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很多感人的事情发生,大家留意到哪些呢?是否被它感动到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好的感动人的励志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1、第一百个客人中午尖峰时间过去了,原本拥挤的小吃店,客人都已散去,老板正要喘口气翻阅报纸的时候,有人走了进来。那是一位老奶奶和一个小男孩。
「牛肉汤饭一碗要多少钱呢?」奶奶坐下来拿出钱袋数了数钱,叫了一碗汤饭,热气腾腾的汤饭。奶奶将碗推向孙子面前,小男孩吞了吞口水望著奶奶说:
「奶奶,您真的吃过午饭了吗?」 「当然了。」奶奶含著一块萝卜泡菜慢慢咀嚼。一晃眼功夫,小男孩就把一碗饭吃个精光。
老板看到这幅景象,走到两个人面前说:「老太太,恭喜您,您今天运气真好,是我们的第一百个客人,所以免费。」 之后过了一个多月的某一天,小男孩蹲在小吃店对面像在数著什么东西,使得无意间望向窗外的老板吓了一大跳。
原来小男孩每看到一个客人走进店里,就把小石子放进他画的圈圈里,但是午餐时间都快过去了,小石子却连五十个都不到。
心急如焚的老板打电话给所有的老顾客 :「 很忙吗?没什么事,我要你来吃碗汤饭,今天我请客。」 像这样打电话给很多人之后,客人开始一个接一个到来。 「八十一,八十二,八十三」小男孩数得越来越快了。终于当第九十九个小石子被放进圈圈的
那一刻,小男孩匆忙拉著奶奶的手进了小吃店。
「奶奶,这一次换我请客了。」小男孩有些得意地说。 真正成为第一百个客人的奶奶,让孙子招待了一碗热腾腾的牛肉汤饭。而小男孩就像之前奶奶一样,含了块萝卜泡菜在口中咀嚼著。
「也送一碗给那男孩吧。」老板娘不忍心地说。
「那小男孩现在正在学习不吃东西也会饱的道理哩!」老板回答。
呼噜吃得津津有味的奶奶问小孙子:「要不要留一些给你?」
没想到小男孩却拍拍他的小肚子,对奶奶说:「不用了,我很饱,奶奶您看。」
一念善心助长一棵幼苗,
棵棵幼苗可以成林,
人人有爱、社会有情。
2、世上最美味的泡面他是个单亲爸爸,独自抚养一个七岁的小男孩。每当孩子和好友玩耍受伤回来,他对过世妻子留下的缺憾,便感受尤深,心底不免传来阵阵悲凉的低鸣。 这是他留下孩子出差当天发生的事。因为要赶火车,没时间陪孩子吃早餐,他便匆匆离开了家门。一路上担心著孩子有没有吃饭,会不会哭,心老是放不下。即使抵达了出差地点,也不时打电话回家。 可孩子总是很懂事地要他不要担心。然而因为心里牵挂不安,便草草处理完事情,踏上归途。回到家时孩子已经熟睡了,他这才松了一口气。旅途上的疲惫,让他全身无力。正准备就寝时,突然大吃一惊:棉被下面,竟然有一碗打翻了的泡面!
「这孩子!」他在盛怒之下,朝熟睡中的儿子的屁股,一阵狠打。
「为什么这么不乖,惹爸爸生气?你这样调皮,把棉被弄?要给谁洗?」 这是妻子过世之后,他第一次体罚孩子。
「我没有」孩子抽抽咽咽地辩解著:「我没有调皮,这这是给爸爸吃的晚餐。」
原来孩子为了配合爸爸回家的时间,特地泡了两碗泡面,一碗自己吃,另一碗给爸爸。可是因为怕爸爸那碗面凉掉,所以放进了棉被底下保温。
爸爸听了,不发一语地紧紧抱住孩子。看著碗里剩下那一半已经泡涨的泡面: 「啊 !孩子,这是世上最最美味的泡面啊!」
孩子即使再年幼,
也有他们的尊严,
如果父母发现错怪了孩子,
要勇敢向他们说:
「对不起!」。
3、一朵玫瑰花有位绅士在花店门口停了车,他打算向花店订一束花,请他们送去给远在故乡的母亲。
绅士正要走进店门时,发现有个小女孩坐在路上哭,绅士走到小女孩面前问她说:
「孩子,为什么坐在这里哭?」
「我想买一朵玫瑰花送给妈妈,可是我的钱不够。」孩子说。绅士听了感到心疼。
「这样啊」于是绅士牵著小女孩的手走进花店,先订了要送给母亲的花束,然后给小女孩买了一朵玫瑰花。走出花店时绅士向小女孩提议,要开车送她回家。
「真的要送我回家吗?」
「当然啊!」
「那你送我去妈妈那里好了。可是叔叔,我妈妈住的地方,离这里很远。」
「早知道就不载你了。」绅士开玩笑地说。
绅士照小女孩说的一直开了过去,没想到走出市区大马路之后,随著蜿蜒山路前行,竟然来到了墓园。小女孩把花放在一座新坟旁边,她为了给一个月前刚过世的母 亲,献上一朵玫瑰花,而走了一大段远路。绅士将小女孩送回家中,然后再度折返花店。他取消了要寄给母亲的花束,而改买了一大束鲜花,直奔离这里有五小时车程的母亲家中,他要亲自将花献给妈妈。
一朵玫瑰花
为逝者举行盛大丧礼,
不如在他在世时,
善尽孝心。
4、没有上锁的门乡下小村庄的偏僻小屋里住著一对母女,母亲深怕遭窃总是一到晚上便在门把上连锁三道锁;女儿则厌恶了像风景画般枯燥而一成不变的乡村生活,她向往都市,想去看看自己透过收音机所想象的那个华丽世界。某天清晨,女儿为了追求那虚幻的梦离开了母亲身边。她趁母亲睡觉时偷偷离家出走了。
「妈,你就当作没我这个女儿吧。」可惜这世界不如她想象的美丽动人,她在不知不觉中,走向堕落之途,深陷无法自拔的泥泞中,这时她才领悟到自己的过错。
「妈!」 经过十年后,已经长大成的女儿拖著受伤的心与狼狈的身躯,回到了故乡。
她回到家时已是深夜,微弱的灯光透过门缝渗透出来。她轻轻敲了敲门,却突然有种不祥的预感。女儿扭开门时把她吓了一跳。「好奇怪,母亲之前从来不曾忘记把门锁上的。」母亲瘦弱的身躯蜷曲在冰冷的地板,以令人心疼的模样睡著了。
「妈妈」听到女儿的哭泣声,母亲睁开了眼睛,一语不发地搂住女儿疲惫的肩膀。在母亲怀里哭了很久之后,女儿突然好奇问道:「妈,今天你怎么没有锁门, 有人闯进来怎么办?」
母亲回答说:「不只是今天而已,我怕你晚上突然回来进不了家门,所以十年来门从没锁过。」
母亲十年如一日,等待著女儿回来,女儿房间里的摆设一如当年。这天晚上,母女回复到十年前的样子,紧紧锁上房门睡著了。
家人的爱是希望的摇篮,
感谢家的温暖,
给予不断成长的动力。
5、便当里的头发在那个贫困的年代里,很多朋友往往连带个象样的便当到学校上课的能力都没有, 我邻座的朋友就是如此。 他的饭菜永远是黑黑的豆豉,我的便当却经常装著火腿和荷包蛋,两者有著天渊之别。
而且这个朋友,每次都会先从便当里捡出头发之后,再若无其事地吃他的便当。这个令人浑身不舒服的发现一直持续著。
「可见他妈妈有多邋遢,竟然每天饭里都有头发。」朋友们私底下议论著。为了顾及朋友自尊,又不能表现出来,总觉得好肮脏,因此对这朋友的印象,也开始大打折扣。 有一天学校放学之后,那朋友叫住了我:「如果没什么事就去我家玩吧。」虽然心中不太愿意,不过自从同班以来,他第一次开口邀请我到家里玩,所以我不好意思拒绝他。
随好友来到了位于汉城最陡峭地形的某个贫民村。
「妈,我带好友来了。」听到朋友兴奋的声音之后,房门打开了。他年迈的母亲出现在门口。
「我儿子的好友来啦,让我看看。」 但是走出房门的朋友母亲,只是用手摸著房门外的梁柱。 原来她是双眼失明的盲人。
我感觉到一阵鼻酸,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朋友的便当菜虽然每天如常都是豆豉,却是眼睛看不到的母亲,小心翼翼帮他装的便当,那不只是一顿午餐,更是母亲满满的爱心,甚至连掺杂在里面的头发,也一样是母亲的爱。
先入为主的观念,
往往影响人一生的格局,
多观察、多探讨,
会有更多意外的发现。
6、 小孩的心有一位单身女子刚搬了家,她发现隔壁住了一户穷人家一个寡妇与两个小孩子。有天晚上,那一带忽然停了电,那位女子只好自己点起了蜡烛;
没一会儿,忽然听到有人敲门,原来是隔壁邻居的小孩子,只见他紧张地问:「阿姨,请问你家有蜡烛吗」
女子心想:「他们家竟穷到连蜡烛都没有吗千万别借他们,免得被他们依赖了!」
于是,对孩子吼了一声说:「没有!」
正当她准备关上门时,那穷小孩展开关爱的笑容说:「我就知道你家一定没有!」
说完,竟从怀里拿出两根蜡烛,说:「妈妈和我怕你一个人住又没有蜡蠋,所以我带两根来送你。」
此刻女子自责、感动得热泪盈眶,将那小孩子紧紧地抱在怀里。我们只不方便三个小时
7、钻石般的心一次,好友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户人家搬家的时候,发现杂物堆里两只老鼠。大家齐声喊打,却又突然住了手。因为大敌当前两只老鼠没有择路而逃,而是从容地交了交颈,然后一只老鼠咬住同伴的尾巴,像手拉手过马路的小孩一样大摇大摆地进行“战略转移”。人们观望着,议论着,一时竟忘了围剿老鼠这时有人喊了一声:“看,后面那只老鼠是瞎子!”大家定睛一看,明白:了大祸临头,那只健全的老鼠不忍丢下可怜的同伴,把自己的尾巴送到了同伴嘴里,带它脱离险境。看着看着,人们的心软了,不约而同地让出一条通道,目送两只老鼠胜利逃亡。
讲完,好友要我猜猜它们是什么关系,我笑着摇头。好友莞尔一笑,说:“猜它们是夫妻关系的有一颗银子般的心;猜它们是母子关系的,有一颗金子般的心;而猜它们没有关系的,有一颗钻石般的心。
8、大卫贝克汉姆大卫贝克汉姆是英格兰著名的足球运动员,但在他小时候,却想做一名越野跑车队的选手。贝克汉姆的家人,倒是十分支持,全家人省吃俭用,给他交清了所有的费用。
贝克汉姆加入车队后不久,就迎来了一次机遇,著名的Essex越野跑大赛将在四个月后拉开序幕。但是遗憾的是,知道这个消息时,已经错过了报名的时间。尽管如此,车队的老板还是下定决心,无论如何也要借这个机会把车队的名气打出去。接下来,老板买了很多礼物,去拜访大赛的组织者亨特里先生。
结果,老板提着礼物垂头丧气地回来了。只是他仍然不死心,又派几个得力的助手去拜访,依然是无功而返。
在车队的内部会议上,不少选手沮丧地说:“难道我们眼睁睁地看着与Essex越野跑大赛失之交臂。”
这时,年少的贝克汉姆自告奋勇地说:“让我去试试吧,我相信我能拿到这个名额。”老板望着这个乳臭未干的孩子,有点嗤之以鼻地说:“凭你连我去都被无情地拒绝了,你确信你能说服他,可是你凭什么呢”
贝克汉姆拍拍胸脯说:“我敢立下军令状,不过我要是能顺利拿到的话,我希望我能代表车队出战。”见贝克汉姆如此自信,老板爽快地答应了他。
拿着老板给的地址,贝克汉姆顺利找到了亨特里的别墅,却被保姆拦在了门外。“你好。”贝克汉姆客气地拿出车队的名片说,“请转告亨特里先生,我想和他聊聊赛车。”几分钟后,保姆走了出来说:“对不起,先生说,你们已经来过几次了,没有必要再联系了。”贝克汉姆依然微笑着说:“没关系的,请转告亨特里先生,我明天还会来的。”
第二天晚上,贝克汉姆早早来到了亨特里的别墅前,他选择在八点的时候准时敲门,依然是保姆接待的。贝克汉姆微笑着说:“请转告亨特里先生,我想和他聊聊赛车。”保姆不忍心拂他好意,进去汇报了,片刻后,保姆出来说:“孩子,你还是走吧。先生不愿意见你。”贝克汉姆信心百倍地说:“我明天还是会来的。”
此后的三个月内,贝克汉姆天天都过来,周末的时候,贝克汉姆还坚持一天过来拜见两次,尽管他一次都没见到亨特里先生。
但贝克汉姆仍然没有放弃,一个下雨的晚上,他再一次过来了。依然是保姆开的门,保姆说:“孩子,我给你算过了,加上这次,你已经来过整整一百次了。我们先生正在看球。他应该不会见你。”当知道亨特里还是名铁杆球迷时,贝克汉姆的眼睛顿时一亮,他走到大厅里说:“亨特里先生,我今天不跟你谈车,我们谈谈足球吧。”当听到亨特里房间里的电视声音弱了很多时,贝克汉姆开始大谈英格兰足球现今的局势和自己的雄心壮志。
过了一会儿,门开了,亨特里走了出来,“你是个对足球有深刻见解的人,对于这么执著的人,我相信你的未来是一片璀璨。所以,我愿意与你谈谈这次比赛的细节。”接下来,两个人在书房里谈了两个小时,谈妥了贝克汉姆车队参加Essex越野跑大赛的所有细节。
一个月后,Essex越野跑大赛如期进行,凭着出色的表现,贝克汉姆摘得了Essex越野跑大赛的冠军。多年后,贝克汉姆转战足球,因为坚持不懈,他的足球事业同样风生水起,他苦练出来的任意球和长传技术,也成了赛场上屡战屡胜的法宝。每一次去和球迷见面,都有不少球迷问他成功的秘诀,贝克汉姆总是语重心长地说:“我想告诉你们的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坚持更厉害的武器了,我要送给你们一句话,同时也是我人生的总结:一次挫折是失败,一百次挫折便是成功。”
1、这条钻石项链,是灵魂的晶体,凝聚着璀璨,晶莹,透亮。
2、如果,你的心灵深处的那个人不是你的婚姻伴侣,那么就将她(他)尘封,让她(他)在你的世界里冰封!成为琥珀,最后成为钻石!
3、这条项链,钻石的炫彩与铂金的自然有如相濡以沫的恋人。
4、人们开始习惯将结婚60周年称为钻石婚,坚强、庄重,美满幸福。
5、那银色的项链镶嵌着蓝色的钻石,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戴在她光洁的脖子上显的更加美丽。
6、而在现代西方社会的习俗中,钻石还是“四月生辰石”。人们往住在这个月份来临之际购买钻石首饰赠送四月份诞生的恋人或朋友,以表达对爱情和友谊的坚贞、牢固。
7、钻石镶嵌于花朵中闪耀着光与影的恒久魅力撩人心扉。钻石的炫目华彩令她纯美娴淑的气质更加锦上添花。
8、繁富而灵气的'钻石以自身的色相吸来光束吞下再软软地吐了出去,那是温润委婉的具各种意向的芒辉:绿中滴翠,黄里透蜡,白间溢奶,赤中怀丹,紫里藏贵,黑中裹黛……,把宝玉世界的精髓都一一抖了出来,让它们在你头脑里流连忘返,相互顾盼。
《金刚经》,全名应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意思是“钻石般的智慧得到彼岸”。佛教中,《金刚经》这是一部无人不识的经典,本经前后凡六译。《金刚经》在佛教的《大藏经》里是属于<般若部>的经典,被编辑在600卷的《大般若经》的第577卷。佛教是特别注重智慧的宗教,佛教里特别标明是属于大智慧的经典就是《大般若经》,而《大般若经》中被佛教普遍读诵受持、研究与宣讲的,最能代表般若深义的经典就是《金刚经》和《心经》;《金刚经》仅仅5000多字,可是却是一部佛教里以内容深奥丰富而著称的经典。
“金刚”就是“钻石”,这是我们这个世界上最为坚硬的物质,也是最为接近纯净的物质,它纯粹是碳元素在很深的地表下经过很久的高温与高压所形成的,拥有近乎完美的纯度与透光率。据说,如果能纯粹用金刚石做成一面墙壁,那么我们站在墙的另一面看另一面是不会觉得有什么东西阻挡住的,由此可见它的纯度与透光率,这就是金刚石(钻石)的特性。《金刚经》以“金刚”做为它的经名,寓意了深刻的涵义。
“般若(智慧)”在佛法中被比喻为“眼睛”。“金刚般若”,“如钻石一般明亮闪耀的眼睛”,由本经的名称可知本经在佛法中的地位与价值。“波罗蜜”,“到彼岸”的意思。用“钻石般闪耀明亮的眼睛”看清身心世界的真相(实相),摧破一切由“(自)我见”而引发的种种虚妄,从而远离执着得到解脱(到彼岸)。
佛法的所有修学,所有的努力都为了得到解脱,“解脱”是所有佛弟子向往的唯一目标。可是要怎样来得到解脱呢?怎样才是正道?怎样知道如何才是正道呢?这是所有佛弟子必须要认真而严肃来面对与思考的大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修学佛法才可以说是真正的入门了! 我们要怎样来得到解脱呢?
讲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要先知道一下“所谓的解脱是什么”?先来澄清几个对解脱的特殊误解吧!要知道佛法中的解脱并不是指身体的特别自由自在“不守规矩”,因此,修学佛法要守必要的规矩,要持必要的净戒;要知道佛法中的解脱并不是指得到某种超乎常人的能力“神通广大”,因此,修学佛法不是要得某种超能神通,心不解脱时得到某些超能神通,这会使你比过去更加烦恼与困惑;要知道佛法中的解脱并不是指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拿到某种“博士”或“后”的头衔,因此,修学佛法不是知识的不断累积,而是通过正确的方法对人生世界的透彻观察……所以说:解脱不是身体的绝对自由;解脱不是某种超能力;解脱不是一般的所谓知识。解脱是什么呢?解脱是“心的自由”,一个心得到自由的人在什么环境中都是感觉得自由,即使有身的障碍也不会妨碍他心中的自由;解脱是“心的无贪”,一个心中对什么都深深生着贪念的人,即使他得到他要得到的一切名与利,他也不会觉得幸福与自由,没有得到时用尽心力想得到,得到了又怕失去,绞尽脑汁想保留,他所拥有的辛苦得来的一切将会使他生活得更加辛苦,由此可见“贪”是心解脱的障碍;解脱是“心的无嗔”,一个心中常生嗔恨的人,是怎么都不会觉得快乐与自由的,心中如果常觉得自由与快乐还会生嗔恨吗?“嗔”也是心解脱的障碍;解脱是“心的无痴”,其实人生的所有障碍都由愚痴而来!因为愚痴,我们处处贪著;因为愚痴,我们时时嗔恨;因为愚痴,我们总觉得不够自由。我们发现一切的障碍与不自由,得不到解脱,都是因为自己的不够明智而引起,我们不能够深刻的反省与观察自己,正确的认知一切,却总是抱怨外在的人事或环境,其实所有的一切都根源于自我的愚痴而来!所谓的“解脱”,就是一种正确的人生智慧(大般若),这是人生的大智慧。
解脱既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我们又该怎样来取得这样的大智慧呢?研读修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就是让我们得到这种人生大智慧的门径,我们唯有正确而深刻的把握住《金刚经》的义理,打开“钻石般明亮闪耀的眼睛——般若真智”,照破自我认知的错误与愚痴,就可以得到这人生的大智慧——解脱了。
《金刚经》全经每一段落都可以是自成体系,都关联着全经的主旨,所以读起来可以一气呵成,但要得到全经的文义脉络却是并不容易!本经在印度就号称难以得入脉络次第的,如无著菩萨的《金刚般若论》卷上的开首归敬偈第二句就说:“金刚难坏句义聚,一切圣人不能入!”表示出这部经典义理的难解;还有世亲菩萨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卷上归敬颂的第一句即说:“法门句义及次第,世间不解离明慧。”同样表示出本经的句义及次第的难解。为了明了全经的主旨,我们采取一种现代“频率分析”法的研究方法。也就是看一篇经文或一部经文,我们先看看经文中有没有非常相同的文句,重复的出现了多少次,统计出来,出现频率最多的、反复强调的文句也许就是经文的义理中心所在了!《金刚经》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文句约有三类:第一类为讲到要“无我(相),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的经文,全经可说出现的次数最多,共计有14次之多,这也可见本经是怎样的重视“无我”了。本经还有佛为须菩提讲说到关于“离相”的文句,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等等。本经中还有一非常著名而重要的句式,即:“佛说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这是典型的辩证逻辑句式,当然佛教的般若是超越一般逻辑的,佛教的般若是从“正”而“反”而“综合”而“超越”的,这些讲到具体的经文时再为分析说明。
关于本经中讲到的“无我”在大乘佛法中常常会从两个方面来说明,那就是大乘中常常说起的“人无我”和“法无我”了。《金刚经大乘正宗分第三》有着这样的一段经文:“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这应该就是《金刚经》的义理重心所在。“我(相)”,历来的注疏都不曾明确深刻的分析,都只是一带而过,我以为《金刚经》是着重讲“无我”的大乘般若系的经典,其中“人”——“我相”;“法”——“世界”的“二种无我”本经都有明白的讲到,当然《金刚经》的义理中还有般若法门的其他义理也都有讲到了,但是通篇经文以“二种无我”尤其以“人无我(无我相)”为中心是毫无疑问的。
“我相”是什么呢?这是值得所有修学佛法者好好研究的大问题。
“我相”,一般人的概念中就是“自己的形象”,这多指外在的自我形体的存在而言:现在的心理学说是“个人对于自我的认知”,分为好几个方面;佛法,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佛陀时代就对自我的反观与认知远超出现在的西方分析式的心理学不知多少!要明白“无我相”,就要先找寻观察这个“我相”。
“我”,是第一人称的代词,就是“自己”的意思。我们一般的凡人,每一个人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直觉,“我”就是“我”啊!这个“我”是毫无疑问的感觉自己早就独立存在着的,不需要依靠任何东西来证明“我”的存在(独一的);“我”也是不会变化的,这如数十年前的“我”与现在的“我”在物质组成的色身上是有些明显的变化了,但在这个直觉中的精神上的“我”是并没有变化的(常尔的);“我”还是没有障碍的,(自由的),“我的一切”都是由“我”来指挥与控制,狂妄到几乎没有什么是“我”做不到的;“自我”的这种感觉,还有一“隐伏”的特征呢!当感觉事物无关我们的自我个人利益时,“我”就隐伏着,好像并不存在。但是,一旦事物与我的利益切切相关时,我们再看看这个“自我的感觉”竟是这样的强烈与真实。由此来看“我”是一直觉上的,独立的,没有变化的,自由自然的存在者,大多时候还是潜伏的。总之,“我”就是“我”啊!我们每一个人(也包括动物)的“自我感”都是这样的真实明白,可是佛法中为什么非要说“没有这个我呢”?这是我们要修学佛法的人们都应该好好研究的!
佛法中常用的分析“无我相”的方法就是“五蕴无我”说。佛教将我们一个人的存在看成是五蕴(五种元素,色、受、想、行、识)的集合。佛教以我们人为五蕴所组成的,色(物质的)、受(感受到)、想(分析的)、行(意志上的冲动,也可能代表行为上的行动。在五蕴说中看,应该是意志上的冲动)、识(结果上的)。由色身的各处器官,我们感受到内外的一切,很快的在思想上分析综合是苦、是乐,或者无所谓,又马上产生意志上的一种要或不要,或两可的行动欲,最后会在意识里形成一种倾向性的结果而被保留下来(业力说就是由此而来)。在这个五蕴和合的运作之中,我们实在是找不到一个是代表着“我”的一种东西。“色(身)”,是“我”吗?色若是我,那色就是独立的,没有变化的存在;我们都曾明显的知道到这色(身)是需要吃饭、喝水、空气、阳光、空间、运动等等等等,要太多太多的外在条件来支持这个色(身)的存在,我们的色(身)根本就不可能独立自主,不可能不依靠一切外在的条件而独立存在;色(身)更会有变化的,生病、衰老、死亡。由上看来,这色(身)是既不能独立,也会变化,更不是自主自由的,这样的色(身)绝不符合“我”的特征,也就绝不是“我”了。“受”,这是“我”吗?受只是一种身心的感受,离不开身体的各种感觉器官(六处),还需要外界的种种刺激(六尘),共同作用才有所谓受的出现,需要两个以上的条件共同作用而出现的事物,就不是独立的,会变化的,不自主自由的。这也不符“我”的特征,所以受也不会是“我”。“想”是“我”吗?想是意象中对苦、乐、不苦不乐等概念化的分析,同样需要种种其它条件才形成想,想亦是不能独立,不能不变,不能自由。如此,“想”也不是“我”。“行”与“识”也是要种种其它条件相互作用才能形成,所以“行”与“识”也不是“我”。五蕴都不是我,五蕴和合的共同体也就更不会是我了!五蕴和合的,所谓的“我”只是一个暂时形象(假名我相),不具备任何独立、不变、自由实质的“我相”。这个由五蕴和合的形象“我”,是不能独立的,依然需要太多太多的外在条件;是无常的,即生即灭的不停变化的;不自由的,受其它条件的制约。如实深刻的搜寻与观察,所谓“真实”、“不变”、“独立”、“自由”的真实“自我相”根本就不存在,我们所直觉中存在的“自我相”只是我们自己意识上的“虚妄构造”,“我”其实是从来就不曾存在过的东西。其实“无我”就是“我”的真相,这譬如我们有一个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没有任何缝隙的纯金打造的空盒子,我们的祖先曾告诉我们,这盒子里藏着一块比拳头还要巨大珍贵钻石,我们也确信这里面有着这样的一颗钻石存在,不加怀疑。但是,我们也从来不曾打开过这盒子,亲见这颗大钻石,只是珍藏再珍藏的,并小心翼翼的保护着这只盒子。当有人告诉我们这个盒子里面什么也没有时,我们很多人是决不会相信这里面没有钻石的。但有一些勇于求实的人,就想办法要来打开这盒子,当亲见这里面什么也没有时,也许当下就不再执著什么大而珍贵的钻石与这只空空的盒子了。我们确信并小心翼翼保护着的“自我”,其实就如同这颗从来就不曾存在过的大钻石一样虚妄。
这里我们还必须明白:“我相”,虽然经过分析并不存在,但在一个一般的凡人意识里“我相”就是真实的存在着,这是事实。所以,在凡夫位上看“我相”是有的,而且在佛法中说是招感未来业果的“根本无明”;在圣人的意识里,所谓的一个“我相”的实体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我相”只是一个五蕴和合的“假我”,名字上称为“我相”,实质上那个认为中的“自我”本是了不可得。
当我们彻底明白所谓的“我相”只是我们自己一不明真相的虚妄构造时,自我的那种强烈感觉就开始消失,对于“自我的执著”就开始放松,痛苦也就开始减少。当“自我感(我执)”完全消失时一切的苦也就跟随着消失;苦的完全熄灭,就是解脱,佛法中常常说是得到“涅磐”。佛陀在《杂阿含经》中就说涅磐为:“贪欲永尽,嗔恚永尽,愚痴永尽。”当一个人心中不再有贪、嗔、痴时才是真正的得到解脱!
一旦自我的那种实在感(相)消失,那么“他(人)”的实在感(相)也就不再去执著;“众生相”是一种共同相,即所有的人类为一共同相,这有区别于其他类别,这同样是一种相的分别与执著,当所有的单一个体“自我相”、“他人相”的实在感消失时,那里还会有一个共和的“众生相”呢?“寿者相”是指有时间年限(寿)和有生命(识)的一种相,当“我相”一旦破除,后边讲到的“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可以顺着被破除。佛法可说是深刻而正确的认识到了一切的人生世间的种种问题都来自于“自我”的错误认识问题,“我见”才是所有烦恼纷扰的总根源啊!所以《金刚经》是这样的反复强调“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才是真正的菩萨。
上来是关于身心“无我相”的略微解释,《金刚经》中还有直接说到外在世界的经文,如《金刚经一合理相分第三十》说:“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这是《金刚经》中最明确的说到世界相的经文。
“世界”其实就是我们生活外在依靠的一切环境。“若”要说我们所依赖生活的外部“世界”是“实有”存在“者”,它其实“即是”由种种条件(因缘)相互促成,又相互制约的“一”种整“合”运作的“情况(相)”。这种运作过程中实在不存在任何一种单一独存又自主的东西,一切都是永不停息的变化着,毫无任何一个永恒不变的实体性的存在,这就是世界上一切事事物物的真相,也是世界的真相——“一合相”。这种永不停息的相互运作的世界(一合相),看起来好像是有种种事事物物的不断生成又不断磨灭,其实所有生成的一切事物都是不能自主的存在,也不会有什么东西有所停留下来,所以我们看见的世界(一合相),其实是一个没有丝毫实体(自性)的世界(非一合相),这种世界观才是真正的正确的,符合事实的世界观(是名一合相)!这样的世界“(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其为存在(实有)或不存在(实无)的,“但”是我们一般的“凡夫之人”却总是被自己的错觉所欺骗,不是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事物物是真实独存的“有”,就是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事物物是空空如也的“无”!因为这两种错误见解的关系而生种种的“贪著”,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事物物“其事”不是实有就是实无。我们几乎所有的人都难逃出这样的两种见解,被这种两端的见解所惑乱,一般凡人的内心即永远不会有真正的宁静!唯有心中不再有这两边的见解时,我们的心才能脱落凡夫的烦恼见解,进入圣智,而得到涅槃。
我们的烦恼与困扰除了因内在“自我相”的“我执”——人生观的不正确而引发之外,还有因外在环境——世界观的不能正确认知而引发的。总之,不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会引发种种的个人问题与社会问题,当我们心中的自己的错误不能够祛除,而却总是觉得外在的一切不够圆满,时时想要通过外在的不断改造来追求人生世界的幸福,这是难得最终圆满的!甚至于有些背道而驰。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关于《金刚经》中的讲到“(离)相”的问题。前面说过《金刚经》还有一个义理中心,那就是“离一切相”。想要离一切相,那就得先来好好的研究研究什么是“相”?
“相”,就是“形象(相)”。也就是说凡是存在中的一切,都有他自己的样子,自己的特征,这就是“相”。那《金刚经》为什么要说离一切相呢?这是因为我们一般的凡人对于所有“相”的认知每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错觉(自性见),我们总觉得眼前所见到的或者感知到的一切事物都是一种实在,涵摄的一种不变、自存的本性。其实,所有存在中的一切都只是一瞬间的幻影,刹那间就成为过去,所有的一切事物根本就不会有什么东西会停留下来!我们看到的事物其实并不是他当时的真相,这尤如一幅照片,这幅照片只是代表了当时摄影时那一霎那中的情况,这张照片并不能完全代表当时的一切,更不能代表以后的一切,但我们看着这幅照片时就会觉得这就是当时的一切,甚至就是后来的一切!其实事实细细的分析是并不如此的。我们认知身边的一切事事物物无不带有着这种把瞬间当成是永恒的错觉,我们总是要把一切的认知概念化(固化)后才能确定,但是这种概念化后的认知,并不代表就是当时所见事物的真实情况(相),所以佛法教我们持戒、修定、发慧,以期能够抛开这种概念化后的不正确的认知,重新来把握所有事物的真相(实相)。这就是《金刚经》中的“见相非相,即见如来。”“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的真义!
总之,《金刚经》这是部伟大而义理卓越的经典,指导了我们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要我们怎样的来“重新认知”自己所认知的一切,正确的把握一切事事物物的真相(实相),这是怎样的值得我们来研究与诵持的一部佛教圣典。
愿——生生世世得闻佛陀的正法,研究、受持与宏传这样的经典!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