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置柱的公式是柱子尺寸应当按照公式框架柱的模板等于框架柱周长乘框架柱支模高度进行计算。浇混凝土柱按设计图示尺寸以体积计算,不扣除构件内钢筋预埋铁件所占体积。框架柱体积等于框架柱截面积乘框架柱柱高其中柱高有梁板的柱高,应自柱基上表面或楼板上表面至上一层楼板上表面之间的高度计算。
间距大概
间距大概 120或100厚墙当墙高小于等于 3 m时,开洞宽度小于等于 24m,若不满足时应加构造柱或钢筋混凝土水平系梁。180(或190)厚墙当墙高小于等于 4m时开洞宽度小于等于 35m。若不满足时应加构造柱或钢筋混凝土水平系梁墙体转角处无框架柱时不同厚度墙体交接处应设置构造柱。当墙长大于 5m或墙长超过层高 2 倍时应该在墙长中部设置构造柱。
建筑科学不同于航天科学,建筑科学的理论是半函数半统计的结合物,所有的规范条文都不是以纯粹函数论为依据的,而是在建筑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并符合自然规律且具备可操作性的规定,规定的计算方法不可能按照我们所知道的知识去运行。例如混凝土梁的承载能力计算中,只能按最不利截面最不利内力(弯矩、剪力)来控制,不需要精确的对每一个截面进行计算及设计,只要我们的设计能包络住危险、不过分富余造成浪费就正确。对于题中所述,要控制的弯矩截面是支座边的最大负弯矩、跨中的最大的正弯矩、要控制的剪力45度斜截面的最大剪力(认为就是支座最大剪力)。建筑里的应用学科与研究学科不可能完全一致!
按设计图断面面积乘以柱高以立方米计算。
(1)有梁板的柱高,应自柱基或楼板上表面至上一层楼板上表面之间的高度计算。
(2)无梁板的柱高,应自柱基或楼板上表面至柱帽下表面之间的高度计算。
(3)框架柱的柱高,应自柱基上表面至柱顶高度计算。
(4)构造柱的柱高,应按全高计算,与砖墙嵌接部分的体积并入柱身体积内计算。
(5)依附柱上的牛腿和升板的柱高,并入柱身体积内计算。
框剪结构或剪力墙结构中的连梁刚度,可乘≥0.55的折减系数。
框剪结构或剪力墙结构中的连梁刚度,可乘≥0.55的折减系数。剪力墙的有效翼缘宽度。剪力墙可考虑纵墙或横墙的翼缘作用,其有效翼缘宽度可按有关规定取用。错位剪力墙的等效刚度。错位剪力墙(错位值a≤2.5m,a≤8t,t为墙厚)的等效刚度应乘以折减系数0.8。
当折线形剪力墙的各墙段总转角≤15°时,可按平面剪力墙考虑。壁式框架的刚域长度及杆件的等效刚度,按有关规定取用。
扩展资料:
框架结构设置要求规定:
1、粱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25%。且计入受压钢筋的梁端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和有效高度之比,一级不应大于025,二、三级不应大于035。
2、梁端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按表采用,当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表中箍筋最小直径数值应增大2mm。
3、沿梁全长顶面和底面的配筋,一、二级不应少于2φ14,且分别不应少于梁两端顶面和底面纵向配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1/4,三、四级不应少于2φ12。
-结构计算
建筑工程中经常会遇到工程量的计算,根据你提问的这些问题一一为你解答如下:
1柱子的工程量计算:柱子截面积乘净高就能计算出其混凝土工程量,这个是实际量,但是清单计价中需要计算到本层层高,也就是说梁板接头部分要计算到柱内!
2梁:梁的净高乘以梁宽乘以长度就是你所需要的的工程量
3板:这个相对简单一些,不同板厚分开计算然后再汇总,不需要扣减钢筋和线管所占体积。
4满堂架:脚手架是以本层所搭设部位的建筑面积而进行计算的。
先计算柱子的模板,计算公式就是周长乘以高度,单位是m^2。
其次算梁的模版,计算梁的模板的时候,用截面周长乘以长度,单位是m^2。
最后算板的模版,注意计算板的模版的量的时候算外围模版的时候一定要把与柱子连在一起的部分要扣掉,与梁相交的部分也要扣掉。
板下支模的时候,然后如果板下有梁的话,还有把梁与板相交的那部分侧面积展开剪掉。
扩展资料:
从梁的位置和直观来说,凡是与同框架柱相连,并作为其它梁的支点的梁为主梁;凡两端均与主梁连接的其它梁为次梁。从受力角度来说,传力路径总是次梁传至主梁;承担竖向力又承担水平力的梁为主梁,只承担竖向力的梁为次梁。
从刚度来说,刚度相对较大的梁为主梁,刚度相对较小的梁为次梁。主梁需考虑抗震,次梁不需考虑抗震。反映在梁的刚度、延性、强度上的要求不同。 主梁承担次梁,一般情况下,主梁高度大于或等于次梁高度,主梁支于柱或墙上,次梁支于主梁上。有时候分不出主次梁,如井式梁。
在次梁与主梁相交处,次梁顶部在负弯矩作用下发生裂缝,集中荷载只能通过次梁的受压区传至主梁的腹部。这种效应约在集中荷载作用点两侧各05~06倍梁高范围内,可引起主拉破坏斜裂缝。
为防止这种破坏,在主梁两侧设置附加横向钢筋,位于梁下部或梁截面高度范围内的集中荷载应全部由附加横向钢筋(吊筋、箍筋)承担。附加横向钢筋应布置在长度为S=2h1+3b的范围内。
--主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