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法国著名哲学家、作家,阿兰·巴迪欧晚年作品《爱的多重奏》的读后感
ps:结合《得到》app 解读
正文如下
在文中巴迪欧将当今主流的爱分为四大主义:浪漫主义、契约主义、怀疑主义和实用主义;但在巴迪欧看来这都不是真正的爱,所以他觉得爱正在遭受威胁。
浪漫主义 :这类常常出现在影视、文学作品之中,也是少男少女们所憧憬的;当然,尤其在两个人相处的初期那种有情饮水饱的美妙感觉,在巴迪欧看来皆属于浪漫主义,也是一代一代人追求的极致的爱。
契约主义 :当我们考虑成家立业的时候,从古至今门当户对的思想可能就是两个人在一起的所需要正面相对的问题。这种思维就是认为爱情必须通过契约形成稳固的关系,承认爱情真实的基础是利益互换的,包括从古至今的相亲等等。
怀疑主义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这种论调:爱情十有八九不成“正果”,甚至带来伤痛。高比例的失败,让很多经历者怀疑爱情,觉得爱情很不靠谱,甚至觉得爱情是幻象,是深奥而虚幻的诡计,仅仅是为了保证物种的延续。对爱情的怀疑主义理解,背后的意思其实是,爱只能是性爱,因为性才是实在的、可捕捉的。
实用主义 :这种爱情观认为,浪漫主义所宣称的那种爱情,是一种没有用处的冒险。最实际有效的,是温情脉脉地建立配偶关系。在避免激情的基础上,合理安排爱情中的各个方面。这种阐释并没有走到任何一个极端,比如强调性爱或利益,而是把各种因素都包含在里面。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许多人实际上都是在用这种实用的态度来对待爱情,也就是爱情没那么浪漫,也没那么势利,或是色欲熏心。爱情只是生活中的一块,甚至只是一小块,能够比较经济有效地处理它就可以了。
那么,巴迪欧眼中对于爱的第五种解释是什么呢?
第五种爱:是对真理的探寻
先讲一个来自柏拉图《会饮篇》关于爱情的寓言故事,寓言里说,人的身体本来是一个圆,有两个脑袋、四只手、四只脚,但是人惹怒了神,所以神把这个圆一分为二,成为了两个独立的个体。但是被分开的人,都在寻找自己的另一半。在巴迪欧看来,这个寓言说的是一种我们熟悉的真理,就是“一”的真理。“一”本身,要构成一个整体的单元,两个人想要合拢在一起,合拢才是目的。
而“二”的真理,强调的是两个人在合拢之后,仍然是两个独立的个体,这个新的圆不再是原来的那种统一体,它包括两个彼此不同,各自独立的部分。
所以在巴迪欧看来,两个独立的人,找到彼此,遭遇了爱。在这之后,爱带给你们的,是两个人共同的场景,也就是那个新的圆。这个场景,在你遭遇爱之前无法进入。所以说,爱带来的是生存的剧变。在遭遇爱之前,你只是你自己,相对于“二”来说就是一个“一”。是爱,打开了从“一”通向“二”的通道。在爱中,你和他人是共同存在的。爱开创的是一个只属于两个人的世界。
成为一个爱者,就意味着,你必须去思考,思考成为“二”而不是“一”意味着什么。陷入了爱情,就意味着,你要摆脱自己本来的生存状态,你对世界的体验彻底改变了。怎么改变了呢?巴迪欧说,遭遇了爱,你才能意识到,你对世界的体验是有限的。我们本来对世界的体验是自我的、有限的,但是爱,让我们冲破自己的有限,转到对于“二”这个共同体的体验。所以说,“二”就是个人的有限性第一次打开了、以最小但是最激进的方式打开了。爱者,是在两个人意识到彼此的差异后,再去重新创造一个新的世界,所以,在这个新的世界里,就产生了关于差异的真理,这也就是“二”的真理。所以,巴迪欧才说,爱是一个通向真理的程序,是构建真理的一种独特体验。
这种独特体验,就是你开始通过你们两个人共同的场景,来重新审视一切事物。你需要特别注意,这种重新审视意味着你们不是各看各的,也不只是看对方,对于巴迪欧来说,恰恰不是爱,因为那还是各看各的。如果没有转换成“二”的视角,那现在“你的眼里只有她”,之后你的眼里还会出现别的对象,你永远只是一个人看得目不转睛。就算你爱你眼中的“她”,爱到耗尽生命,这仍然不意味着你在爱中。很多艺术作品都在讴歌那种耗尽自己生命的爱情,称之为真爱。在巴迪欧眼里,这仍然只是“一的场景”。当真正通过“二”的视角来看时,你的眼里不会只有她,而是有整个世界。所以巴迪欧强调:爱不是两个个体之间的“关系”,而是真理的一个程序,是生命的重新创造,是让世界重新诞生的实践。
作为真理程序的爱,恰恰必须包含驯服偶然性的努力,你可以这么理解,它就是你为爱所做的所有具体的事情,包括约会、求婚、生儿育女等等。否则,最初的一个纯粹的机遇,怎么可能成为人生真理的支点?把爱从纯粹偶然性那儿拔离出来的力量,就来自这种实践。而最根本的实践,就是做出爱的宣言。对于巴迪欧来说,爱的宣言很简单,就是那三个字:“我爱你。”
有意思的是,在今天,我们对说“我爱你”这句话,有两种完全相反的态度。第一种,有人会觉得说“我爱你”很简单。他们觉得“我爱你”这句话毫无意义,只是陈词滥调。第二种,有人会觉得说“我爱你”很难。他们觉得,如果说出“我爱你”,就是让对方知道我会投入一切,这太难了。所以,我们看影视剧中会看到,很多人会想尽办法避免说“我爱你”,用各种方式替代,就是不让自己说那三个字。而在巴迪欧眼里,这都是没有必要的,爱的宣言其实就是那么简单,说出“我爱你”。
这句话为什么能有这么重的分量?在巴迪欧看来,这是因为爱的语言和诗的语言是相似的。哪怕最简单的词语,爱的宣言总是意味着,你要从只靠运气的相遇里,提取出某些将会持续存在的东西,那就是,一个承担,一份忠诚。换句话说,要从事件过渡到真理,就一定要在某一时刻抑制住偶然性,把事件转化成可以延续的过程。这就是爱这个真理程序的第二个关键词:时间。巴迪欧把时间也叫做绵延的时间,强调的就是爱这个过程的持续性,尤其是在这个持续的过程中,你需要不断地实践。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爱是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爱的实践,包括前面说的宣言等等,贯穿起了相遇的事件和绵延的时间。今天关于爱的话语,尤其是浪漫主义的爱的话语,很少有关于时间持续的。比如**里的爱情故事,都是结束在两个人“在一起”,似乎爱自动就会延续下去。有意思的是,**里那些直接就从“在一起”之后讲起的故事,也是完全不谈爱的持续,而是转到婆媳、出轨、宫斗,这些和爱无关的事。所以说,尽管今天大家都在谈论爱,但是,最多只有上半场没有下半场,只是奇迹没有延续,只有瞬间的灿烂没有永恒的光明。在这些故事里,爱情还只是事件而不是真理。
在巴迪欧看来,重要的恰恰是下半场:上半场的相遇不可控,而下半场的延续才真正和我们的实践相关,才是我们能够控制的部分。巴迪欧本人最反感“瞬间即永恒”这种说法:似乎只要瞬间发生过火花,你就体会过爱了。他还针锋相对地提议:谈论爱的时候不妨少讲奇迹,更多聚焦在那些艰苦的部分,聚焦在那些在绵延时间里的不懈实践。正是在这里,巴迪欧引入了“忠诚”的概念。忠诚不只是两个人彼此承诺不和他人上床,而是对作为事件的爱的忠诚,让事件不是白白地发生,然后消失殆尽。换句话说,忠诚,就是让事件延续的实践,让爱的事件拥有永恒的属性。
因此,巴迪欧的关键论点是:爱的宣言不是一次性的,不是当时海誓山盟,最后只能“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爱的宣言是长期的、分散的,甚至困惑的、纠缠的,需要不断地重复叙述,并注定要一次又一次地重复。也就是说,我们要不断地表达我们的爱,让彼此确证我们的爱,不管是不是用“我爱你”这三个字。在两个人的生活过程中,将会有很多个“点”,让我们以不同的形态重新回到事件的点。在这样的点上,我们必须重新做出爱的宣言,甚至是以紧急的形态。换句话说,爱的宣言把事件变成真理之后,仍然会有新的事件涌出,比如说,怀孕、孩子出生等等,让你重新回到那个点,再次重新做出宣言。
爱,就是持之以恒的建构,坚持到底的冒险。爱者,必须充满韧性,一吵架就放弃,一言不合就分手,是对爱的羞辱。真正的爱,是超越了障碍的、持续的、甚至痛苦的胜利。爱也不只是两个人过日子,而是不断地重新创造,不断让遭遇爱,这个偶然事件在时间中绵延,让两个人偶然的相遇,最后变成了命运。所以说,发生在我们个体生命中的爱的事件,以及随后那一个个看似微不足道的行动,在坚持和延续中,承担着普遍的意义。尽管开始的相遇总是偶然的,但是一旦爱长时间延续,并且带来对世界的全新体验,那么回顾来看,它几乎可以说是必然的。爱者关于爱的实践,就是从随机事件当中,构建出充满韧性、似乎就是必然的事物,也就是真理。
所以巴迪欧说,爱不需要其它任何特殊献祭仪式,只需要对爱的宣言不断重述,一个词一个词地把概率打败,一天一天地把概率打败。通过创造某种持续存在的东西,一个世界才真正诞生。也就是说,爱者在“二”的体验中,一个点接一个点地建构爱的真理,在时间中建构永恒。巴迪欧是在强调,你为爱做的事情,比爱情这个奇迹更关键,不断地思考、行动、改变、创造,尽管繁重、尽管看不到头,但“幸福,会是所有工作的内在奖励”。
总的来看,爱的程序分为两个部分:作为一个事件的爱和在时间中持续存在的爱。爱者不断重述爱的宣言,就是一种实践,当然还包括担当和忠诚等等。事件在时间中指向永恒,偶然性也就在绵延性中指向了真理。爱的根本关键——也是最大难题——就是在时间中刻写这份永恒。
巴迪欧坦言,对于个体而言,那种从概率到命运的转变,是非常强烈的感受,同时也带来巨大的负担。你甚至会怯场,你不“知道”永远意味着什么,它会延续多久。然而任何一个时刻一旦放弃,爱便消逝。巴迪欧说,终止爱情,尤其是单方面终止爱情,永远是一个灾难,不管你有什么理由。爱的实践,就是消灭“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感慨:与其感叹,不如行动。“我爱你”,就是“我永远爱你”。时间的绵延,本身就预设在爱的宣言中,有效地将概率锁定在永恒的框架之中。
最后,巴迪欧谈到了自己的故事:他的人生中,只有一次抛弃了爱,那就是他的初恋。当年岁渐长,巴迪欧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这是一个错误。他带着内心的强烈感受想去补救这份爱,但那时候那位姑娘却快要离开这个世界了……在后来的人生当中,巴迪欧说,他再也没有放弃爱。曾经充满犹豫、心碎、各种冲突,但再没放弃过爱。爱上她,就是永远爱上她。
或许像作者所述那样,爱,从来不是什么沉重的话题,很简单很普通的存在。它的出现是天意,但是它的延续却是两个人由“一”到“二”,不断不断地没有尽头的冒险;我其实挺喜欢作者的一个看法,那就是爱不是两个人过日子,在一起就好了,而是不断地重新创造,不断让遭遇爱这个偶然事件在实践中去延续;就像简单的“我爱你”,爱的宣言不断地被重复叙述,不断地彼此表达我们的爱,让彼此确证我们的爱,在生活中我们会不断地回到事件起点,不断地去遭遇问题,在面对这些的时候仍坚持着重复着爱的宣言,可能“忠诚”背后还有不轻易放弃地坚持。
简单说说“安全感”,除了基本的衣食保证之外,我理解的安全感就是陪伴,就是有那么一些人,不在我的身边,甚至不联系,但我始终坚信他们一直都在,就像他们需要我的时候我一直都在,这也是我微信名“在”的由来;陪伴,从来都不是肉体的碰撞,而是心灵间的花火。
分类: 烦恼 >> 情感情绪
问题描述:
当理想与现实有冲突的时候,你会怎么选择?年龄会是爱情的一大障碍吗?
解析:
生活的本来面目就是这样的,它让人充满希望的同时又感受着失望。
把理想和浪漫深埋在心底,冷静地面对现实吧。
虽然人活着不能没有浪漫,但它只不过是漫漫人生长路上的一朵小花而已。
因为我们无法与现实脱离。。。。。。
公元1616年,东西方两颗文学巨星相继陨落:英国的莎士比亚和中国明朝的汤显祖同年辞世。汤显祖因为创作了长篇传奇剧《牡丹亭还魂记》,而享有盛誉,不仅在中国戏剧史而且在世界戏剧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人们称赞《牡丹亭》是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牡丹亭》:杜丽娘与柳梦梅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用昆腔演唱的《牡丹亭》长达55出。全剧连续演下来,要花上几天时间。这部杰作本质上是诗剧。汤显祖以诗的激情演绎了少女少年杜丽娘和柳梦梅之间至纯至美的爱情悲喜剧,热烈赞扬“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爱情。故事发生在南宋初年赣粤交界处的南安太守官邸的深宅大院里。杜丽娘是太守杜宝的独生女儿,杜宝视之如掌上明珠,专门请了个老儒生陈最良做塾师,教授诗经之类的经典,一心要把女儿教养成淑女的典范。杜夫人每天让丫环春香侍奉在女儿身边,只允许她在闺房、绣房、书房之间来往,甚至不让她午睡,生怕花妖鬼魅勾摄她的魂魄。太守夫妇如此爱女儿,爱得近乎残酷。在封闭的环境中生活的杜丽娘,就像金丝雀被关在黄金编织的笼子里。即便如此,女孩儿青春的萌动与觉醒,仍然无法遏止。当春天的气息吹进闺房,丽娘对镜自怜,唱出如此动人的心曲:“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现实的生活是如此荒谬,这样一位妙龄女子居然没有见到过任何一个青年男子,在她生活的院子里,能接触到的男性除了她的父亲,就只有年过六旬的陈最良。她根本没有机会博得青年男性的赏识和喜爱,她只能自怜自爱。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她的父母从来没有让她涉足后花园。当第一次身临偌大的园林时,她的情思禁不住如潮水般奔涌而出。“惊梦”一出中的皂罗袍如此令人震撼:“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从)不提起。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这是对春天的赞美,又是对青春的叹息。如此美丽的春天没有人观赏,如此靓丽的青春无人爱怜杜丽娘长叹道:“吾生于宦族,长在名门。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光阴如过隙耳,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汤显祖强化了大自然之美对于女主人公心灵觉醒的巨大感召力。杜丽娘游园之后回到闺房午休,做了一个美妙的梦:一位多情的少年郎手举柳枝向她招手,让她为柳枝题诗。丽娘惊喜之际,顺从地被那少年抱到湖山石边牡丹亭畔,对她百般温存抚爱。身旁的花神“惜玉怜香”,保护着这一对相拥相抱的恋人。可是梦醒之后,那美好的一切,都化为乌有。丽娘落入无边的烦恼之中,于是她到花园里去寻梦。然而,“寻来寻去,都不见了”。牡丹亭,芍药栏,这般荒凉冷落,杳无人迹。丽娘的痛苦不只是寻不到梦中的情郎,而百倍于这痛苦的是内心深处的惆怅无处诉说。汤显祖好似高明的心理医生,层层剖析女主人公的身心变化,从无边的忧伤,而终于一病不起,令人信服地感受到,走向极端的礼教像毒雾一般窒息了活泼的青春。杜丽娘在日渐憔悴之时,为自己描绘了一幅自画像。她猜想那梦中手持柳枝与自己幽会的郎君,一定姓柳。于是在自画像上题诗,表白她对美满婚姻的憧憬。在春香的帮助下,丽娘将自画像密封在匣子里,埋在后花园湖边的一棵梅树下。杜丽娘为情而死,但死亡并没有终结她对爱情的追求;相反,她的幽魂愈发迫切而强烈地去寻觅梦中的情人。她的幽魂到了阴曹地府,她的`美丽惊呆了判官和鬼卒,她查了生死簿,又查到了梦中情人的名字,她的执著感动了鬼蜮的掌权者,判官遂将她放还人间。
自由恋爱很美好,但男人还得有些文韬武略
汤显祖继承并发扬六朝志怪和唐人传奇的怪诞放浪的笔法,安排一个活生生的青年秀才柳梦梅从广州赴京赶考途径南安,在风雪交加之时落脚在太守府后花园里的梅花观。其时,杜宝已于三年前奉诏到淮扬抗金前线担任安抚使,只留下塾师陈最良和石道姑在梅花观为亡故的女儿守墓。柳梦梅偶然间在湖边的梅树下拾到杜丽娘的自画像,这一情节成了爱情悲剧向喜剧转化的关键。痴情的书生面对似曾相识的画中人百般赞美,那画中人居然在深夜时分来到他下榻的房间,他们相互爱慕,极尽鱼水之欢。如此几个夜晚,杜丽娘向柳梦梅吐露自己的身世,于是,二人对天起誓曰:“作夫妻,生同室,死同穴。口不心齐,寿随香灭。”丽娘要求梦梅将她的坟墓掘开,把她从棺木中轻轻扶起,她将起死而回生。柳梦梅不负丽娘的重托,如法掘墓开棺,死去三年的美人儿依然“异香袭人,柔姿如故”。柳梦梅引领丽娘匆匆离开是非之地,赴京城临安考试。杜丽娘复活之前,她和柳梦梅都沉醉在梦境里;一当丽娘回到人世间,他们甜蜜的梦醒了。汤显祖用多出戏描写这一对生死恋人经历一番磨难之后,他们的婚姻才得到世俗的承认。已经得中状元的柳梦梅被高升为丞相的杜宝打入牢狱,认定他是盗墓贼;而丽娘到底没有得到父亲的认可,以为她是妖孽。不过,由于皇帝的恩准,这对恋人,最终成为正式的夫妻,从而将爱情可以起死回生的主题推向圆满。
这个结局无疑是古典戏曲的老套子。但这个老套子,却切实地折射出科举时代穷书生们的普遍心态,那就是通过寒窗苦读考取功名,才能娶到自己心仪的彼此相爱而家族显赫的女子。有趣的是,当初杜丽娘生生死死爱着柳梦梅之时,并没将财富地位作为爱的条件。这是一种纯情,是人们向往的境界。但当杜丽娘从幻想之境回到现实之境,她则十分赞赏柳梦梅考取状元的志向。这似乎是剧作者在潜意识里透露:自由总是有边界的,两情相悦是婚姻的基础,而爱情又应该是一种推动力,推动男人去建立功名,从而保障自己的婚姻。也就说,自由恋爱很美好,但作为男人,还得有些文韬武略,不然,很难有好结果。
下班了,他坐在舒适的老板椅上左右摇晃,回家还是去雯那里?他懒散的向空中抛了枚硬币,反面,他给家里打了个电话,并告诉佳今晚有应酬。
他驱车行使在霓红灯闪烁的马路上,刚换的新车,感觉很舒服。
他和佳结婚12年,从苦到甜,日子一天天富裕起来。可是,他对佳的感觉一点点模糊,像一本年代已久的书,泛黄的纸张使书上的字体不再清晰。
车停在怡苑小区,他乘电梯到12层,按门铃。雯开门,微笑着拥抱他……和佳不用,雯是一个时尚精致的女孩,拥有佳早已逝去的青春。他不是一个花心的人,只是不经意在围城外发现了雯,也发现了另一种气息如兰、逍遥似仙的女人的存在,而这样的女人没有佳的唠叨。
然而,佳是爱他的。刚结婚时,日子过的紧巴巴的。家里偶尔买几个鸡蛋,佳从来舍不得吃。她把做好的荷包蛋藏在他的碗底,看者他大口大口地吃下,她总是感到做妻子的幸福。现在生活好了,佳再也不用为他省下荷包蛋了。只是常让他在外面少喝点酒,加班不要太晚,回家把换了的鞋子收好,要洗的衣服放在洗衣机里……
和雯一起吃过晚饭,他坐在沙发上犯困,突然发现自己的袜子破了。
“雯,帮我把袜子补一补吧!”他笑着说。这么多年了,他的生活依然保持以前在部队上养成的朴素习惯,从里到外。
“不,你的袜子好臭,再换一双新的不就行了吗?”雯调皮第捏了一下他的鼻子。
他没有坚持,笑着拥着雯,他的脚一直很臭……
回到家里,已经过了12时,佳还没有睡。
“女儿睡了?”他回家后习惯问关系女儿一切问题。
佳点点头,说:“你洗洗脚,早一点睡吧!”
说话间,她突然发现他的袜子破了,趁他洗脚的工夫,佳悄悄找了线针,捡起了被他扔在地上的袜子,补了起来。
他的内心一震,突然感到有一股热血冲上心头。
“太晚了,明天在补吧!”
佳笑笑:“没关系。”
穿针,引线,打结,一切都是那么自然熟练。最后她把袜子放在嘴边,把线头咬断。
他的眼睛有点模糊,就好像很多年前一个人吃荷包蛋一样模糊。
“我的袜子很臭的……”
“这么多年了,早就习惯了”佳把缝好的袜子递给他,嘴角挂着一丝浅浅地微笑。
那一夜,他失眠了。经过这么多年,佳的爱早已浸润了和他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他和她都不再年轻,须要的仅仅是一份相濡以沫的平淡。
后来,他的应酬越来越少,更多的时候是和佳一起检查女儿的功课,或者是做一桌丰盛的晚餐等佳和女儿一起品尝……他终于明白,12年后的爱情已经变成了坚定不移的习惯,像呼吸一样常被人忘记却不可或缺
洛神赋原文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其辞曰:
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俯则末察,仰以殊观,睹一丽人,于岩之畔。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则君王所见,无乃日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襛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壤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羌习礼而明诗。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尔乃众灵杂遢,命俦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扬轻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伫。休迅飞凫,飘忽若神,陵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于是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冯夷鸣鼓,女娲清歌。腾文鱼以警乘,鸣玉鸾以偕逝。六龙俨其齐首,载云车之容裔,鲸鲵踊而夹毂,水禽翔而为卫。于是越北沚。过南冈,纡素领,回清阳,动朱唇以徐言,陈交接之大纲。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珰。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忽不悟其所舍,怅神宵而蔽光。于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遗情想象,顾望怀愁。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浮长川而忘返,思绵绵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揽騑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
赏鉴
曹植在诗歌和辞赋创作方面有杰出成就,其赋继承两汉以来抒情小赋的传统,又吸收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为辞赋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洛神赋》为曹植辞赋中杰出作品。作者以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梦幻的境界,描写人神之间的真挚爱情,但终因“人神殊道”无从结合而惆怅分离。
《洛神赋》全篇大致可分为六个段落,第一段写作者从洛阳回封地时,看到“丽人”宓妃伫立山崖,这段类话本的“入话”。第二段,写“宓妃”容仪服饰之美。第三段写“余”非常爱慕洛神,她实在太好了,既识礼仪又善言辞,虽已向她表达了真情,赠以信物,有了约会,却担心受欺骗,极言爱慕之深。第四段写洛神为“君王”之诚所感后的情状。第五段“恨人神之道殊”以下二句,是此赋的寄意之所在。第六段,写别后“余”对洛神的思念。
《洛神赋》最突出的特点有三
特点一,想象丰富。想象到:他从京城洛阳启程,东归封地鄄城。途中,在洛川之边,停车饮马,在阳林漫步之时,看到了洛神宓妃,她的体态摇曳飘忽像惊飞的大雁,婉曲轻柔像是水中的游龙,鲜美、华丽较秋菊、茂松有过之,姣如朝霞,纯洁如芙蓉,风华绝代。随后他对她产生爱慕之情,托水波以传意,寄玉佩以定情。然她的神圣高洁使他不敢造次。洛神终被他的真情所感动,与之相见,倾之以情。但终因人神殊途,结合无望,与之惜别。想象绚烂,浪漫凄婉之情淡而不化,令人感叹,愁帐丝丝。但这想象并不离奇,是有感于宋玉的《神女赋》、《高唐赋》两篇赋而作。
特点二,词藻华丽而不浮躁,清新之气四逸,令人神爽。讲究排偶,对仗,音律,语言整饬、凝炼、生动、优美。取材构思汉赋中无出其右。
特点三,传神的描写刻画,兼之与比喻、烘托共用,错综变化巧妙得宜,给人一种浩而不烦、美而不惊之感,使人感到就如在看一幅绝妙丹青,个中人物有血有肉,而不会使人产生一种虚无之感。在对洛神的体型、五官、姿态等描写时,给人传递出洛神的沉鱼之貌、落雁之容。同时,又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高洁。在对洛神与之会面时的神态的描写刻画,使人感到斯人浮现于眼前,风姿绰约。而对于洛神与其分手时的描写“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冯来鸣鼓,女娲清歌。”爱情之真挚、纯洁。一切都是这样的美好,以致离别后,人去心留,情思不断,洛神的倩影和相遇相知时的情景历历在目,浪漫而苦涩,心神为之不宁徘徊于洛水之间不忍离去。
产生苦闷之情原因有三
一是人神有别,有情人不能成眷属。
二是“洛神”是他的精神寄托,但她只能存在于想象之中,现实中难以找到,失落无限。
三是以此赋托意,他不但与帝王之位无缘还屡受兄弟的逼害,无奈之余又感到悲哀和愤闷。
《洛神赋》的艺术价值
对《洛神赋》的思想、艺术成就前人都曾予以极高的评价,最明显的是常把它与屈原的《九歌》和宋玉的《神女》诸赋相提并论。其实,曹植此赋兼二者而有之,它既有《湘君》、《湘夫人》那种浓厚的抒情成分,同时又具宋玉诣赋对女性美的精妙刻画。此外,它的情节完整,手法多变和形式隽永等,又为以前的作品所不及。因此它在历史上有着非常广泛和深远的影响。晋代大书法家王献之和大画家顾恺之,都曾将《洛神赋》的神采风貌形诸楮墨,为书苑和画坛增添了不可多得的精品。到了南宋和元明时期,一些剧作家又将其搬上了舞台,汪道昆的《陈思王悲生洛水》就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出。至于历代作家以此为题材,见咏于诗词歌赋者,则更是多得难以数计。可见曹植《洛神赋》的艺术魅力,是经久不衰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