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千斤二胡与普通二胡区别

双千斤二胡与普通二胡区别,第1张

1、千斤线数量不同

双千斤二胡顾名思义有两个千斤线,有一个固定千斤还有一个活动千斤;

普通的二胡则只有一个千斤线,就是固定千斤。

2、效果不同

双千斤二胡拇指向上推操纵板,活动千斤打开,此时较普通二胡的音域向下扩展了纯四度;拇指向下拉操纵板,活动千斤即抬起顶住琴弦,成为有效弦长的下切点,这时就和普通二胡一样了。

普通二胡的千斤线是固定不可调节的,千斤以下是有效演奏区,而千斤以上至弦轴的一段弦长却是无效弦长,被白白地浪费掉了。

扩展资料:

二胡的基本构造:

1、琴筒

琴筒是二胡的重要部分,这通过弓的推拉运动,擦弦后振动琴皮发音的共鸣体。琴筒的质地和形状对音量和音质有直接影响。琴筒起扩大和渲染琴弦振动的作用。

2、琴皮

琴筒前口蟒皮,叫琴皮,也叫琴膜,它是二胡发声的重要装置。一般是蟒皮,蛇皮是最低级的二胡琴皮。蛇皮鳞纹细密,纹路排列规则,并富有韧性,但质地较薄。

它是二胡重要的发音体,也是振源的关键,对音质和音量有着直接的影响。蟒皮的鳞片越大,音色越好。

3、琴杆

琴杆是二胡的支柱,亦是躯干。不仅起着上连下接的支撑作用,而且对整体振动发音也有一定的影响。制作琴杆的材料有些檀木(数量较少)、乌木或红木。

是支撑琴弦、供按弦操作的重要支柱。顶端为琴头,上部装有两个弦轴,下端插入琴筒。琴头呈弯脖形,也有雕刻成龙头或其他形状的。

4、琴轴

琴轴共有上下两个(又名琴轸),起调整音高的作用,上轴缚绞内弦,下轴缚绞外弦。

5、琴弦

琴弦是琴的发音体之一,也是二胡的声源体之一。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发音效果。

6、琴弓

琴弓(俗称弓子)由弓杆和弓毛构成,一把好弓首先要长而直;其次,弓毛以白色马尾毛为上品,且弓毛要多而齐,与鱼尾连接处捆扎要牢固;最后要注意弓杆的节应少而小,粗细适中。好的弓毛要求无断头、无纤柔、无蓬乱缠绞等。

7、千斤

千斤又称千金,对二胡琴弦起固定和切弦作用。对音准也有一定的影响。它是用棉线、丝线、有机玻璃、塑料等材料制成。其形式多种多样,有固定千斤、线绕千斤、金属千斤等。较常用的是线绕千斤。

8、琴码

琴码是琴弦与琴皮之间振动的媒介体,对发音有重要作用。它采用的材料有木、竹、金属和纸等,常用的有木松节码、枫木码。木松节码木质柔软,发音圆润、淳厚,枫木码软硬适中,发音柔和、噪音少。琴码虽小,但它却是联结琴皮琴弦的枢纽。

9、琴托

琴托是琴身的底托,起着装饰、稳定琴身的作用。有的二胡琴托还装有可调底托,用尼龙扣调节,演奏时更为方便。

10、制音垫

琴码的下面,还须在琴弦与皮膜之间塞一小块用绒布或毡子做的制音垫,它能解决二胡的“狼音”,消除二胡的空旷音,使之集中、丰满。

参考资料:

-二胡

现在较为普遍流行的是"擦香",擦香即用松香直接在弓毛上来回的反复擦拭。这样擦一次松香后至少能拉一个钟头。实践证明,刚"擦香"后奏出的琴声并不十分理想,要在拉奏两三分钟后琴声才逐渐转为常态,擦香时,用力不可太重,以免擦断弓毛。 用了新的松香后几个小时,老的松香才会有效果。 没有松香,琴弓在琴弦上拉奏的时候就会发滑而不能发出声音。用一点松香,弓毛会有一些粘性,拉奏的时候就会“抓住”琴弦让它震动以发出声音。松香买来的时候就是用布或小盒子包好的,他不但有粘性而且很硬,一般情况下可以用很长时间,越硬的松香越容易碎。 一、将二胡调整到最佳状况

无论是专业的,或者是业余的二胡爱好者,都希望自己拥有一把得心应手的二胡。面对一把新买的二胡,首要的任务就是进行磨合。在磨合期,最关键的是蟒皮的磨合。因为新蒙的琴皮一般都比较硬、比较紧,需要通过不断地拉琴,使其纤维组织适应各种作用力的传导,引起琴皮的振动。无论是内弦、外弦、高音区、低音区、长弓、短弓、重弓、轻弓、慢弓、快弓、顿弓、颤弓等弓法和指法,都要练习。这样琴皮才能适应各种力度的变化,使琴皮的振动频率,在不同的音高点上、在不同的力度下,都能够产生最佳的振动效果。当琴皮的弹性处于最好的状况时,琴皮也就被完全‘振’开了,琴的声音就会越拉越好听。如果琴皮较厚、蒙的又紧,还需要用力度较大的弓法来磨合。

在磨合期间,要注意对所有音高点都要照顾到。可以多拉一些音阶模进练习曲,有助于各音区的磨合。由于二胡外弦的音色普遍优于内弦,内弦高把位的按弦、音准、运弓的力度控制等,都比外弦难度大。因此,应多注意内弦的训练。我曾遇到过一把拉了30年的老二胡,外弦的音色很好,而内弦第二把位以上,噪音很大。一问琴主,他说基本上没怎么拉过内弦的高把位。这说明他的内弦没有经过很好的磨合。内弦的磨合,除拉练习曲外,常拉一拉刘天华的《独弦操》,会有很大帮助。一把新琴,琴皮与琴弦、琴码、琴轴等部件,都是全新的组合。除了琴皮之外,其他部件也要通过磨合,使其达到最佳的适应状态。琴轴的松紧度,通过转动使其紧固,不跑弦;琴弦通过磨合,使其伸缩性达到稳定;琴码得底面要通过处理,中间要比四周得弧度略高一点,使其与琴皮的接触面,达到严丝合缝。

关于磨合的时间,与各人的基础和功力有很大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对于二胡高手,几个月或半年就可以了;中级程度,需要一年左右;初级程度则需要更长的时间。这仅是一种估计。另外,磨合的周期还与琴皮的厚度、蒙皮的松紧度有关。

新琴磨合到什么程度才算磨合好?这无法与新汽车跑固定的公里数指标相比较,只能靠定性的感觉来判断。新琴的声音发‘生’,发硬,发涩,不柔和;发噪,不圆润、不流畅。有的琴音量也不大,狼音也比较明显。经过磨合以后,琴的音质和音色都会得到改善,声音变得圆润、流畅、柔和、通透、响亮,音量增大,穿透力增强,狼音也会减弱或减少。达到这样的效果,磨合期就算结束。这是笔者个人的看法。

二、把二胡整合到最佳状态

每把二胡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和个性,就和人一样,只有相似,没有完全一样的。因此,要对自己二胡的特性,进行全面了解和熟悉。在此基础上,进行整合、调整,使其达到最佳状态。我们可以把二胡的组成部件,看成是一种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二胡的琴身、琴筒和琴皮,在出厂时就已经定型了,其材质和工艺决定了琴的品质和挡次,我们已无法改变。但对千斤、琴弦、琴码、琴弓、滤音垫的配置,我们还是有机会、有可能去选择、调整和改善,这就叫优化组合,或者叫资源的整合。如果方法得当,配置合理,调整得恰到好处,就能够把琴的特点和优势发挥到最好的水平。当然,这种整合、调整,只能是锦上添花,而不是脱胎换骨。前面已经讲过,琴的品质在出厂时,就已经定型了。不可能指望换个好琴码、好琴弦,就能把一支抵挡琴的音质、音色调整到高档琴的水平。

千斤的位置:教材上说,用自己的肘部抵住琴筒,手臂与琴杆平行,以小指根部的高度确定千斤的位置。但每个人的手指长短不一,还要进行微调,手指长的上调,手指短,特别是小指比常人短的,应该将千斤下调,直到按弦音准合适为准。绑千斤的线材对音质多少有些影响。绵线柔和,尼龙线明亮,用金属挂钩,声音清脆。可根据个人喜好选择。 一、坐姿上容易出现的问题:

1、身体中线左斜,使重心落到了人体的左侧。 2、两肩高低悬殊,通常是左肩高、右肩低。 3、过份地踮左脚,甚至左脚掌完全悬离地面。 4、过于低头,使观众只能看到演奏者的头顶心。 二、持弓上容易出现的问题:

1、持弓位置过于靠近弓头或过于靠近中弓。 2、弓子过于深入虎口底部,使弓子掐死在虎口中,不能灵活运动。 3、持弓时手指过于向下“耷拉”,使弓杆紧压琴筒磨擦,弓毛反而离开琴筒向上偏移。 4、演奏外弦时,中指和无名指从弓杆与弓毛之间拿出来,到演奏内弦时再伸进去。 5、持弓时拇指的位置不正确。 6、持弓时中指过于伸入弓杆与弓毛之间,使它里外都用不上劲。 7、握弓过紧,致使食指根部、拇指第一关节内侧、以及中指第一关节外侧磨出了厚厚的老茧,有人误认为这是“功夫”,而实际是持弓方法上的错误。 三、持琴与按指方面容易出现的问题:

1、琴筒错误地放于左腿中间,而不是放在左腿根部靠紧小腹的位置上。 2、琴杆过于左斜或右斜;过于前倾或内收。 3、第一把位时左手虎口离千斤过远。 4、左臂缺乏应有的支撑力,靠虎口夹紧而吊挂于琴杆之上。 5、拇指下弯勾住琴杆。 6、持琴时左手掌心贴近琴杆,手指“躺”倒按弦。 7、手指关节过分弯曲,以手指的尖端(甚至用指甲)触弦。 8、手指关节反弯,尤其是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第一关节。 9、手指(尤其是无名指和小指)不是从弦的正面(从弦向琴杆方向)按弦,而是从弦的外侧(从弦向身体方向)按弦,以致只按实了外弦,内弦却处于虚按状态,常常因此而出现狼音。 10、演奏时始终让手指“悬”在音位的上方,不能放松。 11、当一个手指按在弦上时,其下面的手指蜷曲在掌心中。 12、持琴时大臂过分抬高,使左臂处于紧张而不自然的状态。 四、在长弓方面容易出现的问题:

1、弓子运行不平直。 2、运弓时手腕动作不正确。 3、换弓时腕部有上下动作。 4、运弓的始动点不正确。 5、在换弓中手腕转换的瞬间,左手手指突然松开,造成换弓痕迹过大。 6、运弓中压速比例不恰当,致使音质不理想。 7、有的演奏者习惯于多用弓子左(中弓至弓尖)三分之二的弓段,而对右(弓根)三分之一的弓子却很少用到,甚至根本不用。 8、演奏时弓毛不能呈扁状贴弦,而是呈圆状,以致碰到两根弦而发出不必要的杂音。 9、运弓过程中拇指位置游移。 五、在换弦方面容易出现的问题:

1、在慢(中)速换弦时,手臂不必要的前后摆动过多。 2、换弦时翻手腕。 3、换弦时弓子上下跳动,这是手臂的上下运动造成的。 4、换弦时内外弦的音质、音量不均衡。 六、在分弓方面容易出现的问题:

1、拉推弓声音不平衡。 2、拉推弓动作上下掂动。 3、演奏分弓时手腕或肘部动作过大。 4、两手配合不佳。 七、在连弓方面容易出现的问题:

1、弓段分配不佳。 2、在连弓中用弓子打拍子。 3、运弓力度不均衡,常常表现为“枣核”弓。 4、拉推弓的音质和音量不均衡。 5、一弓内音符的时值不准确。 八、在快弓方面容易出现的问题:

1、右臂动作“轴”没有放在小臂中间部位。 2、弓子打圈,不能保持“平──直”运行。 3、贴弦度偏低,使快弓的发音含浑不清,缺乏颗粒性。 4、拉推弓发音不均衡,将快弓奏成类似“瘸腿”式的效果。 5、两手配合不密切,常常表现为左手国际音乐网动作滞后 九、在颤弓方面容易出现的问题:

1、手臂的紧张度控制或分布不恰当。 2、频率过慢,或震颤不均匀,使颤弓的效果变成了“一盘散沙”。 3、弓子运行不够平直,呈斜线运动或呈圆圈状运动。 十、在顿弓方面容易出现的问题:

1、演奏顿弓时弓子向上跳起,给顿弓增加了“嚓喀、嚓喀”的杂音。 十一、在抛弓方面容易出现的问题:

1、手臂上下运动过大。 2、手指动作与弓子的下落配合得不默契。 3、演奏抛弓时右手抬得太高。 4、弓子起跳时蹭弦出杂音。 5、演奏抛弓时弓杆打琴筒出杂音。 十二、在换把方面容易出现的问题:

1、向下换把后大臂没有随之下移,而是仍然保留在上把的位置上。 2、换把后一指定位不准确。 3、换把时把位概念没有放在大臂部位,而是放在虎口部位,这容易使换把定位不准确,尤其在大幅度跳把时,更不易做到一步准确到位。 4、在换把时手指先移动,然后虎口再移动,这就使换把动作的从属关系颠倒了。 5、由高把位换至上把位时,虎口不碰千斤(上把不到位)。 6、换把不能上下垂直运动,以致琴杆在演奏过程中前后晃动过大,从而影响了换把 的通畅性。 7、虎口松紧状态不恰当,或换把时没有松开,以致动作艰涩,造成换把困难。 十三、在揉弦方面容易出现的问题:

1、滚揉时动作紧张、僵硬,各部位的配合不协调。 2、揉弦时虎口移动,影响了揉弦的稳定性。 3、揉弦与音准的关系把握得不好,或是因揉弦影响音准。 4、揉弦手法贫乏,缺乏变化。 十四、在滑音方面容易出现的问题:

1、左手滑动速度不均匀,中间有停顿现象,以致滑音断断续续。 2、滑音与应占的时值不吻合。 3、上下滑音的头或尾演奏得过满,该隐去的部份没有隐去;或渐出渐入的过程奏得不自然,致使滑音显得蠢笨、呆板。 4、盲目地使用滑音,没有选择和扬弃,使音乐变得象面团一样粘乎乎的一片。 5、垫指滑音的音准不佳。 6、垫指滑音不圆润,手指在过渡的过程中有“坎”,使垫指滑音变成了三截式的滑音。 7、演奏回滑音时音头不饱满,甚至“吃”掉了音头,使回滑音变成了上滑音,没有起到回滑音强化音头的作用。 十五、在装饰音方面容易出现的问题:

1、分寸掌握得不恰当,常常是将装饰小音符演奏得过于强调,以至突出于旋律线之外,显得笨拙、累赘。 2、在演奏擞音时,将擞音的第一个音奏得过长,以至造成节拍重音的移位。 十六、在颤指音方面容易出现的问题:

1、手指因过于紧张而抬不起来,因而击弦无力,造成发音含混不清。 2、手指击弦忽快忽慢,不均匀。 3、颤音与本音之间的音程不准确。 4、颤音达不到理想的速率。 十七、在泛音方面容易出现的问题:

1、左手轻触的泛音点音位不准确。 2、弓毛的压速比例调配不恰当。 3、弓子运行速度不均衡。 十八、在拨弦方面容易出现的问题:

1、勾弦时指肉“吃弦”过深,以至发音迟钝,常晚于节拍点发声,而且音响偏硬,没有充分的余音。 2、左手在轮指时,三个手指弹弦的音量不均衡,或因手指相互牵制,缺乏独立性而不能均匀地依次弹出。 3、左手拨弦的同时配合以右手的拉奏,容易出现双弦音量不均衡的现象,往往是右手拉奏音量过大,而左手拨弦不出声。 4、右手拨弦的位置不恰当,会使弦的振动不充分,以至声音发空、发散。 5、右手拨弦与左手按指的动作配合不默契,以至两手动作的点不能对在一起,这样不但发音含混不清,还会影响节奏的准确。 6、在拨奏中,因弓毛碰弦,而使琴弦不能自由振动,以至发音沙哑,或出杂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21857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3
下一篇2023-09-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