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类风湿治疗
痹症是中医内科学中常见的病症之一,是以关节疼痛为主的一组全身性病变症候群。其临床表现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认为其病因病机主要是风寒湿侵及人体,留注关节,阻遏经脉,致使气血瘀滞,经脉不通,不通则痛。
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急,侵及大关节,反复发作。多与上呼吸道链球菌感染有关,发病年龄多为青少年,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链球菌激酶和抗透明质酸酶均阳性。以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红肿热痛为特征,活动期过后,受累关节不遗留病理性损害,如治疗失宜,可累及心脏,引起风湿性心脏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起病慢,首侵小关节或脊柱,可造成关节变形,骨质损害,类风湿因子阳性。病情缠绵,病程迁延,反复发作。可伴有消瘦、贫血等全身慢性消耗性症状。后期因关节变形僵硬,身体消耗,而生活不能自理。
教学视频指出:
中医的历节病,起因都是肝肾两虚,病在筋骨之间游荡,类似于西医的痛风、风湿病。临床上,按照症状分为三种:
(1)风痹,症状是又麻又痛:风湿相抟,骨节疼痛,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甘草附子汤主之。
(2)血痹,症状是麻而不痛: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症,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3)历节,症状是但痛不麻: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针对膝盖痛。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毒性大,严格按照要求制作使用,心脏病患者不能使用。
咨询中医师。
1辨病邪偏胜
风寒湿热为病各有偏胜,根据临床主症特征,分辨主导病邪。如游走不定而痛者为风邪胜;疼痛剧烈,遇冷加重,得热则减者,寒邪为胜;重着固定,麻木不仁者湿邪为胜;病变处掀红灼热,疼痛剧烈者热邪为胜;病变处有结节、肿胀、淤斑或肢节变形者,为痰瘀阻痹。
2辨别虚实
根据病程长短及全身状况辨别虚实。一般突然发病,或发病虽缓,但病程短者多为实证。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者多虚实夹杂。疲乏少动者多气虚;面色晄白,心悸者多血虚;肌肉麻木,肢节屈伸不利者多肝虚筋失所养;骨节变形,腰膝酸软,多肾虚骨痹不已。
3治疗原则
本病为邪气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故祛邪活络、缓急止痛为本病的治疗原则。因邪气杂至,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化痰、化瘀通络等治法应相互兼顾,因邪气有偏胜,祛邪通络又各有重点。正气不足是本病的重要原因,久病耗伤正气而虚实夹杂者,应扶正祛邪,且扶正有助祛邪。风邪胜者或久病入络者,应佐养血之品,正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寒邪胜者,应佐助阳之品,使其阳气旺盛,则寒散络通;湿邪胜者,佐以健脾益气之品,使其脾旺能胜湿;热邪胜者,佐以凉血养阴之品,以防热灼营阴而病深难解。益气养血、滋补肝肾是虚证、顽痹的重要治法。
4分证施治
(1)行痹①证候肢体关节、肌肉酸痛,上下左右关节游走不定,但以上肢为多见,以寒痛为多,亦可轻微热痛,或见恶风寒,舌苔薄白或薄腻,脉多浮或浮紧。②治则祛风通络,散寒除湿。③主方宣痹达经汤。
(2)痛痹①证候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甚至关节不可屈伸,遇冷痛甚,得热则减,痛处多固定,亦可游走,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②治则温经散寒,祛风除湿。③主方乌头汤。
(3)着痹①证候肢体关节疼痛重着、酸楚,或有肿胀,痛有定处,肌肤麻木,手足困重,活动不便,苔白腻,脉濡缓。②治则除湿通络,祛风散寒。③主方薏苡仁汤加减。
(4)热痹①证候肢体关节疼痛,痛处掀红灼热,肿胀疼痛剧烈,得冷则舒,筋脉拘急,日轻夜重,多兼有发热,口渴,烦闷不安,舌质红,苔黄腻或黄燥,脉滑数。②治则清热通络,祛风除湿。③主方白虎加桂枝汤。
(5)尪痹①证候肢体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关节肿大、僵硬、变形,甚则肌肉萎缩,筋脉拘急,肘膝不得伸,或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而成废人,舌质暗红,脉细涩。②治则补肾祛寒,活血通络。③主方补肾祛寒治尪汤。
(6)气血亏虚证①证候四肢乏力,关节酸沉,绵绵而痛,麻木尤甚,汗出畏寒,时见心悸,纳呆,颜面微青而白,形体虚弱,舌质淡红欠润滑,苔黄或薄白,脉多沉虚而缓。②治则益气养血,舒筋活络。③主方气血并补荣筋汤。
风寒湿痹,畏寒,肩膀,四肢等较怕冷,一遇下雨天或是冷天,症状加重
可用独活寄生汤
药物组成: 独活三钱(9g)桑寄生 杜仲 牛膝 细辛 秦艽 茯苓 肉桂心 防风 川芎人参 甘草 当归 芍药 干地黄各二钱(各6g)
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主治: 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腰膝疼痛,痿软,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那是因为他们不了解
痛风在我国的患病率为3%左右,呈上升趋势;患者平均年龄为45岁左右,呈年轻化趋势;男女比例约为9:1;超过50%的患者为超重或肥胖。男性患者发病主要诱因为:饮酒(26%)、高嘌呤饮食(23%)、剧烈运动(6%)等;女性患者发病主要诱因为:高嘌呤饮食(17%)、突然受冷(11%)、剧烈运动(10%)。
西医阐述
痛风由单钠尿酸盐沉积晶体所致的关节病,与嘌呤代谢紊乱、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相关。至于人体为何出现嘌呤代谢紊乱、高尿酸血症,西医尚无法解释,所以亦无法治愈。
西医认定与遗传相关,但这无法解释我国是在2000年后、日本是在1980年后痛风患病率大幅提升的现象。
症状
以大趾、跖趾关节、足背、足跟、踝、指、腕等小关节肿胀,剧痛甚至痛不可忍,屈伸不利,反复发作,关节畸形等为主要症状。亦称痛痹、历节、白虎历节、风痹、白虎风。
病因病机
或因身大热,又突受风、或寒、或湿,热血得寒,凝涩于四肢经络所致;
或因饮食不节,过食生冷、膏粱厚味、暴饮暴食,劳伤脾胃;或因思虑伤脾;或因情志不遂,肝郁犯脾;气血亏损,湿痰阴火,流滞四肢经络所致;
或因风、寒、湿气,乘虚袭于经络,而致气血凝滞于四肢经络。
综上所述,现代人痛风发病率逐年提升的原因,包括:
炎热夏季,浑身热汗由室外进入低温空调房;
严寒冬季,衣衫单薄由高温空调房出到室外寒湿环境;
吃着火锅浑身冒汗,吹着低温空调;
食用冰镇啤酒、饮料、水果;
一年四季过食水果;
冬春季节,饮用常温矿泉水;
以上都是在生活水平提升后,人们养成的饮食、生活弊习。
中医辨证
湿热蕴结证:下肢小关节猝然红肿热痛、拒按,触之局部灼热,得凉则舒,伴发热口渴,心烦不安,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瘀热阻滞证:关节红肿刺痛,局部肿胀变形,屈伸不利,肌肤色紫暗,按之稍硬,病灶周围或有块瘰硬结,伴肌肤干燥,皮色暗黧,舌紫暗或有瘀斑,苔薄黄,脉细涩或沉弦;
痰浊阻滞证:关节肿胀,甚则关节周围漫肿,局部酸麻疼痛,或块瘰硬结不红,伴头晕目眩,面浮足肿,胸脘痞闷,舌胖质暗,苔白腻,脉缓或弦滑;
肝肾阴虚证:病久屡发,关节痛如被杖,局部关节变形,昼轻夜重,伴肌肤麻木不仁,步履艰难,筋脉拘急,屈伸不利,头晕耳鸣,颧红口干,舌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
治疗方案
湿热蕴结证:治宜清热利湿,消肿通络,参考方剂:二妙丸、三妙丸、四妙丸、犀角汤、当归拈痛汤等加减;
瘀热阻滞证:治宜活血消肿,清热凉血,参考方剂:加味四物汤、犀角汤等加减;
痰浊阻滞证:治宜健脾利湿,消肿利尿,参考方剂:除湿蠲痹汤、仓公当归汤、桂枝芍药知母汤等加减;
肝肾阴虚证:治宜滋补肝肾,养血舒筋,参考方剂:天麻丸、左归饮、六味地黄丸、乌鸡白凤丸等加减。
古人阐述
《格致余论·痛风论》:“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汗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
《医学准绳六要》:“痛风,即《黄帝内经素问》痛痹……古云三气合而为痹。今人多内伤,气血亏损,湿痰阴火,流滞经络,或在四肢,或客腰背,痛不可当,一名白虎历节风是也。”
《张氏医通·痛风》:“痛风一证,《黄帝内经灵枢》谓之贼风,《黄帝内经素问》谓之痹,《金匮要略方论》名曰历节,后世更名白虎历节。多因风寒湿气,乘虚袭于经络,气血凝滞所致。”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二》:“夫白虎风病者,是风寒暑湿之毒,因虚所起,将摄失理,受此风邪,经脉结滞,血气不行,畜于骨节之间,或在四肢,肉色不变,其疾昼静而夜发,即彻骨髓酸疼,其痛如虎之啮,故名曰白虎风病也。”
《圣济总录·卷十》:“历节风者,由血气衰弱,为风寒所侵,血气凝涩,不得流通关节,诸筋无以滋养,真邪相薄,所历之节,悉皆疼痛,故为历节风也。痛甚则使人短气汗出,肢节不可屈伸。”
《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历节风之状,短气自汗出,历节疼痛不可忍,屈伸不得是也。”
《医略六书·痛风》:“轻则骨节疼痛,走注四肢,难以转侧,肢节或红或肿;甚则遍体瘰块,或肿如匏,或痛如掣,昼静夜剧。”
《丹溪心法》:“痛风,四肢百节走痛是也。他方谓之白虎历节风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