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感受器: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颈动脉窦由颈总神经接收支配。牵拉它等于给予其刺激,相当于血压升高的刺激,引起神经冲动。于是通过神经体液等一系列调节,使血压下降。相反,夹闭颈总动脉,血压下降,刺激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提示血压下降,又通过神经体液一系列机制升高血压。希望你能明白!
点一下好评,真心的祝愿你万事如意!
胸闷是一种主观感觉,即呼吸费力或气不够用。轻者若无其事,重者则觉得难受,似乎被石头压住胸膛,甚至发生呼吸困难。它可能是身体器官的功能性表现,也可能是人体发生疾病的最早症状之一。不同年龄的人胸闷,其病因不一样,治疗不一样,后果也不一样。 一、功能性胸闷(即无器质性病变的胸闷):在门窗密闭、空气不流通的房间内逗留较长时间,或遇到某些不愉快的事情,甚至与别人发生口角、争执,或处于气压偏低的气候中,往往会产生胸闷、疲劳的感觉。经过短时间的休息、开窗通风或到室外呼吸新鲜空气、思想放松、调节情绪,很快就能恢复正常。像这一类的胸闷可以说是功能性的胸闷,不必紧张、也不必治疗。 二、病理性胸闷(即有器质性病变的胸闷):胸闷不仅可以是生理性的,也可以是由于身体内某些器官发生疾病而引起的,即病理性的胸闷。如: 1呼吸道受阻:气管支气管内长肿瘤、气管狭窄,气管受外压(甲状腺肿大、纵隔内长肿瘤); 2肺部疾病:肺气肿、支气管炎、哮喘、肺不张、肺梗塞、气胸; 3心脏疾病:某些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冠心病、心脏肿瘤; 4膈肌病变:膈肌膨升症、膈肌麻痹症; 5体液代谢和酸碱平衡失调等。 病理性胸闷可以突然发生,也可以缓慢发生。突然发生的多数是由于急性外伤性或自发性气胸,急性哮喘、急性气管内异物心脏病急性发作、急性肺梗塞等。缓慢性的胸闷则是随着病程的延长,症状逐渐加重。儿童发生胸闷多数提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或纵隔肿瘤;青年人发生胸闷多数提示患有自发性气胸、纵隔肿瘤、风湿性心脏瓣膜病;老年人发生胸闷多数提示患有肺气肿、冠心病等。 总之,对于胸闷必须引起重视,以免延误必要的治疗。你应该到医院去进行胸部透视、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液生化等检查以及肺功能测定,以便临床医师进一步确诊。
参考资料:
体位变化导致血压变化和重力代偿机制有关。
不同的体位人体的血压可有一定范围的变化。一般卧位小于坐位,坐位小于立位,与重力代偿机制有关。人从卧位转为立位或坐位时,胸腔内的血液转入腹腔与下肢静脉。这时心肺容量感受器受到的扩张程度减少,交感活动增加,迷走活动减弱。因此外周阻力、静脉张力、心率均将增加。
(十七)内脏神经
1. 内脏神经的区分和分布,内脏运动神经的概念
(1)区分和分布:内脏神经系统visceral nervous system,按照分布部位的不同,可分为中枢部和周围部。周围部主要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平滑肌和腺体,故名内脏神经。
按照纤维的性质,可分为感觉和运动两种纤维成分。内脏感觉神经如同躯体感觉神经,其初级感觉神经元也位于脑神经节和脊神经节内,周围支则分布于内脏和心血管等处的内感觉器,把感受到的刺激传递至各级中枢,也可到达大脑皮质。内脏感觉神经传来的信息经中枢整合后,通过内脏运动神经调节这些器官的活动,从而在维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动态平衡和机体正常生活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2)内脏运动神经visceral motor nerve 的概念:内脏运动神经调节内脏、心血管的运动和腺体的分泌,通常不受人的意志控制,是不随意的,故有人将内脏运动神经称为自主神经系autonomic nervous system;又因它主要是控制和调节动、植物共有的物质代谢活动,并不支配动物所特有的骨骼肌的运动,所以也称之为植物神经系vegetative nervous system。
根据形态、功能和药理的特点,内脏运动神经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 内脏运动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在形态结构上的差异如下:
(1)支配的器官不同:躯体运动神经支配骨骼肌,一般都受意志的控制;内脏运动神经则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一定程度上不受意志的控制。
(2)纤维成分不同:躯体运动神经只有一种纤维成分,内脏运动神经则有交感和副交感两种纤维成分,而多数内脏器官又同时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
(3)神经元数目不同:躯体运动神经自低级中枢至骨骼肌只有一个神经元。而内脏运动神经自低级中枢发出后并在周围部的内脏运动神经节(植物性神经节)交换神经元,再由节内神经元发出纤维到达效应器。因此,内脏运动神经从低级中枢到达所支配的器官需经过两个神经元(肾上腺髓质例外,只需一个神经元)。第一个神经元称节前神经元preganglionic neuron,胞体位于脑干和脊髓内,其轴突称节前纤维。第二个神经元称节后神经元postganglionic neuron ,胞体位于周围部的植物性神经节内,其轴突称节后纤维。节后神经元的数目较多,一个节前神经元可以和多个节后神经元构成突触。
(4)纤维粗细不同:躯体运动神经纤维一般是比较粗的有髓纤维,而内脏运动神经纤维则是薄髓(节前纤维)和无髓(节后纤维)的细纤维。
(5)节后纤维分布形式不同:内脏运动神经节后纤维的分布形式和躯体神经亦有不同。躯体神经以神经干的形式分布,而内脏神经节后纤维常攀附脏器或血管形成神经丛,由丛再分支至效应器。
内脏运动神经节后纤维的终末与效应器的连接,缺少像躯体运动神经那样单独的末梢装置,而是常以纤细神经丛的形式分布于肌纤维和腺细胞的周围。
2. 交感神经的组成,分布和功能
1.交感神经的组成
(1)交感神经 sympathetic nerve: 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胸1~腰2或腰3节段的灰质侧柱的中间带外侧核。交感神经节前纤维起自此核的细胞,因此交感神经又称交感部或胸腰部。交感神经的周围部包括交感干、交感神经节,以及由节发出的分支和交感神经丛等,根据交感神经节所在位置不同,又可分为椎旁节和椎前节。
(2)椎旁神经节paravepal ganglia:即交感干神经节ganglia of
sympathetic trunk ,位于脊柱两旁,借节间支interganglionic panches 连成左、右两条交感干sympathetic trunk 。交感干上至颅底,下至尾骨,于尾骨的前面两干合并。交感干分颈、胸、腰、骶、尾5部。各部交感干神经节的数目,除颈部有3~4个节和尾部为1个节外,其余各部均与该部椎骨的数目近似,每一侧交感干神经节的总数约为19~24个。交感干神经节由多极神经元组成,大小不等,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即起自这些细胞。
(3)椎前神经节prevertepal ganglia:呈不规则的节状团块,位于脊柱前方,腹主动脉脉支的根部,故称椎前节。节包括腹腔神经节celiac ganglia ,肠系膜上神经节 superior mesenteric ganglia,肠系膜下神经节inferior mesenteric ganglia及主动脉肾节 aorticorenal ganglia等。
(4)交通支communicating panches:每一个交感干神经节与相应的脊神经之间有交通支相连,分白交通支和灰交通支两种。白交通支主要由有髓鞘的节前纤维组成,呈白色,故称白交通支;节前神经元的细胞体仅存在于脊髓T 1~12和L 1~3节段的脊髓侧角,白交通支也只存在于T 1~L 3各脊神经的前支与相应的交感干神经节之间。灰交通支连于交感干与31对脊神经前支之间,由交感干神经节细胞发出的节后纤维组成,多无髓鞘,色灰暗,故称灰交通支。
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的行程,有3种去向:
①终止于相应的椎旁节,并交换神经元。
②在交感干内上行或下行后,终于上方或下方的椎旁节。一般认为来自脊髓上胸段(T 1~6)中间带外侧核的节前纤维,在交感干内上升至颈部,在颈部椎旁
神经节换元;中胸段者(T 6~10)在交感干内上升或下降,至其它胸部交感神经节
换元;下胸段和腰段者(T 11~L 3)在交感干内下降,在腰骶部交感神经节换元。
③穿过椎旁节后,至椎前节换神经元。
交感神经节后纤维也有3种去向: ①发自交感干神经节的节后纤维经灰交通支返回脊神经,随脊神经分布至头颈部、躯干和四肢的血管、汗腺和竖毛肌等。31对脊神经与交感干之间都有灰交通支联系,脊神经的分支一般都含有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②攀附动脉走行,在动脉外膜形成相应的神经丛(如颈内、外动脉丛,腹腔丛,肠系膜上丛等),并随动脉分布到所支配的器官。 ③由交感神经节直接分布到所支配的脏器。
2.交感神经的分布
(1)颈部: 颈交感干位于颈血管鞘后方,颈椎横突的前方。一般每侧有3~4个交感神经节,多者达6个,分别称颈上、中、下节。
颈上神经节superior cervical ganglion 最大,呈梭形,位于第l ~3颈椎横突前方,颈内动脉后方。颈中神经节middle cervical ganglion 最小,有时缺如,多者达3个,位于第6颈椎横突处。颈下神经节inferior cervical ganglion 位于第7颈椎处,在椎动脉的始部后方,很少为2个,常与第1胸神经节合并成颈胸神经节cervicothoracic sanglion (亦称星状神经节Stellate ganglion )。
颈部交感干神经节发出的节后神经纤维的分布,可概括如下:①经灰交通支连于8对颈神经,并随颈神经分支分布至头颈和上肢的血管、汗腺、竖毛肌等,②分支直接至邻近的动脉,形成颈内动脉丛、颈外动脉丛、锁骨下动脉丛和椎动脉丛等,伴随动脉的分支至头颈部的腺体(泪腺、唾液腺、口腔和鼻腔粘膜内腺体、甲状腺等)、竖毛肌、血管、瞳孔开大肌。③发出的咽支,直接进入咽壁,与迷走神经、舌咽神经的咽支共同组成咽丛。④3对颈交感神经节分别发出心上、心中和心下神经,下行进入胸腔,加入心丛。
(2)胸部:胸交感干位于肋骨小头的前方,每侧有10~12个(以11个最为多见)胸交感神经节thoracic sanglia。胸交感干发出下列分支:①经灰交通支连接12对胸神经,并随其分布于胸腹壁的血管、汗腺、竖毛肌等。②从上5对胸交感于神经节发出许多分支,参加胸主动脉丛、食管丛、肺丛及心丛等。③内脏大神经greater splanchnic nerve 由穿过第5或第6~9胸交感干神经节的节前纤维组成,向前下方走行中合成一干,并沿椎体前面倾斜下降,穿过膈脚,主要终于腹腔节。④内脏小神经 lesser splanchnic nerve,由穿过第10~12胸交感干神经节的节前纤维组成,下行穿过膈脚,主要终于主动脉肾节。由腹腔节、主动脉肾节等发出的节后纤维,分布至肝、脾、肾等实质性脏器和结肠左曲以上的消化管。
(3)腰部:约有4对腰神经节,位于腰椎体前外侧与腰大肌内侧缘之间。腰交感干发出分支有:①灰交通支连接5对腰神经,并随腰神经分布。 ②腰内脏神经lumbar splanchnic nerves由穿过腰神经节的节前纤维组成,终于腹主动脉丛和肠系膜下丛内的椎前神经节,并交换神经元。节后纤维分布至结肠左曲以下的消化道及盆腔脏器,并有纤维伴随血管分布至下肢。当下肢血管痉挛时,可手术切除腰交感干以获得缓解。
(4)盆部: 盆交感干位于骶骨前面,骶前孔内侧,有2~3对骶交感干神经节sacral ganglia和一个奇神经节ganglion impar。节后纤维的分支有:①灰交通支,连接骶尾神经,分布于下肢及会阴部的血管、汗腺和竖毛肌。②一些小支加入盆丛,分布于盆腔器官。
综合以上所述,可见交感神经节前、节后纤维分布均有一定规律:
如来自脊髓胸1~5节段中间带外侧核的节前纤维,更换神经元后,其节后纤维支配头、颈、胸腔脏器和上肢的血管、汗腺和坚毛肌;
来自脊髓T 5~12节段中间带外侧核的节前纤维,更换神经元后,其节后纤维支
配肝、脾、肾等实质性器官和结肠左曲以上的消化管; 来自脊髓上腰段中间带外侧核的节前纤维,更换神经元后,其节后纤维支配结肠左曲以下的消化管,盆腔脏器和下肢的血管、汗腺和竖毛肌。
3. 副交感神经的组成。分布和功能
(1)副交感神经的组成:副交感神经psrasympathetic nerve 的低级中枢位于脑干的副交感脑神经核和脊髓骶部第2~4节段灰质的骶副交感核,由这些核的细胞发出的纤维即节前纤维。
周围部的副交感神经节,称器官旁节和器官内节,节内的细胞即为节后神经元,位于颅部的副交感神经节较大,肉眼可见,计有睫状神经节、下颌下神经节、翼腭神经节和耳神经节等。颅部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即在这些神经节内交换神经元,然后发出节后纤维随相应脑神经到达所支配的器官。节内并有交感神经及感觉神经纤维通过(不交换神经元),分别称为交感根及感觉根。此外,还有位于身体其它部位很小的副交感神经节,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例如:位于心丛、肺丛、膀胱丛和子宫阴道丛内的神经节,以及位于支气管和消化管壁内的神经节等。
(2) 副交感神经的分布和功能
1.颅部副交感神经 其节前纤维行于第Ⅲ、Ⅶ、Ⅸ、X 对脑神经内,已于脑神经中详述,现概括介绍如下。
(1)随动眼神经走行的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由中脑的动眼神经副核发出,进入眶腔后到达睫状神经节内交换神经元,其节后纤维进入眼球壁,分市于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
(2)随面神经走行的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由脑桥的上泌涎核发出,一部分节前纤维经岩大神经至翼腭窝内的翼腭神经节换神经元,节后纤维分布于泪
腺、鼻腔、口腔以及腭粘膜的腺体。另一部分节前纤维经鼓索,加入舌神经,再到下颌下神经节换神经元节后纤维分布于下颌下腺和舌下腺。
(3)随舌咽神经走行的副交感节前纤维,由延髓的下泌涎核发出,经鼓室神经至鼓室丛,由丛内发出岩小神经至卵圆孔下方的耳神经节换神经元,节后纤维经耳颞神经分布于腮腺。
(4)随迷走神经走行的副交感节前纤维,由延髓的迷走神经背核发出,随迷走神经的分支到达胸、腹腔脏器附近或壁内的副交感神经节换元,节后纤维分布于胸、腹腔脏器(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盆腔脏器等除外)。
2.骶部副交感神经节 前纤维由脊髓骶部第2~4节段的骶副交感核发出,随骶神经出骶前孔,又从骶神经分出组成盆内脏神经pelvic splanchnic nerves 加入盆丛,随盆丛分支分布到盆腔脏器,在脏器附近或脏器壁内的副交感神经节交换元,节后纤维支配结肠左曲以下的消化管和盆腔脏器。 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区别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是内脏运动神经,常共同支配一个器官,形成对内脏器官的双重神经支配,两者主要的区别。
1.低级中枢的部位不同 交感神经低级中枢位于脊髓胸腰部灰质的中间带外侧核,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则位于脑干脑神经副交感核和脊髓骶部的副交感核。
2.周围部神经节的位置不同 交感神经节位于脊柱两旁(椎旁节)和脊柱前方(椎前节),副交感神经节位于所支配的器官附近(器官旁节)或器官壁内(器官内节)。因此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比交感神经长,而其节后纤维则较短。
3.节前神经元与节后神经元的比例不同 一个交感节前神经元的轴突可与许多节后神经元形成突触,而一个副交感节前神经元的轴突则与较少的节后神经元形成突触。所以交感神经的作用范围较广泛,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则较局限。
4.分布范围不同 交感神经在周围的分布范围较广,除至头颈部、胸、腹腔脏器外,尚遍及全身血管、腺体、竖毛肌等。副交感神经的分布则不如交感神经广泛,一般认为大部分血管、汗腺、竖毛肌、肾上腺髓质均无副交感神经支配。
5.对同一器官所起的作用不同 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即是互相桔抗又是互相统一的。例如:当机体运动时,交感神经兴奋增强,副交感神经兴奋减弱、相对抑制,于是出现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支气管扩张、瞳孔开大、消化活动受抑制等现象。这表明,此时机体的代谢加强,能量消耗加快,以适应环境的剧烈变化。而当机体处于安静或睡眠状态时,副交感神经兴奋加强,交感神经相对抑制,因而出现心跳减慢、血压下降、支气管收缩、瞳孔缩小、消化活
动增强等现象,这有利于体力的恢复和能量的储存。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活动,是在脑的较高级中枢,特别是在下丘脑和大脑边缘叶的调控下进行的。
4. 重要器官的内脏运动神经支配
(一)眼球
1.交感神经 节前纤维起自脊髓T 1~12侧角,经胸及颈交感干上升至颈上节,交
换神经元后,节后纤维经颈内动脉丛、海绵丛,再穿经睫状神经节分布到瞳孔开大肌和血管,另有部分交感纤维经睫状长神经到达瞳孔开大肌。
2.副交感神经 节前纤维起自中脑动眼神经副核(E —W 核),随动眼神经走行,在睫状神经节换元后,节后纤维经睫状短神经分布于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 支配眼球的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瞳孔开大,虹膜血管收缩,切断这些纤维出现瞳孔缩小。损伤脊髓颈段和延髓及脑桥的外侧部,亦可产生同样结果。据认为,这是因为交感神经的中枢下行束经过上述部位。临床上所见病例除有瞳孔缩小外,还可出现眼睑下垂及同侧汗腺分泌障碍等症状(称Horner 综合征)。这是因为交感神经除司瞳孔外,也管理眼睑平滑肌即睑板肌(M ü ller)与头部汗腺的分泌。 副交感神经兴奋,瞳孔缩小,睫状肌收缩。切断这些纤维,瞳孔散大及调节视力的功能障碍。临床上损伤动眼神经,除有副交感神经损伤症状外,还出现大部分眼球外肌瘫痪症状。
(二)心
1.交感神经节 前纤维起自脊髓T 1~4,5节段的侧角,至交感干颈上、中、下节
和上胸节交换神经元,自节发出颈上、中、下心支及胸心支,到主动脉弓后方和下方,与来自迷走神经的副交感纤维一起构成心丛,心丛再分支分布于心脏。
2.副交感神经 节前纤维由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发出,沿迷走神经心支走行,在心神经节交换元后,分布于心脏。
刺激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引起心动过速,冠状血管舒张。刺激副交感迷走神经,引起心动过缓,冠状血管收缩
5. 内脏感觉神经(牵涉痛) 如同躯体感觉神经一样,内脏感觉神经元的细胞体亦位于脑神经节和脊神经节内,也是假单极神经元,其周围突是粗细不等的有髓或无髓纤维。
脑神经节包括膝、舌咽神经下节、迷走神经下节,神经节细胞的周围突,随同面、舌咽、迷走神经分布于内脏器官,中枢突随同面、舌咽、迷走神经进入脑干,终止于孤束核。
脊神经节细胞的周围突,随同交感神经和骶部副交感神经分布于内脏器官,中枢突随同交感神经和盆内脏神经进入脊髓,终于灰质后角。在中枢内,内脏感觉纤维完成内脏一内脏反射;或形成内脏一躯体反射;另方面则可经过较复杂的传导途径,将冲动传导到大脑皮层,形成内脏感觉。
最新的研究表明,内脏感觉神经除传导内脏感觉和痛觉外,尚具有传出功能,参与某些炎性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 内脏感觉神经与躯体感觉神经的不同之处。
1.痛阈较高 内脏感觉纤维的数目较少,且多为细纤维,痛阈较高,一般强度的刺激不引起主观感觉。例如,在外科手术挤压、切割或烧灼内脏时,病人并不感觉疼痛。但脏器活动较强烈时,则可产生内脏感觉,如胃的饥饿收缩、直肠和膀胱的充盈等均可引起感觉。这些感觉的传入纤维,一般认为多与副交感神经伴行进入脑干。此外,在病理条件下或极强烈刺激下,则可产生痛觉。例如,内脏器官过度膨胀受到牵张、平滑肌痉挛以及缺血和代谢产物积聚等,皆可刺激神经末梢产生内脏痛。一般认为,内脏痛觉纤维多与交感神经伴行进入脊髓。
2.弥散的内脏痛 内脏感觉的传入途径比较分散,即一个脏器的感觉纤维经过多个节段的脊神经进入中枢,而一条脊神经又包含来自几个脏器的感觉纤维。因此,内脏痛往往是弥散的,定位亦不准确。例如,心脏的痛觉纤维伴随交感神经(主要是;心中、心下神经)经第l ~5胸神经进入脊髓。内脏痛觉纤维除和交感神经伴行外,尚有盆腔部分脏器的痛觉冲动通过盆内脏神经(副交感神经)到达脊髓。气管和食管的痛觉纤维可能经迷走神经传入脑干,经脊神经进入脊髓。
牵涉性痛:(中大2003)当某些内脏器官发生病变时,常在体表一定区域产生感觉过敏或痛觉,这种现象称为牵涉性痛。临床上将内脏患病时体表发生感觉过敏以及骨骼肌反射性僵硬和血管运动、汗腺分泌等障碍的部位称为海德带(Head zones ),该带有助于内脏疾病的定位诊断。牵涉性痛有时发生在患病内脏邻近的皮肤区,有时发生在距患病内脏较远的皮肤区。例如,心绞痛时,常在胸前区及左臂内侧皮肤感到疼痛。肝胆疾患时,常在右肩部感到疼痛等。
关于牵涉性痛的发生机制,现在认为,发生牵涉性痛的体表部位与病变器官往往受同一节段脊神经的支配,体表部位和病变器官的感觉神经进入同一脊髓节段,并在后角内密切联系。因此,从患病内脏传来的冲动可以扩散或影响到邻近的躯体感觉神经元,从而产生牵涉性痛。近年来神经解剖学研究表明,一个脊神经节神经元的周围突分叉到躯体部和内脏器官,并认为这是牵涉痛机制的形态学基础。
资料有限,只能给你几个建议考虑:
1,心律失常,这个年龄段最有可能就是窦性心动过速和房性心律失常,处理方法:建议去医院心内科做心电图观察。
2,高血压所致冠状动脉、周围血管硬化:冠状动脉是给心脏供血的血管,硬化的血管在做功量加大(运动、情绪激动、饱餐、劳累)时,心脏供血相对不足,心肌缺氧会导致胸闷。但是考虑到,你的年龄,高血压可能不是很大,除非你有肾脏病变或者内分泌失常。处理方法:一,测量静息时血压两次以上;二,抽血做生化、肾功能、离子、甲功五项检查;三,必要时做心脏彩超甚至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有无心脏病变或者先天心脏病。
3,交感神经功能亢进:这个需要调理,服药拮抗。
需注意的是:如果问题不严重,可以调节生活习惯、饮食、心态同时适当减少运动量即可缓解。请您自己考虑方式,检查清楚。祝你好运。
动脉血压的神经体液调节及药物的影响
目的 通过观察神经、体液因素及药物等对动脉血压的作用及影响,加深理解动脉血压作为心血管功能活动的综合指标、及其相对恒定的调节原理和重要意义。学习大动物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实验原理 动脉血压是心血管功能活动的综合指标。正常心、血管的活动在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控制下,保持相对稳定,动脉血压相对恒定。因而通过改变神经、体液因素或施加药物,观察动脉血压的变化,以间接反映诸因素对心、血管功能活动的调节及影响。动脉血压的相对恒定对于保持各组织、器官正常的血液供应和物质代谢是极其重要的,动脉血压的剧烈变化会显著影响各组织、器官的正常活动。当动脉血压大大降低时,会造成组织、器官的血供严重不足,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此时需要及时救治。
心脏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的双重支配。交感神经兴奋通过其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erine,NE)与心肌细胞膜上的b1受体结合,引起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血压升高。迷走神经兴奋通过其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与心肌细胞膜上的M受体结合,引起心率减慢、心房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血压降低。
绝大多数血管受交感神经支配。交感缩血管神经兴奋通过其末梢释放的NE与血管平滑肌上的a受体结合,引起血管收缩,循环外周阻力增大,血压升高。反之,交感缩血管神经的紧张性降低,血管舒张,循环外周阻力减小,血压下降。
本实验通过切断、刺激支配心、血管的神经以及给药或体液因素等方法,除可直接观察心率、心脏收缩力及缩血管效应外,还可通过观察动脉血压的变化间接了解心、血管活动的变化情况。
实验器材和药品
1.动物 家兔。
2.器材 兔手术台、捕绑固定用绳、哺乳类动物手术器械、纱布、搪瓷碗、盛毛筒、量筒、手术灯、动脉插管、股动脉插管、动脉夹、血压换能器、石蜡油、多道生理记录仪或计算机记录分析系统、心电图记录导线、双凹夹、铁支架、保护电极、电子刺激器、2ml注射器、5ml注射器、20ml注射器、有色丝线、棉线、20%氨基甲酸乙酯、肝素(1000单位/毫升)、5%柠檬酸钠、1:1万肾上腺素、1:1万去甲肾上腺素、生理盐水、1%肝素生理盐水、01%多巴胺、1:10万异丙肾上腺素、25%妥拉唑林、01%普萘洛尔。
实验步骤和方法
1.实验装置 计算机Biolap98软件系统的使用:打开计算机,显示windows桌面。点击图标“biolap98”,进入BL-310智能型生物信号显示与处理系统。点击“可进行生理、药理、毒理、病理等实验”,进入主画面。点击菜单“输入信号”栏,选择通道1及标Ⅱ导联显示动物心电,通道2显示压力曲线;点击菜单“显示方式”栏,选择双通道显示方式。调节增益至100左右,时间常数为“DC”,滤波用“1kHz”。
如用多道生理记录仪,则打开电源后,校正两个通道的扫描电压,并调节增益至适当位置。打开记录仪,调节描笔的位置,校正描笔的摆动幅度。
电子刺激器的准备 打开电源,选择“连续”刺激方式,波宽为05ms,电压为2~3V,频率为16Hz。将刺激电极连接于刺激器。
检查血压换能器,用石蜡油将其充满,将换能器三通管与动脉插管的导管相连,将换能器导线与计算机或多道生理记录仪相连。
2.准备动物 秤重后,用20%氨基甲酸乙酯按每公斤体重1克的剂量从耳缘静脉缓慢注入,动物麻醉的标志为四肢松软,角膜反射消失。麻醉后用绳子将动物背位固定于手术台上,打开手术台底部的电灯保温。剪去颈部手术野的毛以便施行手术。
3.手术 沿颈部正中线切开皮肤6~7厘米,用止血钳沿正中线分离皮下组织及肌肉(胸舌骨肌),暴露出气管。用两把组织钳分别夹住气管两侧的皮肤和肌肉的边缘,并将其拉向两侧,即可见到气管两侧与气管平行的左、右颈总动脉及与其相伴而行的一束神经,这束神经中包括迷走神经、交感神经和减压神经。由于神经被包绕于动脉鞘中,所以应小心分离颈动脉鞘,仔细辨认三条神经。迷走神经最粗,交感神经较细,减压神经最细且常与交感神经紧贴再一起。一般先分离颈总动脉与迷走神经,然后分离减压神经与交感神经。每条神经各分离出2~3厘米,并在各神经下穿一条不同颜色的丝线以便区别和使用。右侧颈总动脉下穿一条线备用,左侧颈总动脉用于血压测量,在其远心端(头端)和近心端各穿一条线备用。
图14-1 兔颈部血管、神经的解剖位置
4.插动脉插管 插管前先用肝素生理盐水注满插管,检查插管有无破裂,插管尖端是否光滑,不光滑时要用砂纸磨搽。再次钝性分离左颈总动脉,尽可能长的向头端分离,然后结扎动脉头端。用动脉夹(与动脉垂直并处于水平位置)夹住动脉的近心端,在尽可能长的靠远心端处用眼科剪将动脉剪开一斜口,约剪开管径的一半,然后将动脉插管向心脏方向插入动脉,用已穿好的线结扎紧插入动脉的插管,并将同一结扎线固定于插管壁。在插管的适当位置固定插管并使其与动脉的走向一致,以防止插管刺破动脉。
向耳缘静脉内注射肝素以抗凝,每公斤体重1000单位。注射后一分钟左右即可打开、移去动脉夹,此时即可见血液冲入动脉插管,同时在显示器上可见有压力波动图象,打开记录仪可记出压力搏动曲线。
5.心室搏动观察装置 将带有小旗的针灸针于胸骨柄下缘左侧垂直刺入,直至小旗随心室搏动而摇动为止,表明针尖已刺入心室肌。
6.心电引导 将心电引导线与针灸针相连接,然后将针灸针刺入动物各肢体末端并固定,在显示器上可观察到心电图象,作为心率、心律的观察指标。
观察项目
1.观察描记正常血压曲线 从正常血压曲线上可见到三级波:一级波即心跳波,是由于心脏舒缩而引起的血压波动,与心率及其节律一致。二级波即呼吸波,是由于呼吸时肺的张缩而引起的血压波动,与呼吸周期及其节律一致。一般一个呼吸波中有3~5个心跳波。三级波,不很明显,有时可清楚看到,其原因不完全清楚,可能是由于血管运动中枢紧张性活动的周期性变化所致。三级波历时最长,有数个呼吸波组成。
图14-2 兔动脉血压曲线
2.观察心率及心室收缩强度 从心电图上可准确观察和记数心率。心室收缩强度可通过观察针灸针上小旗的摆动幅度进行估计(可设一个数值为正常强度,实验时与其比较,给出大概的变化值)。
3.用动脉夹夹闭右颈总动脉15秒钟,同时观察、记录血压及心率的变化。
4.用保护电极、以适当强度和频率刺激右侧减压神经,同时观察、记录血压、心率及心室收缩强度的变化。然后用两条线在减压神经中部结扎,再于两结扎间剪断。用上述同样电刺激分别刺激减压神经的中枢端和末梢端,同时观察、记录上述各指标的变化。
5.先在手术灯下观察两耳血管网的密度及血管扩张程度,再结扎右侧交感神经,并于结扎线的末梢端(近心端)剪断,稍待片刻后再观察两耳血管网的密度及血管扩张程度的变化。然后用上述电流刺激交感神经头侧端,同时观察右耳血管网的密度及血管扩张程度的变化。
图14-3 兔耳血管对刺激和切断交感神经的反应
6.用两条线在右侧迷走神经中部结扎,并于两结扎间剪断,用上述电流分别刺激近心端和头侧端,观察、记录血压、心率及心室收缩强度的变化。
7.从耳缘静脉注入1:1万的肾上腺素03毫升,观察、记录血压、心率及心室收缩强度的变化。待完全恢复后,静脉注射1:1万的去甲肾上腺素03毫升,并进行同样观察。
8.从耳缘静脉注入01%多巴胺05ml/kg,观察血压变化。待血压恢复正常后,再注入同样剂量的多巴胺,随即注入25%妥拉唑林03ml/kg,观察血压、心率及心室收缩强度的变化。
9.从耳缘静脉注入1:10万异丙肾上腺素05ml/kg,观察血压、心率及心室收缩强度的变化。待血压等指标恢复正常后,再注入同样剂量的异丙肾上腺素,随即注入01%普萘洛尔05ml/kg,并进行同样观察。
10.股动脉插管和放血 在后肢腹股沟部切开皮肤3~5厘米,用血管钳分离皮下组织及筋膜,可看到股神经、股静脉和股动脉,股动脉的位置在中间偏后,恰被股神经和股静脉所遮盖。小心分离出股动脉约2~3厘米,穿线备用。用两个动脉夹分别夹闭末梢端和近心端,在两个动脉夹之间剪一斜口,向近心端方向插入股动脉插管,并结扎固定;插管所连导管的末端置于量杯中,为防止血液凝固,可在量杯中加入少许5%柠檬酸钠或肝素。待准备就绪,松开近心端动脉夹(不要移去)开始放血,同时密切观察血压变化,当血压降至原水平的50%上下或出现休克现象时,即停止放血,同时观察、记录血压、心率和心室收缩强度的变化。随即以较快速度从耳缘静脉输入所收集的血液,并进行同样的观察。
注意事项
1 麻醉药注射速度要缓慢,不能过量。
2 避免损伤动、静脉,严防出血。如发现出血现象,应立即止血。
3 每项实验必须在各观察指标处于正常水平的基础上进行,实验后也必须等待各指标完全恢复后,才能开始下一项实验。
高血压病人麻醉
高血压病人麻醉的关键是控制血压、心率,把握手术应激与麻醉控制的关系,补充足够的血容量,防止血压大起大落造成的心、脑、肾等脏器的损害。
一、高血压病人麻醉方法的选择
全身麻醉适用于各类手术,如麻醉者技术水平和麻醉设备及监测设备条件具备,则全身麻醉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对于胸腹部大手术而言,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更有利于应激刺激的阻断和血压的控制。肢体手术则可选择阻滞麻醉或监测下麻醉管理(MAC )
二、高血压病人麻醉的有关技术
(一)监测下麻醉管理(MAC )—是指在局麻或阻滞麻醉的基础上,以异丙酚、芬太尼等药
(二)低侵袭麻醉技术—操作均以对病人刺激最小的方式进行的麻醉技术,适于高血压病人。深静脉穿刺、动脉穿刺、留置导尿管及放置胃管等
(三)联合诱导(Co-induction) —采用两种以上麻醉诱导药物施行的麻醉诱导芬太尼—咪唑安定—异丙酚诱导方法:芬太尼2~3ug/kg,咪唑安定006~01mg/kg,异丙酚1~15mg/kg,顺序静注
(四)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
适用于胸、腹腔手术。
优点:①减少全麻药用量。
②调控血压波动。
③减轻手术应激。
④术毕清醒早。
⑤改善凝血功能,减少出血。
⑥术后镇痛,有利于稳定呼吸和循环功能。
注意:复合硬膜外阻滞发生低血压,需补充容量,维持正常CVP ,必要时应用升压药,防治严重低血压发生。
(五)深麻醉下拔管(deep anesthesia extubation)
自主呼吸恢复、呼吸次数5ml/kg,呼吸空气下SpO2>95%,或降低后复又升至>95%,胸、腹矛盾呼吸运动消失或不明显,即可拔管拔管后托起下颌,如舌下坠明显,可置入口咽通气道。仍屏气,可用面罩、麻醉机行辅助呼吸,直至恢复自主呼吸停止吸氧,观察病人吸空气后SpO2改变,如能维持SpO2>95%
三、高血压病人术中血压、心率的控制
麻醉的关键是重要生命参数如血压和心率的控制
(一)术中血压、心率的控制标准
血压不宜低于正常血压的低限(90/60mmHg)和术中血压不低于术前血压的2/3,即术前血压180/90mmHg者,血压不得低于120/60mmHg,心率,则应控制在50~90次/分水平
(二)术中血压、心率的控制标准:围术期处理
1 加强呼吸和循环功能监测
包括ECG 、NIBP 、SpO2、PETCO2及CVP 和尿量,对全身情况较差和病情较重病人选用有创血压监测,必要时Swan-Gang 漂浮导管,测定PCWP 和心排血量,指导心血
管治疗。
2 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和氧供/需平衡
(1) 防治低血压
①减少麻醉对循环的影响,正确选用麻醉药,注意剂量、方法和静注速度,控制部位麻醉阻滞范围;②及时补充血容量;③及时并正确使用强心药物和升压药物,心率快者静注去氧肾上腺素01∼05mg ,心率慢者麻黄素5∼15mg ,必要时加用阿托品02∼03mg ;④静脉连续输注多巴胺或肾上腺素。
(2) 控制高血压
①良好的麻醉与镇痛、镇静,控制强烈的交感应激反应;②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③应用利尿剂;④正确选用降压药和扩血管药。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和血压高低,选用以下药物:硝酸甘油、乌拉地尔、尼卡地平、拉贝洛尔、酚妥拉明、硝普钠等。
3)治疗心律失常
注意控制心率,识别特殊严重心律失常,对影响血流动力学的心律失常应积极处理:①快速房颤;②室性心律失常;③心脏传导阻滞。除药物治疗外,紧急情况下可安装起搏器和电复律。
(4)支持心脏功能
①调整前负荷:根据CVP 和PCWP 补充血容量或应用利尿剂;②降低后负荷:合理和正确应用扩血管药,如硝普钠等。减轻心脏负荷,增加心排;③增强心肌收缩力:应用多巴胺和米力农,后者对β 受体下调及舒张型心衰更有效;④改善心肌缺血和心肌顺应性,应用硝酸甘油或异舒吉,可扩张冠脉,减轻心肌缺血,尤其是后者对心率和血压影响较轻,一般静脉持续输注2∼7mg/h,用量20∼30mg 。
(三)术中严重高血压的处理
血压尚未达到危急状态(指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120mmHg)
排除诱发高血压的有关因素,如缺氧、二氧化碳潴留、麻醉深度不足等
以较缓和的α、β混合阻滞药如柳胺苄心定,按递增剂量的方法给药,总量5~15mg可取得满意效果。
不推荐大剂量(>25mg)用药
压宁定通常用量是10~25mg,最大不宜超过50mg
艾司洛尔005~03mg/kg或维拉帕米1mg/次,分次给药
尼卡地平10~20ug/kg静注,或4~8ug/kg/min维持输注,或配成001%溶液持续滴注,直至血压达到满
意水平后再调整给药速率
血压仍不能有效控制,硝普钠1~2ug/min持续推注
嗜铬细胞瘤引起的高血压和心动过速,应以酚妥拉明1~2mg/次和β阻滞剂药配合使用来控制
冠心病者,应以硝酸甘油05~1ug/min控制血压
血压达危急状态,应首先将血压控制于理想水平,再排除原因。
异丙酚05~1mg/kg静注
柳胺苄心定5~10mg/次,或压宁定15~25mg/次
艾司洛尔03mg/kg,或尼卡地平20~30ug/kg
硝普钠1~25ug/min持续推注
抗高血压药的应用原则
首选药物为利尿药,β受体阻断药,钙拮抗药及ACEI
联合用药,对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常以利尿药ACEI 单用即可。无效则二类药物合用,一般以利尿剂+ACEI或利尿剂+β阻断剂或钙拮抗剂合用。β阻断药+直接扩血管药配伍应用,可减轻扩血管药带来的反射性心动过速及增加肾素活性作用,利尿药可减轻直接扩血管药引起的水钠潴留
高血压合并其他疾病时选择,并心功能不全不宜用利尿药,ACEI 、呱唑嗪,不宜用β受体阻断药。
合并肾功能不良宜用ACEI ,硝苯地平
合并窦性心动过速,年龄在50岁以下宜用β受体阻断药。
合并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宜用硝苯地平,不宜用β受体阻断药
糖尿病、痛风不宜用噻嗪类利尿药
合并消化性溃疡宜用可乐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