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端里爱诗,
在泥土里生活,
在岁月中一直洒脱。
这是《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中,董**送给参赛选手雷小平的几句诗。在佩服董**的聪慧雅致之余,我更是敬重雷小平身在泥土仍不忘仰望云端的情怀。
雷小平,是陕西富县“雷记馒头”店的店主。几十年来,他与老妻经营着这样一个馒头店,因味道醇厚又价格实惠,引得无数顾客竞折腰。店虽矮仄,然门庭若市,整日间馒头供不应求。雷小平的生活,并没有日日被“馒头”填满,除了麦苗香,还有油墨香。他总在每晚收工后,抽一个小时读诗。由最初的读诗背诗,到后来自己作诗,再到如今走上诗词大会舞台勇敢参赛,他真正做到了在生存之余仰望星空,眺望诗和远方。
诗歌是精神的桃源,现实抵达不了的地方,灵魂可以抵达。
桃源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黄发垂髫,怡然自乐。我们可能终生到达不了如此淡泊宁静与世无争之所,过“以梅为妻”的桃源生活。我等平凡人,为生计,可能注定要在熙熙攘攘的尘世里终日奔忙。但在日常“苟且”之余,诗歌,为我们构筑了滋养灵魂的世外桃源,为我们孕育了涤荡心尘的青山绿水。我们可以在“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中静享人生闲适,可以在受挫之时从“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中找寻人生坐标,可以在“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中珍惜当下、只活当下……这就是诗歌的功用,让我们神思悠远,含蕴丰瞻。
春风拂面柳枝戏水,我们可以轻轻吟诵“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琵琶声声盈耳,我们可以用“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来赞美;甚至秋天,远不止“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的悲壮凄凉,还有“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豪迈自信。
这就是诗歌的力量,进可攻,退可守,得意时春风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失意时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我心安处,即是故乡。有何不好?
诗歌是零门槛的。诗歌面前,人人皆平等。
若说作诗品诗需要文化底蕴、人生阅历,那么读诗背诗,却是人人皆可为之。或许,真正绵延不朽的,都是平民化的。真正生命旺盛的,都是接地气的。无关阶层身份,无关文化水平,无关相貌姣陋,都可享受其中意趣——这正是诗词可爱之处——它总是以博大的胸怀悦纳一切。
无论是“农民诗人”余秀华,还是文化学者康震,在诗歌面前,都是它虔诚的仰慕者与追随者。在这一刻,他们没有差别,不过是浩瀚诗海中的一片浪花。正如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书中所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是的,唯深浅罢了。深与浅,错与对,又有何重要呢?
诗歌如锦,绣在那一座座亭台楼阁之上。
鹳雀楼与王之涣相逢,从此黄河之滨的那座小楼声震九州。黄鹤楼邂逅了崔颢,从此风流倜傥名扬四海。岳阳楼因了范文正,被历代迁客骚人景仰膜拜。滕王阁遇见王勃,享誉海内外。中国四大名楼,皆因一首诗、一段文而声名鹊起。一座楼要想成为名楼,一定要有杰作。名楼与名作,真可谓彼此成全。正如西湖有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有了“几处早莺争暖树”,才有了魂,有了灵性。有诗歌做背景的风物,正如曹公笔下的探春,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
诗词,就是那段锦,总是让神州五岳熠熠夺目,灿灿生辉,一如天才画家王希梦《千里江山图》上那一抹青绿色。
煮字疗饥,焚字为柴,在红尘庸碌的间隙,鲜衣怒马,踵事增华。也不错。
2018330
《抗日军政大学校歌》凯丰和吕骥于1937年为抗大写的这首校歌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全曲既有一般青年歌曲活泼、富有朝气的特点,又有进行曲铿锵有力的节奏和不断前进的气势。
望采纳
解读《关雎》
《关雎》出自《诗经·国风·周南》,为先秦时代汉族民歌。是《诗经》的首篇,又为十五国风第一篇。下面是一篇解读关雎的文章们欢迎大家阅读。
解读《关雎》 篇1
《关雎》既不是言“后妃之德也”(《毛诗序》),也不是如今流行的说法“男求女的情诗”。《关雎》为“风”之始,与“小雅”中的《鹿鸣》、“大雅”中的《文王》、“颂”诗中的《清庙》同称为“四始”。“四始”皆为祭祀之乐也。《关雎》为春祭大典乐歌;《鹿鸣》亦为春祭大典乐歌;《文王》和《清庙》为宗庙祭典乐歌。”《关雎》“当是春祭大典上演仪农业生产全过程和祈祷农业丰收的舞歌之乐。诗首章写文王率领公社男女老少在黄河之滨,迎着鸟语花香和明媚灿烂的春光,举行迎春劝耕大典”。
《关雎》诗中突出了“窈窕淑女”,表明妇女在农业生产中居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以荇菜之类作为舞乐的内容,恐怕这些作物是妇女们劳作的。公社男女劳作是有分工的。这首诗就是姑娘们演仪一年辛勤劳动的过程,既为祈祷农业丰收,也表达大家不辞辛劳的心情,以示劝耕。“君子好逑”语意双关,既是对淑女们的赞美词,又是对农业丰收的祈求。
国风周南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内容大意
在黄河之滨,雎鸠已在关关鸣春报农时,周族举国举行春祭劝耕大典,那些贤慧勤劳的姑娘们,跳起了荇菜歌舞,演仪她们一年中从播种、施耘到收割荇菜的辛勤劳动过程,向天神、祖先神表达其不辞辛劳、努力耕作、争取丰收的心情和愿望,表明她们都是淑女,是君子的好匹配。
释义
旧说认为此诗是颂文王后妃之德,以正夫妇也。今人多以为是男女恋歌。《关雎》为“风”之始,与“小雅”之《鹿鸣》,“大雅”之《文王》,“颂”之《清庙》,称为“四始”。皆为祭典之乐也。前两者为春祭大典乐歌,后两者为宗庙祭典乐歌。《礼仪》“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均谈到典礼所规定之乐歌,云:“歌鱼丽”,“歌有嘉鱼”,“歌南山有召”,“周南关雎、葛覃、卷耳,召南鹊巢、采蘩、采苹”,“升歌鹿鸣”等。
关雎,闻一多释为鸤鸠,即布谷鸟(春播候鸟),雌雄成对,不相离;《辞源》释为王雎、即鹗、鱼鹰,雌雄定偶。神话中金天氏系统中有雎鸠氏族;少昊在东方建鸟国,有鸟官“雎鸠氏”;《左传昭十七年》云:“雎鸠氏,司马也。注:雎鸠,王雎也,鹫而有别,故为司马,主法制。”恐怕两说都对,雎为王雎,鹰属;鸠为布谷。《礼记月令》有云:“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古代先民把握农时节次多凭物候,尤其是鸟象。鹰、鱼鹰、鸠,均是春天最活跃的鸟象。《诗》中“鸟兽草木”,本借以起兴,意不在物,两种鸟“双关”也无妨;或恐是春祭巫术图腾,雎鸠是几种鸟合体的意象物。“关关雎鸠”,意在鸣春报农时,这是十分明白的。《小雅出车》有“彼旟旐斯,胡不旆旆。”旟,是一种画有鹰鸟的旗,旐,是一种画有龟蛇的旗。作军队导引之旗。雎鸠或恐类似,画于旗上,以示报春,用于祭典。
一九七八年在河南临汝阎村发现仰韶文化时代一口彩陶缸,绘有一幅《鹳鱼石斧图》,这只叼大鱼的鸟是鹳还是鹗鸟叼鱼,以示春时,斧示及时勤劳作,以争取农业丰收。此图自然同祭春有关,此缸当是春祭巫术大典之礼器。还有青海大通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亦当是祭春礼器。借此两物,联系《关雎》篇,也许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义。
周族在文王时代之前,还处在原始公社晚期,在周原建邑,建井田,“彻田为粮”。土地、财产、奴隶(战俘)为公社所有,文王夫妇与民同耕同乐,创建了完整而发达的公社共和制政体,这是周族迅速强大的原因。周世代重农,诗《七月》当是他们人人必记的农事歌。春时是农业生产的关键时刻,农谚云:“一年之计在于春。”因此春祭大典是历来王朝重典。彩陶文化装饰图案均同春天有关,说明祭春巫术仪典肇始是很早的。“风”诗主在反映土风民情,春祭典礼,直到今天,仍是民间的主要风俗。《关雎》为“风”之首,又是周礼飨祭的重要乐章,如何会是谈情说爱的小调歌曲呢孔子说:“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论语八佾》)吴公子季札在鲁观“周乐”,听了周南、召南后评曰:“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都道出了此诗的基本情调,此诗当是春祭大典上演仪农业生产全过程和祈祷农业丰收的舞歌之乐。诗首章写文王率领公社男男女女,在黄河之滨,迎着花香鸟语、明媚灿烂的春天,举行迎春劝耕大典。以下四章描写由播种(左右流之),耕耘(左右采之)到收获(左右芼之)之过程;表达了春天播种时节“寤寐求之”的虔诚、忧虑心理,希望夏天庄稼长得好的“琴瑟友之”之精心管理、心中不安和高兴的心情;秋天获得丰收,“钟鼓乐之”之无限兴奋的情绪。诗中突出了“窈窕淑女”,表明妇女在农业生产中居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以荇菜之类作为舞乐的内容,恐怕这些作物是妇女们劳作的。公社男女劳作是有分工的。这首诗就是姑娘们演仪一年辛勤劳动的过程,既为祈祷农业丰收,也表达大家不辞辛劳的心情,以示劝耕。“君子好逑”语意双关,既是对淑女们的赞美词,又是对农业丰收的祈求。
孔子评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论语泰伯》)这是从乐的角度谈此诗。一解是:此诗演奏时,始于至诚,终于热情奔放。由轻快烂漫到深沉至诚,由兴奋愉快,再到热烈欢跃。“乱”指“钟鼓乐之”的大合乐。“始“为笙管分奏或合奏,终乐为“乱”,汇成“洋洋乎盈耳哉”之磅礴气氛。二解是:始可能是由宫廷乐队载歌载舞演奏,终了大家共唱共舞,形成千人唱万人舞的宏大欢乐场面。
君子、淑女,自然是赞美文王与夫人这样受爱戴敬仰的贤王贤妃,也是赞美广大君子淑女,主在教化也。
解读《关雎》 篇2关雎
先秦:佚名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赏析
《国风·周南·关雎》这首短小的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它是《诗经》的第一篇,而《诗经》是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虽然从性质上判断,一些神话故事产生的年代应该还要早些,但作为书面记载,却是较迟的事情。所以差不多可以说,一翻开中国文学的历史,首先遇到的就是《关雎》。
当初编纂《诗经》的人,在诗篇的排列上是否有某种用意,这已不得而知。但至少后人的理解,并不认为《关雎》是随便排列在首位的。《论语》中多次提到《诗》(即《诗经》),但作出具体评价的作品,却只有《关雎》一篇,谓之“乐而不*,哀而不伤”。在他看来,《关雎》是表现“中庸”之德的典范。而汉儒的《毛诗序》又说:“《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这里牵涉到中国古代的一种伦理思想:在古人看来,夫妇为人伦之始,天下一切道德的完善,都必须以夫妇之德为基础。《毛诗序》的作者认为,《关雎》在这方面具有典范意义,所以才被列为“《风》之始”。它可以用来感化天下,既适用于“乡人”即普通百姓,也适用于“邦国”即统治阶层。
《关雎》的内容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十分清楚:“君子”在《诗经》的时代是对贵族的泛称,而且这位“君子”家备琴瑟钟鼓之乐,那是要有相当的地位的。以前常把这诗解释为“民间情歌”,恐怕不对头,它所描绘的应该是贵族阶层的生活。另外,说它是情爱诗当然不错,但恐怕也不是一般的爱情诗。这原来是一首婚礼上的歌曲,是男方家庭赞美新娘、祝颂婚姻美好的。《诗经·国风》中的很多歌谣,都是既具有一般的抒情意味、娱乐功能,又兼有礼仪上的实用性,只是有些诗原来派什么用处后人不清楚了,就仅当作普通的歌曲来看待。把《关雎》当作婚礼上的歌来看,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唱到“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也是喜气洋洋的,很合适的,
当然这首诗本身,还是以男子追求女子的情歌的形态出现的。之所以如此,大抵与在一般婚姻关系中男方是主动的一方有关。就是在现代,一个姑娘看上个小伙,也总要等他先开口,古人更是如此。娶个新娘回来,夸她是个美丽又贤淑的好姑娘,是君子的好配偶,说自己曾经想她想得害了相思病,必定很讨新娘的欢喜。然后在一片琴瑟钟鼓之乐中,彼此的感情相互靠近,美满的婚姻就从这里开了头。即使单从诗的情绪结构来说,从见关雎而思淑女,到结成琴瑟之好,中间一番周折也是必要的:得来不易的东西,才特别可贵,特别让人高兴。
这首诗可以被当作表现夫妇之德的典范,主要是由于有这些特点:首先,它所写的爱情,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婚姻目的,最终又归结于婚姻的美满,不是青年男女之问短暂的邂逅、一时的激情。这种明确指向婚姻、表示负责任的爱情,更为社会所赞同。其次,它所写的男女双方,乃是“君子”和“淑女”,表明这是一种与美德相联系的结合。“君子”是兼有地位和德行双重意义的,而“窈窕淑女”,也是兼说体貌之美和德行之善。这里“君子”与“淑女”的结合,代表了一种婚姻理想。再次,是诗歌所写恋爱行为的节制性。细读可以注意到,这诗虽是写男方对女方的追求,但丝毫没有涉及双方的直接接触。“淑女”固然没有什么动作表现出来,“君子”的相思,也只是独自在那里“辗转反侧”,什么攀墙折柳之类的事情,好像完全不曾想到,爱得很守规矩。这样一种恋爱,既有真实的颇为深厚的感情(这对情诗而言是很重要的),又表露得平和而有分寸,对于读者所产生的感动,也不致过于激烈。以上种种特点,恐怕确实同此诗原来是贵族婚礼上的歌曲有关,那种场合,要求有一种与主人的身份地位相称的有节制的欢乐气氛。而孔子从中看到了一种具有广泛意义的中和之美,借以提倡他所尊奉的自我克制、重视道德修养的人生态度,《毛诗序》则把它推许为可以“风天下而正夫妇”的道德教材。这两者视角有些不同,但在根本上仍有一致之处。
古之儒者重视夫妇之德,有其很深的道理。在第一层意义上说,家庭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元,在古代,这一基本单元的和谐稳定对于整个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意义至为重大。在第二层意义上,所谓“夫妇之德”,实际兼指有关男女问题的一切方面。“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礼运》),孔子也知道这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饮食之欲比较简单(当然首先要有饭吃),而男女之欲引起的情绪活动要复杂、活跃、强烈得多,它对生活规范、社会秩序的潜在危险也大得多,孔子也曾感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论语》)所以一切克制、一切修养,都首先要从男女之欲开始。这当然是必要的,但克制到什么程度为合适,却是复杂的问题,这里牵涉到社会物质生产水平、政治结构、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也牵涉到时代条件的变化。当一个社会试图对个人权利采取彻底否定态度时,在这方面首先会出现严厉禁制。相反,当一个社会处于变动时期、旧有道德规范遭到破坏时,也首先在这方面出现恣肆放流的情形。回到《关雎》,它所歌颂的,是一种感情克制、行为谨慎、以婚姻和谐为目标的爱情,所以儒者觉得这是很好的典范,是“正夫妇”并由此引导广泛的德行的教材。
由于《关雎》既承认男女之爱是自然而正常的感情,有要求对这种感情加以克制,使其符合于社会的美德,后世之人往往各取所需的一端,加以引申发挥,而反抗封建礼教的非人性压迫的人们,也常打着《关雎》的权威旗帜,来伸张满足个人情感的权利。所谓“诗无达诂”,于《关雎》则可见一斑。
解读《关雎》 篇3原文
《关雎》——《诗经·国风·周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
关雎(jū):篇名,《诗经》每篇都用第一句里的几个字(一般是两个字)作为篇名。
关关:鸟互相应和的鸣叫一声。
雎鸠:鸟名,又名鱼鹰,雌雄有固定的配偶。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淑女:美丽纯洁的女子。窈窕,美好的样子。淑,善良的,品德好的'姑娘。
君子好逑:能给君子做好妻子。君子,周代对奴隶主贵族男子的通称,这里是对男子的美称。好逑(qiú),理想的配偶。逑,通“仇”,匹,这里指配偶。
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
荇菜: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淡水湖泊中,夏秋季开鲜黄|色花,根茎可食用。
流:指顺水势采摘。
寤寐:醒来和睡去,即无论白天还是黑夜。寤(w&ugra一ve;),睡醒。寐,睡着。
思服:思念、牵挂。
悠:长,指思念绵绵不断。
辗转反侧:身体翻来覆去,不能入睡。辗转,转动。
琴瑟友之:弹着琴瑟和他亲爱地在一起。琴瑟,两种乐器。
翻译
在那河中的小岛上,一对对雎鸠在欢乐和谐地歌唱着。美丽善良的姑娘,那是小伙子理想的择偶对象。
河水中那长长短短的鲜一嫩的荇菜,顺着流水左右采摘得正忙。美丽善良的姑娘,无论白天黑夜,小伙子都把它想。追求她追不上啊,日夜都萦绕在心头上。忧思长长夜漫漫,翻来复去不能忘。
河水中那长长短短的鲜一嫩的荇菜,两手左右采摘忙。美丽善良的姑娘,小伙子弹着琴瑟向她表示爱慕之情。河水中那长长短短的鲜一嫩的荇菜,两边仔细挑选采摘。美丽善良的姑娘,小伙子敲钟击鼓让她心欢畅。
赏析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周代诗歌三百零五首,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包括十五国风,大多是民间歌谣。这首诗选自“国风”之“周南”,是男子追求女子的情歌,写一位男子对一位姑娘的思慕,以及他追求美满婚姻的愿望。“关雎”是《诗经》第一篇,取诗中第一句的一、三两个字合成篇名。
作品可分为三章,前四句为一章,五至十二句为一章,十三至二十句为一章。
第一章:开篇以雎鸠和鸣起兴,喻男一女相悦,是完美的一对。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春天的小河,绿草茵茵,成双成对的雎鸠在水中嬉戏鸣唱,一位美丽的姑娘在河边采摘荇菜,她撩一拨起了少年男子的无限情思。这一章的妙处就在于运用舒缓、平和、形象的语言,以轻快甜美的笔调,描述了一幅和谐美丽的爱情场景,打开了爱情故事的开端;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兴起,渲染了和谐悠扬的气氛,并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领全篇,形成了全篇的基调。
第二章:写男子思念女子之情。
“参差荇菜”是承“关关雎鸠”而来,也是以小洲上生长荇菜即景生情。姑娘的“窈窕”搅乱了小伙子平静的心,使小伙子决意要追求她,可是那姑娘的态度又不确定,这弄得小伙子日思夜想,牵肠挂肚,难以成眠。体现在诗中即“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表述的是小伙子艰难执着的追求过程,深切的相思之情。这是爱情故事的发展。
第三章:写男子求得女子之后的亲爱欢乐情景。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承接“寤寐求之”,是“寤寐求之”的理想结果,描述的是追求既得之后的情景。“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和“窈窕淑女,钟古乐之” 中的“友”和“乐”,用字颇有分寸,各有轻重,深浅不同,既写出了小伙子心中的快兴满意,又不涉于侈一靡一,正所谓“乐而不婬”。这一章是全篇精髓之所在。写出了生动逼真的欢一愉快乐的形象。
纵观全篇,作品写的是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的过程,写求之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这首诗在写法上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这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兴”,即“兴起”,也就是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作品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二、这首诗还采用了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美。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 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以修饰动作的,如“辗转反侧”;用以摹拟形象的,如“窈窕淑女”;用以描写景物的,如“参差荇菜”,活泼逼真,声情并茂,体现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
三、用韵方面,这首诗采取了偶句入韵的方式。这种偶韵式支配着两千多年来我国古典诗歌谐韵的形式。而且全篇三次换韵,又有虚字脚 “之”字不入韵,而以虚字的前一字为韵。这种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小时候听过的民间传说并不多,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我爷爷讲给我的一个:有一天,财神家里吵架了。财神奶奶问财神爷爷,为什么不多救济穷人,反而让富人越来越富。财神爷爷说,这是天命,命里注定的。财神奶奶不信,财神爷爷苦笑一声,带着财神奶奶就出了门。二人来到了大路上,看到有两个老农拉着车走过来,财神爷爷在路中间放了十两黄金,两个拉车的突然吹起牛来,要比试一下谁能闭着眼拉得快,就这样,和黄金失之交臂。当时听了觉得很神奇。
以下是古代所有定都的城市:
禹都邓(今河南省南阳市)。
夏都阳翟(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一说阳城(今河南省登封市),后迁斟浔(即二里头,今河南省洛阳偃师市),最后迁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南)。
商都毫(今河南省商丘市),后迁西毫(今河南省洛阳偃师市).后又迁殷(今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末迁朝歌(今河南省卫辉市,原汲县)。
西周都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
东周都雒阳(今河南省洛阳市)。
战国时期,齐都临淄(今山东省临淄北)。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后迁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燕都蓟(今北京),以易(今河北易县)为下都。韩都阳翟(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灭郑国后迁都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赵都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后迁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魏都安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后迁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秦都雍(今陕西凤翔县),后迁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
西汉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东汉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汉末迁都许昌(今河南省许昌市)。
三国:魏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陪都许昌(今河南省许昌市),蜀都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吴都建业(南京市)。
西晋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
东晋都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
南朝——宋、齐,梁,陈皆建都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
北朝——北魏都平城(山西省大同市东北),后迁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西魏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东魏都邺(今河南省安阳市)。 北周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北齐都邺(今河南省安阳市)。
隋都大兴(今陕西省西安市),东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
唐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东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 武周迁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五代-----后梁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 后迁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后唐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 后晋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 后迁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后汉都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后周都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
北宋都东京(今河南省开封市),陪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
辽都上京(今辽宁省巴林左旗),后迁中都(今北京) 。
西夏都兴庆(今宁夏自治区银川市)。
金都会宁(今黑龙江省阿城县南白城),后迁都燕京(今北京),末迁南京(今河南省开封市)。
南宋都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后迁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 。
元都大都(今北京)。
明都南京(今江苏省南京市),后迁北京(今北京)。
清初都盛京(今辽宁省沈阳市),后迁北京(今北京)。
首都,又称国都、首要城市或行政首府,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和中央政府所在地的政治称谓。1927年民国政府定都南京,将南京称为首都,至此中国第一次有了“首都”的称呼,并将该词沿用至今。
首都通常是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所在地,政治和经济活动的中心城市,各类国家级机关集中驻扎地,国家主权的象征城市。有的国家不只有一个首都,也有的国家为了谋求发展而进行迁都。中国历朝历代的首都也在不断变化。
关于水的神话故事有哪些?神话故事里的神大多住在高高的,接近天的地方。而银河是天空一道神秘的风景,它是神话故事里的神可以驾驭的地方。下面是我为您带来的关于水的神话故事,希望对您有帮助!
关于水的神话故事篇一:水滴石穿
传说古时候,江西九江一带有条鳄鱼精,经常在长江里兴风作浪,害得这里的“鱼米之乡”都变得荒无人烟。一天,庐山上下来一位道人,到九江城中的雷涛家门前贴上了一纸法书,上写:“要除掉妖鳄,须练就百步穿扬的功夫。”落款是“水滴石穿”。雷涛捧着这张法书端详了半天,百步穿“扬”,为什么不是百步穿“杨”水滴石穿又是什么意思
这时,雷涛突然瞥见了在轻风中飘扬的柳枝,屋檐下滴水滴出的小石窝,他恍然大悟。原来,只能射穿静止的柳枝,还并不是最高超的本领,只有能百发百中地射穿飘扬的柳枝,才是箭术的极至。而要练出这样的功夫,就必须有水滴石穿的精神,有信心,有恒心,才能成功。从此,雷涛就开始刻苦练习射箭。
数十载后,终于练出了百步穿“扬”的本领,除掉了鳄鱼精。而它家屋檐下那块已经被水滴穿的石块,也成为了激励人们努力奋发,持之以恒的标志。
关于水的神话故事篇二:洛水女神宓妃
羿满载猎物归家,却失去了爱妻,失去了灵药,他怔怔地望着窗外的星空,仰天长啸,他愤怒,继而痛苦,继而消沉,直到在洛水之滨邂逅了洛神宓妃。
宓妃是东方木德之帝伏羲的女儿,渡洛水覆舟淹死,成了洛神。她美得异乎寻常:“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日,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追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渌波。”(三国魏曹植《洛神赋》)她与黄河之神河伯门当户对,顺理成章地结为夫妇。
新婚燕尔,河伯陪伴宓妃乘坐龙挽荷盖的水车,腾波冲浪,从下游九河直上河源昆仑,流连于良辰美景,又手牵着手东行,回归新居鱼鳞屋、紫贝阙。
然而,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河神水性杨花,易于变心,爱情的火花很快就让时间的流水浇灭了。河伯吩咐巫妪每年替他挑个妙龄少女做新娘,并警告两岸百姓:“若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漂没,溺其人民。”
宓妃内心也厌倦了狂妄自大的河伯,厌倦了轻靡浮华的生活,她乐得脱身返回洛水,时而在水面拾取漂浮的翠羽,时而入潭心采集深藏的明珠,可夜静月明时,她会感到无助,感到空虚,她需要一双有力的臂膀,需要一个温暖的怀抱。
或许是天意作合,羿追逐羚羊来至洛滨,与宓妃不期而遇。他俩一个是侠骨热血的寂寞英雄,一个是柔情似水的孤独美人,彼此目光接触,便再也移不开,他俩明白,“众里寻他千百度”(宋辛弃疾《青玉案无夕》)的另一半近在眼前。
羿与宓妃相爱同居的消息传到左拥右抱享尽艳福的河伯耳中,雄性的妒嫉和一方霸主的自尊令他恼羞成怒。他惧怕羿的神箭,不敢当面对决,暂且化作一条白龙,探头探脑地浮在水面盯捎。
白龙出水,龙卷风起,与宓妃并骑驰骋的羿见百姓又要造殃,返身一箭,射中白龙左目,那河伯负痛,捂住伤口窜入河底。
独眼龙河伯哭上天庭,请求天帝杀了羿为他报仇。帝喾正为以前待羿太不公平而有些内疚,因此不耐烦地打断了河伯的喋喋不休:“你规规矩矩安居水府,谁能射你你无端化为虫兽,当然会被人捕杀。羿又有什么过错呢”河伯黯然溜回黄河,从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再也不出头了。
关于水的神话故事篇三:水神
在俄勒冈沿岸的一个美丽小村庄里,住着一位有卡玛斯花般秀丽的脸庞和桨果一样吹弹得破的幼嫩皮肤的姑娘。有好多小伙子踏破门槛来求婚,她谁也没看中。她的五位哥哥想给她找个婆家,她却说自己不打算出嫁。
一夭夭过去了。她依然独来独往地在村旁一条她最喜爱的小河里洗澡。有一次,天黑了,她洗完澡走回家的时候,突然,不知从哪里冒出一个男人,来到她的身边。
“我住在海底的村子里,”陌生的男人开口了,“我注意你已经好多日子了。你愿意跟我到海里去,作我的妻子吗”
“不”,姑娘答道,“我不愿扔下哥哥到远方去!”
“不过,我会允许你和哥哥们见面的,”他许诺着,“你可以回来探亲;而且离这儿也不会很远。”
“好吧,如果我可以回来探亲,就跟你去!”其实,哪个少女不怀春,尤其面对一位神秘而成熟的男人时。
“抱住我的腰,”他说,“闭上你的眼睛。”
她都一一依从,就像一只柔顺的小羊羔。于是,他们双双沉到了海底很深很深的地方。在海底的村寨里,住着许多小精灵,她的丈夫正是五首领之一。姑娘在那里无忧无虑地生活了相当长的时日。
他俩很快就生下一个儿子。孩子一天天长大,妈妈亲手制作了弓箭,教她的孩子练习。她时常对儿子说:
“你有五位舅舅,就住在我们头顶上的人间。他们有许多的箭,比我给你做的好多了。”
有一次,孩子对她说:
“咱们到人间去,向舅舅们要些箭好吗”
“这件事要去问你爸。”母亲答道。
水神既不愿让妻子,也不肯让儿子离去。只不过,有允诺在先,最后还是同意让他的妻子独自去跑一趟,第二天清晨,她在身上披了五块海獭皮,来到了水面。她们几个兄弟看到了她,误以为是真的海獭,向她射了许多箭。她忽沉忽浮,皮毛上却看不到一支箭……
五兄弟很纳闷,便驾着独木舟跟她到了岸边,他们真不明白,他们的箭出了什么毛病,不然怎么会射不伤她呢
后来,大伙对这只古怪的海獭都失去了兴趣。只有她大哥还紧盯着她不放。当她快要抵达岩岸时,大哥追了过来,走近一看,这海獭皮原来是个女人。再走近一看,正是他们当年失去的妹妹。
“我变成海獭到这里来,”她说,“是为我的儿子向舅舅们讨些箭。”
然后,她又向他们展示了那些收集来的箭。聊到了自己的丈夫和海底的家,还有她的小儿子。
“我们住的地方离这不远,”她指着远处说,“退潮时,在大海的那个方向就可以看到我们的家。我带给你们五张海獭皮,你们可以拿它换些需要的东西。”
大哥们又给了她许多箭,都快拿不动了,她知道她的丈夫和儿子一定等急了,便起身告辞:
“我走了!明天,在岸边,你们的小船旁,你会得到一条鲸鱼!”
次日,岸边果然有条鲸鱼,她的哥哥把它分给了村里的老少。
过了几个月,姑娘又来到海边的小村落,还带着她的丈夫和儿子。这次她的几位哥哥发现,她的腰身,变得蛇一样又细又滑。她们回去后好久一段时间里,岸边会有许多海蛇时常出现。然而,后来谁也没有再见过她。
海蛇来的时候,五位兄长常把箭给它们,每到夏天,他们会在岸边放上两条鲸鱼,作为对亲人的答谢。
1跟水有关的神话故事
2带水的神话故事
3有关于水的传说故事
4关于励志的神话故事
5天庭哑水的故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