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歌》,是《楚辞》中的一篇名,作者屈原。今人多取朱熹《楚辞集注》中说法,认为是屈原对南楚祭歌修改加工而成。王逸认为是屈原放逐后的作品,“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寄托了作者政治失意的冤怨。近世学者多认为作于放逐之前,专用于祭祀。
“九歌”是传说中古乐曲名,以此名篇属新歌袭旧名,与篇数关系不大。《九歌》是由11篇组成的组诗,包括《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前10篇分别祭祀3个类型的10位神灵,天神:东皇太一、云中君、大司命、少司命、东君;地祗: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人鬼:国殇。最后一篇《礼魂》是送神曲。
组诗再现了整个祭扫过程。以唱和形式出现,由男巫或女巫装扮成神或作为迎神者进行演唱,故有些学者认为,《九歌》是古歌舞剧的雏形。《东皇太一》把最高的天神即天帝,写得庄严肃穆,虔诚敬畏。没有描写他的形象特征,主要渲染祭祀陈设和歌舞场面。《国殇》歌颂为国捐躯的战士,再现战斗场面,写得慷慨壮烈,富有爱国激情。《礼魂》是全诗尾声,写祭神完毕后的歌舞。其他各篇尽力铺染神的形态,将神塑造为感情丰富、个性独特的鲜明艺术形象:云中君潇洒飘逸,东君英雄勇武,河伯悠闲多情,湘君湘夫人缠绵相恋、光彩照人,大司命威严肃穆、不好接近,少司命年青美貌、温柔缠绵,山鬼明眸善睐、含情脉脉。并着力描绘神的爱情,让他们和人间男女一样相思相恋,充满倾慕、猜忌、怀疑、欢快和悲哀。这种以男女感情媚神悦神,以委婉颂神的方式,在祭歌中别具一格。实质上,这些诗是神的人化、世俗化、生活化,充分表现了作者乃至整个楚民族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浪漫主义精神气质。
在艺术上,构思巧妙奇特,画面瑰丽鲜艳,语言活泼多变,形象性强,韵律和谐,风格壮丽优雅,千古以来,深受读者喜爱。
《楚辞》篇名,“九歌”本古乐曲名,如《离骚》中有“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乐”,这里“九”字概言其多,乃虚指。亦有人称“九”乃吴语“鬼”字,故王逸、朱熹皆称之为屈原放逐江南时仿民间祭歌加工而成,因此《九歌》乃一组祭祀鬼神的乐歌或人神恋爱的巫歌,总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亦有不同意见称为《九歌》整体上只是清新典丽、缠绵悱恻的抒情短歌,除《东皇太一》《国殇》《礼魂》篇,其余诸篇根本没有明确祭神证据。屈原进行再创作时,亦符合其香草美人的象征结构,字里行间融入了自己的忠君爱国忧民的情怀,壮志难酬的孤愤幽怨,以及对理想的热切追求。屈原可以说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早一批融合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进行创作的大师,他以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为题材,打破《诗经》“雅颂”的传统表现形式和板滞的四言体格调,采用句式参差灵活、自成天籁的民间艺术形式,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时不可 兮 骤得,聊逍遥 兮 容与”)、比兴(“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和象征等艺术手法,以及最富表现力的词语(特别是富于地方特色的地理风物和方言土语),且尤重其音乐性和韵律感,如双声(参差、玲琅、夷犹、周章、陆离);叠韵(婵媛、缤纷、逍遥、窈窕、刚强)、重言(冉冉、翩翩、浅浅、萧萧)等。此外,作品以优美动人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为题材,通过典型的环境(“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和人物内心的刻画(“令沅湘 兮 无波,使江水 兮 安流; 望夫君兮未来 ,吹参差兮谁思;”)塑造了诸如湘君娥皇、弟子女英、雷神云中君、太阳神东君、司爱女神少司命、水神河伯等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本课程将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古为今用的方针,通过系统地介绍先秦两汉时期的主要作家作品、文学样式,使学生能认识并牢固掌握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规律,熟识此期重要的作家、作品,增加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并为此后其他阶段文学史的学习打下一个较好的基础。
课程内容:
第一编 先秦文学(36学时)
概况(1学时)
1、先秦文学的范围。
2、我国文学的开端;原始歌谣和上古神话;神话是中华民族童年的百科全书,我国文学遗产的最早珍品。
3、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作为古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诗经》无论在文学表现的对象和手法上均有开创的意义。
4、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促进了散文的兴盛。历史散文和
诸子散文佳作如林,名家辈出,为我国散文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5、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以《离骚》为代表的优秀诗篇,充满崇高的思想情操,爱国主义的激情和浪漫主义的神奇色彩,开辟了我国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
思考题:先秦文学的概况如何?
第一章 上古神话(2学时)
1、神话与神话的产生。神话按照马克思的说法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神话的产生与原始人的生产力水平及思维能力有密切关系;神话产生的途径通常包括劳动生产和宗教活动两个方面。
2、神话的内容。我国古代神话是非常丰富的,种类也十分齐全,诸如宇宙生成神话、人类起源神话、英雄神话、洪水神话,以及各种有关神格种类、习性、形态等描绘性神话,一应俱全。
3、神话的艺术及其民族特色。上古神话是原始人浪漫主义精神的体现,它用夸张幻想的手段表达原始人对自然、社会的理解和想象。我国神话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内容上歌唱生生不息的创造精神,表现不屈不挠、顽强执着的追求,赞颂一往无前的献身行为,具有积极向上的浪漫主义精神,在艺术上色彩浓郁,富于幻想。
4、神话的意义和影响。
思考题:1、上古神话的内容及特征如何?
2、上古神话与原始宗教的关系如何?
第二章 周代诗歌与《诗经》(13学时)
1、古谣谚、咒语与周诗的形成。在《诗经》之前,我国古代诗歌已有了很长时间的发展历史,古谣谚及古咒语是早期诗歌的两种主要形式,也是周代诗歌的前驱。周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大繁荣的时期,除《诗经》外,保留在《周易》、《左传》等书中的诗歌也为数不少,可与《诗经》相比勘。
2、《诗经》的体制与编纂。《诗经》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首。分风、雅、颂三个部分。诗三百篇的地域包括今天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湖北、山东等省的全部或一部分。其中有的是民歌,也有一部分为贵族、士大夫的创作,绝大部分的作者姓名已不可考。《诗经》的收集整理,过去有种种说法,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献诗之说、采诗之诗及孔子删诗之说三种。今人多以为《诗经》的汇集成编,大约是由朝廷及地方诸侯及乐师共同完成。《诗经》在先秦只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以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
3、《诗经》分类概述。①周部族史诗;②政治讽刺诗;③赋役诗;④农事诗;⑤情诗;⑥杂事诗。《诗经》是周代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反映,周代各个阶层人们的生活、情感均在《诗经》中有所印证。其中有的篇目展示了周人成长的历史;有的表现贵族、士大夫、小吏、百姓、甚至是奴隶对社会政治的忧虑或不满;有的表现贵族礼制生活及燕享酬酢、节日庆典;有的表现小国与小吏不堪驱使、抨击劳逸不均的社会现实;有的展现周人农业生产的情况;有的表现爱情与家庭婚姻的甜蜜或不幸;有的描写了周代妇女遭弃的社会问题;有的反映出家庭宗族及朋友的关系与友情。总之,《诗经》多方面地展示了周代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内容,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力作。
4、《诗经》的艺术成就。①《诗经》的现实主义艺术特征及手法;②叙事、说理、抒情、写景、议论诸体兼备的艺术手段;③《诗经》的句式与章法;④《诗经》的语言艺术;⑤《诗经》的赋比兴手法。
思考题:1、何为六义、四始、毛诗、四家诗、变风变雅?
2、《诗经》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诗经》的主要艺术特色是什么?
4、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在《诗经》中有何具体体现?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5学时)
1、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基础。社会大变革;思想文化领域的新空气;社会发展对史书体例的新要求。
2、殷商至春秋时期的历史散文。甲骨文、金文为古代散文体制的起源;《周易》为占卜之书,其中也表现了一定的历史内容;《尚书》为最早的记言体的史书;《春秋》是最早的编年体历史大事记。
3、《左传》。《左传》的作者;《左传》的体例与内容;《左传》的艺术:《左传》虽然是一部历史著作,但具有丰富的文学性,它叙事注重故事性、戏剧性,有紧张动人的情节,长于写战争,特别是城濮之战、鞌之战、肴之战、长勺之战,都记述得脉胳连贯,首尾完整而又变化多端,有声有色。《左传》尤其善于写行人辞令。
4、《国语》。《国语》的体例及内容;《国语》的艺术:《国语》的成就远不如《左传》,不过其中也有写得对话风趣、故事生动、人物性格刻划得较为细致的出色篇章。
5、《战国策》。《战国策》的体例;《战国策》的成书过程;《战国策》的内容与艺术:《战国策》所反映的是战国纵横家的思想,所刻划的策士形象活跃生动,书中对政客及策士的权谋、谲诈进行了客观的描写,也记载和歌颂了某些有政治远见、坚持正义、不畏强暴的人物和他们的生动事迹。《战国策》在艺术上喜用夸张、比喻、寓言的手段,人物形象及故事均饶有风趣;语言风格纵横恣肆,善用排比句,造成语言强势,再加上辞采绚丽,生动传神,语言能力比起以前的历史散文,有了新的提高和发展。
思考题:1、试分析《左传》在描写战争方面的成就。
2、试分析《战国策》的语言风格。
第四章 先秦诸子散文(5学时)
1、士的兴起与诸子百家。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与士这一阶层的兴起有密切关系,由社会各个阶层转化而来的士,成为此期活跃于政坛及思想界、教育界的风云人物,其中“九流十家”,有完整的思想体系,成为诸子百家的代表。
2、兵家与早期道家的格言体散文。《孙子兵法》谋篇布局的特点;《孙子兵法》的语言特色;《老子》的思想;《老子》的格言式散文。
3、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孔子的思想;《论语》精粹的语言艺术;《论语》对人物性格及语态的描写。
4、对话式论辩体散文《孟子》和《庄子》。《孟子》的思想;《孟子》的论辩特点;《孟子》的语言艺术;《孟子》的寓言艺术;《庄子》的思想;《庄子》散文的浪漫主义特点;《庄子》的寓言艺术。
5、论说体散文《荀子》与《韩非子》。《荀子》说理文的艺术;《韩非子》的寓言艺术。
思考题:1、试析《孟子》散文的论辩技巧。
2、试析《庄子》散文的浪漫主义风格。
第五章 屈原和楚辞(10学时)
1、楚文化与楚辞的产生。楚国社会政治背景;楚辞的产生与楚地民歌俗乐的关系;楚辞的产生与楚地巫系文化的关系;楚辞的产生与中原文化的关系。
2、屈原的生平与作品的真伪。早年得志,任楚怀王左徒,与楚国贵族旧势力的矛盾,夺稿、被谗、流落汉北,再放江南,自沉汩罗。屈原的作品《汉书·艺文志》著录有25篇,其中某些恐为伪作。
3、心灵的回旋曲——《离骚》。《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一首彪炳千古的长篇自传体政治抒情诗。全诗深刻表现了屈原的政治理想及其与楚国旧势力之间的矛盾,倾吐了他的心理痛苦与傍徨,他对故土的热恋与对理想的不懈追求,成为气壮山河的人间正气。《离骚》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情绪激昂、格调高亢,波澜壮阔、气象万千。他还善于娴熟地利用神话传说的材料,驰骋想像,其中天界的巡游,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此类描写的经典篇章。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也对后世的咏怀诗、咏史诗、怀古诗产生巨大的影响。
4、流亡漂泊组曲——《九章》。《九章》的编辑与得名;《九章》的内容;《九章》分篇解析;《九章》的艺术。
5、祭神组曲——《九歌》。《九歌》的内容;《九歌》的艺术。
6、屈原的其他作品及其影响。《天问》、《招魂》及其他。
7、楚辞的流变及其他作家。宋玉及其《九辩》、《风赋》等;楚辞对汉赋的影响。
思考题:1、楚辞这一新诗体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楚辞有何独特的风格?如何表现?
3、《离骚》与《九歌》艺术风格之异同。
第二编 秦汉文学(24学时)
概况(1学时)
1、秦始皇于公元前二二一年统一了长期分裂的中国,但不到十五年就覆灭。秦在文学上几无建树,只有统一前的《吕氏春秋》、李斯的《谏逐客书》稍可称道。
2、汉是中国最强盛的封建王朝之一。汉武帝时代的中国,更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物产最丰富、国力最强盛的国家。但统治者的奢侈,对外的扩张,使人民付出了“海内虚耗,人口减半”的代价。两汉王朝后期的社会矛盾均异常激烈,各地起义暴乱不断。这个时代背景对汉文学的发展有极大影响。两汉时期的主要成就有两汉散文、汉赋、乐府诗和古诗十九首。
3、 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是两汉史传文的代表作。特别《史记》是纪传体通史的鼻祖,是中国文学最杰出的散文作品之一。两汉的政论文也相当发达,汉初的贾谊、晁错,宣帝时桓宽,东汉时的王充、仲长统都写出的政论文。
4、汉赋是一种新的文体。它主要从楚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文体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形式以主客问答为特点,韵散间用,善于铺叙。汉赋虽在内容上多为汉帝国歌功颂德,但也不乏讽谏意义。在文体上汉赋对六朝文学影响颇大。
5、两汉的乐府诗主要是底层人民的作品,多为“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风格质朴,长于叙事,其五言的形式对文人五言诗产生巨大影响。
6、东汉以后五言诗渐趋成熟,在诗史上有着重大的影响,《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
思考题:1、两汉文学的概况如何?
第一章 秦及西汉前期散文和辞赋(3学时)
1、秦代文学。秦在文学上几无建树,只有统一前的《吕氏春秋》、李斯的《谏逐客书》稍可称道。《吕氏春秋》的体例;《吕氏春秋》的寓言艺术;《谏逐客书》在文体学上的意义。
贾谊和汉初散文。贾谊的生平;贾谊散文的三种类型;晁错的散文。
2、西汉的赋作家。赋体源流;骚体赋——以贾谊赋为对象;散体大赋的奠基者——枚乘及其《七发》;散体大赋的代表作家司马相如及其《子虚赋》、《上林赋》;西汉的其他赋家——东方朔、杨雄。
思考题:1、简述汉赋发展的三个阶段。
2、如何评价散体大赋?
第二章 司马迁和他的《史记》(6学时)
1、司马迁的生平。他出生在一个历史学家的家庭,少年有家学渊源,诵古文及《尚书》、《春秋》等;青、中年时期的三次漫游增广了他的见闻,他也借机搜集了不少有关的遗事传闻,对他写作《史记》有直接帮助;开始写作《史记》“草创未就”之时遭李陵之祸,进而发愤著书,并最终完成了这部伟大的历史著作。
2、关于《史记》其书。《史记》的体例;《史记》写作的目的;《史记》的历史观。
3、《史记》人物传记的思想内容。《史记》如何选择传主;《史记》如何写传主;《史记》人物传记的思想倾向性。
4、《史记》人物传记的历史真实性与文学的艺术性。
5、《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史记》叙事生动传神,描写富于形象性。在史实的基础上,常能通过取舍剪裁材料,突出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文章气势磅礴,又富于抒情色彩。并往往在书中借史事以舒写愤懑,倾注入自己的感慨。鲁迅先生曾盛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6、《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思考题:1、司马迁的生平与《史记》写作的关系如何?
2、简论司马迁历史散文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
3、《史记》的论赞法和互见法如何表现
第三章 东汉的散文和辞赋(2学时)
1、班固和《汉书》。《汉书》的体例;《汉书》的思想及艺术成就;《史》、《汉》比较。
2、东汉的散文。
3、东汉的辞赋。
思考题:1、如何评价《汉书》的思想及艺术成就?
2、东汉时期有何著名的散文作家及作品?
3、东汉辞赋的概况如何?
第三章 汉乐府民歌(8学时)
1、关于乐府。乐府的机构及任务;乐府涵义的变迁。
2、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①表现富有阶层生活的作品;②反战作品;③表现农民与市民生活的作品;④表现爱情与家庭生活的作品。乐府民歌乃“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其作者大多身份地位不高,所以颇具有“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特征。诗中无论是写上层人的奢华,还是写下层人的窘况,均能以歌者本身的眼光去看,所以体现出鲜明的平民色彩和现实主义精神。
3、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和影响。题材多取资典型事件或某些场景;叙事诗的体制,富于戏剧性的独白和对话,具有一定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诗体形式自由,整散不拘,五言为主,夹以杂言;语言风格朴素自然。
思考题:1、乐府民歌的思想价值有何体现?
2、简论乐府民歌的艺术特征。
3、乐府民歌在诗体发展史上的意义如何?
第三章 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4学时)
1、五言诗的起源。首先在汉代民歌中出现,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张衡、秦嘉、赵壹等都有五言诗作。五言诗比四言诗在言志状物方面更有优势,也更易于再现诗体韵律的抑扬顿挫之美。
2、《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它反映了东汉末年士人的离别相思之苦与仕途失意的苦闷感伤。它的艺术特色是长于抒情,善于用平淡而优雅的语言表达深挚的感情。
思考题:1、简述先秦两汉诗体的发展概况及《古诗十九首》在五言诗发展中的地位。
2、如何理解《古诗十九首》的价值?
一、《九歌》作者是——屈原 (战国末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二、《九歌》简介:
《九歌》是《楚辞》篇名。原为汉族神话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战国楚人屈原据汉族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共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国殇》一篇,是悼念和颂赞为楚国而战死将士;多数篇章,则皆描写神灵间的眷恋,表现出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的伤感。王逸认为是屈原放逐江南时所作,当时屈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所以通过制作祭神乐歌,以寄托自己的思想情感。但现代研究者多认为作于放逐之前,仅供祭祀之用。
三、作者简介: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屈原还是楚国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就是屈原。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4] 。他创作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九歌:《楚辞》篇名。“九歌”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楚辞》的《九歌》,是战国楚人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共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国殇》一篇,悼念和颂赞为楚国而战死的将士;多数篇章,则皆描写神灵间的眷恋,表现出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的哀伤。王逸说是屈原放逐江南时所作,当时屈原“怀忧若苦,愁思沸郁”,故通过制作祭神乐歌,以寄托自己的这种思想感情。但现代研究者多认为作于放逐之前,仅供祭祀之用。
屈原(前340—前278)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原姓芈(mǐ),名平,字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公元前340年诞生于秭归三闾乡乐平里(今湖北宜昌市秭归县)。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提倡“美政”。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是,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在修订法规的时候不愿听从上官大夫的话与之同流合污。再加上楚怀王的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国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开始了流放生涯。结果楚怀王在其幼子子兰等人的极力怂恿下被秦国诱去,囚死于秦国。楚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怀恨投汨罗江自杀。 现在定五月五日为诗人节。“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在流放期间,屈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不朽名篇。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 “朝发枉渚”之地(今常德德山)“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屈原被放逐后,在和渔父的一次对话中,渔父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自找苦吃。屈原表示宁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尘埃。在渔父看来,处世不必过于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可以与世沉浮。至于“深思高举”,落得个被放逐,则是大可不必。屈原和渔父的谈话,表现出了两种处世哲学。 公元前278年,秦国攻破了楚国国都郢都。当年五月五日,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端午节,也是因此而来的。
《山鬼》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全诗将幻想与现实交织在一起,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在刻画女神形象时采用人神杂糅的艺术手法,诗中的女神既有神的身份和生活习惯,又有人的容貌体态和七情六欲,人神融为一体。
《山鬼》采用山鬼内心独白的方式,塑造了一位美丽、率真、痴情的少女形象。全诗有着简单的情节女主人公跟她的情人约定某天在一个地方相会,尽管道路艰难,她还是满怀喜悦地赶到了,可是她的情人却没有如约前来。
风雨来了,她痴心地等待着情人,忘记了回家,但情人终于没有来;天色晚了,她回到住所,在风雨交加、猿狖齐鸣中,倍感伤心、哀怨。
创作背景
此篇为祭祀山神的颂歌。至于诗中的“山鬼”究竟是女神还是男神存在争议。宋元以前的楚辞家多据《国语》《左传》所说,定山鬼为“木石之怪”、“魑魅魍魉”,而视之为男性山怪。但元明时期的画家,却依诗中的描摹,颇有绘作“窈窕”动人的女神的。
清人顾成天《九歌解》首倡山鬼为“巫山神女”之说,又经游国恩、郭沫若的阐发,“山鬼”当为“女鬼”或“女神”的意见,遂被广泛接受。郭沫若根据“于”字古音读“巫”,推断于山即巫山,认为山鬼就是巫山神女。楚国神话中有巫山神女的传说,此诗所描写的可能是早期流传的神女形象。
1、九歌,古代乐曲。相传为 禹 时乐歌。《左传·文公七年》:“九功之德,皆可歌也,谓之《九歌》。”
2、《九歌》是《楚辞》的篇名,原为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战国楚人屈原对其进行了重新创作。《九歌》共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所祭之神,分天神、地祗、人鬼三类。天神有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大司命、小司命。有关的五首歌词,多表现对天神的敬仰和赞颂,写得庄严肃穆。地祗有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有关的四首诗歌全是恋歌,借对神的恋爱生活的描写,表现人类对纯洁爱情的赞颂,大都清新凄艳,幽渺情深。写人鬼的只有《国殇》一篇,是对卫国战争中牺牲将士的热烈礼赞,激昂悲壮,刚健质朴。
《九歌》多数篇章皆描写神灵间的眷恋,表现出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的伤感;《国殇》一篇,则是悼念和颂赞为楚国而战死将士。王逸认为是屈原放逐江南时所作,当时屈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所以通过制作祭神乐歌,以寄托自己的思想情感。但现代研究者多认为作于放逐之前,仅供祭祀之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