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神经支配图

脊神经支配图,第1张

脊神经连于脊髓,共31对: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尾神经1对。

每一块脊椎骨的作用

颈椎1 眩晕、偏头痛、失眠、嗜睡、头昏沉、颈性高血压、脑供血不足、摇头

颈椎2 眩晕、头痛、失眠、嗜睡、眼干涩、斜视、耳鸣、心动过速、腮腺炎、过敏性鼻炎

颈椎3 眩晕、头昏沉、偏头痛、颈肩综合征、神经痛、粉刺、痘疹、湿疹、牙痛、张口不能

颈椎4 头昏、恶心、呃逆、双手麻木、肩周炎、落枕、鼻塞、牙痛

颈椎5 胸痛、心跳过缓、恶心、呃逆、颈、肩、手掌胀痛、口臭、火气大

颈椎6 血压波动、肩部疼痛、肩、拇食二指麻、扁桃体肿大、肩膀痛、上肢外侧麻痛

颈椎7 气短胸闷、第四、五指麻痛、颈根、肩胛痛、咽喉痛、肩膀硬化、伤风上肢后侧内侧麻痛

胸椎1 气短、气急、肘手痛、凉、早博、手软无力、上臂后侧麻痛

胸椎2 气短胸痛、心律失常、冠心病(心绞痛)、肩膀硬化、上臂后侧麻痛

胸椎3 肺部、支气管症状、易患感冒

胸椎4 胸背痛、胸闷、冠心病(心绞痛)、长叹气、

胸椎5 口苦、低血压、胃痉挛、癫痫

胸椎6 胃痛、消化不良、胃痉挛

胸椎7 胃溃疡症状、消化不良、胃下垂、口臭

胸椎8 免疫功能低下、肝胆病、糖尿病

胸椎9 肾功能障碍、小便白浊、尿不畅、过敏证、身体手脚冰冷、癫痫

胸椎10 肾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

胸椎11 肾功能障碍、尿道病、皮肤病

胸椎12 下腹疼凉、疲劳综合症、不孕症、风湿症、生殖器官表面痛痒

腰椎1 结肠功能失调、便秘、腹泻、腰痛、下腹痛

腰椎2 下腹痛、腰酸痛、性机能减退

腰椎3 膀胱、尿少、腰、膝内侧痛无力

腰椎4 腰痛、坐

骨神经痛、排尿困难、尿频或尿少、腿痛放射至腿肚外侧、痔疮

腰椎5 腿血液循环不良、下肢无力怕寒冷、腰腿痛麻至腿肚后外侧月经不调

骶椎  腰骶关节病变、足根痛麻凉感、膀胱病、前列腺炎

尾椎  尾骨痛 

由第5~8颈神经前支、第1胸神经部分前支组成。穿斜角肌间隙,经锁骨后方入腋窝。分为外侧束、内侧束和后束。主要分支有:

(1)肌皮神经

由臂丛外侧束发出,沿肱二头肌深面下行,肌支支配前臂前群肌,皮支布于前臂前外侧半皮肤。

(2)正中神经

由来自于外侧束和内侧束的两个根合成,伴肱动脉下行至肘窝,在前臂前群肌深浅两层之间下降,经腕管入手掌。肌支主要支配前臂大部屈肌,皮支主要布于手掌桡侧三个半指及相应手掌皮肤。损伤后表现为“猿手”。

(3)尺神经

由臂丛内侧束发出,初伴肱动脉下降,继而绕过尺神经沟至前臂伴尺动脉入手掌。肌支主要支配前臂尺侧一个半屈肌(尺侧腕屈肌和指深肌尺侧半,简称一尺半深)和大多数手肌。皮支主要分布手掌尺侧一个半指、手背尺侧二个半指及相应手掌、手背皮肤。肱骨髁上骨折最易损伤尺神经,表现为“爪形手”。

(4)桡神经

由臂丛后束发出,沿桡神经沟下行至前臂及手背。肌支主要支配臂和前臂后群肌及前群的肱桡肌。皮支主要布于手背桡侧两个半指及相应手背皮肤。损伤后表现为“垂腕”。

(5)腋神经

由臂丛后束发出,绕肱骨外科颈行向后外,肌支支配三角肌,皮支布于肩部皮肤。损伤后表现为“方肩”。

望采纳,谢谢

肩关节周围的主要肌肉有以下几个: 三角肌: 起自锁骨外1/3、肩峰、肩胛冈,由三束组成,止于肱骨三角肌粗隆,由腋神经(C5—7)支配。作用:使肩关节外展、后伸和旋外、前屈和旋内。

冈上肌:起自冈上窝,穿过肩峰和喙肩韧带,止于肱骨大结节上部部。由肩胛上神经(C5—6)支配。作用:使肩关节外展

冈下肌:起自冈下窝内,止于肱骨大结节中部。由腋神经(C5—7)支配。作用:使关节旋外。

小圆肌:起自肩胛骨外侧缘背面,止于肱骨大结节下部。由腋神经(C5—7)支配。作用:使关节旋外。

大圆肌:起自肩胛骨下角背面,止于肱骨小结节嵴。由肩胛下神经(C5—6)支配。作用:使肩关节内收、旋内、后伸。

肩胛下肌:起自肩胛下窝(肩胛骨前面),止于肱骨小结节。由肩胛下神经(C5—6)支配。作用:使肩关节旋内、内收

其中,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肩胛下肌构成肩袖,肩部用力不当易造成肩袖损伤,影响肩关节活动

肩关节的结构

(一)骨:肩关节由三块骨(锁骨、肩胛骨和肱骨)构成,组成四个关节(盂肱关节、肩锁关节、肩胸关节和胸锁关节)

1锁骨:

正面呈S形,由肩峰延伸至胸骨柄作为上肢和躯干之间的支点,允许上肢最大范围的活动度为肌肉提供止点。将力量由上肢传到躯干。

2肩胛骨:

为三角形扁骨,位于胸廓后外侧的上份,介于第2~7肋骨之间。前方凹面有利于和肋骨组成胸廓连接,后方凸面。肩胛冈凸于后面,上方较小的冈上窝,下方较大的冈下窝。肩峰是三角肌大部的起点,斜方肌的止点之一,同时是肩锁韧带的附着点。喙突为肱二头肌短头肌腱和喙肱肌提供起点,同时还是胸小肌和肩锁韧带的附着点。肩胛骨有三个角,上角平对第2胸椎水平。下角平对第7胸椎水平。肩胛骨外上方的梨形浅窝,称关节盂,与肱骨头相关节。盂上、下方各有一粗糙隆起,分别称盂上结节和盂下结节。

3肱骨:

上端膨大,有朝向上后内方呈半球形的肱骨头,平均直径43mm。肱骨头的外侧和前方有隆起的大结节和小结节,向下各延伸一嵴,称大结节嵴和小结节嵴。两结节间有一纵沟,称结节间沟。

1盂肱关节球窝关节,全身活动度最大的关节,稳定性差。

三轴运动 关节盂小而浅,关节头大,仅能容纳关节头的1/4~1/3关节盂周围有纤维软骨构成的盂唇,使之略为加深。盂唇下方固定牢固,上方活动度大,血供差,易于损伤。关节囊薄而松弛。

2肩锁关节:由锁骨外侧端和肩峰外侧缘向内2-3cm部分形成的平面滑动的滑膜关节。关节上面部分存在不完整的关节盘。肩锁韧带、喙锁韧带:肩峰的旋转和相对于锁骨的前后运动与肩胛骨和胸锁关节的运动关联。

3胸锁关节由锁骨内侧端,第一肋软骨和胸骨柄外上缘构成的滑膜关节,形状为鞍形,可滑动。体内唯一连接中轴骨和上肢关节。盘状软骨分隔关节腔,可以吸收从上肢传导到中轴骨的震荡。胸锁前韧带、胸锁后韧带、锁骨间韧带、肋锁韧带。随着肩关节运动,胸锁关节可以旋转30度。

4肩胸关节(肩胛胸壁关节)不是一个真正的关节允许肩胛骨相对于胸廓运动。

(二)韧带:有保护关节稳定的功能

1、喙肱韧带:起于喙突下,向侧前下方固定于肱骨,相当于冈上肌及肩胛下肌附着点之间。其纤维与关节囊紧连在一起。这个韧带对肱骨头起支持及防止肱骨过度外旋的作用。冰冻肩时此韧带广泛发炎,结果使肱骨头保持在内旋位置,防碍了肩关节的活动。

2、喙肩韧带:为肩关节上部的屏障,起于喙突外缘,基底较宽逐渐变窄,向外止于肩峰,把肩峰下滑囊与肩锁关节分开。

3、盂肱韧带:为关节囊的增厚部分,分上中下3个韧带,位于关节囊的内面,有限制关节外旋的功能。

(1)关节是指骨与骨之间能够活动的连接,一般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三部分组成.由关节结构模式图可知:[②]关节囊,[③]关节腔,

(2)脱臼是由于进行体育运动或从事体力劳动,因用力过猛或不慎摔倒所致.使[①]关节头从[④]关节窝滑脱出来,造成脱臼.(3)骨的位置变化产生运动,但是骨本身是不能产生运动的,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拉,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在人体的运动中,骨、关节和骨骼肌三者的作用是:骨是杠杆作用;关节是支点作用;骨骼肌是动力作用.运动不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它需要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能量来源于肌细胞的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人体运动大多数是通过骨的杠杆运动表现出来的.例如:人体屈肘时,是以桡骨为杠杆,肘关节为支点,骨骼肌收缩为动力而形成.运动还要消耗能量,它来自于肌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一个运动的形成至少要有2快骨来协作完成. 

(4)人体上肢关节: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指关节.下肢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趾关节 

故答案为:(1)关节囊、关节腔(2)关节头、关节窝 (3)肘关节、2(4)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

(十七)内脏神经

1. 内脏神经的区分和分布,内脏运动神经的概念

(1)区分和分布:内脏神经系统visceral nervous system,按照分布部位的不同,可分为中枢部和周围部。周围部主要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平滑肌和腺体,故名内脏神经。

按照纤维的性质,可分为感觉和运动两种纤维成分。内脏感觉神经如同躯体感觉神经,其初级感觉神经元也位于脑神经节和脊神经节内,周围支则分布于内脏和心血管等处的内感觉器,把感受到的刺激传递至各级中枢,也可到达大脑皮质。内脏感觉神经传来的信息经中枢整合后,通过内脏运动神经调节这些器官的活动,从而在维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动态平衡和机体正常生活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2)内脏运动神经visceral motor nerve 的概念:内脏运动神经调节内脏、心血管的运动和腺体的分泌,通常不受人的意志控制,是不随意的,故有人将内脏运动神经称为自主神经系autonomic nervous system;又因它主要是控制和调节动、植物共有的物质代谢活动,并不支配动物所特有的骨骼肌的运动,所以也称之为植物神经系vegetative nervous system。

根据形态、功能和药理的特点,内脏运动神经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 内脏运动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在形态结构上的差异如下:

(1)支配的器官不同:躯体运动神经支配骨骼肌,一般都受意志的控制;内脏运动神经则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一定程度上不受意志的控制。

(2)纤维成分不同:躯体运动神经只有一种纤维成分,内脏运动神经则有交感和副交感两种纤维成分,而多数内脏器官又同时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

(3)神经元数目不同:躯体运动神经自低级中枢至骨骼肌只有一个神经元。而内脏运动神经自低级中枢发出后并在周围部的内脏运动神经节(植物性神经节)交换神经元,再由节内神经元发出纤维到达效应器。因此,内脏运动神经从低级中枢到达所支配的器官需经过两个神经元(肾上腺髓质例外,只需一个神经元)。第一个神经元称节前神经元preganglionic neuron,胞体位于脑干和脊髓内,其轴突称节前纤维。第二个神经元称节后神经元postganglionic neuron ,胞体位于周围部的植物性神经节内,其轴突称节后纤维。节后神经元的数目较多,一个节前神经元可以和多个节后神经元构成突触。

(4)纤维粗细不同:躯体运动神经纤维一般是比较粗的有髓纤维,而内脏运动神经纤维则是薄髓(节前纤维)和无髓(节后纤维)的细纤维。

(5)节后纤维分布形式不同:内脏运动神经节后纤维的分布形式和躯体神经亦有不同。躯体神经以神经干的形式分布,而内脏神经节后纤维常攀附脏器或血管形成神经丛,由丛再分支至效应器。

内脏运动神经节后纤维的终末与效应器的连接,缺少像躯体运动神经那样单独的末梢装置,而是常以纤细神经丛的形式分布于肌纤维和腺细胞的周围。

2. 交感神经的组成,分布和功能

1.交感神经的组成

(1)交感神经 sympathetic nerve: 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胸1~腰2或腰3节段的灰质侧柱的中间带外侧核。交感神经节前纤维起自此核的细胞,因此交感神经又称交感部或胸腰部。交感神经的周围部包括交感干、交感神经节,以及由节发出的分支和交感神经丛等,根据交感神经节所在位置不同,又可分为椎旁节和椎前节。

(2)椎旁神经节paravepal ganglia:即交感干神经节ganglia of

sympathetic trunk ,位于脊柱两旁,借节间支interganglionic panches 连成左、右两条交感干sympathetic trunk 。交感干上至颅底,下至尾骨,于尾骨的前面两干合并。交感干分颈、胸、腰、骶、尾5部。各部交感干神经节的数目,除颈部有3~4个节和尾部为1个节外,其余各部均与该部椎骨的数目近似,每一侧交感干神经节的总数约为19~24个。交感干神经节由多极神经元组成,大小不等,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即起自这些细胞。

(3)椎前神经节prevertepal ganglia:呈不规则的节状团块,位于脊柱前方,腹主动脉脉支的根部,故称椎前节。节包括腹腔神经节celiac ganglia ,肠系膜上神经节 superior mesenteric ganglia,肠系膜下神经节inferior mesenteric ganglia及主动脉肾节 aorticorenal ganglia等。

(4)交通支communicating panches:每一个交感干神经节与相应的脊神经之间有交通支相连,分白交通支和灰交通支两种。白交通支主要由有髓鞘的节前纤维组成,呈白色,故称白交通支;节前神经元的细胞体仅存在于脊髓T 1~12和L 1~3节段的脊髓侧角,白交通支也只存在于T 1~L 3各脊神经的前支与相应的交感干神经节之间。灰交通支连于交感干与31对脊神经前支之间,由交感干神经节细胞发出的节后纤维组成,多无髓鞘,色灰暗,故称灰交通支。

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的行程,有3种去向:

①终止于相应的椎旁节,并交换神经元。

②在交感干内上行或下行后,终于上方或下方的椎旁节。一般认为来自脊髓上胸段(T 1~6)中间带外侧核的节前纤维,在交感干内上升至颈部,在颈部椎旁

神经节换元;中胸段者(T 6~10)在交感干内上升或下降,至其它胸部交感神经节

换元;下胸段和腰段者(T 11~L 3)在交感干内下降,在腰骶部交感神经节换元。

③穿过椎旁节后,至椎前节换神经元。

交感神经节后纤维也有3种去向: ①发自交感干神经节的节后纤维经灰交通支返回脊神经,随脊神经分布至头颈部、躯干和四肢的血管、汗腺和竖毛肌等。31对脊神经与交感干之间都有灰交通支联系,脊神经的分支一般都含有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②攀附动脉走行,在动脉外膜形成相应的神经丛(如颈内、外动脉丛,腹腔丛,肠系膜上丛等),并随动脉分布到所支配的器官。 ③由交感神经节直接分布到所支配的脏器。

2.交感神经的分布

(1)颈部: 颈交感干位于颈血管鞘后方,颈椎横突的前方。一般每侧有3~4个交感神经节,多者达6个,分别称颈上、中、下节。

颈上神经节superior cervical ganglion 最大,呈梭形,位于第l ~3颈椎横突前方,颈内动脉后方。颈中神经节middle cervical ganglion 最小,有时缺如,多者达3个,位于第6颈椎横突处。颈下神经节inferior cervical ganglion 位于第7颈椎处,在椎动脉的始部后方,很少为2个,常与第1胸神经节合并成颈胸神经节cervicothoracic sanglion (亦称星状神经节Stellate ganglion )。

颈部交感干神经节发出的节后神经纤维的分布,可概括如下:①经灰交通支连于8对颈神经,并随颈神经分支分布至头颈和上肢的血管、汗腺、竖毛肌等,②分支直接至邻近的动脉,形成颈内动脉丛、颈外动脉丛、锁骨下动脉丛和椎动脉丛等,伴随动脉的分支至头颈部的腺体(泪腺、唾液腺、口腔和鼻腔粘膜内腺体、甲状腺等)、竖毛肌、血管、瞳孔开大肌。③发出的咽支,直接进入咽壁,与迷走神经、舌咽神经的咽支共同组成咽丛。④3对颈交感神经节分别发出心上、心中和心下神经,下行进入胸腔,加入心丛。

(2)胸部:胸交感干位于肋骨小头的前方,每侧有10~12个(以11个最为多见)胸交感神经节thoracic sanglia。胸交感干发出下列分支:①经灰交通支连接12对胸神经,并随其分布于胸腹壁的血管、汗腺、竖毛肌等。②从上5对胸交感于神经节发出许多分支,参加胸主动脉丛、食管丛、肺丛及心丛等。③内脏大神经greater splanchnic nerve 由穿过第5或第6~9胸交感干神经节的节前纤维组成,向前下方走行中合成一干,并沿椎体前面倾斜下降,穿过膈脚,主要终于腹腔节。④内脏小神经 lesser splanchnic nerve,由穿过第10~12胸交感干神经节的节前纤维组成,下行穿过膈脚,主要终于主动脉肾节。由腹腔节、主动脉肾节等发出的节后纤维,分布至肝、脾、肾等实质性脏器和结肠左曲以上的消化管。

(3)腰部:约有4对腰神经节,位于腰椎体前外侧与腰大肌内侧缘之间。腰交感干发出分支有:①灰交通支连接5对腰神经,并随腰神经分布。 ②腰内脏神经lumbar splanchnic nerves由穿过腰神经节的节前纤维组成,终于腹主动脉丛和肠系膜下丛内的椎前神经节,并交换神经元。节后纤维分布至结肠左曲以下的消化道及盆腔脏器,并有纤维伴随血管分布至下肢。当下肢血管痉挛时,可手术切除腰交感干以获得缓解。

(4)盆部: 盆交感干位于骶骨前面,骶前孔内侧,有2~3对骶交感干神经节sacral ganglia和一个奇神经节ganglion impar。节后纤维的分支有:①灰交通支,连接骶尾神经,分布于下肢及会阴部的血管、汗腺和竖毛肌。②一些小支加入盆丛,分布于盆腔器官。

综合以上所述,可见交感神经节前、节后纤维分布均有一定规律:

如来自脊髓胸1~5节段中间带外侧核的节前纤维,更换神经元后,其节后纤维支配头、颈、胸腔脏器和上肢的血管、汗腺和坚毛肌;

来自脊髓T 5~12节段中间带外侧核的节前纤维,更换神经元后,其节后纤维支

配肝、脾、肾等实质性器官和结肠左曲以上的消化管; 来自脊髓上腰段中间带外侧核的节前纤维,更换神经元后,其节后纤维支配结肠左曲以下的消化管,盆腔脏器和下肢的血管、汗腺和竖毛肌。

3. 副交感神经的组成。分布和功能

(1)副交感神经的组成:副交感神经psrasympathetic nerve 的低级中枢位于脑干的副交感脑神经核和脊髓骶部第2~4节段灰质的骶副交感核,由这些核的细胞发出的纤维即节前纤维。

周围部的副交感神经节,称器官旁节和器官内节,节内的细胞即为节后神经元,位于颅部的副交感神经节较大,肉眼可见,计有睫状神经节、下颌下神经节、翼腭神经节和耳神经节等。颅部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即在这些神经节内交换神经元,然后发出节后纤维随相应脑神经到达所支配的器官。节内并有交感神经及感觉神经纤维通过(不交换神经元),分别称为交感根及感觉根。此外,还有位于身体其它部位很小的副交感神经节,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例如:位于心丛、肺丛、膀胱丛和子宫阴道丛内的神经节,以及位于支气管和消化管壁内的神经节等。

(2) 副交感神经的分布和功能

1.颅部副交感神经 其节前纤维行于第Ⅲ、Ⅶ、Ⅸ、X 对脑神经内,已于脑神经中详述,现概括介绍如下。

(1)随动眼神经走行的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由中脑的动眼神经副核发出,进入眶腔后到达睫状神经节内交换神经元,其节后纤维进入眼球壁,分市于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

(2)随面神经走行的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由脑桥的上泌涎核发出,一部分节前纤维经岩大神经至翼腭窝内的翼腭神经节换神经元,节后纤维分布于泪

腺、鼻腔、口腔以及腭粘膜的腺体。另一部分节前纤维经鼓索,加入舌神经,再到下颌下神经节换神经元节后纤维分布于下颌下腺和舌下腺。

(3)随舌咽神经走行的副交感节前纤维,由延髓的下泌涎核发出,经鼓室神经至鼓室丛,由丛内发出岩小神经至卵圆孔下方的耳神经节换神经元,节后纤维经耳颞神经分布于腮腺。

(4)随迷走神经走行的副交感节前纤维,由延髓的迷走神经背核发出,随迷走神经的分支到达胸、腹腔脏器附近或壁内的副交感神经节换元,节后纤维分布于胸、腹腔脏器(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盆腔脏器等除外)。

2.骶部副交感神经节 前纤维由脊髓骶部第2~4节段的骶副交感核发出,随骶神经出骶前孔,又从骶神经分出组成盆内脏神经pelvic splanchnic nerves 加入盆丛,随盆丛分支分布到盆腔脏器,在脏器附近或脏器壁内的副交感神经节交换元,节后纤维支配结肠左曲以下的消化管和盆腔脏器。 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区别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是内脏运动神经,常共同支配一个器官,形成对内脏器官的双重神经支配,两者主要的区别。

1.低级中枢的部位不同 交感神经低级中枢位于脊髓胸腰部灰质的中间带外侧核,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则位于脑干脑神经副交感核和脊髓骶部的副交感核。

2.周围部神经节的位置不同 交感神经节位于脊柱两旁(椎旁节)和脊柱前方(椎前节),副交感神经节位于所支配的器官附近(器官旁节)或器官壁内(器官内节)。因此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比交感神经长,而其节后纤维则较短。

3.节前神经元与节后神经元的比例不同 一个交感节前神经元的轴突可与许多节后神经元形成突触,而一个副交感节前神经元的轴突则与较少的节后神经元形成突触。所以交感神经的作用范围较广泛,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则较局限。

4.分布范围不同 交感神经在周围的分布范围较广,除至头颈部、胸、腹腔脏器外,尚遍及全身血管、腺体、竖毛肌等。副交感神经的分布则不如交感神经广泛,一般认为大部分血管、汗腺、竖毛肌、肾上腺髓质均无副交感神经支配。

5.对同一器官所起的作用不同 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即是互相桔抗又是互相统一的。例如:当机体运动时,交感神经兴奋增强,副交感神经兴奋减弱、相对抑制,于是出现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支气管扩张、瞳孔开大、消化活动受抑制等现象。这表明,此时机体的代谢加强,能量消耗加快,以适应环境的剧烈变化。而当机体处于安静或睡眠状态时,副交感神经兴奋加强,交感神经相对抑制,因而出现心跳减慢、血压下降、支气管收缩、瞳孔缩小、消化活

动增强等现象,这有利于体力的恢复和能量的储存。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活动,是在脑的较高级中枢,特别是在下丘脑和大脑边缘叶的调控下进行的。

4. 重要器官的内脏运动神经支配

(一)眼球

1.交感神经 节前纤维起自脊髓T 1~12侧角,经胸及颈交感干上升至颈上节,交

换神经元后,节后纤维经颈内动脉丛、海绵丛,再穿经睫状神经节分布到瞳孔开大肌和血管,另有部分交感纤维经睫状长神经到达瞳孔开大肌。

2.副交感神经 节前纤维起自中脑动眼神经副核(E —W 核),随动眼神经走行,在睫状神经节换元后,节后纤维经睫状短神经分布于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 支配眼球的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瞳孔开大,虹膜血管收缩,切断这些纤维出现瞳孔缩小。损伤脊髓颈段和延髓及脑桥的外侧部,亦可产生同样结果。据认为,这是因为交感神经的中枢下行束经过上述部位。临床上所见病例除有瞳孔缩小外,还可出现眼睑下垂及同侧汗腺分泌障碍等症状(称Horner 综合征)。这是因为交感神经除司瞳孔外,也管理眼睑平滑肌即睑板肌(M ü ller)与头部汗腺的分泌。 副交感神经兴奋,瞳孔缩小,睫状肌收缩。切断这些纤维,瞳孔散大及调节视力的功能障碍。临床上损伤动眼神经,除有副交感神经损伤症状外,还出现大部分眼球外肌瘫痪症状。

(二)心

1.交感神经节 前纤维起自脊髓T 1~4,5节段的侧角,至交感干颈上、中、下节

和上胸节交换神经元,自节发出颈上、中、下心支及胸心支,到主动脉弓后方和下方,与来自迷走神经的副交感纤维一起构成心丛,心丛再分支分布于心脏。

2.副交感神经 节前纤维由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发出,沿迷走神经心支走行,在心神经节交换元后,分布于心脏。

刺激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引起心动过速,冠状血管舒张。刺激副交感迷走神经,引起心动过缓,冠状血管收缩

5. 内脏感觉神经(牵涉痛) 如同躯体感觉神经一样,内脏感觉神经元的细胞体亦位于脑神经节和脊神经节内,也是假单极神经元,其周围突是粗细不等的有髓或无髓纤维。

脑神经节包括膝、舌咽神经下节、迷走神经下节,神经节细胞的周围突,随同面、舌咽、迷走神经分布于内脏器官,中枢突随同面、舌咽、迷走神经进入脑干,终止于孤束核。

脊神经节细胞的周围突,随同交感神经和骶部副交感神经分布于内脏器官,中枢突随同交感神经和盆内脏神经进入脊髓,终于灰质后角。在中枢内,内脏感觉纤维完成内脏一内脏反射;或形成内脏一躯体反射;另方面则可经过较复杂的传导途径,将冲动传导到大脑皮层,形成内脏感觉。

最新的研究表明,内脏感觉神经除传导内脏感觉和痛觉外,尚具有传出功能,参与某些炎性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 内脏感觉神经与躯体感觉神经的不同之处。

1.痛阈较高 内脏感觉纤维的数目较少,且多为细纤维,痛阈较高,一般强度的刺激不引起主观感觉。例如,在外科手术挤压、切割或烧灼内脏时,病人并不感觉疼痛。但脏器活动较强烈时,则可产生内脏感觉,如胃的饥饿收缩、直肠和膀胱的充盈等均可引起感觉。这些感觉的传入纤维,一般认为多与副交感神经伴行进入脑干。此外,在病理条件下或极强烈刺激下,则可产生痛觉。例如,内脏器官过度膨胀受到牵张、平滑肌痉挛以及缺血和代谢产物积聚等,皆可刺激神经末梢产生内脏痛。一般认为,内脏痛觉纤维多与交感神经伴行进入脊髓。

2.弥散的内脏痛 内脏感觉的传入途径比较分散,即一个脏器的感觉纤维经过多个节段的脊神经进入中枢,而一条脊神经又包含来自几个脏器的感觉纤维。因此,内脏痛往往是弥散的,定位亦不准确。例如,心脏的痛觉纤维伴随交感神经(主要是;心中、心下神经)经第l ~5胸神经进入脊髓。内脏痛觉纤维除和交感神经伴行外,尚有盆腔部分脏器的痛觉冲动通过盆内脏神经(副交感神经)到达脊髓。气管和食管的痛觉纤维可能经迷走神经传入脑干,经脊神经进入脊髓。

牵涉性痛:(中大2003)当某些内脏器官发生病变时,常在体表一定区域产生感觉过敏或痛觉,这种现象称为牵涉性痛。临床上将内脏患病时体表发生感觉过敏以及骨骼肌反射性僵硬和血管运动、汗腺分泌等障碍的部位称为海德带(Head zones ),该带有助于内脏疾病的定位诊断。牵涉性痛有时发生在患病内脏邻近的皮肤区,有时发生在距患病内脏较远的皮肤区。例如,心绞痛时,常在胸前区及左臂内侧皮肤感到疼痛。肝胆疾患时,常在右肩部感到疼痛等。

关于牵涉性痛的发生机制,现在认为,发生牵涉性痛的体表部位与病变器官往往受同一节段脊神经的支配,体表部位和病变器官的感觉神经进入同一脊髓节段,并在后角内密切联系。因此,从患病内脏传来的冲动可以扩散或影响到邻近的躯体感觉神经元,从而产生牵涉性痛。近年来神经解剖学研究表明,一个脊神经节神经元的周围突分叉到躯体部和内脏器官,并认为这是牵涉痛机制的形态学基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79209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5
下一篇2023-11-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