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排场究竟有多大,这个是很难说清楚的。因为就像我们今天我们都要凭借自己的经济情况,来决定举办怎样的婚礼。如果是像非常有钱的人,就没有必要和贫穷的人一样非常节俭的进行婚礼。
因为他们有经济实力,当然就可以将婚礼办得更盛大一些,排场就会更大一些。我们在看会当时的北宋,我想这也是一样的。几乎很少有人会愿意打肿脸充胖子吧,排场的话,主要还是看当时宋代人的一个经济实力。
所以从时代背景条件来看,如果经济条件相当的家庭,其实北宋和我们今天应该都是差不多的,因为毕竟结婚,不论是在北宋人心里,还是在今天现代人心里都是一件比较重要的事情。
排场这件事是很难进行比较的,但是就婚礼的复杂程度来看。古代多多少少还是要比现在更为繁杂。虽然今天的婚礼依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场合,但是很少也有像古代一样,首先要交换庚帖,而且还包含着非常多的习俗。
虽然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风俗习惯,但是也没有那么复杂。比如说在北宋的婚礼中就有“做虚账”,“做富贵”,“牵巾”等一系列的专业术语,和专业行为。
虽然身在社会中也会多多少少的产生这样一些行为,但是没有古代的时候要求那么严格和专业。反正总的来说,古代的这些行为都是想要祝福新人,然后讨一个好兆头,也表现出了无论哪个时代人民对于婚姻的重视和认真。
宋代婚姻形态的几个特点
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大概弄清了不平等是封建婚姻制度的共同本质之后现
在所要探讨的问题是:封建婚姻制度发展到宋代,究竟呈现出了哪些与前代不尽相
同的新特色
(一),禁止族际婚
我们知道,宋朝的江山是不完整的宋从开国以来,就受北方民族的威胁,
与其并立的政权就有辽,金,西夏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因而这样的社会背景反
映在宋代的婚姻制度上就是禁止汉族同其他民族通婚也就是禁止族际婚这也是
宋代民族矛盾突出的重要表现
宋代禁止族际婚据《宋史·太宗本记》记载,宋太宗至道元年(公元995
年)八月的诏令为凭,这道诏令的内容是:"禁西北缘边诸州民与内属戎人昏娶"
值得注意的是,这道族际之间不得通婚的禁令不仅施行于西北沿边,而且在原则上
适用于东南沿海在这方面,朝廷身体力行,断绝了自汉唐以来与少数民族首领"和
亲"的惯例如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辽屯兵幽蓟,声言南下,并派遣大臣出
使宋朝,在提出割地的同时,要求把宋公主嫁与辽兴宗之子宋朝廷则宁肯增加岁
币,也绝不实行和亲,结果"罢结婚之仪"但在北方的辽朝和金朝则均无此禁
辽开国初,辽太祖阿保机在如何对待族际通婚的问题上,便接受了谋臣韩绍芳的建
议,实行"许婚"政策会同三年(公元940年),辽太宗又专门下诏:"契丹人接
汉官者从汉仪,听与汉人婚"后来,辽道宗为了对付境内各族人民的起义,才改
变了这一政策,在大安十年(公元1094年)规定:"禁边民与蕃部为婚"[6]可是,
这已经是辽朝末年的事情了至于金朝,对于族际通婚,比辽朝放得更开不仅从
未禁止,而且予以提倡大定十七年(公元1177年),金世宗为了防范在他统治下
的契丹人民的反抗,曾经采取措施鼓励契丹族"与女直人相为婚姻"[7]明昌二年
(公元1191年)四月,尚书省为了缓和迁移到中原地区的女真屯田户与当地汉族人
民的矛盾,提出建议:"齐民与屯田户往往不睦,若令递相婚姻,实为国家长久安
宁之计"金章宗当即批准这项建议,鼓励族际之间"递相婚姻"由以上可知,女
真族在金代是可以同汉族,又可以同契丹族通婚的因而,在如何对待族际通婚的
问题,宋朝同辽金等朝所推行的政策差别十分明显
我国自第一个朝代——夏建立以来,在婚姻问题上,都不曾明文限制过汉族与
少数民族不能通婚在汉,唐两代还大力提倡从而减少了许多民族矛盾但在宋
朝,有了明文规定禁族际通婚,与其之前的所有朝代都不同因此,我们可以说禁
止族际通婚是宋代社会特有的婚姻制度
(二),禁止异辈婚
宋朝是一个十分重伦理的朝代这反映在婚姻问题上,则表现在宋代社会严禁
婚姻**,反对异辈婚所谓反对异辈婚,是指宋代十分注重辈分辈分不可混淆
这一观念在婚姻制度上得到充分体现为了防止"尊卑混乱,人伦失序"颁布于
北宋初年的《宋刑统》,就严厉禁止异辈为婚,在《名例律》,《户婚律》,《杂律》
中反复申明此禁后在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八月,又将其中有关禁止异辈为婚
的条文予以重申,并对起其禁止范围作了某些扩大
异辈不婚的原则不仅适用于普通人,即使士大夫和皇帝也不例外宋代禁止异
辈婚,比唐代严格得多且卓见成效我们知道,在唐代尽管禁止异辈通婚的法律比
前代严密得多但是,唐代异辈婚的现象并不比魏晋南北朝时期少那是因为,唐
朝的最高统治者便立法犯法,带头实行异辈婚皇帝与后妃辈分不合的事情简直不
胜其举如徐坚的"长姑为太宗充容,次姑为高宗婕妤"[9]徐氏两姐妹居然分别
嫁与太宗,高宗两父子而高祖女常乐公主,肃宗女郜国公主,代宗女升平公主的
女儿分别做了中宗,肃宗,宪宗的皇后则是姑奶奶把女儿嫁与侄孙子这3位皇
后分别比中宗等3位皇帝高了一辈而在民间,唐代异辈婚的事例也不少如据《太
平广记》卷160《秀师言记》条记载,崔昭与李仁钧是表兄弟,但崔昭竟把自己的
亲生女儿嫁给李仁钧做妻子又据当代史学大师陈考证大诗人白居易的父母是舅
舅与亲甥女结为夫妻
然而,在宋代异辈婚是绝对不行的不但普通人不可以,即使士大夫,皇帝也
不行因而,在宋代的官场斗争中,只要抓住对方这方面的把柄,即可将其置于尴
尬的境地仅以欧阳修为例,他先后遭到过两次这样的攻击一次是在庆历五年(公
元1045年)八月,欧阳修的政敌诬告他与其外甥女张氏有不正当关系这还了得,
仁宗立即下令追查,后来尽管查明并无此事,但欧阳修任然被贬官另一次是治平
四年(公元1067年)三月,神宗即位之初,欧阳修的政敌又诽谤他与其大儿媳妇
吴氏有苟且行为,建议朝廷将他"贬窜"这一次,欧阳修可不答应,他立即杜门
不出,躺倒不干,并接连上了三道奏疏,请求朝廷一定要把这件事弄个水落石出
大臣吴充作为吴氏的父亲,欧阳修的亲家,也把这件事视为奇耻大辱,"上章乞朝
廷力与辨证虚实,明示天下,使门户不致枉受污辱"[10]结果很快查明,此事纯属
捏造,欧阳修的政敌因此被贬官上述事实表明,在宋人看来,长辈与少辈关系暧
昧尚且是个十分严重的问题,更不用说异辈为婚了因此,宋人是十分反对异辈婚
的,不只是朝廷限制,就连民间的舆论也不允许,在这一点上唐朝与宋朝是有很大
的区别的
(三),废止收继婚
宋代社会重伦理,还有一点重要的表现是"废止收继婚"收继婚指的是儿子在
父亲死后娶后母为妾,弟弟在哥哥死后娶寡嫂为妻,哥哥在弟弟死后娶弟媳为妻
当然,这是原始社会群婚习俗的残留,有着防止家庭财产不分散,劳力不外流的用
意这种风俗风行于某些地区,与那些地方男多女少的人口构成,可以节省一笔嫁
娶费用等情况有关然这一婚姻习俗早在先秦时期,就遭到了人们了指责,被轻蔑
的称为"蒸报",并采取了"叔嫂不通问"[11]一类的防范措施到了汉代,法律明
文禁止收继婚,倘若违犯,便属于"禽兽行,乱人伦,逆天道,当诛"[12]魏晋南
北朝时期,后赵的建立者石勒也曾经"不书禁国人不听报嫂"[13]可是在实际生活
中,收继婚未见其止就汉代而论,燕王刘定国,江都王刘建,南利侯刘宝无不与
其父亲"争妻"当然,在中国历史上最负臭名的"蒸母"者,要算隋炀帝当隋
文帝弥留之际,"姿貌无双"的宣华夫人陈氏"为太子所逼,夫人拒之得免"文帝
得知此事,气急败坏:"畜生何足付大事"!可是,他已病入膏肓,力不从心,文帝
死的当天晚上,陈氏即被"太子蒸焉"此后,"容仪婉嫕"的容华夫人蔡氏"亦为
炀帝所蒸"[14]
禁止收继婚的法令,待到了唐代已经相当严密但是唐代社会的实际情况与法
律的有关规定相差很远最高统治者实行收继婚的事例就不少如唐太宗便收继了
其弟李元吉的妃子杨氏而尽人皆知的武则天14岁时就做了唐太宗的才人唐高
宗在其父死后,居然把武则天封为昭仪,最后武则天还坐了皇后的位置可在宋代,
禁止收继婚的法律规定虽与唐代完全相同但是,宋代谴责收继婚的社会舆论之强
烈,绝非唐代可比北宋时,程颐就指斥唐朝的最高统治者"其妻则娶不正"抨
击唐太宗"其恶大",而"娶元吉之妻"即是重要证据之一,并由此发出浩叹:"唐
之有天下数百年,自是无纲纪"[15]
与前代情况不同,宋代最高统治者绝无收继婚后母,寡嫂之例皇亲国戚并不
享有突破这一婚姻禁忌的特权如仁宗时,洪州别架王蒙正"与其父婢霍私通",
尽管他是真宗刘后的哥哥刘美的亲家,而霍氏又并非他父亲的妻妾,仅仅是侍婢而
已可是,朝廷发现此事,立即作为要案,进行严肃处理不仅王蒙正本人被"除
名,配广南编管,永不录用",而且他的女儿和亲属也受到株连又如,孝宋时,
徽宋郑后的侄子,保信军节度使郑藻"娶嫂"[16]这一奇闻一经传出,满朝大臣莫
不惊诧,纷纷上书弹劾因此,在宋朝社会舆论与政府法令相结合,在社会上形成
一股禁止收继婚的强大约束力而正是这样,宋代社会才会出现了"事继母孝","事
寡嫂谨"的美德
上述种种不仅对当时的社会有影响,对后世的婚姻习俗也都产生了不忽视的影
响在今天,汉族居住的地区,异辈婚早已成为历史,而收继婚也仅局部地存在于
某些边远地区,并被看成是"奇俗"我想,这些改变要从历史上找原因的话,大
多与宋朝的严格禁止有很到的关系吧!
(四),寡妇再嫁问题
在本文刚开头时,曾说过在封建社会男女地位十分不平等反映在婚姻上,讲
的是单方面的"一夫一妻"制,有的只是"夫休妻"的制度而女子不管在怎样的
情况下,都是不可再婚的如若不然,就会被社会舆论谴责,认为不守妇道而每
当提到宋代婚姻制度的又一大特色时人们立即想到的便是:男子可以再娶,女子
不可再嫁虽然男尊女卑,夫主妻从由来已久从总体上说,整个中国封建时代已
无疑是封建礼教居于统治地位的时代不过,礼教束缚毕竟有个由松而紧的发展过
程,贞节观念终究有着从宽到严的前后演变问题在于,这一过程的转折点何在
人们通常把它确定在唐宋之际:认为唐代礼教束缚不严,宋人贞节观念颇重而其
主要依据是:唐代妇女改嫁者甚多,宋代极少;唐代法律准许妇女再嫁,宋代不许;
唐代社会舆论并不谴责妇女再嫁,而宋代提倡死守贞节但是否真的如此,值得更
进一步的推敲
其实,关于宋代妇女再嫁的事例很多如大诗人陆游的妻子唐婉,在和陆游离
婚后而改嫁又如,北宋名臣范仲淹的母亲谢氏,王安石的儿媳庞氏,岳飞的前妻
刘氏等等而这些都是有史料可查的而人们之所以大都认为唐代的妇女改嫁较多,
宋代较少都是从这样一些数据来看的,唐代共有公主210人,除幼年早死,出家
入道,情况不明的外,已婚公主130人其中二嫁者27人,三嫁者3人,改嫁公
主共30人占全部已婚公主的23%;而宋代共有公主88人,已婚公主41人,其
中改嫁者不过2人,仅占全部已婚公主的5%并以次作为典型材料,作出唐代妇
女改嫁多而宋代少的结论 但是,我们看到的并不是只是皇室,而是整个社会
就整个宋代社会而言,宋代妇女再嫁者不是极少,而是较多当然,这样的结论并
不是无史料可寻的这是有现存的洪迈所撰的《夷坚志》一书为例这本书虽然取
材传闻,有似小说家言,未必事事有据,但从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上说,其价值未
必没有正史高这本书中所载的妇女改嫁的事竟达61例之多,其中再嫁者55人,
三嫁者6人,而改嫁的时间可考者有41例从这也说明,宋代妇女再嫁者并不少
而关于唐代社会上妇女再嫁也有一本书《太平广记》,其性质与《夷坚志》相似,
这本书记载的唐代妇女再嫁的事例不过41例,比之宋朝要少了许多
然在法律上,如果不允许妇女再嫁的话何以宋代妇女再嫁者这么多而且宋
皇室中公主也有改嫁再我们来看一些宋代法律条文实行中的一些例子如在仁宗
时,参知政事吴育的弟媳"有六子而寡",寡后多年未嫁御使唐询抓住此事,大
做文章,竟向皇上控告吴育:"弟妇久寡,不使再嫁"[17]还有在绍兴初年,鼎州
士兵周的妻子向政府报告:"夫死无以自存",请求居丧"改嫁""令行禁止","政
以猛闻"的知州程昌寓,不止"与之钱,使殓死者",并且"从其情,准许她提前
于服丧期间另嫁"[18]不只是这些例子,在宋代的法律,《宋刑统》中,禁止的只
是居丧改嫁,强迫改嫁,背夫改嫁以及嫁娶有夫之妇,但这些条文基本上抄自《唐
律疏议》这些怎么能说唐代法律准许妇女再嫁,而宋代不许呢
再说在宋代社会的舆论上,宋代的社会舆论是否真的谴责妇女再嫁我们也可
举例说明在宋代所谓"节妇"当中不乏再嫁的妇女"节妇"是封建时代的道德
楷模,改嫁妇女在宋代不会因其改变而被另眼相看只要他们做出了某种符合封建
道德规范的行为仍然完全有资格推崇为"节妇"如当时著名的"淮阴二节妇",
便是两位再嫁妇女一位是张生的妻子卓氏,她在绍兴末年被金军头目俘获之后,
"即与之配"不久金军溃败,卓氏趁机拔刀斩其后夫,再寻访前夫,破镜重圆
另一姓氏无可考,只知她夫死改嫁,"居三年,生二子"后方知后夫竟是杀害前夫
的凶手于是马上"走投保正,擒盗处官"这两位妇女,不但未被谴责,还受到
人们的称赞,赞许"此二女相望于百年间"[19]其次,在宋代业已改嫁的母亲仍然
是儿子尽孝的对象相反,如果事之不恭,倒要遭社会舆论的非难如在乾道年间,
孝宗还为一再嫁妇女亲自举行葬礼试想,如果社会舆论果真普遍谴责妇女再嫁的
话又何以有以上的事,又何以,宋代妇女再嫁不是我们想的那么难,而是较容易
因此,不管是从宋代的法律上,还是宋代社会的舆论上,都并非人们常说的宋
代妇女再嫁是受法律限制,舆论谴责的但是,说宋人贞节观念颇重者也并非纯属
虚构那是因为在宋代出了一大批的理学家他们提出了许多不利于妇女的观点
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程颐的那句名言:"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20]可是,
就我们所知,理学似乎并不是宋朝政府的官方哲学和主要统治思想众所周知,宋
代学派林立,各有各的思想,是互不相让的理学只是其中的一个派别,它的思想
并未能在宋代独霸社会而对我国明,清时期的制度较了解的人都知道理学的那
些说法似乎在明,清时期更为流行而宋只不过是其兴起的时期
(五),榜下择婿
宋代是个文人辈出的时代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从来就认为,只有习武之人
才能威胁到赵家天下,而习文之人再厉害也不可能推翻一个政权因此,他大量重
用文人不但文官用文人担任,就连武官也用文人担任这样可以说宋朝是文人的
天下,是读书人得志的黄金时代,这也是为何宋代社会文人辈出的原因而宋代婚
姻的"榜下择婿"就与这些文人有关
以上说过,宋朝是个重文轻武的时代朝廷大量使用文人做官文人的地位可
以说是空前提高文人做官的途径,便是通过科举考试宋代的科举制度比前代更
为完善因此,文人只要通过了科考便可平步青云而宋代所谓的"贤才","良婿",
通常指的就是考上科举的进士,只要中了进士,那就是"一日成名天下知"[21]了
宋代是婚姻不问阀阅的时代,再加上朝廷所实行的政策使得当时的达官显贵,富
室豪商在选择女婿时"一不问家世","二不问人品","三不问婚否"只要是考中
了进士就是他们选择的对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使得考中进士的人十分抢手有时,
有的大家族由于晚了,而未能招得进士为婿,后悔不已因此,后来每逢到科举考
试揭晓的那天,官僚地主家庭一大早便纷纷出动"择婿车",到"金明池上路",争
相选择新科进士做女婿,一日之间"中东床者十之九"[22]在宋代史籍中,不乏这
类记载,如真宗时,范令孙"登甲科,人以公辅器之"宰相王旦立即"妻以息女
";[23]仁宗时,翰林学士胥偃初会到欧阳修,便"一见奇之",认为"子当有名与
天下",待欧阳修"登弟,及以女妻之";[24]神宗时,蔡卞"登科"宰相王安石马
上"妻以女"[25]凡此种种,举不胜举
榜下择婿既然风靡一时,达官显贵之间势必为此展开激烈争夺如洪皓"登政
和五年弟",正红得发紫的王黼,朱腼二人"皆欲婚之"但洪皓"力辞",[26]一概
予以拒绝这时,软的不行,有的达官显贵便来硬的据《宋史·冯京传》记载,
外戚张尧佐在仁宗时就对状元冯京采取过极其粗鲁的行为另据《皇朝名臣言行录》
卷三《太师徽制傅忠肃公(察)》记载,徽宗时还发生过蔡京强逼进士傅察为婿是
事这两件事虽然冯京和傅察最后总算是推脱了可这样择婿,哪里的择,分明是
抢,是捉由此,南宋人朱域干脆把榜下择婿,叫做"榜下捉婿"
宋代榜下择婿之风的盛行,无疑是直接地被当时的政治制度所决定的与其时
中上层社会的心理状态,也关系极大如果说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严格的门阀政治下,
形成了"崇尚阀阅"的社会心理婚姻"重其门第"即是"尚姓"的表现那么两
宋时代在典型的官僚政治下,便形成了"崇尚官爵"的社会心理,而榜下择婿即是
"尚官"的反映宋代也确实是个"尚官"的时代,宋人把宋代社会称为"官人世
界"[27]可谓一语道破
(六),婚嫁失时
宋代出现了结婚年龄增大的趋势从某种角度上说,榜下择婿之风的盛行,多
多少少对其有些影响由于宋朝对读书人的优待,使读书人都把考中科举作为自己
的目标读书人都讲"先立业,后成家"因为只有考中了进士,便什么都有了
即如宋真宗写的这首诗一样:"富家不用卖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房不用架高
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
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这就造成了许多男子"壮年未
娶"
据陈师道《后山诗话》记载,有个杭州举子中弟时年逾古稀,以致友人风趣地
祝贺道:"应是穷通子有时,人生七十古来稀如今始觉为儒贵,不著荷衣便著诽"
而像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又如,在宋高宗时,有个叫陈修的"年七十三"才登科,
"尚未娶",实在是个"老大难"他本人束手无策,只能"凄然出涕"宋高宗乃
"出内人施氏嫁之,年三十",以致好事者大开其玩笑:新人若问郎年几 五十年
前二十三[28]司马光在讲到婚龄时,曾经指出:"男不过三十,女不过二十耳,
过此则为失时矣"[29]可见,男性读书人假若坚持"榜下娶妻",难免造成婚姻"失
时","壮年未娶"
男子婚嫁失时是由于"先立业,后成家"的原故而女子婚嫁失时,大多是因
为婚嫁之费猛增的原因在"风俗奢靡,日甚一日"[30]的宋代,婚嫁之费项目繁
多光大摆酒宴一次,花费就十分惊人榜下择婿之风,使进士"娶妻论财"如
淳熙年间,太学生黄左之登第后,做了汝阳王生的女婿,便"得奁具五百万",顿
时"花穷薄为富豪"[31]可见,在宋代要得一"佳婿",要付出多么大的代价
在当时就连神宗的弟弟杨王赵颢"有女数人,婚嫁及期,私用不足",[32]不得不
不向神宗伸手,预借俸料钱因此,"有生一女而种杉万根者,待女长则鬻杉以嫁
资"[33]如不早种杉作准备,事到临头不是债台高筑,便是嫁女失时
总之,宋代社会婚姻制度的现象还是由当时的政治决定的宋代社会的婚姻
制度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这些制度不只影响了当时的社会,也对后面的社会造成
了一些影响我们通常说到宋朝,对于这个朝代的认识,大多也只鉴于宋词,而并
非对这个时期的其他方面有更深的认识其实说来,宋代社会的魅力不只限于宋词
上,也不只是在婚姻制度上
古代结婚“八抬大轿十里红妆”,意指新郎迎娶新娘时是明媒正娶,表达了新婚的隆重和新郎诚恳的态度,其中这种仪式用于结婚最早见于宋朝。
结婚,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在现在是这样,在古代更是这样。自古以来就有洞房花烛夜,是人生四大喜之一的说法。
在现代社会,新郎迎娶新娘的当天,新郎、新娘都要梳洗干净,打扮漂亮。新娘一家准备好嫁妆,而自己待嫁闺中,新郎准备车辆一早出发从家里出发,迎娶新娘,欢天喜地的然后拜堂、典礼,成为人间羡慕的一对。
其实,这样的结婚方式在古代很早之前就已经出现。当时没有汽车,迎娶新娘采用的是轿子,即有“八抬大轿十里红妆”的说法,而这可以追溯到我国的宋朝。
在古代,坐轿子是官员出行的主要方式。轿子分很多种,有二人抬、四人抬、八人抬,官员的职位越大,抬轿子的人越多;并且八抬大轿更多用于比较隆重的场合,譬如宋代就用于了结婚。
红妆十里,是与八抬大轿是对应起来的。男方八抬大轿,女方准备嫁妆。富贵人家家底厚,准备嫁妆的时候,自然物品更齐全,小到自己的贴身衣物、金银首饰,大到牲畜、果品等,都可以作为出嫁女子的嫁妆陪嫁过去。
“八抬大轿十里红妆”,外在上体现的是古代人结婚时候的隆重的场面,内在体现的是对于婚姻的重视,这是我国的一种传统文化,一直流传到了至今。
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古代,人们通过科举考试,达到金榜题名来改变人生的命运,当官入仕成为古人事业成功的标准。隋文帝创立的科举考试逐渐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朝政的垄断,到唐朝时科举制度已经基本完善,宋朝时则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全民疯狂追捧的地步。科举考试后金榜题名的考生,不仅人生事业迎来转机,而且很快也会步入“洞房花烛夜”,难道这些宋朝考生这么着急结婚娶妻吗?
一、门阀制度衰败,科举考试让寒门也能出相入仕,成为社会的新宠
其实从金榜题名时到洞房花烛夜进行得这么快,并不是考生们的意愿,而是被宋朝权贵富豪们带坏了节奏。每当科举考生开榜后,宋朝权贵富豪们便紧急动员,全城“搜捕”新科进士,将他们拉到家里做女婿。这时候也不管人家是否婚配,是什么家世,先拉到家里再说,行动迟了,就被别家抢去了,这就是宋朝有名的“榜下择婿”现象。
权贵富豪们为何如此青睐这些科举新贵,其实离不开名利二字,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为啥这么说呢?
科举制度前,尤其是魏晋南北朝世袭的门阀制度,让世家大族掌控着国家大权,按门第高下选拔与任用官吏;士族免徭役,婚姻论门第。对于大多数读书人来说,非常的不公平,没有出头之日,只能看世家大族们脸色行事。田园诗人陶渊明就对此愤愤不平,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过起了田园生活。婚姻方面,更是讲究门当户,穷苦的读书人怎么高攀得起那些世家权贵呢?
到了隋唐时期当政者打压世家大族,提拔寒门,唐朝时期门阀制度和科举制度尚可并存,可到了宋朝门阀制度已近乎消亡。
贫寒出身的学子通过科举入仕,不仅光宗耀祖,还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由贫寒之家步入富裕和权势的大门。于是人们自然关注这些新入仕的科举新贵们,世人的择偶标准都看中了他们的前途和未来发展。
宋朝中上阶层的权贵富豪们为了光宗耀祖,争着把自己的千金嫁给这些科举新贵,是否有钱和富贵倒是次要,只要有发展前途即可。
如司马光《温公书仪》云:凡议婚姻, 当先察其婿与妇之性行及家法何如, 勿苟慕其富贵。 婿苟贤矣, 今虽贫贱, 安知异时不富贵乎 苟为不肖, 今虽富盛, 安知异时不贫贱乎
司马光是以是否贤能作为择婿的标准,代表了宋代中上阶层对待婚姻观念有了很大进步。中上阶层的权贵富豪们喜欢科举新贵更重要的看中了其前途,以及背后享有的各种特权及优厚的福利。
二、与科举及第的新贵联姻,让权贵富豪们乐开了花
宋代重文轻武,文人待遇特别高。科举及第意味着授以官职,官户享有很大的特权, 除了享有优厚的俸禄外, 还可以通过恩荫使其子孙亲属为官, 官户犯罪可以请求减刑或赎刑, 必要时可以去官免罪( 又称“官当”) ;官户可享受免差役和劳役, 交税时可免支移、折变, 北宋末还可以免科配;再就是受教育的特权,按官品高低而使其子弟入某学校, 享受特殊的教育 。因此与科举士人联姻, 就意味着均可享受上述的荣耀和种种特权。
显官不过三代,一个家族要想长久荣耀和富贵,必须要有所成就的男人来支撑。于是名门望族也都盯上了科举入仕的新贵们,让他们成为自己的女婿,以保家族兴盛和荣耀。
既然大家都想到了这一点,科举入仕的新贵们就显得奇货可居了,不抢怎么能到手呢?于是为了抢得先机,也不管科举新贵们是什么家世,与自己的千金是否般配,是否八字相合,先抢到家里再说,为此也闹出了不少趣事。
如福建有个叫韩南老的考中了进士,就有富商上门提亲,要把18岁的闺女嫁给韩老爷子,不仅如此,还倒贴给一笔丰厚的嫁妆。媒人问他年龄,他作诗回复:“读尽文书一百担,老来方着一青衫。媒人却问余年纪,四十年前三十三。”
老爷子的回复既风趣幽默,又有一丝苦楚,道尽了科举考试的艰辛,一辈子的努力终于换来了迟到的功名,最终韩南老拒绝了富商的好意,不愿耽误人家姑娘的青春,也算是个明理之人。
榜下择婿虽然争夺激烈,但也不是任何时间和地点都可以胡来的,也是有章法的,不能坏了规矩。权贵富豪们为自己的千金拉婿,首先要避开皇帝,在皇帝的眼皮底下动手肯定不行。
比如殿试结束后,皇帝要主持唱名仪式,赐予袍、笏,这叫做“释褐”,表示已经步入了仕途;唱名结束后,还要举行宴会活动,名为“期集”。这两个地方是不能捣乱的,不然杀头没商量。但唱名和期集不在一个地方,之间有一段路程,于是达官显贵和富豪们就在这段路上“设伏”,寻找自己中意的对象。
周密《武林旧事》云: “自东华门至期集所,豪家贵邸,竞列彩幕,纵观其有少年未有家室者,亦往往于此择婿焉。”
那些少年有成,但还没有家室的成功人士最受欢迎,往往一日之间“中东床者十八九”,正如司马光《劝学歌》中道: “一朝云路果然登,姓名高等呼先辈。室中若未结姻亲,自有佳人求匹配。”
三、一朝科举登第,“红袍绿衣郎”妙变强势武二郎
为了夜长梦多,被这些权贵富豪们“捉来”的如意郎君,往往很快就被催促进入“洞房花烛夜”,权贵富豪们捉急的很,生怕到手的鸭子飞了。
当然也不能说榜下择婿完全是一厢情愿的事,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功名为国效力,以及获得荣华富贵也是很多学子的理想。通过与权贵富商联姻,更能快速实现这一目标,二者一拍即合。状元着红袍, 进士穿绿衣, 这些“红袍绿衣郎”很多成为宰相或其他权贵的女婿, 进而官运亨通, 飞黄腾达。
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冯京,是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己丑科状元,也是宋朝最后一位三元及第的状元。时任朝廷宰相富弼,对冯京才华非常赞赏,先后将两位千金嫁给他为妻,留下了“两娶宰相女,三魁天下元”的千古佳话。冯京本身就有才华,加之岳父的提拔,更是平步青云,官运亨通。
因科举考试取得功名官位,往往在婚姻中占据强势和主导地位。如刘烨科举未中之前,娶了赵尚书的长女,后妻子不幸病故。此时赵尚书还有两个女儿,刘烨金榜题名后,赵尚书夫人想把二女儿嫁给他,刘烨却不乐意了,因为他看中了赵家的三女儿。
赵夫人气得直骂::“谚云薄饼从上揭, 刘郎才及第, 岂得便简点人家女”嘴上虽然硬,但此时赵尚书已经退休,人走茶凉,势力也不行了,也只好满足了刘烨娶赵家三女儿的愿望,来求得赵家能继续富贵荣华。
十年寒窗苦读,一旦科举登第就成为新贵,然而更多的人却倒在成功的路上,或者要从头再来。就像前面提到的韩南老,73岁了才中进士。很多人一辈子为了金榜题名而不懈努力,誓言不及第不成家,造就了很多大龄男青年。同时因为科举登第成功的新贵稀缺,很多权贵富豪家的大家闺秀们也争当“官太太”,没有合适就只好等,等成了大龄剩女。宋朝人“榜下捉婿”,无意中竟然提倡了晚婚晚育,也不知是悲还是喜。
科举考试从隋文帝开始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为止,在这1000多年的时间里,历朝历代虽然都有科举制度,但从来没有像宋朝这般热闹和惊心动魄。究其原因是宋朝的重文轻武思想作怪,给予士大夫阶层超高的特权和待遇,并间接引导了宋朝社会的择婿取向。
权贵和富商择婿,主要目的是通过联姻让权势保持长久或是通过登第新贵的官户身份跨入上层社会。而登第新贵虽然做了权贵富商们的女婿,得到了荣华富贵,但与权贵富豪的千金们却未必有好的感情基础,甚至是以金钱权势牺牲了个人感情。
但不管怎么说,相对于门阀制度,通过科举入仕取得功名,使得很多贫寒之士通过自己努力取得功名利禄,得以有出头之日,改变了人生命运;而国家则通过科举考试,获取了更多优秀人才为国服务,也不失为社会文明的一大进步。
中国传统习俗里:结婚习俗大全 网页链接
传统系统:送亲 双方父母见面 结婚藏鞋 结婚点蜡烛 说媒 结婚改口费 结婚滚床
结婚滚床:八字合婚 本命年结婚 结婚吉日 结婚冲喜 领证吉日
各地习俗: 不同民族结婚 世界各国结婚习俗
禁忌习俗: 参加婚礼禁忌 国外婚礼禁忌 结婚当天的禁忌
结婚是很多人一生中的大事。虽然现在不想结婚的人很多,但是也挡不住家人的催促。毕竟长辈的想法总是和年轻人不一样。但是,即使想结婚,现代人想结婚也是很难的,在结婚的路上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路障。但是,古人结婚不一定那么简单,尤其是在宋代。为什么?他们有和我们一样的问题吗?
1同姓不婚,甚至上升到法律层面。
同姓男女不能结婚,这是中国的传统禁忌。从周朝到秦汉,从魏晋到唐宋,中国一直有不得同姓通婚的习俗,甚至把这种习俗上升到了法律层面。比如宋朝的法律规定:“凡同姓之人结婚,各两年。”如果一男一女同姓结婚,被政府发现,要判两年监禁。
当然,法律和现实往往是脱节的,纸面上的规定在现实中也不一定都能执行。
查:“君有爱妾,钱塘妓女,知书,君人品,等等。”相传南宋大将张浚娶了杭州妓女章农为妻,而章农学识渊博,受过良好的教育。张浚的日常公文和信件由章农处理。
张军姓张,姓张。他和她同姓,但他已经结婚了。
你可能觉得同姓结婚仅限于娶妻,不仅限于嫔妃。张君娶同姓小妾并不违反传统习俗。但被儒家视为传统习俗的《圣经》《三朝北盟会编》明确规定:“娶妻不同姓,不知其姓,可买妾。”不能娶同姓的老婆,不能娶同姓的小妾。如果你在战乱风化之时娶了一个妃子,而你又无法知道她姓什么,那你就要请神仙帮忙,好好占卜一下。如果占卜结果显示虞姬与你同姓,那她还是不能结婚。
宋代的文官武将多如牛毛,违反不娶同姓习俗的更是凤毛麟角。到目前为止,只发现了一例张军。但是,在普通人中,有很多已婚同姓的人。宋哲宗在位时,礼部官员魏说:“同姓通婚是法律所禁止的,但闽中愚民不知礼仪,同姓通婚者甚多。”虽然政府禁止同姓结婚,但在福建违反禁令的人很多。
2表亲通婚可以提升宗族利益。
中国古代反对同姓通婚,但不反对堂兄妹通婚。在这里,你可能会认为贾宝玉娶了他的表妹薛宝钗,陆游娶了他的表妹唐婉。事实上,虽然在古代表亲之间通婚非常普遍,但陆游和唐婉根本不是表亲。
很多朋友认为陆游的母亲姓唐,唐婉也姓唐,所以唐婉应该是陆游的叔叔和表哥。陆游母亲姓唐,但唐婉与陆游母亲娘家没有血缘关系。陆游的母亲是北宋大臣唐杰的孙女。他是一个懂政治的官员,相当于国务院副总理,籍贯湖北江陵。唐婉是唐红的女儿。这个唐红决不是陆游的叔叔。他是浙江绍兴人,陆游老乡,北宋末年一个小京官的儿子。他和唐杰的家庭没有任何关系。
许多历史学家误认为唐婉与陆游关系肤浅。其实这是误读史料的结果。唐婉与陆游离婚后,改嫁给了一个叫赵士程的男人。是皇族的儿子,的第六代孙子,的第十个女儿秦公主的侄子,
中国古代不反对表亲通婚,反对同姓通婚,与优生优育无关,只与宗族利益有关。
表亲联姻可以增进宗族利益。使得这个家族和那个家族的联系更加紧密,扩大了宗族规模,稳定了宗族网络。
结婚同姓怎么办?是在部落内部进行的,不能从外部关系上对部落作出贡献,所以古人支持表亲通婚,反对同姓通婚。春秋时期,人们认为“同姓通婚不是好生活”,说同姓通婚会导致庄稼歉收,牲畜死亡。这是一种迷信的观点,是通过鬼神禁忌来限制同姓通婚,从而促进部落间通婚。
3姑娘难嫁,苏辙“破家娶女”
俗话说,没有嫁不出去的姑娘。不管女儿是鱼是鹅是蛤蟆眼,只要到了适婚年龄,就会有成群结队的媒人来提亲。男生可苦了。在广大的农村,任何一个文化程度低、技术差、外出打工挣不了大钱、父母不是商人也不是村干部的年轻人,都难免要为自己的婚姻发愁。
即使是那些有文化有技术的农村小伙子,娶个媳妇也没那么容易,因为这几年彩礼越来越重。比如我老家,订婚的时候不出30多万红包,女方和父母肯定不同意。女方进门的时候带一张大床,一台电视,一辆电动车,一个红漆的马桶,一个梳妆台,花不了多少钱。所有嫁妆捆绑在一起,上限两万。
然而到了宋代,情况完全相反。那时候娶个媳妇不需要多少彩礼,娶个姑娘却要一大笔嫁妆。
在宋徽宗的最初几年,苏辙的女儿要出嫁了。为了给女儿准备嫁妆,苏哲特意把自己在开封郊区购买的一块地卖了,卖了9400元,全部让女儿带进婆家。此时已是北宋后期,通货膨胀,货币贬值,但一致购买力仍相当于现在的300元。9400元相当于现在多少钱?三百万!苏辙在日记里说自己是“破家娶女”。也就是说,为了给女儿拿嫁妆,他差点破产。
南宋人袁彩说,一个平民家庭,如果不是特别有钱,必须在女儿很小的时候就为女儿的嫁妆做打算。也就是说,你要趁早攒钱,不能等到女儿出嫁了,才发现积蓄不足,拿不到像样的嫁妆,只好把房子卖了。但是袁彩并没有说在他还很小的时候就给儿子准备彩礼,这说明相对于女孩的婚姻,男孩的婚姻并不会给父母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
宋朝很多平民家庭都出不起嫁妆,只好把女儿留在家里待嫁。例如,南宋初年,四川花城县的柯发现,在他的统治下有数百名未婚的老姑娘。这些老姑娘之所以嫁不出去,不是因为长得丑,而是因为“娶了女人就要对自己的财富负责,穷女人老了才能嫁”。男方父母一定要让女方出厚厚的彩礼,穷人不行,所以他们的女儿嫁不出去。
为什么宋代会有浓浓的婚姻之风?因为宋代女性有一定的财产权。
按照大宋的法律和社会习俗,女人有财产权,但只有嫁妆。也就是说,对于婚姻期间的财产,妻子不能和丈夫平分,只能支配自己的嫁妆。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使用衣服、珠宝、家具、房契、地契、女仆和女佣、她的姻亲、她的丈夫和她的家人。如果她和丈夫合法离婚,可以把这些新娘都抢走,这对公婆来说自然是个不小的损失。为了财产,聪明的公婆绝对不会虐待儿媳妇ea
宋朝的女孩子陪嫁那么多,结婚那天甚至给迎亲队伍发红包。宋剧本《华阴侯老师墓志铭》描绘了迎亲队伍讨要红包的场景:
迎亲队伍到了门口,男傧相先念了一首诗:“玉钩挂在高滚珠帘上,香车宝马到门口。李鸿城赏多,富贵荣华过百秋。”红利市场是一个红包。伴娘、媒人和轿子的份额是每个人的。谁会寄给他们?新娘那边。
好在新郎躲不清闲。当轿子抬到新郎家时,司仪、乐队和端茶送酒的执事会在大门口拦住轿子,不让新娘进来。他们必须等到男方给他们红包后才放行。年:“迎客到男家门口,时候到了。乐官、妓女、茶、酒等。会互相念诗,拦门逐利。”新郎见此,便叫人念《窦娥冤》:“君子从来不差钱,此意更深。欲亲广谈,不厌其烦介绍半天。”我们一边读诗,一边发红包,在门外撒小米、豆子、糖果、铜钱,供围观的人争抢。
新娘上门,新郎撒豆谷,可见宋代高成编《答拦门诗》。据说婚礼当天,门口会有三个恶魔拦住新娘。哪三个恶灵?乌鸡、青羊、青牛,三种动物成神。鸡吃五谷,牛羊吃草,汉唐古人结婚,播种五谷和草料。粮食尚可,草料太寒酸,宋人改撒豆谷、糖果、铜钱,就像现在的喜糖一样。
新娘的轿子抬进门,伴娘念诗,执事放鞭炮,号手吹曲子,媒人扶新娘下轿子。按照北宋中原的习俗,新娘的脚不能着地,所以要踩着蓝地毯进新房,坐在床上等待结婚仪式。大嫂、孩子、上了年纪的邻居都挤进新房,观看、评论新娘的坐姿。但是他们看不到新娘的脸,因为新娘的头上已经蒙上了一层红色的面纱,只有拜天地之后新郎才会揭开。
拜天地没什么可说的,只是新郎新娘一身红衣,手拿同心结,在男女傧相的带领下,第一次拜家庙,第二次拜高堂,夫妻参拜,送进洞房。在祭拜家庙时,为了表示对祖先的尊重,伴娘们会用秤杆轻轻挑起新娘的面纱,让死去已久的祖先看到新媳妇的脸。
拜完天地,新娘在新房等候,新郎要出来答谢客人,参加婚宴,向长辈、亲友、女客敬酒。欧阳修《事林广记》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习俗:“新婚之夜,两把椅子背对背,放一个马鞍,丈夫奉命坐在上面,妻子发三张请柬才下去。是结婚典礼,意味着高座。”婚宴上新郎的座位很特别。它是两把背靠背的椅子,上面有一个马鞍,这样新郎就可以跨坐在马鞍上,喝三杯酒。之后,女方客人三次邀请,他才能下来。
马鞍平放在椅背上,寓意“平安”;新郎跨坐在椅背上,表示“升官”。事实上,道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趣和刺激。当大家都捉弄新郎的时候,婚礼的气氛就会变得非常热闹喜庆。这和现代婚礼完全一样,主持人拿着一根细线,在线的末端系上一个苹果,让新娘和新郎一起咬。
《仪礼·士婚礼》记载,一场合乎礼法的婚姻,是由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六项仪式为核心仪节的婚礼仪式组成的。尽管自秦汉时起,历代大致传承“婚姻六礼”模式,但在此基础上,又因时代、民族、地域等因素影响,而增益减损。宋明清时期,在传承周、汉、唐“亲迎”婚姻礼俗的基础上,又有所增损、变异,很多婚姻仪式礼俗,即便在现代社会,仍盛行不衰。已婚的朋友,有的或许还曾亲身体验过这一时期创立、传承下来的若干“亲迎”礼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这一时期的“亲迎”礼俗吧。
一、宋代的“亲迎”礼
宋代文化历来被视为古代中国文化的登峰造极时代。宋代“亲迎”婚俗,承继了若干汉唐婚俗,如乐师、歌伎、轿夫等采取念诵诗词的“文雅”方式,索要钱酒,疑似唐代“障车”婚俗的变异;也有一些创新,如拦门、撒谷豆等。
新郎迎亲。迎亲日,男家按约定的日期、时刻,让人捧着花烛,洗漱妆合、裙箱、衣匣等,雇乐队鼓吹,在前面引领新妇将乘坐的“迎花担子”或“棕担花胜轿”,去女家迎亲。女家不仅要设酒礼款待迎亲者,还要散发“花红”(在喜庆人家服役的人,往往要插金花,披大红,谓之花红。也指办喜事人家或客人给佣仆的赏金)、“银楪(古同碟,盛食物的小盘)”、“利市钱”给众人。
催妆索钱。然后,乐队奏乐,“克择官”(阴阳先生)报时辰,男家派专人念诗词。上述行为,都是为了催请新人出阁登车。新妇登担子/轿子后,抬担子或轿子的人,却不肯起步,他们中会有人念诗词,继续索求“利市钱酒”。满足后,才会启程。乐队奏乐,将新人迎至男家。
拦门。新妇乘坐的轿子或花担子到男家门口后,请来参加迎亲的乐师、歌伎、茶酒等人,堵住门口,不让新妇进入。同时念诵诗词,“求利市钱”。婚家要将事先预备好的“红包”敬上,拦门众人才会散开。
撒谷豆。“克择官”将预先准备好的谷豆、钱、彩果等物,朝大门撒去。围观的儿童们争先恐后的去捡拾。据说,这一婚俗是为了镇压青阳煞这种恶神,防止它侵扰婚礼。
入门。新妇下车后,一人捧镜倒行,在前引导。新妇头戴霞帔,由两名亲信女侍左、右扶持前行。进门时,男家要事先在地上铺好青锦褥/青毡/青布条/花席,供新妇在上行走。新妇双脚不得踏地。新妇先迈步,跨过马鞍,再从一杆秤上迈过,寓有“平安”之意。
坐虚帐。新妇进入中门,被领到悬挂帐子的婚房中,在帐子内坐下,谓之“坐虚帐”。或坐在婚房床上,谓之“坐富贵”。
走送。男家要准备四盏酒,款待女家送亲的女客。女家送亲者快速饮完三盏,然后退出婚房,当时叫做“走送”。
高座。前来参加婚礼的宾朋亲友在筵席上就座。新婿穿着公裳(绿袍,花幞头),在中堂一榻上预先备好的椅子上坐下,当时人谓之“高座”。媒人、亲戚相继去敬酒,请新婿下座,返回房间。新婿皆似置若罔闻,不予理睬。最后,丈母去敦请,新婿才下座。由此看来,早在宋代,丈母娘大如天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啊!
利市缴门红。在婚房门前挂一段彩布绸,先将下面剪成碎条状,横挂在门框上方,碎片部分在下。新婿入门后,众人将碎片争扯而去,叫做“利市缴门红”。据说抢到者,将大吉大利。
牵巾。新婿请新妇出房。男、女二婚家各出一段彩缎,绾成一个同心(结),谓之‘牵巾’,新婿将同心结挂在笏上,新妇将它搭在手上。
挑盖头。新婿、新妇并立堂前,由男方一夫妻双全的女性亲属,用秤杆或别的东西,将新妇盖头挑开。有的地方,由新婿挑开盖头。
坐床。新妇盖头被挑开后,新婿、新妇至家庙中,依礼参拜诸位祖先亲人。礼毕,新妇倒行,拉着同心结,拉着新婿返回婚房。夫妻行交拜礼,然后,新婿、新妇坐床。坐时,女向左,男向右。
撒帐。新婿、新妇坐床时,妇女们到处撒掷很多金银钱,彩果,谓之“撒帐”。
交卺。婚家用红、绿彩结,把两个酒杯连起来,酒杯内斟满酒。新婿、新妇各执一杯饮之,当时谓之“交杯酒”。饮完后,新婿、新妇要把酒杯一杯口朝上、一杯口朝下,放在床下,寓大吉大利之意。
合髻。新婿左边,新妇右边各自留少量头发,然后将二人留出来的头发结在一起,谓之“结发”,又叫“合髻”。
二、明清时期的“亲迎”礼
如同前述朝代,明清时期的“亲迎”礼俗,既有承继前代,尤其是宋代“亲迎”礼俗之处,也有变革、创新之处。
光绪十五年(1889年)光绪皇帝大婚图
明、清皇帝一如前代,不躬行“亲迎”礼,而是派使节,持节,奉皇后册宝,去皇后家,行册封、奉迎礼。当时谓之“册迎礼”。仪节与前代大略同,有鼓乐、花轿、合卺等。“合欢酒”真正演变为“交杯酒”,此风俗一直沿袭至今。帝、后“合卺”时,结发侍卫夫妇于室外念“交祝歌”。皇子、福晋行合卺礼,则由命妇唱“交祝歌”,进合卺酒。
明清时期民间婚俗,虽没有皇家的气派与奢华,却也弥漫着浓郁的喜庆色彩。
催妆。婚礼前,女家开宴待客,婿家派人持红色请柬,到女家请三次,催请新娘上妆、登轿。催妆时,男家要向女家送去新娘梳妆使用的冠、帔、花、粉等。
过嫁妆。婚礼当天上午,女家派人向男家送柜、箱、被、枕、衣料、首饰及化妆品等嫁妆。很多地方盛行在枕头里装上筷子、核桃,在鞋里放上麸包,宰被子里缝上枣、花生等风俗,祈愿女子出嫁后,早生贵子。女家还要派一“小亲家”(小男孩)押妆随行。
新郎迎亲。过完嫁妆后,新郎穿长袍短褂,戴礼帽,披红插花,乘官轿,在亲朋好友及雇来的轿夫、吹鼓乐手等簇拥下,前往新妇家迎亲。有的地方,在新妇即将乘坐的花轿内放一个盘子,内装五个面做的石榴,中间插双红筷子,筷子上系一朵石榴花。迎亲队伍到达女家门前,鸣炮报信。女家主事的人听到鞭炮声后,出门迎新郎入门,入席,先吃“下马点心”,然后领他到女家祠堂祭祖,最后叩拜新妇的父母。新郎依次行礼后,吃由新妇本家嫂子包捏的“腰食”(饺子)。吃完后,开“正席”。
新娘梳妆。此时,新娘要由家族里的“全人”(指上有公婆,下有儿女的中年妇女)梳头、开面、清眉、搽胭脂、抹粉等,然后戴上凤冠,披上霞帔,穿上八幅绣花罗裙、红缎绣花鞋,系上裙铃、裤铃,盖上盖头。
四川一带,流行新娘梳妆时“坐斗”、“发亲”的风俗。新娘梳妆前,娘家人在堂中铺设一张席子,在席子东搁一个装满米的斗,用红纸封笺,然后扣上竹器具,新娘开始梳头时,必须把双脚踩在上面,预示婚后将荣华富贵。当地民谣说:“脚踩金斗四角方,荣华富贵米粮仓。” 新娘“坐斗”梳妆时,要弯腰取下插在米中的竹筷,向后反投。站在新娘身后的娘家人要迅速用衣襟接住,谓之“发亲”,预示新娘家今后的日子将红火、发达。新娘上花轿。新郎、新娘来到花轿前,供拜轿神、吃合婚饼。新娘由两名伴娘搀扶上轿,坐好后,新郎在花轿前拜轿。拜完,鸣炮三响,乐手在前鸣锣开道,在新娘的两名小舅“监押”下,轿夫抬起花轿,前往男家。
明清时期流行于台湾等地区的“过米筛”,是指在新娘乘坐的花轿背面,悬挂一彩色米筛,筛面或画有八卦太极图,或写有“百子千孙”等吉祥话。在当地人观念中,米筛具有镇邪、保佑家道昌盛等功能。新娘跳火盆、马鞍。花轿至男家大门后,轿身要朝向喜神方向落地。新娘下轿,在伴娘搀扶下,由在前的新郎“同心结”牵引,踩着男家事先铺好的红毡,手中抱着有祛邪祈福寓意的辐条、瓷瓶、铜镜等,缓缓而行。到大门口时,要从火盆、马鞍上跳过去,以示避开邪恶,祈愿婚后生活平安、红火。台湾等地流行的婚俗是,新娘下轿时,必须由“全福人”手擎米筛,遮住她的头。当地人认为,这一风俗,寓有新郎婚后能治服新娘邪念之意。
撒五谷。男方家预先派两个人,手端五谷杂粮,沿途向新娘身上撒掷,名曰“撒五谷”。
新郎、新娘拜天地等。进院后,新娘要面朝喜神方位坐下。新郎用秤杆揭开新娘的盖头,俗称“称心如意”。然后,新郎、新娘先对天、地牌位行三叩首拜礼;再到祠堂,对历代祖先行四拜礼;回到院内,叩拜父母;最后行夫妇对拜礼。
打新娘。明清时期的江西吉安一带,流行“打新娘”的婚俗。新娘与新郎拜完天地、祖宗后,不能自己行走,必须由长辈,如伯父或叔父抱着或背着走。这时,亲戚、好友、邻居,无论大小长幼,都可用木棒任意敲打新娘的背、臂等处。此婚俗的目的,是告诫新娘婚后要规矩,不得出轨。
新郎新娘喝交杯酒。上述拜礼结束后,人们将新郎、新娘送入洞房。进入洞房后,将镇邪的诸物搬走,新郎、新娘喝交杯酒。
踩四角。喝完交杯酒后,新郎、新娘挽手上床,左转三圈,右转三圈,当时叫做“踩四角”。新郎、新娘踩床时,观礼的人们要念诵祈求神灵护佑的祝辞:“踩,踩,踩四角,四角娘娘保护着,娃多着,女少着,婆夫两人常好着。”
坐帐/坐富贵。踩完四角后,就是“坐帐”的婚俗,其形式各地不一。有的地方的新娘脱去凤冠霞帔,换上红绸便装,怀里抱着早就准备好的秤、瓷瓶、箅筘,盘腿坐在炕角的斗上;有的地方,新郎、新娘盘膝坐于床头,半小时内不能说话、动弹。如此,可保婚后大福大贵;满族人谓之“坐福”。新娘身穿红衣,用红绸蒙面,在男家南炕坐一白天。坐时,不能说话、活动,预示婚后大福大贵;若坐时说、动,则娘家受穷。
设宴待客。男家设“十五圆”佳宴,款待众宾客。前来送亲的新娘娘家人要找机会去看一次新娘,从新娘那里拿一个馒头。带回家后,扔进水缸里,寓意娘家今后兴旺发达。
闹洞房。新婚夜,新郎的亲友要闹房。闹房者不分大小,形式多样。人们会让新郎、新娘说绕口令、唱民歌,做些亲昵的动作。若新娘害羞,不遵从某些指令,闹房者就要用扫帚责打新郎,直至新娘应允为止。闹完洞房后,男家要准备晚餐,招待闹房者。深夜,新郎新娘解衣就寝后,一些闹房者或悄悄躲在洞房外,或躲在洞房床下“听房”。
教媳妇。有的地方也叫“调媳妇”、“淘媳妇”、“拜故事”等。内容主要有:通过讲故事,并由新媳妇模仿完成若干动作,宣扬新婚夫妻如何恩爱和睦,新媳妇应如何孝敬公婆,如何勤俭持家,如何生男育女,如何遵守乡规民约、家法家规等。
文史君说
宋、明、清时期的婚姻礼俗,在承传周、汉、唐婚姻礼俗的基础上,无疑又因时代、民族、地域等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变异和创新。这一时期创立、盛行的婚姻礼俗,有的甚至在当今社会,仍传承不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