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持二胡时左手掌心贴近琴杆,手指“躺”倒按弦,拇指下弯勾住琴杆。
2、手指关节过分弯曲,以手指的尖端(甚至用指甲)触弦。
3、手指关节反弯,尤其是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第一关节。
4、手指(尤其是无名指和小指)不是从弦的正面(从弦向琴杆方向)按弦,而是从弦的外侧(从弦向身体方向)按弦,以致只按实了外弦,内弦却处于虚按状态,常常因此而出现狼音。
5、当一个手指按在弦上时,其下面的手指蜷曲在掌心中,演奏时始终让手指“悬”在音位的上方,不能放松。
扩展资料:
1、在琴弓子的使用过程中,不要用手碰弓毛,以免日久之后弓毛上沾上油污而影响演奏。一旦发现弓毛上油污较多而影响演奏时,可将弓子卸下,用肥皂将弓毛在清水中洗净,晾干后重新擦上松香再使用。
2、每次拉完琴后,应将弓毛放松,使弓杆恢复到正常的形态,否则日久后会使弓杆变形,影响弓子的使用性能。如弓子长期不用放在琴箱里,要在琴箱里放一些防蛀剂,以免弓毛被蛀虫咬断。
3、在日常的二胡使用中不需要对琴皮上植物油、凡士林等,更不需要在琴皮背面封蜡。如在琴皮内外表面涂上油性物质,会影响琴皮的透气性和琴皮的振动。琴皮蒙好后不能再对琴皮的背面进行处理,因为从琴筒后面对琴皮背面进行刮或打磨的处理,会导致琴皮的厚薄不匀,严重时还会引起琴皮的破裂。要想对二胡的音色局部有所改善,应该从琴弦、琴弓、千金和控制垫等方面采取措施。
参考资料:
当然是打架打出来的,打多了就变强了他们的身材比一般人高,身子强壮还有赵云是有师父的,就是一代枪王童渊,成名绝技百鸟朝凤枪!赵云的师兄北地枪王张绣和蜀中枪王张任,就是凭着这路枪法,才闯下了南北两大枪王的名头。而赵云还有个小师兄高览
看三国最让人不解的是那些超一流武将从一登场就有超一流的武功,至于这些武功是怎么来的,罗老先生却惜墨如金,不像金庸的人物,武功都是一天天炼出来的。即使如全庸金康之流,笔下人物也还能喝点蛇血什么的,内功一下暴涨60年,总算有个交待。
三国武将的武功自然不是喝蛇血喝出来的,那是不是一天天炼出来的呢?武将之中,张飞关羽的早期经历写的稍微多一点,我们就以这哥俩为例作一分析。
张飞简历:“某姓张,名飞,字翼德。世居涿郡,颇有庄田,卖酒屠猪,专好结交天下豪杰。恰才见公看榜而叹,故此相问。”
关羽简历:“吾姓关,名羽,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良人也。因本处势豪,倚势凌人,被吾杀了;逃难江湖,五六年矣。今闻此处招军破贼,特来应募。”
两位都没有提自己的武功,连“自幼习武”这句都没说。更重要的是随后的情节。刘关张决定起兵后,“云长造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重八十二斤。张飞造丈八点钢矛。” 你看,在这之前,两位连兵器都没有。关羽还好说,毕竟扛着八十二斤的大刀逃难有点困难。张飞就不该了,有钱有房,要是练武,不至于连一杆像样的矛都造不起。 可见他们平时并不练武。
那关羽张飞的武功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他们的武功来自他们的职业!
汉末,武术还没有系统化,不具备通过向师傅学习成为武林高手的条件。要想成为高手,一要有天生体格,二要悟性高,能从生产活动中领悟攻防技术。以此为指导,我们来分析张飞关羽的武功与职业的关系。
张飞的主要职业是杀猪。杀猪要用杀猪刀。和张飞的兵器不同,但技术特点一致。杀猪时不是用杀猪刀砍,而是捅。所以本质上杀猪刀不是刀,而是和矛类似。猪杀死后要去毛,去毛前要给猪充气,使皮肤绷紧。通常做法是用铁钎从后啼一直捅到腹部,然后拔出铁钎,往腹部充气。张飞没有打气筒,只能用嘴吹。铁钎就是小号的矛,所以张飞自然选矛作武器。另外,长期给猪吹气,张飞练就了巨大的肺活量,才能在长板坡前一声吼,吓退曹操百万兵。
三国演义中没有提关羽的职业,但大家都知道,关羽在逃亡途中卖过枣。卖了五六年的枣,怎么说也是一种职业了。关羽不擅生意,买不出好价钱,但仍能维持生计,说明其进货渠道不一般。如果正常付款进货,本钱早就陪光了。关羽有案在身,不大可能去抢枣。再说,要抢也应该去抢钱。关羽只能自己去枣园打枣。枣园是地主豪强的,打他的枣就是斗地主,不用付钱,心安理得。为了少惹麻烦,关羽总是穿一身绿,见有人来,便爬到枣树上躲起来。一身绿衣,一张枣红脸,藏在枣树上谁也别想看着。
想必关羽不会爱惜枣树,只顾拿大竹竿一通猛打。上高中时半夜拿大竹竿偷过学校的柿子,深知在枝叶中挥动竹竿需要多大的力气。关羽如此打了五六年,练就无穷臂力。从技术特点看,挥动竹竿和挥动大刀完全相同。所以关羽选择了八十二斤的大刀。 打枣成就了关羽的武功,也造成关羽武功的严重缺陷。
关羽曾和赵云在牛头山打过一仗。这场战斗发生在一条山道上,山道两旁全是树。“关羽奋然上马,倒提青龙刀,凤目圆睁,蚕眉直竖,直冲卧牛山。遍山树枝如波开浪裂,关公径奔一白杨树。赵云见关羽不来斗将,却入无人之境,方欲问时,关羽赤兔马快,早到树前,手起一刀,将白杨树折做两段。” 关羽的武功源自打枣。在冲锋时精神高度集中,道旁的树木钩起了本能反应,挥刀直奔树木而去,大大出了一回洋相。
关羽也因此弱点被擒,丢了性命。关羽冲出麦城,沿一条山路逃跑,不想赤兔马被绊倒,关羽落马被马忠所擒。关羽即使落马,但功夫仍在,马忠乃无名之辈,如何擒得关羽?想马超也曾步战,杀得韩遂及手下五将血肉横飞。关羽虽疲惫,对付一个马忠理应绰绰有余。怎奈又是山路,山路两旁又是树木。关羽举刀欲战,却见两旁树木众多,一时不知该砍哪棵。犹豫半分钟,早被马忠绑定。
总结:通过分析关羽张飞的武功特点及典型战例,我们得出结论,关羽张飞的武功源自他们的职业。我们相信该结论可推广到所有三国武将。根据此结论,我们可以分析各武将的弱点,从而设计合理战术,轻松打败他们。
拉二胡首先要肯吃苦。 运指是指左手指头在弦上作各式各样的按弦动作,它是二胡基础训练中的重要一环。 演奏乐器最重要的是两手的配合,二胡也不例外,左手运指与右手运弓互相配合才能拉出好的调子。 运指是指左手指头在弦上作各式各样的按弦动作,它是二胡基础训练中的重要一环。由于二胡不像手风琴、琵琶那样有琴键或品位标志,而是靠左手指头触弦的不同部位,若触弦位置稍有不对,就会出现按音不准,影响演奏效果。由于琴弦长短决定了音距宽窄,琴弦越短,音距就越窄。二胡各把位之间的指距各不一样,这给运指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正确的运指方法取决于正确的持琴姿势,首先要注意的是左手三个部位的"45度":即大臂与左胸侧大约构成45度,小臂与琴杆大约构成45度以及按指的第二、三节(从指根数起)与琴弦(按千金方向)大约构成45度。具体地说,大臂适当下垂,肘部往下沉,小臂不可平抬,虎口持琴保持着必要的松动自然,按指往下略微弯曲,整个手形是较松的半握拳状。四个按弦的指头与琴弦"比邻而居",它们均作出欲触弦的状态。这样的手形,给左手准确、敏锐的触弦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指头触弦时,要用指肚与指尖之间的部位去按,并要很轻巧的落在琴弦上。离弦时,应当自然而敏捷的回到原来的位置。这种富有弹性的一起一落,表面上是指头在动,实际上是受着"内劲"的支配,这内劲又源于整个协调自然的持琴左手。 初学者在学按弦时容易犯的毛病是:手臂抬得老高,虎口把琴杆捏得过死,四个按指一字儿的平直伸展着,不呈弯曲状。有些人在按弦时用指关节去碰弦,不用指肚触弦。有的人按弦后手指离弦时抬得老高这种种不正确的运指,使整个按弦动作显得非常生硬迟缓,缺乏弹性。即使右手感弓比较熟练,但发出的声音仍然是拖泥带水、混杂不清的。以上不正确的运指如不加以克服,任其发展下去,将会使这些毛病得到巩固,即使有决心改掉它,实际上比学习和掌握一门新的技法还要稍困难一些。所以,训练运指的灵活性与准确性,首先要检查运指的方法是否正确。 训练运指的准确性,一方面要姿势正确,另一方面不可强调片面动作,要了解运指整体的及内在的道理,运指的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还受着耳力的支配,敏锐的耳力是求得按弦音准的基本保证。即使按弦时指距发生了轻微的偏差,耳力也能在这一瞬间把指距调整到准确的按音位置。虽说二胡上各音区各把住的指距各不相同,但只要经过一定时期的练习,按指在耳力的支配下对应有的指距将形成本能的"条件反射"。练习快弓可以分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 第一步,先练习弓子用较大的贴弦度演奏保持音,可在空弦上练。方法是:将弓子的励弦点放在中弓部位,右臂微微左旋以加大对弦的压力,突然起弓,奏出音头,弓子拉出十厘米左右骤然停住,但贴弦的压力要始终保持。再突然推弓,仍然要奏出音头、弓子推回原位后骤然停住,贴弦的压力仍需始终保持。如此反复练习,直至熟练掌握为止。在进行这项练习时要特别注意的是:①弓毛贴弦要紧;②运弓速度要快;③弓毛对弦的压力要自始全终保持而不可松开,当弓子骤然停住时亦然;④运副才要感觉有较大的摩擦力.弓毛不可滑过琴弦;发音要头尾一致,奏出刀切般的效果,而不可是枣核状的音。 第二步,右手不持弓,空手练习扇扇子的动作。练习时要有意识地将运动的"轴"放在小臂中间,使肘与手成为平衡的两端均匀地左右摆动。反复练习直至动作正确、自然为止。 第三步.右手持弓做空弦快弓练习。动作要求做到与空手扇扇子的动作一样正确、自然、纯熟,发音要求做到音质饱满、清晰,十六分音符时值准确;然后再练习每八个音棚每四个音加一个重音,直至熟练掌握为止。 第四步,练习两手的配合.选择一个简单的音型。如:56 71 21 76 快弓虽然属于右手技巧,但要将它演奏得清晰而富有颗粒性,是离不开左手的密切配合的。因此,两手配合是快弓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快弓演奏中,右手是主动因素,节奏的快慢、句首的音头、强弱的变化等等,都由右手来掌握和控制。演奏时必须做到:十六分音符的时值非常准确、均匀;每个音的音头要清晰、果断;强弱变化或快速换弦等都不能影响速度的稳定。左手是被动因素,对它的要求就是要使按指曲"点"准确地和右手每个音的音头对在一起,不论音符多么复杂,或是换把、跳把多么困难,都不允许动作滞后,而与弓子的音头错开。演奏者在奏快弓方面容易出现的偏差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右贸动作"轴"的位置不正确.通常是"轴"没有效在小留中间部位一样放在肩部、将快弓动作变成右臂的"伸--缩"运动。 2.弓子不能保持"平--直"运行,表现在演奏快弓时弓头的调节螺丝呈斜线状或围圆状运动。 3.贴弦度偏低,把快弓的每个音都奏成了"枣核状",这就便快弓的发音含混不清、缺乏颗粒性。 4.拉推弓发音不均衡,将诀弓奏成似"瘸腿"式的效果。快弓拉推弓发音不均衡与长弓和分弓的情况不同,主要原因是小臂和弓子的角度不恰当所造成的。如果演奏快弓时大臂过于内收.用弓部位又过于侗左,这时小臂和弓子就形成了一个锐角,这样拉推弓的贴弦度就会有差异,发音也就不均衡了。解决的方法是:将大臂微微外展、用弓部位保持在中弓略偏左的位置上,使小臂与弓子形成一个直角、这样拉推弓的贴弦度就能保持一致,发音自然就均衡了。 5.两手配合不好.常常是左手动作滞后,尤其在运用快速换把或交替指等左手高难技巧时,更是容易偏侵而与右手对不上"点",这也是诀弓拉不清楚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保证按指的"点"与弓于发音的"点"对齐,左手的动作就需要有一定的提前量。也就是说,当前一个音发出以后、左手就要准备下一个音的按指动作.尤其在决速换把时,手腕和虎口早在换把音发出以前,就已经开始动作了.还有一点、就是在快弓演奏中,左手不能带有滑音,音与音之间都要呈点状,不能呈线状。这样,才能提高快弓的弹性和清晰度。 换弦和快弓 换弦要注意腕力与指力的相互配合,要扣准音符时值,过渡自然。快弓通常用于处理快速旋律的乐曲,是提高二胡表现力的基本手段之一。 换弦是指弓毛擦一根弦转为擦另一根弦。换弦不外乎两种情况:一种是利用换弓时换弦,另一种是在弓子运行过程中换弦。这两种换弦都要求把音符的时值扣准,过渡自然。初学者由于换弦动作片面依赖于指力,腕力不够,造成了指力换弦的被动。在换弦时往往出现突然嘎止的现象,或是把琴弦猛击一下,在快速旋律中换弦的毛病表现得犹为突出。所以腕力与指力的相互配合,对换弦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无论拉弓、推弓、换弓、换弦时食指与拇指相对构成的持弓点均应固定不变,运弓时,整个右手以持弓点为轴,拇指和食指绕着轴心作相应的扇形转动。此外,在拉奏练习中应养成自觉遵守符号标记的习惯,并且要记住一些常用的运弓符号,否则将使整个弓序显得杂乱无章,并且有损于音乐形象的表现。二胡练习的曲谱除连弓符号有明显标记外,其它符号(包括运指符号)只是在必要的地方才标记。对于没有标记的音符,就要根据前后的演奏符号加以推论,或参照前后相同旋律的演奏符号,及依照人们共同的演奏习惯来把握住恰当的演奏方法。 对于密集的音型,紧凑的节奏,构成快速旋律的乐曲,通常采用一音一弓的运弓方法来处理,这种连续规则出现的快速运弓称作"快弓"。快弓在现代器乐作品中应用非常广泛,是提高二胡表现力的一个基本手段。 拉奏快弓首先得从慢弓练起,只有把慢弓拉得稳、平、直、含蓄内在,才能使右手各关联部位肌肉加深对运弓轻重缓急的微妙动作的记忆,在这基础上再去学奏快弓,这些肌肉也能逐渐适应快速运弓动作的需要,待拉到一定的程度,再逐渐加快速度。
在古代战争中,弓箭手无疑是重要的一部分。所谓一寸长一寸强,一个好的弓箭手可以在很远的距离上射中敌人。弓箭手是古代的狙击手。值得一提的是,弓箭手也是古战场上敌人最痛恨的兵种。如果不幸被抓获,有很大几率会被当场处决。那么,为什么骁勇善战的弓箭手会引来如此多的仇恨?
第一,弓箭手是军中精英。
首先要明白,弓箭手是古代军队的精英,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弓箭手。弓箭要想有杀伤力,就必须用石头数量非常多的弓,但要开强弓,就必须是强弓。在古代英国,有一支特殊的部队,——名威尔士长弓手,都是身高18米以上的壮汉。经过训练,这些长弓兵可以打开36公斤重的长弓中学的记忆,在300米外射箭。在金库尔战役中,英军长弓兵显示了巨大的威力,他们以极快的速度射出了如雨点般的箭。这些箭穿透了法军的重甲,给他们造成了可怕的伤亡。那场战役,法军损失数万人,而英军仅损失112人。知道了长弓手的威力,法国军队制定了一个规则,长弓手必须被当场处决。无独有偶,与英格兰人斗争了数百年的苏格兰人也有同样的规矩。他们真的被英国长弓兵吓到了。在东部战场,强大的弓箭手也是敌人的第一目标。在汉匈战争期间,匈奴的精锐“射手”往往成为汉军的第一目标。有一次,一个太监率领一百多骑兵遇到三个匈奴弓箭手,他们开枪逃跑,打死几十个汉军,把太监打成重伤。为了杀死弓箭手,李非将军光亲自上阵,亲自射杀了一名弓箭手,活捉了两个人。作为一名精英弓箭手,训练成本非常高,往往需要数年时间才能培养出一名优秀的弓箭手。如果处决敌人弓箭手,会给敌人造成巨大损失。
第二,被弓箭射中会产生巨大的痛苦。
对于古代的士兵来说,他们不愿意被弓箭射中,也不愿意被刀剑砍,被长矛刺。弓箭造成的伤害是现代人无法想象的。因为箭有挂钩,人体一旦被射中,不能直接拔出,否则会割破肌肉,造成二次伤害。因此,军医在处理箭伤时总是小心翼翼,以免对士兵的伤口造成严重伤害。由于古代医疗条件差,箭伤经常感染。就算弓箭手没有当场死亡,身后的病也还是够他喝一壶的。魏国的将军张合被蜀军射中大腿。照大腿不是关键,但张合不久就死了,这自然是感染的“功劳”。为了加强弓箭造成的感染,弓箭手往往会在箭上下毒,或者干脆把箭插在泥土和粪便里,让弓箭手更酸。因为弓箭手给己方带来极大的痛苦,士兵们对弓箭手又恨又怕。抓到弓箭手后,士兵们经常用私刑处死他们。
第三,弓箭手对将军的威胁很大。
就像现代军事社会注重训练狙击手一样,古代军队也注重训练弓箭手。除了射击普通士兵,这些弓箭手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射击敌方将领。只要将军一死,群龙无首的敌军往往就散了。所以在历史上,将军们往往成为所谓“流矢”的牺牲品。比如陈友谅,张,都是被对方的弓箭手射中的。
就连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也差点被对方弓箭手打死。射杀他的不是别人,正是蒙古将军哲别。如果攻击己方指挥官的弓箭手被抓,有很大几率会被处死以震慑敌人。然而,成吉思汗心胸开阔,赦免了哲别,并让这个弓箭手成为他最好的将军之一。
第四,士兵认为弓箭手是懦夫。
在西方文化中,很容易将弓箭手视为懦夫。从古希腊开始,西方士兵就非常重视肉搏战,而不像东方士兵那样重视远程火力。在重步兵时代,弓箭手一般被视为辅助兵种,不被重视。以罗马军团为例。他们的主力基本都是近战步兵,弓箭手一般都是从附庸国招募的。在罗马人看来,在步兵后面射出冷箭的弓箭手是值得鄙视的,被抓到后必须杀掉。
进入骑兵时代后,西欧的骑士也鄙视弓箭,喜欢用长矛和重剑冲锋。在敌人密集的箭雨下,骑士经常被打得落花流水。比如条顿骑士就曾经被蒙古弓箭手虐待过。作为骑士,你要经过长期的训练,但弓箭手可以在100米内瞬间杀死他。所以中世纪的西欧人不仅惧怕弓箭,而且非常鄙视弓箭。弓箭手被俘后,命运十分堪忧。欧洲人对肉搏战的迷恋一直持续到燧发枪时代。比如俄军有“刺刀是英雄,子弹是傻子”的说法。他们宁愿用刺刀杀死敌人,也不愿开枪。
一次在德国大学的课堂上,教授提及中文有十万字符,但日常使用者仅三千多。一位德国人被十万的数目吓尿了,反复问道:您是不是说错了,是不是十万个“词”啊?教授再三强调是“字”,德国人仍然将信将疑,表示不太能接受……
可惜,我们没什么资格取笑歪果仁。现代中国人也就认得三四千的汉字,会六千个字的已经是文豪级别了。 其他的汉字全已死亡,在《说文解字》《康熙字典》中陈列,有如烈士名录。 不仅如此,连尚在使用的字,其背后的深刻意涵也多半被人遗忘。我这次心血来潮,就随便搜集了一下古书中有关弓与矢的字,其中都蕴藏着力与美,也有深奥精微的道理。诸位看官也可就此印证一下,看看您对汉字到底有几分体认。
先来几个和射箭有关的形容词,比如《说文》有一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