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的形象前后分为两个阶段,前期的她热情美丽纯洁,是个没有见过世面的弱女子,农村姑娘,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幻想;后期的她却变成腐化生活的追求者,最后走向毁灭,是一个为社会所毁灭的小资产阶级女性形象。而这其中的变化却是社会环境所造成的。
既是如此,就不能单纯地把前后两个形象分开来逐个分析,必须把它们串联起来从形象的变化过程来进行形象分析,这样的形象才是鲜活的,生动的,有血有肉的。
在修道院学习期间是她形象转变的开始,至少埋下了转变的火种。有刺激性的布道辞和风流故事,哀怨缠绵的传奇小说,已使她产生了向往城市生活,特别是巴黎生活的念头,幻想着浪漫的爱情奇遇。应该说这是所有少女的天性,或者说是人类的天性,任何文学作品对人影响最直接的就是幻想,试想:人类缺少幻想,世界将会怎样。包法利夫人的少女情怀受文学作品感染一触即发,一发不可收拾,正是合乎情理之中。当然,平庸,呆板的丈夫无法满足她的幻想更是使得她那颗躁动不安的心逐渐为资产阶级腐败社会风气所俘虏。从男性的角度看,我对包法利夫人背叛丈夫这种行为深表同情,哪个女人不想自己的丈夫出色,就是不知道她有没有想过在那个道德沦丧的时代出色的丈夫却可能会抛弃她。但这又能怪她吗?堕落的环境已经腐蚀了她的心灵,不断地刺激她奢华的生活欲望。她没错,千错万错都是时代的错,如果时代也可以用对错来划分的话。然而妄想用曾经的轰轰烈烈来代替一生的平平淡淡这些事后才追悔莫及的例子实在也不少见。如果包法利夫人是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也许她还不至于在绝望中死去,令人悲哀的是,这是她“少女时期的长梦”,在欣喜若狂中早已忘记了一切,以致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剧。 在同上流社会的接触中,她狂热地梦想着享受一下巴黎生活的乐趣,很快就成为了流氓,高利贷者,投机分子围猎的对象。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包法利夫人的欲望正是和大多数人一样极容易被人利用,这岂非又是人性弱点之一。欲望的驱使终致其一步步堕落而不能自拔。
生活在那样一个时代,包法利夫人最大的不幸可能是没有人理解她,她身边没有一个可以倾诉的朋友,无疑她是孤独的,内心的孤独最容易令人堕落,她丈夫显然不能帮她解决这一问题,她的心也早已飞走了,是和她的欲望一起飞走的。所以当罗道耳弗一提起那“疯狂的欢乐”,她就甘愿为此牺牲一切;赖昂只说了句“巴黎就这样做”,她就乖乖地委身于他。这又是多么可怜的人啊!她周围的那些人,如狼似虎,都在她身上榨取,掠夺,满足他们各自的可耻欲望,而她自己却浑然不觉,可见欲望的驱使往往是盲目的。 更令人心酸的是,包法利夫人至死也没有明白罪恶的现实对她的毒害,临死前,只留下一句“什么人也不要怪罪”的忏悔语。这固然有其顿悟自己自作自受的反思意义,却也恰恰证明了当一个人身处其中的时候人的局限性无法洞悉悲剧根源并不在于个人原因,而在于社会原因。法国大文豪福楼拜以旁观者身份将对那个社会的深沉的愤怒寄托于包法利夫人这一人物形象的悲剧塑造中,包法利夫人这一当局者的无知形象留给后人的就绝不应该只是可悲可叹,必须反思,反思人性弱点,反思人的局限性,反思包法利夫人最后的反思的反思。。。。。。
法国文豪福楼拜最负盛名的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讲述了一个富于幻想、内心充满激情、梦想浪漫爱情、向往沸腾生活的农家女爱玛,从嫁给平庸的包法利,到婚内两度出轨,再到债积如山、无力偿还,最后服毒自尽的悲惨故事。读后让人唏嘘不已。
1
作者以一八四八年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的法国社会面貌为背景,非常客观地揭示了酿成爱玛人生悲剧的前因后果。
鄙陋、庸俗的现实社会下,百无聊赖、冰冷无趣的现实生活中,渴求浪漫爱情的思想感情与现实相隔太远时,老实懦弱、死板平庸、无雄心无才干、无男子汉气概的丈夫不能让她“领略爱情力量”、“人生美好”,道德败坏、风月老手乡绅鲁道夫的勾引,自私怯懦、一心想占有她的知识青年莱昂的追求,利欲熏心、无良商人的盘剥敲诈,无可挽回地把她推向了深渊。
今天细细品读译著后,我觉得,造成悲剧还有一个原因不能忽视,那就是爱玛的丈夫包法利。虽然他非常爱妻子,但他却不懂她,他从不关注她的内心,对她的精神世界一无所知。这也间接导致了爱玛的悲剧以及自己的悲惨人生。
2
单从人物情节看,《包法利夫人》是一部讲爱情、讲婚姻、讲女人的小说。
主人公爱玛是一个情感丰富、深受爱情小说影响、爱寻求感情刺激的女孩。在她“感到人生毫无乐趣”,只期待着浪漫爱情时,遇到了乡村医生包法利。“由于急于想改变环境”,以为他会带给她想要的生活、美妙的爱情,答应了包法利的求婚。
然而,婚后她所期待的爱情却没有到来。丈夫和她心目中该有的样子完全不沾边,对“幸福”、“爱情”、“欢乐”在人生中意味着什么感到疑惑,渐渐地开始不满“谈话就像人行道一样平板”的丈夫,不满平庸与乏味的婚姻生活,对现在“冷的像窗子朝北的阁楼”的生活产生了厌烦的情绪。
特别是去侯爵家参加了一次舞会后。这件事,就像在爱玛的生活中“凿了一个洞眼”,让她窥见了贵族社会的奢华生活,更让她觉得“未来就像是一条黑洞洞的走廊,尽头是一扇紧紧关闭的门”而苦闷、绝望。
她整天向往贵族社会“风雅”生活,满脑子都是诗情画意。她把书上描写的当做现实,把现实的生活当成恶梦,执念于幻想中,在幻想中满足欲望。
婚后包法利的感受、生活状态与爱玛完全不同。他“沉浸在快乐之中”,觉得“再无半点人间忧烦”。他非常疼爱她、体贴她,他为她感到骄傲,觉得她成为他的终身伴侣是他三生有幸。
在有了孩子之后他更是知足:“现在他什么都不缺了,他已从头到尾经历了人生,稳坐在人生的饭桌旁,安然自得”。
沉醉于自己架构的幸福婚姻生活中的包法利,忽视了爱玛的情感需要和精神追求。他爱她,但他却不懂她心中想的、追求的到底是什么:
新婚期,“应是她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刻”,她渴望饱尝浪漫爱情带来的幸福滋味,但这些想法,因他不能觉察到一点她的情绪而无法向他倾吐;
“她尽想着把家里做些改变”,努力让家变得更好一些的做法,让他以为她和他一样很快乐;
为了培养爱情,她向他吟诵情诗,但他反应平平,“也不显得爱情更浓或感动更深”;
她希望他有所作为,可“让她找到一样比爱情更实在的东西支持自己”,他却胸无大志,不求上进;
她为欲所惑、为情所困,几次生病。他寸步不离,为她担心,为她焦急,甚至为了她的健康搬离才站稳脚跟的地方,却不知道她病从何来。
对她受不了生活现状的苦闷、受感情折磨的痛苦,他毫无感觉,仅仅认为“她害得是精神方面的疾病”。
这一切让爱玛对丈夫倍感失望。
包法利在生活上对爱玛无微不至,但没有在精神上给予她关心。这方面,他没有做过任何努力,“哪怕能偶然一次窥见她的心思,如果他愿意为她分忧解愁,她本来有好多心里话都可以立刻倾吐出来”。
他俩精神上没有交流,思想上没有交集。所以,“当他们在生活上虽越来越近时,在内心她却离他越远了”。
的确,爱玛有弱点、有过失,她有些虚荣,有着不切实际的浪漫主义性格,从不考虑现实的境遇。但她并没有什么与生俱来的坏秉性。她也曾努力扮演贤妻良母的角色,也曾发狠逃避莱昂的追求,也曾试图斩断与鲁道夫的私情。
如果包法利了解她的内心世界,理解她的苦闷和抑郁,能够帮她排忧解难。那么,在她内心挣扎时,他是可以拉她一把的。可惜,他没有,却眼睁睁的看着她跌入深渊,让本该幸福美满的家庭毁灭了。
3
《包法利夫人》虽然写于十七世纪,但其主人公的经历仍对我们的人生有许多启迪,对我们的婚姻有许多警示。
《包法利夫人》告诉现实生活中已经走入婚姻的“包法利先生”们:你爱你的妻子,但更要懂她。
妻子们都希望有这么一个人,能懂我所想,知我所愿。希望自己的内心世界能被丈夫了解,希望能与丈夫有思想上的交融,希望丈夫成为她精神上的伴侣,这样精神上才不易出轨。
虽然精神上出轨不至于使婚姻破裂,但也会影响婚姻质量,会为婚姻的不幸埋下伏笔。
就像爱玛第一次遇到莱昂。莱昂被她吸引,她也爱上了莱昂,但她还是克制住了自己的感情,只是精神上出轨于莱昂。正是这次精神出轨,引发了三年后再次遇到莱昂时爱玛的二次出轨。
《包法利夫人》也告诉现实生活中的“包法利夫人”们:要自立、自强,不要依附别人。只有你自己才能够撰写自己的幸福人生。
要有对自我与现实的真切把握,精神追求不能依赖他人的拯救。不要像包法利夫人那样,将不可靠的、甚至虚幻的人或事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而盲目追求。
受那个时代的限制,包法利夫人不可能挣脱束缚去寻求独立、实现自我价值,但现在时代不同了,女性完全可以靠自己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包法利夫人》以包法利夫妇的婚姻作为反面教材,告戒现实生活中的“包法利夫妇”们:婚姻生活需要两个人精神上的沟通和默契,需要用“共同语言”来滋润和赞许彼此的心灵。
夫妻在一起生活,兴趣爱好要向对方靠拢,要让自己不断成长跟上对方的节奏,要不断学习进步保持与对方在精神层面上的一致。
只有这样才能相互分忧解愁,才能愉悦的谈天说地,才能让婚姻生活永远有新鲜空气,婚姻才能长久。
最后,愿所有夫妻都能与真正知你冷暖、念你悲欢的人共度余生!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ed45e1e39940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