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练好肱三头肌能让你的手臂更加好看,而且在其他的背部、胸部锻炼中对肱三头肌有一定要求,因此锻炼肱三头肌还是比较重要的。
2、动作要领:反坐在椅子上、肩胛骨下沿抵靠座椅,也可坐在长凳前端;如果采用立姿,则要求全身直立,动作过程中保持不要晃动。
3、动作过程:将哑铃举在头顶,双臂伸直,但两肘并不锁紧,上臂正好位于双耳外侧;屈肘缓缓向颈后下低哑铃,停止在前臂刚刚超过同地面平行的位置;稍稍停顿,然后上臂发力,将哑铃举回起始的位置。重复。注意:挺伸前臂时吸气,屈降时呼气。头部的位置要稳定,在用力的时候颈部肌群很容易去借力,由于颈部承受压力有限,如果颈部过分发力会造成颈椎扭伤。这个动作可以很好的拉伸到长头,是肱三头肌锻炼中唯一可以起到此作用的。在收缩阶段,向外旋转手腕可以更好的刺激肱三头外侧头。
4、双臂哑铃颈后臂屈伸,动作要领:两手合握一个哑铃,将其高举过顶后,屈肘,让前臂向后下垂。两上臂贴近两耳,保持竖直,不摇动;收缩三头肌,逐渐伸展肘关节,把前臂向上挺伸,直到臂部完全伸直,三头肌彻底收紧。静止一秒钟,再屈肘,让前臂徐徐下垂到开始位置,使三头肌尽量伸展。
运动损伤了怎么办,专家答复~
运动损伤的恢复对策--恢复性训练
恢复性训练的第1步是开始一系列的关节可动范围及柔软性的改善练习。其中最为简单、有效的一种方法是静止状态的伸展练习,即关节和肌肉在一定的时间内慢慢地作伸展运动。
作为恢复性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制定使患部及肌肉群的肌肉力量恢复的训练计划?
肌肉力量被分为静力和动力两种。强化肌肉力量的方法主要有3种:静力训练法、动力训练法、动静力综合训练法。静力训练法的练习是关节和四肢不动的前提下,通过肌肉的收缩活动使肌肉力量得到强化。简单地说:就是肌肉发挥的力量比所受的抵抗力量要小或者相等。在恢复性训练的早期阶段使用静力训练法会有非常明显的效果。
动力训练练习法是指针对一定的抵抗和负荷使肌肉的长度缩短、在关节可活动范围内关节的活动使肌肉力量得到加强。动静力综合训练法从方法上来说就是动力训练法同可变性抵抗训练法的组合。同其他的动力学的练习方法不同的是抵抗能够得到最大限度地调整,这种训练是通过控制其实施速度来完成的。同动力训练法和可变性训练法相比较,动静力综合训练法的优点是练习的速度。徒手抵抗法在恢复阶段对肌肉力量的强化有着非常显著的效果。这种方法不需要任何的器械,而且对于特定肌肉的力量强化也最有效果。其训练法同动力训练法相类似。
肌肉损伤前后形态是否大致相同,如果肌肉的粗细没有变化,那么就可进入到肌肉耐力的训练中。肌肉耐力的强化方法与以动力训练法的大负荷、少反复来提高肌肉绝对力量的方法正好相反,即:减轻负荷量增加反复次数。
速度是指肌肉的收缩速度。受伤、变弱、变细的肌肉都不可能很快地进行收缩,如果要获得同受伤前一样的肌肉力量,必须进行提高速度的练习,待患部周围的肌肉力量、肌肉耐力、肌肉速度恢复的时候,各个项目竞技所必须的动作练习也应随之而展开。即技术训练的开始。全身耐力,即体力上最后一个阶段,是从第1阶段柔软性的获得开始就已经进行了。应该看出恢复性训练可以重新创造运动员的身体。
作者: 铸造自己 2006-3-6 12:25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运动损伤了怎么办,专家答复~
运动中发生腰扭伤应怎样处理
腰扭伤也叫闪腰、捩腰,是体育运动中最常见的一种急性损伤。尤其在举重、跳水、跨栏、投掷、跳高、体操、篮球、排球等运动中容易发生。
人体腰部的正中有一条脊梁骨,是由5个脊椎骨连起来的,叫做腰椎。连接腰椎骨的有很多条韧带和细小的肌肉,人向前后左右弯腰以及腰部的伸长、缩短,都靠这些肌肉收缩来牵动。肌肉收缩虽有一定的伸展力和弹性,但也不能突然超过限度。有些体育活动腰部最吃力,如果腰部的肌肉还没活动开就猛一用力,肌肉和韧带伸过了劲,就容易撕开和拉断,造成腰扭伤。
在运动中发生腰扭伤,要停止活动,立即休息。如果不休息、不及时治疗,容易反复发作留下病根,造成慢性腰腿疼。躺在床上休息时,为了使腰部的肌肉放松,腰下可垫个薄点的软枕头,以减轻疼痛。腰扭伤以后,用热敷疗法较好,就是把大盐、麸子或砂子炒热,用布包起来,敷在腰部疼痛最厉害的地方,每天两次。针灸、拔火罐、推拿、按摩、理疗也有很好的效果。中药跌打丸、五虎丹,西药强地松等也都可以治疗,需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
为了预防腰扭伤,第一,在剧烈运动前要做好准备活动,尤其是腰部的准备活动更要认真去做,如前后弯腰、左右转身、上跳下蹲、伸长缩短等,也可用拳头轻轻捶拍,用手掌揉按摩,等腰部的血液流通好转、局部发热以后再参加剧烈活动。有慢性腰疼的人,可用重叠五六层的宽腰带缠腰,增强腰部的支撑力量。第二,要注意体育运动的姿势正确,用力得当。每一项体育运动,都有一定的动作要领,应注意掌握正确的姿势。腰部用力要逐渐加强,动作要协调平衡不要过猛。第三,加强腰部肌肉的锻炼,尤其是以腰部活动为主的健身项目,能够使脊椎骨的活动度增加,韧带的弹性和伸展性增强,肌肉更加发达有力,即使在担负较大力量的情况下,也不容易发生撕裂扭伤现象。
肌肉损伤后的冷敷
冷敷,是肌肉损伤后进行紧急处置的一个重要手段,因为冷敷可以减轻疼痛和痉挛,减少流向患部的血流量,减少患部的肿胀和炎症,从而促进患部早日恢复。
然而,在运动实践中,由于对肌肉损伤的冷敷方法缺乏正确的认识,往往只对皮肤的表面进行冷敷,而忽略了患部深层的冷敷,从而使患部出现内出血等症状,延长了恢复时间,给患者造成身心伤害。
合理的冷敷方法是:
1) 在患部用冰块、冰袋等直接按摩,直到患部失去患部感觉,冷敷时间在十五分钟左右。
2) 根据患部情况每隔1~2小时进行一次冷敷,直到患部疼痛消失。
3) 在损伤后的1~2天内进行冷敷。
作者: 铸造自己 2006-3-6 12:25 回复此发言
--------------------------------------------------------------------------------
3 回复:运动损伤了怎么办,专家答复~
运动后如何科学饮水
运动不仅消耗能量,也消耗水分,尤其夏日进行运动,往往口干舌燥,该如何补充体内丢失的水分,也是需要注意的一个方面。
第一是饮水的质量问题。应尽量不喝各种饮料,诸如汽水之类;要喝白开水,或者绿豆汤,或1%的淡盐水等,以去热除暑,及时补充体内由于大量出汗而丢失的钠。
第二就是忌服过冷的水。因为平时人的体温在37℃左右,经过运动后,可上升到39℃左右,如果饮用过冷的水,会强烈刺激胃肠道,引起胃肠平滑肌痉挛、血管突然收缩,造成胃肠功能紊乱,导致消化不良。
第三是饮水的量。运动中出汗多,需饮用的水量自然大,但不能一次喝足,要分次饮用。一次饮水量一般不应超过200毫升,两次饮水至少间隔15分钟。另外饮水速度要慢,不可过猛。
运动时关节韧带扭伤处理
锻炼中由于外力使关节活动超出正常生理范围,造成关节周围的韧带拉伤、部分断裂或完全断裂,这称作关节韧带扭伤。最容易发生关节韧带扭伤的部位在膝关节、手指关节和踝关节。
关节韧带扭伤后,局部肿胀、疼痛、压痛,有皮下出血的可看见青紫区。
早期正确处理关节韧带扭伤非常重要。因为韧带组织不易再生恢复,如果处理不当或误诊而转成慢性疾病,可能遗留功能障碍,且以后易再次扭伤。
急性损伤发生后,应立即停止活动,以减少出血。立刻用冷水冲损伤部位或用冰块冷敷局部以达到止血的目的。然后覆盖绷带加压包扎防止肿胀。韧带完全断裂或怀疑并发骨折的,在加压包扎后必须请医生进一步检查和治疗。经过24~48小时后,损伤部位的内出血已停止,这时可用温热毛巾热敷或按摩以消肿和促进血液吸收。在进行温热敷时,温度不要太高,时间不宜太长,按摩时也不宜太重,以免加重渗出、水肿或发生再出血。为了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应注意动静结合,在没有疼痛感觉的前提下进行早期活动。基本痊愈后,应加强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练习,提高关节的相对稳定性。
参加运动和比赛要注意的一些安全事项
一般人参加体育运动和比赛的目的是增强体质,以便有充沛的体力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在运动和比赛时,注意安全是极为重要的。在参加运动和比赛需注意哪些安全事项呢
加强安全教育:要使全体体育工作者及参加运动和比赛的运动员从思想上认识到注意安全的重要性,并使他们了解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预防的措施,以及学会一旦发生运动损伤的一些急救措施。同时要使他们明确运动创伤是完全可以预防的。此种教育可由有关领导、教练、医生或比赛的组织者来进行。
做好身体检查工作:凡参加体育运动和比赛者,赛前要检查身体,不合格者不得参加剧烈运动和比赛。身体机能状态不良,如过度疲劳、患病、病后初愈,会引起体力下降,动作的力量、灵活性和协调性也会下降,运动时极易发生运动创伤或加重疾患,因此有这种情况的人不宜参加剧烈的运动和比赛。老年人在参加运动或比赛前更应重视身体检查,必须事先征得医生的同意方可参加运动或比赛。
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运动或比赛前要充分做好准备活动,以便将大脑皮层的兴奋性调节到最适宜的状态,使机体各部的机能活动加强,以承受即将开始的正式运动和比赛。
加强保护和自我保护:在运动或比赛中,缺乏保护或保护不当均可发生运动创伤,这在体操运动中尤为重要。运动员要学会各种自我保护的动作,例如跳伞运动员落地、排球运动员救球时的翻滚动作,自行车、摩托车运动员翻车倒地时的翻滚动作均有其独特性,运动员必须熟练掌握。另外要注意设置必要的保护装置,例如摩托车运动员比赛时必须带防护头盔及穿皮靴,以防意外事情的发生。
作者: 铸造自己 2006-3-6 12:26 回复此发言
--------------------------------------------------------------------------------
4 回复:运动损伤了怎么办,专家答复~
对于膑骨劳损的一些方法
膑骨劳损一般是疲劳性损伤,无特效方法治疗应高度重视。
原因:长时间的运动或运动时膝盖位置不正确导致膝关节长期负荷过度或反复细微损伤积累而成,也可能由一次局部牵扯或撞击所致。
症状:早期运动后感到膝酸痛或膝无力,休息后症状消失。后期膝关节会持续疼痛、肌肉无力、有时走路和静坐时也会痛、在上下楼梯时疼痛加剧、半蹲时会突然跌到。膝关节会有不同程度的积液,膑骨周缘尤其是下缘有压痛。
预防:合理安排运动的强度,加强下肢肌肉力量的练习。每周至少有两次或以上的运动,这样一来运动量稍大很容易再受伤。运动时膝部弯曲超过90度时膝关节所承受的压力会上升到负重(包括膝以上的体重)的七倍。所以一定要防止膝关节过度弯曲,建立良好的运动自我保护能力。
治疗:最重要的是休息,需休息二周以上,膝部不能有大的运动。在受伤72小时后接受物理疗法,包括理疗、中药外敷、针灸、按摩等。在恢复期后期可以增加腿部股四头肌力量练习如“高位的静止半蹲练习”。
方法:双脚分开站立间距至少比肩宽,双脚尖外叉,挺胸收腹,腰部收紧挺直。然后慢慢下蹲,下蹲时膝关节方向与脚尖保持一致,膝关节垂面不超过脚尖,膝关节弯曲不超过90度,重心落在双脚脚后跟。下蹲位置不要太低,然后保持姿势15---20秒。可重复4---8次。如膝部疼痛有加重应停止练习。也可以到专业健身房请专业教练帮助练习。但一定要小心因为教练水平良莠不齐。
作者: 铸造自己 2006-3-6 12:26 回复此发言
--------------------------------------------------------------------------------
5 回复:运动损伤了怎么办,专家答复~
运动时肌肉拉伤怎样处理
肌肉拉伤是肌肉在运动中急剧收缩或过度牵拉引起的损伤。这在长蹍、引体向上和仰卧起坐练习时容易发生。肌肉拉伤后,拉伤部位剧痛,用手可摸到肌肉紧张形成的索条状硬块,触疼明显,局部肿胀或皮下出血,活动明显受到限制。
肌肉拉伤后,要立即进行冷处理——用冷水冲局部或用毛巾包裹冰决冷敷,然后用绷带适当用力包裹损伤部位,防止肿胀。在放松损伤部位肌肉并抬高伤肢的同时,可服用一些止疼、止血类药物。24小时至48小时后拆除包扎。根据伤情,可外贴活血和消肿胀膏药,可适当热敷或用较轻的手法对损伤局部进行按摩。
肌肉拉伤严重者,如将肌腹或肌腱拉断者,应抓紧时间去医院作手术缝合。
作者: 铸造自己 2006-3-6 12:26 回复此发言
--------------------------------------------------------------------------------
6 回复:运动损伤了怎么办,专家答复~
运动中出现小腿抽筋的一些处理
抽筋在运动生理学上叫“肌肉痉挛”,是指肌肉不由自主地强直收缩。体育锻炼中,最容易发生痉挛的肌肉是小腿腓肠肌。主要原因是:
(1)体内失盐过多。在进行剧烈运动时,由于身体大量出汗使体内盐分失去过多,破坏了体内电解的平衡,由于体内氯化钠含量过低,引起肌肉神经的兴奋性增高而使肌肉发生痉挛。
(2)肌肉收缩与舒张失调。运动中,由于肌肉快速连续收缩,放松的时间太短,破坏了肌肉收缩与舒张交替进行的协调关系,引起肌肉痉挛。这种强烈收缩抑制舒张的痉挛情况在肌肉疲劳时更易发生。
(3)冷刺激。在寒冷的环境中进行体育活动时,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活动,肌肉受到寒冷刺激的时候,常引起肌肉痉挛。
发生肌肉痉挛时,局部肌肉坚硬或隆起,剧烈疼痛,且一时不易缓解。有的缓解后,仍有不适感并易再次发生痉挛。
肌肉痉挛发生时,一般通过慢慢加力、持续牵拉的方法,就可使痉挛的肌肉得到放松并消除疼痛。小腿抽筋时,可平躺地上,用异侧手抓住前脚掌,伸直膝关节用力拉;也可平坐或仰卧,伸直膝关节,同伴双手握其足部抵于腹,痉挛者躯干前倾适度用力,同伴用手促其脚背缓慢地背伸,同时推、揉、捏小腿肌肉,就可以使痉挛缓解。
肱三头肌的锻炼
窄握推举
A重点锻炼部位:胸大肌的内侧部位,三角肌前束和肱三头肌。B开始位置:俯卧在长凳上
,两脚平踏在地上,以维持身体平衡。两手握住横杠中间,间距4-6英寸,两臂伸直持铃支撑在两肩上方。C动作过程:两臂慢慢弯屈落下至横杠触及胸部。然后向上推起至开始位置,
重复练习。 D训练要点:宽握卧推主要是锻炼胸大肌,由内侧向外侧发展。
仰卧后撑
A重点锻炼部位:肱二头肌、胸大肌、三角肌和大圆肌等。 B开始位置:身体仰卧,两手背后撑在稍高的凳子上,两脚放在较矮的凳子上,身体其它部分悬空。 C动作过程:呼气,两肩放松,两臂慢慢屈肘,身体尽量下沉(尤其要沉臀),稍停2-3秒,然后吸气,用力伸两臂撑起身体还原。重复做。 D训练要点:臂屈伸时中速平稳,身体要直,两肘要向内夹臂。抬高脚的高度或负重可提高训练难度,加大负荷刺激。
仰卧屈臂上拉
A.重点锻炼部位:胸大肌、肱三头肌、前锯肌和背阔肌。 B.开始位置:仰卧在长凳上,使头部露出凳端,后脑靠在凳的端面,两脚着地支撑。两手握住横杠中央,两手间距比肩稍窄,两手持铃放在头后地上,使下背部稍挺起。C.动作过程:稍屈臂持铃,把杠铃 上拉起至胸部上方。然后,屈臂循原路放下至杠铃在头后稍离地面(杠铃不接触地面)。再用力上拉提起。重复做。D.训练要点:你可以用较大重量做屈臂上拉,并做直臂上拉比较一下,这样对训练会收到较大的效果。
站姿颈后臂屈伸
A重点锻炼部位:主要健美肱三头肌。。B开始位置:全身直立,两手正握或反握杠铃,上
臂屈曲固定在头的两侧。 C动作过程:吸气,以肘关节为轴,用力将前臂伸直上举,稍停2-3秒。然后吸气,屈臂慢慢落下还原至颈后,重复练习。 D训练要点:上臂必须紧贴耳侧,两肘夹紧,上臂保持与地面垂直状,两肘尖垂直向上,不要向前后移动借力。
坐姿单臂颈后臂屈伸
A.重点锻炼部位:肱三头肌。B.开始位置:正坐在凳上,两脚平踏在地上,右手持铃,掌心向前,伸直在头顶上方。左手托于左侧腰间。C.动作过程:右上臂紧贴右侧耳旁,不准移动。持铃以半园弧落下至左肩上方,持铃下落越低越好。然后,以右臂肱三头肌的收缩力,持铃向上举起还原。重复做。左、右手交替做时,要完成同样次数。D.训练要点:持铃向头后对角线落下要比直接向后方落下的训练效果要好。
俯立臂屈伸
A重点锻炼部位:肱三头肌。 B开始位置:自然站立在凳的一端,上体前屈至背部与地面平行,左手以手掌支撑在凳上,右手持哑铃,屈肘,使右上臂紧贴体侧与背部平行,前臂下垂。 C动作过程:手持铃,上臂贴身,固定肘部位置,持铃向后上方举起至臂伸直,再慢慢放下还原。只有前臂上下活动。 D:训练要点:采用“孤立训练原则”,持铃至全臂伸直时,使肱三头肌彻底收缩,保持静止并默数1、2、3,然后再放下还原。
站姿双臂胸前屈肘下压
A、重点锻炼部位:肱三头肌和肘肌。B、开始位置:面对臂力训练机两脚分开站立,身体呈挺胸收腹紧腰状,屈臂两手紧握阻力杠两端把柄,两手间距小于肩宽。肘关节紧贴体侧,C、动作过程:吸气,小臂用力向下压撑阻力杠,使臂伸直,稍停2~3秒钟。然后呼气,缓慢还原。重复练习。 D、训练要点:注意动作要舒展,时关节紧贴体侧,防止猛压或 压到中途未能完成功作。身体不要前伸后仰借力。
背部肌群的锻炼
颈后宽握引体向上
A、重点锻炼部位:背阔肌和肩部肌群。 B、开始位置:两臂悬垂在单杆上,两手宽握距,正手握紧横杆,使腰背以下部位放松,背阔肌充分伸长,两小腿弯曲抬起。 C、动作过程:吸气,集中背阔肌的收缩力,屈臂引体上开至颈后,使之接近或触及单杠,稍停2-3秒。然后呼气,以背阔肌的收缩力量控制住,使身体慢慢下降还原。重复练习。 D、训练要点:动作过程中身体不要前后摆动利用惯性给予助力;全身下垂时,肩胛部要放松。使背阔肌充分伸长。
杠铃俯立划船
A重点锻炼部位:主要是锻炼上背部最大的肌肉群-背阔肌,其次是斜方肌、冈下肌、挺直
脊柱、三角肌后束、肱二头肌和前臂部有效。 B开始位置:两脚开立同肩宽,上体前曲与地面平行,两膝稍驱使下 背肌群没有拉紧感。两手掌心向内,间距同肩宽,两臂下垂伸直持铃C动作过程:使两上臂移向两侧,横杠贴身提起,直到横杠接触上腹部 然后慢慢放下还原,重复做。 D:训练要点:大多数运动员在练这一动作时,采用较宽的握距,这就使不同部位的肌群受到刺激。在提铃时,应感到运用背部肌群的收缩 力,而不是只是把重量向上提而已。
俯卧挺身
A重点锻炼部位:主要健美骶棘肌等要部肌群。B开始位置:俯卧垫上或鞍马上,上体前屈
,两足固定,两手抱头或肩负杠铃。C动作过程:吸气,上体向前满满弯下,然后再以腰背
肌肉的力量,挺身还原,还原后再自然呼吸。重复练习。 D训练要点:在动作过程中,腰背部必须始终挺直,不准松腰含胸弓背;上体前屈时,尽量慢些,切忌突然快速屈体,防止腰背部肌肉拉伤。
站姿负重俯身弯起
A重点锻炼部位:主要健美骶棘肌等要部肌群。B开始位置:两脚持铃置于颈后肩上,挺胸
、收腹、紧腰,两手必须托牢杠铃,全身直立。 C动作过程:吸气,上体向前满满弯下,至腰背部与地面平行为止,这时臀部应向后移,使身体重心处于脚跟后方,稍停3-4秒。再以腰背肌肉的力量,挺身起立还原,还原后再自然呼吸。重复练习。 D训练要点:在动作过程中,腰背部必须始终挺直,不准松腰含胸弓背;上体前屈时,尽量慢些,切忌突然快速屈体,防止腰背部肌肉拉伤。
坐姿颈后下拉
A重点锻炼部位:三角肌后束、斜方肌、上背肌和上臂肌 B开始位置:坐在拉背练习机的固定坐位上,两手分别握住上方横杠两端的把柄。 C动作过程:吸气,从头上方位置垂直下拉横杠至颈后与肩平,稍停2-3秒钟。然后呼气,沿原路缓慢还原。重复做。 D训练要点:注意完成动作时两臂均衡用力,防止猛拉或无控制地突然还原。采用宽握距抓握把柄。也可以采用颈前下拉的方法来练习,即下拉时把横杠拉至胸脯前。
哑铃俯立划船
A重点锻炼部位:上背肌群,特别是背阔肌以及上臂肱二头肌。 B开始位置:一腿屈膝跪在长凳上,一手扶在凳面上。另一手拳眼向前握住哑铃,下垂体侧。另一腿伸直站立,以及上体前屈至背部与地面平行。 C动作过程:持铃贴近腿侧向上提起至肩前或更高些,提铃上拉时,集中用背阔肌肉的收缩用力。然后循原路慢漫放下还原。重复做。一手 练完,再换另一只手。 D:训练要点:当哑铃提起至最高点(肩前高度)时,同时使上体稍稍 向另一侧转体,这样会更有利于背部肌群的彻底收缩。
坐姿对握平拉
A、重点锻炼部位:背阔肌和上背肌群。 B、开始位置:坐在垫子上,两手握住拉力机把手,
上体前屈,同时屈膝,脸朝下置于两臂之间。 C、动作过程:吸气,两臂向后方拉动牵引绳,同时上体后仰,挺胸。当拉力机的把手触及胸腹部后,稍停2-3秒。然后呼气,缓慢还原。重复练习。 D、训练要点:动作做得要完整,肌肉收缩要充分,防止猛拉或猛放动作。
坐姿颈前下拉
A重点锻炼部位:三角肌前束、斜方肌、上背肌和上臂肌 B开始位置:坐在拉背练习机的固定坐位上,两手分别握住上方横杠两端的把柄。 C动作过程:吸气,从头上方位置垂直下拉横杠至胸前,稍停2-3秒钟。然后呼气,沿原路缓慢还原。重复做。 D训练要点:注意完成动作时两臂均衡用力,防止猛拉或无控制地突然还原。采用宽握距抓握把柄。也可以采用颈后下拉的方法来练习。
俯立正握上拉
A、重点锻炼部位:背阔肌中上部肌群。 B、开始位置:两脚分开站立在“T”形划船机上,
两腿自然伸直,挺胸塌腰体前屈,两手臂伸直正握住“T”形杠把柄。 C、动作过程:呼气,
用背阔肌的收缩力量,使“T”杠提起至胸腹间,稍停2-3秒。然后呼气,持杠缓慢放下还原
。 D、训练要点:提拉“T”杠时两臂要贴近体侧,上体要始终保持挺胸,这样就有利于背阔
肌的收缩。放下至两臂下垂时,两肩胛骨应放松,使背阔肌充分伸长,但“T”杠不能触地。
动作过程中身体不要上下起伏借力。
颈前宽握引体向上
A、重点锻炼部位:背阔肌和肩部肌群。 B、开始位置:两臂悬垂在单杆上,两手宽握距,正手握紧横杆,使腰背以下部位放松,背阔肌充分伸长,两小腿弯曲抬起。 C、动作过程:吸气,集中背阔肌的收缩力,屈臂引体向上至颈前锁骨处,使之接近或触及单杠,稍停2-3秒。然后呼气,以背阔肌的收缩力量控制住,使身体慢慢下降还原。重复练习。 D、训练要点:动作过程中身体不要前后摆动利用惯性给予助力;全身下垂时,肩胛部要放松。使背阔肌充分伸长。
一、主动牵拉
1、面朝墙两腿前后站立,前面的拉伸腿脚掌贴于墙面的同时,脚跟尽量靠近墙面。重心慢慢移到前面的拉伸腿上。膝关节伸直但要防止膝关节的过伸。两手扶在墙面上保持身体平衡。
2、面朝墙两腿前后站立,前面的拉伸腿脚掌贴于墙面的同时,脚跟尽量靠近墙面。重心慢慢移到前面的拉伸腿上。膝关节始终保持屈曲。两手扶在墙面上保持身体平衡。
3、仰卧位,牵拉腿屈髋、屈膝,一手固定在膝关节后方,一手握住脚掌前侧,逐渐伸直膝关节并向内下方牵拉腓骨长短肌。
4、上身直立跪在垫子上,臀部坐在脚跟处,重心向后使膝关节离开地面,双手放在身后支撑身体,保持平衡。
二、被动牵拉
1、被牵拉者仰卧,收缩小腿使踝关节跖屈,把胫骨前肌拉伸到最长。搭档一手握住足背部,一手拖住足跟部。配合呼吸,呼气时被牵拉者收缩小腿三头肌增强跖屈,加强对胫骨前肌的牵拉。
2、被牵拉者仰卧于床面,踝关节尽量内翻,屈伸位置保持中立,牵拉腓骨长短肌到最长。搭档一手固定在被牵拉者足跟处,一手固定在足外侧。配合呼吸,呼气时,被牵拉者收缩内翻肌群,增加内翻幅度,加强腓骨长肌和短肌的牵拉。
3、被牵拉者俯卧于床面,一侧膝关节屈曲90°。这种姿势不会牵拉到腓肠肌。被牵拉者的足部尽量背屈。搭档一手固定在脚踝处,一手的手掌固定住足跟,前臂抵住足部。
或者搭档坐在床上,身体抵住足跟,两手交叉固定足底部。配合呼吸,呼气时被牵拉者收缩胫骨前肌,足部背屈并加强比目鱼肌的牵拉。
4、被牵拉者俯卧在床上,足部垂在床边,使足部能够全角度背屈不受床的阻碍。被牵拉者尽量背屈,搭档站在床的边缘用一只手固定牵拉者小腿,另一只手手掌心抵住牵拉者的足部,并用大腿支撑手,确保姿势的正确。配合呼吸,在呼气的同时,收缩胫骨前肌,加强对腓肠肌的牵拉。
一、按法
按法是用力向下按压的一种方法。可用指、手掌、肘、足跟在病人身体某个部位或穴位上下按压。可由轻而重,可一按一松,也可按紧一处约一分钟,然后突然放松。需重按时可用双手重叠按压。按的用力度可浅达皮肤、皮下组织,重达肌肉,深按可达关节、骨骼、内脏。按法的练习较易,但需要稳、准、有耐力。此法根据不同部位,可选用指按、掌按、肘按、足跟按,分述如下:
1指按
指按一般都用在穴位上,可一手按,也可双手相对按,按在穴位上,使有酸胀反应为合适。背部穴位用掌按,头上太阳穴常用双手按。也有用拇指按住大血管,如股动脉,按紧一会儿,然后放松,反复数次。
2掌按
掌按用于面积较大的部位。如掌按腹部用单手操作,按时要随呼吸起伏。掌按背部用双手重叠按,按脊柱两侧肌肉,自上而下逐渐移动,反复数遍。又可用双手掌按头部,两掌心相对用力,由轻渐重,由重渐轻至结束。
3肘按
肘按用于软组织较丰满或较深的部位或穴位上,用肘关节屈曲时鹰嘴尖端按压,如按环跳穴。按压力度也以有酸胀反应为度。
3肘按肘按用于软组织较丰满或较深的部位或穴位上,用肘关节屈曲时鹰嘴尖端按压,如按环跳穴。按压力度也以有酸胀反应为度。
二、摩法
摩法是用手指或手掌在身体某个部位上,以腕部连同前臂做回旋性摩动的一种手法。
施用时以指或掌在皮肤表面做回旋性摩动,作用力温和而浅,仅达到皮肤下。摩法的频率根据病情需要而定,一般慢则30~60次/分,快则100~200次/分。可用单手,也可用双手操作。常用于推拿治疗的开始,或疼痛剧烈的部位,或强烈手法以后。根据治疗部位不同,分指摩、掌摩、掌根摩三种。
1指摩
用拇指的指腹平伏在身体某部位或穴位上做回旋摩动,单手或双手均可。双手摩时,二指的动作要协调,着力要一致。在背部操作时,拇指平伏接触皮肤,其余四指放松,拇指灵活而协调地回摩,自中心向四周慢慢扩展,周而复始,频率可在60~100次/分。穴位双指摩时,拇指平伏紧触穴位,其余四指不接触皮肤,自然展开微屈,用腕力带动拇指做回旋摩动,频率在100~200次/分,但移动幅度极小。另有四指摩膻中穴,拇指自然屈曲,其余四指并拢,指腹着力于膻中穴上,做回旋摩动,频率在120次/分左右。
2掌摩
用全掌平伏在身体某个部位的皮肤上做摩动。着力要均匀,一般用单手操作,频率为30~60次/分。常用于面积较大的部位,如腹、背、腰、臀部。如腹部掌摩,要沿顺时针方向摩动,并自中心逐渐向四周扩展,周而复始。
3掌根摩
用掌根的大小鱼际处用力,在身体某一部位摩动,单手或双手交替操作,操作时掌根触及皮肤,各指微屈翘起,用腕力使掌根摆动,边摩边进。由于此法用力稍大,且频率较快,达100~200次/分,故皮肤产热感较明显,病人会有舒适轻松之感。此法常用于头、背、腰、臀部。
三、推法
推法是用指或掌在身体某部或经络上做前后、上下、左右推动的手法,也可用指在穴位或某一固定点吸定而推。推的深度随用力大小而异,既可浮于皮,又可深及筋骨、脏腑。推法用力须由轻而重,依病人而定。推法的频率一般在50~150次/分,由慢而快。操作时根据不同部位可用拇指平推、拇指尖推、拇指侧推、四指推、掌推五种方式。
1拇指平推
用拇指指腹接触皮肤,做定向推动,向前向下时拇指着力,回收时拇指指间关节微屈、指背接触皮肤而带回。其他各指不用力,只帮助固定方向。频率为60~120次/分,由慢而快。拇指平推适用范围广泛,头、背、四肢皆可应用,一般多用于头、背、肩部。
用双手拇指同时在穴位上向左右推开的称分推法,如分推印堂穴、大椎穴。分推着力深达筋骨,称分筋法,多用于腰背肌肉部位,分筋方向与肌肉走向垂直。
2拇指指尖推
用拇指指尖在穴位上或在某一固定点上推动。推时指尖移动范围极小,如吸附在固定点上,腕部屈曲下垂,拇指的指间关节灵活屈曲摆动,运用腕力和指力,使推力渐渐深入。推的强度一般较大,有酸、胀、微痛的感觉,称“得气”感。频率为100~150次/分,由慢而快,频率快时指尖稍带旋转。可单手或双手操作。此法多施用于穴位和疼痛点。
3拇指侧推
用拇指外侧的部位接触皮肤做长推或点推,操作要领可参照拇指平推法和拇指指尖推法。
4四指推法
此法用单手操作。用拇指以外的其余四指的指腹接触皮肤,掌指、指间关节伸开并微屈,腕部伸屈,灵活摆动,运用腕力和指力。拇指起固定方向的作用,主要运用于颈、肩、头、四肢等部位。
5掌推
用手掌在身体上推动,将手掌平伏在皮肤上推动。多用于胸腹部,在腹部推时需随呼吸起伏,当病人呼气开始,即向上推动,吸气时放松,反复进行。另有用掌根部大小鱼际紧贴肢体,着力推动,从肢体远端向近端,然后收回原处,反复推动。掌推常用于肢体肿胀,可促进血液、淋巴回流。
四、拿法
拿法是用手指提拿肌肉的一种手法,可结合穴位提拿,亦可提拿某一肌腹。一般拿方向与肌腹垂直。方法是拿起组织后,持续片刻再松手复原。此法强度较大,一般以提拿时感觉酸胀、微痛、放松后感觉舒展为度。如提拿后疼痛感不消,则说明用力过大。一个部位一般拿1~3次即可。根据不同的部位可用三指拿、抖动拿、弹筋等几种操作方法。
1三指拿
用拇指和食、中指提拿,适用于较小的部位,如拿肩井,拿委中、颈项等。
2五指拿
用五个手指提拿,适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满的部位,如股四头肌、腓肠肌等。单双手均可,或双手一松一拿交替进行。
3抖动拿
用双手五指提拿,多用于腹部或肌腹较松弛的部位。用手指拿起肌腹后,做前后抖动3~5次或8~9次后松开。
4弹筋
用拇、食两指或拇、食、中三指,沿肌肉垂直方向提拿起肌腹或肌腹与肌腱交接处,并向外尽量牵开后,再让肌腱在指间滑脱归位(如拉弓射箭一样)。在肌腹滑脱过程中,可发出“咔嗒”声响。此种手法较重,刺激强度很大,病人会有重度酸胀感,但弹后感觉松快。
弹后也可用柔和手法,帮助缓解酸胀反应。每次进行1~2次即可。此法多用于慢性病痛的肌肉部位,如股内收肌、股二头肌、股三头肌、背阔肌、斜方肌、菱形肌、胸锁乳突肌等部位。
五、捺法
捺法是用拇指指面捺紧一处,重重下压,然后用腕部左右摆动,使指劲逐渐深入。这种手法动作不需快,频率为100次/分左右,但必须深透而有实力使捺到深部组织,以有酸胀感觉为度。捺法较难,必须刻苦锻炼,使动在腕,劲在指,紧捺不放松,同时又能随心移动。
在捺时还要体察病变的重点部位,找到要害反复捺。经过锻炼,使有耐力,才能达到治疗要求。捺法常用于软组织深部的损伤和慢性炎症的治疗。例如肌肉筋膜炎等,用捺法治疗就有较好疗效。
六、缠法
缠法是用拇指尖在穴位上做螺旋性动作,如旋螺丝钉一样,越旋越深,使穴位上有较强的酸张反应为度。缠法必须由轻而重,逐渐深入,而且根据病人的体质和各个穴位的敏感程度而定。一个穴位上缠约一分钟。然后由重而轻,由深而浅。缠法的动力在腕,锻炼时使腕做旋转样活动,要熟练而有耐力。此法主要用于穴位推拿,例如胃肠功能紊乱的疾患,可在背部两侧的穴位上做缠法推拿。
七、法
法是用手背在身体上滚动,手呈半握拳状,四指略微伸开,先以手的小指掌指关节处贴紧患处,然后用力下压并向前滚到手背,使手背用力于推拿处,如此一滚一回,反复滚动。
法频率在100次/分左右。法要做到用力均匀,滚动的手吸附推拿部位,不能有跳动或擦动,以免造成病人有不舒服感觉,或损伤术者的手背皮肤,但滚动时又必须能随心上下左右移动,使滚动到较宽广的部位。所以法需先在砂袋上练习,练到非常成熟,并有腕劲和耐力方可用于治疗。法可单手操作,也可左右手交替进行,也可用双手同时滚动。此法适用于面积较大,肌肉较丰厚的部位,如背、腰、臀、腿等处。现时,也有使用木制的滚轴的,或用电动的滚动推拿床或推拿椅做推拿,可以代替人工推拿,虽然可节省术者体力,但疗效远不如手法滚动得好。
八、捏法
捏法是用手指挤捏软组织,用拇指和其他各指相对捏住肌肉或肌腱,上下各指相互转动,边捏边向前推进。
操作时要用柔劲,使感到温柔舒适为好,不宜捏得疼痛难忍。捏法的频率可慢可快,60~150次/分。捏时也要腕部转动助劲。该法可用拇、食二指相对捏,适用于两骨之间较窄的部位;又可用拇、食和其他各指相对捏,适用于肌肉丰厚、面积较大的部位,如肩部和大小腿。
九、揉法
揉法是用手指的指面或掌面揉动的方法。揉法不同于摩法,揉时手与皮肤之间不移动,手贴紧皮肤,把皮下和更深的组织旋转揉动,所以,揉法可深达皮下组织和肌肉。此法比较温和而有揉劲,动作频率较缓慢,50~60次/分。一般单手操作,必要时可两手重叠加大压力揉动,根据不同部位选用指揉或掌揉。指揉一般用拇指指面,适用在较小的部位或穴位上,常在强刺激手法后用揉法缓解酸胀等反应。部位较大处也可用食、中指或食、中、无名指一起揉动。掌揉是用整个掌或掌的根部或大鱼际进行揉动,一般用在面积较大的部位,如肩、背、腰、臀等处,揉力要由小到大,越揉范围越大,用力越深。
十、搓法
搓法是用双手搓动肢体的一种手法。一般用两手的手掌相对用力搓动,强度由小到大,速度由慢到快,结束时再由快转慢,其力度可达肌肉、骨骼。用力小时可觉肌肉松展,用力大时,可产生明显的酸胀反应。根据病情需要选择用力大小。行搓法时运用手掌和臂力,左右二手将患处挟住,边搓边上下来回移动。也可搓下肢,需病人仰卧抬起患肢后搓动。搓法一般用手掌,如需要较强力度时,可用手掌的尺侧相对用力搓动,可有明显的酸胀感觉。用搓法使肌肉松软后就可结束。
十一、掐法
掐法是用手指尖或指的侧面,在身体某一部位或穴位上进行深在、持续的掐压的手法,又称指针法,就是以指代针,所以常用在穴位上。如用拇指尖掐压合谷穴。也可用中指伸直,拇食指挟持中指,使中指保持正直,可强有力地掐压穴位。也可用中指屈曲,以中指的指间关节处掐压穴位。掐压穴位力度宜大,使穴位上有强烈的酸胀反应为好。掐法刺激较强,所以掐时要渐渐施劲,指力慢慢掐入,切不可突然用力,而且要根据不同的对象,用力因人而异。每个穴位掐到有酸胀反应后,再持续施劲约30s,随后用摩、揉等手法使局部酸胀反应缓解。
另有一种掐法,用一手或两手拇指的侧面,对肿胀的软组织掐压,边掐边向前推进。
此法用力要巧,但又要深在。操作时可见肿胀局部受指端掐压、推挤而下陷。如此重复进行,使肿胀部位掐成一道密集的指切压痕而使肿胀消散。
十二、振法
振法是用指端或手掌紧压身体某部或穴位上做震颤样动作。操作时主要是利用手和前臂的肌肉收缩,并持续用劲发力,形成震动力,达到手指或掌而作用于推拿部位。术者要施以频率很快的震动,又要有较长久的耐力,所以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锻炼才能成熟。振法如用拇指或中指作用于穴位上,可增强或维持穴位的刺激。也可用手掌作用于腰背、大腿等处,可缓解肌肉胃肠痉挛,但振时手掌必须随呼吸起伏。做振法,术者很费力,现在可用电振器代替人工发力。电振器一般配有各式不同的触头,适合不同的推拿部位。电振与人工振的作用近似,可选用。
十三、擦法
擦法是用指或掌在皮肤上来回快速擦动的手法。其用力表浅,只作用于皮肤和皮下组织。频率较快,150~200次/分;皮肤有较大反应,一般擦到皮肤发红为度。行擦法时,不能用力过猛,防止擦伤皮肤,可用指擦,即食、中、无名三指擦动,适用于手足等较小的部位;也可用掌擦,即用掌的尺侧擦动,适用于背部。擦法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强皮肤新陈代谢。进行背部擦动,有缓解疼痛、调整胃肠功能等作用。
十四、弹点法
弹点法是用手指做急速的弹点动作。弹时用拇指或中指扣住食指,然后食指发力在拇、中指处滑落,使食指指背着力弹击患处。点时用中指指尖,拇指支持中指做点叩动作。弹的强度由轻而重,适用于关节周围表浅的部位。点的强度较重,适用于穴位上。如需着力较重时,可用五指点叩。
十五、拍打法
拍打法是用指或掌拍打身体的一种手法。作用轻时,用指面、指背或空心掌拍打;如需作用强时,可用拳或掌侧捶击。拍打主要动在腕,使腕轻巧而有弹性,并有腕劲。可单手操作,也可双手交替拍打。拍打适用于胸、背、腰、大小腿和关节处。用指面拍打,操作时各指张开,指关节略微屈曲,用指面拍打患处。又可用手指拍打,操作时各指略微分开并微屈,用食、中、无名、小拇指背着力拍打。又可用空心掌拍打,操作时各指并拢,拇指伸直,掌心形成空凹,拍打患处。又可用拳拍打,操作时双手虚握拳,使食、中、无名、小指的第二节的背面排齐,用此部位着力捶击患处。此法需用巧劲,捶时要有弹力,可快一阵慢一阵,上下移动捶击。又可用拳侧拍打,操作时双手虚握拳,各手指间略微分开,用小指侧捶击(图9-28)。又可各指伸直时,用小指侧捶拍。现在有用各种拍击器拍打的方法,拍击器有用海绵做的,也有木制的,等等。专业用的拍打器是用布制成圆柱筒状,中充以棉花或中草药,用此推送拍打。以上各种拍法均有一定疗效,可根据病情选用。
十六、刮拨法
刮拨法是用拇指端的侧面在身体某一部位深深紧压并做刮动或拨动的手法。刮动时指力要透过皮肤而深达组织有粘连部位或慢性疼痛点,进行刮拨。刮拨的方向需随情况而定。
此法强度较大,病人有明显酸胀反应,要注意嘱其忍耐一点,与术者配合。用力强度还需适可而止,并注意勿损伤皮肤。拨动时用力较轻,一般拇指深掐于肌肉或肌腱的缝隙中进行拨动。一个部位拨5~10次即可。刮拨法多用在关节周围、背部筋膜、韧带或肌肉、肌腱等组织,有松解粘连,促进慢性炎症吸收,缓解疼痛等作用。
十七、抖动法
抖动法是把肢体抖动起来的手法,属被动性运动手法。操作时术者握住患肢末端,像抖绳子一样抖动病人肢体。抖时要注意该部肢体可动的角度和范围,用柔劲抖动,使被抖动的肢体像波浪起伏。可上下抖动,也可横向抖动。如抖手指:术者握住手指指端,轮流抖动每个手指,每指抖3~5次。又如抖手腕:术者一手紧握其前臂远端,另手捏住食、中、无名指,相对方向拉紧,然后做抖动,约抖10次。又如抖上肢:术者一手握住肩部,另手握紧腕部,双手反方向拉紧后做抖动。用同样方法可抖动下肢或抖动腰部。抖法主要有牵松肌肉挛缩,活动关节等作用。
十八、摇动法
摇动法是摇动关节的一种手法,属被动性运动手法。做此手法必须熟悉各种关节的可动范围。凡双轴或三轴活动的关节都可做摇动手法。操作时把病人体位安置恰当,并尽量使其躯体肌肉放松。摇动动作要缓慢而稳妥,幅度由小到大,直至达到最大可能的幅度。摇动次数需随病情而定。摇动方向可按顺时针方向,也可按逆时针方向。摇法主要使僵硬或强直的关节逐渐松解,逐渐恢复正常的活动功能,所以操作时,术者须检查关节活动的可能性,测量关节活动度,经多次治疗逐渐增加摇动的范围,不可急于求成,以病人感到轻微酸痛为好。摇法有摇指、摇肘、摇肩、摇踝、摇髋、摇腰等。
十九、松动法
松动法是松动关节和软组织的手法,属被动性运动手法。术者必须熟悉全身关节和关节周围的肌腱、韧带等组织的解剖及其活动关系。可对颈、腰、手、肩等各部位做松动法。如松颈时,病人取坐位,肌肉放松后,将其头向一侧转动一点,并向一侧侧屈,然后轻轻一扳,有颈部松动一下的感觉即可。同样可做另一侧的松动。松颈也可仰卧位下进行。又如松腰时令病人取坐位,向前弯腰,并转向一侧,然后轻轻一扳,有腰部松一下的感觉即可。手指松动方法较易,把需要松动的手指先牵拉一下,然后将其屈曲,有“咔嗒”一声的松动感觉即可。
其他关节部位的松动方法相似,可参考上法。松动法适用于关节强硬的病症和椎间盘病变。
二十、伸屈法
伸屈法是对脊柱和关节部位做伸屈活动的手法,属被动性运动手法。伸法操作前,必须仔细检查病人肢体关节活动幅度,然后用缓慢、均衡、持续的力量徐徐加大其可伸展的幅度,并在此幅度范围内连续地弹动。伸展到最大可能的幅度后保持1~2min,然后放松,休息片刻再重复一次。做伸法切忌突然发力,也不能用蛮劲。操作时需使着力点有效地达到受限关节。此法常用在肩、肘、髋等关节。屈法的操作要领同伸法一样,常用在髋、膝、踝等部位。
二十一、引神法
引神法是对脊柱和关节部位用巧劲进行突然牵神的手法,为特殊的被动活动手法。此法发力的作用可使关节和周围组织超过平常活动幅度运动。操作技巧较难,要顺势而行,轻巧发力,不可用蛮劲,幅度要大而恰如其分。此法只有在临床实践中才能悟得其巧。
1引神上肢
病人坐位,术者靠患侧相对而立。术者双手捏住患侧的五指,掌心对病人的脸。提起患肢,做旋转上肢的活动,转数遍后,当患肢肌肉已经很放松时,将患肢由下而上突然用力提神一下,可重复操作2~3次。
2引神下肢
病人仰卧,术者弓步立于患侧,前臂托住患侧小腿,另手扶膝部,先将患肢屈曲,使大腿尽量贴近腹部。然后发力,用巧劲将患肢向外上方牵拉。可重复数次,每次牵拉,可逐渐增加患肢离床面的高度。
3引神腰
引神腰的方法要根据病情而定,主要是使腰向后引神,也可根据病情需要,使腰向前屈曲引神。
(1)腰向后引神:有数种方法。如扳腰法,病人健侧卧,术者一手抵住病人腰部,另手握住患肢踝部,将患肢后神牵拉,双手协调地一牵一抵,当感觉病人腰部肌肉放松时,双手突然用较大力牵抵一下,使病人腰部有过伸的动作。此法只需做一次。又如压腰法,病人俯卧,术者一侧前臂紧按腰部,另侧前臂抬托病人双大腿膝部,一臂向下压时,另臂用力向上抬,如此双手协调地一压一抬,使腰部弹动性地活动数次,待觉病人腰部肌肉放松时,突然增大发力强度,使腰向后引抻一下,腰部应有较大的过伸动作。此法需要术者有较大的力量才能成功,如术者力量不足,可二人协同操作。
(2)腰向前屈引抻:病人健侧卧,术者站于病人身后,一手抱托患肢,使屈髋屈膝,并使大腿尽量贴近腹部,用力推送,使脊柱向前屈曲,活动的幅度需一次比一次大,待觉其腰部肌肉放松时,突然发力,向前推送一次。此法如一人力量不足,可使病人仰卧,二人协同操作。
另有一法,病人健侧卧,术者站于病人身后,一手抱托患侧下肢,另手推住患侧肩后,抱托的手使患肢向腹部,推肩后的手用力向前推动,一屈一推使腰部有扭转的动作,待觉病人腰部肌肉放松时,突然加力,一屈一推,使腰部有扭动感。
引伸法主要对脊柱的椎间盘组织病变或关节位置不正有较好的作用。如针对合适的病情,施用得法,可有明显疗效。
二十二、踩踏法
踩踏法是一种古法,用脚在身体某部或穴位上推拿的方法。操作时用全足、足弓、足跟三处,有踩踏、踩搓、踩研三种。病人一般取俯卧或卧仰位,术者手攀屋顶上面的横杠,然后单脚或双脚踩在病人身上的经穴进行治疗。
1踩踏
病人俯卧,在胸和大腿处垫枕,使其腰部凌空,术者单脚踩于病人骶部,踩踏时弹动性地一起一伏,使腰部像挑扁担样弹动起伏,如此踩10~50次,力量须由轻而重。此法对某些腰部病变和椎间盘病变有疗效。
2踩搓
病人俯卧,术者一手攀住上面横杠,一脚踩于病人背、腰、大小腿处,用足弓着力做横向搓动,每处可搓数十次。此法对肌肉、筋膜的病变有效。
3踩研
病人仰卧,术者手攀横杠,用一脚的足跟踩于下腹或穴位上,做旋转研磨样动作。踩研的力量由浅入深。此法可治腹部的某些慢性病。
二十三、其他推拿手法
其他推拿手法尚有很多,如捻法、扯法、抹法等。捻法是用拇、食二指相对捏住皮肤捻动,用于小儿背部和腹部皮肤,可治疗小儿消化不良症;扯法是用拇、食二指拿住皮肤,向一侧拉开,然后突然放脱,可有“嗒嗒”声,一处可扯十余次,扯到皮肤发红为度,可治疗中暑、消化不良等症;抹法是用拇指的指面按住一处皮肤或穴位上,按紧后向两侧分开,反复数次,常用在抹前额,治头痛、视力疲劳等症。
1平卧推举:主要练胸大肌的厚度和胸沟。
动作:两手持哑铃仰卧凳上,哑铃置于肩部,掌心朝上,上推哑铃至臂伸直,稍停,然后缓慢还原。提示:上推和下降呈弧线,
使胸大肌得到充分收缩和彻底伸展。
2上斜推举:主要练上胸肌。
动作:动作要领与平卧推举相同,不同之处是将凳面调到30~40度倾角,斜躺在上面做。
3平卧飞鸟:主要练胸部中间沟。
动作:仰卧凳上,两手持哑铃,掌心相对,两臂自然伸直于胸部上方,两臂微屈肘向两侧弧形下放哑铃至最低点,胸肌充分伸展,
胸肌用力收缩将两臂弧形上举还原。
4仰卧直臂上拉:扩展胸腔,练胸大肌、前锯肌的最佳动作。
动作:肩部仰卧横凳上,两脚着地,双手握紧哑铃一端于胸部上方,以肩为轴将哑铃缓慢放至(下降)头后方(感觉胸肌和胸廓伸展),
放到极限时再提拉哑铃还原。
注意:为防止损伤,下放过程速度不宜太快。
二、肩部
1推举:主要练三角肌前束、中束和后束。
动作:坐姿,两手持哑铃于体侧,两肘外展,掌心朝前,以弧线推哑铃至最高点,稍停,缓慢控制哑铃按原路线(弧线)还原。
提示:亦可站姿做,双臂同时做,也可单臂轮换做。
2侧平举:主要练三角肌中束。
动作:两手持哑铃垂于腿前,身体稍前倾,双肘微屈, 向两侧举起哑铃至肩高,使三角肌处于“顶峰收缩”位,稍停,
然后肩肌控制缓慢还原。也可单臂做,两臂轮换。
3俯身侧平举:主要练三角肌后束。
动作:两手持哑铃,掌心相对,俯身屈膝,身体稳定,两臂向两侧上举,然后控制缓慢还原。
4耸肩:主要练斜方肌。
动作:两手持哑铃垂于体侧,膝盖微屈,上体微前倾,双肩充分上提,试用肩峰触耳垂,稍停,然后缓慢控制还原。
三、背部
1俯身双臂划船:主要练背阔肌。
动作:俯身微屈膝,两手各持哑铃,垂于体前下方,以背阔肌的收缩力提拉哑铃至肘与肩高或略
高于肩的位置,稍停,然后以背阔肌的张紧力控制哑铃缓慢还原。注意:划船时主要是背阔肌收缩伸展,上体不宜上抬,避免借力。
2俯身单臂划船:主要练背部外侧和下背。
动作:手持哑铃,掌心朝内,另一手撑同侧腿膝盖位置的固定物以稳定身体。将哑铃提到腰部位置(背肌充分收缩),稍停
然后控制性缓慢还原(充分伸展背肌),做完一侧换另一侧做。
3直腿硬拉:主要练下背、臀大肌和股二头肌。
动作:双手各持哑铃垂于体前,两脚自然开立,与肩同宽,直腿,腰背挺直,身体前屈,抬头,直到上体约与地面平行。
然后下背肌收缩用力使上体还原。注意:为保持张紧力,身体前屈时哑铃不要触及地面。动作不宜太快。
四、肱二头肌
1交替弯举:主要练肱二头肌,分离肱二头肌。
动作:坐姿(或站立),双手持哑铃垂于体侧,掌心相对,两肘靠身体两侧。以肘关节为支点,向上弯举,同时前臂外旋掌心朝上,
举至最高点收紧肱二头肌,稍停,然后控制还原。轮换做。
2意念弯举:主要练肱二头肌肌峰。
动作:站立,上体自然前屈,一手持哑铃垂于体前,上臂贴靠同侧膝或腿上。另一手屈臂置于同侧膝或腿上,稳定身体。
持哑铃的臂向上弯举至最高点,使肱二头肌收缩至极限,稍停,然后缓慢还原。
3侧弯举:主要练肱肌和前臂肌。
动作:坐姿(或站立),双手各持哑铃垂于体侧,掌心相对,上臂紧贴体侧,肘关节为支点,用力向上弯举至最高点,稍停,
然后缓慢还原。提示:两臂可同时做,也可交替做。
五、肱三头肌
1颈后臂屈伸:主要练肱三头肌。
动作:坐姿(或站立),双手握哑铃一端于颈后上方,掌心朝前,上臂固定,以肘为支点做屈臂伸。提示:两臂可同时做,也可交替做。
2俯身臂屈伸:主要练肱三头肌上部。
动作:俯身,两脚前后开立成弓步,一手撑前腿膝盖稳定身体,另一手持哑铃,上臂紧贴体侧。
肱三头肌用力向后上方伸臂至前臂与地面平行,使肱三头肌极限收缩,稍停,再缓慢还原。
六、腿部
1深蹲:主要练大腿肌群和臀大肌。
动作:双手各持哑铃于体侧,或将哑铃置于稍高于肩的位置,控制稳,两脚自然开立约于肩宽,脚微呈八字形,挺胸,腰背收紧。
屈膝下蹲至最低位,然后大腿用力收缩蹲起还原。
2箭步蹲:主要练臀大肌、股二头肌和股四头肌。
动作:两手持铃,两脚自然开立,右脚向前跨出一步,屈膝,后腿膝盖几乎接近地面,成箭步蹲。一腿完成规定次数后换另腿前跨做。
3俯卧腿弯举:主要练股二头肌。
动作:俯卧长凳上,双脚夹哑铃或将哑铃绑在脚踝上,小腿悬空,双手抱凳端,两腿伸直。然后股二头肌发力,弯起小腿,
至最高点使股二头肌处于“顶峰收缩”位,稍停,以股二头肌的张紧力控制性缓慢还原。
肱三头肌实用训练计划
在内的哪些肱三头肌实用训练计划?生活中,很多人为了手臂能够更加有力而粗壮,会选择去健身房进行肱三头肌的训练。训练肱三头肌是要讲究技巧的,下面是我帮大家收集的肱三头肌实用训练计划,感兴趣的朋友赶紧来了解一下吧。
肱三头肌训练计划1
肱三头肌实用训练计划
练习一:站姿
把下压:动作必须规范,不要使身体前后摇晃,也不要用身体的重量往下压绳。仅仅用肱三头肌的力量,尽量使双肘夹紧身体,动作幅度要充分,底部做顶峰收缩。我不采用金字塔增重法则,每一组用相同的重量(3组
30次)。由于保持高次数,所以每组的'最后几次都能感到似乎在用成千磅的重量训练。
练习二:坐姿单臂哑铃屈伸
我十分喜欢做这个练习,因为能感觉到全部压力都集中在肱三头肌上。练习时采用很大的重量,每组只做6-8次。不做顶峰收缩,因这个练习的目的只是增大肱三头肌的体积。动作要领:单手举哑铃过头,使手臂紧贴脸部,控制哑铃慢慢向头后另一侧肩膀下放,保持肘关节外展。
练习三:斜板绳索后屈伸
这是另一个每组30次、做3组的高次数训练。躺在斜板上,从头后抓住绳索,感觉压力在肱三头肌上,不要使肘关节向前晃动。动作幅度充分,做顶峰收缩,要使肱三头肌有烧灼感。
练习四:坐姿双手持铃后屈伸
这个动作使用较大的重量,次数相应减少,每组6-8次,做3组。用双手握住一个足够重的哑铃,掌心向上,手臂伸直,置哑铃与头顶,然后控制做屈伸运动。这个练习肘关节的位置并不重要,因为哑铃的重量已使肘关节处于强大的压力之下,不可能有太大的移动。同样,因为重量大,也几乎不可能做顶峰收缩。但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在做练习时应尽量使肱三头肌充血。
练习五:站姿
把后屈伸:身体保持挺直,双手从头后握住把,保持肘关节固定。当上臂弯曲到最底部时,要感觉到整个肱三头肌被拉伸,上臂伸展至顶部时做顶峰收缩。这个练习也做3组30次。
练习六:曲杆杠铃双臂屈伸
这个动作的效果和练习三相同。使用曲杠是为了减少手腕的压力,以使肱三头肌更大程度地受到刺激。练习中要尽量避免肘关节向前做牵引动作。动作幅度充分,做顶峰收缩。
肱三头肌训练计划2练习肱三头肌的技巧
1、练习肱3头肌,最好是可以安排1 – 2个可以使用较大重量的动作, 例如双杠臂屈伸(负重),固定器械下压,或者窄距离卧推,当然这些大重量也是在自己完全能控制的前提下。
2、肱3头肌同样也需要超级组 ,为了就是给予更高的强度,不一定每一个动作都需要超级组,可以合理的安排1 – 2个动作在训练计划中,可以是两个动作组成的超级组,也可以是超级递减组。
3、动作要尽量的标准, 更好的刺激到目标肌肉,就算是使用了大的重量,也要完成的去控制它,让刺激更充分。
4、给予目标部分持续的刺激 ,肱3头肌也是由好几个部分组成,在选择动作上,最好可以在每一次的训练计划安排多个动作,4 – 5个,这些动作可以是在一次训练计划中刺激同一个部分,也可以是每个部分都安排相对应的动作,有整体刺激的动作,也有分化刺激的动作。
肱三头肌的锻炼
窄握推举
A重点锻炼部位:胸大肌的内侧部位,三角肌前束和肱三头肌。B开始位置:俯卧在长凳上
,两脚平踏在地上,以维持身体平衡。两手握住横杠中间,间距4-6英寸,两臂伸直持铃支撑
在两肩上方。C动作过程:两臂慢慢弯屈落下至横杠触及胸部。然后向上推起至开始位置,
重复练习。 D训练要点:宽握卧推主要是锻炼胸大肌,由内侧向外侧发展。
http://imgpcpopcom/upimg3/2005/11/17/0000199900gif
仰卧后撑
A重点锻炼部位:肱二头肌、胸大肌、三角肌和大圆肌等。 B开始位置:身体仰卧,两手背
后撑在稍高的凳子上,两脚放在较矮的凳子上,身体其它部分悬空。 C动作过程:呼气,两
肩放松,两臂慢慢屈肘,身体尽量下沉(尤其要沉臀),稍停2-3秒,然后吸气,用力伸两臂
撑起身体还原。重复做。 D训练要点:臂屈伸时中速平稳,身体要直,两肘要向内夹臂。抬
高脚的高度或负重可提高训练难度,加大负荷刺激。
http://imgpcpopcom/upimg3/2005/11/17/0000199901gif
仰卧屈臂上拉
A.重点锻炼部位:胸大肌、肱三头肌、前锯肌和背阔肌。 B.开始位置:仰卧在长凳上,使
头部露出凳端,后脑靠在凳的端面,两脚着地支撑。两手握住横杠中央,两手间距比肩稍窄
,两手持铃放在头后地上,使下背部稍挺起。C.动作过程:稍屈臂持铃,把杠铃 上拉起至
胸部上方。然后,屈臂循原路放下至杠铃在头后稍离地面(杠铃不接触地面)。再用力上拉
提起。重复做。D.训练要点:你可以用较大重量做屈臂上拉,并做直臂上拉比较一下,这样
对训练会收到较大的效果。
http://imgpcpopcom/upimg3/2005/11/17/0000199902gif
站姿颈后臂屈伸
A重点锻炼部位:主要健美肱三头肌。。B开始位置:全身直立,两手正握或反握杠铃,上
臂屈曲固定在头的两侧。 C动作过程:吸气,以肘关节为轴,用力将前臂伸直上举,稍停2
-3秒。然后吸气,屈臂慢慢落下还原至颈后,重复练习。 D训练要点:上臂必须紧贴耳侧,
两肘夹紧,上臂保持与地面垂直状,两肘尖垂直向上,不要向前后移动借力。
http://imgpcpopcom/upimg3/2005/11/17/0000199904gif
坐姿单臂颈后臂屈伸
A.重点锻炼部位:肱三头肌。B.开始位置:正坐在凳上,两脚平踏在地上,右手持铃,掌
心向前,伸直在头顶上方。左手托于左侧腰间。C.动作过程:右上臂紧贴右侧耳旁,不准移
动。持铃以半园弧落下至左肩上方,持铃下落越低越好。然后,以右臂肱三头肌的收缩力,
持铃向上举起还原。重复做。左、右手交替做时,要完成同样次数。D.训练要点:持铃向头
后对角线落下要比直接向后方落下的训练效果要好。
http://imgpcpopcom/upimg3/2005/11/17/0000199906gif
俯立臂屈伸
A重点锻炼部位:肱三头肌。 B开始位置:自然站立在凳的一端,上体前屈至背部与地面平
行,左手以手掌支撑在凳上,右手持哑铃,屈肘,使右上臂紧贴体侧与背部平行,前臂下垂
。 C动作过程:手持铃,上臂贴身,固定肘部位置,持铃向后上方举起至臂伸直,再慢慢放
下还原。只有前臂上下活动。 D:训练要点:采用“孤立训练原则”,持铃至全臂伸直时,使肱三头肌彻底收缩,保持静止并默数1、2、3,然后再放下还原。
http://imgpcpopcom/upimg3/2005/11/17/0000199908gif
站姿双臂胸前屈肘下压
A、重点锻炼部位:肱三头肌和肘肌。B、开始位置:面对臂力训练机两脚分开站立,身体呈
挺胸收腹紧腰状,屈臂两手紧握阻力杠两端把柄,两手间距小于肩宽。肘关节紧贴体侧,C、
动作过程:吸气,小臂用力向下压撑阻力杠,使臂伸直,稍停2~3秒钟。然后呼气,缓慢还
原。重复练习。 D、训练要点:注意动作要舒展,时关节紧贴体侧,防止猛压或 压到中途未
能完成功作。身体不要前伸后仰借力。
http://imgpcpopcom/upimg3/2005/11/17/0000199911gif
肱二头肌的锻炼
俯坐弯举
A重点锻炼部位:肱二头肌 B开始位置:坐或俯立,上体稍向前倾,一手握哑铃下垂于一腿
内侧,另一手臂自然地屈肘,以手掌或肘部搁在一侧大腿上。 C动作过程:持铃慢慢屈肘向
上弯起至胸前,上臂不准移动,紧贴大腿内侧。 D训练要点:当持铃弯起时,腰背部不要放
松。当持铃弯起至胸前时,使肱二头肌尽量收紧,并保持静止3秒钟。然后,再慢慢放下。也
可以立姿进行。
http://imgpcpopcom/upimg3/2005/11/17/0000199937gif
杠铃弯举
A重点锻炼部位:主要是肱二头肌,其次是前臂肌。 B开始位置:自然站立,掌心向前,两
手间距与肩同宽,在整个动作过程中,两上臂始终贴于体侧,杠铃下垂在腿前。 C动作过程
: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由腿前向上成半圆状弯起至肩前。然后,慢慢地循原路放下至腿前。
D训练要点:当杠铃弯起时,上臂不准移动,在举杠铃的同时,使躯干稍微向后仰起会、 更
有效些。弯起至完全收缩后,杠铃再循原路放下。放下动作要慢些,当杠铃放下还原时,前臂要下垂伸直。每次试举必须做到完全伸展
http://imgpcpopcom/upimg3/2005/11/17/0000199941gif
坐姿斜托双臂反握弯举
A重点锻炼部位:主要健美肱二头肌等屈肘肌群B开始位置:身体骑坐在固定的凳上,上体
稍前倾,两臂伸直搁在斜板上,使腋窝卡在斜板的上沿,拳心向前,两手反握哑铃与肩同宽
。C动作过程:吸气,两臂以肘关节为轴用力弯举举至铃靠近锁骨,稍停2-3秒,然后呼气,
两臂放松还原,重复练习。 D训练要点:屈臂上举时上臂保持不动,伸臂时要缓慢且充分伸
直。做此动作时因受斜板的限制,不可能借用身体其它部位的力量,所以对肱二头肌的训练
效果显著。但对于初练健美的人,开始不宜做此动作,达到初级锻炼水平或具有初级训练水
平的人可做此练习。
http://imgpcpopcom/upimg3/2005/11/17/0000199944gif
站姿哑铃锤式弯举
A重点锻炼部位:主要健美肱肌和肱二头肌肌群。B开始位置:直立或坐姿,两手臂伸直自
然下垂,手握哑铃,虎口朝前。C动作过程:两上臂同时以肘为轴经体侧弯起带哑铃,上、
前臂用力收紧,稍停2-3秒,然后呼气,持铃缓慢放下还原至体侧,重复练习。D训练要点:
对握弯举时,两上臂固定不动,直腕握铃,不得借助上体摆动的惯性力。
http://imgpcpopcom/upimg3/2005/11/17/0000199950gif
站姿拉力器单臂反握弯举
A重点锻炼部位:主要健美肱二头肌和肱肌 B开始位置:自然站立,两脚间距和肩同宽,挺
胸收腹紧腰。右臂向下伸直置于体侧,掌心向前握住把柄一端。 C动作过程:吸气,屈肘慢
慢向上拉开拉力器置右手接近右肩部,稍停2-3秒钟,然后呼气,缓慢还原,重复做。 D训
练要点:上拉时,上体要保持平直,肘部不要前后摇动。
http://imgpcpopcom/upimg3/2005/11/17/0000199956gif
坐姿哑铃交替弯举
A重点锻炼部位:肱二头肌 B开始位置:正坐在凳的一端,两手各持哑铃,下垂体侧。 C
动作过程:把一手持铃弯起至肩前然后慢慢放下,同时另一手持铃 弯起两手交替做弯举。
D:训练要点:有些健美冠军喜欢在开始时掌心向下,弯起时,使手腕 向外转至肩前。放下时再转回还原,他们认为这样练更有效
http://imgpcpopcom/upimg3/2005/11/17/0000199959gif
胸部肌群的锻炼
杠铃仰卧推举
A重点锻炼部位:胸大肌、三角肌和肱三头肌。绝大多数的冠军健美运动员把仰握推举作为锻炼
上身最好的动作。
B开始位置:仰卧在平的卧推凳上,两脚平踏在地上。两手掌向上握住横杠,两手间距比肩稍为
宽些,两臂伸直支撑住杠铃位于胸的上部。
C动作过程:使两直臂向两侧张开,两臂慢慢弯屈,杠铃垂直落下,直至横杠接触到胸部(大约
接近乳头线上方)。然后向上推起至开设位置,重复坐。
D训练要点:不要把背和臀部拱起或憋气,这样会使肌肉失去控制,是危险的。
http://imgpcpopcom/upimg3/2005/11/17/0000199963gif
哑铃卧推
A重点锻炼部位:胸大肌、三角肌和肱三头肌。
B开始位置:仰卧在平的卧推凳上,两脚平踏在地上。两手掌向上伸直握住哑铃。
C动作过程:使两直臂向两侧张开,两臂慢慢弯屈,哑铃垂直落下,下降至最低处时,即做上推
动作,上推时呼气。然后向上推起至开设位置,重复坐。
D训练要点:不要把背和臀部拱起或憋气,这样会使肌肉失去控制,是危险的
http://imgpcpopcom/upimg3/2005/11/17/0000199967gif
双杠双臂屈伸
A、重点锻炼部位:主要是胸大肌下部,其次是肱三头肌和三角肌。
B、开始位置:双杆间距最好宽于肩,双手握杠成直臂支撑、挺胸、收腹,两腿伸直并拢放松呈
下垂状。
C、动作过程:呼气,屈肘弯臂,身体下降,直至两臂弯曲降低到最低位置时,头部应向前引,
两肘外展,使胸大肌充分拉长伸展。随即吸气,以胸大肌突然收缩力撑两臂,使身体上升直至两
臂完全伸直;当上臂超过杆水平位置时,臀部稍向后缩,躯干呈“低头含胸”的姿势。两臂伸直时,
胸大肌处于彻底收紧状态。重复练习。
D、训练要点:动作要缓慢进行,不要借身体的振摆助力完成动作;撑起时速度要快、挺胸、抬头、
收腹、不耸肩;为加大训练强度可在腰间负重练习。
http://imgpcpopcom/upimg3/2005/11/17/0000199971gif
上斜杠铃卧推
A重点锻炼部位:胸大肌上部,其次是三角肌前束和肱三头肌。
B开始位置:仰卧在上斜角度为35-45度的卧推凳上。
C动作过程:两手间距比肩稍为宽些,两臂伸直支撑住杠铃位于肩的上部。放下至胸部上方(接近
锁骨处)时吸气。当横杠一接触胸部时,即做上推动作,上推时呼气。
D训练要点:一般都采用较宽的握距,横杠放下在锁骨处,这种方法使胸部肌肉更用得上力
http://imgpcpopcom/upimg3/2005/11/17/0000199975gif
上斜哑铃卧推
A重点锻炼部位:胸大肌上部,其次是三角肌前束和肱三头肌。
B开始位置:仰卧在上斜角度为35-45度的卧推凳上。
C动作过程:两臂伸直持哑铃位于肩的上部。放下至胸部上方(接近锁骨处)时吸气。下降至最低
处时,即做上推动作,上推时呼气。
D训练要点:练习过程将主要力量集中在胸大肌上,使胸肌始终处于紧张状态。肱三头肌作为次要
的补充力量。
http://imgpcpopcom/upimg3/2005/11/17/0000199978gif
平卧哑铃飞鸟
A重点锻炼部位:胸大肌和三角肌。
B开始位置:仰卧在平的卧推凳上,两手各持哑铃,掌心相对,推起至两臂伸直,支撑在胸部上方。
C动作过程:两手持哑铃平行地向两侧落下,手肘稍微弯屈,哑铃落下至感到胸部两侧肌肉有充分
的拉伸感,并使上臂落下至低于肩部水平线。当哑铃落下时,要深深吸气。持铃循原路举起回原位
时呼气。
D训练要点:如果哑铃向两侧落下时,两臂如呈伸直状态,胸部肌肉便很难得到拉伸和肌肉收缩的
感觉。
http://imgpcpopcom/upimg3/2005/11/17/0000199983gif
上斜哑铃飞鸟
A重点锻炼部位:上胸和三角肌。
B开始位置:仰卧在斜的卧推凳上,两手各持哑铃,掌心相对,推起至两臂伸直。
C动作过程:两手持哑铃平行地向两侧落下,手肘稍微弯屈,哑铃落下至感到胸部两侧肌肉有充分
的拉伸感。当哑铃落下时,要深深吸气。持铃循原路举起回原位时呼气。
D训练要点:如果哑铃向两侧落下时,两臂如呈伸直状态,胸部肌肉便很难得到拉伸和肌肉收缩的
感觉。
http://imgpcpopcom/upimg3/2005/11/17/0000199984gif
站姿双臂侧下拉夹胸
A、重点锻炼部位:主要健美胸大肌和三角肌。握把相碰的位置高,健美的是上胸部;握把的位置
在中部或下部,健美的是中胸部或下胸部肌群。
B、开始位置:两脚开立,与肩同宽,身体站在拉力器的下方,两臂侧上举,肘关节稍微弯曲,两
手心向下分别握住拉力器的各一端把柄。重心方向应该由上向下成45度角。(不小于30度角)。
C、动作过程:吸气,上体稍前倾,两臂由上往下斜线用力夹至胸前呈交叉状,直至两拉力器把柄
相碰。稍停2-4秒,然后再呼气,缓慢还原。重复练习。
D、训练要点:上体始终保持稍前倾,不准前后摆动助力;要充分伸展胸肌,动作需缓慢而有节奏
地进行;完成动作时两臂均衡用力,防止猛拉或突然性还原动作。
http://imgpcpopcom/upimg3/2005/11/17/0000199989gif
坐姿屈臂夹胸
A、重点锻炼部位:胸大肌和肩部三角肌群
B、开始位置:坐在蝴蝶训练器固定椅上,收腹、挺胸、紧腰,上身直立,两小臂放在小臂阻力器
的护垫上,小臂与地面保持垂直,上臂与地面平行。
C、动作过程:吸气,两臂同时用力向中间夹胸,使两个相分离的阻力器尽可能触到一起,稍停2-3
秒,然后呼气,缓慢还原。
D、训练要点:注意动作完成要圆滑、从容,防止突然性猛夹动作。
http://wwwwei-longcom/images/Js/200569111344gif
肩部肌群的锻炼
立正推举
A.重点锻炼部位:主要是三角肌和肱三头肌,其次是胸大肌,斜方肌和背部。B.开始位置
:两手握住横杠,间距与肩同宽,把杠铃提起至肩上,掌心向上。C、动作过程:把杠铃贴脸
向上推起至两臂伸直在头顶上方。然后,慢慢循原路放下至肩上。再重复做。D、训练要点:
上推时,上体不要后仰。最好是在腰围上束上举重护腰皮带来练。另外不要在推举时憋住气
。
http://imgpcpopcom/upimg3/2005/11/17/0000199990gif
哑铃推举
A重点锻炼部位:这个动作是锻炼躯干上部的大肌肉群。例如:三角肌、斜方肌、上胸肌、
肱三头肌、和上背肌群。 B开始位置:双手持铃握于头部两侧 C动作过程:两手垂直方向
把哑铃推起至两臂伸直。然后再慢慢放下至起始位置。D训练要点:哑铃握法比杠铃有很大
的自由度。
http://i49photobucketcom/albums/f289/hhh1988/8BtU_j8gif
颈后推举
A重点锻炼部位:这个动作是锻炼躯干上部的大肌肉群。例如:三角肌、斜方肌、上胸肌、
肱三头肌、和上背肌群。 B开始位置:把横杆置于颈后肩上。 C动作过程:两手握距比肩
稍宽,把杠铃推起至两臂伸直。然后再慢慢放下至颈后肩上。D训练要点:如果定期改变两
手间的握距,就可锻炼到不同的部位的肌肉。宽握对锻炼三角肌较有利,窄握则集中锻炼肱
三头肌。
http://imgpcpopcom/upimg3/2005/11/17/0000199995gif
俯立侧平举
A.重点锻炼部位:三角肌后束和上背肌群。B.开始位置:两脚分开站立同肩宽,两手掌心
相对持哑铃,上体向前屈体至与地面平行,两腿稍屈,使下背部没有拉紧感。C.动作过程:
两手持铃向两侧举起,直至上臂与背部平行(或略为超过),稍停,然后放下哑铃还原。重
复做。D.训练要点:如果在持铃向两侧举起时,使肘和腕部稍微弯屈,你会感到能使三角肌
群获到更好的收缩。在整个动作过程中,思想要集中在收缩的肌肉群上。
http://imgpcpopcom/upimg3/2005/11/17/0000199997gif
侧平举
A.重点锻炼部位:三角肌外侧中束部位。B.开始位置:自然站立,两手各持哑铃下垂体前
,两肘部稍弯屈,拳眼向前。C.动作过程:两手持铃同时向两侧举起,直到举起至与头部齐
高位置。然后,慢慢地循原路落下回原位,再重复做。D.训练要点:在持铃提起和放下过程
中,使肘和腕部始终稍微弯屈,对三角肌的收缩更为有效。当哑铃向两侧提起时,同时使手
腕向上转起至比大姆指稍高些,直到提起至 最高位置。哑铃落下时,手腕再转回。
http://imgpcpopcom/upimg3/2005/11/17/0000200000gif
立正划船
A.重点锻炼部位:三角肌和斜方肌,其次是肱二头肌和前臂。B.开始位置:自然站立,手
背向前握住横杠中间,间距6英时,两臂下垂腿前。C.动作过程:持铃慢慢贴身提起,两肘
上提始终处于握手上方.直到上拉至接近颈前水平位,稍停。然后,循原路慢慢贴身放下至
下垂于腿前。重复做。D.训练要点:每次放下杠铃要慢些,上提时要比放下时还要慢些,这
样训练效果会更好。
http://imgpcpopcom/upimg3/2005/11/17/0000200002gif
前平举”用哑铃或杠铃
A.重点锻炼部位:上胸部和三角肌前束。B.开始位置,自然站立,两手各持亚铃或持杠铃
下垂于腿前。C.动作过程:把哑铃或杠铃向前上方举起(肘部稍屈),直至与视线平行高度
。然后,慢慢放下还原,重复做。D.训练要点:如果采用哑铃时,以拳眼向前,持铃于体前
上举。这种方法是单独集中锻炼三角肌前束。
http://imgpcpopcom/upimg3/2005/11/17/0000200003gif
耸肩
A重点锻炼部位:肩侧斜方肌、颈肌和上背肌群。B开始位置:自然站立,两手背向前,持
杠铃或哑铃,下垂在腿前。C动作过程:两肩同时向上耸起,使肩峰尽量触及耳朵,然后在这
个顶点位置上慢慢地使两肩向后转,再慢慢由后向下转至两臂下垂的原位。重复做。在耸肩
过程中,不要曲肘。D:训练要点:如果你使手腕稍屈,并使两肘尖向外转,这对肩侧斜方肌的收缩效果更有效些
http://imgpcpopcom/upimg3/2005/11/17/0000200005gif
绳索俯立侧平举
A.重点锻炼部位:三角肌后束和上背肌群。B.开始位置:两脚分开站立同肩宽,两手掌心
相对握住拉力器把柄,上体向前屈体至与地面平行,两腿稍屈,使下背部没有拉紧感。C.动
作过程:两手持柄向两侧举起,直至上臂与背部平行(或略为超过),稍停,然后放下把柄
还原。重复做。D.训练要点:因拉力器的阻力在动作过程中始终存在,所以对三角肌的刺激
很明显。
http://imgpcpopcom/upimg3/2005/11/17/0000200012gif
绳索侧平举
A.重点锻炼部位:三角肌外侧中束部位。B.开始位置:自然站立,单手持把柄下垂体前,
两肘部稍弯屈,拳眼向前。C.动作过程:两手持柄同时向两侧举起,直到举起至与头部齐高
位置。然后,慢慢地循原路落下回原位,再重复做。D.训练要点:因拉力器的阻力在动作过
程中始终存在,所以对三角肌的刺激很明显。
http://imgpcpopcom/upimg3/2005/11/17/0000200013gif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