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脑溢血的康复治疗

如何进行脑溢血的康复治疗,第1张

  脑卒中的康复治疗

  目的:防止并发症,减少后遗症,促进患者功能康复,充分发挥残余功能,以争取生活自理,重返社会。

  急性期的康复治疗

  预防并发症:褥疮、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深静脉炎

  预防关节挛缩、变形 按摩、被动运动、体位治疗

  急性期

  1.康复目标

  脑卒中急性期持续时间一般为2~4周,待病情稳定48~72小时后康复治疗即可与临床诊治同时进行。

  康复目的是预防压疮、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深部静脉炎及关节挛缩和变形,同时为恢复期功能训练作准备。

  康复措施

  床上正确体位的摆放

  偏瘫早期的康复治疗中,正确体位能预防和减轻偏瘫典型的屈肌或伸肌痉挛模式的出现和发展,如上肢屈曲并肩胛带后缩,下肢伸展伴髋关节外旋。因此,在床上肢体宜置于抗痉挛体位

  ①患侧卧时,使患肩前伸,将患肩拉出,避免受压和后缩,肘关节伸直,前臂外旋,指关节伸展,患侧髋关节伸展,膝关节微屈,健腿屈曲向前置于体前支撑枕上。该体位可以增加患侧感觉输入,牵拉整个偏瘫侧肢体,有助防治痉挛

  ②健侧卧位是患者最舒适的体位,患肩前伸,肘、腕、指各关节伸展,放在胸前的枕上,上肢向头顶方上举约1000,患腿屈曲向前放在身体前面的另一支撑枕上,髋关节自然屈曲,足不要内翻;

  ③仰卧位

  因受颈紧张反射和迷路反射的影响,异常反射活动较强,也容易引起骶尾部、足跟外侧或外踝部发生压疮,因此,脑卒中病人应以侧卧位为主。必须采取仰卧位时,患臂应放在体旁的枕上,肩关节前伸,保持伸肘,腕背伸,手指伸展,患侧臀部和大腿下放置支撑枕,使骨盆前伸,防止患腿外旋,膝下可置一小枕,使膝关节微屈,足底避免接触任何支撑物,以免足底感受器受刺激,通过阳性支撑反射加重足下垂

  应避免半卧位,因该体位的躯干屈曲和下肢伸直姿势直接强化了痉挛模式。

  肌肉按摩

  按摩对患侧肢体是一种运动感觉刺激,并可促进血液和淋巴回流。对防治废用性或营养性肌萎缩,深静脉血栓形成有一定作用。按摩动作应轻柔、缓慢而有规律。

  被动活动关节

  对昏迷或完全偏瘫的病人,应作患肢关节的被动活动,以利于防治关节挛缩和变形。活动顺序应从近端关节至远端关节,活动幅度应由小逐渐至全范围,每日二次,直至主动运动恢复。避免粗暴而造成软组织损伤,要多做一些抗痉挛的模式的活动,如肩外展、外旋,前臂旋后,腕背伸,指伸展,伸髋,屈膝,踝背伸等。

  床上活动

  早期床上活动是脑卒中康复的重要内容之一。要使患者尽快从被动活动开始,通过自助的活动过渡到主动的康复训练程序上来。急性期主动型训练都是在床上进行的

  目的是使患者独立完成各种床上的早期训练后达到独立地完成从仰卧位到床边坐位的转换

  ①上肢自助被动运动:

  ②桥式运动:仰卧位,两腿屈曲,双腿平踏床面,伸髋并将臀部抬离床面。

  恢复期(1~3月、3~6月、6月~2年)

  康复目标:(远期目标)

  包括改善步态,恢复步行能力;

  增强肢体协调性和精细运动;

  提高和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适时应用辅助器具,以补偿患肢的功能;重视心理、社会及家庭环境改造,使患者重返社会。

  恢复期的康复评定

  Fugl-Myer躯体功能量表:

  Fugl-Myer关节活动度评测表

  Fugl-Myer平衡功能评测表

  Fugl-Myer感觉功能评测表

  生活质量指数评分表

  康复措施

  神经发育促通技术(neurodevelopment treatment,NDT)简称促进技术

  Bobath技术

  Brunnstrom 技术

  Rood技术

  神经肌肉本体促进技术( 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 PNF)等的促进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脑卒中的康复治疗。

  Bobath技术

  是被最广泛接受的治疗神经系统疾患的有效方法之一。

  该技术灵活应用运动发育控制理论,强调运动感觉的学习,通过学习并掌握基本的姿势与运动模式,再逐渐转变为日常生活中复杂的功能性技巧性动作。

  Brunnstrom运动疗法充分利用一切方法引出肢体的运动反应,并利用各种运动模式,如共同运动、联合反应,再从异常模式中引导、分离出正常的运动成分。在恢复的过程中逐渐向正常、复杂的运动模式发展,从而达到中枢神经系统的重新组合

  Rood技术

  利用多种感觉刺激运动的产生,如采取快速的刷擦,快速的冰敷和震动等较强的刺激来诱发迟缓性瘫痪的肌肉运动,或者轻刷擦,缓慢牵拉等较轻的刺激来抑制痉挛性瘫痪肌肉的异常运动。

  该技术常选用一些特殊感觉刺激,如音乐、光线、色彩来促进或抑制肌肉。

  神经肌肉本体促进技术(PNF)技术

  以正常的运动模式和运动发展为基本技术,其特征是肢体和躯干的螺旋形和对角线运动,强调整体运动而不是单一肌肉活动。治疗中强调发挥病人的能力和挖掘体内的潜能。

  Carr-Shepheerd的运动再学习方案(motor relearning program)

  强调特定的功能训练方案

  运动训练应按照发育的顺序和不同姿势反射水平进行:

  从翻身→坐→坐位平衡→双膝立位平衡→单膝立位平衡→坐到站→站立平衡→步行来进行

  ①坐位平衡训练:

  应尽早进行坐起训练,从仰卧位到床边坐,从患者能无支撑坐在椅子上达到一级坐位平衡,到让患肢能做躯干各方向不同摆辐的摆动活动的“自动态”的二级平衡,最后完成能抵抗他人外力的“他动态”的三级平衡

  ②站立的平衡训练:

  先站起立床:

  然后逐步进入扶持站立,平行杠间站立,让患者逐渐脱离支撑,重心移向患侧,训练患者的持重能力,能徒手站立后,再实施站立平衡训练,最后达到站立位的三级平衡

  ③步行训练:

  恢复步行是康复治疗的基本目标之一。先进行扶持步行或平行杠内步行,再到徒手步行,改善步态的训练,重点是纠正划圈步态。

  对患者要实施针对性的训练,如站立相时,患腿负重能力差,在体重转换的过程中,患腿缺乏平衡反应的能力,应重点训练患腿的负重能力,如摆动相时,患腿不能很好的屈曲,应练习幅度较小的屈伸交替进行的患侧膝关节的独立运动,在摆动相时患膝能完成屈曲而向前迈步。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训练

  ADL包括床椅转移、穿衣、进食、上厕所、洗澡、行走、上下楼梯、个人卫生等。通过作业治疗,使患者尽可能实现生活自理。

  恢复期康复治疗

  步行训练:争取生活自理重要环节 步行前准备-扶持立位患腿前后摆动,踏步屈膝,伸髋练习双腿交替前后迈步和重心转移 扶持步行或平行杠内步行 改善步态训练,重点纠正划圈步态 上下台阶训练,开始“健腿先上,病腿先下”-任其自然

  恢复期康复治疗

  作业治疗

  ADL动作训练-进食、个人卫生、穿衣、洗澡、书写 、工艺治疗-编织、刺绣、绘画、陶瓷、橡皮泥塑,训练两手协同操作;打字、大结、垒积木、拧螺丝、拾小物品、弹琴,训练手的精细动作能力 生活自理辅助器具应用-长柄 家务劳动、户外活动

  后遗症期(1年后)

  康复评定

  继续恢复期的评定

  回归生活和家庭后评定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功能独立能力

  康复目标

  学习和使用代偿性技术

  手杖

  步行器

  轮椅

  支具

  争取最大限度的功能独立

  痉挛、肌力减退、挛缩畸形

  继续训练和利用残余功能,防止功能退化,改善环境以适应残疾,争取最大限度生活自理 维持性 康复训练 患侧不可恢复,充分发挥健侧代偿作用,环境改造 重视职业、社会、心理康复

  其他康复治疗

  水疗

  理疗

  传统医学

  其他康复治疗方法

  理疗

  小剂量的直流电或超短波治疗能促进周神经的再生

  传统康复治疗

  目前应用于脑卒中康复的传统医学治疗

  按摩

  针刺疗法

  针刺能改善脑组织的灌流量,有关局部肢体组织细胞的营养,对促进患肢功能的恢复有一定的作用。电生理的研究显示针刺能使肌电幅度升高,减少异常脑波的出现,改善大脑皮层活动。针刺有体针、耳针、头针等方法,其中以体针应用最广泛。

  脑卒中后的抑郁症

  脑卒中后的抑郁症(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

  抑郁是脑卒中后常见的伴随症状,国外报道其发生率多在40%~50%,国内卒中后抑郁症的发生率为342%,其中轻度202%,中度104%,重度37%。抑郁也是预测脑卒中生命质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PSD的危险因素

  卒中后2~12个月;

  女性;

  左额叶和左侧基底节损伤等病损部位;神经功能缺损严重,如失语或认知的损害;

  并发症的存在;

  既往抑郁病史;

  社交能力障碍等因素均与卒中后抑郁有关。

  PSD的评定

  Zung自我评定量表(Zung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ZSDS)筛选抑郁症患者,以ZSDS 30分为界,对ZSDS≥30分者进一步作

  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测评抑郁严重程度,

  HAMD<8为无抑郁;

  >20为轻或中度抑郁;

  >35为重度抑郁。

  老年抑郁量表(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 GDS)常用于老年抑郁症评定,总分为15分

  0-5分为正常;

  >5分提示抑郁症。

  PSD的康复治疗

  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的积极康复治疗,尽可能减少神经功能缺损和功能依赖,是减少卒中后抑郁症发生的关键。PSD的治疗方法包括心理治疗和抗抑郁药物。心理治疗如Beck的认知-行为心理治疗对PSD有明显的益处。对不能接受心理治疗的患者,应使用抗抑郁的药物。

  目前主张治疗PSD的药物是5-羟色胺选择性再摄取抑制剂(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SSRIs)

  如盐酸氟西汀(优克或百优解),10~20mg每日一次;

  盐酸帕罗西汀(赛乐特),10~20mg,每日一次;

  舍曲林(sertraline),50mg,每日一次;

  在治疗PSD的过程中,应全面了解患者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状态,既重视抑郁药物的应用,又重视心理治疗和社会干预。

  痉挛

  痉挛是由于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后引起牵张反射兴奋性升高所致,其特点是骨骼肌肌张力随牵张速度的增加而升高。

  脑卒中后3周内几乎90%的患者将会发生痉挛。虽然痉挛会有助于某些患者的站和转移,或许会使某些病人的静脉回流增加,从而减轻水肿,但痉挛放碍大多数患者的功能恢复,引起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困难,导致疼痛、挛缩、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

  康复目标

  减少疼痛;

  预防压疮、挛缩等并发症;

  改善运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

  痉挛的康复评定

  Ashworth法

  修订的Ashworth量表

  痉挛的康复治疗

  首先要消除增加和加重痉挛的临床情况,如泌尿道感染、便秘、压疮,避免劳累和紧张。

  ①口服药物治疗:药物因使用方便而成为治疗痉挛的首选方法。

  氯苯氨丁酸(baclofen)是肌肉松弛剂,每次5mg,每日三次起逐渐增至有效剂量,每日最大量可达120mg要逐渐停药,以免引起癫痫和幻觉的危险。

  治疗痉挛的其他药物还有替托尼定、安定(diazepan)和丹曲林(dantrolene)等。

  ②石碳酸神经阻滞:

  ③物理治疗:冷疗因能降低肌肉的温度对肌梭有镇静作用而减轻痉挛;对抗肌的交替电刺激,对患者痉挛肌肉进行牵张、被动活动关节等也可缓解痉挛。

  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 SHS)

  SHS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性营养不良(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 RSD)。该综合征常发生于脑卒中后1~3月内,发生率约为125%~70%,发生率的差异可能与诊断标准不同有关。SHS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发病有关的因素有交感神经功能障碍,肩关节半脱位,痉挛,腕关节过度的牵拉或手受到意外的伤害。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为突然出现的

  肩部疼痛,

  运动受限,

  手浮肿及疼痛,后期可出现手部肌肉萎缩、手指挛缩畸形,直至患手的运动永久丧失。

  SHS的康复治疗

  SHS的治疗包括

  ①避免引起SHS的原因:偏瘫早期避免牵拉损伤肩关节周围组织,注意矫正肩胛骨的位置,增加肩关节周围肌肉的张力以预防肩关节半脱位;避免患者上肢尤其是手的损伤、疼痛、过度牵张及长时间垂悬;避免在患手静脉输液

  SHS的康复治疗

  ②正确患肢放置:应仔细地放置患侧的上肢,确保腕部不处于完全掌屈位,或上肢不悬在轮椅一侧;

  卧位时,适当抬高患侧上肢;

  坐位时,把患侧上肢放在轮椅上安装的小桌子上,并用夹板固定避免腕部掌屈位

  ③被动和主动运动:患侧上肢的被动运动可防治肩痛,维持各个关节的活动度,活动时应轻柔、缓慢,以不产生疼痛为度。

  主动进行肩胛骨活动,在上肢上举的情况下进行肩关节的三维活动,但不应练习使伸展的患侧上肢的持重活动,以免增加浮肿和疼痛

  SHS的康复治疗

  ④冷疗:该疗法可以消肿、止痛并解痉。⑤症状明显者可予以常规剂量的类固醇制剂治疗2~3周,大多数患者可获良好效果。

给你个篮球常识知识看看吧

一1(1)传、接球 。传、接球是实现战术组织配合的纽带,它能把5名队员连成一个整体,充分发挥集体力量,体现篮球运动特点。巧妙准确的传球,能大乱对方防御部署,创造更多、更好的投篮机会;稳定牢靠合理的接球,能弥补传球的不足,从而协调连贯地完成传球、突破、投篮等动作。

(2)三步上篮。三步上篮是最基本、最简单的投篮技术。下面以右手的三步上篮为例说明如何练习: 从离篮框约3、4米的前方稍偏右处开始,用右手单手朝篮框方向运球向前,最后一步用左脚踏出 (并准备起跳),跨最后一步时,用双手抱球(左手在球前方,右手在球后方并靠近球底部),左脚发力起跳,眼睛保持在篮框附近你要将球送至的方向,左手离开球,右臂单手持球向上完全伸展,并在弹跳至最高点时,靠手腕发力(称“挑篮”)将球送出

(3)运球。运球是控制球,支配球,组织战术配合和突破对手的重要手段,也是大家喜爱练习的技术之一。要想熟练掌握运球技术,必须注意身体姿势,手型,手按拍球的动作和球的运行轨迹之间的协调,这样才能控制好球的反弹角度、高度和速度,做到得心应手。运球时,要减低重心,保持膝关节弯曲,上体稍前倾,抬头,五指自然分开,用手指和手根部按拍球和控制球,并随时用另一手臂、肩、躯干和腿保护球。

(4)突破。突破是一种攻击性很强的技术,是完成个人进攻的主要手段。他是以运球和脚步动作为基础,由蹬、跨、侧身、探肩、推放球和加速等动作组成。

2(1)加强思想建设,贯彻素质教育 篮球课程在各级学校体育教学和课余校园文化生活中,已成为增进学生健康的身体教育手段和贯彻德、智、体、美全面素质教育有重要手段之一。因此,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寓政治思想教育、道德素质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于篮球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篮球运动集体性和对抗性的特点,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团结协作的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质、公平竞争的意识和良好的体育文化修养等。

(2)掌握专项知识和技能,进行能力培养

篮球课程的内容包括理论知识、技术和战术三种主要形态,它们是相互作用和统一的整体。理论知识是掌握技术和战术的依据,技术是战术的基础,使学生在掌握技术和战术的同时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是篮球课程的重要任务。能力培养包括身体素质、专项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身体素质是从事各项体育运动的物质基础。篮球运动本身需要运动者具备跑、跳投等多种运动技能,通过篮球运动的学习可以活跃学生身心,促进身体正常发育,提高机能素质,增强体质。

学生专项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教育能力、教学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教育能力是指用篮球运动作为健身手段,对不同年龄、层次和健康水平的人进行指导,促进身心健康。教学能力是进行篮球教学和训练所必备的能力,它包括讲解、示范、组织教学能力,判断和纠正错误的能力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等。

篮球运动有人体基本活动跑、跳、投和篮球基本技术和战术。经常参加篮球运动,可以提高跑、跳、投等基本活动能力,发展灵敏、速度、力量和耐力等身体素质,促进青少年的身心正常生长发育。

篮球运动是在团体间对抗和变化条件下进行的,对提高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应变能力和大脑的分析综合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

从事篮球运动,有利于提高群体意识,团结合作,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3 (1) 裁判员应是一名主裁判员和一名副裁判员。他们应得到记录台人员和技术代表(如到场)的协助。

此外,国际篮联的适当部门如地区委员会或国家联合会有权运用3人裁判制,即一名主裁判员,两名副裁判员。

(2) 记录台人员应是一名记录员,一名助理记录员,一名计时员和一名24秒计时员。

(3)可有一名技术代表到场。他应坐在记录员和计时员之间。

在比赛中他的职责主要是监督记录台人员的工作,并协助主裁判员和副裁判员使比赛顺利进行。

(4) 必须充分强调:担任一场比赛的裁判员不得与比赛双方的组织有任何方式的联系。

(5) 裁判员、记录台人员和技术代表要按照这些规则来指导比赛并无权同意改变这些规则。

(6)裁判员的服装应由灰色上衣、黑色长裤、黑色袜子和黑色篮球鞋组成。

(7) 对于国际篮联主要的正式比赛,记录台人员应着装一致。

二1所谓健康,不仅仅是指身体的不虚弱,没有疾病,健康的人,其身体、精神、社会适应能力都应处于良好状态。

(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

(5)、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得当,身材匀称,站立时头、肩、臀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

(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牙龈颜色正常,不出血。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肉、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有力。

2简述消除运动性疲劳的几种方法。

充足睡眠

睡眠是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的关键。运动者每天应保证8一9个小时的睡眠,使机体处于完全放松状态。

按摩

通过按摩不但能促进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的转换,因疲劳引起的神经调节紊乱消失,还可促进血液循环,加强局部血液供应,消除疲劳。按摩时以揉担为主,交替使用按压、扣折等手法,按摩可在运动结束后或晚上睡觉前进行。

整理运动

剧烈运动后骤然停止,会影响氧的补充和静脉血回流,使血压降低,引起不良反应。因此,运动后应做整理运动,动作缓慢、放松,使身体恢复。

温水浴 :有刺激血管扩张,促进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消除疲劳的作用。温水浴的温度宜在40℃左右,每次15-20分钟。

药物疗法 :使用维生素或天然药物,能有效调节人体生理机能,加速新陈代谢,补充能量,减少组织耗氧量,改善血液循环,补充肌肉营养。目前,常用药物有维生素B1 、B12,维生素C、E、黄芪、刺五加:人参、冬虫夏草和花粉等。

合理安排膳食 :疲劳时应注意补充能量和维生素,尤其是糖,维生素C及B1 ,应选吃富有营养和易于消化的食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简述消除运动性疲劳的几种方法。

充足睡眠 :睡眠是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的关键。运动者每天应保证8一9个小时的睡眠,使机体处于完全放松状态。

按摩 :通过按摩不但能促进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的转换,因疲劳引起的神经调节紊乱消失,还可促进血液循环,加强局部血液供应,消除疲劳。按摩时以揉担为主,交替使用按压、扣折等手法,按摩可在运动结束后或晚上睡觉前进行。

整理运动 :剧烈运动后骤然停止,会影响氧的补充和静脉血回流,使血压降低,引起不良反应。因此,运动后应做整理运动,动作缓慢、放松,使身体恢复。

温水浴 :有刺激血管扩张,促进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消除疲劳的作用。温水浴的温度宜在40℃左右,每次15-20分钟。

药物疗法 :使用维生素或天然药物,能有效调节人体生理机能,加速新陈代谢,补充能量,减少组织耗氧量,改善血液循环,补充肌肉营养。目前,常用药物有维生素B1 、B12,维生素C、E、黄芪、刺五加:人参、冬虫夏草和花粉等。

合理安排膳食 :疲劳时应注意补充能量和维生素,尤其是糖,维生素C及B1 ,应选吃富有营养和易于消化的食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3首先,伤后要避免继续负重或行走,症状重者可采取舒筋理筋手法治疗:让患者端坐或仰卧,医者一手握住伤侧足跟,另一手握足尖,先将踝关节缓慢地拔伸,待片刻后做踝关节的背伸、屈、内翻和外翻动作,并同时缓慢地捋筋通络,切忌仅在伤痛局部手法按揉。然后,用绷带或宽胶布将患侧足踝背伸90后轻度外翻位包扎固定,限制行走。3周后解除固定,练习步行。同时可以服用些活血化瘀类药物,以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对于症状轻者,可在伤后即用冷水或冷毛巾外敷并抬高患肢。因为冷敷能使血管收缩,减轻局部充血,降低组织温度,起到止血、消肿、镇痛的作用。因此在急性扭伤后,应施行局部冷敷,并且越早越好。抬高患肢可加快血液、淋巴液回流,不至于使血液瘀积于血管损伤处。如果踝部扭伤已超过24小时,则应改用热敷疗法。因为热敷能改善血液和淋巴液循环,有利于伤处淤血和渗出液的吸收。

4 在体育运动中,出现昏厥的原因是什么?预防措施包括哪些?

可能原因 在运动中,由于脑部供血不足,达到一定程度时,即可发生一时性知觉丧失,这一现象称为运动性昏厥。

病因 :(1)心源物昏厥。由于心律失常,心肌梗塞等原因引起心搏出量急骤降低所致。特别常见于房室传导阻滞,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等。

(2)、反射性昏厥。这是一种常见的昏厥。(1)由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2)体位性晕厥,多在卧位转成直立时发生。(3)颈动脉窦过敏性昏厥。

(3)、排尿性昏厥。在排尿时或排尿后突然发生,多见于男性,尤易于夜间起床排尿或蹩尿过长时出现。

(4)、脑源性昏厥。由于颅内外脑血管病变或血管运动中枢本身受损引致的昏厥。

(5)、其它昏厥。常见于有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或伴有肺气肿者。失血失水性昏厥,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大量失血失水,有效循环量急骤减低所致,高山适应浪和低血糖性昏厥,系由于吸入空气中氧含量和血糖含量不够所致。

应对措施 ▲切忌在饥饿的情况下参加运动,跑步后不要立即停坐下来。▲久蹲后不要突然起立。▲平时要加强健身锻炼,以增强体质。肌肉酸痛

5跑步、球类、游泳、引体向上、俯卧撑、收腹举腿、双臂屈伸

第一节 运动功能评定

一、肌力评定

(一)手法检查及分级

临床常用的手法检查及肌力分级法系KWLovett于1916年提出,以后具体操作续有修改,但其原则未变此法使受试肌肉在一定的姿位下作标准的测试动作,观察其完成动作的能力。由测试者用手施加阻力或助力。

测试结果 Lovett分级 M.R.C.分级 Kendall 百分比 能抗重力及最大阻力运动至测试姿位或维持此姿位 正常(Normal,N)

正常-(Normal- 5

5- 100

95 同上,但仅能抗中等阻力 良+(Good+,G+)

良(Good,G) 4+

4 90

80 同上,但仅能抗小阻力 良-(Good-,G+)

好+(Falr+,F+) 4-

3+ 70

60 能抗自体重力运动至测试或维持此姿位 好(Fair,F) 3 50 能抗自体重力运动至接近测试姿位,能在消除重力姿位运动至测试姿位或加小助力能运动至测试姿位

好-(Falr-,F-)

3-

40 能在消除重力姿位作中等幅度运动或加中等助力能运动至测试姿位

差+(Poor+,P+)

2+

30 能在消除重力姿位作小幅度运动或加较大助力能运动至测试姿位 差(Poor,P) 2 20 可见到或扪到微弱的肌肉收缩或肌腱活动,无可见的关节运动 差-(Poor-)

微(Trace,T) 2-

1 10

5 无可测知的肌肉收缩 零(Zero,O) 0 0

测试操作的一般程序是先将肢体放置到适当姿位,以便当待测的肌肉收缩时,能使远端肢体在垂直面上自下向上运动。必要时由测试者用一手固定近端肢体,然后令试者尽量用力收缩被测肌肉,使远端肢体对抗自身重力作全幅度运动,如能完成,说明肌力在3级或3级以上。应用测试者的另一手在运动关节的远端施加阻力,根据受试者能克服的阻力的大小来判定肌力为4或5级。不能承受外加阻力则为3级。如不能克服重力作全幅度运动,则应调整体位,将肢体旋转90°,使肢体在水平面上运动以消除重力的作用。测试远端肌肉时可稍托起肢体,测试近端肌肉时可在肢体下放置光滑平板,或用带子将肢体悬挂,以消除磨擦力的影响。在此条件下能完成大幅度运动,可判定为2级肌力,如仅有微小关节活动或未见关节活动,但可在主动肌的肌腹或肌腱上扪到收缩感,则为1级肌力,扪不到收缩感觉为0级。在测试3级以下肌力时,为了避免改变姿位的麻烦,也可施加助力,根据所需助力的大小判定为2级或1级肌力。

此法虽有分级较粗略,评定时也带有测试者的主观成分等缺点,但应用方便,可分别测定各组或各个肌肉的肌力,适用于不同肌力的肌肉测试(很多器械测试仅适用于4级以上的肌力测定),故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及康复医学实际工作。

常用方法如下:

1.等长肌力检查

在标准姿位下用测力器测定一个肌肉或肌群的等长收缩(isometric contraction)肌力。常用检查须目如:

(1)握力 用大型握力计测定。测试时上肢在体测下垂,握力计表面向外,将把手调节到适宜的宽仪式。测试2~3次,取最大值(图2-1-1)。以握力指数评定:

握力指数=好手握力(kg)/体重(kg)×100

正常应高于50。

(2)捏力用拇指和其他手指的指腹捏压握力计或捏力计可测得质量力(图2-1-2),其值约为握力的30%。

(3)背肌力即拉力,用拉力计测定。测时两膝伸直,将把手调节到膝盖高度,然后用力伸直躯干上拉把手(图2-1-3)。以拉力指数评定:

拉力指数=拉力(kg)/体重(kg)×100

正常值为:男150~200,女100~150。此法易引起腰痛病人症状加重或复发,一般不用于腰痛患者而用府卧位手法检查代替。

(4)四肢各组肌力测定在标准姿势下通过钢丝绳及滑轮拉动固定的测力计,可对四肢务组肌肉的等长肌力进行各别测定,方法见图2-1-4,2-1-5。这组设备可组合成一架综合测力器,以便使用。

一组正常中青年成人的四肢等长肌力测试结果。妇女上肢肌力约为男性的55%,与国外资料的56%相近。下肢肌力约为男性的62%,较国外资料的72%为低。一般认为肌肉每平方厘米横断面积可产生3~4kg肌力,男女相同。男女的肌力差异主要因肌腹大小不同而非肌肉质量有异。

A.屈腕肌力测定(腕中立位)B伸腕肌力测定(腕中立位)C屈肘肌力测定(肘屈90°)

D伸肘肌力测定(肘屈90°)E肩外展肌力测定(肩外展45°)

A.踝屈伸肌力(踝中立位)B伸膝肌力(膝屈45°)C屈膝肌力(膝屈90°)

拮抗肌的肌力对比关节的稳定有意义,因而对肌力锻炼有指导价值。由表2-1-2可见,屈肌与伸肌的肌力比在腕、肘、踝、膝分别约为2:1,3:2,1:1与2:3。文献资料中这些比例有些差异,可能因调查对象及测试方法不一致。

表2-1-2 四肢肌力等长测定

男(67例) 女(55例) 左 右 左 右 腕屈

腕伸 2815±589

1163±221 3027±570

1382±320 1532±440

711±173 1637±500

817±199 肘屈

肘伸 1943±422

1277±332 2104±465

1319±330 1030±221

675±312 1160±386

758±265 肩外展 874±168 935±183 417±153 549±149 踝背 伸

踝跖屈 1928±429

2054±559 1958±416

1993±552 1149±323

1330±441 1173±341

1291±483 膝屈

膝伸 1913±523

3046±693 1989±533

3080±716 1113±411

1879±566 1298±370

2010±621

表内数字为kg数

2.等张肌力检查

即测定肌肉进行等张收缩(isotonic contraction)使关节作全幅度运动时所能克服的最大阻力。作1次运动的最大阻力称1次最大阻力(i repetition maximum,IRM),完成10次连续运动时能克服的最大阻力(10RM),测定时对适宜负荷及每次测试负荷的增加量应有所估计,避免多次反复测试引起肌肉疲劳,影响测试结果。运动负荷可用哑铃、砂袋、砝码可定量的负重练习器进行。此法在康复医学中应用较少。

3.等速肌力检查

用带电脑的Cybex型等速测力器进行(图2-1-6)。测试时肢体带动仪器的杠杆作大幅度往复运动。运动速度用仪器预先设定,肌肉用力不能使运动加速,只能使肌力张力增高,力矩输出增加。此力矩的变化由仪器记录,并同步记录关节角度的改变,绘成双导曲线,并自动作数据记录。这种等速测试法精确合理,能提供多方面的数据,已成为肌肉功能检查及其力学特性研究的良女手段。

图2-1-6 用Cybex 等速测力器作膝屈伸肌力测试

(三)肌力检查的注意事项

为了使检查结果准确、稳定、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与可比性,应使操作过程严格规范化。要特别注意以下方面:

1.采到正确的测试姿位,在等长测试时要特别注意使关节处于正确的角度。

2.测试动作应标准化、方向正确,近端肢体应固定于适当姿位,防止替代动作。

3.作适当的动员,使受试者积极合作,并处于适当的兴奋状态。可作简单的准备活动。

4.规定适当的测试时机,在锻炼后、疲劳时或饱餐后不作肌力测试。

5.每次测试都要作左右对比,因正常肢体的肌力也有生理性改变。一般认为两侧差异大于10%有临床意义。

6.记录时可采用绝对肌力或相对肌力,后者即单位体重肌力。作横向比较时宜用相对肌力。

7.注意禁忌证。肌力测试特别是等长肌力测试时,持续的等长收缩可使血压明显升高。测试时如持续地闭气使劲,可引起乏氏反应(Valsalva effect),对心脏活动造成困难,有高血压或心脏疾患者慎用,明显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忌用。

8.注意肌力测试不适用于上位运动神经损害的运动功能评估,如中风后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不宜采用肌力检查。对于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的评估,应采用Brunnstrom法或Fugl-Meyer法,或上田敏法,请参阅中风康复章节。

二、关节活动度(ROM 检查

(一)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检查的一般事项

1.ROM检查的目的

(1)通过检查发现阻碍关节活动的因素。

(2)判定障碍的程度。

(3)提示治疗方法。

(4)作为治疗、训练的评价手段。

2.ROM的种类

(1)主动活动:受检者以自力能够动的关节活动度。

(2)被动活动:用外力能够移动的关节活动度。

(3)关节除被动活动外,还有非生理性的关节附加活动度(accessory),主要用于康复的手法治疗。

3.基本姿位

全身所有的关节凡按劳取解剖的姿位放置者则为0°。前臂的运动手掌面在呈矢状面上状态为0°轴、面的概念与解剖学一致。

(二)ROM表示方法

文献中有关ROM的表示方法不尽相同,一种以解剖部位为“O”不论屈或伸,当关节伸直受限时,测量的角度数可能成为负数。另一种在屈曲活动记录时以充分伸直为“O”,在伸直活动记录时以充分伸直为“180”,这样可避免出现负数,但使关节总活动度的计算变得复杂化,本书采用前一种方法。

(三)ROM受限因素

1.关节骨性解剖结构异常。

2.关节周围软组织病变,如关节囊粘连、韧带损伤,肌腱挛缩等。

3.运动关节的肌肉软弱无力。

4.拮抗肌张力过高。

(四)ROM测量注意事项

1.对要测量的关节必须充分暴露,特别是对女性检查时应准备单房间及更衣室。检查异性时须有第三者在场。

2.要使受检者精神沉着,耐心说明,以使其采取轻松姿势。

3.对基本轴的固定是很重要的。固定的位置应在关节的近位端或远位端,不能在关节处固定。

4.角度计的轴应与关节的轴取得一致,不要妨碍轴的平等移动。

5.用角度计要测量两次,即在活动的前后测量,并左右对照。

6.对有两个关节肌(多关节肌)的关节,要充分考虑肌肉的影响。

7.有关节痛时,要发现疼痛的范围并作记录,注意慢慢检查。

(五)ROM测量方法

1.普通量角器法

目测ROM较为粗糙,因此一般用量角器进行检查。普通量角器用两根直尺连接一个半圆量角器或全圆量角器制成,手指关节用小型半圆角器测量。(见图2-1-7),使用时将量角器的中心点准确对到关节活动轴中心(参照一定的骨性标志),两尺的远端分别放到或指向关节两端肢体上的骨性标志或与肢体长轴相平行。随着关节远端肢体的移动,在量角器刻度盘上读出关节活动度。各关节测量的具体操作法见表2-1-3。

图2-1-7 关节量角器

表2-1-3 关节活动范围检查

关节 运动 测量姿位 量角器放置标志 0点 正常值 中心 近端 远端

肩 屈、伸 解剖位,背贴立柱站立 肩峰 腋中(铅垂线) 肱肌外上髁 两尺相重 屈180°

伸50° 外展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180° 内、外旋 仰卧,肩外展肘屈90° 鹰嘴 铅垂线 尺骨茎突 同上 各90° 肘 屈、伸 解剖位 肱骨外上髁 骨峰 尺骨茎突 两尺成一直线 屈150°伸0°

腕 屈、伸 解剖位 桡骨茎突 前臂纵轴 第二掌骨头 两尺成一直线 屈90° 尺、桡屈 解剖位 腕关节中点 同上 第三掌骨头 同上 桡屈25°

尺屈65°

髋 屈 仰卧,对侧髋过伸 股骨大粗隆 水平线 股骨外髁 两尺成一直线 125° 伸 仰卧,对侧髋屈曲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15° 内收、外展 仰卧,避免大腿旋转 髂前上棘 对侧髂前上棘 髌骨中心 两尺成直角 各45° 内外旋 仰卧、两小腿桌缘

外下垂 髌骨下端 铅垂线 胫骨前缘 两尺相重 各45° 膝 屈、伸 仰卧 股骨外踝 股骨大粗隆 外踝 两尺成一直线 屈150°

伸0°

踝 屈、伸 仰卧 内踝 股骨内踝 第一跖骨头 两尺成直角 屈150° 伸0° 内、外翻 俯卧 踝后方两踝 小腿后纵轴 足跟中点 两尺成一直线 内翻35° 中点 外翻25°

2.方盘量角器测量法

范振华在1974年设计了一种方盘量角器,用正方形,每边长12cm,上有圆形刻度盘的木舯,加一指针及把手构成(图2-1-8)。在木盘刻度面处于垂直位时,方盘中心的指针由于重心在下而自动指向正上方。使用时采取适当姿位使关节两端肢体处于同一个垂直面上,并使一端肢体处于水平位或垂直位,以方盘的一边紧贴另一肢体,使其刻度面与肢体处于同一垂直面上,即可读得关节所处的角度。各关节测量的具体操作法见表2-4。

图2-1-8 方盘量角器

表2-1-4 用方盘量角器作关节活动度检查

关节 运动 测量姿位 量角器放置位置 量角器刻度盘方位 正常值

肩 屈、伸 站立,头、背、骶部紧贴立柱 上臂后方中段 0点指向近端 屈180°伸50° 外展 同上 上臂内缘中段 同上 180° 内、外旋 仰卧,肩外展,肘屈90° 前臂尺侧缘中下段 0点指向远端 内旋80°、外旋90° 肘 屈、伸 坐,上臂平贴桌面 前臂中段背侧尺

骨皮下面 0点对向尺骨 屈150°伸0° 前臂 内、外旋 站立,上臂外侧紧贴柱面,肘屈90°,手紧握量角器把手 量角器把手紧贴掌心 0点指向桡侧 内旋55°,外旋135° 腕 屈、伸 前臂平贴桌面,掌心向下 第三掌骨背面 180°点对向掌骨 屈80°、伸

70° 尺、桡屈 同上,掌心垂直,拇掌屈 第二掌骨桡侧缘 同上 尺屈40°,桡屈20° 髋 屈 仰卧,对侧髋过伸 大腿前缘中段 180°点对向大腿 120° 伸 同上,对侧髋屈曲 同上 同上 15° 内收外展 侧卧,一直尺两端族两髂前上棘上,测此尺寸倾斜度,于内收、外展测量结果中减除之 大腿外侧中段 同上 各45° 内、外旋 仰卧,两腿分开伸直 足掌内侧缘 0点指向远端 内旋50°,外旋65° 膝 屈、

伸 坐或仰卧 在肌前中段、小腿前中段各测一次,相加 180°点指向膝部

180°点指向膝部 屈160°,伸5°

屈160°,伸5°

踝 跖屈 站立足掌不离地,小腿尽量后倾 胫前缘中段 0点指向近端 40° 背伸 同上,足跟不离地,小腿前倾 同上 同上 25° 内外翻 向患侧卧,小腿平贴诊察台,外踝在桌缘上 紧贴足掌横弓 0点指向足内侧 内翻45°,外翻20°

三、步态检查

1.步态的基本情况

从一侧的足跟着地起,到此侧足跟再次着地为止,为一个步行周期(gait cycle)。其中每一足都经历了一个与地面接触的支撑期(stance phase)及一个腾空挪动的摆动期(swing phase)。支撑期由5个环节构成,依次为足跟着地(heel stride,HS),脚掌着地(foot flat,FF),重心前移至踝上方时支掌中期(midstance,MSt),身体继续前移至足提起时为足跟离地(heel off ,HO),最后为足趾离地(toe-off)。摆动期从足趾离地开始,经加速期至下肢垂直位为摆动中期(midswing ,MSw),以后经减速期止于足跟着地,一侧足跟着地至另一侧足跟着地为一单步(step),至同侧足跟再次着地为一复步(stride)。

在步行周期中支撑长于摆动期,因此每一步行周期中约有15%的时间即自一侧足跟着地至对侧足趾离地,双腿都处于支撑期,称为双侧支撑期(double support)。是为步行的特征,如没有双侧支撑,相反出现双足腾空即为跑步。

步频(cadence)指每分钟的行动步数,成人约为110~120步/分,快步可至140步/分。步幅(step width)指一单步移动的距离,与步频、身高等因素有关,一般男性为70~75cm。

步行时身体重心沿一复杂的螺旋形曲线向前运动,在矢状面及水平面上的投影各呈一正弦曲线,向前运动有交替的加速及减速成。为了使重心在轴位上的运动趋于平稳,减少上下左右移及加速从而减少能耗,配合髋、膝、踝各关节的运动,骨盆也有前后左右倾斜及水平侧移。

步行时以上活动的正常变异构成各人的步态特点。因病理因素使变异超出一定范围即构成异常步态。检查者熟悉了正常步态的构成及常见病理步态的基本特征后,就可以通过直接观察进行步态评定,必要时可用多维连续摄像、电子量角器及多导联肌电图等方法作分别或综合的观察,以取得肌肉、关节或身体重心在步行时的活动谱,以与正常的活动谱进行比较分析。正常的关节活动及肌肉活动谱例如图2-1-9。肌肉的工作包括向心及远心收缩。

图2-1-9 常速步行时髋、膝、踝各关节的屈伸活动

正常步态效率很高,特别是以每小时45~5km的速度步行时,单位距离耗能量少,此时肌电活动也最少。步行时身体前移的工实际上主要由重力及惯性提供而不是完全由肌肉收缩提供。步态异常时能耗增加,截瘫及截肢时更著,因而使步速受限,如扶拐步行的截瘫患者,步速一般限于每小时16~24km。

2.常见的病理步态

按异常步态的病理及表现,可分以下各类:

(1)短腿步态 如一腿缩短超过35cm时,患腿支撑时可见同侧骨盆及肩下沉,故又称斜肩步,摆动时则有代偿性足下垂。

(2)关节强直步态 下肢各关节挛缩强直时步态随之改变,关节挛缩于畸形姿位时改变更著。如髋关节屈曲挛缩时引起代偿性骨盆前倾,腰椎过伸,步幅缩短,膝屈曲挛缩30°以上时可出现短腿步态。膝伸直挛缩时,摆动时可见下肢外展或同侧骨盆上提出,以防止足趾拖地。踝跖屈挛缩时足跟不能着地,摆动时以增加髋及膝屈曲度来代偿,状如跨槛,故称跨槛步。此时患肢支撑期常有膝过度伸直,可引起膝反曲。

(3)关节不稳步态如先天性髋脱位时步行时左右摇晃如鸭步。

(4)疼痛步态当各种原因引起患难与共肢负重时疼痛时,患者尽量缩短患肢的支撑期,使对侧摆动腿呈跳跃式快速前进,步幅缩短,又称短促步。

(5)肌肉软弱步态

①胫前肌步态:胫前肌无力时足下垂,摆动期用增加髋及膝屈曲度以防足趾拖地,形成跨槛步。

②小腿三头肌软弱时支撑后期忠髋下垂,身体向前推进减慢。

③股四头肌步态:在患腿支撑期不能主动维持稳定的伸膝,故患者使身体前倾,让重力线在膝前方通过,从而使膝被动伸直,此时髋微屈可加强臀肌及股后肌群的张力,使股骨下端后摆,帮助被动伸膝。在支撑早期利用膝的持续过伸作为一种代偿性稳定机制常导致膝反曲。如同时有伸髋肌无力,则患者常须俯身用手按压大腿使膝伸直。

④臀大肌步态:伸髋肌软弱时,患者常使躯干用力后仰,使重力线通过髋关节后方以维持被动伸髋,并控制躯干的惯性向前运动。形成仰胸凸肚的姿态。

⑤臀中肌步态:髋外展肌软弱时不能维持髋的侧向稳定,故患者在支撑期使上体向患侧变,使重力线在髋关节外侧通过,以便依靠内收肌来维持稳定,同时防止对侧髋部下沉并带动对侧下肢提起及摆动。两侧髋外展肌损害时,步行进上体左右摇摆,状如鸭子,又称鸭步。

(6)肌痉挛步态 因肌张力过高引起。如:

①偏瘫步态:常有患足下垂、内翻、下肢外旋或内旋,膝不能放松屈曲,为了避免足部拖地,摆动时常使患肢沿弧线经外侧回旋向前,故又称回旋步。上臂常呈屈曲内收,摆动停止。临床所见的偏瘫步态可有较多的变异。

②剪刀步:又称交叉步,多见于脑瘫或高位截瘫患者。因内收肌痉挛,步行时两髋内收,两膝互相磨擦,步态雀跃不稳。内收肌严重痉挛使两腿交叉难分,步行成为不可能。

(7)其他中枢神经损害

①小脑性共济失调时,步行摇晃不稳,状如醉汉,故称酩酊步态。

②帕金森氏病或其他基底节病变时,步态短而快,有阵发性加速,不能随意立停或转向,手臂摆动缩小或停止,称前冲步态或慌张步态。

(8)奇异步态不能有已知步态解释者应考虑是否为癔病性步态,其特点是动作表现不一贯,有时用更慢更费力的方式完成动作,与肌力检查结果不一致,肌张力检查时可有齿轮样反应(cogwheel response)等。

3.步态检查

作临床步态检查时,应嘱病人以其习惯的姿态及速度来回步行数次,观察其步行时全身姿势是否协调,各时期下肢各关节的姿位及动幅是否正常,速度及步幅是否匀称,上肢摆动是否自然等。其次嘱病人作快速及慢速步行,必要时作随意放松的步行及集中注意力的步行,分别进行观察。并试行立停、拐弯、转身、上下楼梯或坡道、绕过障碍物、穿过门洞、坐下站起、缓慢地踏步或单足站立、闭眼站立等动作。有时令患者闭眼步行,也可使轻度的步态异常表现得更为明显。

用手杖或扣拐步行可掩盖很多异常步态,因此对用拐杖步行者应分别作用拐或杖及不用拐或杖的步态检查。

步态检查常须结合一系列的基本情况检查,如神经系物理检查,各肌群肌力及肌张力检查,关节活动度检查,下肢长度测定以及脊柱与骨盆的形态检查。这些检查对确定异常步态的性质,原因及矫治方法有很大意义。

必要时在步行中作肌电图、电子量角器、多维摄像等检查,以便进行更细致的分析。

4.异常步态的矫治原则

(1)异常步态病因的矫治

①短腿步态患者须用矫形手术或矫形鞋来平衡两下肢的长度。

②关节挛缩畸形时,须通过关节活动度锻炼或矫形手术改善关节活动度,消除畸形。

③因疼痛引起步态异常时,须用理疗、局封、按摩、药物等治疗消除疼痛。因关节不稳或骨关节炎引起疼痛时,须用免荷支架减轻局部负荷。

④肌肉软弱时,可通过肌肉锻炼得到加强。锻炼难以收效时,考虑肌肉重建手术或用支架进行功能替代。

⑤肌肉痉挛时用放松练习,包括肌电反馈练习、按摩、被动牵伸、热敷或冷敷、解痉药物、神经注射或手术切除等方法缓解痉挛。

(2)步态训练步态训练一般对着镜子进行。治疗师从旁指出需要纠正之处,指导纠正,经反复练习以求熟练掌握与巩固。步态训练应设定可以达到的近期目标。可以从步态检查中所用的各种动作中选取病人勉强可以完成但有缺点及困难的动作作为练习动作进行系统练习,达到目的后再改选难度更高的动作作为练习动作。练习时应令病人适当集中注意力,但不宜引起过度紧张,特别在肌痉挛时。练习一般每日进行1~2次,每次1~2小时,包括间歇休息,避免明显疲劳。

步行练习时应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包括采用适当的支架、拐杖、步行器、平行杠等。或给予人工的保护或扶持,防止跌倒,并使病人有必要的安全感。

步态训练中要注意病人的全身适应能力,必要时进行坐、站的耐力练习、上肢及腹背肌肌力练习及心血管系统功能锻炼,即用上肢运动或蹬车等方式进行的耐力运动练习,以适应步态异常时步行能耗的增加。

踝关节康复及力量训练

 踝关节康复及力量训练,踝关节的康复锻炼与力量训练 与踝关节相关的病症,我们熟知的有扁平足、高弓足、外翻足、内翻足、马蹄足等等,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踝关节康复及力量训练方法。

踝关节康复及力量训练1

  训练器械:一条弹力带

  1、脚踝内翻训练

 长坐式(腿部伸直,坐在床上,上身略向后倾,双手为身体提供支撑)踝部内翻训练。

 使患者处于长坐式坐姿,将训练带缠在脚上。向内翻转健肢一侧的脚(内翻)。不要向外旋转膝部。

  2、脚踝外翻训练

 长坐式(腿部伸直,坐在床上,上身略向后倾,双手为身体提供支撑)踝部外翻训练。使患者处于长坐式坐姿,将训练带缠在脚部外侧,用另一只脚固定。向外翻转健肢一侧的脚(外翻)。不要向外旋转膝部。

  3、脚踝斜角训练

 踝部PNF(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D1斜角弯曲训练(开始姿势)。坐在床上,腿部伸直,使患者处于足底曲、外翻和旋前的开始姿势。

 踝部PNF(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D1斜角弯曲训练。在承受弹性阻力的情况下,做(脚)背屈、内翻和旋后(反掌)动作。不要让膝部向内旋转。

 踝部PNF(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D2斜角弯曲训练(开始姿势)。坐在床上,腿部伸直,,使患者处于足底曲、内翻和旋后(反掌)的开始姿势

 踝部PNF(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D2斜角弯曲训练。在承受弹性阻力的情况下,做(脚)背屈、内翻和旋前动作。不要让膝部向外旋转。

  4、脚踝足背屈训练

 长坐式踝部背屈训练。让患者处于长坐式坐姿,将训练带套在脚背上。保持膝部伸展,脚部向上弯曲(脚背屈)。

 坐式踝背屈训练。坐姿,将训练带套在脚背上。将训练带的另一端绑在另一只脚上。向上抬起患侧的脚(脚背屈)。

 腓肠肌和比目鱼肌收缩舒张训练。将训练带套在一只脚上。先让脚部处于自然姿势,足底曲。弯曲膝部来隔离比目鱼肌;伸展膝部来隔离腓肠肌。

 踝部背屈训练(结束姿势)。向头部拉动脚的前部,使脚尖向上。

 踝部背屈训练(结束姿势)。坐在椅子上,膝部完全伸展,踝部靠在地面上,将训练带固定在踝部前方。将训练带套在脚尖周围和正在训练的脚的脚底圆形部位。

 踝部背屈训练(训练胫前肌)。坐姿,一脚放在矮凳上。将训练带系在固定物体上,然后套在脚上。在承受弹性阻力的情况下踝部背屈,并保持不动。返回开始姿势。提示:把脚尖向鼻子方向拉

  5 、脚踝足底屈训练

 长坐式踝部足底曲训练(训练腓肠肌)。先处于长坐式坐姿,将训练带套在脚的上前方。保持膝部伸展,向下压脚(足底曲)。

 坐式踝部足底曲训练(训练比目鱼肌)。坐姿,将训练带套在脚底。双手抓住训练带的两端。向下蹬患侧的脚(足底曲)。

 踝部足底曲训练(训练腓肠肌)。坐姿,双脚下放置矮凳提供支撑。将弹性训练带套在脚底的圆形部位。踝部足底弯曲并保持不动。返回开始姿势。提示:让腓肠肌用力。

 小腿上提(蹬起脚尖)训练(开始姿势)。站姿,将训练带中央踩在脚底圆型部位。双手抓住训练带两端,保持双肘伸直

 小腿上提(蹬起脚尖)训练(结束姿势)。提起脚跟,越高越好。不要通过拉动手臂来拉伸训练管。变动:偶尔可利用单腿进行训练,可使用椅子或桌子提供支撑。

踝关节康复及力量训练2

  关节活动度

 正常的踝关节可以进行各个方向的活动,今天我们主要讨论的是背伸(同背屈)和跖屈、内翻和外翻的动作。由于在踝关节手术术后,很多患者都会被石膏固定一段时间,所以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踝关节活动度受限的情况。那么在拆掉石膏之后的早期,就要进行关节活动度的练习。下面介绍一些关节角度练习的方法。

  背伸(背屈)

 背伸即踝关节向上的活动,由于后方有跟腱的存在,所以这个角度是术后最容易出现活动受限的角度,也是比较难练的角度。术后早期可以利用毛巾或任何长条带子进行向上的牵拉。

 也可以让家属帮助练习,练习的过程中,可在膝关节下垫一个小枕头,这样有利于使小腿三头肌处于放松的状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与踝关节所能耐受的强度的增加,今后就可以利用自己体重来进行角度的练习了,比如下面 几个方法:

 “弓箭步”——患肢在后,脚尖自然向前,膝关节伸直,下压脚踝。这样可以充分牵拉小腿三头肌和跟腱。解决因小腿三头肌和跟腱造成的踝关节活动度受限。

 “蹲”——

 蹲的时候注意脚尖自然向前,膝关节和臀部不要歪斜,即使脚后跟没落地也没关系。主要解决因踝关节内部原因造成的关节活动度受限。

  跖屈

 跖屈即踝关节向下的活动,属于术后比较容易练习的角度,早期可以把踝关节伸出床外让家属协助下压即可,后期随着角度加大,可以利用“跪”的方法,让臀部下压踝关节。

  内翻

 内翻其实就是常见的“崴脚”的动作,如果是外踝韧带损伤术后的患者,早期是不建议练内翻的,通常是在术后复查时,主刀大夫认为患者内翻活动受限的时候才进行内翻的练习。早期练习内翻角度,可以在跷二郎腿的姿势下,

 自己用手来进行内翻的牵拉。

  外翻

 外翻与内翻的方向相反,由于踝关节的结构本身就可以限制外翻,所以正常踝关节外翻的角度都不会太大,

 而且通常外翻受限的情况也较少,主要出现在内踝损伤或骨折的情况,如果出现活动受限,可以采用与外翻相反方向的练习方法。

我把我的经验告诉你,我手术后,连续一个月喝骨头汤,每天和一到两次,曾经在医院吃过龙血竭片,又吃过麝香接骨胶囊,其实我现在才知道关键是要营养均衡,多吃豆类食品和蔬菜,有条件一定要出去多晒太阳。这样才有利于骨头的生长,骨折不是光补钙就恢复得快,钙补多了反而不好,钙属于脆性磷属于软性钙补多了反而容易骨折。磷和钙结合才会产生骨胶原蛋白,磷是人体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所以要常晒太阳,我觉得骨胶原蛋白不错真的你可以试一试,它是骨折长骨头的必备条件。到时候我也要取钢板,还要长骨头,我就会口服骨胶原蛋白,这是我查过很多资料证实的,我们都是有着一样的遭遇,我愿意帮助你,你也不要太急了,骨折的恢复是因人而异的,有的人长骨头需要时间长一些有的很快,急也没办法,你按我说的去做可能会快一些,伤筋动骨一百天,慢慢来千万听医生的嘱托,不要剧烈运动。我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一定的帮助,真希望你快点恢复。这些都是我自己写的,这么多好辛苦,给我一点分把‘谢谢了

应该拍X光,确定是否有韧带断裂或韧带及关节囊附着处的骨质撕脱,甚至发生关节脱位、骨折。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循环,外敷活血化淤的药物。比如:将跌打丸用酒调成糊涂于患处。

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踝关节扭伤(俗称“崴脚”)的情况。有些人受伤后习惯用热毛巾进行热敷,或者用热水泡脚,或者以酒精搓揉患部,还有些人坚持行走锻炼或带病工作,误认为这样做可以帮助消肿止痛,促进患病肢体功能的恢复。其实,这些做法都是不对的。

踝关节扭伤:

  在外力作用下,关节骤然向一侧活动而超过其正常活动度时,引起关节周围软组织如关节囊、韧带、肌腱等发生撕裂伤,称为关节扭伤。轻者仅有部分韧带纤维撕裂、重者可使韧带完全断裂或韧带及关节囊附着处的骨质撕脱,甚至发生关节脱位。关节扭伤日常最为常见,其中以踝关节最多,其次为膝关节和腕关节

引起踝关节扭伤的原因:

  踝部包括踝关节和距骨下关节,是下肢承重关节。在过度的强力内翻或外翻活动时,如行走在不平路面、高处跌下或跑跳时落地不稳,均可引起外侧或内侧韧带损伤,可以发生部分撕裂或完全断裂甚至撕脱骨折。如早期治疗不当,韧带过度松弛,可造成踝关节不稳,易引起反复扭伤,甚至关节软骨损伤,发生创伤性关节炎,严重影响行走功能。

踝关节扭伤的症状:

临床上外侧韧带损伤较为常见,系由足部强力内翻引起。外侧韧带部分撕裂较多见,其临床表现是踝外侧疼痛、肿胀、走路跛行;有时可见皮下瘀血;外侧韧带部位有压痛;使足内翻时,引起外侧韧带部位疼痛加剧。

  踝关节扭伤后,局部软组织(肌肉、血管及韧带)因暴力损伤而出血或渗血,使踝部肿胀疼痛,活动后症状会加重。如果此时按揉或热敷伤处,不但不能使血肿消退,反而会人为地加重患部的损伤,致使伤处血管扩张,增加出血量,使伤情进一步恶化。有的病人踝关节扭伤后局部伤痛并不是十分明显,但盲目热敷处理或草率地揉捏按摩反而会加重踝部伤痛。

踝关节扭伤后的处理:

首先,伤后要避免继续负重或行走,切忌由同伴在伤痛局部手法按揉。

  可以用绷带或宽胶布将患侧足踝背伸90后轻度外翻位包扎固定,限制行走,并送医院处理。

  对于症状轻者,可在伤后即用冷水或冷毛巾外敷并抬高患肢。此时冷敷能使血管收缩,减轻局部充血,降低组织温度,起到止血、消肿、镇痛的作用。因此在急性扭伤后,应施行局部冷敷,并且越早越好。抬高患肢可加快血液、淋巴液回流,不至于使血液瘀积于血管损伤处。

冷敷方法:

将冷水浸泡过的毛巾放于伤部,每3分钟左右更换一

帕金森病患者的康复训练主要是以步态训练和平常的腰背部的训练为主,要鼓励患者自行穿脱柔软宽松的衣服,以加强上肢的活动及上下肢的配合训练。对于起床有困难的患者可以抬高床头,在床上放绳子,便于患者拉起绳子进行翻身训练。以右侧翻身为例,可以是头转向右侧,左手搭在右侧,左腿放在右腿上,利用身体旋转惯性,慢慢翻身。患者还要避免坐过软的沙发及深凹的椅子,尽量坐在两侧有扶手的座位上,也可以使椅子后力提高使有一定的角度便于起立。

步态训练时要求患者双眼直视前方,起步时先足跟着地,接着足尖着地,脚步要尽量慢,嘴里念着口号。双上肢行走时尽量要前后摆动,进行下肢训练时稍微分开站立,膝关节微屈,向下弯腰,双手尽量触地;左手扶墙,右手抓住右脚向后位,维持数秒钟;然后换对侧下肢重复,也可以做踢腿动作。

平衡运动训练需双脚分开25-30cm左右,向左右前后移动重心并保持平衡;躯干和骨盆左右旋转,并且使上肢随着进行大幅度的摆动,对平衡的姿势缓解肌张力都有很好的作用。

每天应该有计划的进行康复训练,包括站立、高抬腿、行走、坐,以及左右交替踝背屈向前、向后跨步、移动重心等训练。在行走时步态要有意识的控制,在地板上加设标志,如在行走有线路的标记、转移线路标记、足印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66047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6
下一篇2023-1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