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图领同谷,驿道出流沙。 降虏兼千账,居人有万家。 马骄朱汉落,胡舞白题斜。 年少临洮子,西来亦自夸。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三) 城上胡笳奏,山边汉节归。 防河赴沦海,奉诏发金微。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六) 云气接昆仑,涔涔塞雨繁。 羌童看渭水,使客向河源。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 陇右地处边塞,秦州一带胡汉杂居,处于中原文明的边缘地带,唐王朝在文化上采取的兼容开放政策,使这里成了胡汉文化交流融汇的大舞台,独特的地理环境所造就的民族浑融和文化多元的环境与不时出现的边烽紧急情势杜甫在诗中都有形象的描绘。居民之杂、物产之异、风俗之奇、地气之殊,一一可览;驿道关隘、烽燧军檄、使节边将、胡人胡物,历历在目。 杜甫在寓居陇右期间,还用大量的诗篇描绘了独特的陇右自然风貌,记述了特定历史时代的人文景观,呈现出了显明的地域文化色彩。 如写自然风光: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七) 塞柳行疏翠,山梨结小红。 胡笳楼上发,一雁入高空。 (《雨晴》) 再如写名胜古迹: 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 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 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二) 野寺残僧少,山园细路高。 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 乱水通人过,悬崖置屋牢。 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秋毫。 (《山寺》) 又如写山川奇景: 峡形藏堂隍,壁色立积铁。 径摩穹苍蟠,石与厚地裂。 修纤无垠竹,嵌空太始雪。 (《铁堂峡》) 天寒昏无日,山远道路迷。 驱车石龛下,仲冬见虹霓。 (《石龛》) 乾元二年十月,杜甫离开秦州前往同谷(今甘肃成县),同年十二月一日又由同谷南下成都,前后历时三个月,这期间写了两组共二十四首纪行诗,其中陇右一段有十六首:《发秦州》、《赤谷》、《铁堂峡》、《盐井》、《寒峡》、《法镜寺》、《青阳峡》、《龙门镇》、《石龕》、《积草岭》、《泥功山》、《凤凰台》、《发同谷县》、《木皮岭》、《白沙渡》、《水会渡》。这两组纪行诗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它的实录性。各组除第一首外,均以行程地名为题,突出了时空的连续性。所写的是只有在当地才能见到的山川、风土、人情,完全是实地、实景、实情的抒写,而不是象谢灵运和盛唐山水诗那种理想之境和共有之景的表述。他们的“与众不同”之处,就是写出了山水的“个性”。所写峡谷、山岭、石台、古镇、崖寺、渡口,各具神态。它们无一不显示出各自特有的景致,独具的风貌,它们只属于陇右。 杜甫的诗作描绘山区的自然景致,记写边城的人文景观,或清新明丽、或箫瑟疏凉、或壮阔幽远、或奇险峻峭,展现了不同于平原地区的边塞风光。让人惊心动魄,又赏心悦目,既感神奇莫测,又觉自然舒展。这类诗在陇右诗作中比比皆是。对一个地方进行如此全面而集中的记述,这是前所未有的。杜甫的诗作使历史上无人专门咏写过的陇右山川风物得到了全景式的描绘,把陇右神奇独特的风貌展示在了世人面前,具有开创性的意义。精辟地指出了杜甫的流寓及诗作对陇右扬名于世的独特贡献和重要作用。即如《山寺》一诗,是古代诗人中最早咏写麦积山的诗作,秦州胜景南郭寺则借助杜甫的诗作名扬四方,不少人就是吟诵着“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等杜甫陇右诗句了解秦州,走进陇右的。 同时,我们看到,杜甫的陇右诗对陇右文化艺术的拓展、延伸提供了一个充盈丰富的“武库”。书法、绘画、音乐等诸多领域都从杜甫陇右诗中“猎宝”,创造出了许多新的艺术价值非凡的珍品,为陇右文化增添了新的光彩。 杜甫诗意画历来为画坛名家所看重,研习摩绘,源远流长。国画大师徐悲鸿在所绘的诗意画中,精心挑选了杜甫陇右诗中的《佳人》和《秦州杂诗二十首》的第五首予以描摩,对诗意画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其传达的神韵,其意义甚至超出了绘画本身。被徐悲鸿题为《立马》的这幅画作,取材于《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五,原诗为:“南使宜天马,由来万匹强。浮云连阵没,秋草遍山长。闻说真龙种,仍残老骕骦。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画中一匹骏马昂首挺立,威风凛凛,势不可挡。这幅画是1943年徐悲鸿写赠少帅张学良的,其时徐悲鸿居贵阳,张学良因“西安事变”被禁闭在贵州桐梓。款识中徐悲鸿摘录了杜甫这首诗的末二句“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落“汉卿先生教之。壬午岁尽。悲鸿贵阳客中写少陵诗。”这幅作于抗战期间的《立马》,寓意深远,耐人寻味。秦州宝马“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的英勇气概体现了强烈的民族精神,感召力至今不衰。 杜甫的陇右诗还登上了音乐殿堂,而且走出了国门。1980—1984年,原苏联作曲家捷尔尼科夫选取杜甫诗19首,谱成了两部大型合唱套曲,并于1986年由原苏联国立室内乐合唱团隆重上演。在这19首诗中,《梦李白》、《促织》等陇右诗作入列其内。透过这些诗作,异国他邦的人们也领略了杜甫的陇右情思和陇右文化的绵远意蕴,这是杜甫对陇右文学和文化的又一贡献。 杜甫的陇右之行是不寻常的,他的陇右诗作也是不寻常的。陇右成就了杜甫,杜甫也成就了陇右。即如霍松林先生所说:“治中华诗歌者,无不注目唐诗;攻唐诗者,无不倾心杜甫;而读杜诗者,又无不向往秦州也。老杜倘无秦州之山川胜迹以发其才藻,固无以激扬创作之高潮;秦州倘无老杜之名章隽句以传其宰韵,又安能震荡海内外豪俊之心灵,不远千里万里,来游兹土,以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乎”[18]杜甫流寓陇右的经历及其诗作,构成了陇右文化中一道庄严、瑰丽、永久的光彩。 杜甫的一生,仕途不顺,经历坎坷。他曾做过“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人称他为“杜工部”),肃宗任命他为“左拾遗”,一年后又被贬为华州(今陕西华县)司功参军。他在长安的十年里,亲自目睹了玄宗的荒*,肃宗的昏庸,权贵的腐败,亲身感受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榨及战争带给人民的深重苦难,写下了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是杜诗中的杰作,为历代人民所赞赏,也是后世尊他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诗圣”的基础。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为避战乱,杜甫于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逃出长安,经艰苦爬涉来到了秦州东柯谷,在侄儿杜佐住所之旁结草芦以寄迹,种花木以埋踪,并将此地曾看作是理想的避乱隐居的“桃花源”。有诗为证:“东柯好崖谷,不与众峰群”、“采药吾将老,儿童未遣闻”、“船人近相报,但恐失桃花”。尽管生活十分困苦,然而年青时“遍游名山大川,凭吊名胜古迹”的爱好始终未减,还抽空游览了秦州名胜南郭寺、甘泉寺与麦积山等地,每走一地都有诗作留世。杜甫在秦州虽仅住了三个多月,同年冬天因饥饿所迫迁到同谷(今成县),又辗转南下,年底到了成都。然而这是他一生中最艰辛、最难忘的一段经历。诗人在秦州期间所作的诗词,有好几首是东柯谷的作品,可以说诗人来秦州的“根”在东柯。而“这些诗都达到了最高的成就”。是诗人给天水人民留下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天水人民应当继承并弘扬这些遗产。重新修缮杜甫东柯草堂,是历史赋予天水人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据《元?一统志》、《古董锁记》、《雍大记》等史料记载,东柯草堂始建于北宋哲宗绍圣年间(公元1094年),距今九百多年。宋、元、明、清皆有草堂可供瞻仰,于明崇祯末年(公元1644年)毁于兵火。后经重建,于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又遭兵燹,复毁殆尽(见仙哲民先生剪贴的人民政协报)。又据张忠《陇上杜祠知多少》一文载,“东柯杜甫祠为秦、陇、蜀、荆、楚、豫等所有纪念杜甫祠中修建最早的一座”。“可谓天下第一草堂”。因此宋代以后被列为天水十大名胜之一。长期以来,草堂所在地柳家河称“子美村”,学校称“子美小学”,把旁边的千年老槐——八股槐,称子美槐。当地流传至今的民谣说“九股松,八股槐,杜甫草堂,砚瓦台”。
又据一些专家学者提供的资料,在新中国建国后1959年,冯国端先生发起筹建甘泉玉兰堂及天水东柯杜甫草堂,并得到邓宝珊省长的大力支持和亲切关怀。玉兰堂如期建成,而后者因客观形势大气候的影响而被长期搁置。
时至二十一世纪九十年代,重建东柯草堂的天时、地利、人和诸条件都已具备,生活在东柯谷的离退休文教界人士县瑄、谢学义、卜愈吉、仙哲民、党博学、张效骞、贾志康等七人,酝酿发起重建“杜甫东柯草堂”。此举得到时任街子乡党委书记范具福及乡党委、乡政府的大力支持。认为这是弘扬地方传统文化,又具有现实意义的一件大好事。并委托笔者起草了《街子乡人民政府关于重建杜甫东柯草堂的报告》,于1993年4月报送北道区,天水市人民政府同时报送了省政府。
同年冬天,范书记告知,报告已得到各有关部门的同意,待后筹建。大家都翘首期待。1995年得到可靠消息,省有关部门已两次拔款(具体数目不详),但至1996年春毫无动静。此时街子乡领导有较大变动,无法证实。于是谢学义等七人联名致信省文化厅询问。不久得到了肯定的回复,并告知此事已转交旅游部门负责。1996年夏秋之交,街子乡政府主持在草堂原址上举行了开工仪式,开始动工修建了一圈波浪式花围墙。时隔三年,1999年10月又建起三间茅舍。虽十分简陋,毕竟搭起了架子,已多少起到了招徕游人的作用,令人欣慰。现在,前边所列七位发起人中,前四位已相继辞世,健在的三人中,有两人年届八旬,我本人也七十有三了。我衷心希望,在闭上眼睛前能看到“杜甫东柯草堂”有新的样子矗立在东柯谷中。 杜甫草堂原址在街子东柯谷八槐村柳家河。这里山青水秀,果园密布,空气清新,远离城市的喧闹,又地处麦积山风景区内及旅游公路线上,与天水名胜麦积山、仙人崖、净土寺、石门及街亭温泉相连接,建设中的天宝高速公路也从这里经过。这对创建名牌旅游景点,招徕大批中外游客观光旅游,对发展天水经济都十分有利。要充分发挥“东柯杜甫草堂”的优势,提升这一文化遗迹所蕴含的极高品位和价值。吸引四方游客,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是一项很有意义的事业。
综合以上三方面的原因,衷心希望有关领导和部门,尊重历史,顺应民心,把握机遇,早下决心。但愿“天水东柯杜甫草堂”有新样,重新展现在东柯河谷的日子不会遥远。
杜甫《堂成》古诗原文注释与赏析
背郭堂成荫白茅①,缘江路熟俯青郊②。
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③。
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④。
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⑤。
注释
①背郭,背靠城郭。草堂在成都城西,故云。荫,覆盖。白茅,茅草的一种,又叫丝茅草,可用作盖屋的材料。荫白茅,指屋顶用白茅覆盖。所以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说:“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②缘江,沿江。江,指浣花溪。俯青郊,俯视暮春青绿的郊野。说明草堂地势较高。③二句写草堂周围竹木繁茂。桤(qī),一种落叶乔木。碍日,挡住阳光。吟风叶,风吹树叶发出的声响,犹如吟唱一般动听。笼竹,指慈竹。烟,指竹林间弥漫的雾霭。④暂止,暂时栖止。将,携带。数子,几只雏鸟。语燕,燕子呢喃作语。定新巢,筑新巢。⑤扬雄,西汉蜀郡成都人,其宅在成都少城西南隅,因其曾在此闭门著《太玄经》,故又名“草玄堂”。当时人多攀附权贵,而扬雄却淡泊自守,专心著述,别人嘲笑他,他便作《解嘲》予以回答。成都是扬雄的老家,而杜甫是流寓在此,并不想久居,所以旁人把草堂比作扬雄宅是“错比”。旁人不了解杜甫只是暂住的心思,他也不想表白,所以也就懒得像扬雄那样作《解嘲》了。
评析
上元元年(760)暮春,依靠亲友的帮助,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成草堂。堂成,即指草堂落成。说是“堂成”,这时只是主要部分落成。后来杜甫在《寄题江外草堂》中说:“经营上元始,断手宝应年。”草堂完全建成则在宝应元年(762)。草堂遗址,今已建成杜甫草堂博物馆。此诗写草堂初成,环境清幽安静,结束了多年的流离生活,流露出多年少有的愉悦心情。其中“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亦兴亦比,十分贴切地表达了诗人此时的心境。
唐诗鉴赏辞典 五言古诗 杜甫 杜甫 系列:唐诗鉴赏辞典 唐诗鉴赏辞典 五言古诗 杜甫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1,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2,阴阳割昏晓3。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4。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1岱宗:泰山别名岱,古以为众山的宗主,故尊称岱宗。2造化:大自然。钟:会聚。3阴阳割昏晓:山北曰阴,山南曰阳;此句形容泰山高插云天,山南山北明暗判若晨夕。4决:裂开。眦(zi):眼眶。
译文 五岳之首的泰山啊,你青青的山色把齐鲁两地都覆盖了。大自然把神奇和秀丽聚你一身,山南山北的明暗判若晨夕。山上云层迭起荡我心胸,凝神远望我目送著归林的飞鸟。总有一天我要登上山顶,看群山在你脚下变小。
赏析 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到洛阳应进士考试,落第后在赵、齐一带(今河南、河北、山东)漫游。这首诗是游山东时所作,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篇章。全诗句句扣紧「望」字,从诗人眼中见东岳泰山雄奇壮丽的伟观,表现他对泰山高度的赞颂和无限的景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化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意思,抒写诗人不甘平庸、努力攀登高峰的雄心壮志,气魄极其宏大。
赠卫八处士1 杜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2。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未及已,儿女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注释 1卫八处士:卫八,生平不详,八是排行。处士,居家不仕的人。2参与商:黄道二十八宿星宿名;参属西方白虎七宿;商即心宿,属东方苍龙七宿。参商二宿此出彼没,不能同时得见。后常用以比喻双方会面之难。
译文 我俩难以相见,就如那星宿中的参和商。今夜是什么好日子?我俩竟共著一盏烛光。少壮的日子有多少?我俩已经白发苍苍。访旧友他们大多已为鬼,这令我惊讶如火烧肝肠。哪知道二十年已经过去,我又来到你家厅堂。离别时你还未成婚,到如今已儿女成行。欢快地礼待父亲的老友,并询问我来自何方。我还没答完他们探询的一切,儿女们已把酒宴摆好。冒夜雨去剪来了春韭,又把刚煮熟的黄米饭呈上。主人称道我们会面多么艰难,一觞觞地敬酒接连敬了十觞。我一连喝了十杯也无醉意,感谢你待故友情深意长。明日分离后,我们将被华山阻隔。相见的日期,又变得多么渺茫。
赏析 肃宗乾元二年(758)春天,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任所,途中遇老友卫八处士,久别重逢,抚今追昔,感慨万千,遂赋此诗以赠。在安史之乱中的动荡岁月,诗人见到阔别二十年的故友,故友重逢的惊喜、伤逝的悲哀、备历沧桑的感慨、温馨友情的陶醉、别后难见的惆怅、前途未卜的茫然……真是百感交集,诗人用朴实无华的语言真挚地披露在我们面前,写得层次井然,波澜起伏,极抑扬顿挫之致,有着惊心动魄的感人力量。
佳人 杜甫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译文 杜甫画像有一位容貌卓绝的美人,居住在幽静的山谷。自己叙说出身名门望族,却流落在此陪伴草木。只因当年关中遭受战乱,我家兄弟惨遭杀戮。高官厚禄又有何用?抛尸荒野至今骸骨未收。世态炎凉时常反复,一切有如那风中的蜡烛。我嫁个丈夫是个轻薄儿郎,他又找了个新人美貌如玉。合欢花尚能信守时辰朝开夜合,鸳鸯也知恩爱不只身独宿。他只看得见新人的欢笑,哪听得到旧人的啼哭。在山的泉水洁净纯清,出山的泉水就变得一片浑浊。侍女变卖珍珠返回,与我牵起籐萝修补茅屋。采摘鲜花我从不用来装饰自己的鬓发,往往满满地把柏粒捧在手中。天寒了我穿着薄衣单衫,日落后我伴倚著修长的绿竹。
赏析 此诗肃宗乾元二年(759)秋作于秦州,描写一位绝代佳人,战乱中亲人遭受杀身之祸,家道衰败之后,饱经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丈夫变心另有所欢,女主人公幽居空谷,生活极其清苦,但她依然保持着青柏、翠竹般坚贞的品节和高尚的情操。诗人对女主人公寄予了深厚的同情,并对她的自持清德表示了由衷的赞美。「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这两句十分平易的词语,概括了旧时代妇女被任意抛弃的普遍不幸的命运,语浅而意深。「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不仅描绘出高洁的佳人形象,也象征了不肯同流合污、洁身修德自甘淡泊的君子,杜甫创造的这一优美动人的艺术形象寄托着他的理想,为后世许多文人所赞赏、借用、模拟。
梦李白二首 杜甫 其一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1,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2,魂返关塞黑。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3!
注释 1瘴疠:南方山林湿热地区流行的瘟疫。2枫林:典出《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3「水深」两句:杜甫担心李白会像屈原一样被迫害致死。
译文 死别虽令人无限悲痛,生别却令人更牵挂在心头。江南是瘴气疾疫流行之地,你被流放到那里至今没有消息。老朋友终于来到我的梦中,表明我日夜把你怀念。你不像当年的模样,路途遥远,吉凶难测。你来时枫林青青,你去时关塞幽黑。你如今陷入罗网,怎能有羽翼奋飞?落月把银光洒满屋梁,好像照着你的模样。水深波浪宽啊,你千万不要被蛟龙咬伤!
赏析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而李杜则不然。这两位诗坛巨星,始终相互敬重,情深意长。肃宗乾元元年(758)李白被流放至夜郎(今贵州一带),次年春行至巫山遇赦放还。远在北方的杜甫只知李白被流放,不知他中途遇赦,怀念老友忧思难解,积想成梦。这首诗写对李白梦绕魂萦的思情,「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是对人生感情极其深刻的体验。「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描写梦醒后梦中人仿佛犹在眼前的精神状态,十分真切传神。诗中对友人命运的极度关怀,感人至深。
其二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1。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2,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3,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注释 1「江湖」二句:诗人以「江湖风波」比喻恶势力猖獗,担心李白「舟楫失坠」,被恶风波吞没。2冠盖:冠冕与车盖,代指达官贵人。3网恢恢:《老子》「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意谓上天如网,网孔虽宽疏,而从无漏失,此处,杜甫以「孰云网恢恢」,表达了对最高统治者的不满,以及因李白与自己之遭遇而产生的愤懑不平。
译文 杜甫草堂 浮云整天在天空飘,远方的故人总是不到。接连三夜多次梦见你,可见你对我情深意厚。你匆匆离去时再三诉说,来到这里实在不易。江河湖泊风急浪险,你走水道我担心翻船。出门时你搔著满头白发,好像在诉说辜负了平生志愿。高官显贵充满了京城,唯独你穷愁失意。谁说天理公平,你到老却反受牵累。你一定会千古留名,那却是你冷冷清清死后的事情。
赏析 这首诗从梦中见到的李白形象表现诗人对故友命运的深深同情,为他平白遭遇不幸深致愤慨。「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是对当时贤愚不分、黑白倒置的黑暗现实的揭露和 。最后以李白虽将获得万古不朽的荣名,却已是「寂寞身后事」作结,表现他对李白无限的同情与崇敬。只有像杜甫这样胸襟极其广阔、能够吞吐宇宙的伟大天才,才能对另一伟大天才表现出如此深厚的友谊、同情,如此深刻的理解和由衷的赞颂。这两首诗是怀友寄友的千古绝唱,读来令人回肠荡气,为之泣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