为元大都的十一门之一出现,与它的另外两个“兄弟”把守京城之东。明朝时京城布局改变,十一门改为九门,崇文门虽然位置没有变,但也经历了修筑完善,文明门更名为崇文门。曾经的崇文门外热闹非凡。“文明城外柳荫荫,百啭黄鹂送好音。行过御沟回望处,凤凰楼阁五云深。”这是明《夏日出文明门》的诗句。至清朝时,崇文门又得一个雅号——酒门,因崇文门外陆续成为制酒作坊的聚集地,出入此门一路酒香,这大石头的故事也因这风景、这酒而来。

曾出版过《京城镖局》《京城士大夫》等著作的老作家方彪先生与我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

崇文门在修建与修缮过程中不但得到了皇家扶持,更得到过民间有识之士的帮助。因为当时崇文门周围买卖家与百姓居民聚集,所以大家拿修城这件事当作了分内之事,不少人捐钱捐物。皇上对民间善举颇为感动,所以在崇文门一处城墙之上嵌入一面巨大的石面,石面上镌刻捐款者的名字,无论款物数量多少。榜上有名者荣誉感倍增,家人后代也因这份殊荣结伴寻石而往,寻找“光荣印记”。

因此,见大石面,标志着城内人的脚步已经迈出了城郭;未见大石面,则说明此人脚步局促,只守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久而久之,“大石面”在百姓的口口相传中变为了“大世面”,这便是我们经常说的那句“没见过大世面”的渊源所在。

但传说终归是传说,大石面是否曾经存在不得而知,但最迷人的恰恰就是 历史 在传递过程中,所延伸出的故事人文。

颐和园乐寿堂前“败家石”

颐和园昆明湖北岸乐寿堂院中的一块青色大石,长8米、宽2米、高4米,重约2万多公斤。它“舒坦”地享受着皇家园林中的日升日落,肩头的三个大字“青芝岫”为乾隆御笔,它也承载了皇家母子之间的一段意见分歧往事,因此它还有个“雅号”——败家石。

“房山有石,长三丈,广七尺,色青而润,欲致之勺园,仅达良乡,工力竭而止。”这段由明代著名书画家米万钟在《石头记》中的记载,道出了石头的出生地。而明末诗人葛一龙的游记《观米仲诏勺园所移奇石歌》:“塔青村北野草荒,草间突兀孤云苍。欲行不行气若郁,将雨未雨天无光。云是米家凿山出,百步千人移数日。到此踌躇不肯前,秦鞭无计楚力诎。火木纵横倒一林,相为枕藉岁年深。或需天手妙神用,或眷山祗萌故心。我与之言匕之起,几时得渡浑河水。岭岈空洞宿阴霆,鲸背鳌簪立奇鬼。主人好礼尊石公,神物亦岂甘牢笼。不如就此树高阁,居处日对飞来峰。”揭开了这块巨大石头与米万钟的“ 情感 纠葛”。

米万钟的书法继承了米芾的神韵,被称为“万钟行草得南宫家法”。他的家财与爱好同样彰显实力,当时便有“米家四奇”的说法,即米家园、米家石、米家灯、米家童。而他收藏奇石也达到了闻名的程度。当这位“石痴”与这块巨石一见钟情时,立刻便决定将石头“迎娶”到自家的私宅——勺园。

因为石头巨大,运输困难,米万钟几乎倾尽家财。他首先定制专门车辆,又购置马匹,雇用劳力,将巨石挖掘,再逐步运出深山。“屋漏偏逢连阴雨”,米万钟正跟石头较劲的时候,魏忠贤对他加以陷害,最终给石头搬家的计划告吹,石头只运到良乡附近便停住了脚步。米万钟一波三折的命运,被传是这块石头所带来,“败家石”的名字因此而来。

“败家石”的命运到乾隆年间有了转机,但它“败家的习气”仍未改正。一日,乾隆皇帝前往西陵祭祖,与灵石相遇。乾隆越看越喜欢,下旨将巨石移至清漪园乐寿堂前。当时,乐寿堂正门刚刚建好,只能拆门搬石。太后听闻,却不干了,此石败了米家,现在又来拆我的门?不祥,不行!甭管您是谁,多大爵位,娘说了话,儿心里再不乐意也得听着,乾隆同样如此。

“知君心意无需多言”,面对乾隆与石头的窘境,臣子们纷纷进言:“大石形似灵芝,必会为皇家带来祥瑞之气!”“人寿年丰、皇基永固!”……太后在一浪高过一浪的“喜歌”声中改变了想法。“败家石”变身“青芝岫”,并获乾隆御题诗,两旁还有题刻:“莲秀”和“玉英”四字。大学士汪由敦,近臣蒋溥、钱陈群等也题诗撰书,使这块灵秀巨石绽放祥瑞和谐。

供图/郎永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571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