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屈伸不利能用中成药缓解吗?

膝关节屈伸不利能用中成药缓解吗?,第1张

你母亲可能患上了膝关节炎,这是一种以膝关节软骨退行性病变和继发性骨质增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疾病,膝关节炎症状往往进展缓慢,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出现膝关节疼痛、肿胀、僵硬、畸形等,导致患者活动不利,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导致完全无法行动。中医治疗膝关节炎还是挺不错的,中医认为其属于“痹病”范畴,是指的机体、经络等受到风寒湿热等邪气入侵,导致身体出现一系列异常症状表现,常见的有肌肉、筋骨߅关节酸痛、麻木、重着,或关节肿胀、变形、活动障碍等。痹病和外界因素也就是风、寒、湿、热等外邪有很大关系,像你母亲这样因为下雨天、气温下降就关节疼,就是因为风寒湿邪在进入体内后会停留在关节内,导致经脉气血闭阻不通从而出现的不适症状。建议用祛风、散寒、除湿,舒筋活络的中药调理,可以试试同仁堂国公酒,这就是中成药,用于风寒湿邪所致的痹病,症见关节疼痛,沉重,伸屈不利,手足麻木,腰腿疼痛,效果挺不错的。

痹证是指由于风、寒、湿邪侵入,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而使肢体关节肌肉出现酸楚、重着、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相当于西医的风湿性关节炎等。临床上可按行痹(又称风痹,以游走性疼痛为特点)、痛痹(又称寒痹,以冷痛固定为特点)、着痹(又称湿痹,以酸痛重着为特点)等多种情况来选用中成药治疗。

行痹表现为肢体、关节肿胀酸痛,游走不定,屈伸不利或恶风发热。因外感风、寒、湿邪而风邪偏盛所致。治以祛风通络、散寒除湿,可用九味羌活丸、祛风止痛片、追风丸等治疗。

痛痹表现为肢体、关节拘急疼痛,屈伸不利,得热痛减,遇寒痛增。因风、寒、湿邪痹阻而寒邪偏盛所致。治以温经散寒、祛风除湿,可选用小活络丸、五虎散等。

着痹表现为肢体、关节肿胀,重着酸痛,痛有定处,手足沉重,活动不便。因感受风、寒、湿邪而湿邪偏重所致。治以除湿通络、祛风散寒,可选用国公酒等治疗。

热痹表现为肢体、关节红肿热痛,并伴发热、口渴、心烦等。因风、寒、湿邪郁久化热,邪热壅于经络、关节所致。治以清热通络、祛风除湿,可选用湿热痹冲剂、湿热痹胶囊、四妙丸、三妙丸等。

痿痹表现为肢体、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关节肿大、僵硬、变形,甚则肌肉萎缩。本证又称“白虎历节”,西医所言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属此证。因经络痹阻,久治不愈,筋骨、肌肉失荣所致。治以补肾祛寒、活血通络,可用雷公藤片、正清风痛宁等治疗。

痹证日久,邪气不除而气血已虚或瘀滞不行,则可见关节酸痛麻木而形体虚弱。治以益气养血、舒筋活络,可用薯蓣丸、独活寄生丸、大活络丹等;若气血瘀滞不利者,可配合小活络丸等。

另外,患者可以局部外用药物,如附子追风膏、活血止痛膏、风湿膏、天和骨通膏、奇正藏药贴等,或涂搽活络油、祛风油等,均有较好的局部止痛效果。还可适量饮用祛风湿药酒,如丁公藤风湿药酒、三蛇药酒、五加皮酒等,亦有良效。

提醒您:痹证是顽疾短期难治愈 此民间偏方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治病常用药酒-痹症

  “痹”者闭也,是阻闭不通之意。中医认为痹证是由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致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本症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或关节肿大灼热疼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古代对痹证的论述很多,如“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等,还有骨痹、筋痹、脉痹、肌痹、五脏痹、血痹、历节、痛风、周痹等等,名目虽繁多,但其基本病理则是一致的。痹证的治疗以宣通为主,并根据具体临床表现配合祛风、散寒、祛湿、清热、活血、温经通络、益气养血等。由于痹症常缠绵日久,反复发作,难以根治,而酒有辛温宣通之性,又可助蠲痹诸药之力,酒力引药直达经络血脉关节诸筋病之所在,故药酒治痹疗效卓著,而且寓治于膳,可长期饮服,备受病家的欢迎。因此,药酒已成为痹证治疗的重要手毁。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治疗痹症的药物,如大辛大热的附子、川乌、草乌、马钱子等,由于有一定毒性,过量服用易致中毒,甚至危及生命,因而使用时切要谨慎,不可过量,以免发生意外。

  巨胜子酒

  配方:巨胜子100克,薏苡仁30克,生地250克,白酒1000毫升。

  愈风酒

  配方:海蛰360克,黑大豆120克,嫩桑枝120克,新鲜松针200克,陈年黄酒7斤。

  丹参花蛇酒

  配方:配方丹参50克,白花蛇(皮、骨、肉)25克,白酒1斤半。

  抗风湿酒

  配方:木瓜、红花、制川乌、制草乌、五加皮、乌梅各20克,麻黄、甘草各10克,白酒1000毫升。

  威灵仙酒

  配方:威灵仙500克,白酒3斤。

  茵陈薏米酒

  配方:茵陈蒿150克,薏米仁200克,秫米1000克,酒曲适量。

  牛膝酒

  配方:牛膝500克,糯米1000克,甜酒曲适量。

  祛风湿酒

  配方:生地15克,藏红花3克,制川乌5克,桑寄生12克,全当归10克,蕲蛇干15克,乌梢蛇干15克,白酒2斤。

  临汝药酒

  配方:当归100克,高良姜100克,生草乌300克,丁香100克,红糖500克,白酒3000毫升。

  祛风胜湿酒

  配方:羌活100克,威灵仙100克,当归80克,独活100克,北五加100克,防己100克,薏苡仁100克,白酒10斤。

  蚂蚁酒

  配方:大蚂蚁100克,白酒2斤。

  狗骨酒

  配方:狗骨100克,白茄根1000克,虎杖根200克,红花15克,白酒1000毫升。

今天学习商宪敏教授“治痹十法”的前三法:散风宣痹法、祛寒通痹法、除湿蠲痹法。

痹者闭也,为阻闭不通之意。

痹证是指气血为病邪阻闭而引起的疾病,以人体肌表经络遭受外部侵袭后,使气血运行不畅而致肢体、关节、肌肉、筋骨等处的疼痛、酸楚、重着、麻木和关节肿大、屈伸不利为特点。

商宪敏教授在长期的临床中对于中医痹证的诊断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她将多年治疗痹证的方法归纳总结为十法,即 散风宣痹法、祛寒通痹法、除湿蠲痹法、清热散痹法、化痰散结法、活血祛瘀法、健脾益气法、补肾壮骨法、养肝补血法、通经活络法,临床应用,疗效颇佳。

现将商教授治痹十法,每法的具体概念、治疗特点、适应证、常用方药、说明及注意事项进行介绍。

一、散风宣痹法

1 概念

散风宣痹法,即用疏散风邪的方药来治疗由于风邪外袭,邪留肌表经络所致之痹证的方法。

本法以治疗行痹为主, 治疗痛痹、着痹、热痹及尪痹时也常配合应用。

2 治疗特点

该法主要治疗以风邪为患的痹证。感受风寒湿邪、风湿热邪或风寒湿邪化热,而以风邪为主者。

3 临床表现

肢体关节、肌肉筋骨窜痛,自觉局部冒风,可伴有筋脉挛急、关节肿胀、肢体麻木、屈伸不利以及恶风发热等表证。脉象多浮,舌苔正常。

因风为阳邪,善行而数变,故以感受风邪为主的痹证,其疼痛部位常常游走不定。

风邪侵袭肌表,邪入尚浅,故局部自觉冒风,可见发热、恶风等表证;邪在卫表,阳气浮越,正气外充以抵抗外邪,故舌苔多为正常,脉见浮象。

4 常用方剂

防风汤(《宣明论》):防风、当归、赤茯苓、杏仁、黄芩、秦艽、葛根、麻黄、肉桂、生姜、甘草、大枣。

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独活、寄生、秦艽、防风、细辛、当归、芍药、川芎、地黄、杜仲、牛膝、人参、茯苓、甘草、桂心。

5 常用中药

白花蛇、徐长卿、独活、羌活、防风。

6 注意事项与说明

(1)白花蛇有较强的祛风通络的作用,可透骨搜风。

徐长卿祛风止痛之效佳,广泛用于诸痹(风湿、寒湿、气滞、血瘀)所致疼痛。

羌活、独活、防风均能去祛风湿、止痛、解表,不问新病宿疾,皆可选用。 羌活偏走于上半身;独活善治下半身。防风味辛而微温,甘缓而不峻,风寒风热痹证均可应用。

(2)古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说,故治疗痹证在散风祛邪同时, 常并用活血通络之法,以利疏散外风。

(3) 散风诸药多属辛温香燥之品,极易耗伤阴血,凡阴血亏虚者,应慎用或减量使用。

(4) 凡痹证痛剧者,可加虫类搜剔络道药, 如白花蛇、乌梢蛇、全蝎、地龙、僵蚕等,以增强散风活络止痛之功。

二、祛寒通痹法

1 概念

祛寒通痹法,即用药性温热、能祛除寒邪的方药来治疗由于寒邪外袭,或素体阳虚、寒邪乘虚深入所致痹证的方法。

本法以治疗痛痹为主治疗, 行痹、着痹及尪痹也可配合应用。

2 治疗特点

该法主要治疗以寒邪为患的痹证,以感受寒邪、风寒之邪、寒湿之邪或风寒湿邪而以寒邪为主者。

3 临床表现

肢体关节、肌肉筋骨剧痛,痛处固定,自觉局部发凉或按之冰冷,得温痛减,遇寒痛增,可伴有肢体屈伸不利、冷厥不仁,喜暖恶寒或腰膝冷痛等全身症状。

脉象多弦或紧或迟,舌体胖大,舌苔薄白或白润。

4 常用方剂

乌头汤(《金匮要略》):川乌、麻黄、芍药、黄芪、甘草。

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

当归四逆汤(《伤寒论》):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炙甘草、木通、大枣。

5 常用中药

桂枝、麻黄、附子、乌头、细辛。

6 注意事项与说明

(1)祛寒通痹之药,多辛热温燥,不仅能散寒止痛,而且可温经通阳。

麻黄辛温发汗,温散寒邪。附子辛热,温经散寒,通达十二经脉,走而不守。桂枝温通经络,祛风寒湿邪。细辛辛温走窜,旁达百骸,内而宣络脉而疏百节,外而行孔窍而达肌肤。

桂枝、麻黄、附子配伍应用既能助阳温散,又能温经通络,邪散络通则疼痛自除。

麻黄配伍附子、细辛,能助阳散寒,引邪自内达外,治寒邪深侵者效果尤佳。若患者剧痛难忍,可将附子易为乌头,止痛效果更好。

(2)有些散寒药,既散寒祛邪,又温里助阳。

如附子温经散寒而补火助阳;桂枝温通经脉而助膀胱气化。

寒湿内停者,可配以健脾化湿药。诸如桂枝配茯苓、白术、甘草成苓桂术甘汤;又如附子配茯苓、白术、甘草成甘草附子汤。

痰核流注者当配以化痰软坚药,如配白芥子,白附子。

(3) 祛寒通痹药辛热而燥,若长期服用或久服,则易伤津耗液,甚至出现手足心热、口干舌燥等“上火”症状。故凡热证或阴虚者当忌用或慎用。

(4)使用此类药,需根据人体机能状态、环境条件以及用药时间选用适宜药物和适宜剂量。

如气虚阳弱者,用量可稍大,以增强扶阳抑阴的作用;而阴虚阳亢者,虽有寒邪,温热药用量不应大,以防动火劫阴。

冬季天冷,用量宜大,夏季天热,用量宜小。我国北方气温偏低,用量宜大;南方气温偏高,用量宜小。 但南方有些地区常年多雨潮湿,尽管气温偏高,用量也宜增大,以驱散寒湿浊邪。

(5) 附子、乌头均系有毒之品,用量开始宜小,逐渐增加剂量,煎药时间宜久。

如入煎剂,用量在10g以上时,一般应先煎药30~60分钟,也可加甘草同煎,或用蜜煎,以缓其毒性。

若服药后出现唇舌发麻、头晕、心悸,甚至晕厥,脉迟或歇止等中毒反应时,即应停服,按中毒解救处理。

特别注意:此药不宜大量服用,不宜长久服用。

(6) 如因阴寒太盛,服辛热药入口即吐者,可在温热药中少佐寒凉之品,或热药冷服,取其“寒因寒用”之反治。也可用少量频服之服药法。

三、除湿蠲痹法

1 概念

除湿蠲痹法,即用具有除湿作用的方药化湿利湿、祛除湿邪来治疗以湿邪为主所致之痹证的方法。

本法以治疗着痹为主治疗, 行痹、痛痹、热痹及尪痹也常配合应用。

2 治疗特点

该法主要治疗以湿邪为患的痹证,感受风湿、寒湿、风寒湿或风湿热邪而以湿邪为主者。

3 临床表现

肢体关节疼痛重著,痛有定处,局部肿胀发凉、濡湿,肤色不变或发热、红肿或麻木不仁,可伴有局部或全身汗出,病患常经久不愈。脉象濡缓或滑,舌胖有齿痕,苔白或白腻或水滑。

湿为阴邪,其性重浊黏滞,湿邪外侵肌表,营卫不和,经脉痹阻则肢体关节沉重酸楚,痛有定处。

湿性濡渍,其性类水,故患处局部肿胀。 湿而偏寒者则发凉、濡湿、肤色不变;湿而偏热者则局部灼热、皮色鲜红。

湿邪留滞于经络关节,阳气不布,则麻木不仁。

湿邪盛,阳气伤,卫阳不固,湿气外蒸,则汗出、濡湿。正如《内经》所述:“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也。”因湿邪黏腻,故该病缠绵难愈。

濡脉为阴脉,主虚主湿,气虚于表,脉管因虚不敛而松弛,则脉濡;湿邪弥漫,气不能外达于表,脉亦濡。

缓脉为阴中之阳,不徐不急,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从容和缓,是正常本脉。但也有因湿邪黏滞,阻滞脉道,致脉道弛张而见脉缓者。

滑脉为阳中之阴,往来流利,如盘走珠,主痰湿,故湿盛者可见滑脉。

脾喜燥恶湿,外感湿邪,湿困脾土,失其健运而伤脾,脾虚不能行其津液,亦可聚而成湿为患。故痹证患者见舌胖有齿痕,多是湿邪留滞,湿困脾土,脾气虚而致。苔白或白腻或水滑均为湿盛之象。

4 常用方剂

薏苡仁汤(《类证治裁》):薏苡仁、苍术、羌活、独活、防风、麻黄、桂枝、川乌、川芎、当归、甘草、生姜。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金匮要略》):麻黄、杏仁、薏苡仁、甘草。

5 常用中药

薏苡仁、汉防己、苍术、威灵仙、萆薢、蚕沙。

6 注意事项与说明

(1)湿邪为患有内外之分。

由感受雾露,或淋雨涉水,或居处潮湿等湿邪自表而入,邪在经络、肌肤者为外湿。由饮食不节或中土不健,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湿自内生者为内湿。

外湿是痹证的主要病因之一,但内湿又常是外湿致病的内在根源。 外湿宜散宜祛,可用苍术、萆薢、威灵仙。内湿宜化宜利,可用薏苡仁、苍术、蚕沙。

(2) 薏苡仁能健脾化湿利水,还能缓解筋脉拘挛,故为治疗风湿痹证之主药。

威灵仙性走窜,有祛风湿、通经络、止痛之功,为治疗各类型痹证的常用药。

萆薢苦平,长于袪风湿、舒筋通络、利湿浊,所以能治风湿顽痹。汉防己能祛风湿、利水消肿止痛,善治着痹。

苍术、蚕砂辛温,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湿,又能发汗,用于风湿痹证兼有外感表证尤宜; 蚕沙祛风湿、和胃、化浊,故风湿痹证兼有湿浊内阻者用之最好。

(3) 由于湿邪黏滞,其性属阴,故除湿多用香燥药,用其芳香化湿、苦温燥湿,以除湿蠲痹; 但见舌苔厚腻,舌尖舌边质红者, 用药切忌过于香燥,以防助热灼津,可配伍苦寒之黄柏等,以清热燥湿。

(4)痹证属寒湿者,治宜温化;属湿热者,治宜清化。

由于湿热之邪不像寒邪汗之可解,热邪清之可退,湿热互结,邪气弥漫,故宜用清化法,是根据湿与热孰轻孰重,来确定清、化的主次,热重于湿者,以清为主,湿重于热者,以化为主, 两者均可配伍黄柏。

(5) 因风能胜湿,故除湿者常配伍散风药, 如防风、羌活、独活等。

(6)由于湿邪困脾,可伤及中土,故除湿蠲痹时要注意健运脾土,可配伍茯苓、白术之类健脾药。

四、清热散痹法

未完待续

# 健康 一夏# # 健康 明星计划#

筋伤病指由于各种外因或慢性劳损而导致筋之损伤的疾病,包括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及工作性质的需要,筋伤病愈发普遍化及早龄化,长期以来带给人们极大苦痛,故此,以《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记载"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以阳气来调治筋伤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人体之阴随阳气生发而长,若阳亡则阴绝。阳气正常运转,则化气以营养周身;反之,化气不利,精血津液输布异常,痰浊、瘀血接连而生,筋肉不荣。此言 阳化气之功,阳性温热而动散,推动人体精、气、血、津液有序转换,维持脏腑生理活动正常进行。

再有,《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即阴阳平秘之关键,在于阳气固密于外,阳固而阴守,邪之不可凑,形神乃能治。故而, 阳气者,温热而清明,具化气、固外之功。

阳气在人体的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其易耗、易散,故在疾病防治中不可小视。

如《伤寒论》全书中,明确提到阳气损伤的条文约一半之多,阳气易散易耗,故不可误汗、误吐、误下以损人体之阳气。

《伤寒论》之法要,护阳、救阳是第一要务。 且有,医家李念莪:"苟无阳气,孰分清浊,孰布三焦,孰为呼吸,孰为运行,血何由生,食何由化,与天之无日等矣。"肺气之宣降,心气之通明,脾胃之运化,肝气之疏达,肾脏之气化,及小肠分清泌浊之功等,皆赖于阳化气之功。迨"火神派"之代表郑钦安,更是重视阳气,临证注重扶阳、护阳,擅用姜、附、桂等辛热之品,屡建奇功,效如桴鼓。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历代医家对此解释不一,梳理发现,一者"阳气"作"卫气"讲,"精""柔"为卫气运行时"神""筋"的两种状态,如杨上善曰:"卫气之精,昼行六腑,夜行五脏,令五神清明,行四支及身,令筋柔弱也"。

一者指明阳气运养之功,并未言明"精""柔"二字的具体含义,如王冰云:"此明阳气之运养也。阳气者,内化精微,养于神气,外为柔软,以固于筋"。另有,讲"精""柔"二字作阳气的两种状态,如张景岳曰:"神之灵通变化,阳气之精明也;筋之运动便利,阳气之柔和也";高世栻言:"精,精粹也。柔,柔和也……'阳气者,精则养神',所以申明上文阳气不精,而神无所养也……'阳气者,柔则养筋',所以申明上文阳气不柔,则筋无所养也"。

高世栻将"精""柔"作为阳气的两种状态,"精"意为精粹,"柔"意为柔和,联系经文上下,阐述阳气"不精""不柔"则"筋""神"无所运养。再有,目前各版《内经选读》教材均以倒装句式解释,作:"阳气者,养神则神精,养筋则筋柔"。

尤在泾云:"阳之精,如日光明洞达,故养神;阳之柔,如春景和畅,故养筋。"故而,"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其中,"精"应意为清明,亦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言:"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此处之"精",为清明之意;"柔"意为柔和。

"精"与"柔"当为阳气的两种状态。阳气清明,则神受养;阳气柔和,则筋受养。 阳气在体内正常运行,不失清明之性,则精神爽慧;阳气不失柔和之态,具温煦之性,则化气、固外之功正常,气血相合,筋肉灵活。 明言阳气养神与养筋的作用,亦如王冰、张景岳等医家认为"此明阳气之运养也"。

《素问·五藏生成论》云:"诸筋者,皆属于节。"筋,即肌腱、椎间盘、关节囊、腱鞘、韧带、滑液囊、关节软骨等与骨紧密相连的软组织。《素问·痿论》云:"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说明筋具有连属关节、主司运动的功效。

中医学认为筋伤病多因于外邪侵袭,表现为虚、痰、瘀等病机,出现颈项僵硬、腰腿疼痛、筋肉挛缩、肢体活动不利等症,治疗以补肝肾、祛痰瘀、通经络为大法,如椎动脉型颈椎病之治疗,临床医生多从虚、痰、瘀论治。

阳气性温热,具化气、固外之功,阳气旺,气血通,邪不凑,则筋肉灵活。张景岳云:"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

阳性温热而动散,主司化气、固外,阳气足,体内精、气、血、津液有序转换,则痰浊、瘀血不能生,邪气不可凑,阳气一者可直接温养机体而固外,一者参与精、气、血、津液输布,以润养周身,如是则筋肉灵活;阴性静,太过则机体不得温运,体内气血津液等失于输布代谢,停滞体内,日久壅为湿痰、瘀血等,长此以往,恶性循环,气血不通,机体失于濡养,则见筋挛肉痿,活动不利。

故而,阳气不失温之性,则筋肉弛张自如,肢体运动灵活;反之,阳气不足或不通,失于化气、固外之功,邪气入侵,气留血滞,机体失养,则见四肢拘急挛缩、肌肉酸痛等。 由此,筋肉之灵活赖于阳气在体内的正常运行。

《诸病源候论·背偻候》云:"肝主筋而藏血。血为阴,气为阳。阳气,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阴阳和同,则气血调适,共相荣养也。"阳气正常运行,阴阳相合,气行血调,荣养筋肉,则筋肉灵活;反之,阳气不足或不通,则气血不合,筋肉不得荣养,以致筋肉挛缩、活动不利。

以上可说明,阳气对筋伤病的重要性,阳气足,筋骨强;阳气不足,筋骨容易损伤。所以,再此建议大家,一定要保护阳气、提升阳气,人才能有强健的体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51921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8
下一篇2023-11-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