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肠道包括小肠、大肠和直肠3大段。
小肠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盘曲于腹腔内,上连胃幽门,下接盲肠,全长约3-5米,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
十二指肠位于腹腔的后上部,全长25厘米。它的上部(又称球部)连接胃幽门,是溃疡的好发部位。肝脏分泌的胆汁和胰腺分泌的胰液,通过胆总管和胰腺管在十二指肠上的开口,排泄到十二指肠内,从而消化食物。
大肠的起始部和回肠相连,末端终于肛门,分为盲肠、结肠和直肠三部分,全长约15米。结肠依次又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四部分。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小肠内的食物残渣进入大肠,经结肠吸收其中的水分后,逐渐形成粪便。
扩展资料:
肠道是人的“第二大脑”,学会调控情绪,对维护肠道环境稳定大有裨益。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理中心副主任杨放如说,肠道是个脆弱而敏感的器官,工作紧张繁忙、经常应酬、精神压力过重、焦虑、抑郁等,都可导致内分泌功能失调、肠道功能紊乱。
情绪对肠道的影响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肠胃功能障碍,比如厌烦情绪可引起食欲下降、反胃或精神性贪食;二是肠易激综合征,比如紧张情绪导致腹泻、功能性肠炎,情绪压抑可导致便秘等。
——肠道
空肠:哺乳类动物的小肠十二指肠以后的部分,虽然可进一步把它分开,前段为空肠,后段为回肠,但两者之间是没有明显界线的。人的空肠位于腹腔的左上侧,回肠位于右下侧,空肠稍粗,由于有很多血管分布而微带红色。
空肠始于十二指肠空肠曲,占空回肠全长的2/5,占据腹腔的左上部;回肠占空回肠全长远侧3/5,在右髂窝续盲肠。回肠位于腹腔右下部,部分位于盆腔内。
回肠约占空、回肠的下3/5,主要位于脐区和右髂区,和空肠都属于腹膜内位器官,借肠系膜悬附于腹后壁,总称系膜小肠。其特点是色淡红,管壁薄管径小,粘膜面环形皱襞稀疏而低,除有孤立淋巴滤泡外,还可见集合淋巴滤泡,系膜内血管弓较多,脂肪较丰富。
扩展资料空回肠的长度
男性平均长度为4360士809cm(2750~6000),女性平均长度为3750士492cm(2750一4300)。
经统计学检验,性差显著(P<005)。男、女性共35例,平均长度为4130±749cm,据严伟新等报告,经福尔马林固定的尸体,肠管平均缩短282士20%,以此估计本组空回肠在固定前的长度约为5300cm。
身长与空回肠的长度比为1:26。关于空回肠的长度,教科书和文献记载很不统一。Hirscb等(1956年)测得成人活体小肠平均一长度仅为2820cm。未经防腐固定的新鲜尸体剪除系膜后,小肠长度为6000一8000cm。
一般认为,未固定尸体的肠管由于肌张力消失,长度远较活体为长。而经防腐固定后,长度则有所缩短。此外与量度方法也有关系。
参考资料来源-回肠
-空肠
盲肠位于腹腔右下部,为大肠的起始段,也是大肠中最短的一段,长约6~8cm。
一般盲肠与结肠相似,表面亦有三条结肠带,它们向阑尾根部集中并与阑尾的肌层相延续。因此,无论阑尾的位置如何变动,却都能沿着结肠带向下找到阑尾的根部。
此外,在盲肠和升结肠相移行处的左后壁上,有回肠末端的开口,称此口为回盲结肠口。口的形状多呈卵圆形裂隙,其上下两缘各有一半月形的粘膜皱襞,称结肠瓣。上缘的皱襞名为上唇,其附着部位约当回肠与结肠的交接线上,近似水平位。下缘的皱襞名为下唇,整个下唇皱襞较长而凹陷,其附着部位约当回肠与盲肠的交接线上。
以上由粘膜皱襞所形成的各种结构,均与回肠末端的环行肌层在回盲结肠口处增厚有关。增厚的环形肌,具有括约肌的功能,它不仅能防止大肠内容物返流回小肠,同时也可控制食糜不致过快进入大肠,以使食糜在小肠内得到充分的消化和吸收。
扩展资料
科普:盲肠也有"味觉"
普通绒是生活在巴西热带雨林中的一种小型猴子,日本研究人员发现,它的盲肠中有大量能传递味觉信息的蛋白质,这意味着它的盲肠在感知味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普通绒栖息在热带雨林的树冠上,以植物的叶子和果实等为食。树脂和树液在普通绒的盲肠中发酵从而提供营养。盲肠在人体中的作用并不明显,而植食性动物则有长袋状盲肠,特别是那些不能反刍消化植物纤维的动物。
日本京都大学灵长类研究所研究人员检测普通绒的消化器官时发现,其盲肠和大肠中传递味觉信息的蛋白质的合成量并不亚于舌头。而在日本猕猴和狒狒体内,盲肠和大肠并不合成同样的蛋白质。研究人员认为这跟普通绒特殊的食性有关。
在人类大肠等处的细胞中已发现了与味觉有关的蛋白质,被认为有助于调整食欲和血糖值。研究负责人说,普通绒盲肠的味觉机能可能与调节发酵及异常时的排泄有关,对普通绒盲肠的研究有助于了解灵长类动物肠道的味觉机能。
——盲肠
人民网-科普:盲肠也有"味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