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国有六公爵,为何只有徐达的爵位一直传到明朝灭亡?

大明开国有六公爵,为何只有徐达的爵位一直传到明朝灭亡?,第1张

因为朱元璋的多疑让除了徐达之外的五个公爵都丧命了,而徐达相比另外五个人就要小心得多了,而且当时他也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燕王朱棣也就是后来的明成祖。

01、徐达做事比较小心,错过了很多的大事件。

当时朱元璋称帝之后就给自己手下的六个功臣封为了公爵,但是其中的五个人因为得罪了朱元璋,再加上朱元璋的疑心相当的重,他心中认为你参与了谋反或者是有谋反的想法你都得丧命。六公爵中的韩国公和卫国公都因为牵连胡惟庸一案而丧命,而郑国公和宋国公因为牵连蓝玉一案丧命。

02、徐达懂得观察,懂得投资。

六公爵中的曹国公就因为反对朱棣而丢掉了性命,但是徐达不一样,他表示支持朱棣,并且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还是燕王的朱棣。当朱棣造反成功称帝之后对于这个一直支持自己,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自己的老丈人也是非常的信任的,有了新帝王的信任,徐达的地位自然是更加的稳定。

03、朱棣感谢徐达曾经的恩情。

虽然徐达的爵位一直延续到了明朝灭亡,但是中途也是被削掉过一次的。当时徐达死后他的长子继承了徐达的爵位,可是徐达的这位长子却是公开反对朱棣上位的,于是朱棣就将他的爵位削掉了,对于这位反对自己的大舅子朱棣也没有将其杀掉,而是囚禁了起来。之后朱棣想着自己这个老丈人的恩情,又看看自己的皇后于是又将徐达的爵位恢复了,之后也是一直延续了下去。

很多人都不了解朱元璋不杀徐达的事情,接下来跟着我一起欣赏。

关于朱元璋诛杀功臣,很多人存在一个误区,以为朱元璋诛杀功臣,完全是为皇太孙朱允炆扫除障碍。换言之,如果太子朱标没有英年早逝,朱元璋便不会诛杀功臣。

其实,朱元璋诛杀功臣,正是为太子朱标扫除障碍。

朱元璋首次大规模诛杀功臣,发生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利用胡惟庸谋反案大做文章,诛杀包括功臣在内万余人。

当时朱标还健在。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又再次大规模诛杀功臣,连年近耄耋的开国功臣李善长也被诛杀,甚至作为太子老师的文臣宋濂,也差点被朱元璋处死,幸亏马皇后替他求情。

这一年,朱标仍在健在。

据《名山藏》记载,朱标对朱元璋大肆诛杀功臣甚为不满,有一次,他忍不住劝谏朱元璋:“陛下杀人太多,恐伤和气。”

没想到朱元璋故意把一条棘杖放在地下,叫朱标拿起,朱标面有难色,朱元璋乘机说:“你怕有刺不敢拿,我把这些刺都给去掉了,再交给你,岂不是好我杀的都是坏人,杀光了他们,你再当家,不好吗”

可见,朱元璋诛杀功臣,确实有为朱标扫清障碍的目的。

这两次大规模诛杀功臣,都与胡惟庸案有关。随着李善长——与胡惟庸交情匪浅的最后一位大佬被诛杀,胡惟庸案终于落下帷幕。

朱元璋在胡惟庸案上大做文章,很可能也不不仅是为朱标扫除障碍,也不排除是清除威胁自己地位的功臣势力。随着胡惟庸案的结束,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不出意外,朱元璋可能会从此收起屠刀。

可意外偏偏不幸发生!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病逝!朱元璋悲恸欲绝,随后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打算将皇位传给他。

次年,朱元璋再兴大狱!

这一次诛杀功臣,便是为皇太孙朱允炆扫除障碍。

所以,朱元璋诛杀功臣扩大化,才是为朱允炆扫除障碍。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锦衣卫指挥使参奏蓝玉谋反,朱元璋随即令人将其拿下,并由吏部审讯。三天后,朱元璋将蓝玉处死。其后,朱元璋对蓝玉案穷究猛治,大肆株连,受此案株连被杀的高官,仅列入《逆臣录》的就有两万五千人。

此案过后,明朝功臣悍将已基本被诛杀,但朱元璋仍然不安。洪武二十七年,朱元璋又将颍国公傅友德、宋国公冯胜等人赐死。这几人被赐死,非常冤枉,他们根本毫无过错,比如傅友德,仅因为他的儿子没有按规定佩带剑囊,朱元璋便大做文章,逼傅友德自刎。

至此,朱元璋开国功臣已被诛杀殆尽,只剩下极少数如耿炳文这类老朽、老实,威望相对较弱,能力相对平庸的功臣。

然而,如果仔细阅读史书,不难发现,明朝那些威名赫赫的开国功臣,也不是全都不得善终,比如战功最大的徐达,便得以善终。

那么,朱元璋为何偏偏不杀战功最大的徐达呢

有一种说法,徐达也是被朱元璋诛杀而死。只不过,朱元璋没有公然将其处死,而是采取了一种阴险的手段。

据《龙兴慈记》记载:

徐达病疽,帝赐以蒸鹅,疽最忌鹅,达流涕食之,遂卒。

但这种野史记载并不可信。

首先,从医学上说,并没有背疽不能吃烧鹅之说,患背疽的病人吃烧鹅根本不会死。

其次,利用烧鹅杀徐达,也不符合朱元璋的办事风格。朱元璋诛杀功臣,往往都是罗织罪名,理直气壮地杀,绝不会采取暗中毒杀的手段。

据《明史》记载,徐达是病逝。徐达死后,朱元璋还亲至葬礼以示悲疡,把他列为开国第一功臣,追封他为中山王。这也可见朱元璋并没有猜忌徐达。

我认为,这段记载是非常可信的,《明史》是清人编撰,如果徐达是被朱元璋诛杀,清人犯不着替朱元璋曲笔。而且,清人编造《明史》时,也没有掩盖朱元璋诛杀其他功臣,又怎么偏偏在徐达的结局上掩饰

至于朱元璋为何不杀徐达,我认为有如下三个重要原因:

一、徐达行事作风低调,对朱元璋忠心耿耿。

很多人认为,徐达是个威名赫赫的大将军,又功高盖世,其行事作风一定非常豪爽大气,时刻显示出大将军的霸气。其实不然,历史上的徐达是个非常低调的人,处处顾及朱元璋的情绪,甚至在朱元璋面前恭敬得好像不会说话似的。

诸将奉持凛凛,而帝前恭谨如不能言。(《明史 徐达传》)

据《智囊全集》记载,朱元璋有一次召徐达饮酒,饮至夜晚还不停灌徐达酒。徐达大醉,朱元璋命内侍送徐达到旧内休息。旧内只是朱元璋做吴王时所住的宫殿,然而,当徐达酒醒得知自己睡在旧内时,立即起身,跪在台阶上朝北拜,三叩首后才离去。朱元璋闻知,非常高兴。

二、徐达与朱元璋是发小,又做了朱元璋的亲家。

朱元璋对徐达有很深受的感情,两人从小一块长大,又一块“创业”,朱元璋对徐达可谓知根知底,异常亲爱。所以,朱元璋主动与徐达联姻。徐达一共有四个女儿,除了三女徐妙锦出家外,其他女儿都嫁给了朱元璋的儿子。尤其是长女徐妙云,嫁给了朱元璋除朱标外最器重的儿子朱棣。

两人不仅是发小,还是亲家,朱元璋对徐达自然更加器重、信任。同样,由于女儿嫁给了皇家,徐达对大明朝也更加拥护。基于这一点,朱元璋绝对不会轻易动徐达。

三、徐达去世得比较早,胡惟庸案爆发五年后,便因病去世。

朱元璋诛杀功臣之初,表现得还相对比较克制,主要诛杀的是胡惟庸党羽。而且,许多被诛杀的功臣,也并非毫无过错,只不过罪不至死罢了。到后来,尤其是朱标去世后,朱元璋才开始无差别诛杀功臣。比如前面所说的颍国公傅友德,便是无罪而被朱元璋逼死。

如果徐达活到朱标去世后,是否还能善终呢是否会落得傅友德的下场,无罪而被朱元璋逼死

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后,朱元璋不是不知,诸皇子对太孙口服心不服,恐怕也知道燕王朱棣觊觎皇位。而徐达是朱棣的岳父,朱元璋会不会怀疑,自己死后徐达助朱棣夺位又会不会为保住朱允炆的位置,对徐达采取措施

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大臣进行了论功行赏,其中有6人被封为公爵,即开国六公: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开国六公"的爵位是世袭罔替的,也是说,受爵者的子子孙孙都能够继承爵位,地位不降。那么,这六人中,为何只有徐达的爵位一直传到明朝灭亡呢?一起来看看!

韩国公李善长

李善长,安徽定远人,从小爱读书有智谋,跟随朱元璋四处征战,出生入死,逐渐成为朱元璋的参谋,给朱元璋出谋划策,参与重大事务的决策,主管军队的物资供应,很受朱元璋的信任。朱元璋曾将他比肩汉高祖刘邦的丞相萧何。

洪武三年(1370年)大封功臣时,朱元璋说道:“李善长虽无汗马功劳,但跟随我多年,供给军粮,功劳很大,应当晋封大国。”就这样,李善长进爵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位极人臣。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受胡惟庸案牵连,朱元璋将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70余人一并处死,时年七十七岁。韩国公爵位仅传一世,到李善长这里也就终止了。

魏国公徐达

徐达,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 自元朝末年起,他就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大败陈友谅,攻取淮东,攻克平江,灭张士诚,继而挥师北伐推翻元朝统治,明初又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戎马一生的徐达,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

他治军有方,军令一旦发出便不更改,还与下级同甘共苦,将士无不感激他的恩德愿意报效尽力,因此,他率领的军队所向披靡,战无不胜。1385年,徐达死后,朱元璋亲自前往祭奠,并把他列为开国第一功臣,追封他为中山王,谥号“武宁”,赠三世承袭王爵,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对徐达,朱元璋评价:“令行禁止。不居功自傲,不贪图女色财宝,处理问题不偏不倚,没有过失。当世有此美德者只一徐达。”

到了朱棣朝时,徐皇后是徐达的长女,太子朱高炽是徐达的外孙,皇太孙朱瞻基是徐达的曾外孙,魏国公这一脉的地位更加显赫。后来,朱棣迁都北京,徐达后人一直留在南京,远离了政治中心,也就是远离了是非,这也是爵位得以世袭的一个重要原因。

郑国公常茂

常茂,开国名将常遇春的长子。洪武二年(1369),年仅四十岁的常遇春突然病逝,朱元璋十分悲痛,在论功行赏时,将其儿子常茂封为郑国公。据《明史》记载,常茂尽管受封为公,但在军营多不受约束。当时纳哈出投降,在酒宴时,因得知纳哈出欲逃跑,常茂上前捉捕,砍伤纳哈出,导致纳哈出部溃散,于是朱元璋便将其爵位削掉,以示惩戒。

常茂被削爵后,朱元璋又改封其弟常升为开国公。但常升因为牵扯进蓝玉案而被诛杀,他的后代先是被安置在云南,又被迁至南京,此后便不再有封公者了。郑国公爵位仅传一世二代,即常茂、常升,后面再无传承。

曹国公李文忠

李文忠,朱元璋的外甥,明朝开国的著名将领、谋臣,后收为养子,跟随姓朱。朱元璋对李文忠十分宠信,常派他监军随将领出征。文忠转战沙场,官至荣禄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复姓李,朝建立后,李文忠多次领兵出塞征讨元军残余势力,战功显赫,获封曹国公。洪武十七年(1384年),李文忠病逝,追封岐阳王,谥“武靖”,配享太庙,肖像挂在功臣庙里,位次第三。赐葬钟山。

李文忠病逝后,其子李景隆继承爵位。朱棣攻打南京时,李景隆率先开门投降,朱棣继位后,他因"功"位列群臣之首。永乐二年(1404),李景隆受到多位大臣轮番弹劾,又因在家中"坐受阍人伏谒如君臣礼,大不道;增枝多立庄田,蓄僮仆无虑千百,意叵测"而被夺爵。曹国公爵位仅传二世,即李文忠、李景隆,后面再无传承。

宋国公冯胜

冯胜,郢国公冯国用的弟弟,喜欢读书,通晓兵法。元末时期,随兄长冯国用投靠朱元璋,带兵征讨四方,建立明朝,颇有功绩,洪武二十年(1387年),冯胜担任大将军,带领傅友德、蓝玉等远征辽东,降伏纳哈出,肃清元朝在辽东地区的残余势力,受封宋国公。

据《明史》记载:"时诏列勋臣望重者八人,胜居第三。太祖春秋高,多猜忌。胜功最多,数以细故失帝意。蓝玉诛之月,召还京。逾二年,赐死,诸子皆不得嗣。"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冯胜遭到无罪赐死,死后没有进入功臣庙,并被剥夺世袭罔替的权力。宋国公爵位仅传一世,到冯胜这里也就终止了。

卫国公邓愈

邓愈,初名邓友德,天生魁梧,勇武过人。16岁领兵抗元。后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屡建奇功。邓愈为人简重慎密,智勇兼备,严于治军,善抚降者,功著一时。1370年(洪武三年),邓愈跟随徐达远征甘肃,击败北元军队,招降吐蕃、乌斯藏诸部。晋封为荣禄大夫、右柱国,封卫国公。

洪武十年(1377年)十一月初九日,邓愈病逝于寿春(今安徽寿县),追封为宁河王,谥号武顺。其长子邓镇继承爵位,不久又改封申国公。

邓镇,同时也是李善长的外孙,所以在李善长伏诛时也被牵连身死。再加上邓愈的次子邓铭死于军中,邓愈没了继承人,爵位也就无法传承了。卫国公爵位仅传二世,即邓愈、邓镇,此后再无传承。

因为徐达的后代承袭了他的爵位,而且徐达之女为燕王朱棣的皇后,所以朱元璋开国六国公唯独徐达的爵位能够承袭到明朝灭亡。

朱元璋的开国功臣有很多,这其中属六个人的功劳最大,称为开国六公,分别是:韩国公李善长、 魏国公徐达 、曹国公李文忠、 宋国公冯胜 、卫国公邓愈 、郑国公常茂。但是朱元璋晚年大杀功臣,被牵连的人多,魏国公徐达是个例外。

徐达是朱元璋的第一武将,明朝的开国元老,深得朱元璋器重。他跟随朱元璋一起南征北战。开国之后徐达被封为魏国公,可谓是德高望重。后来徐达患了背疽,第二年病重去世。他死后,他的长子徐辉祖承袭了他的爵位,但是徐辉祖是支持建文帝,反对朱棣的。因为徐达的女儿是朱棣的皇后,朱棣不得不顾及大舅子的情分,所以只能除去他的爵位,监禁他而不是除他性命。徐达的另一个儿子徐增寿却是朱棣的拥护者,但是却被建文帝处死了。大舅子徐辉祖死后,朱棣念及徐达的功劳实在太大,再三思量,还是恢复了魏国公的爵位世袭。徐增寿死后也被追封为定国公。魏国公一系镇守南京,定国公一系镇守北京,徐达一门就出了两国公。

魏国公徐达战功赫赫,明朝开国他功不可没,因此他的后也受到不错的待遇。徐辉祖承袭了魏国公的爵位,徐增寿也为朱棣效命获得了定国公称号,其女更是朱棣的原配皇后,一家都是朝廷的重要人物,所以只有徐达的爵位能够承袭到明朝灭亡也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了。

徐达为人十分小心谨慎,从不骄功。徐达为什么不被杀,也多半是由于这个原因,除此之外,燕王跟着徐达驻防,徐达手把手教朱棣打仗,是为不藏私;徐达是朱棣的岳父,女儿多嫁诸王,他家的王妃不少,是为亲戚情谊。

而徐达只要得胜归来,一定第一时间上交军权,所以才在去世后,被追封为“中山王”,谥号“武宁”,赐葬钟山之荫,配享太庙,位列开国“六王”之首。关于他的死因,最有可能是病逝,而非那只野史里的“烧鹅”。

和演义戏说不同,历史上真实的老朱,既不是个躁郁症患者,也不是个鞋拔子皇帝,更不是个杀人狂魔,否则以元末诸侯纷起的状况,前有张士诚后有陈友谅,这两位又有家底又有仁名,他也得不了天下,不是吗?真实的朱元璋,是:出身赤贫,25岁起兵,40岁得天下,执政30年,“自古军事能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南京明孝陵里有一块康熙亲手所书的碑,很好地总结了明太祖的治国能力:“治隆唐宋,远迈汉唐”

历史上没有哪个封建朝代比明朝得国更正,哪怕是汉高祖刘邦,至少也当过亭长,朱元璋这样一个从民间走上来的皇帝,对国家有着几近幻想的理想,明初百废待兴,他呕尽心血设立制度,因为怕子孙不肖,尽管他忽视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但省吃俭用想让国家好起来,农民吃上饭的初衷仍是好的,朱元璋所追求的正是“长治久安”。

在这个层面上,曾经和他一起打天下的朋友们,就成了危及王朝安定的首要因素。历代开国都难免有杀功臣的事情,但这并不能用一句简单的皇帝残暴概括,实际上,相对权利斗争、谋反发生后会死的人,死掉的“功臣”已经是“舍小保大”了。

因为徐达懂得君臣之道,不邀功、不恃宠而骄,他女儿又嫁给了朱棣,所以徐达能够善终。历史上对朱元璋多有抹黑,他杀功臣,但是却不是滥杀功臣,被他杀掉的功臣确实没有一个是无辜的。

徐达懂得君臣之道

朱元璋刚开始参加起义军的时候,徐达已经在起义军里面混得风生水起了。不过徐达却没有轻视朱元璋,反而是事事以朱元璋为重,因为他早就看出来了朱元璋日后必定前程似锦。朱元璋登基之后,徐达奉命追击元顺帝,将元顺帝赶到了元大都,后来元顺帝病死,徐达的任务也算完成了。

徐达立了大功,朱元璋非常高兴,想要重重地封赏徐达, 还邀请徐达体验一下坐龙椅的感受。其实朱元璋也是在试探徐达,不过徐达丝毫不飘,他没有得意忘形地坐上轮椅,朱元璋对此十分满意。徐达虽然立了大功,但是不骄不躁,所以朱元璋才没有对他下手。

徐达做人十分低调

徐达这个人很低调,事实证明行事高调的人是朱元璋无法容忍的。如蓝玉,狂妄自大,他率军击垮北元之后,居然将北元的妃子占为己有,按道理这个妃子应该交由朱元璋处置,然后蓝玉却目中无人,直接行使了帝王的权力。蓝玉打了胜战之后十分骄傲,回到朝廷的时候,因为守城的将士没能及时开城门迎接他们,蓝玉无法无天,直接让自己的手下屠城。可以看出蓝玉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反面例子,他有多骄纵,徐达就有多谦虚,朱元璋肯定是喜欢谦虚的人多一点的。

再者,徐达和朱元璋是亲家,又有多年的老交情了,除非是犯了大罪,不然朱元璋不可能会轻易杀了徐达。朱元璋杀死的功臣挺多的,如果连徐达都杀了,很难想象手下的那些人还会不会效忠朱元璋。为了稳住人心,朱元璋也不可能杀徐达。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例子,比如,刘邦做了皇帝之后,他的老父亲,也就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太上皇。在刘邦成为皇帝之前,他父亲也只是一个普通老百姓而已,突然就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不管是古代社会,还是现代社会,一个人的崛起,是能带动一个家庭,甚至是整个家族,一个村庄或地区的。然而,历史上,更多的是“两个人打江山,一个人享江山”。比如,草莽出身的朱元璋,有人称他为史上第一暴君,就是因为他在当上皇帝之后,将为他出生入死的兄弟,全都给“陷害”了。

明朝的开国将军中,大部分都被朱元璋设计害死。徐达本人也是被朱元璋设计害死的,不过,他却在临终前留下一句话,保全了其家人。一直到明朝灭亡,徐达的后人仍然继承着王位,这是很难得的。常遇春的后代,也是如此。徐达和常遇春是最早跟随朱元璋的一批人,所以,朱元璋对他们的感情也是最深的吧。明史记载,徐达和朱元璋是濠州老乡。

徐达在跟随朱元璋之前,是个地道的农民,每天到田间地头务农。朱元璋在见到徐达的时候,觉得他非池中之物,于是,便拉他入伙,成为了“反元起义军”的一员。徐达虽然是农民出身,对《孙子兵法》也是一无所知,更别说进行军事训练了。但他却在军事上,展现了惊人的天赋。在帮助朱元璋建立大明朝的过程中,徐达竟然很少有败绩。

在攻打北元的时候,朱元璋认为北元由扩廓帖木儿的蒙古铁骑镇守,很难在短时间内占领。扩廓帖木儿是《倚天屠龙记》中,赵敏的亲哥哥。他的中文名字,叫王保保。面对朱元璋的定论,徐达并没有在意,反而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将王保保打得落花流水。这一仗,也让朱元璋对徐达刮目相看了。其实,那个时候的元军已经是不成气候了。

朱元璋在当了皇帝之后,面对以前帮助自己的好兄弟,他心里也是十分别扭的,“我希望你们过得好,但也不希望你们过得比我好啊”。于是,朱元璋就开始了“大开杀戒”,而非宋太祖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那朱元璋是怎么设计害死徐达的呢?原来,朱元璋杀徐达,是因为徐达的老婆老是口无遮拦,四处乱说。一次,竟然在人前说,明朝的江山都是徐达打下的。这还得了,得知消息的朱元璋立刻坐不住了,马上就杀了徐达的老婆。

得知老婆死后,徐达一病不起。朱元璋见此还不放心,他觉得徐达是一个有野心的人。所以,就问太医,徐达生病之后,有什么禁忌?太医回答,不能吃蒸鹅。于是,朱元璋派人送徐达两份大礼,一只烧鹅和一封信。徐达知道自己现在忌讳烧鹅,但朱元璋的信上却是,“绝世神鹅,灵丹妙药。当面使用,过期无效。”朱元璋的意思很明显。徐达也只得交代后事了。

不过,徐达却在临终前留下一句话,保全了其家人。这句话就是,“一半拥护朱棣,一半拥立太子”。徐达认为,朱元璋一定会立朱标为太子,然而朱棣一定不会善罢甘休。所以,徐达就来了个两边讨好的计策。徐达有四个儿子,三个女儿。于是,在徐达的安排下,长子徐辉祖辅佐太子朱标,四子徐增寿暗中辅佐朱棣,长女嫁给朱棣,另外两个女儿嫁给朱元璋的其他儿子。(徐达在出事之前,就已经这样安排了。)

如此了一来,不管是太子掌权,还是朱棣当权,对徐家的影响都是不大的。事实也证明,徐达的这一做法是很聪明的。在明朝所有的开国大将中,徐达的后代算是待遇最好的。自古,伴君如伴虎,徐达的死,也验证了那句话,“无情最是帝王家”。

朱棣,男,中国明朝汉族人,生于1360年-1424年,享64岁。1402-1424年在位,共22年。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在他当为皇帝之前,当时的皇帝是朱棣大哥的儿子朱允炆。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七日,明朝的第二个皇帝朱允炆,他的亲四叔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事的燕王朱棣“靖难”成功,正式登基称帝,第二年改元永乐。从此,官方记载中,少了一位温文尔雅的惠帝,多了一位雄才大略的成祖。

那么,历史上的这一段真实的故事,究竟是朱棣篡权还是本来就是皇帝的继承人呢

史载,在登基之前,朱棣的心里充满了期待和忐忑。

四年前,即建文元年七月初五日的凌晨,朱棣正式扯起了“靖难”之旗,宣布废除建文年号,改称本年为“洪武三十二年”。从这一刻起,他才真正地感觉到自己走上了一条无法回头、只能胜利的道路—虽然他喊出的口号是“奉天靖难”,但却矢口否认自己“谋逆”。

形势异常危急。北京城的四周要塞,都已经被朝廷派来的亲信重兵把守,军队加起来达十万之多,而朱棣所能支配的却只有燕王府的八百名亲兵,双方实力悬殊,无法武力对决。对此,朱棣的策略是阴谋加闪电出击。

前一天,即七月初四日下午,朱棣用计将领兵包围王府的张昺、谢贵骗入王府斩杀,府外守兵群龙无首。五日凌晨时分,朱棣果断起事,命手下大将张玉和、朱能迅速出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夜之间占领九门,城内明军纷纷投降,第二天,北京大定。

战火终于烧了起来。从表面上看,朱棣虽旗号打得漂亮,很能蛊惑人心,但力量终究有限。对方是名正言顺的一国天子,拥有理直气壮的正义和集天下于一身的各种资源。而朱棣是叛逆之师,以数百人起事,以北京城一隅而对全国,胜负之势似乎不难判断。然而,他仍然底气十足,从一开始就端着一副异于常态的冷静。

八月十二日,洪武朝唯一一位躲过朱元璋屠杀的开国宿将耿炳文,率领三十万大军北上平叛。出师一月,即兵败定城。十月,建文帝换将李景隆,代替耿炳文领兵五十万,再征再败。到建文二年五月时,水陆重镇德州失守,城内百万石粮食及无数兵器尽为燕军所得,南军一败涂地。在此期间,作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朱棣运筹帷幄、指挥若定,对战争的判断、分析和决策水平,毫不逊于其父朱元璋。

反观南京城内的小皇帝朱允炆,虽然看似满腹经纶,韬略过人,一上台便雷厉风行地大力削藩,实际却是多谋寡断,毫无权谋之术。这在他与朱棣对决的过程中展现得尤为突出。从一开始的掩耳盗铃,放回朱棣的三个儿子,以为能使朱棣降低戒心,“示彼不疑”,实则是给燕王大送定心丸;到关键时刻,识人不明,任命朱棣的心腹张信掌北平都指挥使司,让其监视朱棣,实则是与虎谋皮;再到出征之前告诫将士“毋使朕有杀叔父名”的妇人之仁,绑自己人手脚,授敌人于盾甲……类似情形,不一而足,失败的迹象已经非常明显。

六百年后,回顾整个靖难之役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这场叔侄二人的生死对决,抛去了价值观道德情感上的讨伐,朱棣的胜利完全是理之必然、势之所趋,早在朱元璋“龙驭上宾”时,就已经注定了。

朱元璋独特的集权方式,造成了他死后朱允炆面对的窘迫局面。他大开杀戒,杀光一切可能会危及他或他子孙手中权力的文臣武将。无论是同起草莽、忠心耿耿的元勋,还是计定乾坤、辅国佐君的良臣,或者能征善战、勇冠三军的宿将,一一被他除尽,丝毫不考虑第二梯队人才的培养和接替。与此同时,他还收回一切尽可能的权力,集中在帝王手中。因此,当他死后,等到建文帝继承大统时,除了一柄权力空前巨大的帝国权杖外,身边竟没有一个经得起考验的文武英才。以至于靖难之役发生后,当燕王朱棣听说李景隆被任命为平叛大将军,领兵五十万来征时,忍不住替朱允炆“担心”道:“(此人)智疏而谋寡,色厉而中馁,骄矜而少威,忌刻而自用。未尝习兵,不见大战。以五十万付之,是自坑之也。”这应该不是一个玩笑。

而且对朱元璋来说,这应该还不是最大的打击,最大的应该是他日夜精思、机关算尽,预防了一切外人,却唯独没有防到萧墙之祸。他精心打造的拱卫帝室的防火墙,末了却将武器对准了自己钦定的接班人。

帝权的本质就是家族统治,是唯一的一个家族统治天下所有的家族。但是往往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为了照顾某种平衡和附带的利益分红,家族的范围可能会相当宽泛。可这些到了朱元璋这里就行不通了。朱元璋偏执地认为,只有血管里流着的是他朱家的血,而且是直系的,方可以分享权力。所以,明朝建国后,异姓的徐达们必须死,同姓的李文忠(朱元璋的外甥,曾经也姓朱)们也必须死—不管他们为自己流过多少血,同自己患过多少难。而他自己的子孙后代们无论是否出过力,都可以大大方方地被封王。

更重要的是,朱元璋对子孙的封王还不是虚封,而是实封,即亲王不仅拥有自己的领地,还有属于自己的军队,是实实在在的小国王。朱元璋不惜一切分封权力,目的是打算靠这些有枪又有炮的藩王来帮助自己“皇图永固”。打一个通俗的比方就是,朱元璋用尽一切方法打造了一个黄金庄园。为了防止别人偷钱或分钱,他干脆不用管家和下人,只允许自己一人打理,并且规定,他死后,庄园的唯一继承人也只能这样做。与此同时,为了防止盗贼,他允许其他儿子们都拿着武器来护庄。这样一来,既保证了自己的财产不外流,也保证了庄园固若金汤,无人可撼。

设计固然巧妙,但他完全忽视了一点,即诸藩王有无个人野心、那些拿着大刀长矛的其他儿子们是不是永不眼红庄园的持有者。

现实永远是残酷的。洪武三十一年之前,有朱元璋这根定海神针在,燕王们只能老老实实地看门,世界风平浪静。可是江山易主之后,新皇帝年仅22岁,并且在朱元璋纯正的儒家教育下,他还是一个文雅、浪漫、充满理想主义的书生。这就不能不使那些在各自王国里积累了丰富政治、军事经验,雄心万丈的叔父藩王们心潮上涌了。

建文三年十二月,朱棣第四次出师南下。这一次出师,他一如既往地发挥着自己高超的战争智慧,并取得了最终胜利。

在此之前,朱棣的“靖难”策略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即由北至南,一步步征服天下。但是在山东屡屡被南军大将铁铉和盛庸顽固纠缠后,他发现,争城争池的拉锯战远不如轻骑奇袭的效果好。于是,他决定绕道山东,逼近徐、淮,一路绝不打攻坚之战,直扑南京而去。

建文四年五月二十日,扬州城不战而降。南京危矣。二十多天后,六月十三日,守金川门的谷王朱橞和李景隆,开门投降,南京沦陷,朱棣胜得一塌糊涂。

取得胜利后,朱棣的日子相当难熬。《明史》载:“是日,王分命诸将守城及皇城,还驻龙江,下令抚安军民。”朱棣死后,仁宗朱高炽御制的“长陵功德碑”也记道:“皇考虑惊乘舆,驻金川门,遣人奉章,言所不得已来朝之故。奸臣苍黄,知罪不宥,闭皇城门不内,而胁建文君自焚。皇考闻之大惊,发众驰救,至已不及。皇考仰天恸哭曰:‘臣之来也,固将清君侧之恶,用宁邦家,何不寤耶’遂备天子礼殓葬。”

结合两处记载,除去其中的假仁假义,当时的情形极有可能是:

一、南京城破后,皇城已禁闭。此时,朱棣并没有决定立即攻城,而是将燕军退驻金川门,并且递书给建文帝。这样处理,原因有二:

1他始终坚称自己是“靖难”、“清君侧”,攻克南京城,目的已经达到,此时若再继续武力攻取皇城,就无法自圆其说了。

2相对于武力夺权,朱棣还是更加希望朱允炆自己能主动做点什么,或者逊位或者自裁,这样他就可以避免背上杀侄的罪名。

二、朱棣愿望如此,但朱允炆的答复却完全超出了他的想象—消失。当朱棣看见皇城内的火光时,他已明白让朱允炆自动逊位是不可能的了。但是他还心存幻想,急忙派兵救火,以确定朱允炆的生死。然而,从碑文中异常地没有交代朱允炆的尸首来看,朱棣并没有找到朱允炆。

但无论如何,此时,大明王朝的国都南京为朱棣所控制已确定无疑。第二天,投降的朝中文武及诸王纷纷以个人名义上表劝进,请求朱棣即位。朱棣称自己只有周公之意,并无称帝之心。随后,燕军诸将上表劝进,仍被严词拒绝。六月十六日,前两天上表劝进的两拨人联手劝进,恳请朱棣顺应民心。朱棣考虑再三,终于“勉为其难”,答应愿为天下苍生造福。

三次反反复复程式化的推让之后,六月十七日,朱棣的登基大典如期举行。此时,在等待和煎熬中过了四年的他,虽然数夜未眠,却毫无倦容,亢奋不已。在各种彩旗仪仗的引导下,在庄严的钟鼎鼓乐声中,朱棣率众将士在文武百官的夹道拜迎下,浩浩荡荡地直向皇城而去。

但意外发生了。根据《明史》的记载,燕王朱棣进城途中,路旁拥挤的人群中突然跑出一个叫杨荣的人,拦住朱棣的马道:“殿下先谒陵乎先即位乎”—按照帝王即位的程序,登基之前,新君必须先祭告天地祖先,这样,他的皇位才是注过册的。朱棣兴奋过度,竟然将如此重要的事情忘之脑后。

是日,建文四年六月十七日,朱棣正式即位,成为明成祖,也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永乐大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73654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3
下一篇2023-11-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