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点,是开国的功劳。在刘邦起兵之时,最重要的谋划者和组织者便是萧何。秦国灭亡以后,形成了楚汉相争的对峙局面。刘邦命令萧何留守关中。萧何收敛赋税,镇抚百姓,把关中治理得井井有条,源源不断地前方前线输送充足的粮饷和壮丁,使百姓爱戴刘邦,不肯为项羽出力,解除了刘邦的后顾之忧,为刘邦建立起稳固的后方基地。
第二点,制定法规。在刘邦还没有起兵之时,萧何就精通法令。刘邦称沛公后,让萧何担任主丞,照看日常政务、军务。攻占咸阳后,他劝刘邦不要满足于当前的胜利,应当安抚民心,制定了著名的“约法三章”。在楚汉战争和建立西汉以后,他重新整顿秦朝的旧法条文,制定了一系列新的律令和赋税制度。
第三点,推举贤能。在韩信投靠刘邦之后,并没有受到重用,只是一个地方小官。萧何发现了韩信卓越的军事才能后,向刘邦大力举荐,但刘邦仍旧没有重用他。韩信失望之下,逃离汉营,另找出路。萧何听到消息后,骑上快马连夜追赶,把韩信追了回来。在萧何的一再举荐下,韩信被为大将军。
第四点,保护书籍。在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天下的书籍几乎全归咸阳收藏。在刘邦等人为胜利冲昏头脑之时,萧何没有贪图战利品,转而去书籍收藏库保护书籍,为汉朝之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自古在论功行赏这件事上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若真是要坐下来心平气和地理论一番,怕说上个三天三夜也是说不完的。这件事落到刘邦头上时,也是让他颇为棘手,这“萧何和曹参”一同封侯之事,怎么就这么难以服众呢?且来听听故事详情。
萧何功劳第一
刘邦从一介泗水亭的亭长到一统天下的君王,手下肯定是少不了为之出谋划策或者冲锋陷阵的将士,而萧何和曹参正是他手下得力的助手,萧何负责幕后,曹参冲在沙场的一线。可是到了最后,一统天下以后,在论功行赏时,曹参却排在了萧何的后面。
大局已定,是时候给出生入死的兄弟们一点奖励了,封侯大会拉开了序幕。在面对其它奖励是大家都是互相道贺的,但到了排“第一功臣”的时候,大家就不太乐意了,凭什么萧何排在第一位!
为什么各位大臣会有如此大的不满呢?因为在这场名利追逐赛中,萧何几乎是没有受一点伤,没有流一滴血,毫不夸张地说,即使是在夏天,他连汗水都是出得最少的那一个,就这样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坐在“办公室”的人,有什么让人服众的理由去得到这个“第一功臣”的奖励?
在面对此等情况时,刘邦为了让诸位将士闭嘴,用了一个话糙理不糙的比方,大意为:大家都知道打猎这件事吧,在猎场上,捕杀猎物的是狗,而指挥狗去捕猎的是人,如图诸位,你们都是在沙场上杀敌的“狗”,萧何却是维系整个前方能够顺利作战和后方能够平稳运营的人,你们的功劳和萧何的,有什么可比性?话音一落,将军们细想,还真有道理,于是有很多人就此闭嘴。
那萧何的“猎人”作用具体在哪些地方呢?
萧何做的都是幕后之事,后勤之事,正所谓战场上的吃穿住用行,哪一样不需要后勤去操心,刘邦手下的将领可以安心去打仗,在危难之际及时得到足够的草粮补给,靠得都是萧何。而且萧何不是一介莽夫,他自幼饱读诗书,精通秦国的法令制度,刘邦在入关后颁布的各项法律都是在萧何的帮助下完成的。
“夫汉与楚相守荥阳数年,军无见粮,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陛下虽数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待陛下,此万世功也。”所以说,萧何的功劳是可以影响世世代代的,且无法代替,而曹参的功劳具没有什么特殊性,其它武将也可以完成。
但还是有不服气的人,他们都认定,“第一功臣”就应该是曹参的。曹参在西汉得以统一这件大事上,的确功不可没。他一共攻下二国和一百二十二个县,能在多场战争中活到最后胜利也是不易。曹参封侯是众望所归,在投票中他也位居榜首,不是曹参自个吹嘘,他拿下“开国第一功臣”这个称号绝对是名副其实的。所以,当他满怀期待等着结果出来,听到的却是“萧何”的名字时,多半是傻眼了。
但萧何,绝对是当时众多功臣中,榜首的不二人选。刘邦曾言:“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可见萧何在其中的重要性。在最后决断关头,有一人站出来支持刘邦的决定,此人便是历史上著名的马屁精——鄂千秋。鄂千秋指出了萧何作为幕后人员的重要性,让人不得不重新认识萧何的作用。
其中最戳心的便是“如今即使没有上百个曹参,对汉室也不会有损失,怎么能让一时的功劳凌驾在万世的功勋之上呢?应该是萧何排在第一位,曹参居第二位”,刘邦听了很是高兴,当即便封鄂千秋为安平侯,萧何功劳位居第一位的事情也就此敲定。此外,刘邦还特许萧何带剑穿鞋上殿,上朝时可以不按礼仪小步快走。
萧曹感情之影响
据说在此事之后,萧曹二人感情一直不和,史书也记载他们有嫌隙,但这“嫌隙”具体到了什么地步,也没有明说。不过不管他们二人的私人恩怨如何,在面对国家大事时,都是一心向汉的。在萧何弥留之际,汉惠帝到病床前问:“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萧何听了,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之后曹参继任丞相,一切公务悉照旧章,照例而行,清静治民,乐在其中。后世谓之“萧规曹随”。
表面“萧曹争功”,背后却是刘老三的一箭双雕!
公元前202年2月,刘邦在汜水河畔登基称帝,建国号汉。一个旧时代结束了,天下即将走向安定。真的安定了吗?经验告诉我们,结束就是开始,比如楚汉争霸结束了,汉帝国内部的斗争,以另一种形式同步拉开,虽无刀枪碰撞,却剑影闪烁。
登基大典一结束,刘邦立刻面临一个难题:如何分封功臣?
大伙儿提着脑袋跟着你刘邦,等的就是这一天。有人说,这还不简单,做到两个字就行了——公平。夫子早就说过,不患寡而患不均,只要做到公平,哪怕少一点都问题。
好吧,就按公平原则行事。没想到满朝上下,争吵了一年多,都没“公平”得了,看那架势,就怕把刘老三吵崩了,都不会有结果。心浮气躁的将军们,三三两两聚集在一起,脸贴脸窃窃私语。
刘邦很奇怪,弄得跟丫头片子似的,这是干嘛?
张良说,他们要造反啊!干等你分封也等不到,估计你又要耍流氓赖账。
刘邦那个委屈啊,想俺刘老三视金钱如粪土,从来跟大家有福同享,什么时候都忘了兄弟们的荣华富贵?这不有难题,拖延下来了嘛。
一个公平,有这么难吗?难,真的很难。对刘邦来说,他宁可大伙儿“患寡不患公”,公平两个字太难了。同样一个人,饥饿的时候一个馒头就满足,肚皮饱了一盘饺子他都要挑三拣四,何况面对不同的人?
比如,武将说老子的功劳是用命换来的,谁能跟我比?谋士说,如果没有我的奇谋良策,你的命如粪土。文官说,没有我们默默贡献,你们吃什么喝什么,还有机会站在这里跟我们争功?
像不像马季的相声《五官争功》?
可是如果单单是功臣们掐架,倒也好办,大不了搞“公投”,有皇帝这个“裁判员”在,不至于有多难。难就难在“裁判员”,他居然忘记了身份,赤膊上阵,参与了争功。
以我们的眼光看,刘邦此举实在无厘头,跳出来跟武将打擂台,非要让萧何压曹参一头,怎么看都有吹“歪哨”的嫌疑。
退一万步,我们回到“公平”二字上做文章。世上根本没有绝对的公平,只要让大多数人觉得公平,社会就可以安宁了。既然这样,刘老三为何跟多数派较劲,他这么做岂不是创造不公平?
按史书说法,刘邦似乎就是为了“绝对的公平”,为此他还创造出了“功狗”、“功人”的说法。他说,你们这些武将都是“功狗”,萧何是“功人”,打猎时抓住猎物的确实是狗,但是你们会认为狗比人还重要吗?
这话出自刘邦的口,大伙儿习惯了他的粗俗,否则有炸营的危险。刘邦文化水平不高,武将们更是糙哥组合,居然被问住了,要是我在场,就会反问刘邦:你和刘太公谁是“功狗”?
不能这么比嘛,萧何与曹参是好猎人与差猎人的关系,或者是优质猎狗和劣质猎狗的关系,不是狗与人的关系!可惜武将们肚子里没墨水,不会拽词。
所以,刘老三,你少胡搅蛮缠,你这么做就是故意吹“歪哨”,心怀叵测!
刘邦肯定会一脸尴尬:你们坚持让曹参排第一,不也是心怀叵测嘛,谁也别笑话谁!
刘邦跟这些武将多年摸打滚爬在一起,有些还是光腚玩伴,他们一撅屁股,刘邦就知道他们要拉几个粪蛋:你们哪是为曹参争功,分明是在为自己争功!
功臣集团按工作性质分类,大致就三类:一类是以曹参为首的武将集团,占绝对多数;第二类是以张良为首的谋士集团;第三类是萧何为首的文官集团。
每一类功臣,内部功劳大小一目了然,谁攻克的城池多,谁砍掉敌人的首级多,造不了假。同样谁的计谋更见效,也很好辨析。唯有这三类人之间怎么比,太难了,“跨学科”的横向课题。
其实这些武将们根本不是一条心,分了好几个派系,之所以在“萧曹争功”问题上,表现得如此团结,因为他们找到了共同的利益点:把第二、三类功臣踩在脚下。
后来,第一功臣萧何获封三万户,武将第一功臣曹参获封一万户。萧何位居丞相,曹参则做了齐国国相。
待遇悬殊!
假如刘邦“公平”一下,让曹参位列开国第一功臣,会发生什么事?散朝后,所有武将都回家“做作业”,把自己的功劳与曹参做一个定量和定性的比较,不等刘邦开口,他们就会按自己的“公平”,伸手要待遇。
这就是武将们拼命替曹参争功的真正动机!
要就要呗,反正刘老三也大方,不差那点待遇,何必搞得那么急头掰脸,差点闹出兵变?
如果你认为刘邦舍不得给待遇,还真是小看了高皇帝。刘邦不惜当黑哨,也要把萧何推到第一功臣的位置,背后有更深的政治思考。
坐上皇位的人,第一件要考虑的事,就是如何坐稳龙椅,别搞得跟秦二世似的。谁是刘邦最大的威胁?功臣集团啊,握着枪杆子的功臣集团啊。
由于历史的原因,七大异姓诸侯王已经够刘邦头疼了,如果武将集团势力也遏制不了,刘老三恐怕还不如秦二世。
所以,刘邦压制曹参的真正目的,就是要压制整个武将集团。请注意,一万户桌上的菜绝不会比三万户少,房里的美女也绝不会比别人丑,但是能养多少门客,能提携多少拥趸,差别非常大。
刘邦会玩心眼,萧何能懂,而且积极配合。老大问一句“萧何忙什么呢”,萧何就知道老大不放心了,赶紧将何家子弟派上前线。老大一不高兴,萧何立刻自污名节,让他把心放到肚子里。他们是高手对弈,默契得很,换做连“功狗功人”都搞不清楚的武将行吗?他们光知道手中有枪。
这才是刘邦的第一个目的,他还有一招一箭双雕的棋:让文官集团与武将集团失和!
文官集团反叛没资本,武将集团反叛没能力,怕就怕文武勾结。刘邦表面上看是在吹“歪哨”,其实是“黑哨”,真正得利的并不是萧何,而是他自己。
自从“萧曹争功”之后,萧何与曹参摆出一副老死不相往来的架势,遂了刘邦的心愿。不光如此,很多事情上都闪烁着刘邦分裂文武两大集团的影子。
比如鄂君,因为公开替萧何争功,刘邦当场封他为关内侯,就让你成为武将集团的靶子。再比如随何,我就公开说你们这些动嘴皮子的,根本没法跟武将比。我就让你们在相互对比中心理失衡,最后谁瞅谁都来气。
曹参与萧何,是西汉开国最重要的功臣之二,也都是刘邦的故交。当年曹参为沛县狱吏,萧何为主吏,二人都是当地很有名望的“豪吏”。两个人关系交好,最大一笔“合资买卖”,就是把刘邦推向沛县瓢把子:
“诸郡县皆多杀其长吏以应陈涉。沛令恐,欲以沛应涉。掾、主吏萧何、曹参乃曰:‘君为秦吏,今欲背之,率沛子弟,恐不听。愿君召诸亡在外者,可得数百人,因劫众,众不敢不听。’乃令樊哙召刘季。刘季之众已数十百人矣。”
从那时起,曹参、萧何一直追随刘邦。萧何镇守后方,提供后勤补给,曹参在前线攻城略地,一文一武相得益彰,为刘邦立下汗马功劳。可是天下初定,二人刚刚接受封拜,友谊却走到了尽头:
“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隙。”
史书并未交代,二人究竟为何产生罅隙,也没有矛盾冲突的记载,反正就是相互不再往来,你瞅我不顺眼,我看你来气,一副老死不相往来的架势。
战火中熬过来的一对好友,若非有因,绝不可能在封侯拜相之后,发生这么大矛盾。原因到底在哪里?我们就从刘邦封拜说起。
历时一年多的封拜之争,是萧曹矛盾的引发点
史书中根本找不到萧何与曹参的直接冲突,不过有一次“隔空叫板”。之所以说是“隔空叫板”,是因为他们二人都没直接出现在事件中,这件事就是刘邦登基后的论功封赏。
汉五年,项羽自刎于乌江边,刘邦统一天下。随着刘邦布衣换龙炮,从龙功臣们纷纷拿出功劳簿,准备跟刘董事长兑现上市红利。不过,这个红利不大好兑现,不是刘邦小气,而是难量化,为此功臣们争吵了一年多,都没有结论。
其中有两个焦点事件比较突出:其一,萧何作为文官,封地该不该比武将多?其二,萧何与曹参,谁才是第一功臣?
刘邦坚持说萧何最大,所以应该给他的封邑最多,功臣们不干:我们这些人都是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多的打了一百多场战斗,少的几十场,萧何舞文弄武,动动嘴怎么能跟我们比!
刘邦绞尽脑汁,想出了个让人惊得眼珠掉一地的比喻:打猎见过不?追赶兔子的是猎狗,指挥围猎的是人,你们觉得人重要还是猎狗重要?
大老粗们一头雾水:当然人重要。刘邦笑了:你们就是相当于猎狗,萧何是猎人,所以你们叫“功狗”,萧何是“功人”。
什么比喻?作践人么!“功狗们”一肚子气,面对穿着龙袍的刘邦又不敢发作,只好认命。
接着给功臣们排功劳榜榜单,“功狗”们像串通好了似的,一致表示:
“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
刘邦玩过一次霸权主义了,这一次不好再压“功狗”们一头,万一急眼了狗会咬人的!恰在此时,一个叫鄂君的人跳出来,滔滔不绝:
“曹参的功劳不过一时之功,想当初,陛下被项羽打得屁滚尿流,差点裤衩都输掉了,是谁一次又一次给陛下补充士卒,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粮食补给?不正是萧何守着关中,立下不朽之功嘛!曹参这样的人,少几百个对大汉来说都不算损失,怎么能让一时的功劳,凌驾于万世之功头上?萧何,俺挺你!”
刘邦不嫌鄂君损了他的形象,高兴地一拍巴掌:Very good(善)!于是下令萧何位列榜首,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这件事对曹参来说,无疑受到很大刺激,乃至侮辱。他不能跟刘邦发作,打碎牙齿肚里咽,导致他转而对萧何很不爽,双方的罅隙就此产生。
刘邦抬高萧何打压曹参,背后有阴谋
一次火药味十足的评功会,怎么看都像是别有用心,似乎刘邦很乐意看到这个局面。那个叫鄂君的家伙,除了不断搓火的说话方式,其内容并无新意。很怀疑,鄂君就是刘邦的托,果然,他迅速被刘邦封为安平侯。
要真是这样的话,刘邦就是别有用心地抬萧压曹了!难道曹参欠刘邦两个大钱?(当年刘邦出差,同事们每人送刘邦三个大钱,萧何送了五个。)
刘邦当然不会这么小心眼,抬萧压曹是肯定的,其目的就是为制造萧何与曹参的裂痕!他们是刘邦打击丰沛集团的入口。
屁股决定脑袋,坐上龙椅的刘邦没有了外部敌人,目标自然盯上昔日的战友。不是刘邦无事生非,而是皇权安危的长远政治考虑。对刘邦来说,有两大势力必须在他有生之年解决,否则早晚会酿成大祸:异姓诸侯王和功臣集团!
其中,异姓诸侯王的问题最凶险,几乎没有和平解决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功臣集团的问题只能以柔性的手段,靠政治手腕解决,否则两个问题叠加,刘邦将一夜回到解放前。
刘邦的功臣集团大体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 丰沛集团势力一家独大
由于刘邦的班底,是沛县或丰邑的老乡居多,所以功臣集团表现出,明显的丰沛集团一家独大的局面。比如萧何、曹参、樊哙、卢绾、周昌、夏侯婴、周勃、王陵、审食其、吕泽及诸刘子弟等等,几乎占了功臣榜的八成。
由地域性条件塑造的政治派系,列朝列代都是一个大麻烦,他们相互之间不是亲谊就是故交,各种利益纠缠在一起,形成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网。
2 丰沛集团以外难成气候
除了丰沛集团,还有张良、陈平、灌婴、郦商等一些大佬级功臣,但都行不成派系。张良自觉隐退,陈平受到丰沛集团抵制,灌婴、郦商资历较浅。
这对刘邦来说是好事也是坏事,好事是形势简单化了,坏事是失去了制约丰沛集团的政治力量。这就是陈平一直受到刘邦青睐的原因,他需要第三方势力游走在丰沛集团之间。
3 丰沛集团内部派系有隐患
丰沛集团内部的派系,严格来讲只有两个班,一个是“帝系”,一个是“后系”,半个是“中间派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