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自信是指哪方面?

感情自信是指哪方面?,第1张

从意识层面来讲,自信心的强弱和经验有关。它是过往发生的,类似的事情,自己从中获得的经验积累,从而得出,我能,或者我不能的概念。

因为过往的经历,导致现在刻意回避情感,这便是经验所致,从潜意识的层面来讲,它和“自我”有关。

弗洛伊德曾所说,“自我满足而产生快乐。”甚至更极端的唯心主义,“我思故我在。”这些都是强调“自我”的重要性。

“自我”是自信心产生的源头,是所有意识经验的源点。它会直接导致,作为一个社会人,最初经历某件事情的时候,你的反应,和自我认知。

1、无所作为的根源是:力量掣肘

我有一个读者小凡,遭遇的情况与题主类似。

其实小凡给我的第一印象还不错。165的身高,丰满的身材,小脸蛋高鼻梁。第一次见面,化着精致的妆容,看着精神十足。但她眼底却没有属于年轻女孩的朝气与自信阳光。

“不知道什么,我总是觉得我不行,平时生活中还好,可是一旦遇到喜欢的男生,我就怂了,内心的情感和需求表达不出来。”

“一想到要跟对方相处,我就心慌。我总觉得自己配不上对方。他开朗大方,工作能力很强,而且很上进。就我知道的,他身边追求他的女孩子都有两三个。”

“我不敢给他告白,我害怕被拒绝。我就只能小心翼翼地仰望他。”

小凡不知道怎么办,只能跟对方像普通朋友一样东扯西扯,从而也导致没有人能够和她建立更深层的链接。

“你回忆一下,当你面对自己喜欢的人,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心里的感觉是什么?”我问小凡。

“感觉心里有个塞子,被堵住了”小凡回答道。

“如果让你对那个时候的自己说一句话,你会说什么?”我又问。

“我也不知道,我很想告诉自己勇敢一点。但是话还没到嘴边,心里就打退堂鼓了。”

在遇到有好感的异性的时候,小凡的通常处理方式是:隐藏自己,就算她内心的情感喷涌,想要表达,可是内心中的另一股力量却会阻止她,两种力量造成了拉扯,让她手足无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而导致这一切的,小凡的潜意识理论便是:我不行。

这种潜意识形成于她童年时期,表达自我的渴望,被原生家庭时期形成的创伤所掣制。

心理学家荣格做过一个小实验,他将原生家庭幸福的孩子和原生家庭不怎么和谐的孩子聚集在一起做游戏。

他发现,原生家庭幸福的孩子,提问频率很高,主动性很强。并且他们很乐于展示自己的能力。而原生家庭不和谐的那部分孩子则更喜欢闷头做事,并不爱说话与表达自己。

“原生家庭的不幸,会影响一个孩子一生。”

2、只有当自我表达被肯定的时候,自我意识才会逐渐建立,自信才会产生

我们人类对“自我”的认知从婴儿时期就开始了,在我们脱离母体,呱呱落地的那一刻,我们正式从“融为一体”的感知中剥离开来,第一次感受到自己和外界的分别,这便是“自我意识”的初形成。

而随着我们逐渐长大,我们会通过外界对我们的回馈信息,来逐渐建立我们的“自我意识”。

比如当我们还在蹒跚学步,触碰到危险物品,父母会呵斥,这会让我们明白“我这样做是错的”“我做这个行为是不被允许的”;

比如我们长大一些,学会了一首唐诗,父母夸赞我们,我们会知道“这样做是对的”“我能这样做”;

我们的自我就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而我们对于自己“能够做什么”的自信,也是同时建立起来的。

小凡生活在一个严格的原生家庭,父母对她的教育方式一直都是:你必须按照我们说的去做,我们才会爱你。

对于成长时期的小朋友来说,没有了父母的爱可是毁天灭地的事情,为了继续得到父母的爱,小凡不得不遵从父母的需求,按照父母的安排去行事,这导致她的自我一直处于被压制的状态,她大部分的自由意志,和自我需求都无法在原生家庭里得到认可和满足。

父母只是一味地提出要求,让小凡执行,小凡没有足够的机会去试错,去探索发现,什么是自己能够做到的,什么是自己不能够做到的,从而让她的自我感非常薄弱,她没有办法感知到自己的存在,自信也就自然没有多少。

自我体验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即主我对客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包括自豪、自信、自爱和自尊等等。互相比较而言,自豪是做事之后的自我评价,自信是做事之前的自我评价,自尊和自爱则是一直存在的自我评价。(属于“课程:交互设计方法”的用户体验方面的延伸阅读)

一、自豪体验

自豪体验,是个体把成功事件或积极事件,归因于自身能力或努力的结果时,所产生的一种积极的主观情绪体验。像“我很厉害吧?!”这样的话,就是自豪的表现。

(一)自豪的产生

1、产生:在自豪体验中,评价是一个核心指标,通常在目标达成或者任务成功完成时,在自我评价或他人评价基础上产生自豪。所以,自豪的产生机制有2个关键环节:a、取得成就;b、获得评价。

2、发展:社会比较在自豪感产生过程中也具有重要影响。公开成就的个体相比没有得到任何社会比较反馈的个体,会报告较高的自豪感。当个体出色完成任务时,会体验到更多自豪感。当得知他人在同样的任务上完成较差时,自豪感的程度更高。所以,更高的自豪感获得途径:a、成就公开;b、成就自我比较;c、成就他人比较。

3、抑制:消极评价、失败的结果都会产生消极的羞耻和内疚等情感体验,会暂时压制成功感和自豪感,但自豪感并不会消失。

(二)自豪的作用

1、自豪感使个体愿意按照社会价值期许的方式,付出努力去做出真实的成就,以引起他人对自我的关注。

2、自豪感会使人们产生责任感,努力成为有社会价值的人,激励人们的行为符合社会价值的要求。

3、自豪感会强化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当个体做了有利于他人的事情,就会得到积极的自我肯定,自豪感就会随之而产生,从而强化个体类似的行为。

所以,自豪感也属于道德情感。

(三)自豪的创新模式

1、成功+表扬模式。成就获得积极评价时,就会产生自豪。因此,要展示成就,并给予表扬。

2、传播分享模式:将成就公开传播,被大家看到知道,越来越多的点击、浏览量都会增加你的自豪。成长进步模式:不断取得进步,比以前越做越好,懂得越来越多,成就越来越大。领先他人模式:很多人比不过你,不断提示你有多少人落后你,你又超越了多少人。

3、逃离失败模式:尽量避免失败和消极评价,及时调整策略。在万一挫折时鼓励用户,并将失败原因归结为外因,如运气和任务难度。

4、角色扮演模式(社会责任模式):给用户安排有社会效益的、有责任感的任务,强化自豪和道德体验。

二、自信体验(进行中)

自信体验,是自我效能感,即对自己能否胜任的评价,是对自我的能力或技能的认知和评价,相信自己能够根据内心愿望而获得成功,是对自我办事能力的确信,是积极肯定的情感体验。像“这个简单、看我的”这些话,就是自信的表现。

(一)自信的产生

自信是基于对自己能力的判断,也是建立在过往经历基础上的,所以,用户曾经取得的成绩和成就,能够为他建立自信。

个体活动的结果(成与败)直接影响自信的建立和发展。一般说来,成功的经验能提高和增强自信,而失败的结果会使自信削弱或丧失。不断地成功会使人建立起稳固的自信,这种自信不会因一时挫折而降低,而且还会泛化到类似情境中去。多次失败的经验会降低人的自信。人们通常把行为的结果归因为努力、能力、运气和任务的难度。

替代性经验:个体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获得了成功,就会增强自信,认为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

他人的态度与期望:主要是指他人对个体的期望水平与信任程度。一般地说,他人对个体期望大,信任程度高,则会加强自信;反之,他人对个体期望小,信任程度低,则会使自信削弱。

(二)自信的作用

自信影响目标的设定。目标设定是自我调节的主要机制之一,个体选择自认为能加以有效应对的环境,而回避自感无法控制的环境。自信心越强,个体为自己设定目标的挑战性越强,对目标的承诺也越坚定 。

自信影响努力程度、持久力与耐力。对富有挑战性或革新性的创造活动而言,持久力和耐力是活动成功的必要条件。所以坚强的自信心是创造者们的真正动力源,能让人在挫折环境中坚持下来,这对个体具有适应价值,而且对个体和社会具有发展的动力学意义。

自信决定了个体的应激状态、焦虑反应和抑郁的程度。这些情绪反应会影响个体的活动及其功能发挥。自信的人较少受消极情绪影响,而怀疑自己的人,则因强烈的消极情绪反应,会产生退缩等防御行为。所以自信调节着人的回避行为、焦虑唤醒及整个身心反应过程。

(三)自信的创新模式:

1、无尽成就模式:通过各种挑战的成功,让人产生我能应付各种局面的感觉,不断加强自信。

2、示范教程模式:提供可以模仿学习借鉴的示范案例,让人尝试走出第一步,让人产生“这个简单”“原来这样”“我也会”的想法。

3、粉丝追捧模式:利用好的机制,让每个人都能吸引粉丝,收获被人期望和信任的感觉。

三、自尊体验(进行中)

自尊体验,是指一种由自我评价所引起的自信、自爱、自重、自尊,并希望受到他人和社会尊重的情感体验。

自尊是个体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对自我的积极的情感性体验,它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由自我效能或自我胜任(self-competence or self-efficacy)和自我悦纳或自爰(self-liking)两部分构成。注意:自尊并不必然具有社会比较意义,虽然自尊大部分为社会比较的结果;自尊是对“总体自我”的情感性体验。

(一)产生机制,影响自尊发展的因素

1、社会比较。虽然自尊不必然是社会比较的产物,但是社会比较对它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一般来说,“下向比较”可以获得高自尊,而“上向比较”则容易导致低自尊抑或卑,HW Marsh的“池塘蛙效应”(rog-pond effect)就说明了社会比较对个人自尊的影响:即人人倾向于愿做“小池塘里的一条大鱼”。

2、自我知觉。自尊是自我知觉到的情感性体验,因此自我知觉也影响个体自尊的发展。自我知觉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认知活动。影响我们知觉的不是我们做了什么,而是我们认为我们做了什么。

3、归因风格。很显然,积极的归因能够提升自尊,而消极的归因则会减损自尊。

4、他人的评价与态度。自尊从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自我必须在他我中得到证实,他我在自我中才能得到确认。他人的评价与态度影响个体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因此也必然影响个体自尊的发展。

5、个体的价值观或价值取向。个体的价值观既是人生处世的定向司南,又是道德行为的指向罗盘。个体的价值观一旦形成,便成为个体衡量或评价事物的标准,在个体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起到“过滤器”的作用。价值观对个人的认知与行为具有的经常的导向性即为价值取向。

6、个体的自我期待与行为。个体对自我的期待决定了个体的行动方向并预定了行动结果,而个体的行为则导致了现实的行动结果。个体自我期待的行动结果如果与现实的行动结果一致或比较一致,自尊即为积极的,反之,若现实的结果不如预想的好,则个体将体验到挫折感,自尊水平也必然下降。

(二)作用机制

自尊作为一种比较稳定的自我情感,它以深层次的心境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心理背景上,直接制约着人的情绪情感,间接影响人的活动动机,从而影响人的整个精神面貌。

自尊和学业成就,

自尊和人际关系,

自尊是某个人的关于被接纳和排斥的社会关系质量的一个指示物。作为人际关系计示器,自尊的功能是监控个体被别人接纳和排斥的程度并且促动人们以某种方式行动,使被排除或拒绝的可能性减少到最小程度。

自尊与心理健康

在我心里自信这一情感放在非常高的位置。因为自信这一情感很多时候是帮助你成功的关键,在我们人生的很多时刻都能够体现得出来。

一、学生时代

其实从我们学生时代做题或者做事,就可以看得出来,有时候一个学生敢不敢上台做题就已经展示了,他够不够自信。自信感会让我们敢于去做一些未接触过的事情,对未知的事物恐惧感更少,对待未知的事物更有一种探索的精神。自信感,从某一程度来说它会增加我们的勇气,让我们敢于去探索自己未知的领域,敢于去做一些没有做过的事情。在学习上的表现,就会展示出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或者采取从来没见过的做题方法的时候,也照样敢进行尝试。

二、工作时期

在我们去面试自己喜欢的工作,但是却专业不对口的工作时,这个时候自信感的作用就会出来。如果你足够自信,敢于踏入一个从未踏过的领域,或者敢于从0开始的话,那么自信感,会帮助你获取这一份工作。当我们在工作的时候,难免会遇到一些从未接触过的任务,这个时候敢不敢踏入未知的领域,其实就是自信感的一种表现了。如果一个自信的人踏入一个未知领域的时候,他会去收集资料,稳稳的按照自己的方法去前进一步试探后果,最后逐步完成这件事情。

三、自信感的地位

其实从现在的家庭教育来看,很多家庭是崇尚打击式教育。所以我很少见到比较自信的孩子,所以自信感的位置其实很重要。有些时候可能你根本没有能力去胜任一件事情或者去做一项工作,但是如果你有自信,那么你很快就会学会做这些事情,或者胜任这份工作。自信感很多时候是一个人在这社会立足的根本。

您好!自信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指的是对自己能力和价值的肯定和信任。它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外貌、能够应对困难和挑战的信心和自我评价。自信给我们带来许多好处。

首先,自信能够增强个人的自尊和自爱感。当我们对自己有信心时,会更加认可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从而培养出健康的自尊心和自爱情感。

其次,自信有助于提高个人的抗挫折能力。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自信的人更有勇气和决心去应对,不会轻易放弃。他们相信自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更容易取得成功。

此外,自信还能够增强人际交往的能力。自信的人通常表现出积极乐观的态度,能够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合作。他们的自信也会给他人带来积极的影响,从而建立起更好的人际关系。

至于题外扩展,自信并不意味着盲目自大或自我中心。它是建立在对自己能力的客观认知和积极评价的基础上。同时,自信也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培养来提升的。人们可以通过不断的自我成长和积累经验,逐渐建立起自信心。

总之,自信是一种重要的积极心理状态,它能够给我们带来许多好处,如增强自尊和自爱感、提高抗挫折能力以及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培养和保持自信心,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的各种挑战。

积极的情感体验、良好的社会支持、积极的行为表现等属于心理健康的范围。

1积极的情感体验

积极的情感体验是指个体能够保持乐观、自信、感恩、满足等积极的情感状态。这些情感状态能够增强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使其更加适应环境和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例如,乐观的情感体验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面对压力和挫折,而感恩的情感体验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珍惜生活中的幸福。

2良好的社会支持

良好的社会支持是指个体能够得到家庭、朋友、同事等社会网络的支持和帮助。这些社会支持能够提高个体的抗压能力和适应性,使其更加容易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例如,家庭的支持可以提高个体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而朋友的支持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缓解压力和焦虑。

3积极的行为表现

积极的行为表现是指个体能够表现出积极的社交、工作、学习、娱乐等行为。这些行为表现能够提高个体的自尊和自信心,增强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其更加容易融入社会和生活。

例如,积极的社交可以让个体更好地了解社会和人际关系,而积极的工作和学习可以提高个体的职业和学术水平,增强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心理学的起源:

心理学起源于古希腊时期。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开始对人类的心理和行为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其中,最著名的是亚里士多德。他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也是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在中世纪,心理学的研究经历了一个相对停滞的时期。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才开始重新关注心理学的研究。在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人文主义运动兴起,人们开始探讨人类自我意识和自我理解的问题,这促进了心理学的发展。

在18世纪,心理学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是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提出了“先天与后天知识”的区分,并强调了经验和感觉的重要性。这些思想奠定了心理学的发展基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8754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