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灭亡之后,卫拉特部是如何统一蒙古草原的?

元朝灭亡之后,卫拉特部是如何统一蒙古草原的?,第1张

首先明确一个概念,虽然后来曾视元朝为宗主国,但是因此将蒙古四大汗国视为元朝的手下其实是错误的。蒙古第4代大汗蒙哥汗死后,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就在事实上分裂为四大汗国,这四大汗国分别为: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尔汗国。

因此,虽然忽必烈自立为汗,但是按照蒙古人的习俗,没有经过呼里勒台大会上诸王共同推举的忽必烈,并没有受到其他汗国的普遍承认,只有统治伊尔汗国的旭兀烈由于利益相关,再加上与忽必烈为一母同胞,选择了支持元朝,但相距遥远、鞭长莫及旭兀烈,也只是精神上支持而已。

忽必烈

因此,在此之后,蒙古实际上分为了四大汗国和元朝,四大汗国之于元朝是平等的地位。虽然建立元朝之后,忽必烈追求的一直是成为蒙古共主,但直到他去世,都没有达成这一目标。

不过在公元1303年,四大汗国正式承认了元朝的宗主国地位。然而,这个模式很类似中国古代的羁縻制度,当时的元朝根本没有足够的实力对于地域遥远的四大汗国行使宗主权。因此,即使将元朝奉为宗主国之后,四大汗国事实上仍处于独立地位。

那么,当元朝末年,元朝对于中原的统治岌岌可危,眼看就要被朱元璋灭亡时,奉元朝为宗主国的四大汗国在干什么?为什么没有援助元朝呢?

元朝位置

首先,是由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儿子拔都所建立的金帐汗国。金帐汗国位于今天俄罗斯欧洲地区及部分中亚地区。不但距离元朝地域遥远,同时,由于术赤微妙的身世和从未被指为汗位继承人。

因此,金帐汗国从建立的一刻起,就表现出了关门过自己日子的倾向。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金帐汗国对于元朝更加疏离。

同时,由于蒙古薄弱的文化底蕴和在当地占据少数的人口数量,金帐汗国的蒙古部落不可避免的开始出现突厥化和伊斯兰化的倾向。他们对于元朝这一宗主国的认同更加疏离。再加上跨越万里之遥,金帐汗国既没有意愿,也没有足够的实力远征勤王。

对元朝最为亲近的是伊尔汗国,按照远近亲疏的话,伊尔汗国的确是最有可能援助元朝的汗国。但是,在旭兀烈死后没过多长时间,已经完成伊斯兰化的伊尔汗国统治集团内部,就出现了极为剧烈的权权力斗争。

伊尔汗国蒙古骑兵

到了元朝末期的时候,伊尔汗国的内斗已经达到了白热化阶段:拥兵自重的贵族大臣们纷纷拥立代表各自利益的大汗,彼此之间开始了激励的内斗。

因此,此时的伊尔汗国既没有实力,也顾不上去援助遥远的元朝。而且,自顾不暇的伊尔汗国在元朝灭亡没多久,自身也被金帐汗国的札别尼汗攻破了首都,伊尔汗国自此瓦解。

而位于今天亚洲中部的察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从忽必烈自立为汗之后,就开始了与元朝和西北诸王的数十年战争。窝阔台也成为蒙古四大汗国最先灭亡的一个。

窝阔台汗

在元朝和察合台汗国的共同打击之下,1308年,窝阔台汗国灭亡。自然,比元朝更早灭亡的窝阔台汗国,也不可能跨越时空去援助即将灭亡的元朝。

而灭亡窝阔台汗国、占据了其大部领土的察合台汗国,从此之后,统治中心开始向西转移,并与元朝渐行渐远。公元1346年,察合台国的合赞汗去世后,察合台汗国就陷入了分裂状态,并最终被崛起于河中地区的突厥化蒙古人帖木儿灭亡,帖木儿创立的,就是著名的帖木儿帝国。自然,察合台汗国也不具备援助元朝的能力和动力。

元世祖忽必烈是少数民族皇帝中统一中国的第一人,其文治武功可以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相提并论。 ——朱耀廷

据说,成吉思汗在临危时曾说:幼年忽必烈之言,足使吾人注意,其言谨慎,汝辈尽应知之。彼将有一日据吾宝座,使汝辈将来获见一种命运,灿烂有如我在生之时。

不知这段神话式的预言是真是假,但有一点是可以相信的,那就是幼年忽必烈的才能已经得到了成吉思汗的赏识,这种所谓神话式的预言,随着历史的发展,也就变成了毋庸置疑的事实。

成吉思汗去世时,忽必烈仅仅十岁,一个十岁的孩子让千征百战的祖父这样赏识,本身就证明忽必烈的过人能力。

忽必烈由普通王爷成为蒙古国第五任大汗,元朝开国皇帝,大致有三方面因素:祖父的格外喜爱,父亲的军队,母亲的鼎力相助,自己的未雨绸缪,帐下的人才济济。

成吉思汗的正妻孛儿帖生有四个儿子五个女儿:长子术赤、次子察合台、三子窝阔台、幼子拖雷。拖雷是一位军事家,他掌有蒙古军队的百分之八十,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

成吉思汗生前分封诸子,四子拖雷留在父母身边,继承父亲在斡难和怯绿连的斡儿朵、牧地和军队。成吉思汗留下的军队共有约十二万九千人,其中大部分都由拖雷继承。

拖雷和正妻唆鲁禾帖尼生有四子:长子蒙哥、老四忽必烈、老六旭烈兀、老七阿里不哥。

有军队才有实力去争取汗位啊,蒙古国和汉族不同,并不必然为长子继承汗位,能力突出者享有优先权,比如托雷的三哥窝阔台就是蒙古国第二任大汗,四子拖雷是成吉思汗最喜爱的儿子,他是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但是杀戮气太重,而相比较老三窝阔台有勇有谋,温厚持重,所以成吉思汗抑制了自己的个人喜好,把汗位留给了老三窝阔台。

无论是按照汉人的皇位继承习惯,还是按照蒙古汗位的继承习俗,作为拖雷四子的忽必烈都将失去汗位继承权。可是临终前成吉思汗又专门交代托雷倾心培养忽必烈,说他将来一定是成就大事业的风云人物。看得出成吉思汗到死都很矛盾。

蒙古汗位仅仅有成吉思汗遗命还不行,还必须经忽里勒台大会同意才能正式继承汗位。忽里勒台大会是蒙古国的最高国事会议,主要职能为推举大汗,以后历朝大汗继位,都按照这个传统由忽里勒台大会推戴。

托雷心里始终对父亲没把汗位给他而耿耿于怀,他监国摄政两年才通过大会把汗位交给窝阔台。窝阔台对握有重兵的托雷始终防范,后来假借巫师之命让托雷喝符水而亡。

我们再来看看忽必烈英明的母亲怎么守护托雷的基业?

拖雷的妻子唆鲁禾帖尼是克烈部王罕的弟弟札合敢不之女,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之后,看到扎合敢不的三个女儿都很美丽,便将他的大女儿阿必合娶作自己的妻子,将他的二女儿和三女儿都给了自己的儿子。唆鲁禾帖尼就是成吉思汗赐给幼子拖雷的三女儿。

唆鲁禾帖尼来自王庭,管理才能出众。是一位聪明、勇敢、杰出的女性。

成吉思汗四年,唆鲁禾帖尼生下长子蒙哥。“蒙哥”的意思是永久。这时,拖雷的三哥窝阔台妻子昂灰氏没有孩子,于是就把蒙哥过继给了窝阔台为养子,由昂灰氏亲自抚育。

后来在唆鲁禾帖尼的多方运作下,蒙哥成为蒙古国第四位大汗,她成功的把汗位由窝阔台系转到了托雷系,忽必烈才有机会继承汗位。

忽必烈生于成吉思汗十年,满月后成吉思汗大摆宴席,招待四海宾客,为这个孩子起名“忽必烈”,意为“承前启后的继承者”。由此可见,成吉思汗对这个孙子的喜爱。

忽必烈在母亲唆鲁禾帖尼的精心培育下,不仅骑马、射箭等各项技能都非常精湛,而且小小年纪就孝顺有礼,懂得尊敬别人。十岁的忽必烈,以其特有的礼貌和聪明,赢得了成吉思汗的喜爱,也赢得了其他长辈的赞扬,成为成吉思汗最为赏识的一个爱孙。

托雷被毒死后,窝阔台出于感恩,或者愧疚,对拖雷一家十分优待。给予唆鲁禾帖尼皇后的待遇,把拖雷在世时所有的权力都交付给她。唆鲁禾帖尼依靠自己丰富的智慧和坚定的性格统领所部将士,以精明、谨慎的态度,处置军国要事,博得窝阔台及诸王的信任和崇敬。

窝阔台提出让她嫁给长子贵由,被她以诸子尚未成人为理由拒绝。窝阔台汗曾在拖雷去世后,要从其军队中抽调两千人交给自己的儿子阔出。而阔出是窝阔台最喜爱的儿子,想把汗位传给他。唆鲁禾帖尼看出了这点,爽快地答应了,这一举动笼络了阔出,使他后来站在拖雷家族一边。

窝阔台去世后,长子贵由成为第三任大汗,但是术赤(成吉思汗长子)的长子拔都素来与贵由不合,贵由就想灭掉他,唆鲁禾帖尼敏锐知道这个消息,连忙派人星夜飞报钦察汗国可汗拔都。拔都闻讯后,急忙积极备战。结果,贵由行军至叶密力以东(新疆青河东南),突然病死,一场发生在黄金家族内部的战争因此得以避免。她的行为也赢得了拔都后来的大力支持。

蒙哥虽说是窝阔台养子,可他毕竟是托雷的亲儿子,他知道父亲被毒死,对养父行为耿耿于怀,他跟随窝阔台南征北战,战功赫赫,为自己积累了很高的威望,再加上母亲的一番运作,他获得了以拔都为首的大多数宗王的支持,登上了可汗的宝座。蒙哥即位后,借谋反之名,将窝阔台系的人全部处死,巩固了自己的汗位。

蒙古国汗位由窝阔台一系到了托雷系,这为忽必烈成为大汗提供了机会。

随着年龄的增长,忽必烈不满足于骑马射箭的游牧生活,他在母亲唆鲁禾帖尼的教导下,逐渐注意学习各种知识,关心时局大事。

蒙古军攻灭金朝后,目光瞄向了南宋,占领了中原广大地区。蒙古统治者为培养继承人和掌管军政的人才,注意搜罗有才识的汉族儒士去漠北教授贵族子弟,其中僧人、道人、医士、通译人员更受器重。

这里面忽必烈更是求贤若渴,他不但深入地学习了各种武艺及各种军事知识,也学习了蒙、汉文字等文化知识,忽必烈深信蒙古民族必将崛起成为中国的主宰,但是“以马上取天下,不可以马上治”,要治理中国必须学习中原王朝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

同时,忽必烈也意识到,只有借助汉人势力才能与蒙古诸王抗衡,才能使自己登上蒙古贵族的政治舞台。

于是,忽必烈于乃马真后(窝阔台皇后)三年前后,在其所住的漠北地区广揽人才,建立幕府。他的手下人才济济。比如许衡、刘秉忠等等,特别刘秉忠是儒、释、道皆通的人物,他不但自己向忽必烈讲述治理天下的道理,刘秉忠一直追随忽必烈,经常参加重要政治问题的决策,对忽必烈的决策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人们都尊敬地称他为“聪书记”。他还将张文谦、李德辉等中原儒者推荐至忽必烈帐下。

忽必烈在漠北藩府的七年中,他招纳了许多汉族儒士,金朝的状元王鹗、名士元好问等也慕名而来。

在上述种种人物的影响下,忽必烈对汉文化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对安邦治国之道有了较充分的准备。

虽然忽必烈当时谈治国理政之道只是空论而已,但他坚信自己将来定能有为于天下。他在与金朝的状元王鹗交谈时就明白地显露了自己的心声:“我虽未能即行汝言,安知异日不能行之耶?”

这些都证明,早在窝阔台、贵由时代,忽必烈作为一个藩王,尽管并无统治中原汉地的职责,但他对汉地的了解和对儒学的认识以及同汉人儒士的关系,都已经大大超出一般的蒙古贵族了。

后来,大哥蒙哥继承汗位后,为把权力确保在拖雷系手中,于是命令自己的弟弟忽必烈全权掌管漠南汉地的一切军国庶务。

1251年,忽必烈达到漠南金莲川后,立即开府建衙,招揽四方人才。在刘秉忠等藩府旧臣的积极活动之下,先后有一大批的人才积聚在忽必烈的身边。这其中有以郝经、杨惟中、商挺、张文谦等人为代表的汉族知识分子,也有以廉希宪、也仙鼐、阿合马、阿里海牙等人为首的西域奇才异士。

正是这些人的辅佐,使得忽必烈治理邢州(今河北邢台)、河南、关中等汉地中取得成功,也使得他在之后的汗位争夺中牢牢占据着优势。

忽必烈在汉地的治理,政绩卓然,人心日渐归附。这就引起了大哥蒙哥的猜忌。便寻找了一个机会解除了忽必烈的兵权。忽必烈不得已,只得接受姚枢的建议,把自己的妻子、儿女送到汗廷作人质,以表明自己并无异志。

同年十一月,忽必烈亲至漠北,拜见蒙哥,兄弟相见,尽释前嫌,攻打南宋怎能少的了忽必烈,蒙哥与忽必烈又一起商定伐宋方略,重新委以重任。

1258年,蒙哥亲率大军与忽必烈兵分三路攻打南宋,结果在四川重镇合州钓鱼山成了他的“滑铁卢”。

南宋将领王坚率领合州军民,依靠着险要地形,奋力抵抗蒙古大军达5个月之久。蒙哥焦躁不安,命人在钓鱼城东门高地上修筑高台,以查探敌情。当蒙哥登上高台观望时,王坚命人以火炮猛击高台。蒙哥身受重伤,没过多久,就去世了。

1259年八月,忽必烈率军渡过淮河。这时,蒙军抓获了一名俘虏,从他口中得知蒙哥大汗伤重去世的消息,军中有人建议立即回师和林,争夺汗位。忽必烈将信将疑,没有立即回师,而是继续率军南进。月末,攻克大胜关,直抵长江北岸。

九月,宗王穆哥遣使送来蒙哥大汗去世的讣告,并劝忽必烈撤军北还,以便争夺大汗之位。但忽必烈认为,奉命出征,不可以无功而返,于是在十月,兵分三路,强渡长江,包围了鄂州。他的行为又收获了大批人的尊敬。

此时,留守和林的七弟阿里不哥趁机加紧了夺权活动,他一面派出数路使者,通知诸王前往和林,召开库里台大会;一面派遣亲信阿蓝答儿、脱里赤四处征兵,积蓄军事力量,并打算派兵将忽必烈阻挡在黄河以南,不让他回去。

忽必烈之妻察氏见情势危急,连忙派人急报忽必烈,并督促他早日回师,以防不测。郝经等大臣亦再次建议忽必烈应该以天下苍生为念,及早班师。忽必烈终于下定决心,撤军北还,争夺汗位。

为了迷惑敌人,他接受郝经的建议,采取了声东击西的战术,声称要发兵苏杭,直捣南宋的都城临安。随后,忽必烈亲率大军火速赶回燕京,并派遣廉希宪去游说东路诸王塔察儿等人,为其争夺汗位做准备。

忽必烈回到燕京之后,立即解散了阿里不哥的亲信脱里赤征召的军队,以安定民心。

阿里不哥多次敦促他回和林开会,忽必烈清楚地意识到,在阿里不哥鞭长莫及的情况下,自己在控制和调动进入汉地的蒙古军及汉军方面拥有莫大的优势和便利,因此,他不肯轻易离开经营多年的中原而贸然北上。双方间使臣穿梭,交涉不断,矛盾日趋激化。

忽必烈决定先发制人,拘禁阿里不哥派往燕京的心腹脱里赤,在新筑成不久的开平城召集塔察儿等宗王大将,举行选汗大会。拥戴忽必烈最积极的宗王,是成吉思汗幼弟斡赤斤的孙子、在东道诸侯中居长的塔察儿。

塔察儿曾因攻宋无功而返,受到蒙哥汗的严厉训斥。所以对蒙哥很不满。他在东道诸侯中居长,所以号召力巨大。

这样,在忽必烈弟末哥、东道诸王塔察儿、哈萨尔之子移相哥、成吉思汗弟哈赤温子忽剌忽儿、成吉思汗弟别里古台的孙子爪都,窝阔台的儿子西道诸王合丹、察合台的儿子阿只吉等的拥戴下,1260年三月,忽必烈即汗位。然后颁布诏书以告示天下。

与此同时,阿里不哥也在和林召集了自己的支持者举行忽里勒台大会,推举自己为蒙古大汗。同年冬,忽必烈御驾亲征,在和林郊外打败阿里不哥大军。阿里不哥众叛亲离,无奈只得投降了忽必烈。后来阿里不哥又乘着忽必烈南下侵宋机会,再次反叛,然而由于西北的察合台系众人的反对,阿里不哥的反叛行动再一次失败。陷于绝境的阿里不哥只好再次投降。

阿里不哥的投降,确立了忽必烈的正统统治,帝国的中心也渐渐地由和林转移到了中原地区。

此后,忽必烈再也不曾召开忽里勒台大会。忽必烈即汗位以后,效仿中原的皇帝世袭逐渐成为正统,召开忽里勒台大会推举大汗这个由成吉思汗开创的蒙古国早期的继位传统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成吉思汗与忽必烈是祖父祖孙关系,忽必烈是成吉思汗儿子孛儿只斤·拖雷的儿子。

孛儿只斤·铁木真(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蒙古族乞颜部人。大蒙古国可汗,世界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生于漠北斡难河上游地区(今蒙古国肯特省),取名铁木真。

孛儿只斤·忽必烈(1215年—1294年),即元世祖,蒙古族,政治家、军事家。监国托雷第四子,元宪宗蒙哥弟。大蒙古国的末代可汗,同时也是元朝的开国皇帝。蒙古尊号“薛禅汗”。

扩展资料

孛儿只斤·铁木真人物经历:

宋嘉泰三年(1203年)秋,铁木真袭击了一直与自己争战不休的王汗的金帐,王汗父子被打败。

宋嘉泰四年(1204年),铁木真征服乃蛮部。王汗只身一人想投奔乃蛮部,在乃蛮边界被边将当作奸细杀死,其子桑昆身死异乡。

孛儿只斤·忽必烈人物经历:

蒙古宪宗二年(南宋淳祐十二年、1252年),宋军攻打河南边地。忽必烈请准蒙哥在河南设经略司,蒙哥任命史天泽、杨惟中、赵璧为经略使。

蒙古宪宗六年(南宋宝祐四年、1256年),忽必烈又增受怀孟州(位于今河南焦作)封地。

-孛儿只斤·铁木真

-孛儿只斤·忽必烈

这是因为忽必烈早就想到了这种情况,提前就做好了谋划,再加上他一直有提高警惕,其三就是他夺位的速度非常快,给那些反对他的人来不及反应。

忽必烈之所以最后可以成功当到大汉,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他提前谋划的好,当时蒙哥上台让他去攻打大理的时候,他就已经在计划了。他为了得到南方那边的认可,他在攻打大理的时候,特意不用蒙古人屠城的习惯,还专门写了牌子禁止他们屠杀老百姓,让全城的士兵去宣传,当时大理王一直不服气,顽固的抵抗,忽必烈也没有因此而为难他,最后还让他去当大理的王,这让他亲善的名声得到了很好的宣扬。

再到后来忽必烈也一直广泛的吸纳人才,尤其把汉人的知识分子收为己用,一时间他的王府可以说是人才济济,远远超过了蒙哥的其他人才,这为他最后夺得大汉提供了强大的智囊。

再加上忽必烈一直都有训练军队囤积粮钱,按照规定忽必烈所收的粮钱,大部分是要上交的,但是他悄悄的瞒报了军粮。

第二就是,忽必烈非常的警惕,蒙古人打仗都有把家属带在身边的习惯,而家属通常都会组成一支队伍,当时忽必烈攻打南宋的时候,没有把妻子带在身边。而是让她留在王府观察敌人的一举一动,也正是因为他妻子的留守,蒙哥去世之后,忽必烈还准备进攻南宋。但是妻子给他来信说,大鱼已经死了,小鱼都在蠢蠢欲动,干什么还要留在南方,忽必烈接收到这封信之后立即和南宋签订了条约,回到北方开始进行夺位的行动。

再加上他一回到王府,趁阿里不哥不注意的时候就开始准备武力,直接开始进行选举,把自己推举为大汉。抢先了其他人一步,再加上他又有军队,又有粮草,还拥有一群人才,在民间也拥有威望,所以说最后夺得了大汉的位置。

编者按:一直以来,很多人似乎都有这样一个传统印象,那就是中国历史上的智谋之士都是中原特产,比如著名的诸葛亮、刘伯温。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要想成事,也离不开汉人谋士,比如苻坚的王猛,皇太极的洪承畴,甚至连中行说一个太监都能当匈奴单于的智囊。似乎北方少数都是蛮子,没有智谋之士。那么,真是这么回事吗?

历史上,随着钓鱼城的坚守,将蒙哥的迷梦粉碎,蒙古诸王再次陷入了致命的纷争,大宋似乎看到了重振河山的曙光。但这所有的一切,却被一位博晓汉文化的异族儒士一手粉碎。

▲钓鱼城之战

忽必烈在争夺汗位的斗争中,实际上处于不利的态势。重视儒学、亲近汉文化使得在蒙哥时代,他就遭到大部分宗王的反对。所幸蒙哥对忽必烈非常信任,先后将京兆(长安)、怀孟(河内地区的怀州和孟州)作为忽必烈的封地,忽必烈的势力得以遍及整个中原。汉军的支持是忽必烈最大的倚仗,中原广袤的地域和巨大的人力资源,让忽必烈在后劲上拥有绝对的优势。

▲忽必烈麾下的武卫军

但是蒙古人显然更支持阿里不哥。蒙哥之前亲自率领的攻宋军主力,在蒙哥死后曾归阿速台节制,阿速台投奔漠北后,一直控制在阿里不哥的大将浑都海和哈剌不华手里。这支军队极为精锐,虽然在钓鱼城之战中颇有损失,仍然是一支极为强大的力量。蒙古高原西部是阿里不哥的老巢所在,他以此东控和林,西联西方诸王,调动蒙古势力,向忽必烈发起一波又一波的进攻。

▲忽必烈之弟阿里不哥

如果内战长久地持续,南宋王朝未尝不能实现收复失地的夙愿。但是忽必烈此人确实有天命。上天送给他一位“真男子”,畏兀儿人廉希宪。此人谋略计策,实在是张良、荀彧、李泌一流人物,后世朱元璋麾下,没有一位谋士能够匹敌(即使是刘基、朱升也不能)。如果廉希宪是汉人,笔者可能还要怒斥几句,但他却是一名深通汉文化的西域人,则唯有感叹忽必烈的天命了。

▲绰号“廉孟子”的廉希宪

廉希宪,魏国公布鲁海牙之子,其父布鲁海牙是高昌人,为官清廉,汉化很深,以其官职“廉访使”为子孙取汉姓“廉”。按高昌本属西辽,后归蒙古。廉希宪的家族受到汉文化浸染,必然有耶律大石当年西征建立西辽时,为内亚带去汉文化的缘故。

▲高昌在西辽中的位置

廉希宪自幼身材魁伟,举止与一般儿童不同。十九岁时入侍忽必烈王府,笃好经史,手不释卷,深得忽必烈赏识。有一天正读《孟子》,忽闻忽必烈召见,匆忙将书揣入怀中。忽必烈问《孟子》书中所言何事,廉希宪陈说性善、义利、仁暴等。忽必烈嘉奖其学问,称他为“廉孟子”,于是知名于世。廉希宪还善射,一次在忽必烈面前力挽劲弓,三发三中,众人钦佩他“文武全材”。在忽必烈的金莲川幕府当中,廉希宪是极为重要的幕臣之一。之前鄂州之战时,廉希宪率儒生百余人拜伏于军门,呈请忽必烈在蒙军渡江以后,“但凡军中所俘士人由官府出钱赎身,遣归原籍,以表示殿下广施恩典”。忽必烈同意,因此有五百多人被放还。

▲鄂州之战形势图

蒙哥死后,忽必烈仓促不能从与贾似道等南宋诸将的缠斗中脱身,便派廉希宪先期北还。廉希宪经过真定时,便释放了之前被阿里不哥囚禁的汉族名士李盘,争取汉地人心。此后,他奉忽必烈之命,直向蒙古草原东部,招纳东道诸王领袖塔察儿。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

▲东道诸王的封地

东道诸王是成吉思汗诸弟的后裔,分封于蒙古高原东面,西接和林,南控燕云,东衔辽阳,地理位置极为紧要。如果东道诸王选择支持阿里不哥,则汉地最为重要的河北、山西地区的安全都无法得到保障,东北地区的女真残余更是极可能生变,则忽必烈必败无疑。东道诸王对于汉文化并不感兴趣,他们与忽必烈要说有联系,也就是忽必烈受命总领漠南军国庶事后,建立的金莲川幕府位置与东道诸王的封地接近。此时忽必烈大军尚未北还,想要拿下塔察儿,并不容易。塔察儿设宴宴请廉希宪,如果应对不好,这便是一场鸿门宴。但廉希宪只用一句话就让塔察儿成为忽必烈最有力的支持者。大王属尊望重,发言推戴,谁敢不协?

▲曾经和孟珙一同灭金的宗王塔察儿

廉希宪先赞扬塔察儿的地位,然后指出塔察儿应该取得劝进忽必烈的首功,这样当忽必烈称汗之后,他就能得到万世富贵。

▲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的对峙

塔察儿大喜过望,当即推举忽必烈称大汗,取得劝进之功,而东道也被忽必烈彻底控制,形成与阿里不哥的东西对峙之势。华北的安全得到保障,而阿里不哥所占地区已经显出绝对的资源劣势,只有速战速决了。阿里不哥左路军以宗王为帅,直接威胁汉地政治经济中心燕京,忽必烈亲自领军逆之,而以移相哥、纳邻合丹(当为合赤温孙)为其前部。移相哥军击溃药木忽儿和合剌察儿,阿里不哥难以继续立足和林,匆匆退到由他继承的拖雷分地吉里吉思。阿里不哥深恐忽必烈乘胜追击,乃遣使假意求宥,并称待马力稍复,再赴阙谢罪。忽必烈深以汉地政局为念,遂留移相哥镇漠北,自己冒严寒逾漠南返。

▲蒙哥去世后的蒙古帝国

这个结果再正常不过,东道诸王效忠忽必烈之后,阿里不哥要想攻克燕京,已经是痴心妄想。但是在西面,阿里不哥依然拥有蒙哥留下的精兵悍将,以及大量蒙古宗王贵族的支持,情况仍旧非常危急。廉希宪又马不停蹄地奔向京兆(长安),出镇关中,任京兆、四川道宣抚使。这时,蒙哥留下的攻宋大军已经沿着金牛道和祁山道北返,进入陇西地区,随时可能摆明支持阿里不哥的态度,攻打关中。关中虽然是忽必烈封地,但情势依然极为危急。当时京兆内部也有阿里不哥的党羽——刘太平、霍鲁欢、奥鲁官兀奴忽,三人与阿里不哥大将浑都海联结,又密约留守蜀中的成都城密里炎者,青居城乞台不花,计划发兵合击京兆。这样的局势,即便得到消息也似乎是死局。然而廉希宪刚刚赶到京兆,马上以风电之势派出人马,先擒下了刘太平、霍鲁欢及其党羽(后被廉希宪先斩后奏处死),又派刘黑马诛杀密里火者,总帅汪惟正诛乞台不花。如此以来,不但川陕局势得以稳定,留守蜀地的蒙哥征宋军也被忽必烈所控制了。

▲巍峨的六盘山适合据险防守

然而此时关陕兵力依然极为薄弱,几乎不堪一击。廉希宪派出秦巩世侯汪惟良率军在六盘山防御,又令蒙古军官八春配合,向八春指出:“秦巩兵精锐但薄弱,而你麾下的蒙古军未经训练,只需要多布旗帜,配合秦巩军虚张声势即可。”阿里不哥大将浑都海率军急攻关中,被堵截于六盘山,又收到廉希宪放出的假情报——忽必烈攻陷和林之后,阿里不哥势力已经崩溃——惊恐之下,率军北返,回援和林。但阿里不哥也不是等闲之辈,此时已经重新夺取了和林,派出阿兰答儿和浑都海会师。同时,阿里不哥又发动了新一轮调略,西川守将纽璘和奥鲁官计划举兵响应浑都海,被八春捕获。

▲当代的哈拉和林景象

这一次廉希宪表现出了惊人的宽容,赦免了二人,来稳定军心——二人被捕之后,西川军已经开始惊慌溃乱。这是一场豪赌,因为纽璘的兄长宿敦效忠于阿里不哥,并在此后又作书再次招降纽璘。所幸,此后纽璘仍然坚决地选择效忠忽必烈(此人本是蒙哥麾下名将,后来忽必烈仍旧算了他的旧账,结果为刘整所谮,征至上都,验问无状,诏释之。还至昌平,卒)。廉希宪在钢丝上行走,终于得到了他想要的忠诚。但随着阿里不哥的大军再次逼近关陕,人心已经极为动摇。朝议纷纷要求放弃蜀地,退守汉中,如果这样的话,南宋王朝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收复蜀中,但这种机会再次被廉希宪所阻止。之后阿里不哥军猛攻六盘山,而疑兵之计不能用第二次,薄弱的关中军队终于战败大溃。但就在千钧一发之际,忽必烈的援军赶到了,不但有来自东道诸王的兵马,更有窝阔台之子合丹率领的窝阔台一系兵力。

▲合丹曾经在蒙古西征中建立功勋

合丹在窝阔台一系中算是一个异类,蒙哥即位后就选择向拖雷系靠拢。这次窝阔台系诸王大多或明或暗支持阿里不哥,他却又选择支持忽必烈。蒙古第二次西征时,合丹就是速不台(一说拜答尔)的副将,战功赫赫,当然不是这些新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可比。而且援兵赶到后,对于阿里不哥军已经取得了兵力优势。合丹、哈必赤(合撒儿子)等率师与汪惟良、八春等“合兵复战西凉,大败之,俘斩略尽”,阿兰答儿、浑都海被擒杀。这一战摧毁了阿里不哥的主力,阿里不哥从此苟延残喘,虽然一度重新攻取和林,但终于无法维持,山穷水尽,向忽必烈归降,后被杀。而当阿里不哥之乱进行的同时,还有一股暗流在涌动,那就是山东世侯李璮。

▲山东世侯李璮

李璮是世侯李全之子,其父就以反复无常,于金蒙宋三国之间走钢丝著称。李璮即位后十年间,势力逐渐伸展到益都以东和东南的差不多整个山东半岛。蒙哥死后,李璮交结众多世侯,希望依托南宋,扩大割据权力。中统三年(1262)初,李璮尽杀境内蒙古戍军,宣布以涟、海等城献于宋,公开称叛。1260年末,阿里不哥的主力就已经被摧毁,李璮的叛乱,其实毫无胜算,但仍然有太原路总管李毅奴哥,达鲁花赤戴曲薛以及邳州万户张邦直(张荣子)响应。另外,中枢的平章政事王文统及其子王荛也与李璮勾结。而正是廉希宪的运筹,让李璮的叛乱失败,最终被残酷处死。严相公(指严忠范)首问曰:‘此是何等作?’王(指李璮)答曰:‘你每与我相约,却又不来。’严就肋下刺一刀。史丞相问之曰:‘何不投拜?’王不答。又问曰:‘忽必烈有甚亏你处?’王曰:‘你有文书约俺起兵,何故背盟?’史唤黄眼回回砍去两臂,次除两足,开食其心肝,割其肉,方斩首。——《前闻记》

▲负责讨平李璮的史天泽其实和李璮也不清不楚

按《前闻记》,则当时北方汉人对蒙古统治不满,是极为明显的。真定史天泽、东平严忠范等世侯都与李璮有勾结,但因为阿里不哥主力被摧毁太快,才使得他们反而成为征讨李璮的主力。之后,忽必烈仍然削除了众世侯的封地,进行集权。可以想见,如果没有廉希宪的经营,阿里不哥将取下关陇,而众汉地世侯也将纷纷叛蒙自立,依附于南宋,南宋能够轻而易举地收复蜀中,并名义上控制山东、河北、山西、河南的广袤土地,一举光复北宋疆域。但是这样的大好机会,却被廉希宪这样一个儒士一手摧毁了,实在让人唏嘘不已。然而,忽必烈并不想全盘汉化,廉希宪的智谋也让他为之胆寒。年仅三十岁就谋定川陕,进拜平章政事,但这也是廉希宪一生的巅峰了。忽必烈渐渐将他闲置,不再以谋士身份拥有发言权,在内政上也只能于地方局部参与。

▲元灭宋之战

至元十二年(1275年),元朝灭宋战争进入尾声,忽必烈急召廉希宪回京,命他抚治荆南,并有授三品以下官职之权。廉希宪带病赴任,下令严禁剽劫,通商贩,兴利除害,兵民安居乐业。

 成吉思汗与忽必烈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名铁木真(又作贴木真、忒没真、特穆津),尼伦蒙古乞颜·孛儿只斤氏族人。1162年出生于迭里温·孛勒答合(今蒙古人民共和国肯特省达达勒县境内)。他出生时,恰逢其父也速该把阿秃儿(1125─1171年)率部打败塔塔儿人,俘获了塔塔儿首领铁木真·兀格,遂给他取名铁木真(蒙古语音译,意为“铁化”,“铁一样”),以纪念这次胜利。据《蒙古秘史》记载,铁木真出世的时候,右手紧握着一大块血块,这是他不平凡的命运和前途的征兆。

 成吉思汗与忽必烈

 成吉思汗

 铁木真9岁时,父亲被塔塔儿人用毒酒暗害而死,孛儿只斤人失去了首领,铁木真失去了靠山。族人、部众纷纷离散,家产被洗劫一空。母子几人只得靠钓鱼、捕鼠、采摘野果维生。尽管如此,泰亦赤乌等部仍不放过她们,因为他们害怕铁木真兄弟长大后复兴家族势力,威胁自己的地位和利益,于是便派兵将铁木真抓去,想斩草除根,杜绝后患。后幸得好心人索儿罕失剌相救,才得以逃脱。艰难、险恶的环境,使铁木真母子备尝生活的艰辛,不过也锻炼了他的意志,培养了他勇敢无畏的斗争精神。坚强的诃额伦母亲也不断教育铁木真兄弟,使他懂得了坚韧和顽强的重要性,懂得了团结就是力量这个道理。这就更坚定了铁木真替父报仇,恢复祖业的决心。后来,他在父亲的安答王罕等人的帮助下,收集部众,聚集力量,开始了创业历程。1185年,他首先击败了篾儿乞人。1189年被乞颜氏贵族推举为汗。后又经过十几年的征战,终于于1205年实现了统一蒙古草原的夙愿。1206年,蒙古各部在斡难河源举行“忽里勒台”,推举铁木真为全蒙古的大汗,号“成吉思”(“强盛、伟大”之意)汗,建立蒙古国。之后,他一方面着手制定政治、军事、法律、赋税等制度,建立国家机构。另一方面又展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不断举兵西征、南下,从1207年到1227年,进行了二十多年的对外战争,先后灭西辽、花剌子模、西夏,大败金军,占领了金中都。1227年,在征西夏的途中病逝,享年66岁。元世祖至元三年(公元1266年),追谥圣武皇帝。武宗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加谥法天启运圣武皇帝,庙号太祖。

 成吉思汗“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他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和人民渴望和平与安宁的愿望,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了强大的蒙古国。并制定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制度。结束了蒙古草原战乱连绵、民不聊生的局面,促进了蒙古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也为忽必烈最终统一祖国奠定了基础。他的一生是在马背上、在战争中度过的,其对外战争的规模之大,远征的路途之遥,占领的地区之广,在人类历史上都是空前的,曾震惊世界,一度被称为“世界的皇帝”、“征服世界的汗”。大规模的西征,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灾难,阻碍了当地社会的发展,战争是非正义的。但它却对东西方交通道路的开辟和畅通、对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其西征后,我国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对欧洲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的历法等也传入我国,促进了我国经济文化的繁荣。历史地看,成吉思汗的一生有功有过,但总得来说,他对蒙古民族、对中国、对世界的贡献还是巨大的。因此,他至今还深受人们的怀念、称颂和赞扬。不仅蒙古人供奉他,祭奠他,就连美国《 》1995年12月31日公布的该报评选的千年之最中,“千年风云人物”这一桂冠也授给了他。该报对他的评价是:最完美地将人性的文明与野蛮两个极端集于一身。

 一统天下第一皇——忽必烈

 成吉思汗与忽必烈

 忽必烈汗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之子拖雷的第四子,蒙哥汗的弟弟。1215年生。童年便随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西征。青年时代,便“思大有为于天下”,广结中原文士,了解中原汉地的情况,熟悉儒家治国平天下之道。1251年,蒙哥汗即位后,受命主管“漠南汉地军国庶事”,更广泛地招贤纳士,博采众长,开始学习和接受儒家思想,表现了与当时其他蒙古统治者不同的雅量和气度。1252年,受命征宋,经四川西部攻入云南,1253年灭大理后,率军北返。留兀良哈台继续进征未降服的各部,使西南广大地区归入蒙古统治之下。同年,受京兆封地,1256年又增受怀州封地,并开府于桓州东、滦水北之龙岗,后建成开平府(今内蒙正蓝旗东)。此间,他大力推行“汉法”,鼎新革故,采取了禁止妄杀、屯田积粮、整顿财政等一系列措施,博得了汉族地主阶级的广泛支持。但也因此遭到了部分蒙古贵族的反对和嫉恨。1258年,随蒙哥征宋,次年率部进围鄂州(今武昌)。闻蒙哥汗死讯,又得知弟阿里不哥欲谋汗位,遂与宋罢兵言和,率军北还。1260年,在诸王合丹、阿只吉、塔察儿、移相哥、忽剌忽儿、爪都等支持下在开平即汗位,并仿效中原王朝,以中统为年号。1264年平阿里不哥之乱。后将统治中心由开平南迁燕京(今北京),复称中都。1271年,依中原传统,改大蒙古国之号为“大元”,1272年改中都为大都,定为首都。即位后,采纳汉族士大夫建议,“近取金、宋,远法汉、唐”,日臻完善国家机构。在保留蒙古原有的“达鲁花赤”(镇守官)、“扎鲁花赤”(断事官)等官制外,在中央,设中书省总政务,枢密院掌兵权,御史台掌纠察百官。中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6部。在全国各地设十路宣抚司。后陆续建立十个行中书省,下设路、府、州、县,这对元代加强中央集权起了重要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稳定和巩固政权的同时,重新发动对南宋的战争。1273年破樊城、襄阳,1276年占临安,收降南宋皇室,1278、1279年相继击败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等抗元力量,灭宋,统一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1294年正月,忽必烈在元大都病逝。成宗铁穆耳即位后,追谥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庙号世祖。

 

 同其祖父成吉思汗一样,忽必烈是蒙古民族光辉历史的缔造者,是蒙古族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如前所述,他最大功绩,就在于结束了中国几百年来南北对峙、诸国并立的分裂割据状态,建立起了“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的幅员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舆图之广,历古所无”。他是统一中国,奠定今天版图的第一个皇帝。同时,他还锐意改革。在经济上,实行“以农桑为本”的重农政策,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在政治上,广行汉法,建立行省制度,定朝议、主官制,制法律,在官吏的任用上,注意任用贤能,惩治贪污;在文化上,兴学校、重教育,奖励文士,颁行八思巴蒙古新字;此外,他还在全国设置驿站,使国内交通四通八达。他还保护商路,鼓励对外进行经济文化交流。这一系列措施,使得被战争破坏了的经济在短期内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元代的的鼎盛局面,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之一,“其智慧沉深敏锐,其判断贤明,其治绩之可惊羡,皆优于迄今所见伟人之上,足使历史中之诸名人黯然失色。”

帝华可以我不得不说元世祖。在中国的皇帝中,元世祖的忽必烈可汗无论如何都不能错过。在他的代表作沁园春雪中,毛泽东把成吉思汗当作开国君主,称之为:皇位上的英雄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箭。没有提到明清和民国。这不是因为篇幅有限或省略,而是因为今天中华民族的辽阔疆域是元帝国所创造的。无论是朱元璋还是皇太极,他们都只是继承了袁的山河。然而,习语有一种误解,认为元朝是成吉思汗建立的。这是不对的。据史料记载,成吉思汗于1206年建立大蒙古,征服了直至欧洲和波斯的广大地区,但不包括中国。此时的中国,除了南宋,还有西夏、金、西辽、大理国。也就是说,在元朝之前,大中华并不存在,真正统一中国的不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而是忽必烈。鲁迅曾讽刺说:据说成吉思汗征服了俄国。翻阅历史,他发现了一些错误。因为成吉思汗在征服中国之前先征服了俄罗斯。应该是俄罗斯人说我们的成吉思汗征服了中国。元世祖的忽必烈是元朝的真正缔造者,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蒙古语,博林强只是金成吉思汗和拖雷的第四个儿子。215年9月23日出生于漠北,从小受爷爷和父母影响。他是一个武术家,胸怀大志,放眼世界;无论如何,元帝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王朝,一个真正的大一统王朝。忽必烈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开明的皇帝,这是不可否认的。龚乔大理蒙古族是中国西北地区实力较强的少数民族之一,长期过着游牧生活。到公元11世纪末,蒙古境内一个只叫金的贵族部落铁木真逐渐强大起来。1206年,大漠南北统一,建立军事奴隶政权,开始大规模对外扩张,形成空前的蒙古帝国。成吉思汗攻占伏尔加河流域后,退守朝鲜,消灭西夏。127年,也就是宋理宗宝卿的第三年,他死于军中。成吉思汗曾经把占领区的四个儿子作为世袭封地。术赤的长子,乌拉尔山脉以西的巴尔喀什湖,察合台的二子,东起阿姆河,西至新疆,大部分被原来的花剌子模占据。三儿子窝阔台封地中心位于新疆额敏河流域,四子拖雷按照蒙古旧习俗继承了克鲁伦河和额恩河的蒙古本部。成吉思汗在他死后,第四个儿子拖雷暂时管理国家。直到1229年秋天,国王和贵族们在克鲁伦河上举行了一次大会,并根据成吉思汗的愿望,他们选举窝阔台为可汗。这次大会还决定继续远征,兵分三路,一路远征波斯,一路远征俄国,一路进攻徐进,以求完成成吉思汗未竟的事业。后来,窝阔台征服了中亚各国,并于1234年灭了徐进,立为岳飞。羞羞。次年,窝阔台之子奉命征南宋,窝阔台亲自征波兰、匈牙利、俄国甚至德国。在西征途中,窝阔台的儿子贵由与八斗发生了冲突。140年,窝阔台命令贵由带领他的军队回到蒙古。241年,窝阔台病逝,而贵由还在途中,所以窝阔台之后,脱列哥那暂时掌管国家事务。脱列哥那主张他的儿子贵由应该继承大汗的位置。按照惯例,可汗应该由国王和贵族中的忽必烈选择。此时,察合台也死了,战功卓著的成吉思汗之孙巴斗在蒙古诸王中威望最高。然而,巴斗拒绝出席会议,因为他与贵由意见相左,从而推迟了会议。脱列哥那执政四年,终于在1246年举行了呼里勒泰,推举贵由为可汗,而巴斗仍然只派他的弟弟代表自己出席。成吉思汗Kh

此时,成吉思汗的后代分为两派,一派是术赤诸王,一派是以巴窦为首的拖雷诸王。大汗之孙巴斗,军事上战功卓著,拥有钦察草原和俄罗斯大片封地。成吉思汗的小儿子拖雷一直在他身边。成吉思汗夏侯_死后,他得到了自己的封地和大帐财产。来自可汗12万士兵,他一个人就弄了10多万,厉害。拖雷的第四个儿子,蒙哥,忽必烈,旭烈兀,阿里不哥,也是著名的王子。所以巴斗支持蒙哥继贵由之后继承汗位的死亡,这样,汗的位置将转移到拖雷的控制。但这一意见遭到了窝阔台部和察合台部的反对,他们主张大汗职位应由窝阔台的长子继承,窝阔台的三儿子是富豪,即大汗职位仍应保留在窝阔台部。这场纷争拖了好几年,直到1251年,由巴斗决定,举行胡里勒泰,蒙哥被推举为大汗。蒙哥即位后,首先镇压了反对他当选的窝阔台诸王,将他们免职,处死了70多名他以下的贵族,并以杀巫罪杀死了贵由。接着,他进行了一些改革,限制蒙古王公贵族随意向人民收钱,加强对权力的控制。然后他派军队入侵。大哥蒙哥当了大汗后,忽必烈当了皇帝他的兄弟被任命为莫纳汗的宰相,驻扎在南方的朱胡都。忽必烈年轻时在中原遇到儒生,请他们讲解三纲五常,治国平天下之道。这时,他更加推崇儒学,任命儒生刘协助管理政府。兴州整顿,用中国的方法治理中原,整顿河南美国军事和政治事务。于是,他逐渐得到了一些汉族地主的支持,定了唐、邓的田地,取得了积极的效果。152年,为了打击江南的南宋政权,蒙哥派弟弟忽必烈率军先攻克云南。忽必烈率领他的将领二良太和、蜀汉伊烈南下。他们从宁夏出发,经过甘肃、四川,然后兵分三路进入云南。忽必烈率领一支中路军,来到金沙江边,用皮囊渡过金沙江,进入永胜、丽江,占领了克兰。皮包这种特殊的交通工具,对于没坐过的人来说,很难想象。事实上,它是一只羊皮筏子,就像今天的美国的橡皮艇,用来运载人和货物,穿越急流险滩。元世祖的忽必烈汗骑着皮包渡金沙江入滇,清代孙髯翁在著名的昆明大观楼长联年用元跨皮包四个字概括忽必烈征和云南的壮举。擅长骑射的蒙古总司令忽必烈汗不骑马,跨皮囊。这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大理秀才段兴之宣列都湛企图招兵抵抗。元军攻下大理后,驱兵追赶。大理国士高太祥死于耀州,国士段兴之被俘。历时300多年的大理,就此结束。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赞:我我自古以来就在打仗,我我恍惚地四处游荡。我我没有灭大理的蒙古忽必烈那么嚣张。自临洮以来,走了两千多里山谷,金沙江帮了经济,搞垮了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172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