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29年,此年离上次马邑埋击匈奴失败,仅隔四年。
四年前,汉朝出动重兵征服闽越后没多久,一直跟汉朝过不去的匈奴也想歇歇菜了。匈奴风闻汉朝对闽越不战而胜的消息,后腿一抬,主动跑来汉朝,说要和亲。
以前从来都是汉朝主动和亲。现在汉朝的腰板子硬了,你也知道主动来和亲了?
刘彻开了一个朝会,就匈奴和亲一事来议。
自高祖以来,和亲这个规矩定了这么多年,从来没有人再敢喊打。和亲,和亲,再和亲,从此成了汉朝对匈奴的基本国策。如果谁有发出异音者,简直就是挨骂遭扁。没想到的是,事隔多年,又跳出一个喊打的人来。
此喊打的正是大行王恢。
王恢,燕人也,自诩了解匈奴。他对匈奴喊打的理由是自汉朝开国以来,匈汉两国和亲,蜜月不过数年,总是匈奴先反,所以每次吃亏的总是我们。不如今日咱们就厉害一次,拒绝和亲,打回匈奴老家去。
王恢一说完,马上就有人跳出来反对。
御史大夫韩安国说不能打,必须要和亲。
他的理由是,匈奴人向来都是像候鸟一样,没有固定场所。再加上大漠地域广阔,我们追打他实在很难。如果我们出兵,有劲都没地方使,搞得兵困马乏的,匈奴就会趁机反扑。最后,吃亏的只能是我们。再说了,自古以来,我们都不将匈奴视为人来看,跟他们过不云有啥意思,还是和亲好。
一边说要打,一边要说和亲。到底该打,还是该和亲,刘彻一时心里也没有底。王恢他说得没错,匈奴欠汉朝这笔旧账,该是让他还的时候了。可是韩安国说得也很有道理,匈奴总是打一枪换一炮,挪窝比兔子还频繁。这,也实在叫人难整。
只有举手表决。表决的结果是,多数人站在韩安国这边,和亲占为上风。
刘彻只有暂时和亲。
韩安国反对殴打匈奴后,王恢并未丧志。在对匈奴立场上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铁腕派。一年后,王恢找到一个同伙,再次对刘彻提出对匈作战计划。
王恢此同伙人,谓雁门马邑土豪聂壹。聂壹写了一份计划书,由王恢负责递交刘彻。
计划书里提出了诱敌,伏击。王恢的作战计划,刘彻看得不由心动。
还是老办法,开会讨论。
和一年前一样,韩安国的立场丝毫不动第一个提出反对意见。
王恢就知道韩安国会拦道,不过没关系,他已经找到了对付韩安国的招。于是,讨论就变成了辩论会。王恢是正方,韩安国是反方,刘彻是主席兼评委。
王恢首先慷慨陈辞:“战国时代,代国北有匈奴,南方和东方有晋国和燕国牵制。然而,代国国小势不弱,他们仍然务实强边,连匈奴都不敢冒犯。现在,陛下统一天下,汉朝国强势大,竟然还能容忍匈奴南下侵略,实在匪夷所思,莫名其妙。所以,我方认为,汉匈之间,必有一战。早晚要打,不如现在就打。”
王恢话语刚落,韩安国迫不及待地站起来。
只听他慷慨陈辞道:“曾记否,当年高祖挥鞭北上,三十万大军气势如山。可结果又如何,高祖身陷平城七天七夜,差点没命。高祖突围之后,对匈奴没有记恨,也没有下一步报复行动。这是为何?这是因为高祖想到两点。首先,治理国家,必须以天下为重,个人恩怨和耻辱必须让位于国家安全。什么是胸怀,这就是胸怀;其次,和亲政策节约国家成本,符合百姓根本利益,有利于国家发展生产力。到目前为止,和亲历经五世,国富民安,和亲之务实,甚得民心。所以汉匈之间,可以止战,继续和亲。”
关于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的故事,华夏儿女几乎无人不知。2000年前,中国北方有个民族叫“匈奴”,他们统治着大漠南北,强悍好战,常常侵扰中原。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一个叫呼韩邪单于的匈奴首领,希望和汉朝修好,于是亲自到了汉朝都城长安,提出“和亲”的请求。
昭君出塞
为了结好匈奴,给汉朝休养生息赢得时间,汉元帝同意了“和亲”请求。汉元帝选了五名宫女给呼韩邪单于,其中就包括王昭君。启程那天,王昭君浓妆艳抹,仪态万方,光彩照人,把这样一个绝色美女送去匈奴令汉元帝深为后悔。到了匈奴,她被封为宁胡阏氏,相当于汉人的皇后。一年后,她给呼韩邪单于生了个儿子,被封为右日逐王。后来,昭君的丈夫死了,按匈奴的风俗,她又嫁给了她丈夫前妻的儿子复株累若鞮单于,之后生了两个女儿。出塞之后,王昭君非常想念祖国和亲人,多次打发使者到汉朝,向汉帝敬献土物特产。年老的时候,她又立下遗嘱,要求死后安葬在归化,坟墓要坐北朝南,以便死后还能遥望故土。昭君墓现在就坐落在呼和浩特市南郊,后人称其为“青冢”。
据说,自昭君出塞之后,汉朝与匈奴之间60多年没发生过战争。
后世的文人墨客为了纪念王昭君写了许多诗文。
有的人写她悲苦,如晋代的石崇:
哀郁伤五内,泣泪沾朱缨。
有的人写她凄凉,如唐代的杜甫: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有的人赞她深明大义,为国和亲,如宋代的郭正祥:
能为君王罢征战,甘心玉骨葬胡尘。
有的人则为她请功,如清代的郭润玉:
琵琶一曲千戈靖,论到边功是美人。
在“四大美人”图中,王昭君也是只身骑在马上,怀抱琵琶,跋涉在通往塞外的茫茫荒野上,满含幽怨……
王昭君本人的离奇遭遇,果真如人们臆测的那样么?对她来说,出塞是悲是喜,是幸还是不幸,都留给后世不少值得猜测的谜团。
名字之谜
《匈奴传》中说,“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可是按西汉宫廷规矩,宫女自入宫之日起,就不许呼其娘家的名字。所以,王昭君的本名无人知晓。《汉书·元帝纪》提及她时称“王樯”,即她是位被船只载运入宫的王姓姑娘。《匈奴传》称其为“王嫱”,好像只是个记音义的符号。后来,都称昭君其为“王嫱”,“嫱”的意思是“古时宫廷里的女官”。出塞前,为了抬高她的地位,元帝赐封她为“昭君”。这样,久而久之,“昭君”、“王嫱”作为标志她政治地位或出身特征的称呼成为了她的名字。这个说法与传统说法“姓王名嫱字昭君”根本不同,但似乎又言之有理。
她的祖籍之谜
一般人认为昭君原是湖北兴山人,汉族姑娘。但是,据多方考据,昭君实为四川人,是土家族女子。她从水路乘船入宫,名“嫱”,就否定了其“湖北”祖籍。入宫之后,她又不愿巧言令色,献媚邀宠,更不愿贿赂画师作“美人图”以求进幸。当匈奴单于求婚时,她又主动提出愿意去匈奴和亲。到塞外后又随胡俗先后做两代单于之妻,生儿育女,这种刚强不屈的性格,对于受封建礼教束缚较深的汉族宫女来说,是很难办到的。另外,她的家乡为“百蛮”杂居之地,女多男少,女子难嫁,所以她和亲时,“靓妆”请行,唯恐不被选中,不以为苦,反当美事,这说明她与汉族女子的婚嫁观念绝不相同。至于她究竟是不是四川土家族人,这在史学界还尚无定论。
出塞原因之谜
据说,当时宫内画师很受青睐,汉元帝召幸宫女,皆以画师画的宫女像为参照,而王昭君自恃貌美,不愿用金钱收买画师毛延寿,结果画像丑陋,未能得宠。为了摆脱困境,她才主动请求出塞和亲的。另有学者认为,王昭君虽然平民出身,但不同凡俗,胆识过人,是一位自愿应召、为国分忧的巾帼英雄。
尽管关于王昭君的传说后人有较大的争议,但昭君出塞的历史功绩是应予肯定的。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只有和睦友好才有利于经济发展。昭君的自请出塞为民族团结和经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长久以来,吕雉给人的印象,大概就是一个阴险歹毒,手段极其残忍的人,毕竟能够对戚夫人做出那样令人不寒而栗的事情,说不残忍恐怕也没有人会信吧不过戚夫人毕竟是自己惹怒吕雉在先,又为什么要责怪吕雉呢而且在刘邦死后,吕雉还遇到过另一件事,就是匈奴单于向自己“求婚”,那么这位“歹毒”的太后吕雉,又是如何回答的呢
公元前195年,刘邦逝世,匈奴冒顿单于竟然向皇太后吕雉求婚,致书汉朝政府:“孤偾之君,生于沮泽之中,长于平野牛马之域,数至边境,愿游中国。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两主不乐,无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无。”
翻译:我这个孤独无依的国王,生在荒山草泽之中,长在平野放牧牛羊的地方,多次到过边境,想到中国去玩一玩。如今我一个人住着,你也是一个人守寡,我们两个国君都寂寞得很,没有什么可以使自己娱乐。现在,我想用我身上有的东西,从你身上换来我所没有的。这不是两全其美的事吗,你看怎样呢
吕后收到这份外交文书,大怒,召集群臣商讨国策,想杀掉送国书的使者,并且发兵攻打匈奴。
樊哙说:“臣愿得十万兵,横行匈奴。”
于是吕后问季布,怎么办
季布说:樊哙说出这样的话,应该斩首。平城之围(公元前200年),汉军三十二万士兵被围困在平城,樊哙是上将军,却不能解围,歌谣说:“平城之下亦诚苦,七日不食,不能彀弩”,现在还有人在唱这样的歌,樊哙竟然说自己能率领10万军队横行匈奴,简直就是狂妄自大。夷狄就是禽兽,他说好话给我们听,我们也不要喜悦,他说脏话骂我们,我们也不要动怒。
吕后说:“善!”
于是命令大谒者(相当于现在的外交特使)张泽回了一份国书,说:“单于不忘弊邑,赐之以书,弊邑恐惧。退而自图,年老气衰,发齿堕落,行步失度,单于过听,不足以自污。弊邑无罪,宜在见赦。窃有御车二乘,马二驷,以奉常驾。”
吕后在这份国书中说自己已经年老色衰了,走不动了,不足以侍奉单于,现在只能送你“御车二乘,马二驷”用作陪伴你的座驾。实际上是低声下气的婉言拒绝。
大单于冒顿得到吕后的回复,当然是窃喜,吕后这么看得起自己,不但没有大怒,反而送来了车子自己。还有什么理由向西汉宣战呢后来汉朝一直坚持和亲政策。
堂堂大汉朝的太后,不可一世的吕太后,表现出了一个政治家的胸怀,竟然愿意做如此屈辱之事,不得不说吕雉这个女人虽然对待政敌对待竞争者,手段确实非常毒辣,可是为了国家的休养生息,为了天下百姓,她又愿意让自己受如此侮辱,换取了汉朝生息的机会,真是令人感概!
对于汉武帝为何启动汉匈百年大战的大幕,非要消灭匈奴的真正动机,历来有很多说法,“穷兵黩武,好大喜功”的说法有之,“雄才大略、文治武功”的说法有之……其实,汉武帝在55岁那年已明确指出自己消灭匈奴的动机。
1、汉武帝:我是在学齐襄公的春秋大义
用汉武帝自己的说法,启动汉匈百年大战不过是在向齐襄公学习,“高皇帝遗朕平城之忧,高后时单于书绝悖逆。昔齐襄公复九世之雠,春秋大之。”这番话是太初四年也就是汉武帝55岁时所说。当时,贰师将军李广利已攻破大宛,杀了大宛王凯旋。
在这段话中,汉武帝提到了三段往事,分别是“高皇帝平城留恨”、“高后被匈奴单于写信戏弄”、“齐襄公报九世之仇”。
高皇帝指汉高祖刘邦。汉国初立,刘邦曾与匈奴有过一战,单于冒顿设计,引汉军深入大漠,在平城以40万精锐骑兵,围困刘邦于白登山7天。最终,刘邦采用陈平的计策,以重礼贿于阏氏,才得以脱身。随后又采用娄敬的策略,与匈奴和亲结盟。
高后指吕太后。这里是说刘邦死后,冒顿曾写信给吕太后“求婚”。大意是你丈夫死了,空闺难守,我们孤男寡女可结成一家,这是多快乐的事啊!吕太后则回信说我是老太婆了,无法亲自侍奉正值盛年的大单于,特献美女30名、锦帛10万匹,精米80万斛,美酒百石,请大单于笑纳。
齐襄公报九世仇是说,齐哀公当政齐国时,周天子听信纪侯诽谤,用大鼎把齐哀公煮死。而齐襄公继位后伐纪,纪国被灭。《春秋公羊传》称到齐襄公已过去九世,“九世犹可以复雠乎?虽百世可也。”九世仇也能报了吗?当然,即使百世的仇也能报。
汉武帝认为自己应该学习齐襄公报九世之仇的“春秋大之”,为汉高祖刘邦、吕太后一血前仇。在汉武帝眼里,匈奴所带给汉朝的是国耻也是家仇,不能不报。
2、匈奴已成了汉朝叛将的联军
匈奴崛起正逢秦末战乱,秦国长城防线瓦解,一统大漠的单于冒顿拥有“控弦之士30余万”,有拉弓射箭的骑兵部队30余万人。强大的匈奴成了汉朝叛将的联军,先是韩王信因担心被刘邦诛杀,在马邑投降匈奴,与匈奴联军共同攻打太原。
正是为了征讨韩王信,才有了刘邦平城被围困、被迫与匈奴和亲的后事。后来,汉将陈豨谋反,又投奔匈奴,与韩王信合谋侵犯代郡、雁门和云中郡等。燕王卢绾造反也是这个路数,侵犯上谷以东。史载,因不断有汉将投降,匈奴与叛将、叛军联合常对汉朝进行侵扰、劫夺军事行动。
刘邦立国后,为确保刘氏江山的稳固,剪除非刘姓王,对功臣大开杀戒。诸多开国汉将走投无路中,只好纷纷投奔匈奴。这些人借助匈奴的力量向刘邦讨要说法,匈奴自然也乐意借机劫掠一番,发一笔横财。
更重要的是,汉景帝时,吴楚七国叛乱,赵王刘遂曾暗中与匈奴联络,与匈奴达成联军作战的计划,只是因为后来汉军迅速攻破赵国,匈奴的入侵计划才没能实施。
试想:在汉朝的身边始终有这么一个强大的敌人,不仅要和亲、送礼,还要小心提防时不时会有人去反叛投奔,并借助匈奴的军队回来侵扰、劫夺,汉武帝如何能容忍?
3、匈奴傲慢无礼、反复无常是汉朝心头之患
按照最初的想法,汉匈和亲、成为兄弟之国,两国至少应该和睦相处,但事实完全相反。逐草而居,游牧为生的匈奴更习惯掠夺农耕民族,这是他们的天性。从汉高祖开始,汉惠帝、汉文帝、汉景帝每年都要奉送给棉、缯、酒、米。
而“匈奴日已骄,岁入边,杀略人民畜产甚多,云中、辽东最甚,至代郡万余人。”在汉朝人眼里,匈奴毫无信义可言,盟约等根本起不到约束作用,是“一头养不熟的狗”。除了动不动以武力威胁,一言不合就出兵犯边之外,匈奴还十分傲慢无礼。
汉文帝时,匈奴借投降汉使中行说的嘴称:“嗟土室之人,顾无多辞,令喋喋而占占,冠固何当?”唉!你们这些有土石房子可住的汉人,别啰嗦了,喋喋不休有什么用,以为戴上帽子就了不起吗?
还对汉朝使者说:“无多言,顾汉所输匈奴缯絮米糵,令其量中,必善美而己矣,何以为言乎?且所给备善则已;不备,苦恶,则候秋孰,以骑驰蹂而稼穑耳。”别废话,想着你们汉朝送给匈奴的缯絮米蘖,一定要量足、质好就可以了,何必多说?供上来的东西要数量够、质量好,如果达不到标准,很粗劣,庄稼成熟时,就等着匈奴骑马冲杀践踏那些成熟待收的庄稼吧。”
4、吕太后、汉文帝都曾想对匈奴开战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直到汉武帝时,汉朝才敢对匈奴说“不”,其实并非如此。刘邦平城留恨,至死没敢再动刀兵。刘邦死后,单于冒顿给吕太后写了具有挑衅、戏弄意味的那封信,吕太后读后大怒,计划发兵攻打匈奴。
当时的汉朝国力仍十分虚弱,大臣上朝所驾车马,竟找不到4匹同样毛色的马来。因此众将劝说:“当初,凭着高帝的武功和胆识,尚且被匈奴围困在平城。如今谁具备高帝的雄才大略?”吕太后斟酌再三,只好咽下被戏弄的苦果,放弃开战打算,与匈奴和亲。
汉文帝时,汉朝国力已全面恢复,汉朝也曾计划对匈奴开战。汉文帝即位的次年,单于冒顿写来一封信,大意内容如下:
匈奴右贤王受汉将侮辱,与汉军开战,匈奴与汉朝亲密关系被损害。匈奴派使者入长安送信说明情况被扣留,汉使也不来匈奴。我惩罚右贤王,让他攻打月氏,灭了月氏,把反抗的人全部杀死,降服了百姓。还平定楼兰、乌孙等26个国家。大漠所有善于弯弓射箭的人已成一家。北方安定,我们愿意和汉朝停战,恢复条约,世代和平安乐。我们派全都送来书信,献骆驼一匹、战马二匹、驾车之马八匹。皇帝如果不希望匈奴靠近汉朝边塞,我就让兵士和百姓远离。使者到达后,请即刻让他回来复命。
这封写得绵里藏刀,看似恭敬实则杀机暗伏。果然,汉文帝也读出了这封信背后的潜台词。匈奴使者的信送到后,汉文帝让大臣商议是开战,还是继续和亲。
最终,汉文帝和大臣们认为:“匈奴刚打败月氏,士气正旺盛,我们再起不能开战。况且侥幸得胜,得到的都是低洼的盐碱地,无法耕种和居住。因此只有和亲对我们是有利的。”汉朝答应了匈奴的请求。
在汉文帝十四年,面对匈奴的侵扰、劫夺,汉文帝以中尉周舍、郎中令张武做将军,动用千辆兵车、10万骑兵驻守长安。还任命卢卿、魏遬、周灶、张相如做大将军,董赤做前将军准备发兵攻打匈奴。最终,双方以和亲结束对峙。
在汉文帝后元四年,军臣单于主动断绝和亲,派出3万骑兵大举侵扰、劫夺上郡和云中郡。汉文帝派张武等人驻军北地、句注,飞口。又令周亚夫等人率兵驻守长安细柳、棘门、霸上。数月后汉朝大军来到边境,匈奴却远远离开,两军大战再次作罢。
汉武帝肯定是熟知这些历史事件的,也深知匈奴外患不除,汉朝子孙后代将一直遭受边疆威胁的局面。与其一味和亲、示好,不如痛下决心,全面剪除大患。所以,王恢提出马邑之谋后,汉武帝终于下定开战的决心。
卫青、李广、霍去病、窦宪、陈汤……于是,一颗颗璀璨的汉朝将星横空出世,留下一页页令后世追忆、仰望的历史故事。
匈奴冒顿单于曾经给吕后写过书信的事,在《汉书》里有记载,可并不是所谓的“求婚”,而是挖苦和侮辱,当然调戏吕雉的意思肯定也是有的。
冒顿浸骄,乃为书,使使遗高后曰:“孤偾之君,生于沮泽之中,长于平野牛马之域,数至边境,愿游中国。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两主不乐,无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无。”匈奴的冒顿单于可是个狠人,趁着狩猎的时机将他老爹头曼单于杀了,然后自立为匈奴单于,匈奴经过冒顿的经营,匈奴国力达到鼎盛期。
冒顿不仅是狠人,也是浑人,是流氓,在刘邦死后,冒顿见南边汉朝的小皇帝和吕后成了孤儿寡母,匈奴人好烈马。
于是冒顿忍不住起了痞性,笑呵呵地给吕雉写了封信:“唉,我很孤独啊,在这无边无际的草原里好无聊啊,真想去中国散散心啊!你家刘邦死了,难道你不曾感到寂寞感到空虚感到冷吗?我们这两个孤苦的灵魂呐,又如何获得快乐呢?不如我们可以用各自所拥有的东西换取彼此的所没有的吧。”
这又怎么算得上求婚?冒顿信里的关键应该是“愿以所有,易其所无”,冒顿“所有”是什么,“所无”又是什么?
冒顿是匈奴单于,匈奴的版图是汉朝北方的沙漠和草原,匈奴觊觎中原并不是什么秘密,冒顿自然也希望能够入主中原。
冒顿说这话的意思极可能是你们汉朝高皇帝死了,小皇帝又年幼,你吕后行不行啊,不然你把中原给我吧。
吕雉会如何应对冒顿的侮辱和欺负?高后大怒,召丞相平及樊哙、季布等,议斩其使者,发兵而击之。古人是很在乎名声的,女人尤为如此,如果冒顿的信仅仅只是为了调戏吕雉的话,吕雉作为寡妇为了自己的名节,她即使再生气也绝不会召集朝中重臣商量这件事的,最多也就是红着脸儿将信撕了,然后骂声登徒子。
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问季布,布曰:“哙可斩也!前陈豨反于代,汉兵三十二万,哙为上将军,时匈奴围高帝于平城,哙不能解围。天下歌之曰:‘平城之下亦诚苦,七日不食,不能彀弩。’今歌吟之声未绝,伤痍者甫起,而哙欲摇动天下,妄言以十万众横行,是面谩也。且夷狄璧如禽兽,得其善言不足喜,恶言不足怒也。”高后曰:“善。”樊哙在看过信后也怒了,这汉家江山可是我们这些人跟着高皇帝辛辛苦苦打下来,高皇帝才死了没多久,你冒顿只是区区匈奴单于竟敢写信来威胁我们?
于是樊哙对吕后说:“让我领兵去灭了他!”
吕后沉吟片刻又问季布,季布却说:“将樊哙杀了,当年匈奴兵围高皇帝,樊哙救不了。如今我汉家江山刚刚稳定下来,百姓还没忘记曾经的创伤,樊哙又想搞事了,这不是置汉家江山的安危于不顾嘛。再说了,匈奴只是没有开化的禽兽,不管他说什么你都当成屁话就行了,用不着生气的。”
吕后最后听取了季布的意见,有人调戏说明我有魅力,这事我忍了,于是给冒顿回信说:“冒顿老哥啊,我已经老了,头发和牙齿都掉光了,走起路来摇摇晃晃的,老哥别听人乱说了,以免玷污了您的名声啊。我也折腾不动了,我让人给您送点礼物过去吧。”
因献马,遂和亲。冒顿在收到吕雉的回信后,老脸倒是有点挂不住了,于是冒顿只好又回书向吕后认错说,我不懂中国礼仪,让老妹看笑话了,谢谢老妹能够原谅我的孟浪。
冒顿接受了吕雉的礼物后,又给她送了马,然后汉朝和匈奴便和亲了。
个人认为,汉武帝彻底打败了匈奴,却还要跟匈奴和亲是因为汉武帝认为汉朝击退匈奴,强大后,和亲才能够真正起到预期的作用。
刘邦建立汉朝的时候,也是匈奴的鼎盛时期。总司令费敦山玉建立了匈奴帝国,统治了北方草原。当时有30多万人控制着琴弦。有一个反对汉朝的案例。然而,在和平亲情政策的指导下,汉朝与匈奴并未发生直接冲突。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汉朝在武帝继位初期取得了空前的繁荣和财富,而匈奴人却在衰落。此时,汉武帝对匈奴发动了多次战争,形成了大漠以南没有朝廷的局面。但西汉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还要继续维持和平政策呢?
国史钧认为,西汉时期的和平政策可以分为被动和主动两个阶段。可以说,从汉高祖到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与匈奴结婚的十几位公主都是被动的。对汉朝而言,采取和约政策的目的很简单,即防止或减少匈奴在汉朝边境的骚扰。然而,结果往往与预期相去甚远。除了娶公主,汉朝还送了很多礼物,而匈奴人却不买。他们入侵汉疆的规模和频率从未减少!此时,处于弱势地位的汉朝只能忍气吞声。
汉武帝对匈奴发动全面战争并取得胜利后,与匈奴的和平政策进入了活跃阶段。首先,战争结束后,汉朝与匈奴已经80年没有和好,主动权已经在汉朝。其次,多年的战争使匈奴势力逐渐消失,匈奴也发生了严重的分裂。最后,汉宣帝甘鲁三年(公元前51年),胡汉燮单于成为汉朝的官员。公元前33年,他到长安朝圣,同时向汉朝公主求婚。之后,昭君走出了要塞。这是汉朝皇帝送给匈奴的礼物!
汉武帝前后的维持和平政策都是为了维护汉疆的和平。但只有在汉朝强大的时候,这一政策才能真正发挥预期的作用。否则,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