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第1张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如下:

1、光学。

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光的反射。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光的反射。

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光的反射。

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光的折射。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光的折射。

2、声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声音的音色。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声音的传播。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声音的传播。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声音的传播、音色。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声音的回声。

长啸一声,山鸣谷应。──声音的回声。

3、力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见长江滚滚来。——水的势能和动能的转换。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水的势能和动能的转换。

4、热学。

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凝固。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凝固。

雾里山疑失,雷鸣雨未休。——液化。

白露暧秋色,月明清漏中。——液化。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液化。

1 物理中关于相对运动的诗句

2 关于相对运动的诗句

物理中关于相对运动的诗句 1物理:举出一些诗词中运用相对运动的例子

两岸青上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晋葛洪(283~363年),号抱朴子,在其著作《抱朴子·内篇·塞难》中说:“游云西行,而谓月之东驰。”

《晋书卷十一天文志》更将这一相对运动的思想用于解释天体运行:“天旁转如推磨而左行,日月右行,随天左转,故日月实东行,而天牵之以西没。

南朝梁元帝萧绎(508—554)的诗《早发龙巢》提到在行船舱板上人们的感觉说:“不疑行舫动,唯看远树来。”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巍巍青山两岸走

唐代诗人张继写的著名七绝诗《枫桥夜泊》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月落”是以地球为参照物的。

2关于物理的诗句

一、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近代·吴迈《桂林山水》

物理原理:光的反射与折射。

译文:群山叠立在水中,水中有群山的倒影,没有哪一座山不引人入胜,没有哪的水不吸引人。

二、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张继《夜泊枫江》

物理原理:声音的传播。

译文: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三、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

物理原理:相对于地面的青山是静止的,但以运动的船为参照物,青山就变为运动的,以河岸为参照,孤帆从日边来。

译文: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四、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物理原理:地势越高,气温回升越慢,在同一季节,山上的气温要比山下的低。

译文: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五、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

物理原理:水循环。

译文:那黄河之水那从天上奔腾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海,再也没有回来。

3含有物理现象的古诗词

我网上搜索的:

1、千里江陵一日还:运动速度大

2、轻舟已过万重山:这句诗是以山为参照物,船相对于山是运动的

3、无边落木萧萧下:树叶在重力的作用下向地面落

4、不尽长江滚滚来:江水在重力的作用下向地势低的地方流动

5、沉舟侧畔千帆过:相对运动的描述,由于自己的船没有动,旁边的船相对于自己都在运动中

6、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在我国,东方比西方地势低,江水在重力作用下向低处流动。。(物理+地理)

7、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由于月亮离地球远,所以月光照射的范围大。。(物理+地理)

8、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1、声音的传播不会互相干扰;2、声音可绕过障碍物传播。

9、五月天山雪,无风只有寒:说明纬度高的地方,由于接受阳光的热量少,寒冷的天气时间长。(物理+地理)

10、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草黄了,动物由于没有了保护色的伪装,让天空中的鹰看得更清楚了,这是光现象;由于地上没有了雪,马跑得更快了,这是力学现象。

11、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前一句说明大地(固体)传播声音的能力比空气强。

12、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看起来像雪(白色),但是通过味道的辨别,知道物质的本质,并且暗香的来是因为分子的运动产生的。(物理+化学)

13、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前一句是说由于地球重力的作用,各处的连接大海的江水的水平面与海平面在同一高度。

14、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物理现象同第6句诗。

15、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根据声音的音色判断发出声音的物体。

16、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拉满的弓含有弹性势能。

17、飞流直下三千尺:从高处落下的水中,包括重力势能与动能的转化。

18、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运动的空气(风)具有动能。

19、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声音可以传递信息,通过犬吠,知道有人回来。

20、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高才能远望。(物理+地理)

呵呵,想了一个多小时,才回忆出这些来,所以没有将同种现象进行分类整理,望楼主可以满意,如果楼主遍翻古诗词,肯定能找出更多的答案。

4关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古诗词

绝句

傅翕

空手把锄头,

步行骑水牛。

牛从桥上过,

桥流水不流。

傅翕是梁武帝时代的高僧,号称傅大士。这首绝句是他的偶作。诗中借农人骑牛过桥之景,用俗世生活与自然现象的散淡悠闲与流畅和谐,表达了僧人对世俗的超脱与内心的空灵恬淡,诗中的“牛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两句,从物理学的角度讲,“牛从桥上过”时若以桥下的水流作为参考系,自会“桥流水不流”。诗人以自然现象的相对性,揭示了世事的相对性。

之二:

望天门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群峰夹岸,舟行江中,看似山动船不动,两岸青山由远及近而来,这并非错觉。以江中的行舟作为为参考系,自然是两岸青山“相对出”,诗人以滔滔江水与随水漂流的“孤帆”为背景,把静止的青山变成了动态的生命,它们从远处走来,又从船旁徐徐向后退去,似乎忙于列队迎候客人。

之三:

浣溪沙

五两竿头风欲平,

张帆举棹觉船轻。

柔橹不施停却棹,

是船行。

满眼风光多闪烁,

看山恰似走来迎。

仔细看山山不动,

是船行。

(摘自唐人写本《敦煌曲子词》)

和李白的《望天门》一样,词中描写的也是青山夹江,舟行江上的景象。上阕中的“是船行”是以青山为参考系的结果,下阕中的“看山恰似走来迎”则是以流逝的江水或行舟为参考系的结果。“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则是参考系变化所带来的运动的变化。

之四:

襄邑道中

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

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

不知云与我俱东。

在乱花芳菲的季节,诗人惬意的卧在舟中,透过斑斑榆阴,看天上云卷云舒,想人生宠辱不惊。由于我向东,云亦向东,两者相对大地的速度相同,诗人的目光瞥过船舷,自是以船为参考系,才有“卧看满天云不动”的感觉。当诗人望云略生倦意,行赏百里榆堤时,醒悟“我看满天云不动,原是”不知云与我俱东”。就像“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关于物理的诗句

一、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

——近代·吴迈《桂林山水》物理原理:光的反射与折射。译文:群山叠立在水中,水中有群山的倒影,没有哪一座山不引人入胜,没有哪的水不吸引人。

二、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张继《夜泊枫江》物理原理:声音的传播。

译文: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三、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唐·李白《望天门山》物理原理:相对于地面的青山是静止的,但以运动的船为参照物,青山就变为运动的,以河岸为参照,孤帆从日边来。译文: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四、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物理原理:地势越高,气温回升越慢,在同一季节,山上的气温要比山下的低。

译文: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五、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唐·李白《将进酒》物理原理:水循环。译文:那黄河之水那从天上奔腾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海,再也没有回来。

6有关于运动的诗词

闻一多《死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仍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跨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闻一多 《红烛》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吧!烧吧!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关于相对运动的诗句 1 关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古诗词

绝句

傅翕

空手把锄头,

步行骑水牛。

牛从桥上过,

桥流水不流。

傅翕是梁武帝时代的高僧,号称傅大士。这首绝句是他的偶作。诗中借农人骑牛过桥之景,用俗世生活与自然现象的散淡悠闲与流畅和谐,表达了僧人对世俗的超脱与内心的空灵恬淡,诗中的“牛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两句,从物理学的角度讲,“牛从桥上过”时若以桥下的水流作为参考系,自会“桥流水不流”。诗人以自然现象的相对性,揭示了世事的相对性。

之二:

望天门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群峰夹岸,舟行江中,看似山动船不动,两岸青山由远及近而来,这并非错觉。以江中的行舟作为为参考系,自然是两岸青山“相对出”,诗人以滔滔江水与随水漂流的“孤帆”为背景,把静止的青山变成了动态的生命,它们从远处走来,又从船旁徐徐向后退去,似乎忙于列队迎候客人。

之三:

浣溪沙

五两竿头风欲平,

张帆举棹觉船轻。

柔橹不施停却棹,

是船行。

满眼风光多闪烁,

看山恰似走来迎。

仔细看山山不动,

是船行。

(摘自唐人写本《敦煌曲子词》)

和李白的《望天门》一样,词中描写的也是青山夹江,舟行江上的景象。上阕中的“是船行”是以青山为参考系的结果,下阕中的“看山恰似走来迎”则是以流逝的江水或行舟为参考系的结果。“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则是参考系变化所带来的运动的变化。

之四:

襄邑道中

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

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

不知云与我俱东。

在乱花芳菲的季节,诗人惬意的卧在舟中,透过斑斑榆阴,看天上云卷云舒,想人生宠辱不惊。由于我向东,云亦向东,两者相对大地的速度相同,诗人的目光瞥过船舷,自是以船为参考系,才有“卧看满天云不动”的感觉。当诗人望云略生倦意,行赏百里榆堤时,醒悟“我看满天云不动,原是”不知云与我俱东”。就像“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 物理:举出一些诗词中运用相对运动的例子

两岸青上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晋葛洪(283~363年),号抱朴子,在其著作《抱朴子·内篇·塞难》中说:“游云西行,而谓月之东驰。”

《晋书卷十一天文志》更将这一相对运动的思想用于解释天体运行:“天旁转如推磨而左行,日月右行,随天左转,故日月实东行,而天牵之以西没。

南朝梁元帝萧绎(508—554)的诗《早发龙巢》提到在行船舱板上人们的感觉说:“不疑行舫动,唯看远树来。”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巍巍青山两岸走

唐代诗人张继写的著名七绝诗《枫桥夜泊》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月落”是以地球为参照物的。

3 关于运动的诗句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杜牧

题木兰庙

弯弓征战作男儿,

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

佛云堆上祝明妃。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

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一、 古诗词中的能量知识

例1、“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诗句表达了诗人苏轼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拉弯的弓把箭射出去,这一过程能量转化情况是 能转化为 能。(哈尔滨市)

分析:拉弯的弓发生弹性形变具有弹性势能,离弦的箭是运动的具有动能,所以答案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例2、李白曾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描述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从物理角度来看飞流直下的瀑布蕴藏着巨大的

能。(河南省)

分析:水从高处落下应具有动能和势能,故而本空应填机械能。

二、 古诗词中的参照物知识

例1、“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万千河”是毛泽东的一句诗词,其中“坐地”是相对于 静止,而“日行”则是相对于 在运动。

分析:“坐地”是人与地球一起自转,故人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而地球又绕太阳公转,相对于太阳地球是运动的,所以“日行八万里”。

例2、李白在《望天门山》一诗中写到“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作者在这两句优美的诗句中,先后选择的参照物是( )

A 岸边和行船B 行船和岸边C 都是行船D 都是岸边

分析:相对于地面的青山是静止的,由诗句意思可知变为运动,则参照物是运动的船;孤帆从日边而来,则是相对于静止的河岸来说的,故选B。

三、 古诗词中的分子动理论知识

例1、“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村居山喜》中的诗句,写春晴天暖,鸟语花香的山村美景。对前一句从物理角度可以理解为: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 加快,说明当时周边的气温突然 。

分析:“花气袭人”是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加快的结果,而温度影响分子运动的激烈程度,所以填扩散和升高。

四、 古诗词中的声音知识

例1、唐诗《枫桥夜泊》中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枫桥边客船里的人听到寒山寺的钟声,是因为寒山寺里的大钟受到僧人的撞击,产生 而发出的。客船上的人能辨别传来的是“钟”声而不是“鼓”声或其他声音,实际上他是根据声音的 来辨别的。(昆明市)

分析:声音是物体振动而产生的;能区分“钟”和“鼓”是根据音色来判别的,故填振动和音色。

例2、郦道元的《三峡》中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描写,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声音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 而听到

很久才消失。

分析: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要发生反射现象,当反射回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就可以听到回声,所以填反射和回声。

五、 古诗词中的光学知识

例1、“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是晚唐诗人高骈在《山亭夏日》中的诗句,描写了酷夏特有的情趣,并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情。从物理学的角度,诗句中“浓阴”的形成说明了 ;而“楼台倒影”则是 现象,所成的像是 立的 像。

分析:“浓阴”是光沿直线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形成的无光区域;而“倒影”则是光反射时的成像现象,并且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所以答案是:光沿直线传播;光的反射;正;虚

例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是唐朝诗人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的诗句,抒发了客游异乡孤寂凄凉之情,然而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江清月近人”一句是不符合科学道理的,原因是 。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水中的月影s,与天上的月亮s相对于水面MN是对称的,故而在水面上任意一点看月亮和月影都有os=os,,人在船上距月亮s 为sB,而距月影s,为s,B=oB+os,,所以s,B>sB。也就是说诗人看到的月影比天上的月亮还要远一些。

一、古诗文中有很多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总结,但很难说蕴含着数学物理定理。

例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并不代表已经诗人看破气象规律。

例如,“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也不代表懂了微积分和极限原理。

例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不意味着天文学的原理被发现了。

二、现代自然科学有数学方法,理论体系,高度抽象,实验方法,控制变量,证伪机制等等来围绕一个定理运转。这是对事实的二度认识乃至三度认识……

而古诗词里是日常观察和审美体验的加工,审美体验加工是最厉害的地方。高级的诗人能对自然现象进行多维度的审美加工,以至于二度加工三度加工……例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里面包含了取境、对偶、情景交融、隐喻等。

三、之前听过一个说法,大意是“文学家通过无意识体验和感性的创作发现了自然的真理,物理学家只是证明它们…”同理,这话也比较混淆视听。

同样,也听过“数学家可以在数学中发现全部文学家能体验到的美感”……这样的话。

我不是数学家,只看过些数学家的采访和传记,大数学家所说的“美”,大部分是对结构对称等奥妙的感叹欣赏,再混合上科学探索的成功带来的高峰体验。美则美矣,但应该没有穷尽文学里的审美体验……(欢迎数学物理大神反驳。)

四、关于中国古代科技,推荐一篇小文,吴国盛《什么是科学》,讲了博物学和近代科学的区别。

还有一套书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20257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31
下一篇2023-10-3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