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重症肌无力综合征简介

类重症肌无力综合征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疾病名称 5 英文名称 6 类重症肌无力综合征的别名 7 分类 8 ICD号 9 流行病学 10 兰伯特伊顿综合征的病因 11 发病机制 12 兰伯特伊顿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13 兰伯特伊顿综合征的并发症 14 实验室检查 15 辅助检查 16 兰伯特伊顿综合征的诊断 17 鉴别诊断 18 兰伯特伊顿综合征的治疗 181 治疗原发病 182 药物治疗 19 预后 20 兰伯特伊顿综合征的预防 21 相关药品 22 相关检查 附: 1 类重症肌无力综合征相关药物 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兰伯特伊顿综合征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 兰伯特伊顿综合征 已经自动替换为 类重症肌无力综合征 ,可 点此恢复原貌 ,或 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 拼音

lèi zhòng zhèng jī wú lì zōng hé zhēng

2 英文参考

LambertEaton syndrome

3 概述

类重症肌无力综合征(LambertEaton syndrome)也称肌无力样综合征,是特殊类型肌无力和累及胆堿能突触的自身免疫病。由Lambert、Eaton和Rooke(1956)首先描述,该病特征是肢体近端肌群无力和易疲劳,患肌短暂用力收缩后肌力反而增强,持续收缩后呈病态疲劳。

类重症肌无力综合征多于50~70岁发病,男女之比5∶1。约60%患者合并小细胞肺癌,也见于乳腺癌、前列腺癌、胃癌、肾癌、直肠癌、淋巴瘤、急性白血病、网织细胞肉瘤等,个别合并胸腺瘤。首发症状常表现起立、上楼及步行困难,肩部肌肉较晚波及。脑神经支配肌如眼外肌和咽喉肌受累可出现上睑下垂、复视、构音障碍及吞咽困难等,较少见且受累程度较轻。

类重症肌无力综合征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障碍性疾病,是由抗P/Q型电压门控制性钙离子通道(P/Q VGCC)抗体使突触前膜钙离子通道丧失,使乙酰胆堿在突触前膜释放最小释放单位的数量减少而致肌无力。

肌电图检查表现为特征性的变化,主要所见是:低频超强重复电 神经可见相应静止肌肉诱发动作电位的波幅递减;当用与自然发生相似的频率超强重复电 时,或经一短时间大力收缩后,可见其波幅递增。

LambertEaton综合征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小细胞肺癌与肌无力综合征常相并存。有时典型的LambertEaton综合征可在肺癌的X线表现之前4年出现。他在小细胞肺癌中的发生率为3%。癌性LambertEaton综合征的患病率为非癌性LambertEaton综合征者的2倍。

4 疾病名称

类重症肌无力综合征

5 英文名称

LambertEaton syndrome

6 类重症肌无力综合征的别名

LambertEaton综合征;肌无力样综合征;兰伯特伊顿综合症;朗伊二氏综合征;兰伯特伊顿综合征

7 分类

神经内科 > 神经肌肉传递障碍疾病

8 ICD号

G708

9 流行病学

目前国内尚未查到权威性的较全面的发病率统计学资料。LambertEaton综合征多于50~70岁发病,男女之比5∶1。约60%患者合并小细胞肺癌,也见于乳腺癌、前列腺癌、胃癌、肾癌、直肠癌、淋巴瘤、急性白血病、网织细胞肉瘤等,个别合并胸腺瘤。另据文献报道,在LambertEaton综合征患者中,15%有甲状腺疾病病史,10%有白斑病史。

10 类重症肌无力综合征的病因

类重症肌无力综合征是特殊类型肌无力和累及胆堿能突触的自身免疫病。病人有NMJ突触前膜与Ach释放有关的抗原决定簇IgG自身抗体,该抗体直接作用于周围神经末梢突触前膜Ach释放部位,以及电压门控性钙通道,阻滞钙离子传递,产生NMJ传递障碍,推测自身抗原可能为电压门控性Ca2通道复合物(voltagegated Ca2channel plex)组成部分。

11 发病机制

癌性类重症肌无力综合征病人自身免疫应答主要针对肿瘤细胞抗原决定簇,后者与突触前膜某些抗原决定簇有交叉免疫性,当免疫活性细胞遇到具有特殊HLA抗原癌细胞相关抗原决定簇时,通过分子模拟机制启动免疫应答。从肺癌中获得的细胞株显示钙通道蛋白有活化抗原,推测肿瘤细胞存在相应抗体,将患者IgG注入小鼠体内,Ach释放减少,超微结构观察发现Ach释放区域功能紊乱。

非癌性LambertEaton综合征自身免疫机制不清,该综合征病人HLAB8出现率(62%)明显高于对照组(19%),非癌性肌无力样综合征组(73%)高于癌性肌无力样综合征组(50%)。Lennon等对64例非癌性肌无力样综合征患者调查发现,45%的患者有一种或多种器官(如甲状腺、胃或骨骼肌)特异性自身抗体。

病理改变:病人肌活检显示靶纤维轻度增加,非特异性Ⅱ型肌纤维萎缩,萎缩肌纤维未见群组化现象。电镜显示突触后膜皱褶和二级突触间隙面积增加,Ach囊泡及受体数目正常,神经末梢无变性。定量冷冻刻蚀电镜研究发现,病人Ach释放部位面积缩小,突触前膜单位面积和Ach释放部位单位面积膜内大颗粒数减少,排列不正常的膜内大颗粒丛集数增加,为本综合征最小Ach释放单位释放量减少提供形态学依据。

12 类重症肌无力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1几乎总是成年起病,男女之比5∶1。据报道最年轻的1例为9岁女孩,未发现肿瘤。通常亚急性起病,病程进展可不同,常在发现肿瘤前数月至数年出现肌无力和易疲劳。患肌分布与重症肌无力(MG)不同,以四肢骨骼肌为主,躯干肌、骨盆带及下肢肌、肩胛带等症状尤明显,症状下肢重于上肢,近端重于远端,表现鸭步或摇摆步态。常合并四肢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腱反射可在相应肌肉短期大力收缩后短暂恢复,合并癌性多发性神经病(carcinomatous polyneuropathy)可出现腱反射消失,肿瘤可引起其他神经系统表现,如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多灶性白质脑病及小脑变性等。部分病人主诉肌痛,以股部肌肉明显,无肌束颤动。

2首发症状常表现起立、上楼及步行困难,肩部肌肉较晚波及。脑神经支配肌如眼外肌和咽喉肌受累可出现上睑下垂、复视、构音障碍及吞咽困难等,较少见且受累程度较轻。约62%的病人起病即下肢无力,约18%有肌痛或僵直,呼吸肌力弱需人工呼吸,不常见。症状进行性加重,患者用力跺脚后可出现类似MG肌无力加重,但前几次收缩时肌力可暂时增强,也可检查手握力和髂腰肌肌力证明。可有感觉异常、关节炎样疼痛。约半数以上病人出现自主神经症状,最常见唾液分泌减少引起口干,阳痿、便秘、排尿困难、泪液和汗液分泌减少、直立性低血压、瞳孔反射异常等。症状出现顺序通常为下肢无力、自主神经障碍、上肢无力、脑神经支配肌无力、肌痛及僵直等。

3癌性与非癌性类重症肌无力综合征临床表现相似

(1)癌性类重症肌无力综合征:男性患者居多,约2/3患者伴癌肿,约60%患者合并小细胞肺癌,也见于乳腺癌、前列腺癌、胃癌、肾癌、直肠癌、淋巴瘤、急性白血病、网织细胞肉瘤等,个别合并胸腺瘤;多在60~70岁发病,很少40岁前发病,典型呈急性进行性病程,肌无力常出现于发现恶性肿瘤前数月至数年,患者常因肿瘤本身在数月至数年内死亡;本病可见于儿童,通常与肿瘤无关。

(2)非癌性类重症肌无力综合征:另1/3患者未发现肿瘤,多伴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恶性贫血、甲状腺功能低下、甲状腺功能亢进、干燥(sjögren)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斑秃、乳糜泻、牛皮癣、溃疡性结肠炎、少年型糖尿病和重症肌无力等,还有伴亚急性小脑变性的报道。

13 类重症肌无力综合征的并发症

癌性肌无力样综合征与非癌性肌无力样综合征,均可能累及到体内许多组织和器官,可有相应的肿瘤和免疫性疾病相关临床表现,如肺部症状与体征、关节炎、皮疹、内分泌功能紊乱、口干、括约肌障碍、阳痿、直立性低血压,偶也有肾上腺神经功能障碍等。

14 实验室检查

1腾龙喜试验、新斯的明试验有时呈阳性反应,但远不如重症肌无力(MG)病人敏感。

2本病患者血清乙酰胆堿受体抗体(AchRAb)水平不增高,个别可合并上睑下垂及AchRAb阳性。约34%的肌无力样综合征病人有器官特异性抗体和免疫球蛋白异常(如IgGK副蛋白)。

3血清肌酶谱多正常。

4测量125Iconotoxin标记电压门控性钙通道抗体有实用价值,肌无力样综合征P/Q型钙通道结合抗体血清学试验阳性率约95%,重症肌无力(MG)≤5%,有助于鉴别。

15 辅助检查

1神经电生理检查

(1)低频(<10Hz)重复电 波幅变化不大,肌肉复合动作电位可下降;高频(20~50Hz)重复电 后肌肉产生强烈自主收缩(持续15s或更长),动作电位波幅明显增加(增量反应),增高2~20倍(波幅增高200%以上为阳性)。神经重复电 恰与重症肌无力(MG)表现相反,是促使钙离子流入神经末梢促进Ach单位性释放所致。

(2)大力收缩15s后,如波幅增高超过25%应高度怀疑本病,超过100%可确诊。针极EMG可见小的多相运动单位电位数目增加及波幅变异,单个肌肉诱发复合动作电位波幅明显降低,单纤维肌电图显示如MG的颤搐(itch)增加。

(3)类重症肌无力综合征周围神经无异常,神经单一 可产生一个低波幅肌肉动作电位,重症肌无力(MG)病人则正常或接近正常。

2本病患者HLAB8和DR3单体型增加,类似其他自身免疫病。

3本病肌活检如重症肌无力(MG)所见,为正常或轻微非特异性变化。

16 类重症肌无力综合征的诊断

根据中老年男性肺癌病人出现肢体近端对称性肌无力或易疲劳,加之口干、括约肌功能障碍、肌痛和腱反射减弱,患肌用力收缩后肌力短暂增强,持续收缩后呈病态疲劳,腾龙喜试验不敏感,血清AchRAb阴性,肌电图高频神经重复电 呈特异性反应,抗胆堿酯酶药不敏感,通常可诊断LambertEaton综合征。

17 鉴别诊断

类重症肌无力综合征临床上应注意与MG鉴别(表1)。

类重症肌无力综合征病人偶见血清AchRAb增高,提示可能合并MG。多发性肌炎及癔症性瘫痪病人在鼓励下连续自主收缩运动可很好完成,应注意鉴别。关节炎病人因疼痛刚开始活动时运动受阻,连续活动后可减轻。应与其他表现肌无力的亚急性进行性神经肌肉疾病,如GuillainBarré综合征、腰骶神经丛病及多发性神经根病等鉴别,这些疾病均为脱髓鞘性或轴索性神经病,针极肌电图呈失神经表现有鉴别价值。

18 类重症肌无力综合征的治疗 181 治疗原发病

类重症肌无力综合征诊断即意味潜在肿瘤,尤其小细胞肺癌,一旦发现原发性肿瘤应进行病因治疗如手术、深部放疗及化疗等,缓解肿瘤症状,并可能改善神经系统症状。手术切除肺癌即使对原发病无补,但常可改善肌无力症状。若无合并肿瘤证据应随访3年以上,定期复查,给予泼尼松80mg隔天口服,硫唑嘌呤2~3mg/(kg·d)口服,症状好转或缓解后泼尼松应减量。因肿瘤可能很小,甚至尸检也不能发现。有的作者在非肿瘤病人经反复血浆交换疗法、泼尼松与硫唑嘌呤联合应用,取得很好疗效,但血浆交换疗效是暂时的。

182 药物治疗

(1)3,4二氨基吡啶(3,4diaminopyridine):可增加NMJ突触前膜Ach释放,剂量10~20mg/d,分4~5次口服。可与嗅吡斯的明(吡啶斯的明)合用,副作用小,相对无毒性。有时服药后1h出现口周感觉异常,偶有癫痫发作及精神错乱等副作用。

(2)盐酸胍酶(guanidine hydrochloride):增强肌力较新斯的明及嗅吡斯的明(吡啶斯的明)有效,剂量10~30mg/(kg·d),分4次口服。有骨髓抑制、间质性肾炎、肾小管坏死、胃肠道障碍、心房颤动及低血压等严重副作用,应从小剂量开始,尽早减量,监测血常规、肌酐和尿素氮等。已被3,4二氨基吡啶取代。

(3)Streib和Rothner用泼尼松治疗本病可使患者病情长期改善,免疫球蛋白静脉滴注也可有效。泼尼松25~60mg/d可与硫唑嘌呤23~29mg/(kg·d)隔天交替使用,辅以免疫球蛋白静脉疗法,起效需数月至1年,肌力可完全或部分恢复。

(4)抗胆堿酯酶药嗅吡斯的明(溴化吡啶斯的明)及新斯的明等对本病无效,细胞毒性药物应慎用。经胃肠道外给镁可阻滞Ach释放,加重肌无力,应慎用影响NMJ传导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钙通道阻滞药如维拉帕米(异搏定)、普鲁卡因胺、奎尼丁,β肾上腺能阻滞药和锂等;右旋箭毒堿(dtubocurarine)、琥珀酰胆堿(suxamethonium)、氯化物、戈拉碘铵(三碘季铵酚)及肌松剂对本病均有不良作用,使肌无力加重,甚至死亡。

19 预后

缓解肿瘤症状可改善神经系统症状。手术切除肺癌即使对原发病无补,也可改善肌无力症状。若无合并肿瘤证据,应定期复查,随访3年以上。肌无力常出现于发现恶性肿瘤前数月至数年,患者常因肿瘤本身在数月至数年内死亡。

20 类重症肌无力综合征的预防

查找潜在的肿瘤如肺癌等,治疗原发性肿瘤可改善神经系统症状,如未发现应定期复查。

21 相关药品

新斯的明、泼尼松、硫唑嘌呤、尿素、维拉帕米、普鲁卡因、普鲁卡因胺、奎尼丁、戈拉碘铵

22 相关检查

胆堿酯酶、尿素氮

类重症肌无力综合征相关药物 佐匹克隆胶囊

38881性状本品为胶囊剂,内容物为白色或类白色颗粒。药理作用本品常规剂量具有镇静催眠和

盐酸左布诺洛尔滴眼液

.使用中若出现脑供血不足症状时应立即停药。10.重症肌无力患者,用本品滴眼时需遵医嘱。11.定期复查

佐匹克隆片

枢神经抑制药同服可增强镇静作用。(2)与苯二氮卓类抗焦虑药和催眠药同服,戒断综合症的出现可增加。

硫酸巴龙霉素片

下列情况应慎用本品:失水、第8对脑神经损害、重症肌无力、帕金森病、肾功能损害及溃疡性结肠炎患者。4

小儿诺氟沙星糖粉

肌营养不良常见症状有哪些?

1、强直性肌营养不良:表现为面肌、咀嚼肌、胸锁乳突肌、肩带肌、四肢肌肉萎缩。表现用力或握拳后,松开困难,天气寒冷的情况下可加重本病。

2、远端型肌营养不良:主要表现为四肢的远端,手肌及足背伸屈困难,不能用足尖、足跟行走。

3、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表现为面部表情肌、肩部肌肉及上臂肱二、三头肌萎缩无力,可出现双眼闭合无力,吹哨、鼓腮、双肩上抬困难。

4、肢带型肌营养不良:表现为骨盆带肌肉萎缩无力,走路呈鸭步,患者上楼、蹲下起立困难。也可表现为上肢肩带肌萎缩无力,出现"翼状肩胛"、斜方肌、胸大肌萎缩,抬举上肢困难。

依照肌肉组织的形态和分布地方可分为三种:

横纹肌组织

平滑肌组织

心肌组织

横纹肌看起来象是由一束发状腺组成的,每条肌纤维均有横纹。它又称为随意肌或骨骼肌。但这些名称并不是很恰当,因为有些横纹肌如口轮匝肌和眼轮匝肌就不是附着在骨骼上;而喉部和食道上部的横纹肌在收缩时,并不需要意志的控制和指挥。成人身上真正的横纹肌约占人体总重量的40%。

平滑肌不能由意志控制,所以又称为不随意肌。它是由细长的细胞或肌纤维构成的,没有横纹,主要分布在体内中空器官的周壁上。内脏、呼吸道和尿道的平滑肌共占人体体重的5%-10%。

心肌是人体最重要的肌肉,是由肌纤维以一种极为复杂的方式交织而成的,构成了心壁。

横纹肌、平滑肌核心肌组织不仅形态不同,就连其运作情形也互异。平滑肌收缩速度很慢,但确是永不倦怠的;而横纹肌收缩速度非常快,但容易产生倦怠感。至于心肌不但可快速收缩,而且又永不倦怠,是一种极为强健的肌肉,因此能使心脏不断地搏动,直到生命结束为止。

我们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有肌肉。肌肉有三种:

心脏的肌肉叫心肌,由于它的收缩与舒张,才保证了心脏的不断跳动。

在血管、胃肠、膀胱、子宫、支气管、瞳孔周围以及毛发根等地方的肌肉叫平滑肌。平滑肌有较大的伸展性,它能够拉长,扩大,收缩起来缓慢而持久。

骨肉紧相连,骨肉常并称。因为肌肉附着在骨骼上面,所以称之为骨骼肌。骨骼肌的肌肉纤维有许多明亮和暗淡的横纹,所以过去又叫做横纹肌。不过,面部的一些肌肉并不附着在骨头上,而是附在皮肤上的。这些肌肉可以用来表达喜怒哀乐各种情感,故而又叫表情肌。但由于它们也是有横纹的肌肉,所以仍归类于骨骼肌。心肌也有横纹,但心肌是种特殊的肌肉结构,与骨骼肌不一样。

科学工作者研究后认为,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平滑肌出现得较早,而骨骼肌出现得最迟。

骨骼肌是通过肌腱固定在骨骼上的,它带动骨和关节,使我们做出各式各样的姿势和动作。当我们把一块糖放进嘴里时,就得让手臂上的肱二头肌和其它肌肉协同才能完成。

我们可以命令手指翻书,也可以命令双脚走路,但我们无法叫胃肠不运动。所以能够根据人的意志随意运动的骨骼肌又叫随意肌;心肌和平滑肌不受自我意志的控制,故而又叫不随意肌。平时所说的肌肉,都指骨骼肌。

人体有639块骨骼肌,总重量随年龄而有所不同:新生儿还不到体重的1/4;成年后一般约占人体体重的40%;经常进行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的人,肌肉比较发达,可以占到体重的一半左右;到了老年肌肉萎缩,水分减少,肌肉重量就可能减少到体重的25%。肌肉重量的增减,并不是数量上有了变化,而是肌肉纤维粗细不同的缘故。

1996年,美国两名科学家宣称,他们在头部发现了一块新的肌肉,其作用是帮助咀嚼食物。如果这样,那么,骨骼肌总数也就增加到640块了。

肌肉在拉丁文里是由"小老鼠"演变而来的。在希腊文里,"肌肉"和"老鼠"的意思完全一样。不过,同是肌肉,它们的模样却有很大差别:有的细长,有的粗短,有的呈三角形,但多数肌肉为梭子状,中间宽大,两头尖细。

肌肉的大小也不一样。例如,成年人大腿上的股四头肌常有2千克重,而耳朵里的镫骨肌长不足0.2厘米,轻得可怜,然而,它却有调节音响的作用。

每块肌肉都由许许多多的肌纤维组成,它们很结实,但长短悬殊。短的只有0.1厘米,长的可以超过33厘米。

人体肌肉及其分布 -------------------------------------------------------------------------------- 骨骼肌是运动系统的动力器官,广泛分布于人体各部 ,在神经系的指挥下,完成随意运动 。 1肌肉的形态结构 肌肉按形态可分为长肌、短肌、阔肌和轮匝肌四类。 每块肌肉按组织结构可分为肌质和肌腱两部分。肌质位于肌肉的中 央,由肌细胞构成,有收缩功能;肌腱位于两端,是附着部分,由 致密结缔组织构成。每块肌肉通常都跨越关节附着在骨面上,或一 端附着在骨面上,另一端附着在皮肤。一般将肌肉较固定的一端称 为起点,较活动的一端称为止点。 2肌肉的辅助结构 肌肉的辅助结构主要有筋膜、滑液囊和腱鞘,是肌肉周围的结缔组 织所形成的结构,有保护肌肉和辅助肌肉运动的作用。 3全身各部的主要肌肉 人体全身的肌肉可分为头颈肌、躯干肌和四肢肌。 (1)头颈肌:头颈肌可分为头肌和颈肌 。 头肌可分为表情肌和咀嚼肌。表情肌位于头面部皮下,多起于颅骨 ,止于面部皮肤。肌肉收缩时可牵动皮肤,产生各种表情。咀嚼肌 为运动下颌骨的肌肉,包括浅层的颞肌和咬肌,深层的翼内肌和翼 外肌。 (2)躯干肌:躯干肌包括背肌、胸肌、膈肌和腹肌等。 背肌可分为浅层和深层。浅层有斜方肌和背阔肌。深层的肌肉较多 ,主要有骶棘肌。 胸肌主要有胸大肌、胸小肌和肋间肌。 膈位于胸、腹腔之间,是一扁平阔肌,呈穹窿形凸向胸腔,是主要 的呼吸肌,收缩时助吸气,舒张时助呼气。 腹肌位于胸廓下部与骨盆上缘之间,参与腹壁的构成。可分为前外 侧群和后群。前外侧群包括位于前正中线两侧的腹直肌和外侧的三 层扁阔肌,这三层阔肌由浅而深依次为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 、肌。后群有腰方肌。 (3)四肢肌:四肢肌可分为上肢肌和下肢肌。 A上肢肌:上肢肌结构精细,运动灵巧,包括肩部肌、臂肌、前臂 肌和手肌。 肩部肌分布于肩关节周围,有保护和运动肩关节的作用。其中较重 要的有三角肌。 臂肌均为长肌,可分为前后两群。前群为屈肌,有肱二头肌、肱肌 和喙肱肌;后群为伸肌,为肱三头肌。 前臂肌位于尺、桡骨的周围,多为长棱形肌,可分为前、后两群。 前群为屈肌群;后群为伸肌群。 手肌位于手掌。分为外侧群、内侧群和中间群。 B下肢肌:下肢肌可分为髋肌、大腿肌、小腿肌和足肌。 髋肌起自躯干骨和骨盆,包绕髋关节的四周,止于股骨。按其部位 可分为两群。 髋内肌位于骨盆内,主要有髂腰肌、梨状肌和闭孔内肌。 髋外肌位于骨盆外, 主要有臀大肌、臀中肌、 臀小肌和闭孔外肌。 大腿肌分为前、内、后三群,分别位于股部的前面、内侧面和后面。 前群有股四头肌和缝匠肌。 内群位于大腿内侧,有耻骨肌、长收肌、短收肌、大收肌和股薄肌 等。 后群包括外侧的股二头肌和内侧的半腱肌、半膜肌。 小腿肌可分为前、外、后三群。 足肌可分为背肌与足底肌。

希望这对你有。

肌肉充血是健身或者运动以后产生的自然现象,所以健身以后都会感觉肌肉涨涨的,就是因为充血的原因。

先说乳酸吧,乳酸是肌肉无氧代谢的产物,猛然锻炼以后肌肉会产生很多乳酸,然后在肌肉中不能很快的散开就会造成疼痛的感觉,要想缓解的话,可使用以下几个方法。

缓解肌肉充血的办法:

1运动后放松 运动后可躺在海棉垫或藤垫上休息片刻,平躺时脚放置的位置应略高于头,或是与头的高度平。切不可躺在有水汽的地上。休息片刻后可进行头手倒立或是靠墙手倒立,时间3-10秒,可进行几次,有利于下肢血液回流心脏。然后再抖动四肢,先抖动、拍打大腿或是上臂,后抖动小腿或前臂。

2运动后按摩 运动后按摩是消除疲劳的重要手段。按摩的主要手法有抖动、点穴、揉捏、叩打、推摩等。首先是抖动四肢,主要是放松肘、膝关节以及四肢肌肉群;上肢常用点按穴位有偏历、曲池、手五里、臂月需等穴,可解除手臂、肘部的酸痛和肿痛,以及肩臂痛、颈项拘挛等运动后造成的各种不适症状。下肢常用点按穴位有承扶、委阳、承山、昆仑、足三里等穴,可解除腰骶臀股部疼痛、腿足挛痛腰腿拘急疼痛、项强、腰痛、膝胫酸痛等症状。揉捏叩打时,先推摩大肌肉,后推摩小肌肉,一侧推摩后,再推摩另一侧。如是相互间进行全身推摩。背部的俞穴多位于脊椎旁开1.5寸处,推摩放松多以脊椎旁开1.5寸处和肩部的肩外俞、肩井、肩胛骨处的天宗为主,可解除背部疼痛、颈项强直。几种手法结合可起到良好的放松效果,且恢复快。对人体的五脏六腑也有保健作用。

3补充营养:运动后及时补充人体需要的营养,也是消除疲劳的有效手段高强度训练的运动员应该每天不断地补充所消耗的肝糖,水分和钾。而且,碳水化合物和水分应该尽可能快地在训练后30分钟内补充上以便迅速恢复体力。

4睡眠:充足的睡眠保证体能和身体各技能的恢复。有效提高身体恢复力,降低疲劳

5温水浴:洗温水澡能使大脑皮层受到温和刺激,对周围神经有良好的作用。还能使肌肉的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使积聚在肌肉中的乳酸和其他废物很快排出,从而消除疲劳。

や涙⌒諪吥丅 : 晨操 晨起后,做约20分钟的徒手操,既可振奋精神迎接一天的挑战,又可保持青春体态。 上楼梯 每周上下楼梯三至四次,每次连续30分钟,便可消耗约400卡路里热量,还可强健小腿、大腿和股部肌肉。 原地跑 在室内或过道挑选一块约一平方米左右的空地,赤脚原地坚持每天跑15分钟。 步行 饭后45分钟左右,以每小时4。8公里的速度步行,热量消耗很快,若在饭后2—3小时再步行一次,效果更佳。 跳绳 只要有足够的空间,跳绳可随时随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08506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8
下一篇2023-10-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