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作曲家被称为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是谁

法国作曲家被称为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是谁,第1张

法国作曲家被称为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是克劳德·德彪西。德彪西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有名的作曲家,从小深受印象派艺术的熏陶,并将这种艺术运用到音乐上,创造出了特殊的和声,而这种由德彪西创立的音乐,也被后人称为“印象主义”音乐。

谁是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 

法国作曲家被称为印象主义音乐鼻祖的是克劳德·德彪西,他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音乐界有名的作曲家、革新家,也是近代“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克劳德·德彪西从小深受印象派艺术的熏陶,在法国音乐传统的影响下,结合东方音乐、西班牙舞曲和爵士乐的特点,将法国印象派艺术运用到音乐上,创造出了特殊的和声,而由德彪西创立的这种音乐,也被后人称为“印象主义”的音乐。

德彪西的音乐特色

德彪西的音乐和传统的古典主义音乐差别比较大,在他的音乐中,充满了奇异的色彩,带有幻想因素和神奇莫测的变化,没有古典音乐的严谨、深刻和逻辑性,也看不到浪漫主义音乐的丰富情感,但是个人特色十足,让人听之难忘。

德彪西一生创作的音乐并不多,但是许多作品已经成为“印象主义”音乐的典范,他的音乐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二十世纪现代音乐起到了直接影响,所以德彪西又被人们认为是二十世纪现代音乐的开创人。

印象主义音乐产生于十九世纪末,是受“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而出现的一种音乐流派。这一流派的音乐家与此前的浪漫主义音乐家有很大区别,他们并不通过音乐来直接描绘实际生活中的图画,而更多的是描写那些图画给我们的感觉或印象,渲染出神秘朦胧、若隐若现的气氛和色调。

集印象主义音乐之大成的两位音乐家都是法国人,即德彪西和拉威尔。

歌曲之王——舒伯特 ( 德 国 )

歌曲之王——舒伯特

1827年3月底,当德国大音乐家贝多芬去世时,维也纳有两万多人为他送葬,其中有个年轻人手持火把、泪流满面地走在送葬队伍的前列,他就是奥地利伟大作曲家弗兰兹·舒伯特。

舒伯特1797年1月31日生于维也纳近郊的一个小镇上(现属维也纳市区的一部分),有兄弟姐妹8人,仅靠父亲的收入过活,家境十分贫寒。舒伯特的父亲是个小学教师,精通小提琴,并且教会了几个孩子。舒伯特在8个孩子中悟性最高,其演技很快就超过了父亲。在舒伯特11岁时,父亲听说维也纳宫庭歌手学校(当今世界著名的维也纳童声合唱团的前身)招生,且食宿免费,就送他去碰碰运气。舒伯特优美的嗓音和丰富的乐感一下子就征服了考官,被优先录取。学习期间,舒伯特还参加了学生乐队,担任第二小提琴手,有时还担任指挥。在学校里,舒伯特有机会熟悉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许多音乐大师的作品,大大开阔了他的艺术视野,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13岁开始作曲,15岁就创作了一首三重奏、两首弦乐五重奏和100多首歌曲,还写出了他的第一部交响曲。

舒伯特16岁那年,由于变声,不得不离开他心爱的学校回到父亲所在的学校担任教师。他一边承担繁重的教学,一边抓紧时间进行音乐创作这期间,他创作了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交响曲,还创作了《纺车旁的葛莱卿》、《魔王》、《野玫瑰》、《死神与少女》等许多脍灸人口的歌曲。1818年,21岁的舒伯特为了能专心进行音乐创作,毅然辞去了教师工作。但这一举动遭到父亲的坚决反对,他不仅拒绝向舒伯特提供任何资助,而且断绝了父子关系。没有生活来源的舒伯特只好当家庭音乐教师勉强糊口,因收入微薄,有时连房租都付不起。

舒伯特生活的年代正是法国大革命后欧洲封建势力复辟的最黑暗的年代,但生活的穷困,政治的黑暗均没有动摇舒伯特的意志,他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创作,把全部身心都献给了音乐事业。无论何时何地,音符总在他的脑海中跳动。据说舒伯特的名曲《鳟鱼》就是他半夜醒来时突然构思而成的,当时他立即起身将构思好的曲子记下来,因天黑不小心将墨水碰洒在谱纸上,所以这首歌曲的原稿至今还有一大块墨水泼洒的痕迹。

舒伯特总是不停顿地忘我工作,短暂的一生中创作的作品有1500部,触及所有的音乐体裁和形式,是世界上少有的高产作曲家。但他的音乐才能在其生前一直未得到承认。他一生写了10部交响曲,在世时却没有一部公演;他创作了18部歌剧,在世时也没有一部排练演出;他一共写了600多首歌曲,其中许多在社会上广泛流传,而每首歌曲的售价极低。勤奋的创作始终没能改变舒伯特穷愁潦倒的命运,最后连他钟爱的女友也抛弃了他,嫁给了有钱的商人。他一生怀才不遇,孤独凄楚。怀着这样的心绪,舒伯特在1827年完成了他一生中最后重要作品之一——组歌《冬之旅》。该作品以冬天为背景,描写了一个饱经世态炎凉的孤独的流浪者形象。这部作品是舒伯特对当时奥地利黑暗现实的有力控诉,也是自己的苦闷及绝望心态的真实反映。

由于长期受到贫困和心情忧郁的折磨,舒伯特的健康受到严重摧残。他所崇拜的音乐大师贝多芬之死,更使他的健康状况雪上加霜。贝多芬比舒伯特长27岁,当舒伯特在学校演奏贝多芬的作品时,贝多芬已闻名欧洲。舒伯特对贝多芬十分景仰,但由于腼腆的性格始终没有勇气去造访。他曾经鼓起勇气去过一次,又恰逢贝多芬不在家,舒伯特留下自己的作品就回去了。贝多芬回来后读了舒伯特的作品,十分激动地对他人说:“这里闪烁着神圣的光辉!”当舒伯特再次赶来看望贝多芬时,贝多芬已经处于弥留之际。贝多芬用力睁开眼睛,对舒伯特说:“我的灵魂是属于你的。”之后不久,贝多芬就离开了世。看到自己最崇拜的大师离去,舒伯特悲痛欲绝,悔恨交加,于是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贝多芬之死使舒伯特的身心受到重大打击,1828年11月19日,也就是在贝多芬去世的第二年,舒伯特也离开了人世,年仅31岁。他临死前对朋友说:“我只有一个要求,请把我葬在贝多芬的墓旁。”遵照舒伯特的遗言,朋友们把他安葬在贝多芬的墓旁,并在墓碑上写道:“死亡在这里埋葬了一分巨大的财产,还埋葬了更为巨大的希望。”

舒伯特是19世纪欧洲伟大的浪漫主义作曲家,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奠基人之一。他一生短暂,过早地被贫困和疾病夺去了年轻的生命,但他众多的音乐作品却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特别是他创作的大量歌曲,不仅开创了德国艺术歌曲的先声,也是世界音乐宝库中此类题材的珍品,舒伯特也因其在这一领域的突出成就而被后人誉为“歌曲之王”。

参考资料:

世界知识画报

再列一些其他的给你看看哈

乐之父—— 巴赫 ( 德 国 )

音乐神童—— 莫扎特 ( 德 国 )

古今乐圣——贝多芬 ( 德 国 )

歌曲之王——舒伯特 ( 德 国 )

音乐神灵——韩德尔 ( 德 国 )

指挥之王——卡拉杨 ( 德 国 )

歌剧之王—— 威尔弟 ( 意大利 )

音乐之王——斯卡拉蒂 ( 意大利 )

小提琴之王——帕格尼尼 ( 意大利 )

进行曲之王——苏萨 ( 美 国 )

流行歌曲之王——福斯特 ( 英 国 )

园舞曲之父一一老约翰·施特劳斯 ( 奥地利 )

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 ( 奥地利 )

交响曲之王——海顿 ( 奥地利 )

交响乐诗人——柏辽兹 ( 法 国 )

印象派大师——德彪西 ( 法 国 )

轻歌剧之王——奥芬巴赫 ( 法 国 )

管弦乐色彩大师——拉威尔 ( 法 国 )

钢琴诗人——肖邦 ( 波 兰 )

钢琴之王——李斯特 ( 匈牙利 )

舞剧音乐大师——柴科夫斯基 ( 俄 国 )

参考资料:

http://wwwinfoeducn/tong/moreaspname=chensq&id=2468

贝加莫组曲是德彪西早期作品,从这个作品中可以看,德彪西对于印象派音乐的改革和创新,本文通过对前奏曲曲式结构、调性布局、和声色彩和演奏要点这4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希望对演奏这部作品的演奏者能提供有参考意义的价值。

关键词:德彪西;《贝加莫组曲》;前奏曲;演奏a

德彪西是法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他也是印象主义风格音乐的创始人与代表人物,他对音乐有不同于常人的好奇心,因此他才打破了西方传统音乐中声调性系统,以一种不同于浪漫主义的方式开始创作颠覆传统的音乐,也就是印象主义风格的音乐,从他的作品《贝加莫组曲》就可以看出一二。《贝加莫组曲》是德彪西早期的一部作品,很多人在研究德彪西时会忽略他的早期作品,认为这一些作品对于研究是不重要的,这部作品虽然还没有完全显示出的他的作曲风格,但是人们普遍认为,一个作曲家的风格和流派不是一蹴而就的,从早期的作品中也可以反映出他的创作倾向。尤其是《贝加莫组曲》这部作品,能够充分显现出他去创作之初的好奇心与新奇想法,这部乐曲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奏曲》,第二部分《小布舞曲》,第三部分是《月光》,第四部分是《帕斯皮耶舞曲》,本文将分析前奏曲的演奏风格和方式。德彪西的作品在演奏的时候都是比较难的,他在《贝加莫组曲》中标出了不同类型的重音符号和触键方式,在演奏这部曲子时,有的时候需要连奏乐句,但有的时候也需要充足的休止时间,要断开的干脆利落,还不能,有干涩的感觉,清晰充分地表现出乐句。演奏时把握住节奏是非常重要的,德彪西在演奏时会在乐谱上进行一些标注,标记演奏过程中速度的变化。

一、曲式结构

《前奏曲》共有89小节,4/4拍。前奏曲的曲式结构不同于传统的曲式结构,因为有再现的三部性曲式。第1-19节为A部,是由两种仿古素材构成的乐句。第1-10小节为第一乐句,第11-19小节为第二乐句,节奏规整。第20-65小节为B部,其中包含两个主题,第一个主题是第20-43小节,神秘悠远,第二主题是第44-65小节庄严又迷幻。再现A段,第六16~80小节,只呈现了A段中的第1乐句,尾声第81~89小节将全曲推向高潮。

二、调性布局

德彪西非常喜欢使用双调式,在1、2小节中,A部的旋律部分采用了中古调式G多利亚调式,调式音阶G-A-bB-C-D-E-F-G,而左手部分采用了F大调,在1、2小节处具有五声性调式色彩,德彪西经常使用这种双调式,因为可以制造迷离梦幻的效果。紧接着在第9小节左手出现了bE音,左手短暂进入bB大调,在11小节又进入d小调,17小节回到F大调,19小节采用变格终止。在第32、33小节,德彪西分别采用了a利底亚调式和e伊奥尼亚调式,在这两小节里,内在节奏型等其他音乐要素相同的情况下用不同中古调式形成了对比。从第28小节开始,一连串离调和弦将乐句导向第35小节的fl小调属和弦,以衔接后面的再现。B段第二主题在第11小节又回到F大调,紧接着第48小节转到bB大调,第56小节又转到A大调,调性转换很频繁。第76、77小节过渡到尾声时用了一系列平行和弦,在第80小节转到F大调的属和弦,巩固了F大调的调性色彩,走向尾声。

三、和声色彩

在《前奏曲》中,德彪西对于和声采取了大胆创新的创作方法,我们可以看见德彪西对和声运用自如、信手拈来,可以在不经意中触动观众的心灵,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虽然在前奏曲中德彪西还是运用了传统的和声手法,但也有几处点睛之笔,一下使得该曲不同于那种其他风格的前奏曲。

四、演奏要点

后人认为德彪西的作品是钢琴演奏的高级阶段,他的作品是钢琴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习的,《贝加莫组曲》虽然是德彪西印象主义风格在还未成熟时创作的作品,但仍然能强烈地反映出他的个人艺术风格。通过前面的分析发现在演奏A部分的时候,应该营造出神秘的气氛,开头的v9和弦比较柔和,在弹奏的时候手指放平,贴键演奏,同时还要注意弹奏的力量并不是强制性的,而是一种按压的方式。提起手腕之后慢慢落下手臂,但不意味着要减少手臂的力量,触键的位置也应该是手指头多肉的部位,这样弹出来的强音更有力度,弱音也不会太飘渺。

关于弹奏的指法,德彪西并没有在作品中有标注,这就给演奏者留出了很大的空间,演奏者可以根据自己对作曲家的用意进一步理解和体会,自己选择适合自己演奏的指法,最重要的是通过选择合适的指法来诠释出想要表达的情绪和内容。

在使用踏板这一问题上,不仅有延音踏板的使用,左踏板的运用也非常丰富,给色彩效果上带来丰富的变化。踏板技巧使用的好坏取决于耳朵的灵敏度以及技巧的训练,不能一看到要踩踏板的地方就一脚踩到底,这是十分不熟练的演奏方式。对于1/4踏板、半踏板、全踏板的使用,也应该反复尝试,细心揣摩体会。

对于演奏速度,德彪西在前奏曲中标记的是中板,后边也附加了自由节奏,因此演奏者在演奏时,也无需循规蹈矩地按照节拍来弹奏,否则就失去了作品想要传递出的神秘意境,给人一种刻板教条的感受和印象。演奏时演奏者心中要有时间和空间上的辽阔感,在小乐句上不用太过拘泥和纠结,要把握整体,将自己投入到这种意境中,达到人琴合一的境界。

结 语

通过上述文章对于德彪西贝加莫组曲中前奏曲的分析,我们发现德彪西这位伟大的作曲家的伟大和优秀之处,他的作品极具象征性和代表性,在很大程度上也对钢琴演奏和和声有极大的贡献和起到了推动作用。在演奏这部作品时也要注意德彪西对于这部作品的标注,根据原创者的引导,再加入自我的理解,使这部作品在演绎时能够更加生动。为了更好的表达演绎这部作品,演奏者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使用哪种指法可以使听众感受到幽静的感觉。

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

克劳德·德彪西(法语:Achille-Claude Debussy,1862年8月22日-1918年3月25日),法国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音乐界颇具影响的作曲家、革新家,同时也是近代“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在马斯奈等前辈作曲家开创的法国音乐传统的影响下,结合了东方音乐,西班牙舞曲和爵士乐的一些特点,将法国印象派艺术手法运用到音乐上,创造出了其别具一格的和声。其音乐对自他已降的作曲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扩展资料

德彪西的钢琴音乐突破传统,主要就是在其和声方面,在和声材料及和声进行上有大胆的创新。他的有创意的、新颖的钢琴作品不仅开创了钢琴音乐的新风范,而且对欧洲整个键盘音乐史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他的钢琴音乐成为世界音乐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他一共创作了78首钢琴作品,钢琴组曲《为钢琴而作》这是由《前奏曲》、《萨拉班德舞曲》、《托卡塔》三首乐曲组成。这篇论文通过具体分析德彪西的代表性钢琴作品《为钢琴而作》。

知网-德彪西《为钢琴而作》的和声分析与演奏处理

-阿希尔-克洛德·德彪西

克劳德·德彪西

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法语:Achille-ClaudeDebussy,1862年8月22日-1918年3月25日),法国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音乐界颇具影响的作曲家、革新家,同时也是近代“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德彪西自幼年起即受到印象派艺术的熏陶。他在马斯奈等前辈作曲家开创的法国音乐传统的影响下,结合了东方音乐,西班牙舞曲和爵士乐的一些特点,将法国印象派艺术手法运用到音乐上,创造出了其别具一格的和声。其音乐对自他以后的作曲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德彪西的代表作品有管弦乐《大海》、《牧神午后前奏曲》,钢琴曲《月光》、《前奏曲》和《练习曲》,而他的创作最高峰则是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

德彪西被总括为印象派音乐的代表,虽然他本人并不同意,甚至设法远离这一称谓。一些作家如罗伯·施密兹(ERobertSchmitz),塞西·格雷(CecilGray)亦认为德彪西是一位“象征主义者”而非“印象主义者”。《新格罗夫音乐辞典》内文也写到,将德彪西的音乐美学称为“印象主义”是不尽准确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写过一些对遭受苦难的人民寄予同情的作品,创作风格也有所改变。此时他已患癌症,于1918年3月25日德国进攻巴黎时去世。

中文名:克劳德·德彪西

外文名:Achille-ClaudeDebussy

国籍:法国

出生日期:1862年8月22日

逝世日期:1918年3月25日

职业:作曲家、音乐评论家

毕业院校:巴黎音乐学院

代表作品:《佩列阿斯和梅丽桑德》,《牧神午后》、《夜曲》,《大海》,《版画集》等

主要成就:近代“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和代表

人物生平

成就

德彪西被认为是印象派音乐的代表,虽然他本人并不同意并设法远离这一称谓。

一些作家如罗伯·施密兹(ERobertSchmitz),塞西·格雷(CecilGray)认为德彪西是一位“象征主义者”而非“印象主义者”。《新格罗夫音乐辞典》内文也写到,将德彪西的音乐美学称为“印象主义”是不尽准确的。

不管怎样,德彪西自幼年起即受到印象派艺术的熏陶。他在马斯奈等前辈作曲家开创的法国音乐传统的影响下,结合了东方音乐,西班牙舞曲和爵士乐的一些特点,将法国印象派艺术手法运用到音乐上,创造出了其别具一格的和声。其音乐对其他的作曲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出生

德彪西一家原是农民世家,在约1800年他们由勃艮第迁至巴黎。其祖父是贩酒商,后则成为一名木匠。而德彪西的父亲曼纽-阿希尔(ManuelAchille)则曾在海军当步兵七年,后来与妻子维多林定居圣日耳曼昂莱并经营一家瓷器店。

德彪西于1862年8月22日出生于圣日耳曼昂莱,他也是曼纽夫妇的头一胎。曼纽希望他的儿子成为一个海员。

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德彪西举家搬迁到戛纳的姑姐克莱门汀(Clementine)家。虽然德彪西并非出身音乐世家,也没有良好的音乐环境,但他却十分热爱音乐,幼年时就显露出显著的音乐才能。克莱门汀为德彪西安排了钢琴课,由一位叫让·西汝蒂(JeanCerutti)的意大利人担任教师,于七岁开始学习钢琴。

求学

1871年10岁的德彪西获得曾是肖邦学生的MarieMautédeFleurville的关照。

1872年,11岁的德彪西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在那里学习了12年,他的作曲课、音乐理论及历史课、和声课、钢琴课、风琴课、声乐课老师们,几乎都是当时的知名音乐家。有ErnestGuiraud、Louis-AlbertBourgault-Ducoudray、mileDurand、Antoine-FranoisMarmontel、CésarFranck、AlbertLavignac。德彪西是一个看谱就能知音的学生,他的钢琴提弹奏得非常出色,可以进行专业演奏,他演奏过贝多芬、舒曼和韦伯的钢琴奏鸣曲,肖邦的《第二叙事曲》。

德彪西在音乐学院学习时,就显露出是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他在自己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始终有一种打破陈规、探索新领域的强烈愿望。为了寻求一种新的音响组合,他常常在钢琴上连续弹奏一串串的增和弦、九和弦、十一和弦以及全音音阶等等。他弹奏的和弦,全然不按照传统规则予以预备和解决。为此,他常常遭到教师们的责备。

升华

1880年,德彪西到俄国担任了柴科夫斯基的至交——梅克夫人的家庭钢琴师。这个机会使他受益匪浅。他由此开始接触到许多俄国音乐大师的作品,特别是穆索尔斯基的作品。这位大师的极富特色的新颖和声,对年轻的德彪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他后来所开创的“印象主义”音乐奠定了基础。

扬名

1884年,德彪西以大合唱《浪荡儿》(《L'Enfantprodigue》)荣获罗马大奖,并获得了一份奖学金和前往设在意大利罗马的法兰西学院4年留学的资格。从此,他的创作活动逐渐频繁起来,同时,他还广泛结交当时欧洲最活跃和最有影响的作曲家,并对理查德·瓦格纳的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885年-1887年,德彪西是在意大利罗马度过的。

1888年他没有完成罗马的学业,就离开那里,到德国拜罗伊特参加音乐节,在那里他被瓦格纳式的歌剧震撼了,他在拜罗伊特呆到1889年才回到巴黎。瓦格纳早在1883年就去世了,但是他的音乐风格影响了青年德彪西。

1889年,巴黎举行世界博览会,那一年巴黎艾菲尔铁塔树立起来。在博览会上,德彪西听到了爪哇甘美朗的演奏,对十二平均律和五声调式印象深刻。

成型

1890年以后,德彪西和象征派诗人马拉美结识,他加入了以马拉美为首的巴黎文艺沙龙。在这里,德彪西结识了许多青年艺术家。他经常参加他们的艺术讨论聚会,这些艺术家们的一些全新的艺术观点和思想深深地影响着德彪西。他开始欣赏他们的诗,并为这些诗歌谱曲。这时,他的音乐已开始带有“印象主义”色彩,并逐渐发展成为他最后总的艺术风格。

创立音乐奥秘

对俄罗斯影响

德彪西这位现代音乐的创始者,开发了任何音乐家都没有发现过的、奇怪的音的世界。

他生于1862年。他的前辈中并没有音乐家,他的父亲是一个店主,穷得不能给他的儿子任何种类的教育,因此他计划使他的孩子成为一个水手。但是一位曾经做过肖邦学生的好心肠的夫人,对这个有音乐天赋的孩子很感兴趣,于是免费给他上课。德彪西十分珍惜这个机会,他努力学习,十一岁的时候,德彪西就考上了巴黎音乐学院。

德彪西在音乐学院期间,成为某位有钱的俄国贵夫人梅克夫人家里钢琴教师,并且有机会到欧洲各地旅行——佛罗伦萨、维也纳、威尼斯,而且最后在梅克夫人的俄罗斯庄园里住了一段时间。在那里,德彪西遇到一些正在努力从民间音乐中为他们的祖国创造一种民族音乐的俄国作曲家(以穆索尔斯基为代表,被称为俄罗斯民族乐派)。

德彪西对这些俄国音乐家所使用的,与别国作曲家们所用的大调、小调音阶大相径庭的奇怪音阶非常感兴趣,这些音阶是建立在狂热的东方民族的民间音乐基础之上的。

全音音阶

一年以后,德彪西回到巴黎音乐学院,并像许多别的法国音乐家们一样,赢得了罗马奖而完成了他的音乐学院课程。但是他写的音乐与别的音乐家完全不同,他不常使用那些传统古典音乐中所用的大调和小调音阶。有时,他会回到早期教堂音乐的那些有点古怪的古老调式上去,他还经常使用一种全音音阶。

我们的大调和小调音阶是由七个音组成的,五个全音和两个半音,而大调与小调音阶之间的区别在于那些半音放在哪里。在大调音阶里,半音总是处于第三音和第四音,和第七音和第八音(3-4;7-1)之间。在小调音阶里,其中的一个半音总是在第二音和第三音之间,但是也有几种不同的小调间音阶,在那里,第二个半音处在不同的地方。

德彪西最喜欢的音阶有六个全音而完全没有半音(如C、D、E、升F、升G、升A),所以他的旋律听起来同任何过去的音乐都不一样,而他的和弦就更加奇怪。德彪西正是运用了他所偏爱的全音音阶,构筑起他与众不同的“梦幻世界”。

泛音

德彪西对传统音乐作了许多大胆革新。之所以只有他敢这样做,也许是因为任何一个音乐家都不曾有过他这样的一双敏锐的耳朵:德彪西实际上比一般人听得见更多的泛音。

正像一种颜色往往是由一些别的颜色组成的那样(紫=蓝+红,橙=红+黄,等等),一个音往往也是由许多音组合而成的。各种音是由空气中的各种振动引起的,而正如我们从希腊的单弦琴上看到的那样,一个音是高还是低,要看振动有多快。但是,一个音除了第一个或主要的振动之外,还有一些次要的、共鸣式的振动。

泛音中的第一个和最强的是基音上面的第五个音,这是德彪西不用助听器也能听得见的音。假如我们有一架调音调得很准的钢琴,不出声地按下一个琴键,然后很响地敲击它上面或下面的第五个音,我们就往往能听见它作为另一个音的泛音,发出德彪西曾经用耳朵听得见的效果。第二个泛音是原来的音(基音)上面的第十个音,第三个泛音还要高,但已十分微弱。下面的泛音依此类推。

造成不同乐器音色差别的主要原因,就是泛音的不同。一把像小提琴那样的乐器,其中的较低的泛音较强,就有一种平滑而圆润的音质;而一把象小号那样的乐器,其中较高的泛音较强,就有一种较为洪亮的音质。

德彪西建造他那古怪的、非尘世的音乐,用的就是这些在空气中听不见其振动的音。他为了让所有的人们都听见,大胆地敲响了那些人们甚至还不知道自己已经听见了的声音。由于德彪西敏感的耳朵,他还在管弦乐队里使用各种乐器的不同组合来发出柔和的、闪烁着的音响效果。起初人们还被他的音乐所困惑,并且不知道怎样理解它,但是一旦听惯了,就会非常喜欢它。

结果

德彪西所创立的这种音乐,就是被后人称为“印象主义”的音乐。

音乐特色

德彪西的音乐和古典主义音乐相去甚远。在他的作品中已看不到古典主义音乐的严谨结构、深刻的思想性和逻辑性,也看不到浪漫主义音乐的丰富情感,取而代之的则是奇异的幻想因素、朦胧的感觉和神奇莫测的色彩。他的和声细腻、繁复,配器新奇而富有色彩,旋律略带冷漠飘忽的感觉,这都是古典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音乐所不具备的。

德彪西一生创作的作品虽然不多,但他的作品每首都有其突出的特色。他的许多作品已经成为“印象主义”音乐的典范,其中著名的有:歌剧《佩列阿斯和梅丽桑德》,管弦乐曲《牧神午后》、《夜曲》,三首交响素描《大海》,钢琴曲《版画集》等,此外还有一些声器乐和室内乐作品。

德彪西的音乐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尤其是他那独特的“印象主义”风格,对二十世纪现代音乐起到了直接影响作用。因此德彪西又往往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现代音乐的开创人物。

除了作曲、教学外,德彪西也从事音乐评论的工作,由于他的评论立场中肯,言辞锋利,相当受人尊敬,曾出版乐评集。由于此时巴黎美术界的发展正值颠峰状态,雷诺瓦、莫奈、塞尚等画家十分活跃,当时莫奈完成一幅名为《日出·印象》的画而名噪一时,这便是印象主义、印象派等艺术形式用语产生的开端。再加上文学作品都以标榜"印象主义"为题材,这些文学家与艺术家互相往来,对于音乐家有很大影响。德彪西遂将其理论应用到作品中,发展成为印象主义,成为印象主义的创始人与完成者。

生前的最后十年,是德彪西艺术颠峰的时期,许多伟大结束的代表作皆陆续完成,自成一派而闻名世界,也经常在欧洲各国演奏与指挥自己的作品。至50岁起,被癌症所困,身体日渐衰弱。

1918年3月25日,德军空军和炮兵对巴黎发动了春季攻势,德彪西因癌症在巴黎的家中去世。逝后葬在Passy公墓,完成了他死后“在树木和鸟儿中”长眠的遗愿,他的妻子和女儿同他葬在一起。

主要作品

按体裁时间分列:

管弦乐

舞台作品

室内乐

钢琴曲

第一期作品(1884—1900年)

钢琴曲

第二期作品,1901年—1904年,印象主义成熟阶段,但也有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

合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6139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