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子厚墓志铭--韩愈(国学治要五-古文治要卷一)

柳子厚墓志铭--韩愈(国学治要五-古文治要卷一),第1张

原文

子厚讳宗元[1]。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封济阴公[2]。曾伯祖奭(ㄕˋ式),为唐宰相,与褚遂良、韩瑗俱得罪武后,死高宗朝。皇考讳镇[3],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权贵人死,乃复拜侍御史。号为刚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

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ㄓㄢˇ展)然见头角[4]。众谓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俊杰廉悍[5],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ㄓㄨㄛˊ卓)厉风发[6],率常屈其坐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7],交口荐誉之。

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8],为深博无涯涘(ㄙˋ四)[9]。而自肆于山水间。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10]?」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11],约不时赎[12],子本相侔(ㄇㄡˊ谋)[13],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14],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15],免而归者且千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16],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17],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18],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徵逐[19],诩(ㄒㄩˇ许)诩强笑语以相取下[20],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穽,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籍[21],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22]。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23],故卒死于穷裔[24]。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使子厚在台省时[25],自持其身,已能如司马刺史时,亦自不斥;斥时有人力能举之,且必复用不穷。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26],年四十七。以十五年七月十日,归葬万年先人墓侧[27]。子厚有子男二人,长曰周六,始四岁;季曰周七,子厚卒乃生。女子二人,皆幼。其得归葬也,费皆出观察使河东裴君行立。行立有节概,重然诺,与子厚结交,子厚亦为之尽,竟赖其力。葬子厚于万年之墓者,舅弟卢遵。遵,涿人,性谨慎,学问不厌。自子厚之斥,遵从而家焉,逮其死不去。既往葬子厚,又将经纪其家,庶几有始终者[28]。

铭曰:「是惟子厚之室[29],既固既安,以利其嗣人[30]。」

注释

[1]子厚:柳宗元的字。作墓志铭例当称死者官衔,因韩愈和柳宗元是笃交,故称字。讳:名。生者称名,死者称讳。

[2]七世:史书记柳宗元七世祖柳庆在北魏时任侍中,入北周封为平齐公。子柳旦,任北周中书侍郎,封济阴公。韩愈所记有误。侍中:门下省的长官,掌管传达皇帝的命令。北魏时侍中位同宰相。拓跋魏:北魏国君姓拓跋[后改姓元],故称。

[3]皇考:对亡父的尊称。

[4]崭然:高峻突出貌。见:同「现」。

[5]廉悍:方正、廉洁和坚毅有骨气。

[6]踔厉风发:议论纵横,言辞奋发,见识高远。踔:远。厉:高。

[7]令出我门下:意谓都想叫他做自己的门生以沾光彩。

[8]泛滥:文笔汪洋恣肆。停蓄:文笔雄厚凝炼。

[9]无涯涘:无边际。涯、涘:均是水边。

[10]是岂不足为政邪:意谓柳州地虽僻远,也可以做出政绩。是:指柳州。

[11]质:典当,抵押。

[12]不时赎:不按时赎取。

[13]子:子金,即利息。本:本金。相侔:相等。

[14]与设方计:替债务人想方设法。

[15]比:及,等到。

[16]衡湘:衡山、湘水,泛指岭南地区。为:应试。

[17]重得罪:再加一重罪。

[18]「遇有」句:指当时御史中丞裴度、崔群上疏为刘禹锡陈情一事。

[19]徵:约之来,逐:随之去。徵逐,往来频繁。

[20]诩诩:夸大的样子,讨好取媚的样子。强:勉强,做作,取下:指采取谦下的态度。

[21]顾籍:顾惜。

[22]坐:因他人获罪而受牵连。废退:指远谪边地,不用于朝廷。

[23]有气力:有权势和力量的人。推挽:推举提携。

[24]穷裔:穷困的边远地方。

[25]台省:御史台和尚书省。

[26]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十四年,即819年。十一月八日:一作「十月五日」。

[27]万年:在今陕西临潼县东北。

[28]庶几:近似,差不多。

[29]惟:就是。室:幽室,即墓穴。

[30]嗣人:子孙后代。

译文

子厚,名叫宗元。七世祖柳庆,做过北魏的侍中,被封为济阴公。高伯祖柳奭,做过唐朝的宰相,同褚遂良、韩瑗都得罪了武后,在高宗时被处死。父亲叫柳镇,为了侍奉母亲,放弃了太常博士的官位,请求到江南做县令。后来因为他不肯向权贵献媚,丢了御史的官职。直到那位权贵死了,才又被任命为侍御史。人们都说他刚毅正直,与他交往的都是当时名人。

子厚少年时就很精明聪敏,没有不明白通晓的事。赶上他父亲在世时,他虽然很年轻,但已经成才,能够考取为进士,突出地显露出才华,大家都说柳家有能扬名显姓的后人了。后来又通过博学宏词科的考试,被授为集贤殿的官职。他才能出众,方正勇敢,发表议论时能引证今古事例为依据,精通经史诸子典籍,议论时才华横溢,滔滔不绝,常常使在坐的人折服。因此名声轰动,一时之间人们都敬慕而希望与他交往。那些公卿贵人争著想让他成为自己的门生,异口同声的推荐赞誉他。

贞元十九年,子厚由蓝田县尉调任监察御史。顺宗即位,又升为礼部员外郎。逢遇当权人获罪,他也被按例贬出京城当刺史,还未到任,又被依例贬为永州司马。身处清闲之地,自己更加刻苦为学,专心诵读,写作诗文,文笔汪洋恣肆,雄厚凝练,像无边的海水那样精深博大。而他自己则纵情于山水之间。

元和年间,他曾经与同案人一起奉召回到京师,又一起被遣出做刺史,子厚分在柳州。到任之后,他慨叹道:「这里难道不值得做出政绩吗?」于是按照当地的风俗,为柳州制订了教谕和禁令,全州百姓都顺从并信赖他。当地习惯于用儿女做抵押向人借钱,约定如果不能按时赎回,等到利息与本金相等时,债主就把人质没收做奴婢。子厚为此替借债人想方设法,都让他们把子女赎了回来;那些特别穷困没有能力赎回的,就让债主记下子女当佣工的工钱,到应得的工钱足够抵消债务时,就让债主归还被抵押的人质。观察使把这个办法推广到别的州县,到一年后,免除奴婢身分回家的将近一千人。衡山、湘水以南准备考进士的人,就把子厚当做老师,那些经过子厚亲自讲授和指点的人所写的文章,全都可以看得出是合乎规范的。

他被召回京师又再次被遣出做刺史时,中山人刘梦得禹锡也在被遣之列,应当去播州。子厚流著泪说:「播州不是一般人能住的地方,况且梦得有老母在堂,我不忍心看到梦得处境困窘,他没有办法把这事告诉他的老母;况且绝没有母子一同前往的道理。」向朝廷请求,并准备呈递奏章,情愿拿柳州换播州,表示即使因此再度获罪,死也无憾。正遇上有人把梦得的情况告知了皇上,梦得因此改任连州刺史。呜呼!士人到了穷境时,才看得出他的节操和义气。现在一些人,平日街坊居处互相仰慕讨好,一些吃喝玩乐来往频繁,夸夸其谈,强作笑脸,互相表示愿居对方之下,手握手作出掏肝挖肺之状给对方看,指著天日流泪,发誓不论生死谁都不背弃朋友,简直像真的一样可信。一旦遇到小小的利害冲突,仅仅像发丝般细小,便翻脸不认人,朋友落入陷阱,也不伸一下手去救,反而借机推挤他,再往下扔石头,到处都是这样的人啊!这应该是连那些禽兽和野蛮人都不忍心干的,而那些人却自以为得计。他们听到子厚的高尚风节,也应该觉得有些惭愧罢!

子厚从前年轻时,勇于帮助别人,自己不看重和爱惜自己,认为功名事业可以一蹴而就,因此受到牵连而被贬斥。贬谪后,又没有熟识而有力量有地位的人推荐与引进,所以最后死在荒僻的边远之地,才干不能为世间所用,抱负不能在当时施展。如果子厚当时在御史台、尚书省做官时,能谨慎约束自己,已像在身为司马、刺史时那样,也自然不会被贬官了;贬官后,如果有人能够推举他,将一定会再次被任用,不至穷困潦倒。然而若是子厚被贬斥的时间不久,穷困的处境未达到极点,虽然能够在官场中出人头地,但他的文学辞章一定不能这样地下功夫,以致于像今天这样一定流传后世,这是毫无疑问的。即使让子厚实现他的愿望,一度官至将相,拿那个换这个,何者为得,何者为失?一定能有辨别它的人。

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去世,终年四十七岁;在十五年七月初十安葬在万年县他祖先墓地的旁边。子厚有两个儿子,大的叫周六,才四岁;小的叫周七,是子厚去世后才出生的。两个女儿,都还小。他的灵柩能够回乡安葬,费用都是观察使河东人裴行立先生帮忙的。行立先生为人有气节,重信用,与子厚是朋友,子厚对他也很尽心尽力,最后竟仰赖他的力量办理了后事。把子厚安葬到万年县墓地的,是他的表弟卢遵。卢遵是涿州人,性情谨慎,做学问永不厌倦;自从子厚被贬斥之后,卢遵就跟随他和他家住在一起,直到他去世也没有离开;既送子厚归葬,又准备安排照顾子厚的家属,可以称得上是有始有终的人了。

铭文说:「这是子厚的幽室,既牢固又安适,对子厚的后代会有好处。」

注《柳子厚墓志铭》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散文,题中柳子厚即柳宗元。文章综括柳宗元的家世、生平、交友、文章,著重论述其治理柳州的政绩和文学风义。韩愈赞扬柳宗元的政治才能,称颂其勇于为人,急朋友之难的美德和刻苦自励的精神。

古文运动为唐宋两代改革文章体裁的运动,主要目的在于扭转写作骈文的风气,改为学习三代两汉的古文

唐朝的骈文过度要求排比、对偶、用典以及格律,缺乏实用价值,于是唐初陈子昂、张说等人开始提倡复古的言论,同时期的文人,例如李华和萧颖士等也开始排斥骈俪浮华的风气,这段时期可以称为古文运动的先驱时期。

韩愈、柳宗元

贞元、元和年间,韩愈、柳宗元加入从事古文写作,由于有理论有创作,故有成就。附和者有李靓、欧阳詹、刘禹锡、白居易、元稹等人。韩愈有自信,百折不回,又善于宣传,广收门徒,于是形成声势浩大的社会运动。

韩愈主张思想复古、文学复古,以复古道为目的,复古文为手段,而所谓“道”,是指儒家的道。韩愈在继承的基础上,亦有所创造和革新,主张学古文“师其意不师其辞,唯陈言之务去”。

柳宗元论文意见,与韩愈不尽相同,但反六朝与复古的观点却一致。柳宗元所谓的“道”,比韩愈更广泛。柳宗元散文创作成绩优美,是韩愈古文运动有力的支持者。

余绪

李翱、皇甫湜继续倡古文,其后又有孙樵、刘蜕等人继承余绪,但是已衰落,不如之前兴盛。

宋代兴起原因

宋代古文运动源于骈文的再度流行。韩愈、柳宗元以后唐代散文衰落,李翱过于重道,但他的文章不足以继续领导风气;皇甫湜则使散文走上怪僻艰涩之途。晚唐李商隐、温庭筠等人专事雕章琢句,六朝风气又盛行起来。宋初文风绮靡,文人多写歌功颂德、华而不实的骈文。宋真宗时,西昆派更重视雕章丽句。另一方面,宋代尊王攘夷思想与哲理风气兴起,亦推动古文运动盛行。

发展

宋代古文运动可分两阶段。第一阶段的鼓吹者有石介、柳开、孙复、穆修、尹洙和王禹偁,主张有明道、致用、尊韩、重散体及反西昆体五点。

第二阶段以欧阳脩为领导者,主张文道并重,先道后文,除理论外他还有优秀的作品,支持者有梅尧臣、苏舜钦、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及曾巩。(古文运动成功)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著名的诗人。下面是我为你 收集 整理的唐代诗人韩愈的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诗人韩愈简介

 韩愈出身不差,是在一个官宦世家,但是在韩愈出生没多久父亲就死了,韩愈就跟着长兄生活,韩愈从小就聪明好学,非常积极,根本不用人来催就能自己主动学习,因此小小年纪就能出口成章,在当时,文坛上流行复古风,推崇杨雄、董仲舒的写作风格,韩愈也深受影响。

 在韩愈20来岁的时候,他曾经三次考取进士都没有 成功 ,直到第四次才考上了进士。在当时,还不是那种考上了进士就能当官的年代,考上进士只是说明你有资格当官,但是能不能当上还要看机缘,看上面的权贵肯不肯帮你,韩愈几次给宰相上书都没得到回复,参加博学宏词科的考试也数次失败,因此在795年的时候,韩愈离开了京城。

 离开京城之后,韩愈已经是年近30了,但是却还是没有做出什么成就来,也很不甘心就这样放弃出仕为官的梦想,就剑走偏锋,选择了先去地方节度使手下担任幕僚,但是当时的幕僚生活其实一年都不好,非常的死板,而且相比起直接考过博学宏词科考试来说要想到中央当官更加困难。在这段时间,韩愈一边工作,一边宣扬自己的文学主张,几年之后,韩愈回到了长安,再次参加吏部的考试。这次韩愈通过了铨选,正式开始了他的中央从政生涯。

 后来韩愈的仕途并不顺利,因为为人正直不阿,所以受到了不少贪官奸佞的排挤,屡次受到贬谪,但是韩愈还是不改自己的性格,一直坚持着正直的作风。后来在824年的时候韩愈因为身体不适告别了官场,之后病逝在了家中。

韩愈的 故事

 韩愈是唐时著名的文学家、 政治 家和思想家,他在朝为官时期,素以敢于直言,说周围官员不敢言之事,仅仅这一点就可以看出韩愈不同于常人之处。韩愈的散文和诗词功底也是常人所不能及的,他力求革了当时盛行的却毫无用处的浮华的行文之风气。所以韩愈在后世,是被极力推崇的,关于他的故事也是有很多,还都有一些奇幻的色彩。

 相传韩愈被贬在地方为官,心情很是不爽,刚好遇到侄子和修仙道士吕洞宾,说他可以上华山游览风景排解郁闷心情。韩愈觉得主意不错,可是苦于华山高险难登,于是被吕洞宾用仙法助其来到顶峰,顿时一览众山小。望着眼前层峦叠嶂,流云飘渺的世界,韩愈的心情顿时大好。韩愈又信步来到通往帝座的南天门边,看到擎天一柱,不免觉得黎明的渺小。

 游玩尽兴之后,韩愈想要下山,突然发现上山是别人帮忙的,可是下山更加艰险。华山素来以险峻著称,古时的华山更没有什么护栏。所以几次尝试下山都失败的韩愈坐在一处涯石边是无奈地嚎啕大哭啊,忽然想到一计,他用随身携带的纸张写了封求救信扔下悬崖。这封信最终被山下采药人发现,并被 通报 了官府。之后官府派人上山救下了被困的韩愈。

 当后人来到当年韩愈大哭的并扔求救信的地方时,不觉很是好笑,觉得韩愈当年很是可爱。韩愈的这段逸趣之事,也的确留给了后人无尽的遐想。

韩愈的作品

 韩愈的诗歌成就和影响远不及他的散文,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他在散文史上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他的诗,无论数量和质量,都不能和他的散文相比。但是,他却是唐代诗歌史上的重要诗人,因为他确立了中唐诗歌的一种风格流派。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韩愈对文章的要求是“辞必己出”“陈言务去”,反对模拟抄袭,这本来是很好的,但是走到极端,就不免会有“诘屈聱牙”“怪怪奇奇”的毛病。他的散文气势磅礴、汪洋恣肆,想象空间十分丰富。这些特色,对韩愈的诗歌理论和创作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韩愈的诗歌,当然有如他的散文所要求的“文从字顺”一类的作品,如传诵很广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之一: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但这不是韩诗的主要风格。他的主要风格,一是主张不平则鸣,即诗歌要有指斥兴寄,要能抒情达意。二是主张意境和语言的尚新求奇,形成一种奇崛怪诞、横空盘硬语的风格。这种风格与元、白所主张的平实浅易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但是都是在盛唐诗风中求变的一种比较成功的尝试。韩愈的《南山》《山石》《谒衡岳庙》等诗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

猜你感 兴趣 :

1 诗人韩愈名字怎么来

2 著名诗人杜牧生平事迹简介

3 唐代诗人韩愈生平简介

4 韩愈简介及作品

5 韩愈是唐代哪个时期的诗人

6 唐代诗人陈子昂生平简介

韩愈,字退之,是唐代著名的散文作家和文学家,史称“韩昌黎”或“昌黎先生”。他与柳宗元共同发起了古文运动,意在回归先秦两汉的散文传统,反对当时流行的骈文和华而不实的文风,提倡直抒胸臆、言简意赅的写作方式。

韩愈在散文创作上具有极高的成就,他的作品充满了独立思考和个性化的表达,被誉为“文起八代之衰”。他的名篇《师说》、《祭十二郎文》、《进学解》、《送李愿归盘谷序》等,都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柳宗元也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清新自然,注重描写自然景物和表达内心情感。他与韩愈的散文风格有所不同,但两者都强调了散文的实用性和社会责任感,反对当时流行的骈文和华而不实的文风。

总之,韩愈和柳宗元是中国散文发展史上两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作品对于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和演变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唐朝著名文人韩愈被认为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不过要说名气,苏轼似乎比他更出名,那今天我们就准备跟大家简单介绍下韩愈,看看他的一生是有哪些成就。韩愈是当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也是“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他有很多作品都对后人产生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韩愈在文人眼中地位很高,对他的评价也是成就卓然。那韩愈为人到底如何呢想了解的朋友就赶快来看看吧。

(一)流芳百世的《师说》

韩愈父母早逝,年仅3岁就成了孤儿,由兄嫂郑氏抚养。

韩愈自小聪慧,勤奋好学。据史载,3岁时就能识文断字,不到7岁几乎读遍了诸子百家。但人生的道路并不平坦,参加了4次科举考试、3次吏部考试,直到34岁时才入仕。从19岁首次参加科考算起,不是经历了“十年寒窗”、而是“十五年寒窗”的努力。时间虽然增加百分之五十,终归努力有了回报,也算可喜之事。

韩愈曾经担任国子监祭酒,按现在的级别资格套算就是国立中央大学的校长。他这个全国教育界的****,对于如何当一个称职的好老师颇有心得体会。

他写了篇流芳百世的著名议论文《师说》。

文中说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笔者记得,早年的语文课本中,就有他这篇著名的议论文。《师说》对于我国尊师重教观念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此外学生们要弄懂文言文中“之乎者也”的用法,细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段不可多得的示范文字,就能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提携帮助后学

韩愈不仅教育理论水平高,身体力行提携帮助后学也做得不错。唐代诗人张籍,从岁数来说,要比韩愈大两岁。不过韩愈当进士考官时,他还在“屡败屡战”。韩愈不仅不轻视他,而是热心地指导、提携和推荐他,张籍和韩愈结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受韩愈的影响很大。

中唐以后,强大的藩镇割据一方,用各种手段拉拢知名文人和中央官吏。有一些不得志的文人和官吏也往往去依附他们。节度使李师道想笼络已入仕的张籍。张籍就写了一首《节妇吟》诗答之。用“恨不相逢未嫁时”的比兴手法委婉地表明自己是忠于朝廷,绝不受诸侯们拉拢的态度。以后李师道兵败身死,张籍躲过了一场无妄之灾。

张籍升为水部郎中且诗名日盛后,感念韩愈当年热心提携自己,继续发扬他这种精神,将新进诗人朱庆馀的诗拿来通通吟改一遍,留下最好的26首做成册藏在袖里,遇到熟人朋友就热情推荐一番。朱庆馀后来进士及第。

韩愈最有名的故事是他与贾岛之间的“推敲”。但大多数人不知道这故事的完整版。笔者简述上篇:某年深秋的一天,假和尚贾岛骑着驴子行走在长安街上,眼观地下的片片落叶触景生诗,吟诵出了一句“落叶满长安”,却久久想不出下句。此时一队高官的仪仗队走过来,驴子一下子窜了进去,引起仪仗队混乱。

但也就在此时贾岛的灵光来了,大叫一声“秋风生渭水”。贾岛冲闯的是京兆尹(相当于现在的首都市长)刘栖楚的依仗队。刘栖楚可不是宽容之人,大叫一声“假和尚岂有此理!”为此贾岛不仅挨了一顿暴打,还被关了一夜。

过了不久,贾岛去拜访住在长安郊外山间的朋友李凝不遇,当晚借住其他朋友家。第二天返还长安,在大街上想起昨夜作的“僧推月下门”那句诗,总觉得于当时情景不太妥贴,于是就发生了与韩愈的“推敲”故事。这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就不赘述了。有人说贾岛在搞行为艺术,是有意为之。笔者则认为是贾岛那“诗奴”性格所致,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罢了。

韩愈是个好官儿好先生,贾岛结识他后开始走红。韩愈为他专门定作一首诗《赠贾岛》进行品牌推介:

孟郊死葬北邙山,从此风云得暂闲。

天恐文章中道绝,再生贾岛在人间。

韩愈评价贾岛的才华堪做孟郊的继承者,从此贾岛和孟郊并称,声望扶摇直上。在韩愈的帮助支持下,贾岛终于金榜题名成功入仕。贾岛十分尊重和感激韩愈,韩愈被贬外放时,他写诗遥寄挂念之情。

(三)勤政为民,珍惜友情

803年关中大旱,担任监察御史的韩愈通过暗中走访,发现灾民流离失所、饿殍遍地,而京兆尹李实却封锁消息,向朝廷上报虚假信息。韩愈上报实际情况,遭谄臣诬陷,被流放到连州阳山(今广东清远境内)当县令。精于吏治的韩愈很快凭借卓越政绩调离阳山,一路升迁,先后任国子博士、考功郎中、中书舍人。

819年,时任皇帝唐宪宗下诏从法门寺将认为是释迦牟尼佛的一节指骨迎入宫廷加以供奉,并下旨要求迎送途中官民们都要焚香跪拜。一时之间,京城长安掀起了一阵信佛热潮。韩愈觉得于国于民有百害而无一利,就上书加以反对,说东汉以来信佛的皇帝都极为短命。唐宪宗龙颜大怒,下令将韩愈处死。全靠同情韩愈的裴度等人为其说情,韩愈才逃过一劫,但被贬为了潮州刺史,并被责令即日赴任。

韩愈来到潮州后,在短短八个月的任期内,做了不少实事。由官府出面聘请教师,兴办乡学,带领导百姓兴修水利,努力发展生产。潮州有条大江,江中有鳄鱼专吃过江之人。韩愈写了篇《祭鳄鱼文》,到江边设坛拜祭后,责令鳄鱼7天之内搬出此地。真奇怪哦,从此就不见鳄鱼的踪影了。这虽然是传奇故事,但当地现在所称的“韩江”、“韩埔”、“韩渡”等名称,据说就是韩愈当年驱逐鳄鱼到过的大江和地方。

820年,韩愈奉旨调回京城,担任兵部侍郎。一年后镇州发生兵变,朝廷派韩愈去化解。韩愈到镇州后,召集军民讲话,运用自己丰富的知识和能言善辩的口才,耐心地讲述了归顺和谋反的不同结果。收效不错,没不久就兵不血刃的把叛乱平息下去了。新即位的唐穆宗十分高兴,遂将韩愈升为吏部侍郎。

柳宗元去世后,为柳宗元料理后事的刘禹锡给韩愈写信,请他为柳宗元写篇墓志铭。韩愈比柳宗元大五岁,也是知交好友,于是挥泪写就了那篇名垂千古的《柳子厚墓志铭》。文内“不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是成语“落井下石”的由来。

韩愈是文章高手,写墓志铭的收入很丰厚。韩愈写过一篇歌颂裴度平定淮西的《平淮西碑》,唐宪宗将这文章的一块石刻赏赐给文中提到的有功之臣韩弘。韩弘大喜过望,馈赠了韩愈五百匹绢,但为柳宗元写墓志铭,韩愈却分文未取。

824年,韩愈患病,估摸是保命心切吧,听信一个方士的胡言,吃下一些丹药,竟一下子撒手人寰,享年仅57岁。悲乎哉,甚悲矣!

作者简介赵心放,笔名赵式,重庆市南岸区作家协会会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74834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4
下一篇2023-11-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