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都有哪些皇帝?从成吉思汗说起。

元朝都有哪些皇帝?从成吉思汗说起。,第1张

太祖铁木真(1162-1227)1206年称汗,在位22年

太祖铁木真,姓奇渥温,孛儿只斤氏,名铁木真,蒙古族人。1206年,被蒙古贵族推举为“成吉思汗”。之后进行大规模的扩张,死于1227年,庙号太祖。

太宗窝阔台(1186-1241)1229年即位,在位13年

窝阔台,成吉思汗的第三子,成吉思汗死后,由其四子拖雷监国一年,1229年才由窝阔台即位。1234年,联合宋朝灭掉金国。又攻南宋,1241年,死时年56岁。

昭慈皇后----(1242-1246)年称制

昭慈皇后,姓乃马真,窝阔台的第六皇后。窝阔台死后,推举大汗未果由昭慈皇后称制。

定宗贵由(1206-1248)1246年即位,在位3年

定宗,名贵由,太宗长子,母乃马真氏。1246年即位,1248年死,时年43岁。

钦淑皇后----(1248-1251)年称制

钦淑皇后,元定宗第三皇后。

宪宗蒙哥(1208-1259)1251年即位,在位9年

宪宗,姓奇渥温,名蒙哥,成吉思汗的孙子,父拖雷。即位后,一面更改政制,一面继续扩张,1257年占领大理,1259年,蒙哥在攻打四川钓鱼城时,被炮石击伤而死。时年52岁。

世祖忽必烈(1215-1294)1260年即位,在位35年

世祖忽必烈,姓奇渥温,父拖雷,蒙哥的弟弟。1260年即位,1279年,灭南宋,定都大都。改国号“元”。死于1294年,时年80岁。

成宗铁木耳(1265-1307)1294年即位,在位13年 成宗,忽必烈的孙子,皇太子真金的第三子。被称为“善于守成”之君。死于1307年,时年42岁。

武宗海山(1281-1311)1307年即位,在位4年

武宗,名海山,元世祖太子真金的孙子,父答刺麻八拉。海山是以军事实力取得帝位的。所以在即位后加强中央集权。死于1311年,时年31岁。

仁宗(1285-1320) 1311年即位,在位10年

仁宗,名爱育黎拔力八达。武宗的弟弟。他即位后利用儒家思想作为统治工具,并革除武宗的弊政。死于1320年,时年36岁。

英宗(1303-1323)1320年即位,在位4年

英宗,性奇渥温,名硕德八刺,仁宗嫡子。英宗即位后进行革新政治。颇为振作。执法严明。于1323年,宫廷政变被杀。时年21岁。

泰定帝(1276-1328)1323年即位,在位5年

泰定帝,名也孙铁木儿,元世祖太子真金的嫡孙,父甘麻拉。1323年被拥为帝。基本保留了仁,英二朝的改革成果。死于1328年,时年53岁。

天顺帝(1320-1328)1328年9月即位,在位1个月

天顺帝,名阿刺吉八,泰定帝的儿子。在位1月,战败逃亡,不知所终。

文宗(1304-1332)(13289-13291;13298-133211)在位,在位共5年

文宗,名图帖木尔,武宗次子。与拥立天顺帝的倒刺沙进行内战,胜利后即位。死于1332年,时年29岁。

明宗(1300-1329)(13291-13298)在位,在位8月

明宗,名和世,元武宗长子。在位八个月被毒死。时年30岁。

宁宗(1326-1332)(133210-133211)在位,在位月余

宁宗,名懿磷质班,元明宗次子。

顺帝(1320-1370)(1333-1368)年在位,在位36年

顺帝,名妥欢帖睦尔,明宗长子。其间,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1368年朱元璋谴大将徐达率领明军攻入大都,顺帝出逃,元亡。1370年,顺帝病死,时年51岁。

这是这四大汗国与元朝本是一家人,故而元朝才会在即将灭亡的危机时刻向四大汗国求助。四大汗国与元朝原本同属于大蒙古国。一开始盘踞在蒙古草原的是匈奴势力,但是匈奴后来因为汉朝的打击而逐渐走向没落。而待匈奴被迫离开蒙古草原之后鲜卑人趁虚而入并迅速占领此地,这之后蒙古草原又相继被归入辽朝以及金朝的统治之下。待金朝也逐渐没落之后,蒙古趁势崛起。

不断壮大的蒙古开始中断对金朝的朝贡,原本分散的蒙古各部也在铁木真的带领下逐渐归于统一。铁木真在一一征服这些部落之后于漠北地区建立大蒙古国,此外他还获得了“成吉思汗”这一汗号。大蒙古国建立之后并未停下对外扩张的步伐,西夏、金国等国家都遭到了大蒙古国的进攻。在接连不断的对外攻伐下大蒙古国的疆域面积越变越大,中亚、东欧等区域的部分地区都被纳入到大蒙古国的疆域之中。

待大蒙古国的汗位传承至蒙哥时期时,大蒙古国的实力依旧是十分惊人的。后来蒙哥在南下攻伐南宋时战死沙场,此后大蒙古国便陷入了内斗之中。当时远在鄂州一带与宋军作战的忽必烈在听闻蒙哥战死的消息之后,为能够尽早回去争夺汗位主动提出与南宋议和。凭此从战事中脱身的忽必烈抢抢先一步赶回蒙古并顺利登上汗位。

但是忽必烈的这一行为引来了其他兄弟的不满,其中名为阿里不哥的弟弟也在其他多位蒙古宗主的支持下即任大汗位。所谓“一山不容二虎”,在这种局面下大蒙古国终是难以再保持统一,于是就此发生分裂。后来忽必烈虽然成功击败阿里不哥,但是大蒙古国却没再回归统一,其中有四大封地趁机独立。这四大封地后来演变成四大汗国,而忽必烈则改大蒙古国为元朝。

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各部落,元朝建立的过程如下:

1259年蒙哥汗死后,“黄金家族”陷入汗位之争的混乱当中,忽必烈之弟阿里不哥在阿蓝答儿、阿速台等的支持下自立为汗。当时,忽必烈正在围攻南宋的鄂州,听到消息后当即班师回朝。1260年三月,忽必烈在开平着吉忽里台大会,在东道主五塔察儿、西路诸王合丹等拥护下即大汗位,建元中统,忽必烈为元世祖,蒙古尊称薛禅汗。

阿里不哥与忽必烈的对抗一直持续了四年。1260年七月,忽必烈率军去和林征讨阿里不哥,双方激战后阿里不哥败逃至谦谦州(今叶尼塞河上游),忽必烈命宗王移相哥统领一支军队留驻和林以待阿里不哥。

1261年阿里不哥率军袭击移相哥军队,十一月,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的军队在昔木土脑儿(今蒙古苏赫巴托省南部)展开激战,阿里不哥又兵败北撤,忽必烈率兵追至和林后还师。后来,忽必烈切断了对漠北的物资供应,阿里不哥陷入困境,阿里不哥不得不以自己的封地谦谦州和阿尔泰山为根据地向外扩张,控制了察合台和窝阔台后裔的一部分封地。阿鲁台即察合台汗位后,不听从与阿里不哥的指挥,于是阿里不哥率兵反击阿鲁忽,进驻了阿力麻里城,阿鲁忽不得不西走撒马尔罕。阿里不哥进驻阿力麻里后杀死了很多阿鲁忽的部下。

1264年春,阿力麻里又遭遇饥荒,人民纷纷起来反抗阿里不哥。阿里不哥的许多部众都逃往阿尔泰地区的札不罕河(今札布汗河)上游,商讨归降忽必烈,这时,阿鲁忽又收集残余部众来攻,阿里不哥处于众叛亲离、两面夹攻之中,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阿里不哥只得选择向忽比烈投降。至此,阿里不哥与忽必烈之间的争夺汗权的斗争才告结束。

在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战期间,山东省大都督李璮曾在1262年趁机与南宋交好,攻占济南,企图策动华北各地诸侯叛乱。忽必烈集重兵亲讨李璮,围攻济南,至七月终于攻克济南,杀死了李璮。

1271年11月,忽必烈昭告天下,正式定国号为“大元”。1272年,改都城中都为大都。

忽必烈即位后,在中央,有中书省总政务,典领百官;由枢密院掌兵权;又御史台掌纠察百官善恶;中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设置了翰林兼国史院,专修国史,制造文字;此外还设置了太史院、通政院等等。沿用蒙古原有的一些官制,在各路、府、州、县都设置了达鲁花赤;完善了军事制度,除设置万户、千户、百户制外,万户与千户还按兵员多少分为上、中、下三等,百户分为上、下两等;又将侍卫分为左、中、有、前、后五卫。万户、千户、百户分别设总管、总把、弹压执掌,总隶于枢密院。这样,使得中央集权大大加强。

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忽必烈采用了许多汉人的建议,他将国号改为大元,就是将蒙古政权逐步改造为采用中原地区固有统治方式的封建政权,又将都城从中都迁入大都,表明了他已将中原地区作为他的立国基础。使元朝作为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继续,从此发展下去。

分类: 社会民生

解析:

他是蒙古的开国君主,他打好了基础,孙子称帝啊!有什么奇怪的?

蒙古族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12世纪末,铁木真经过十多年战争统一了蒙古各部,1206年被推举为蒙古的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han)",意思是"坚强的君主"。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以后,国力强盛,军事行动波及欧洲的多瑙河流域,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成吉思汗死后,蒙古军队相继灭西夏和金,统一了中国整个北方地区。

公元1260年,忽必烈(成吉思汗的孙子)继承了汗位,建都大都(今北京)。到1271年,忽必烈正式称皇帝,建立了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他就是元世祖。元世祖逐步巩固对北方的统治以后,就集中力量攻打南宋,终于灭了南宋。公元1279年,实现了中国南北大统一。

元世祖忽必烈做了皇帝以后,就对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进行改革。他先在中央设立中书省,为最高的行政机构。在全国各地设立了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在全国各地共设立十个行中书省,正式作为地方最高的行政机构。另外,吐蕃(今 )地区在元朝时也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由中央的宣政院管辖。元朝 还设置了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与澎湖,这是台湾归属中国中央 管辖的开始。

元朝行省制度的建立,加强了中央与行省、行省与行省之间的联系,使元朝中央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比以前任何朝代都有效,有利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这是元世祖忽必烈的一项创举。

元朝创设的行省制度一直沿用到今天,但在辖区的数目与大小等方面已有很大的变化。

自此,蒙古诸部分裂的局面得以复兴,蒙古部在成吉思汗的领导下日益强大起来。

建立元朝的忽必烈是中原蒙古汗国的大汗,也是当时中国的皇帝

当时有蒙古四大汗国,他只是其中一个,所以元朝的统治者是皇帝,但是蒙古国的统治者是大汗

元朝一共有15个皇帝,两个时期被皇后摄政。

太祖铁木真(1162-1227)1206年称汗,在位22年。太祖铁木真,姓奇渥温,名铁木真,蒙古族人。1206年,被蒙古贵族推举为“成吉思汗”。之后进行大规模的侵略扩张,死于1227年,庙号太祖。

太宗窝阔台(1186-1241)1229年即位,在位13年。窝阔台,成吉思汗的第三子,成吉思汗死后,由其四子拖雷监国一年,1229年才由窝阔台即位。1234年,联合宋朝灭掉金国。又攻南宋,1241年,死时年56岁。

昭慈皇后----(1242-1246)年称制。昭慈皇后,姓乃马真,窝阔台的第六皇后。窝阔台死后,推举大汗未果由昭慈皇后称制。

定宗贵由(1206-1248)1246年即位,在位3年。定宗,名贵由,太宗长子,母乃马真氏。1246年即位,1248年死,时年43岁。

钦淑皇后----(1248-1251)年称制。钦淑皇后,元定宗第三皇后。

宪宗蒙哥(1208-1259)1251年即位,在位9年。宪宗,姓奇渥温,名蒙哥,成吉思汗的孙子,父拖雷。即位后,一面更改政制,一面继续扩张,1257年占领大理,1259年,蒙哥在攻打四川钓鱼城时,被炮石击伤而死。时年52岁。

世祖忽必烈(1215-1294)1260年即位,在位35年。世祖忽必烈,姓奇渥温,父拖雷,蒙哥的弟弟。1260年即位,1279年,灭南宋,定都大都。改国号“元”。死于1294年,时年80岁。

成宗铁木耳(1265-1307)1294年即位,在位13年。成宗,忽必烈的孙子,皇太子真金的第三子。被称为“善于守成”之君。死于1307年,时年42岁。

武宗海山(1281-1311)1307年即位,在位4年。武宗,名海山,元世祖太子真金的孙子,父答刺麻八拉。海山是以军事实力取得帝位的。所以在即位后加强中央集权。死于1311年,时年31岁。

仁宗(1285-1320) 1311年即位,在位10年。仁宗,名爱育黎拔力八达。武宗的弟弟。他即位后利用儒家思想作为统治工具,并革除武宗的弊政。死于1320年,时年36岁。

英宗(1303-1323)1320年即位,在位4年。英宗,性奇渥温,名硕德八刺,仁宗嫡子。英宗即位后进行革新政治。颇为振作。执法严明。于1323年,宫廷政变被杀。时年21岁。

泰定帝(1276-1328)1323年即位,在位5年。泰定帝,名也孙铁木儿,元世祖太子真金的嫡孙,父甘麻拉。1323年被拥为帝。基本保留了仁,英二朝的改革成果。死于1328年,时年53岁。

天顺帝(1320-1328)1328年9月即位,在位1个月。天顺帝,名阿刺吉八,泰定帝的儿子。在位1月,战败逃亡,不知所终。

文宗(1304-1332)(13289-13291;13298-133211)在位,在位共5年。文宗,名图帖木尔,武宗次子。与拥立天顺帝的倒刺沙进行内战,胜利后即位。死于1332年,时年29岁。

明宗(1300-1329)(13291-13298)在位,在位8月。明宗,名和世,元武宗长子。在位八个月被毒死。时年30岁。

宁宗(1326-1332)(133210-133211)在位,在位月余。宁宗,名懿磷质班,元明宗次子。

顺帝(1320-1370)(1333-1368)年在位,在位36年。顺帝,名妥欢帖睦尔,明宗长子。其间,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1368年朱元璋谴大将徐达率领明军攻入大都,顺帝出逃,元亡。1370年,顺帝病死,时年51岁。

元朝 (1271年-1368年)全称大元或蒙元,是中国历史上首个大一统的少数民族王朝。元朝由元世祖忽必烈于1271年所建。他的前身是成吉思汗所建立的大蒙古国。元朝承袭大蒙古国主要的领土,经过多次扩展后,于1311年元武宗时期达到最大,西到吐鲁番,西南包括西藏、云南及缅甸北部,北至都播南部与北海、鄂毕河东部,东到日本海,史书称“东尽辽左西极流沙,北逾阴山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时不及也”。元朝且为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与伊儿汗国等四大汗国的宗主国,其藩属国涵盖高丽与东南亚各国。

说到元朝,可能很多人都会感到对这个朝代的陌生,的确,以元朝为背景的电视剧是非常少的,而很多人接触历史都是通过电视剧,虽然它们表现的未必真实,但影响力却是非常大的。元朝虽然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但是统治的时间非常短,加起来还不到一百年的时间,但是尽管只有这一点时间,前后却一共出了十一个皇帝,平均下来十年不到就会换一个,这是为什么?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建国97年,却出了11个皇帝,康熙和乾隆两位加起来都一百多年了,可见元朝统治阶级也不算太平。

不过在元朝97年的统治时间里,开国皇帝忽必烈占了24年,最后一位元顺帝占了36年,其余的九位一共占了47年,可见权利的更替是多么的频繁。其中少的一年左右,多的也不到十年,如此激烈的权利争夺背后,是蒙古统治阶落后文化思想在推波助澜。

蒙古人作为中原王超的统治者,其汉化程度几乎没有,撤了忽必烈稍微了解汉子文化,第三位皇帝铁木尔了解一些外,其余的皇帝连汉语都不会说。而且元朝当时还在执行原始的奴隶制度,皇帝对待大臣还像对待家奴一样非常信任,所以大臣们的权利非常之大,甚至已经达到了左右皇帝人选的程度。

元朝没有健全的王位继承制度,也没有采用嫡长子继位制度,而是由长老们推荐产生,因为第三个皇帝铁木尔没有子嗣,导致了之后皇权争夺持续混乱,各种阴谋层出不穷,这是猪元朝皇帝多的一个主要原因。

元朝时期,我国领土达到一千三百多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历史上疆土面积最大的朝代了,元朝也是第一个少数民族执政的大一统的朝代,不过元朝的寿命并不长,只有97年,但是在这就是97年间,元朝总共欢乐十一位皇帝,并且要注意的数据是元朝的第一任皇帝在位24年,最后一任皇帝在位36年,其余的9位皇帝加起来在位才38年,为什么元朝皇帝的更替这么平凡呢?是因为寿命太短?但是忽必烈就活到了八十多岁啊!其实元朝皇帝在位时间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元朝并没有实行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选择的是亲中选贤和大汗推举制,因此每个皇族直系后裔都有继承皇位的资格,也是因为这样,元朝的的皇位争夺就更加激烈了。当然,历朝历代的皇位之战都是很激烈,但是因为嫡长子继承制的约束,皇子间的争斗稍微还能得到遏制。元朝在忽必烈的时候就用过了嫡长子继承制,他就将自己的嫡长子立委了太子,但是太子死得早,太子之位就落到了太子的儿子铁穆耳身上,不过后来因为铁穆耳没有子嗣,因此他死后的皇位继承特别激烈。这也死为什么中间这38年就换了9位皇帝的原因。

第二、元朝设置了中书省、枢密院等机构,大臣有参与御前奏闻的权利,加上蒙古人不喜欢早朝,皇帝给了很大的权力给宰相,宰相帮皇帝处理政务,这也直接导致了宰相手中权力过大,甚至能左右皇帝,直接威胁到了皇权,元朝后期也出现了大臣夺皇位的现象,皇位更换频繁就再正常不过了。

三、元朝建立后,并没有接受儒家思想,也没有同化汉人,并且很多政策都是针对汉人的。比如汉人杀了蒙古人需要偿命,但是蒙古人杀了汉人只需要赔一头毛驴就行,这导致了蒙古族和汉人之间的矛盾,得民心者得天下,失去国家占绝大多数人口的支持,元朝皇帝安于享乐,纵欲过度,元朝皇帝活不久是必然的。

元世祖忽必烈是少数民族皇帝中统一中国的第一人,其文治武功可以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相提并论。 ——朱耀廷

据说,成吉思汗在临危时曾说:幼年忽必烈之言,足使吾人注意,其言谨慎,汝辈尽应知之。彼将有一日据吾宝座,使汝辈将来获见一种命运,灿烂有如我在生之时。

不知这段神话式的预言是真是假,但有一点是可以相信的,那就是幼年忽必烈的才能已经得到了成吉思汗的赏识,这种所谓神话式的预言,随着历史的发展,也就变成了毋庸置疑的事实。

成吉思汗去世时,忽必烈仅仅十岁,一个十岁的孩子让千征百战的祖父这样赏识,本身就证明忽必烈的过人能力。

忽必烈由普通王爷成为蒙古国第五任大汗,元朝开国皇帝,大致有三方面因素:祖父的格外喜爱,父亲的军队,母亲的鼎力相助,自己的未雨绸缪,帐下的人才济济。

成吉思汗的正妻孛儿帖生有四个儿子五个女儿:长子术赤、次子察合台、三子窝阔台、幼子拖雷。拖雷是一位军事家,他掌有蒙古军队的百分之八十,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

成吉思汗生前分封诸子,四子拖雷留在父母身边,继承父亲在斡难和怯绿连的斡儿朵、牧地和军队。成吉思汗留下的军队共有约十二万九千人,其中大部分都由拖雷继承。

拖雷和正妻唆鲁禾帖尼生有四子:长子蒙哥、老四忽必烈、老六旭烈兀、老七阿里不哥。

有军队才有实力去争取汗位啊,蒙古国和汉族不同,并不必然为长子继承汗位,能力突出者享有优先权,比如托雷的三哥窝阔台就是蒙古国第二任大汗,四子拖雷是成吉思汗最喜爱的儿子,他是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但是杀戮气太重,而相比较老三窝阔台有勇有谋,温厚持重,所以成吉思汗抑制了自己的个人喜好,把汗位留给了老三窝阔台。

无论是按照汉人的皇位继承习惯,还是按照蒙古汗位的继承习俗,作为拖雷四子的忽必烈都将失去汗位继承权。可是临终前成吉思汗又专门交代托雷倾心培养忽必烈,说他将来一定是成就大事业的风云人物。看得出成吉思汗到死都很矛盾。

蒙古汗位仅仅有成吉思汗遗命还不行,还必须经忽里勒台大会同意才能正式继承汗位。忽里勒台大会是蒙古国的最高国事会议,主要职能为推举大汗,以后历朝大汗继位,都按照这个传统由忽里勒台大会推戴。

托雷心里始终对父亲没把汗位给他而耿耿于怀,他监国摄政两年才通过大会把汗位交给窝阔台。窝阔台对握有重兵的托雷始终防范,后来假借巫师之命让托雷喝符水而亡。

我们再来看看忽必烈英明的母亲怎么守护托雷的基业?

拖雷的妻子唆鲁禾帖尼是克烈部王罕的弟弟札合敢不之女,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之后,看到扎合敢不的三个女儿都很美丽,便将他的大女儿阿必合娶作自己的妻子,将他的二女儿和三女儿都给了自己的儿子。唆鲁禾帖尼就是成吉思汗赐给幼子拖雷的三女儿。

唆鲁禾帖尼来自王庭,管理才能出众。是一位聪明、勇敢、杰出的女性。

成吉思汗四年,唆鲁禾帖尼生下长子蒙哥。“蒙哥”的意思是永久。这时,拖雷的三哥窝阔台妻子昂灰氏没有孩子,于是就把蒙哥过继给了窝阔台为养子,由昂灰氏亲自抚育。

后来在唆鲁禾帖尼的多方运作下,蒙哥成为蒙古国第四位大汗,她成功的把汗位由窝阔台系转到了托雷系,忽必烈才有机会继承汗位。

忽必烈生于成吉思汗十年,满月后成吉思汗大摆宴席,招待四海宾客,为这个孩子起名“忽必烈”,意为“承前启后的继承者”。由此可见,成吉思汗对这个孙子的喜爱。

忽必烈在母亲唆鲁禾帖尼的精心培育下,不仅骑马、射箭等各项技能都非常精湛,而且小小年纪就孝顺有礼,懂得尊敬别人。十岁的忽必烈,以其特有的礼貌和聪明,赢得了成吉思汗的喜爱,也赢得了其他长辈的赞扬,成为成吉思汗最为赏识的一个爱孙。

托雷被毒死后,窝阔台出于感恩,或者愧疚,对拖雷一家十分优待。给予唆鲁禾帖尼皇后的待遇,把拖雷在世时所有的权力都交付给她。唆鲁禾帖尼依靠自己丰富的智慧和坚定的性格统领所部将士,以精明、谨慎的态度,处置军国要事,博得窝阔台及诸王的信任和崇敬。

窝阔台提出让她嫁给长子贵由,被她以诸子尚未成人为理由拒绝。窝阔台汗曾在拖雷去世后,要从其军队中抽调两千人交给自己的儿子阔出。而阔出是窝阔台最喜爱的儿子,想把汗位传给他。唆鲁禾帖尼看出了这点,爽快地答应了,这一举动笼络了阔出,使他后来站在拖雷家族一边。

窝阔台去世后,长子贵由成为第三任大汗,但是术赤(成吉思汗长子)的长子拔都素来与贵由不合,贵由就想灭掉他,唆鲁禾帖尼敏锐知道这个消息,连忙派人星夜飞报钦察汗国可汗拔都。拔都闻讯后,急忙积极备战。结果,贵由行军至叶密力以东(新疆青河东南),突然病死,一场发生在黄金家族内部的战争因此得以避免。她的行为也赢得了拔都后来的大力支持。

蒙哥虽说是窝阔台养子,可他毕竟是托雷的亲儿子,他知道父亲被毒死,对养父行为耿耿于怀,他跟随窝阔台南征北战,战功赫赫,为自己积累了很高的威望,再加上母亲的一番运作,他获得了以拔都为首的大多数宗王的支持,登上了可汗的宝座。蒙哥即位后,借谋反之名,将窝阔台系的人全部处死,巩固了自己的汗位。

蒙古国汗位由窝阔台一系到了托雷系,这为忽必烈成为大汗提供了机会。

随着年龄的增长,忽必烈不满足于骑马射箭的游牧生活,他在母亲唆鲁禾帖尼的教导下,逐渐注意学习各种知识,关心时局大事。

蒙古军攻灭金朝后,目光瞄向了南宋,占领了中原广大地区。蒙古统治者为培养继承人和掌管军政的人才,注意搜罗有才识的汉族儒士去漠北教授贵族子弟,其中僧人、道人、医士、通译人员更受器重。

这里面忽必烈更是求贤若渴,他不但深入地学习了各种武艺及各种军事知识,也学习了蒙、汉文字等文化知识,忽必烈深信蒙古民族必将崛起成为中国的主宰,但是“以马上取天下,不可以马上治”,要治理中国必须学习中原王朝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

同时,忽必烈也意识到,只有借助汉人势力才能与蒙古诸王抗衡,才能使自己登上蒙古贵族的政治舞台。

于是,忽必烈于乃马真后(窝阔台皇后)三年前后,在其所住的漠北地区广揽人才,建立幕府。他的手下人才济济。比如许衡、刘秉忠等等,特别刘秉忠是儒、释、道皆通的人物,他不但自己向忽必烈讲述治理天下的道理,刘秉忠一直追随忽必烈,经常参加重要政治问题的决策,对忽必烈的决策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人们都尊敬地称他为“聪书记”。他还将张文谦、李德辉等中原儒者推荐至忽必烈帐下。

忽必烈在漠北藩府的七年中,他招纳了许多汉族儒士,金朝的状元王鹗、名士元好问等也慕名而来。

在上述种种人物的影响下,忽必烈对汉文化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对安邦治国之道有了较充分的准备。

虽然忽必烈当时谈治国理政之道只是空论而已,但他坚信自己将来定能有为于天下。他在与金朝的状元王鹗交谈时就明白地显露了自己的心声:“我虽未能即行汝言,安知异日不能行之耶?”

这些都证明,早在窝阔台、贵由时代,忽必烈作为一个藩王,尽管并无统治中原汉地的职责,但他对汉地的了解和对儒学的认识以及同汉人儒士的关系,都已经大大超出一般的蒙古贵族了。

后来,大哥蒙哥继承汗位后,为把权力确保在拖雷系手中,于是命令自己的弟弟忽必烈全权掌管漠南汉地的一切军国庶务。

1251年,忽必烈达到漠南金莲川后,立即开府建衙,招揽四方人才。在刘秉忠等藩府旧臣的积极活动之下,先后有一大批的人才积聚在忽必烈的身边。这其中有以郝经、杨惟中、商挺、张文谦等人为代表的汉族知识分子,也有以廉希宪、也仙鼐、阿合马、阿里海牙等人为首的西域奇才异士。

正是这些人的辅佐,使得忽必烈治理邢州(今河北邢台)、河南、关中等汉地中取得成功,也使得他在之后的汗位争夺中牢牢占据着优势。

忽必烈在汉地的治理,政绩卓然,人心日渐归附。这就引起了大哥蒙哥的猜忌。便寻找了一个机会解除了忽必烈的兵权。忽必烈不得已,只得接受姚枢的建议,把自己的妻子、儿女送到汗廷作人质,以表明自己并无异志。

同年十一月,忽必烈亲至漠北,拜见蒙哥,兄弟相见,尽释前嫌,攻打南宋怎能少的了忽必烈,蒙哥与忽必烈又一起商定伐宋方略,重新委以重任。

1258年,蒙哥亲率大军与忽必烈兵分三路攻打南宋,结果在四川重镇合州钓鱼山成了他的“滑铁卢”。

南宋将领王坚率领合州军民,依靠着险要地形,奋力抵抗蒙古大军达5个月之久。蒙哥焦躁不安,命人在钓鱼城东门高地上修筑高台,以查探敌情。当蒙哥登上高台观望时,王坚命人以火炮猛击高台。蒙哥身受重伤,没过多久,就去世了。

1259年八月,忽必烈率军渡过淮河。这时,蒙军抓获了一名俘虏,从他口中得知蒙哥大汗伤重去世的消息,军中有人建议立即回师和林,争夺汗位。忽必烈将信将疑,没有立即回师,而是继续率军南进。月末,攻克大胜关,直抵长江北岸。

九月,宗王穆哥遣使送来蒙哥大汗去世的讣告,并劝忽必烈撤军北还,以便争夺大汗之位。但忽必烈认为,奉命出征,不可以无功而返,于是在十月,兵分三路,强渡长江,包围了鄂州。他的行为又收获了大批人的尊敬。

此时,留守和林的七弟阿里不哥趁机加紧了夺权活动,他一面派出数路使者,通知诸王前往和林,召开库里台大会;一面派遣亲信阿蓝答儿、脱里赤四处征兵,积蓄军事力量,并打算派兵将忽必烈阻挡在黄河以南,不让他回去。

忽必烈之妻察氏见情势危急,连忙派人急报忽必烈,并督促他早日回师,以防不测。郝经等大臣亦再次建议忽必烈应该以天下苍生为念,及早班师。忽必烈终于下定决心,撤军北还,争夺汗位。

为了迷惑敌人,他接受郝经的建议,采取了声东击西的战术,声称要发兵苏杭,直捣南宋的都城临安。随后,忽必烈亲率大军火速赶回燕京,并派遣廉希宪去游说东路诸王塔察儿等人,为其争夺汗位做准备。

忽必烈回到燕京之后,立即解散了阿里不哥的亲信脱里赤征召的军队,以安定民心。

阿里不哥多次敦促他回和林开会,忽必烈清楚地意识到,在阿里不哥鞭长莫及的情况下,自己在控制和调动进入汉地的蒙古军及汉军方面拥有莫大的优势和便利,因此,他不肯轻易离开经营多年的中原而贸然北上。双方间使臣穿梭,交涉不断,矛盾日趋激化。

忽必烈决定先发制人,拘禁阿里不哥派往燕京的心腹脱里赤,在新筑成不久的开平城召集塔察儿等宗王大将,举行选汗大会。拥戴忽必烈最积极的宗王,是成吉思汗幼弟斡赤斤的孙子、在东道诸侯中居长的塔察儿。

塔察儿曾因攻宋无功而返,受到蒙哥汗的严厉训斥。所以对蒙哥很不满。他在东道诸侯中居长,所以号召力巨大。

这样,在忽必烈弟末哥、东道诸王塔察儿、哈萨尔之子移相哥、成吉思汗弟哈赤温子忽剌忽儿、成吉思汗弟别里古台的孙子爪都,窝阔台的儿子西道诸王合丹、察合台的儿子阿只吉等的拥戴下,1260年三月,忽必烈即汗位。然后颁布诏书以告示天下。

与此同时,阿里不哥也在和林召集了自己的支持者举行忽里勒台大会,推举自己为蒙古大汗。同年冬,忽必烈御驾亲征,在和林郊外打败阿里不哥大军。阿里不哥众叛亲离,无奈只得投降了忽必烈。后来阿里不哥又乘着忽必烈南下侵宋机会,再次反叛,然而由于西北的察合台系众人的反对,阿里不哥的反叛行动再一次失败。陷于绝境的阿里不哥只好再次投降。

阿里不哥的投降,确立了忽必烈的正统统治,帝国的中心也渐渐地由和林转移到了中原地区。

此后,忽必烈再也不曾召开忽里勒台大会。忽必烈即汗位以后,效仿中原的皇帝世袭逐渐成为正统,召开忽里勒台大会推举大汗这个由成吉思汗开创的蒙古国早期的继位传统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1935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