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肠肌怎么读

腓肠肌怎么读,第1张

腓肠肌的读音是:féi cháng jī。

腓肠肌系小腿后群肌之一。紧位于皮下,其深方为比目鱼肌。

此肌以内侧头和外侧头起自股骨内、外上髁的后面,向下与比目鱼肌3头会合,在小腿上部形成膨隆的小腿肚,向下续为跟腱,止于跟骨结节。

此肌与比目鱼肌共3个头,故又称小腿三头肌。小腿三头肌可以使足跖屈(上提足跟);在站立时,固定踝关节,防止身体前倾。受胫神经支配。

腓肠神经:

腓肠神经常被用作为神经移植术中的供体神经。

它有几个优点:手术截取容易;同时,与移植术的价值相比,功能丧失几乎为零;另外,因为腓肠神经伴有一支腓肠动脉或_动脉的分支,所以,来自于腓肠神经的移植段可带有血管。

腓肠神经沿腓肠肌二头之间下行,在小腿远侧浅出,有时神经穿出筋膜前在纤维通道中行走。腓肠神经向下沿跟腱外侧界走行,绕过外踝,发出几条分支支配足外侧,在表浅处,小隐静脉与之伴行。

通常在远侧腓肠神经与始于腓骨头附近的腓总神经的腓肠神经交通支,在远端腓肠肌肌腹处相连接,腓肠神经交通支也可不与腓肠神经连接,而在小腿后外侧面下行至踝。

-腓肠肌

每种康复方法因人而异,所以在选择康复方法时,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很多人认为后遗症期基本是平台期,没有进步就不去治疗,也不坚持训练。但临床上也遇到过一些患者,甚至在后遗症期,已经康复,或者是后遗症期不进行康复训练,然后功能衰退的患者。

分享一个真实的临床案例,患者在医院中风康复一年后回家,走路步态良好。可以完成坐、站、走、上下楼梯、吃饭等日常功能活动。但是,患者出院两年后回来训练。此时患者步态有明显异常,日常生活活动也受到影响。本来患者这两年没有进行自我训练,所以后遗症期的康复训练也很重要。

后遗症期间的康复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拉伸肌肉

一般处于后遗症期的患者,会因为姿势异常或长时间活动减少而出现一些肌肉挛缩问题。一般经常出现问题的肌肉有髂腰肌、髋内收肌群、臀中肌、犁肌、腘绳肌、腓肠三头肌等。评定后,抽紧张肌肉,一般每一个做15秒以上为宜,每次训练每个动作抽3-5次。

髂腰肌的牵引

腘绳肌牵引

小腿三头肌牵引

肌肉力量训练

偏瘫患者的偏瘫侧长期存在肌肉无力的问题。每个患者的功能水平不同,肌无力程度不同,训练方法也不同。以下肢为例,经常需要训练的肌肉有臀中肌、臀大肌、髂腰肌、股四头肌、腓肠三头肌、胫骨前肌。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动作。

股四头肌训练

臀大肌和腰背肌训练

iliopsoas培训

功能活动训练

一般后遗症包括步态训练、上下楼梯(斜坡)、避障训练等。功能性活动训练包含了更加平衡和协调的因素

台阶

上下楼梯

病人的家庭教育

在此期间,患者的家庭教育同样重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很多处于后遗症期的患者不需要长期住院。他们可以在家里自我训练,定期回诊所,修改治疗方案。所以每个动作的准确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有必要教患者如何训练自己,多久训练一次,自我训练有哪些注意事项?

提前说明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患者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

有哪些可能的问题和风险因素,引起足够的重视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耳穴名·直肠 41 直肠穴的定位 42 主治病症 43 刺灸法 5 经穴别名·直肠 51 承筋的别名 52 出处 53 穴名解 54 所属部位 55 承筋穴的定位 56 承筋穴的取法 57 承筋穴穴位解剖 571 层次解剖 572 穴区神经、血管 58 承筋穴的功效与作用 59 承筋穴主治病证 510 刺灸法 5101 刺法 5102 灸法 511 承筋穴的配伍 512 文献摘要 6 人体部位名·直肠 7 古病名 8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直肠的穴位 2 治疗直肠的方剂 3 治疗直肠的中成药 4 直肠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直肠 1 拼音

zhí cháng

2 英文参考

rectum [朗道汉英字典]

recta [朗道汉英字典]

Chéngjīn BL56 [中国针灸学词典]

zhícháng(穴)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HX2(穴)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rectum(穴)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直肠:1经穴别名;2耳穴名;3人体部位名;4病名。

4 耳穴名·直肠

直肠(zhícháng;HX2;rectum)为耳穴名[1][2]。在耳轮脚棘前上方的耳轮处[2]。

41 直肠穴的定位

在耳轮脚棘前上方的耳轮处[2]。

位于近屏上切迹的耳轮处,与耳穴大肠并高[1]。

42 主治病症

主治便秘、腹泻、脱肛、痔疮[1]。

43 刺灸法

一般用埋针、压耔、剌血法等进行 [1]。

5 经穴别名·直肠

直肠为经穴别名,即承筋[1]。出《针灸甲乙经》。

穴位 承筋 汉语拼音 Chengjin 罗马拼音 Chengchin 美国英译名 Supporting Ligaments 各

号 中国 BL56 日本 56 法

国 莫兰特氏 V56 富耶氏 德国 B56 英国 B56 美国 BI56

承筋为经穴名(Chéngjīn BL56)[3]。出《针灸甲乙经》。别名腨肠、直肠[4]。属足太阳膀胱经[3]。承即承受,筋即筋肉,此穴在腓肠肌处,是小腿承受重力主要筋肉,故名承筋[3]。承筋穴主治腰腿、 等疾患:如腰背疼痛,脚踹酸重,霍乱转筋,足跟痛,大便难,痔疮,脱肛,头痛,鼻衄,癫疾,瘾疹,腰背痛,小腿痛,膝酸重,下肢麻痹,痔疾,腰背拘急,便血,直肠脱垂,腰腿拘急疼痛,现代又多用承筋穴治疗腓肠肌痉挛,坐骨神经痛,急性腰扭伤,腓肠肌麻痹,便秘等。

51 承筋的别名

腨肠、直肠(《针灸甲乙经》),踹肠(《备急千金要方》),直肠(《太平圣惠方》)。

52 出处

《针灸甲乙经》:霍乱,胫痹不仁,承筋主之。

53 穴名解

承即承受,筋即筋肉,此穴在腓肠肌处,是小腿承受重力主要筋肉,故名承筋[3]。

承,有受义,迎也,又佐也。筋,指肌腱、韧带等。《说文》:“筋,肉之力也,从肉、从力、从竹,竹物之多筋者。”本穴在腨肠肌之凸,为足太阳之经筋。其别者,结于腨外,两者相合,为承受筋肉之力处,故名“承筋”,又名“腨肠”。[5]

54 所属部位

小腿部[6]

55 承筋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承筋穴在小腿后面,当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腓肠肌肌腹中央,委中下5寸[2]。

承筋穴位于小腿后区,胭国横纹下5寸,腓肠肌两肌腹之间。俯卧取穴[3]。

承筋穴位于小腿后面,腘窝横纹中点直下5寸,当腓肠肌肌腹中央;或于合阳与承山两穴连线的中点处取穴[4]。另说“在胫后,从脚跟上七寸”(《备急千金要方》);“从仆参量上合九寸。一法:居承山上一寸”(《循经考穴编》);“在合阳下二寸”(《针灸集成》)。

承筋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承筋穴在小腿的位置

承筋穴在小腿的位置

承筋穴在小腿的位置(肌肉)

承筋穴在小腿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

56 承筋穴的取法

俯卧或正坐垂足位,在合阳与承山之,间腓肠肌肌腹中央取穴。

承筋穴位于小腿后区,胭国横纹下5寸,腓肠肌两肌腹之间。俯卧取穴[3]。

俯卧位,于腓肠肌之中央取穴,当合阳与承山之间[7]。

57 承筋穴穴位解剖

承筋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小腿三头肌、胫骨后肌。有小隐静脉,深层为胫后动、静脉。分布著腓肠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皮肤由股后皮神经分布。胫神经在腘窝上角处由坐骨神经分出,然后垂直下降至腘窝下角,在腘窝内的位置最浅,即在腘动、静脉的浅层。神经和血管穿比目鱼肌腱弓,进入小腿深、浅两群肌肉之间。神经由腘动脉的后方,渐至动脉外侧下降,没途发出若干分支,支配小腿后肌群、膝关节及小腿皮肤。胫神经和腘动脉的体表投影在股骨内、外侧髁连线中点,至内踝与跟腱连线中点的连线。

57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腓肠肌→比目鱼肌[3]。

57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腓肠内侧皮神经分支分布;深层有胫神经和胫后动脉分支分布,并有腓肠内侧神经本干、小隐静脉、胫神经干和胫后动脉本干经过[8]。

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并有小隐静脉和深层的胫后动、静脉通过[4]。

58 承筋穴的功效与作用

承筋穴具有舒筋活络,强健腰膝,清泄肠热的功效。

承筋穴有舒筋活血、调肠理气的作用[3]。

承筋穴有舒筋利节之功,主治胫痹不仁、脚腨酸重、霍乱转筋诸疾,腨肠主治筋,故本穴治症多在于筋,针之可使筋肉恢复承受作用。[5]

承筋穴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膀胱经脉循行于下肢后面,取之可通调太阳经气,常以治疗下肢病为主[9]。

59 承筋穴主治病证

承筋穴主治腰腿、 等疾患:如腰背疼痛,脚踹酸重,霍乱转筋,足跟痛,大便难,痔疮,脱肛,头痛,鼻衄,癫疾,瘾疹,腰背痛,小腿痛,膝酸重,下肢麻痹,痔疾,腰背拘急,便血,直肠脱垂,腰腿拘急疼痛,现代又多用承筋穴治疗腓肠肌痉挛,坐骨神经痛,急性腰扭伤,腓肠肌麻痹,便秘等。

承筋穴主治腰腿、 等疾患:如腰背疼痛、脚踹酸重、霍乱转筋、足跟痛、大便难、痔疮、脱肛、头痛、鼻衄、癫疾、瘾疹等[3]。

承筋穴主治腰背痛,小腿痛,膝酸重,痔疮,霍乱转筋;以及腓长肌痉挛,下肢麻痹等[4]。

承筋穴主治小腿痛、霍乱转筋、痔疾、腰背拘急。

承筋穴主治痔疾,便血,直肠脱垂;腰腿拘急疼痛[7]。

现代又多用承筋穴治疗腓肠肌痉挛、坐骨神经痛等[3]。

1 运动系统疾病:急性腰扭伤,腓肠肌痉挛或麻痹;

2 其它:脱肛,痔疮,便秘。

510 刺灸法 5101 刺法

一般直刺05~10寸[3]。

直刺1~15寸,局部有酸胀感,可向足底放散[7]。

直刺1~2寸[4][8]。

注意:承筋穴深部正当胫后动、静脉处,故针刺时应避开[7]。

5102 灸法

可灸[3][7][8]。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4]。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511 承筋穴的配伍

承筋配阳陵泉、足三里,有健脾舒筋,活血通络的作用,主治下肢痿痹。

承筋配委中、承山,治腓肠肌痉挛[7]。

承筋配承山、支沟、足三里,治便秘[7]。

承筋配环跳、委中、阳陵泉、昆仑,治腰腿痛、下肢麻木[7]。

512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寒热篡后出、瘛疭、脚腨酸重、战栗不能久立、脚急肿、跗痛筋足挛、少腹痛、引喉嗌、大便难,承筋主之。大肠实则腰背痛、寒痹转筋、头眩痛,虚则鼻衄癫疾、腰痛,溅溅然汗出,令人欲食而走,承筋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腰背拘急霍乱。

《太平圣惠方》:风劳热、足烦肿痛、转筋急痛、身瘾疹、大小便不止,肓门主之。

《针灸大成》:主腰背拘急,大便秘,腋肿,痔疾,胫痹不仁,腨酸,脚急跟痛,鼻鼽衄,霍乱转筋。

6 人体部位名·直肠

直肠(rectum)为人体部位名[1]。是指乙状结肠末端与齿线之间的一段肠管[10]。即大肠的末端[1]。以其直通 ,故名[11]。

《针灸聚英》卷一:“大肠下接直肠,直肠下为 。”

直肠(rectum)位于盆腔内(图223),全长约15~16厘米,从第3骶椎平面贴骶尾骨前面下行,穿盆膈终于 ,盆膈以下的一段又叫肛管 c ,长约3~4厘米。直肠的肌膜和其它部分一样,也是由外纵、内环两层平滑肌构成。环形肌在肛管处特别增厚,形成 内括约肌。围绕 内括约肌的周围有横纹肌构成的 外括约肌,括约肌收缩可阻止粪便的排出。

图223 直肠和肛管

直肠上端在第2~3骶椎水平与乙状结肠相连结,在骶尾骨前面下行,于尾骨尖稍下方终止于齿线,并与肛管相连。直肠全长12cm。直肠上部与骶骨曲度一起形成骶曲,同时由于直肠腔大小在上端与乙状结肠同,下端则扩大为直肠壶腹,壶腹前壁向前膨出,与肛管几成直角形成会阴曲。因此,在行肠镜检查时应注意此解剖特点。肠管上1/3前面和两侧为腹膜所遮盖,中1/3前面腹膜向前反折成为直肠膀胱凹陷或直肠子宫凹陷,此凹陷为直立位腹腔最低点。直肠下1/3完全在腹腔外。直肠壁肌层与结肠相同,直肠肌层在其下部肥厚成为 内括约肌。直肠内表面是一层较厚的粘膜,直肠粘膜有三个呈半月形的横皱襞,又称直肠办。上皱襞在齿线上12cm处,是直肠与乙状结肠的分界皱襞。中皱襞位于右侧壁,在齿线上8cm处,相当于腹膜直肠返折处。下皱襞位于左前壁,在齿线上5cm处。

直肠下端粘膜有6~10个纵行皱折,称直肠柱:两柱下端之间粘膜向上凹陷呈半月形,称 办, 办内有向上开口的呈漏斗形窝,叫肛隐窝或肛窦。隐窝底部有肛腺体的导管开口,肛腺分布于粘膜下呈分支状,部分分支可穿透肛管周围组织。肛腺分泌的粘液有润滑直肠下端的作用。如果人体抵抗能力下降,肛隐窝被大便污染,可引起肛隐窝炎和肛周脓肿。在直肠柱下部有2~6个米粒大小、黄白色的 状突起,称肛 。肛窦炎时,肛 可肿大,反复炎性 时,肛 可呈纤维性增生,或呈 瘤样改变。

直肠受植物神经支配,分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与直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有排便、吸收水分和部分药物。正常情况下,当储存于乙状结肠的粪便经肠蠕动下行到直肠内时,使直肠下端膨胀产生便意,同时外括约肌松弛,肛提肌收缩使粪便排出。

7 古病名

直肠为古病名,又称直肠泻[11]。《证治要诀·大小腑门》:“药食方入口而即下者,名曰直肠。”

直肠泻为病证名[11]。指饮食不化随即泻出[11]。又称直肠泄、直肠、直腹泄[11]。《张氏医通·大小府门》:“药与食入口即泻下者,名直肠泻。”《医略六书·杂病证治》:“直肠泻,食入辄下完谷,参附理中汤加诃子、肉果、煨木香。”亦可用木香散加人参、白术,以伏龙肝汤煎服,或大断丸[11]。也有把食入即下之急暴者称直肠症,日久者称录食泻[11]。《症因脉治》卷四:“直肠之症,急症暴症,录食之泻,久病缓病。”

8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承山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所属部位 8 承山穴的定位 9 承山穴的取法 10 承山穴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承山穴的功效与作用 12 承山穴主治病证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承山穴的配伍 15 特效 16 文献摘要 17 承山穴研究进展 171 对尿的影响 172 治疗室性早搏 173 治疗痔疾 174 治疗胃痉挛 175 治疗腓肠肌痉挛 176 治疗顽固性肛周围瘙痒症 177 治疗习惯性便秘 18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承山 1 拼音

chéng shān

2 英文参考

Chéngshān BL57 [中国针灸学词典]

chéngshā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57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L57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承山 汉语拼音 Chengshan 罗马拼音 Chengshan 美国英译名 Supporting Hill 各

号 中国 BL57 日本 57 法

国 莫兰特氏 V57 富耶氏 德国 B57 英国 B57 美国 BI57

承山为经穴名(Chéngshān BL57)[1]。出《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别名鱼腹、肉柱、伤山[2]。属足太阳膀胱经[1]。承即承受,山即山岭,腓肠肌肌腹高突如山,此穴在其下,有承受之势,故名承山[1]。承山穴主治腰腿及 等疾患:如腰脊痛,膝下肿,脚踹酸重,霍乱转筋,脚跟急痛,脚弱无力,下肢不遂,腹痛,腹胀,大便难,泄泻,脱肛,痔疾,便血,癫疾,瘈疭,小儿惊痫,腰背痛,小腿转筋,便秘,疝气,腰腿拘急疼痛,腿肚转筋,现代多用承山穴治疗腓肠肌痉挛,坐骨神经痛,急性胃肠炎,下肢瘫痪,小腿痛,痔疮,腓肠肌痉挛,下肢麻痹或瘫痪,腰肌劳损,小儿惊风,痛经等。

4 承山的别名

鱼腹、肉柱(《针灸甲乙经》),肠山(《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伤山(《备急千金要方》),鱼腹(《针方六集·神照集》),玉柱(《太平圣惠方》),鱼阳[3]、肉付[3],鱼肠(《循经考穴编》)。

5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卫气》: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

6 穴名解

承即承受,山即山岭,腓肠肌肌腹高突如山,此穴在其下,有承受之势,故名承山[1]。

承,有受义。《说文》:“山,宣也,宣气散,生万物,有石而高象形,凡山之属皆从山。”在此山指躯体之高重。以承筋之凸,喻山岭之巅,本穴犹在山麓之夹谷,承山巅气势下行,当挺身直立时,则分肉更为明显。质言之,本穴亦承于筋也。故亦治筋病。《神应经》:“在腿肚尖下,分肉间陷中。”是处形若山谷,因名承山。[3]

7 所属部位

小腿部[4]

8 承山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承山穴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角形凹陷处[5]。

承山穴位于小腿后区,腓肠肌两肌腹与肌腱交角处。俯卧取穴[1]。

承山穴位于小腿后面,腓肠肌两肌腹交界处下端,当踝关节伸展时呈“人”字形凹陷处;或于委中直下8寸处取穴[2]。

[1]

承山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承山穴在小腿的位置

承山穴在小腿的位置

承山穴在小腿的位置(肌肉)

承山穴在小腿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

9 承山穴的取法

俯卧位,下肢伸直,足趾挺而向上,其腓肠肌部出现人字陷纹,于其尖下取穴。或者直立,两手上举按著墙壁,足尖着地,在腓肠下部出现人字陷纹,当人字尖下取穴。

承山穴位于小腿后区,腓肠肌两肌腹与肌腱交角处。俯卧取穴[1]。

俯卧位,足尖着地用力后蹬,当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处取穴[6]。

快速取穴:俯卧,膝盖后面凹陷中央的腘横纹中点与外踝尖连线的中点处即是承山穴[7]。

10 承山穴穴位解剖

承山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小腿三头肌、(踇)长屈肌、胫骨后肌。血管、神经分布同承筋(有小隐静脉,深层为胫后动、静脉。分布著腓肠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皮肤由腓肠神经和股后皮神经重迭分布。前神经由胫神经发出的腓肠内侧皮神经,走在腓肠肌内外侧头之间的沟内,约在小腿中部穿出深筋膜,接受来自腓总神经发出的腓肠外侧皮神经的交通支,组成腓肠神经。腓肠神经伴随小隐静脉,经外踝与跟骨之间,行于足背外侧缘。腓肠肌的内、外侧头汇合,向下形成腱膜。腱膜处皮肤表面形成一凹陷,作为取穴的体表标志。

10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腓肠肌→比目鱼肌[1][8]。

10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腓肠内侧皮神经分支分布;深层有胫神经和胫后动脉分支分布,并有腓肠内侧神经本干、小隐静脉、胫神经干和胫后动脉本干经过[8]。

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并有小隐静脉和深层的胫后动、静脉通过[2]。

11 承山穴的功效与作用

承山穴具有理气止痛,舒筋活络,消痔的功效。

承山穴有舒筋活络、通畅理气的作用[1]。

《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曰:“足太阳之正,别入腘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别入肛中,属于膀胱,散之肾,循膂,当心入散。”故承山穴是治疗肛肠病的主穴[9]。

承山穴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其经脉从腰中,下夹脊,贯臀,入腘中,本穴又位于腓肠肌肌腹下,故可治疗腿肚转筋等经脉病[9]。

承山穴常以治疗痔疾、直肠脱垂为主[9]。

承山穴有舒筋利节之功,如腨肠肌转筋,掐之则愈。《金针梅花诗钞》承山条:“两腨任重可承山。”《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针七分,灸五壮,得气即泻,速出针。治头热、鼻衄、疝气、腹痛、痔肿、便血、霍乱转筋、痞痛等疾。[3]

12 承山穴主治病证

承山穴主治腰腿及 等疾患:如腰脊痛,膝下肿,脚踹酸重,霍乱转筋,脚跟急痛,脚弱无力,下肢不遂,腹痛,腹胀,大便难,泄泻,脱肛,痔疾,便血,癫疾,瘈疭,小儿惊痫,腰背痛,小腿转筋,便秘,疝气,腰腿拘急疼痛,腿肚转筋,现代多用承山穴治疗腓肠肌痉挛,坐骨神经痛,急性胃肠炎,下肢瘫痪,小腿痛,痔疮,腓肠肌痉挛,下肢麻痹或瘫痪,腰肌劳损,小儿惊风,痛经等。

承山穴主治腰腿及 等疾患:如腰脊痛、膝下肿、脚踹酸重、霍乱转筋、脚跟急痛、脚弱无力、下肢不遂、腹痛、腹胀、大便难、泄泻、脱肛、痔疾、便血、癫疾、瘈疭、小儿惊痫等[1]。

承山穴主治腰背痛、小腿转筋、痔疾、便秘、腹痛、疝气[8]。

承山穴主治痔疾,便秘;腰腿拘急疼痛,腿肚转筋[6]。

现代多用承山穴治疗腓肠肌痉挛、坐骨神经痛、急性胃肠炎、下肢瘫痪等[1]。

承山穴主治小腿痛,腰背痛,霍乱转筋,便秘,痔疮,脱肛;以及腓肠肌痉挛,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或瘫痪等[2]。

1 运动系统疾病:腰肌劳损,腓肠肌痉挛,下肢瘫痪;

2 肛肠科疾病:痔疮,脱肛;

3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坐骨神经痛,小儿惊风;

4 其它:痛经。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一般直刺10~15寸[1]。

直刺1~2寸[6][8][2],局部有酸胀感[6],可放散到腘窝或有触电感向足底放散[6]。

注意:承山穴深部,正当胫后动、静脉,深层有胫神经,故针刺时应避开[6]。

132 灸法

可灸[1][6][8]。

艾炷灸3~5壮;或艾炷灸5~10分钟[2]。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15分钟。

14 承山穴的配伍

承山配环跳、阳陵泉,有舒筋活血通络的作用,主治腓肠肌痉挛,下肢痿痹。

承山配大肠俞、秩边,有理气清热,通调肠腑的作用,主治便秘。

承山配长强、二白、足三里,治直肠脱垂[6]。

承山配大肠俞、太溪、支沟,治大便难[6]。

承山配环跳、肾俞、委中、关元,治腰背痛[6]。

15 特效

用拇指指腹 承山,力度由轻到重,然后用手掌在穴位四周搓擦,令皮肤感到发热,以此方法可治疗小腿抽筋[7]。

16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寒热篡反出,承山主之。阳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肿,刺阳维之脉,脉与太阳合脯下间,去地一尺所(承山)。

《针灸大成》:主大便不通,转筋,痔肿,战栗不能立,脚气膝肿,胫酸脚跟痛,筋急痛,霍乱,急食不通,伤寒水结。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霍乱转筋,大便难。

《太平圣惠方》:腰膝重,起坐难,筋挛急,不可屈伸。

17 承山穴研究进展 171 对尿的影响

针刺承山对尿量及尿中成分有一定的影响[6]。

用低频电脉冲 承山,配至阴穴,发现感传出现后1~2小时,尿量增多,尿中Na+、K+及环磷酸腺苷皆有升高[3]。

172 治疗室性早搏

现代研究证明,针刺承山穴对室性早搏有效[3]。

173 治疗痔疾

针刺承山对内、外痔均有很好的疗效[6]。

针刺承山,治疗100例,内痔及外痔均有很好疗效。

174 治疗胃痉挛

针刺承山,有较好疗效。

175 治疗腓肠肌痉挛

温针承山,治疗43例,有很好疗效。

176 治疗顽固性肛周围瘙痒症

针刺承山,用透天凉手法,治疗多例有较好疗效。

177 治疗习惯性便秘

小腿肌肉是人体力量最强大的肌肉,人们站立、行走和奔跑都离不开它。因此,小腿肌肉的锻炼就显得十分重要。以下的四个方法可以帮助男性锻炼小腿肌肉,增强肌肉耐力。1、 站姿提踵锻炼小腿三头肌(比目鱼肌、腓肠饥)的首选动作之一,初级和中高水平者都适用。动作要领:站在斜蹲机上(为了安全,在斜蹲机的踏脚板上可放置两块重量叠的杠铃片,约10厘米厚),两脚前掌踏在铃片上,脚跟悬空,肩顶托垫,腿伸直,脚跟尽量下垂,使小腿肌得到最大限度的伸展。膝关节保持微屈(目的是使重量集中在小腿上)。然后,以小腿肌的收缩力提起脚跟至最高位,使腓肠肌处于“顶峰收缩”状态,稍停片刻。再以小腿肌的张紧力控制住,缓慢下降还原。2、坐姿提踵主要是锻炼小腿比目鱼肌和腓肠肌外侧,是中高级水平者的最佳选择。动作要领:坐在提踵机上,前脚掌踏垫板,膝盖顶牢重物,脚跟悬空下垂。小腿肌用力向上提踵至小腿肌“顶峰收缩”位,稍停片刻,控制性还原,在动作过程中脚跟始终要垂直上下,以确保小腿肌受力集中。为保证动作质量,提踵时躯干不宜后仰借力。

3、反提踵主要锻炼小腿前部肌肉。训练达到中高级水平后,要想使小腿显得比较粗壮,反提踵练习则是必不可少的。动作要领:坐在坐式或站立式提踵机上,脚跟踏板、膝盖顶牢重物,前脚掌尽量下放(伸展)。抬起脚趾(踝关节收缩),使小腿前部肌肉达到顶峰状态状态,稍停,控制性还原。注意,足背屈伸时,躯干勿后仰借力。4、站立单腿提踵主要是分离小腿肌,突显肌肉线条。它既能使小腿漂亮有型,又不致太粗壮。此外,单腿提踵还能使较细的小腿增加围度,使两腿均衡发展。小腿肌群除上述动作外,骑人提踵也是很好的方法之一,它是发展小腿三头肌厚度的最佳动作。此外,练习者可根据需要,选择2—3个动作,每个动作做5—6组,用渐增负重开始,以递减重量结束。这样能在保证动作规范的前提下,既做到极限次数,又使肌肉完全疲劳,达到促进肌肉生长的目的。

1. 大重量、低次数:健美理论中用RM表示某个负荷量能连续做的最高重复次数。比如,练习者对一个重量只能连续举起5次,则该重量就是5RM。研究表明:1-5RM的负荷训练能使肌肉增粗,发展力量和速度;6-10RM的负荷训练能使肌肉粗大,力量速度提高,但耐力增长不明显;10-15RM的负荷训练肌纤维增粗不明显,但力量、速度、耐力均有长进;30RM的负荷训练肌肉内毛细血管增多,耐久力提高,但力量、速度提高不明显。可见,5-10RM的负荷重量适用于增大肌肉体积的健美训练。 2. 多组数:什么时候想起来要锻炼了,就做上2~3组,这其实是浪费时间,根本不能长肌肉。必须专门抽出60~90分钟的时间集中锻炼某个部位,每个动作都做8~10组,才能充分刺激肌肉,同时肌肉需要的恢复时间越长。一直做到肌肉饱和为止,“饱和度”要自我感受,其适度的标准是:酸、胀、发麻、坚实、饱满、扩张,以及肌肉外形上的明显粗壮等。 3. 长位移:不管是划船、卧推、推举、弯举,都要首先把哑铃放得尽量低,以充分拉伸肌肉,再举得尽量高。这一条与“持续紧张”有时会矛盾,解决方法是快速地通过“锁定”状态。不过,我并不否认大重量的半程运动的作用。

神经后支

第一颈神经后支较粗大称枕下N

第二颈神经后支的皮支粗大称枕大N

第三颈神经后支的内存支称第三枕N

第1-3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较粗大称臀上皮N

第1-3骶神经后支的皮支称臀中皮N

神经前支

颈丛,臂丛,胸神经,腰丛,骶丛

颈丛

点击可查看大图 详情

皮支: 枕小神经、耳大神经、颈横神经、锁骨上神经、膈神经;

肌支:膈神经支配膈肌,感觉胸膜,心包及膈下面的部分腹膜;

交通支:与舌下N的交通联系,颈袢

臂丛

点击可查看大图 详情

锁骨上部分支

胸长神经:前锯肌和乳房

肩胛背神经:菱形肌和肩胛提肌

肩胛上神经:冈上下肌和肩关节

锁骨下部分支

肩胛下神经:肩胛下肌和大圆肌

胸内侧神经:胸大小肌

胸外侧神经:胸大小肌

胸背神经:背阔肌

腋神经:穿四边孔,支配三角肌,小圆肌;余部为臂外侧上皮神经

肌皮神经:喙肱肌,肱二头肌,肱肌;余部为前臂外侧皮神经

正中神经

前臂:除肱桡肌,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尺侧半以外的所有前臂屈肌和旋前肌以及附近关节;

返支:拇收肌以外的鱼际肌;

手掌区:指掌侧总神经→指掌侧固有神经;第1,2蚓状肌,鱼际肌(拇收肌除外)

尺神经

前臂上部: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尺侧半

手背支:尺侧半

浅支

深支:小鱼际肌,拇收肌,骨间掌侧肌,骨间背侧肌及第3,4蚓状肌

桡神经

肌支:肱三头肌,肘肌,肱桡肌,桡侧腕长伸肌

肘关节支

终支:

桡神经浅支(皮支):臂后皮神经,臂外侧下皮神经,前臂后皮神经

桡神经深支(主要为肌支,亦称骨间后神经):前臂伸肌,尺桡远侧关节,腕关节和掌骨间关节

腰丛

点击可查看大图 详情

点击可查看大图 详情

髂腹下神经:腹壁诸肌;臀外侧区,腹股沟区及下腹部皮肤

髂腹股沟神经:腹壁肌;腹股沟,阴囊(大阴唇 )部皮肤

股外侧皮神经:大腿前外侧的皮肤

股神经

肌支:髂肌,耻骨肌,股四头肌和缝匠肌

皮支:

股中间皮神经

股内侧皮神经

隐神经:髌下,小腿内侧面及足内侧缘皮肤

闭孔神经

闭孔外肌,长,短,大收肌和股薄肌;耻骨肌

皮支:大腿内侧面皮肤

关节支:髋,膝关节

生殖股神经

生殖支:提睾肌和阴囊;大阴唇

股支:股三角部的皮肤

骶丛

点击可查看大图 详情

点击可查看大图 详情

臀上神经:臀中小肌和阔筋膜张肌

臀下神经:臀大肌

股后皮神经:臀区,股后区,腘

阴部神经

肛(直肠下)神经:肛门外括约肌和肛门部皮肤

会阴神经:会阴诸肌;阴囊(大阴唇)的皮肤

阴茎(阴蒂)背神经:阴茎(阴蒂)的海绵体及皮肤

坐骨神经

股二头肌,半腱肌和半膜肌,髋关节

胫神经

肌支:小腿后群诸肌

皮支:腓肠内侧皮神经:足背及小趾外侧缘皮肤

关节支:膝关节和踝关节

足底内侧神经:足底内侧群肌,足底内侧半及内侧三 个半趾脚底面皮肤

足底外侧神经:足底中间群和外侧群肌,足底外侧半及外侧半一个半趾脚底面皮肤

腓总神经

皮支:腓肠外侧皮神经

关节支:膝关节前外侧及胫腓关节

腓浅神经:腓骨长短肌,→皮支:小腿外侧,足背和第2-5趾背的皮肤

腓深神经:小腿前群肌,足背肌和第1,2趾相对缘的皮肤

最后—— 觉得好看有用记得点赞也可以评论发表您个人的见解与看法或疑问不要忘记分享给更多的朋友,帮助身边的人一起成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26979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6
下一篇2023-11-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