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女性乳房的位置、形态、结构特点、淋巴引流其及临床意义。
2、胸前壁诸肌的名称、位置、形态、起止、神经支配及功能,肋间隙的构成及层次关系,肋间肌的名称、位置、结构特点、起止、神经支配及功能,胸内筋膜的配布,胸廓内动脉的行程及临床意义。
3、背部诸肌的名称、位置、形态、起止、神经支配及作用。 1观察胸膜的形态,胸膜腔的构成及解剖特点,胸膜顶及各胸膜窦的位置及临床意义。
2肺根的组成及各管道的排列关系。气管、主支气管、肺叶支气管的位置、形态、结构及功能。
3肺的位置、形态、分叶以及与肺内支气管的关系,肺段支气管的名称和走行,支气管肺段的形态,结构及临床意义。 1、纵隔的境界、分布、内容及毗邻关系。
2、上纵隔:胸腺,上腔静脉及其属支的关系,主动脉弓及三大分支的毗邻关系,迷走神经、气管、食管和胸导管的排列关系,动脉韧带与左喉返神经的关系。
3、下纵隔:心包的组成,心包斜窦及横窦的位置与临床意义。心包各大血管的形态,心脏的位置和外形,心的各腔及心壁的构造,心静脉的名称和走行,左、右冠状动脉的行程、分支和分布,主动脉起始部位的解剖特点。心脏、食管、胸主动脉、胸导管的毗邻关系及其临床意义,奇静脉、半奇静脉的行程以及与食管静脉间的关系。
胸部的横断面解剖——第7颈椎棘突和两侧肩关节上缘的连线,为颈胸分界线。由于肋骨向前下方倾斜,所以胸骨上缘的位置,低于第7颈椎棘突。颈胸分界面是一个向前下方倾斜的面,而胸部横断面为水平切面,所以在胸部上位水平断面的前半部有颈部的内容。 胸部横断面,以胸骨角为标准断面,以10mm层厚向上、下断层,胸部横断面男性一般有18层左右,女性15层左右。
3.第1横断面或称颈根部的横断面,该断面两侧的肩关节已剖开。断面中央为第7颈椎椎体。该断面可分四部分:椎体前部、椎体侧部、椎体后部和肩胛区。
(1)椎体前部:该部以气管为中心。在气管两侧有甲状腺侧叶的剖面,呈三角形。甲状腺侧叶的外侧有颈动脉鞘的断面,包绕颈总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在气管及甲 状腺侧叶前方有4块肌肉:
①胸骨甲状肌:仅位于甲状腺侧叶的前方。
②胸骨舌骨肌:位于胸骨甲状肌前方,在该肌前方有皮下组织及皮肤。
③肩胛舌骨肌:该肌位于胸骨甲状肌前方外侧,亦覆在甲状腺侧叶的前外方。
④胸锁乳突肌:位于胸骨舌骨肌和肩胛舌骨肌前外方,肌腹断面为长椭圆形,位于皮下。 气管后方有食管,为一个扁的肌性管,紧贴于气管膜部的后方。
(2)椎体侧部:椎体前外方有颈长肌,该肌后外方有椎动脉。在颈长肌外侧有一较大的肌肉断面为前斜角肌,其后方有中、后斜角肌断面。在前中斜角肌之间为斜角肌间隙,内有白色的臂丛神经断面。
(3)椎体后部:有椎管、椎板、棘突和横突。椎管内有脊髓及其被膜。在横突与棘突之间有竖脊肌,横突外侧接第1肋骨。在坚脊肌后方,棘突末端两侧有横行的菱形肌,其外侧端有前后方向较宽的肌束为肩胛提肌及其外侧的前锯肌。菱形肌后方为横分的斜方肌。
(4)肩胛区:肩关节已剖开,关节腔已显露,在肱骨头前方有肱二头肌长头腱,外侧有三角肌包统,内侧有肩胛骨的喙突,关节盂及肩胛冈。在肩胛冈前方有冈上肌,后方有冈下肌,内侧有斜方肌。在喙突内侧有一近三角形骨的断面,为锁骨,与其相连的肌肉为三角肌。 前锯肌、冈上肌、锁骨及喙突围成一个三角形的区域,为腋窝顶。内有臂丛、腋血管的分支及脂肪组织。锁骨断面内侧的血管断面为颈外静脉。
胸部的冠状断面——胸部冠状断面,以腋中线平面为标准平面,以2cm层厚向前、向后断层。
4.第1冠状断面该断面分纵隔区和两侧胸腔及胸壁。
(1)纵隔区:为中纵隔的冠状断面,右心室已切开,在心脏周围有心包及心包腔。右心室及左心室位于膈肌中心腱上面,与膈下的肝左叶相对。
(2)胸腔及胸壁:心脏右侧为右肺,占据右侧胸腔。在该剖面上,可见右肺上叶、中叶。右肺水平裂已显示。右肺上叶与左肺上叶在中线处相邻,仅隔薄层的纵隔胸膜。左肺上叶的舌叶与心包相邻。左肺下叶没有显露。两例胸壁由第2~9肋骨断面及肋间肌构成。第2肋软骨与胸骨柄下缘相对,在胸壁外前方有胸大肌。
胸部的矢状断面——胸部矢状断面以正中矢状面为标准平面,以层厚2cm,向左右两侧断层。自左向右逐层描述每一个断面内的结构。
5.第1矢状断面该断面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胸腔及胸壁,另一部分为肩胛区。
(1)胸腔及胸壁:胸腔内有左肺上叶和下叶,左肺上叶位于前上方,呈梯形;左肺下叶位于后下方,呈三角形,位于膈肌之上,与脾及胃的贲门部相对应。上、下叶之间有斜裂分隔。 胸壁由第3~11肋骨及肋间肌构成。胸壁前方有胸大肌和胸小肌,胸壁后方有前锯肌。
(2)肩胛区:肩胛骨位于该区中央,肩胛骨前方有肩胛下肌,肩胛骨后方有向后上突起的肩胛冈。冈上窝内有冈上肌,其浅面有斜方肌及锁骨的断面;同下窝内有冈下肌、小圆肌和大圆肌等。冈下肌浅面有部分三角肌断面。肩胛骨下缘与第3~9肋之间,有呈放射状定行的前锯肌剖面,其后方有肩胛下肌、肩胛骨及背阔肌。 腋窝位于肩胛下肌、胸大肌和胸小肌以及第3肋骨之间,以诸结构围成尖向上的三角形腔隙,上部有腋动脉及其周围的臂丛断面,腋静脉位于二者的下方,其余部分有脂肪及淋巴结等。三角肌与胸大肌之间有一沟,为三角肌胸大肌间沟,内有头静脉及脂肪。 sternal angle:是胸部重要的骨性标志。
1、该角两侧平接第二肋。
2、向后平第四胸椎下缘,该平面为:
3、上下纵隔的分界线。
4、主动脉各段的分界线。
5、气管分叉和食管第二狭窄处。
6、胸导管由脊柱右前移向其左前处。
何为瑜伽调息法
呼吸在瑜伽当中是连接心与身的桥梁,在平常运动中饱满的呼吸能帯给我们更强大的能量。而生活中控制好呼吸的人,就能够控制好情绪。那今日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瑜伽调息法
对于什么是瑜伽调息法,书中是这样定义的:“调息法即是有意识地延长吸气,屏息和呼气。吸气时以呼吸的方式接受原初能量,屏息时品尝这能量。呼气时所有思想和情绪随着呼气被清空。当肺是空的,个体的能量将归顺于原初能量。练习瑜伽调息法,培养我们稳定的心意,强大的意志力和全面的判断力。
而关于瑜伽调息法,我们也可以说是瑜伽八支分法里的其中一支,是紧随瑜伽体式之后的修习。其梵文是pranayama,这里的 prana的解释为生命之气,yama的含义为控制。故 pranayama的意思是“生命之气的控制“,这样解释周息法对干普通人来说太过玄妙,但它也可以简单解释为是一种气息的运动。
那又是为什么要进行调息法的练习呢这里我想引用《哈他瑜伽之光》这本书中的一句话:“呼吸在,生命就在。呼吸停止,生命也就结束了。所以,请调理你的呼吸。”一句多么简洁明了的话语,道出了调息的意义所在。
无论是瑜伽典籍文献,还是古代包含现代所有瑜伽修行者的实践都证明了一个事实:呼吸控制是控制心意波动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呼吸控制不仅仅是指深呼吸或者是体育锻炼中的呼吸练习,瑜伽调息法比他们都要深入的多。尤其是最近几十年,西方的医学开始承认呼吸疗法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呼吸的练习和深入有促进健康和提升精神的功效。
在瑜伽中,有各种各样的调息法去值得我们学习和练习,例如像乌伽依呼吸,清凉调息,圣光调息,清理经络调息等等。而后面我们也会专门去讲解一下乌伽依呼吸的第一阶段,去通过基础的呼吸练习,感受我们身心的変化。
按照古老的印度哲学的指导,生命不仅仅是尘土归于尘土的过程,更是从气到气的过程。正如通过火,物质被转化为光和热,我们又从光热中获得了生命和力量。而瑜伽本身有连接和转化的含义,通过这些,我们要开始学会尊重不曾重视的空气,水和光,没有他们,生命无法存活,地球也无法运转。
所以,瑜伽调息法是气的流动,呼吸的转化,也是万物之间的连接。现在,请带着专注,信心,记忆力,勇气和不间断地觉知来进行调息法的练习,这五种练习会帮助我们向瑜伽调息法的道路迈进。
调息法和呼吸系统的关系
根据哈他瑜伽之光的说法:先扎实的进行体式练习,并且能够控制感官之后,瑜伽修习者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调息法,并且要适量地吃有营养的食物。呼吸的紊乱会导致意识的波动,为了达到意识稳定,练习者需要调理呼吸。只要呼吸在,生命就在,呼吸停止,生命也就结束了。所以,调理你的呼吸。
这段话的意思显而易见在强调呼吸的重要性,就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我们同样离不开呼吸。那练习瑜伽调息法又有什么作用实践告诉我们,正确的练习调息法,可以增强习练者的肺功能,也有调节人们的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等功效。
除此之外,练习调息法还有助于清洁人体的经络,即在人体精微层面的能量流通管道。我们人体大约有72000条经络,而大部分源于心脏和肚脐区域。正确习练调息法有助于维护经络的健康状态,持续练习还能够改变习练者的心态。
原因在于,调息法从骨盆区域开始,通过放松横隔,脸部肌肉也随之放松。人体的感觉器官也就是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的紧张感便消除了。习练者的大脑因而放松安静下来,获得专注力镇定与安宁。
调息法的目标是使得呼吸系统处于最佳状态,循环系统也能够得到改善。如果循环系统不好,消化器官,排泄器官就都会有问题,疾病就来了。呼吸系统是通向身体,心意,灵性净化过程的大门。而调息法就是这扇大门的钥匙。
按照解剖学人体的呼吸系统构造来讲,我们的呼吸系统是由鼻腔,咽部,喉咙,气管,支气管,双肺构成。而人体所需的大部分能量都是由氧气和葡萄糖所提供的,通过改变呼吸的深度,长度与质量,可以使我们呼吸更有效率。
按照人体肌肉构造原理来说,我们呼吸时启用的一些肌肉,例如斜角肌、背阔肌、肋间肌、竖脊肌等等,这些肌肉都可以通过调息法来训练和改善。呼吸的深度越是深入,所启用的呼吸肌群越多。优秀的运动员和登山者们通过对呼吸的努力训练,能获得比常人更强大的肌耐力和肺活量。
所以,对人体呼吸系统的了解和瑜伽调息法实践的相结合,可以让我们拥有更健康优质的生活,与身边人更好的连接。
生活中的四类呼吸
一般情况下,肺每分钟扩张16~18次,通过吸入新鲜的空气,排出含有二氧化碳的废气,完成呼吸在人体内的交换过程。一个呼吸回合包含三个部分:分别是吸气,呼气和屏息。吸气是肺部充满新鲜空气的过程,呼气是胸腔下沉排出废气,清空肺部。屏息是吸气后或呼气后的停顿。这三个阶段构成一个呼吸的回合。除此之外我们还要了解到肺在身体当中的位置,也就是说,肺的上端抵达锁骨,而下端延伸到腹腔。
通过肺在身体中所在位置的理解,呼吸还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叫做高位呼吸或者锁骨呼吸。主要是由颈部肌肉带动的,呼吸的时候锁骨会延展和收缩,上提和下沉。这种呼吸主要是在上肺进行的气体交换。下面我们可以尝试感受在吸气时肩膀的上提或锁骨的延展,呼气时肩膀的下沉或锁骨的内收,保持两到三组; 第二类呼吸叫做中位呼吸或肋间呼吸。具体表现为在吸气时肋间肌的启动,带动肋骨的扩张和收缩的运动,同时胸腔也会跟着起伏。这种呼吸模式只有中肺部被激活。我们可以尝试用双手放在肋骨的两侧侧,感受在吸气时肋骨的扩张,呼气时肋骨的收缩保持两到三组呼吸。
第三类呼吸叫做低位呼吸或横膈膜呼吸,具体表现在吸气时腹部的扩张和呼气时腹部的收缩。这种呼吸模式会把呼吸带到下肺部,而上肺和中肺参与较少。下面我们可以尝试把手放在腹部,感受在吸气时腹部的扩张,呼气时腹部的收缩。在这里可以继续保持两到三组呼吸。 第四类呼吸我们称之为完全呼吸或调息中的呼吸,也就是说在吸气时整个肺部的区域都被调动扩张。呼气时整个肺部回到原来的状态,这样的呼吸方式可以发挥我们最大的呼吸能力。但一般情况下,没有练习段时间,是很难启动整个肺部的。我们可以尝试下,吸气感受整个肺部都被溦活扩张了,呼气整个肺部都在收缩。可以保持两到三组呼吸感受一下。
这四种类别的呼吸在任何时候都能够练习与学习。无论你属于哪一种类别的呼吸,都是正常的。这四种呼吸没有好坏的差别,只是因为呼吸习惯不同而导致呼吸送达肺部的位置不一样。
所以,希望各位了解了这四类呼吸之后,顺便观察下身边的朋友或家人,他们是怎样的呼吸,顺便也给他们普及一下,我们所学的四类呼吸。让瑜伽真正影响我们的生活。
呼吸与饮食有什么关系
《哈他瑜伽之光》认为练习瑜伽调息法时,习练者要吃用牛奶和酥油烹调的磨碎的稻米。当调息法练习的较好了,他才可以选择适合自己并且适合调息练习的食物。那如果完全按照书中所说,在没有牛奶和稻米的情况下,就不能练习调息法了吗其实,在调息法的练习中,对食物的选择也并非一定要按照书中所说的那样。其实只要食物卫生可口,满足身体需要,而非感官需要。
食物大体分为三种性质:悦性,变性和惰性。悦性的食物令人快乐,健康长寿;变性的食物令人兴奋;惰性的食物则导致疾病。如果你为了身体健康,可以多吃悦性食物,少吃变性食物,尽量不吃惰性食物;但如果为了灵性的进步,变性食物和惰性食物则都要避免。
另外,吃这两种类别的食物还会导致意识昏沉。而在调息法的练习中,悦性食物可以保持我们身心愉快。当身体内的毒素少,五脏六腑都感觉到轻盈时,调息也会变得自然而专注。食物确实会影响人的性格,同样的,练习瑜伽调息法会切实的改变练习者的饮食习惯。如果悦性食物被心里躁动不安,或充满仇恨的人所食用,那食物仍然是变性或惰性的。反之,具有高尚品格的人,则不受食物类型本身所影响,哪怕食物是惰性的。真正重要的是吃下食物的人的心态。不过,悦性食物仍然会帮助调息时保持心灵纯洁,头脑清晰。
在调息的过程中,除了要吃悦性食物以外,还要避免吃过多或滥用食物。按照典籍所指示,习练者要用固态食物填满胃的一半,另外的四分之一填上液态食物,留下四分之一的空间让空气自由流动。还有,当我们情绪不安的时候,不要进食,也不要进行调息的练习。带着好的心情用餐,任何食物都是悦性的。调息时还要尽量避免随意的进食。
当我们知道了有节制和吃有营养的食物对进行调息法是不可或缺的,如果你要进行调息法的练习,首先要控制饮食。
练习瑜伽调息法有哪些好处
我们知道,安全有效的练习体式,可以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包括头、躯干和四肢。体式对躯干产生的作用,正如调息法使双肺有节奏的扩张和收缩。瑜伽调息法的练习促进肾脏、脾、胃、大肠、小肠等其他器官的血液循环,同时也影响到躯干和皮肤。
呼吸的质量与二氧化碳的排出直接相关,双肺要时刻保持洁净。而瑜伽调息法可以帮助双肺保持洁浄,提高新鲜的血液流量。
肝脏的作用在于排除或者分解体内的毒素,而肾脏制造尿液。调息法不但会加强肝脏的机能,还能使肾脏处于正确的位置。进行调息法练习时,我们会运用到腹部和背部的肌肉,这样的运用就像内在的按摩样。会刺激到这些腹部器官,并保持脏腑器官健康充满活力。
调息时有节奏的使用这些肌肉,还能够加强大小肠的蠕动,促进肠内循环,从而帮助肠道吸收食物的营养,排出废物。而脾脏的血液循环和淋巴排毒,调息法也可以一同刺激到。
根据瑜伽典籍指示,有规律的练习调息法能预防甚至治煎疾病。并使得血液纯浄,神经和大脑,心脏和脊髓也得到净化和调整,从而保障其有效的发挥功能。
但是,不当的练习会导致哮喘、咳嗽、高血压、心脏、耳朵和眼睛疼痛、舌头干燥及支气管硬化。调息法净化经络,中和引起疲倦的乳酸,使人怏速恢复精力。调息法提升消化,精力,生命力,感知力和记忆力。它另心摆脱对身体的执着,使智性更加敏锐。
每日练习调息法,使得意识变得完美,练习者还会脱离对死亡的恐惧。当练习者到达安详宁静的境界,他的心就一直处于当下的状态,而不是在过去,或者未来。调息法就像风一样,祛除身体当中的灰尘和不洁之物。调息法也如火一般,净化各个器官,心意和自我。也只有当我们真正了解了调息法的益处,我们才会分享并让更多人受益。
调息时需要注意什么
首先,在进行调息法时,应该总是用鼻腔呼吸,除了部分情况下(例如感冒或者需要用到嘴巴呼吸的调息法)。其次,地点的选择也很重要,在进行调息法时,一定要选择干净,通风和僻静的地点。因为噪声会打扰到我们,有可能还会让我们烦躁不安甚至愤怒。干净的环境有助于身心舒畅放松,而通风的地方空气质量会比较好;
然后是时间的选择,根据瑜伽文献,我们应当在清晨、中午、傍晚、午夜这四个时间段去练习调息法,每次做80轮。但是放到如今的社会当中,我们是很难做到的。所以,我们可以尝试每天从15分钟的调息开始,然后再慢慢增加时间。最佳的练习时间可以放在清晨,因为那时很少有打扰,而且空气清新。实在不行,尝试晚间去练习,也可以有帮助放松,睡眠的效果。
而关于调息的姿势,我们可以选择至善坐、吉祥坐、单莲花坐、英雄坐、束脚式和莲花坐。如果您不明白以上的这些瑜伽姿势,可以咨询你的瑜伽老师,或者看看《瑜伽之光》里有关坐姿体式的详细介绍。其实,任何能让背部脊柱保持垂直地板的姿势,都可以进行调息法的练习。
以上的准备工作做完之后,我们需要不断练习调息法以去除太多的欲望,这样我们的学习和练习才会进入到更高的层面。在体式练习完成后,不要马上去进行调息法,并且先精通吸气呼气和屏息等长的均衡调息法,再进行吸气呼气和屏息比例不同的非均衡调息法。同时,当身体不适,情绪不安时,不要进行调息法。一定要先调整好身心状态,再开始调息法的练习;一旦在调息法时感觉到沉重和紧绷,那就不要再进行调息法了。错误的练习会使得肌肉紧绷,身心涣散,甚至会带来疾病。可以试试明天再继续进行。而恰当的习练调息法,疾病会消失,身心会和谐,还会感觉到幸福和安稳。
如何进行乌加依呼吸
首先,乌加依呼吸法在瑜伽课堂中是经常听到老师提到的呼吸法。所以在体式练习中可以使用乌加依呼吸,单独练习乌加依呼吸也完全没有问题。“乌加依”包含两种含义,其一,是向上或扩展; 其二,还有征服和成功的意思。
在乌加依调息法当中,肺部被充满,胸腔像强大的征服者一样挺起。所有调息法都从呼气开始,吸气结束。我们必须呼掉肺里所有的气体,才能开始进行练习。然后在结束的时候以一个自然的吸气完成。乌加依调息法的吸气为“嘶”的声音,呼气则发“嗬”字音,请各位听一下这样呼吸的声音(演示两次乌加依呼吸的声音)
乌加依呼吸的第一阶段,全部采用自然呼吸的状态来调息,不用刻意吸气或者呼气,呼吸均匀,自然就可以。首先,我们要准备一块抱枕或者叠起来的毛毯身体采用挺尸式的方式,将躯干和头部躺在抱枕或者叠起来的毛毯上。轻轻的闭上双眼,如果需要的话,可以用瑜伽伸展带对折来覆盖眼球。然后正常的呼吸,并有意识地观察呼吸的流动。在吸气时,感觉到双肺的饱满扩张,胸部打开扩展向外。静静呼气,感觉肺部的浊气,废气呼出来,胸腔肋骨两侧自然下沉。继续保持自然吸气,自然呼气,我们持续这样的呼吸大概10分钟的时间,请保持轻闭双眼,意识专注在呼吸上。
当我们完成乌加依呼吸第一阶段时,感觉到很疲惫或者紧张,请平躺下来进入挺尸式放松。若没有任何不适,觉得双肺柔软,神清气爽,我们接下来就进入乌加依呼吸的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需要保持第一阶段自然的吸气,并学会深呼气。首先保持第一阶段的状态,眼球放松,双耳警觉。我们以一次呼气开始,感觉到肺部的空气排空接下来,自然地吸气。随后,慢慢的,深深地呼气,直到感觉呼气,肺呼干净。好,请继续保持这样的自然吸气,深深呼气的方式,维持10分钟,然后进入挺尸式放松。
按照这两个阶段的方式持续进行练习,若感觉到神经放松舒绶,大脑安静稳定,证明你已经成功找到乌加依呼吸的方法了。希望我们持续精进,关注呼吸,找到真正的自己。经常练习乌加依呼吸可以帮助我们扩展双肺,提升我们的精神和能量。而生理期则要避免练习收束法和乌加依呼吸。
间断调息法练习
间断调息法的梵文名称为“ Viloma Pranayama'”,直译过来就是“与自然事物相反的呼吸控制法”。因为,在间断调息法中,吸气或呼气是不连续的,而是被短暂的停顿打断。例如,一个完整的吸气15秒,那么间断调息法在每三秒就会停顿一次,使一个吸气的长度延长到25到30秒。同样地,呼气也被停顿打断,延长到25到30秒。下面我们来学习ー下间断调息法的第一阶段。
首先,请静静的仰卧几分钟,方式是给身体下方垫毛毯或者抱枕。然后先进入乌加依呼吸的第二阶段保持几分钟;接下来,请开始做间断的吸气。吸气三秒然后停顿,屏住气息两到三秒,然后再吸气相同的时间。停顿时,保持横膈膜的上提不动。继续吸气,不要放松横膈膜的吸,然后停顿。请持续这种方式,直到吸气吸不动,整个肺部感觉被充满。这个过程中间可能会有4到5次停顿,如果吸气途中感觉到紧张不适,或者恶心,请停止练习,进行挺尸式放松。现在,请绶慢,深深地呼气,就像乌加依呼吸第二阶段一样,放松横隔。上面的间断吸和呼为一个回合,重复这样的练习7到8分钟,如果没有疲惫,可以再做久一点的时间。之后放松之前,做几次常规的呼吸,再结束练习。
间断调息法的第二阶段为自然吸气让双肺饱满,但不要过度用力。然后呼气时按照第一阶段吸气停顿的方式,进行呼气停顿的练习,那我们在这里就不再赘述。这一阶段同样适合初学者,也适合疲惫,紧张,高血压的人群进行练习。若练习结束后,感觉到身体安静、轻盈,我们就获得了这个调息法的基本功效。
对于初学者来说请先练习好今天所介绍的前两个阶段,后面的阶段想了解请参考艾杨格大师的著作《调息之光》,本书有非常详细的讲解各种调息法以及关于调息的学问。
如何在挺尸式中应用调息法
Savasana中的Sava意为尸体, Asana为姿势的意思。所以挺尸式告诉我们,要像一具尸体一样,静止不动。同时,静止不动也意味着完全的放松,放松则意味着修复。挺尸式不是睡觉的意思,它是有觉知的放松,需要你专注并意识放空。这样的体验是瑜伽体式当中最难的,但也是做好了令人精神焕发,回报最高的姿势。
在开始阶段,身体无法放松,呼吸也不均匀,脑海当中也会想其他的事情。而在正确的挺尸式中,身体呼吸、头脑都是统一协调的,这种状态是通过控制身体,心意达到的。所以首先,我们要学会控制身体,获得身体的安静,然后开始关注呼吸的平稳移动。接下来,才是大脑的沉寂。三个阶段依次体会和进行,挺尸式就带来了完美的幸福体验。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挺尸式的具体做法。在练习之前,请取掉阻碍身体放松的头辔响、眼镜、助听器或其他物品。虽然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挺尸式的练习但最好在清净的时候练习。
请先屈膝坐在瑜伽垫或者毛毯的正中位置,然后双手抱膝,慢慢的收腹弓背躺下来,确保身体躺在垫子的中央。然后臀部稍稍离开,用双手把臀肌推向远离腰部的方向。为了确保身体中正,可以双手抱头,让头抬离垫面,再次检查身体没有歪掉。
其次调整肩胛骨,双臂屈肘90度,手肘推地,让肩胛骨内收并远离耳朵,放下手臂,双臂自然向两侧分开,掌心朝上,双腿依次向前伸展,脚趾向外。
现在,我们进入挺尸式,眼晴要轻柔的闭上,保持眼皮放松和眼球下沉。耳朵去观察调息法呼吸的状态,
当出现思想的波动,呼吸也会有波动,所以停止波动,让心安静下来。耳朵也放松下来。请让舌根放松,嘴唇放松,牙齿也彼此远离。接下来,全身的肌肉放松,皮肤毛孔得到修复,神经获得休息。
呼吸应当是自主地流动,如果你是初学者,那么呼吸应当是深长锾慢的,直到觉察到宁静的状态再保持自然地呼吸。自然吸气和深长呼气可以舒缓神经和心意,所以请保持这样的呼吸,而深吸气有可能会使你身体变得僵硬和紧绷。
现在去想象,吸气时,仿佛海水涌向岸边,呼气时海水退去。呼吸,放松。。。。。。
接下来我们要从挺尸式当中退出,请将双手依次放在腹部,然后吸气时双臂举过头顶。伸一个大大的懒腰,接下来,转身为右侧卧,屈双膝靠向胸口些。头枕在右大臂的内侧,自然呼吸,随下一次呼气慢慢地推坐起身体,我们就完成了挺尸式的练习。
每天都慢跑10公里的人,真的会一直保持特别好的身材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那就我们来探讨一下每天都坚持慢跑,对保持身材有哪些好处吧!
好处一:慢跑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体内新陈代谢,促进减脂
慢跑是一项有氧运动,对我们人身体的健康有很大的好处,慢跑不仅可以增强我们的肺部和呼吸系统,增加肺活量,还可以有效促进人身体的血液循环,更能够改善人体内的新陈代谢,有助于我们对摄取的食物进行消化,进而得到最终的目的——减脂。
好处二:全身塑形,改善体态
慢跑对于某些想减肥的人来说是最有效的运动,每天都坚持慢跑10公里,一个月后,身体形态会有很明显的改观。慢跑这项运动对于全身来说都可以塑形,不管是腹部、腰部还是臀部都能在体态上得到很好的改观,而且慢跑还可以锻炼小腿的肌肉。如果是男生来说,就能得到很结实的小腿肌肉,而对于女孩子来说,慢跑以后还是需要做一些拉伸和按摩小腿,防止小腿变粗。
当然了,天天慢跑十公里的人身材能那么好的原因,还有一点就是因为自律。
我想每个人身边都会有一些身材特别好的朋友吧!那你知道她们每天保持身材的秘诀是什么吗,有的人天生就是易瘦体质,她们无论吃多少都不会长胖,但是某些易胖体质的人,如果想要保持身材,就需要自身绝对的自律了。其实想想也确实如此,能每天都坚持慢跑十公里的人,怎么可能不自律呢?自律的人当然能保持自己的身材了。
就比如我有一个朋友,她是那种特别易胖的体质,但是从来没有见过她身材走样,一直都保持着特别棒的身材。我们每天一样的吃饭,一样的睡觉,但是她的身材却始终都保持的那么好,而我的身材却逐渐在发胖。其实后来我才知道,原来她每天都会出去慢跑十公里,然后注意自己的饮食、适量节食,而且慢跑这个事情从来没有松懈过。后来我们也决定和朋友一块儿去跑步,但是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根本就坚持不下来,归根结底还是我们自制力太差,不自律的原因,也难怪人家身材一直都那么好。
其实没有谁天生就是胖的,都是不注意节食,不注意运动不自律而导致的发胖。希望大家有时间都能坚持每天出去慢跑半小时,时间久了,你会开启一个新的大陆,发现其实慢跑的世界也是很快乐的。每天慢跑,对我们的身心都有很大的好处,所以我再次呼吁大家离开我们温暖的床,一起出去跑跑步吧!
系统解剖学 第三章 肌学(书本详细知识点+习题)

羟基磷灰石
九江学院 口腔医学 在读
来自专栏系统解剖学详细知识点
肌学知识要点如下:
一、肌可看作神经系统的一个窗口,神经系统病变通过肌的症状来表现。如肌张力增高或降低、颤抖、瘫痪等。因此,什么动作不能做就说明什么肌组瘫痪,而什么肌组由什么神经支配等就成了诊断有关疾病的重要基础知识。
二、临床上的经验教训表明,对肌组瘫痪的病人护理不当,会造成关节畸形。因而能阐明畸形发生原因的肌肉配布规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三、推拿按摩是对瘫痪肌组作康复护理的有效手段。肌组位于何处?按摩范围多大?不仅护理人员应自己明白,还应教会病人,让其能自行按摩操作。
四、局部结构的名称,如腋窝、肘窝等,临床常用,应能摸认。
第八节 肌学总论
人体的肌依据构造可分为平滑肌、心肌和骨骼肌。运动系统中的肌均属骨骼肌,一般附着于骨骼,少数附着于皮肤,骨骼肌直接受人的意志控制,故又称随意肌。骨骼肌分布广泛,全身有600多块,约占体重的40%。每块肌可视为一个器官,都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辅助装置,执行一定的功能,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分布,并接受神经系统的支配。骨骼肌通过收缩,以关节为枢纽,牵引骨产生运动。故骨骼肌是运动的动力器官(图1-1-42)。
图1-1-42 全身肌
一、肌的形态和构造
肌的形态各异,按其外形可分为长肌、短肌、扁肌(阔肌)和轮匝肌4种(图1-1-43)。长肌多分布于四肢,收缩时肌显著缩短,可产生大幅度的运动。短肌多位于躯干深层,较短小,有明显的节段性,收缩幅度较小。扁肌多位于胸腹壁,扁薄呈片状,除运动功能外还有保护内脏的作用。轮匝肌位于孔裂的周围,多呈环形,收缩时可以关闭孔裂。
图1-1-43 肌的形态和构造
每块骨骼肌都包括肌腹和肌腱构成。肌腹主要由肌纤维组成,色红柔软,具有收缩和舒张功能。肌腱由平行致密的胶原纤维束构成,色白、强韧并附着于骨骼、本身无收缩能力,起力的牵引作用。长肌的肌腱呈索条状,扁肌的肌腱呈薄膜状称腱膜。
二、肌的起止、配布和作用
(一)肌的起止
肌通常以两端附着于骨面上,中间跨过一个或多个关节。肌收缩时使两骨彼此距离改变而产生运动。运动时,通常有一块骨位置相对固定,而另一块骨相对移动。一般把接近身体正中面或四肢部靠近近侧的附着点作为肌肉的起点或定点;把另一端作为止点或动点。肌肉的定点和动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二)肌的配布和作用
配布在关节周围,与关节的运动轴有关。每条运动轴的两侧配布有两组运动方向完全相反的肌或肌群,这些在作用上相互对抗的肌或肌群称为拮抗肌。每一个关节至少配布一组拮抗肌。拮抗肌在功能上既相互对抗,又相互协调。此外,关节在完成某一动作时,由同一方向的若干成群的肌共同完成,这些作用相同的肌称为协同肌。
骨骼肌牵引骨产生运动,其作用与杠杆装置相似,有平衡杠杆、省力杠杆和速度杠杆三种基本形式。平衡杠杆运动,其支点在重点和力点之间;省力杠杆运动,其重点位于支点和力点之间;速度杠杆运动,其力点位于重点和支点之间。
三、肌的命名原则
肌按形状、构造、大小、位置、肌束方向、组成部分、起止点或功能等命名。如菱形肌等是按形状命名的;冈上肌、肋间肌等按位置命名的;股四头肌等是按肌的组成部分和位置综合命名的;腰大肌等又以大小和位置综合命名;胸锁乳突肌等按其起止点命名的;旋后肌等是按功能命名的;桡侧腕长伸肌是根据位置、长短和功能综合命名的;腹横肌是根据位置和肌束方向综合命名的。了解肌的命名原则有助于肌的学习和记忆。
四、肌的辅助结构
在肌的周围有辅助结构协助肌的活动,它们包括筋膜、滑膜囊和腱鞘,具有保持肌的位置、减少运动摩擦和保护等功能(图1-1-44)。
(一)筋膜 遍布全身,分浅筋膜和深筋膜两种。
1浅筋膜 位于真皮之下,又称皮下筋膜,包被全身各部,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其内含脂肪组织、浅动脉、皮下静脉、皮神经、淋巴管等。浅筋膜具有维持体温和保护深部结构的作用。
2深筋膜 位于浅筋膜的深面,又称固有筋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它包被体壁、四肢的肌和血管、神经等。深筋膜随肌的分层而分层,形成肌间隔。深筋膜能保护肌免受磨擦,约束肌的活动,分隔肌或肌群,有利于肌群活动。
(二)滑膜囊
滑膜囊为封闭的结缔组织囊,形扁壁薄,内有滑液,多位于腱与骨面相接触处,以减少两者之间的摩擦。
图1-1-44 肌的辅助结构(左小腿横断面) 图1-1-45 腱鞘
(三) 腱鞘
腱鞘是包围在肌腱外面的鞘管,存在于如腕、踝、手指和足趾等处活动性较大的部位,它使腱相对固定并减少腱与骨面的摩擦。腱鞘分为纤维层和滑膜层两部分。腱鞘的纤维层位于外层,又称腱纤维鞘,它对肌腱起滑车和约束作用。滑膜层位于腱纤维鞘内,又称腱滑膜鞘,由滑膜构成,呈双层圆筒形,包在肌腱表面的称为脏层,贴在腱纤维层内面的称为壁层。脏、壁两层之间为一密闭腔隙,内含少量滑液,使肌腱能在鞘内自由滑动(图1-1-45)。
临床联系 腱鞘炎:为常见多发病之一,若不恰当地作长期、过度而快速的活动,可导致腱鞘损伤,产生疼痛,影响肌腱的滑动,称为腱鞘炎。
第九节 头颈肌
一、头肌
头肌可分为面肌和咀嚼肌两部分。
(一)面肌 又称表情肌,大多起自颅骨,止于面部皮肤,为扁薄的皮肌,位置浅表,主要分布于面部孔裂周围,可分为环形肌和辐射肌,起闭合或开大孔、裂的作用(图1-1-46)。
1枕额肌 由两个肌腹和中间的帽状腱膜构成。肌腹位于前方额部和后方枕部皮下,分别称额腹和枕腹,两肌腹间由帽状腱膜连接而成。额腹收缩时可提眉并使额部皮肤出现皱纹,枕腹收缩可向后牵拉帽状腱膜。
2眼轮匝肌 环绕于眼裂周围,收缩时使眼裂闭合。
3口周围肌位于口裂周围,包括辐射状肌和环形肌。辐射状肌位于口裂周围能提、降口唇或拉口角向上、下、外;环绕口裂的环形肌称口轮匝肌,收缩时可使口裂闭合。
(二)咀嚼肌 包括咬肌、颞肌、翼外肌和翼内肌四对,是运动颞下颌关节的肌肉(图1-1-47)。
1咬肌 起自颧弓的下缘和内面,止于下颌支和下颌角外面。
2颞肌 起自颞窝,肌束如扇形向下会聚,经颧弓深面,止于下颌骨冠突。
3翼内肌 起自翼突窝,止于下颌角的内面。
4翼外肌 起自蝶骨大翼的下面和翼突的外侧,止于下颌颈。
咬肌、颞肌和翼内肌收缩时可上提下颌骨,使上、下颌牙咬合。两侧翼外肌同时收缩使下颌向前助张口;一侧翼外肌和翼内肌同时收缩,使下颌骨向对侧移动;两肌交替收缩,可作研磨运动。
图1-1-46 面肌 图1-1-47 咀嚼肌
二、颈肌
颈肌可依其所在位置分为颈浅肌群、颈前肌群和颈深肌群(图1-1-48)。
(一)颈浅肌群
1颈阔肌 为一皮肌,位于颈部浅筋膜中,薄而宽阔,收缩时牵拉口角向下、并使颈部皮肤出现皱褶。
2胸锁乳突肌 斜列于颈部两侧,大部分为颈阔肌所覆盖。起自胸骨柄和锁骨的胸骨端,止于颞骨的乳突。一侧收缩可使头向同侧倾斜,脸转向对侧;两侧收缩可使头后仰。
(二)颈前肌群
1舌骨上肌群 在舌骨与下颌骨之间,每侧有二腹肌、下颌舌骨肌、茎突舌骨肌和颏舌骨肌4块肌。舌骨上肌群收缩时可上提舌骨,使舌升高,协助吞咽。若舌骨固定,下颌舌骨肌、颏舌骨肌和二腹肌前腹均能拉下颌骨向下而张口。
2舌骨下肌群 位于颈前部正中线的两旁,居喉、气管、甲状腺的前方,在舌骨和胸廓上口之间。每侧有胸骨舌骨肌、肩胛舌骨肌、胸骨甲状肌和甲状舌骨肌4块肌。舌骨下肌群收缩时可下降舌骨和喉。甲状舌骨肌在吞咽时可提喉使其靠近舌骨。
(三)颈深肌群
颈深肌群主要有前斜角肌、中斜角肌和后斜角肌。它们起自颈椎横突,前、中斜角肌止于第1肋,后斜角肌止于第2肋。前、中斜角肌与第1肋之间的三角形间隙称为斜角肌间隙,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通过。一侧斜角肌收缩,使颈侧屈;两侧肌同时收缩可上提第1、2肋,助深吸气;肋固定时,使颈前屈(图1-1-49)。
图1-1-48 颈肌 图1-1-49 斜角肌
案例1-1-3
病孩,女,两岁,发育正常,运动自如,无神经系统疾病。因发热就医。医务人员经右侧臀部肌肉注射退热药后,热退,但注射后该病孩不能行走,随后发现其右腿无力,跛行。再次就诊,检查发现:右侧大腿后群肌、小腿肌肌张力。肌电图显示右下肢神经损伤、肌肉轻度萎缩。临床诊断:坐骨神经损伤。
问题:1为何首选臀部作为肌肉注射部位?
2臀大肌深面有哪些重要结构?
3为何下肢肌会出现萎缩?
一、背肌
位于躯干背面,可分为浅、深两群(图1-1-50)。
(一)背浅层肌
1斜方肌 位于项部和背上部的浅层,单侧为三角形的扁肌,两侧合在一起则呈斜方形。起自上项线、枕外隆凸、项韧带、第7颈椎和全部胸椎的棘突,止于锁骨的外侧1/3、肩峰和肩胛冈。收缩时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上部肌束可提肩胛骨向上,下部肌束则可下降肩胛骨。若肩胛骨固定,一侧肌收缩使颈向同侧屈、脸转向对侧,两侧同时收缩可使头后仰。
图1-1-50 背部肌肉(浅层) 图1-1-51 竖脊肌
2背阔肌 位于背部的下半部及胸部的后外侧,属扁肌,以腱膜起自下6个胸椎、全部腰椎的棘突、骶正中嵴和髂嵴后部,以扁腱止于肱骨小结节嵴。收缩时使肱骨内收、旋内和后伸。当上肢上举并被固定时,可引体向上。
(二)背深层肌
竖脊肌 纵列于躯干的背面,脊柱两侧的沟内,又称骶棘肌,是背肌中最长、最大的肌。起自骶骨背面和髂嵴后部,沿途止于椎骨、肋骨,并到达颞骨乳突。单侧收缩时,使脊柱侧屈;两侧收缩时,使脊柱后伸和仰头(图1-1-51)。
(三)胸腰筋膜
被覆于斜方肌和背阔肌表面的深筋膜较薄弱,而在竖脊肌周围的筋膜特别发达,称为胸腰筋膜。胸腰筋膜包裹在竖脊肌和腰方肌周围,在腰部明显增厚,并分浅、中、深三层,分隔包裹竖脊肌和腰方肌。三层筋膜在腰方肌外则缘汇合而成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起点。剧烈运动时,因腰部活动度大,胸腰筋膜常可扭伤致腰背劳损。
二、胸肌
胸肌可分为胸上肢肌和胸固有肌(图1-1-52)。
(一)胸上肢肌均起自胸廓,止于上肢骨。
1胸大肌 位于胸前外侧壁浅层,呈扇形。起自锁骨的内侧半、胸骨和第1~6肋软骨,以扁腱止于肱骨大结节下方。收缩时使肱骨内收、旋内和前屈。若上肢固定,可上提躯干,提肋助吸气。
2胸小肌 位于胸大肌深面,呈三角形。起自第3~5肋骨,止于肩胛骨喙突。收缩时拉肩胛骨向前下。若固定肩胛骨,可提肋助吸气。
3前锯肌 位于胸廓侧壁,以数个肌齿起自上8个或9个肋骨,经肩胛骨前面,止于肩胛骨内侧缘和下角。收缩时拉肩胛骨向前并使其紧贴胸廓;下部肌束可使肩胛骨下角旋外,助臂上举。
图1-1-52 胸部肌肉
(二)胸固有肌
参与构成胸壁,主要由位于肋间隙内的肋间内、外肌构成。
1肋间外肌 位于各肋间隙浅层。起自肋骨下缘,肌束行向前下,止于下一肋骨的上缘。在肋软骨间隙处,移行为肋间外膜。收缩时可提肋助吸气。
2肋间内肌 位于肋间外肌的深面。起自下位肋骨的上缘,肌束行向后上,止于上位肋骨下缘。后部肌束到肋角处移行为肋间内膜。收缩时可降肋助呼气。
三、膈
膈为向上膨隆呈穹窿形的扁肌,是胸腔和腹腔的分界,为胸腔的底和腹腔的顶(图1-1-53)。膈的肌纤维起自胸廓下口周缘和腰椎前面,分为三部:胸骨部起自剑突后面;肋部起自下6对肋;腰部以左、右两个膈脚起自上2~3个腰椎。各部肌纤维均止于中央的中心腱,故膈的外周是肌性部,而中央部分是腱膜。
图1-1-53 膈
膈上有三个裂孔:在第12胸椎前方,左、右两个膈脚与脊柱之间是主动脉裂孔,有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主动脉裂孔的左前上方,约平第10胸椎水平,是食管裂孔,有食管和迷走神经通过;在食管裂孔的右前上方,中心腱内有腔静脉孔,约平第8胸椎水平,有下腔静脉通过。
膈为主要的呼吸肌,收缩时,膈穹窿下降,胸腔容积增大,有助吸气;舒张时,膈穹窿恢复原位,胸腔容积减小,有助呼气。膈与腹肌同时收缩,则能增加腹压,协助呕吐、排便及分娩等活动。
四、腹肌
腹肌分为前外侧群和后群(图1-1-54)。
图1-1-54 腹肌 图1-1-55 腹肌形成结构
(一)前外侧群
构成腹腔的前外侧壁,包括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和腹直肌。
1腹外斜肌 为位于腹前外侧部的浅层扁肌。起自下8个肋骨的外面,肌纤维由外上斜向前下方,后部肌纤维向下止于髂嵴前部,上中部肌纤维向内移行于腱膜,经腹直肌的前面,参与构成腹直肌鞘的前层,至腹正中线终止于白线。腹外斜肌腱膜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称腹股沟韧带。在耻骨结节外上方,腱膜形成近似三角形的裂孔,称腹股沟管浅环,又称皮下环。
2腹内斜肌 在腹外斜肌深面,起于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沟韧带的外侧半,肌纤维呈扇形,大部分肌纤维向前上,于腹直肌外侧缘处移行为腱膜并分为前、后两层包裹腹直肌,在腹正中线终止于白线;下部肌纤维行向前下,跨过精索后延为腱膜,与腹横肌腱膜汇合形成腹股沟镰,又称联合腱,止于耻骨梳的内侧端。男性腹内斜肌的下部发出一些细散的肌束,向下包绕精索和睾丸,称提睾肌,收缩时可上提睾丸。
3腹横肌 位于腹内斜肌深面,较薄弱。起自下6个肋软骨内面、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沟韧带外侧1/3,肌束横行向前,延为腱膜,与腹内斜肌腱膜后层愈合并经腹直肌后方终止于腹白线。腹横肌最下部肌纤维和腱膜分别参与提睾肌和腹股沟镰的构成。
4腹直肌 位于腹前壁正中线的两旁,被腹直肌鞘包裹,上宽下窄,起自耻骨联合和耻骨嵴,止于剑突和第5~7肋软骨。全长被3~4条横行的腱划分成多个肌腹。
腹前外侧群肌构成腹前外侧壁,保护和固定腹腔脏器及维持腹压。当腹肌收缩时,可增加腹压,以协助咳嗽、呕吐、排便和分娩等,降肋助呼气,使脊柱前屈、侧屈与旋转。
(二)后群 后群有腰大肌和腰方肌,腰大肌将在下肢肌中叙述。
腰方肌位于腹后壁,起自髂嵴的后部,止于第12肋和第1~4腰椎横突。收缩时下降和固定第12肋,并使脊柱侧屈。
(三)腹肌形成的结构
1腹直肌鞘 是由腹前外侧壁三块扁肌的腱膜分前、后两层包绕腹直肌形成的腱膜鞘。前层由腹外斜肌腱膜与腹内斜肌腱膜的前层愈合而成;后层由腹内斜肌腱膜的后层与腹横肌腱膜愈合而成。在脐下4~125px以下,鞘的后层完全转至腹直肌的前层,使后层缺如,其上缘形成凸向上方的弧形游离缘,称弓状线或半环线,此线以下腹直肌后面直接与腹横筋膜相贴(图1-1-55)。
2白线 位于腹前壁正中线上,由左、右腹直肌鞘纤维彼此交织而成。上方起自剑突,下方止于耻骨联合。白线坚韧而少血管,上宽下窄,中部有脐环。
3腹股沟管 位于腹前外侧壁的下部,在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肌和腱之间的一条斜行裂隙,长约4~125px,男性有精索通过、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该裂隙,有两口、四壁。管的外口即腹股沟管浅环,又称皮下环;管的内口称腹股沟管深环,又称腹环,在腹股韧带中点上方约375px处,为腹横筋膜形成。前壁是腹外斜肌腱膜和部分腹内斜肌;后壁是腹横筋膜和腹股沟镰;上壁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下壁为腹股沟韧带(图1-1-56)。
4腹股沟三角 又称海氏三角,由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动脉构成,位于腹前壁下部。
临床联系 斜疝:腹股沟管是腹壁下部的薄弱区。在病理情况下,腹腔内容物若经腹股沟管腹环进入腹股沟管,经皮下环突出,降入阴囊,构成腹股沟斜疝。
图1-1-56 腹股沟管
五、会阴肌
是封闭小骨盆下口的诸肌,主要有肛提肌会阴深横肌和尿道括约肌等(图1-1-57)。
(一)肛提肌 是位于骨盆底的成对扁肌,两侧汇合成漏斗状,封闭骨盆下口的大部分。肛提肌起自耻骨后面、坐骨棘和肛提肌腱弓,止于会阴中心腱、直肠壁、尾骨尖和肛尾韧带。肛提肌靠内侧肌束左、右结合形成“U”形袢,从后方包绕直肠和阴道。肛提肌承托盆腔器官,并对肛管和阴道有括约作用。
肛提肌的上、下两面分别被盆膈上、下筋膜覆盖,形成盆膈,有直肠通过。
(二)会阴深横肌 位于尿生殖膈上、下两层筋膜之间,肌束横行,张于两侧坐骨支之间,肌纤维在中线上互相交织,一部分纤维止于会阴中心腱。收缩时可加强会阴中心腱的稳固性。
图1-1-57 会阴肌
(三)尿道括约肌 在尿生殖膈上、下两层筋膜之间,位于会阴深横肌前方。在男性,环绕在尿道膜部周围,是尿道的随意括约肌;在女性,环绕尿道和阴道,称为尿道阴道括约肌,可紧缩尿道和阴道。
会阴深横肌和尿道括约肌以及覆盖在两肌上、下两面的尿生殖膈上、下筋膜,共同构成尿生殖膈。它略呈三角形,与前下方封闭小骨盆的下口,其中部在男性有尿道通过;在女性,有尿道和阴道通过。
盆膈和尿生殖膈共同封闭小骨盆下口,其承托骨盆腔脏器的作用。
第十一节 上肢肌
上肢肌可按不同的部位分为肩肌、臂肌、前臂肌和手肌。
图1-1-58 肩肌和臂肌
一、肩肌
肩肌配布于肩关节周围,能运动肩关节,又能增强关节的稳定性(图1-1-58)。
(一)三角肌 位于肩部,呈三角形。起自锁骨的外侧段、肩峰和肩胛冈,止于肱骨三角肌粗隆。收缩时使肩关节外展;三角肌的前部肌束可以使肩关节屈和旋内;而后部肌束相反,能使肩关节伸和旋外。
(二)冈上肌 位于斜方肌深面,起自冈上窝,止干肱骨大结节。收缩时使肩关节外展。
(三)冈下肌 位于冈下窝内,起自冈下窝,止于肱骨大结节。收缩时使肩关节旋外。
(四)小圆肌 位于冈下肌的下方。起自肩胛骨外侧缘,止于肱骨大结节。收缩时使肩关节旋外。
(五)大圆肌 位于小圆肌的下方,下缘被背阔肌包绕。起自肩胛骨下角背侧面,止于肱骨小结节。收缩时使肩关节内收、旋内和后伸。
(六)肩胛下肌 起自肩胛下窝和肩关节前方,止于肱骨小结节。收缩时使肩关节内收和旋内。
二、臂肌
臂肌覆盖肱骨,形成前、后两群,前群主要为屈肌,后群为伸肌(图1-1-66)。
(一)前群
1肱二头肌 位于臂部浅层,呈梭形,起端有2个头,长头起自肩胛骨盂上结节,穿过肩关节囊,经结节间沟下降;短头在内侧,起自肩胛骨喙突。两头在臂的下段汇合成一个肌腹,以一个圆腱止于桡骨粗隆。收缩时使肘关节前屈;当前臂处于旋前位时,能使其旋后。此外,还能协助屈肩关节。
2喙肱肌 在肱二头肌短头的后内方,起自肩胛骨喙突,止于肱骨中部内侧。收缩时协助肩关节前屈和内收。
3肱肌 位于肱二头肌下半部的深面,起自肱骨下半部的前面,止于尺骨粗隆。收缩时使肘关节前屈。
(二)后群
肱三头肌 位于肱骨后方,起端有三个头,长头起自肩胛骨盂下结节,外侧头起自肱骨后面桡神经沟的外上方;内侧头起自桡神经沟的内下方的骨面。向下汇合后以一个坚韧的腱止于尺骨鹰嘴。收缩时使肘关节后伸。长头尚可使肩关节后伸和内收。
三、前臂肌
前臂肌位于尺、桡骨的周围,分为前、后两群。
图1-1-59 前臂肌(前群)
(一)前群 位于前臂骨的前面和尺面,共九块,分四层排列(图1-1-59)。
1第一层(浅层) 有5块,自桡侧向尺侧依次为肱桡肌、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尺侧腕屈肌。其中肱桡肌起自肱骨外上髁,止于桡骨茎突;其它四肌共同起自内上髁及其附近的深筋膜,分别止于腕骨和掌骨。收缩时可屈肘、屈腕、屈指和使前臂旋前。
2第二层 只有一块指浅屈肌。起自肱骨内上髁、尺骨和桡骨前面,肌束往下移行为4条肌腱,经腕管至手掌,分别进人第2~5指的屈肌腱鞘。每一腱在近节指骨分为2脚,止于中节指骨体的两侧。收缩时可屈肘、屈腕、屈掌指关节和近侧指间关节。
3第三层 有2块肌,位于桡侧的拇长屈肌和位于尺侧的指深屈肌。两肌起自桡、尺骨的上端的前面和骨间膜,拇长屈肌止于拇指远节指骨底。收缩时屈拇指指间关节和掌指关节。指深屈肌向下分成4个腱,经腕管入手掌,在指浅屈肌腱深面,分别进入第2~5指的屈肌腱鞘,在鞘内穿经指浅屈肌腱二脚之间,止于远节指骨底。作用:屈第2~5指的远侧指间关节、近侧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和屈腕。
4第四层 为旋前方肌,贴在桡、尺骨远端的前面,起自尺骨,止于桡骨。收缩时使前臂旋前。
临床联系 临床应用:前臂肌浅层中的肱桡肌由于位置表浅,有较恒定的血供和神经支配,又为非主要的作用肌,切除后可由其它协同肌代偿而不影响前臂功能,因此是良好的移植肌瓣供体。
(二)后群
位于前臂的后面,共10块肌,分为浅、深两层(图1-1-60)。
图1-1-60 前臂肌(后群)
1浅层 5块,自桡侧向尺侧依次为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指伸肌、小指伸肌和尺侧腕伸肌,共同起自肱骨外上髁,分别止于第2、第3掌骨底、小指和第5掌骨底;指伸肌向下分为4条肌腱,经手背向远侧分为3束,分别止于2~5指中节和远节指骨底。收缩时可伸指和伸腕,还可协助伸肘。
2.深层5块,自桡侧向尺侧依次为旋后肌,拇长展肌、拇短伸肌、拇长伸肌和示指伸肌。旋后肌起自肱骨外上髁和尺骨外侧缘的上部,止于桡骨前面的上部。收缩时可伸肘和使前臂旋后。另4块肌均起自桡骨和尺骨的后面以及骨间膜。止于第一掌骨底、拇指近节、拇指远节指骨底和示指的指背腱膜。收缩时可伸拇指、食指和使拇指外展。
临床联系 腕管综合症:腕管由屈肌支持带(腕横韧带)和腕骨沟围成。管内有指浅、深屈肌腱、足母 长屈肌腱和正中神经通过,当出现狭窄时,产生正中神经受压症状称为腕管综合症。
四、手肌
手肌短小,集中在手的掌侧,分为外侧、中间和内侧3群(图1-1-61)。
图1-1-61 手肌
(一)外侧群
较为发达,在手掌拇指侧形成一隆起,称鱼际,有4块肌,分浅、深两层排列。拇短展肌位于浅层外侧;拇短屈肌位于浅层内侧;拇对掌肌位于拇短展肌的深面;拇收肌位于拇对掌肌的内侧。收缩时可使拇指作展、屈、对掌和收等动作。
(二)内侧群
在手掌小指侧,也形成一隆起,称小鱼际,有3块肌,分浅、深两层排列。小指展肌位于浅层内侧;小指短屈肌位于浅层外侧;小指对掌肌位于上述两肌深面。收缩时分别使小指作屈、外展和对掌等动作。
(三)中间群 位于掌心,包括4块蚓状肌和7块骨间肌,共11块肌。
1蚓状肌 为4条细束状小肌,起自指深屈肌腱桡侧,经掌指关节的桡侧至第2~5指的背面,止于指背腱膜。可屈掌指关节,伸指间关节。
2骨间肌 位于掌骨间隙内。可分为骨间掌侧肌3块,收缩时可使第2、4、5指向中指靠拢(内收);骨间背侧肌4块,能外展第2、3、4指。
临床联系 腋窝:位于胸外侧壁和臂上部之间由肌肉围成的锥形腔隙。腋窝内有脂肪、淋巴及分布于上肢的血管和神经等结构。为体温测量常选部位。
第十二节 下肢肌
下肢肌比上肢肌粗壮,这与维持直立姿势、支持体重和行走有关。下肢肌可分为髋肌
枕骨
斜方肌(上项线内侧1/3、枕骨隆突)、胸锁乳突肌(上项线外侧1/2)、头夹肌(上项线外侧)、头后大直肌(下项线外侧)、头后小直肌(下项线内侧)、头上斜肌(上下项线之间)、棘肌(上下项线之间)
颞骨乳突:
胸锁乳突肌(外侧)、头夹肌、最长肌
棘突
斜方肌(C7-T12)、小菱形肌(C7-T1)、大菱形肌(T2-T5)、
背阔肌(T5-L5)、头夹肌(C7-T3)、颈夹肌(T3-T6)、半棘肌(C2-T4)、头后大直肌(C2)、头后小直肌(C1后弓结节)、头下斜肌(C2)、棘肌(C2-C4、C7-C8、T11-L2)、上后锯肌(C7-T3)、下后锯肌(T11-L3)、多裂肌(C2-L5)、回旋肌(C1-L5)、棘间肌(C2-T3、T12-L5)
横突
肩胛提肌(C1-C4)、斜角肌(C3-C6横突前结节、C2-C7横突后结节、C5-C7横突后结节)、颈夹肌(C2-C3)、半棘肌(C2-T4)、头上斜肌(C1)、头下斜肌(C1横突下结节)、头侧直肌(C1)、髂肋肌(C4-C7)、最长肌(C2-C6、T1-L5)、腰方肌(L1-L4)、多裂肌(C4-L5)、回旋肌(C1-L5)、横突间肌(C1-L5)、腰肌(T12-L5)
肱骨外上髁
肱桡肌(嵴近端2/3)、桡侧腕长伸肌(嵴近端1/3)、桡侧腕短伸肌、尺侧腕伸肌、指伸肌、小指伸肌、旋后肌、肘肌(髁后面)
锁骨
三角肌(外侧)、斜方肌(外侧)、胸大肌(内侧)、胸锁乳突肌(内侧)
肋骨(背部):髂肋肌(1-12)、最长肌(3-12)、腰方肌(12肋下缘)、上后锯肌(2-5)、下后锯肌(9-12)
颈椎关节突:半棘肌(C4-C6)、最长肌(C4-C7)
项韧带:斜方肌、头夹肌、棘肌、上后锯肌
肩峰:三角肌、斜方肌
肩胛冈:三角肌、斜方肌、冈上肌(上窝)、冈下肌(下窝)
肩胛上角:肩胛提肌
肩胛内缘:大菱形肌、小菱形肌
肩胛外缘:大圆肌(下缘)、小圆肌(上缘)
肱骨大结节:胸大肌(嵴)、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
肱骨小结节:背阔肌(嵴)、大圆肌(嵴)、肩胛下肌
喙突:喙肱肌、胸小肌
肱骨粗隆:三角肌
骶骨(后面):髂肋肌、多裂肌、臀大肌
髂嵴:背阔肌、髂肋肌、腰方肌、多裂肌、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
大转子:臀中肌、臀小肌、梨状肌、闭孔内肌、上孖肌、下孖肌
小转子:腰肌、髂肌
胸腰筋膜:最长肌、背阔肌
附着点炎,又称肌腱端炎,是指韧带、肌腱、筋膜、关节囊附着于骨质的部位的炎症。病变初期以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为主,伴少数多核细胞,此时病变以关节囊、肌腱、韧带水肿为主要病理表现。随着病程进展,引起附着点的侵蚀,附近骨髓炎症、水肿,进而肉芽组织形成,受累部位钙化、新骨形成,在此基础上,又有新发生的附着点炎和修复,如此反复多次直至韧带骨化。
斜角肌
斜角肌,位于颈椎侧面,止于第1、2肋骨,关联痛误为心绞痛
1、引起广泛疼痛、麻木、上背部(菱形肌处,误为菱形肌引起),肩膀、臂部(该两处的关联痛,误认为神经根的压迫)和手部异常疼痛,有时会发生于后颈部。
2、触发点常常成为胸部、上背部、肩膀和手部疼痛的根本原因。
3、触发点引起的前臂和手部无力可能与神经损伤有关。无法解释的“幻觉痛”实际上是斜角肌的触发点所引起的一种表现。
4、颈部和肩膀的不安是斜角肌触发点引起的经典症状。
5、急性颈扭伤同时损伤斜角肌和胸锁乳突肌。
6、车祸后持续存在的又难以解释的上背肩部、手臂和手部的一些神经症状可推断病源为斜角肌。
7、上半部身体任何一处的肌筋膜可能均与斜角肌有关。
8、重包袱对斜角肌及斜方肌、胸小肌和胸锁乳突肌尤其会产生不好的影响。
9、管乐器演奏者的斜角肌常会出现问
上背部肌肉
一、菱形肌:颈6、胸4棘突——肩胛骨内侧缘
1、引起沿着肩胛骨内侧缘向的疼痛。
2、引起内侧缘关联痛——菱形肌、上后踞肌、肩胛提肌、中斜方肌、斜角肌、冈下肌、前锯肌、背阔肌、。
注意:斜角肌是引起沿肩胛内侧走向的疼痛的最常见的原因,即原发因素。
3、引起菱形肌问题的一个原因是胸肌紧缩,触发点使得胸肌缩短,肩胛向前,在抵抗胸肌的牵拉时,菱形肌延伸到最大长度。菱形肌同胸肌是拮抗关系。
4、紧缩胸肌的牵拉使肩胛突出于背部,形成削肩,扁平胸的姿势。
二、上后踞肌:附着于脊柱,止于第2-5肋骨角的外侧面
1、引起肩胛下的深部痛,肩背部、肘部、手腕部的桡侧也感到疼痛。
2、引起小指的疼痛。
3、手部的关联痛会感到麻木、超过上臂和前臂的背部,达到胸部。
4、按摩时,将手越过肩部而伸向对侧肩部时能使肩胛移开。
肩部肌肉
关节软骨退行性改变,不会引起疼痛,邻近肌肉的触发点才是疼痛的真正原因。四块肩袖肌群的触发点是引起肩痛、肩关节活动受限以及关节内出现咔嗒音的最常见原因,最有有效发法就是按摩这些肌肉的触发点。
一、冈上肌:起自冈上窝,止于肱骨大结节上方
1、引起肩部外侧的深度疼痛,可传导上臂和前臂外侧,达到手腕深部。常误诊断为滑囊炎。
2、引起肘外侧的疼痛(关联痛——网球肘),常被疏忽。
3、触发点位于肌腹和V字形骨性结构内。
二、冈下肌:位于冈下窝,止于肱骨大结节上方
1、引起前肩疼痛,深感疼痛位于关节深处,传送到肱二头肌。
2、传送到肩部外侧,转送到后颈部肩胛内侧缘,沿整个上臂和前臂向下传送,可达整个手的尺侧。
3、引发肩膀和手臂的无力和僵硬,变得很容易疲劳,无法向后伸手够到后背。
4、冈下肌引起其他肩袖肌群的代偿性收缩,按摩肩袖肌群的触发点就能够成功治愈“冻结肩”,右冈下肌较左冈下肌更易损伤。冈上肌肩胛下肌是拮抗关系。
三、小圆肌
触发点和关联痛区域
1、引起其与肱骨头附着处的背侧非常局限的疼痛。
2、引起无名指和小指麻木或针刺感,肩背部疼痛(注意:胸小肌触发点也能引起类似的表现),只有无名指和小指的麻木而不感到疼痛,提示疼痛可能来自于背阔肌的触发点。
四、肩胛下肌:位于肩胛下方,止于肱骨头,具有手臂内旋的功能。
1、引发后肩部深处严重疼痛,手腕背侧的疼痛。
2、肩关节想活动自如,四块肌肉的牵拉须保持平衡。触发点使肩胛下肌肌力减弱,使冈上肌失去对手,向上提拉肱骨头,与肩峰对抗,当你活动肩部时听到有咔嗒音或爆破声时,说明肩胛下肌或冈上肌内或两者同时存在触发点,它们是主动肌与拮抗肌关系,影响肌肉的伸长而减少肩关节的活动范围。
3、引起的疼痛和僵硬所带来的功能障碍常误诊为滑囊炎、关节炎、肱二头肌腱炎、肩袖损伤和粘连性囊炎。
4、肩胛下肌是引起肩痛的最关键的问题。
五、三角肌群(起自锁骨肩胛冈、肩峰,止于三角肌粗隆)
触发点和关联痛区域
1、活动手臂时疼痛,反之不痛。
2、触发点不会单独存在,常与斜角肌、胸大肌或肩袖旋肌(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肩胛下肌)的次级触发点,这些肌肉的触发点引起三角肌不同部位的疼痛——肩部的前、后和侧方。
3、臂部有损伤可推测三角肌内会有触发点形成
上臂肌群
一、大圆肌和背阔肌
大圆肌:
1、引起后三角肌的锐痛。
2、引起以肩胛下角为中心的中部后背的疼痛。
背阔肌
1、引起腹部两侧的疼痛,疼痛延伸至手臂内侧并向下至手的尺侧或桡侧和无名指和小指。
2、背阔肌边缘前方的肋骨处触痛的区域,是前锯肌的一个触发点,引起身体侧面产生可怕的疼痛。
二、喙肱肌:位于上臂内侧、肱二、三头肌之间,内收上臂
1、引起三角肌前部、肱三头肌、前臂背侧,手背这些区域的疼痛。
2、引起疼痛转移到达中指末端。
3、引起喙肱肌缩短,挤压养营手臂的神经,进而引起肱三头肌前臂和手的麻木。
三、肱二头肌(肩胛骨喙突——盂上粗隆)
1、触发点位于肩膀前方(误诊为腱鞘炎或活囊炎)和肘关节的皱翼处。
2、两个头的中间区域均可找到触发点。
3、按摩前肩部时,注意肱二头肌也会引起这个区域的关联痛。
四、肱三头肌
1、1号触发点:引起后肩部和外肘部疼痛。
2、2号触发点:引起肘部外侧的疼痛,使“网球肘”的原因之一。
3、3号触发点:引起上臂背侧的局部疼痛,使外侧头紧缩继而压迫桡神经,引起前臂和桡侧的麻木。
4、4号触发点:引起肘部内侧的关联极端的触痛。
5、5号触发点:引起肘部内侧和关联痛,还会累及前臂内侧称作“高尔夫肘”。
6、引起无名指和小指的疼痛(胸小肌也可能引起)
腓深神经:小腿前群肌,足背肌和第1,2趾相对缘的皮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