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客观二重性
2、系统性
3、动态性
4、相对稳定性
组织形象的特征
组织形象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组织形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形象是由组织内部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一个企业为例,企业形象包括:⑴企业历史、社会地位、经济效益、社会贡献等综合性因素;⑵员工的思想、文化、技术素质及服务方式、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等人员素质因素;⑶产品质量、产品结构、经营方针、经营特色、基础管理、专业管理、综合管理等经营管理因素;⑷技术实力、物质设备、地理位置等其他因素。这些不同的因素形成不同的具体形象,但这些具体形象只是构成企业整体的基础,而完整的企业形象是各个形象要素所构成的具体要素的总和,这才是对组织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宝贵财富。当然,对有些组织而言,可能会因某一方面的形象比较突出,进而掩盖其他方面的形象,导致组织形象片面性或不完整性。其实这也是正常的,因为组织宣传有侧重点,公众也不可能全面了解组织的所有情况,他们的印象大部分都是源于他们所能接触到的组织的一个或少数几个方面的情况,这就要求组织要认真对待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环节,从而在公众心目中形成良好的总体印象。 形象是一种观念,是人的主观意识,但观念的反映对象却是客观的,也就是说,组织形象所赖以形成的物质载体都是客观的,建筑物是实实在在的,产品是实实在在的,组织的员工也是具体的,组织的各种活动也是实实在在的。所以,组织形象作为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能在虚幻的基础上构筑组织形象。我们说组织形象是客观的,还是基于一种统计规律。组织形象是公众的意见或看法,这个公众不是单个的人或少数群体组织,而是一个公众的 。个人的意见是主观的、可变的,但作为一个整体的公众或大多数公众的意见则是客观的。虽大多数人也可能被误导或因其他原因而产生错误看法,但这也正是公关状态的一种反映。如果不从整体公众来理解组织形象,便无法形成组织形象。因为做得再完美的企业总有反对者,再蹩脚的公关也会有人拍手叫好。 可分为特殊形象和总体形象特殊形象是某一或少数几个方面给公众留下的印象,或者组织在某些特殊公众心中形成的形象。如企业的良好服务使某些顾客形成了组织“优质服务企业” 的形象,企业的某一次慈善捐款给公众留下了乐善好施、热心公益事业的形象。特殊形象对企业很重要,因为公众是不可能全方位、全面地了解组织的。组织在他们心中留下的往往就是这种特殊形象,而且某些公众就是因为组织在某些方面的独特形象而支持组织的,如歌迷之于演唱会、球迷之于球星等。因此,特殊形象是组织改善形象的突破口。总体形象就是企业各种形象因素所形成的形象的总和,也是各种特殊形象的总和,但两者又不是简单的总和。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是:某个员工工作敬业、技术一流,人际关系也好,深得领导和同事的赞许;但不喜欢他的人们可能说,他没有个性或没有特长云云。对一个组织而言,就应该努力追求总体形象和特殊形象的统一和谐。 可分为真实形象和虚拟形象真实形象是指组织留给公众的符合组织实际情况的形象,虚拟形象则是组织留给公众的不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形象。虚拟形象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传播信息过程中的失真,也可能有公众评价的主观性、偏向性原因。需要说明的是,真实形象不一定就是好形象,而虚拟形象也未必等于坏形象,如企业经营伪劣产品被曝光在公众中形成的一个不好形象是真实形象,而一个骗子在被揭穿之前的公众楷模形象往往是虚拟形象。一些企业也通过虚假统计数据而在上级部门(官员) 那里形成了一种好形象,但这肯定是虚拟的。对企业来说,当然应追求真实的良好形象,而避免虚假的、不好的形象。 可分为有形形象和无形形象有形形象是指那些可以通过公众的感觉器官直接感觉到的组织对象,包括产品形象(>>
什么是组织形象的构成要素
现代组织形象的构成要素
组织形象的构成要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组织的总体特征与风格
组织的总体特征与风格是指组织最为显著的、能代表整体情况的一些特点,是社会公众对组织及其行为概括性认识。组织的总体特征与风格分为内在总体特征与风格和外在总体特征与风格。
组织的内在总体特征与风格指组织的精神风格、组织的价值观、组织的凝聚力、办事效率和组织的实力,如组织的人才、技术、资金、企业等级等。
组织的外在特征与风格包括组织的建筑、设备、环境的美化和保护、员工的仪表、服饰、态度、办公用品、标志、厂旗、厂徽、厂歌、特有的色彩等。
组织的内在特征与风格和组织的外在特征与风格是一个范畴的两个方面。内在特征与风格是外在特征与风格的支柱和依据,它决定着外在特征与风格的价值取向比较含蓄。外在特征与风格是内在特征与风格的直接表现,很直观,易造成第一印象,使公众迅速了解组织的特色。因此,塑造组织形象时,二者不可偏废。
(二)知名度与美誉度
评价组织形象最基本的指标有两个:知名度和美誉度。知名度是一个组织被公众知晓、了解的程度。这是援价组织“名气”大小的客观尺度。但知名度是一个中性词,没有好坏之分。
美誉度是一个组织获得公众的信任、攀的程度。这才是评价组织社会影响好坏程度的指标
知名度和美誉度分别从量和质两个方面评价组织形象。一个组织的知名度高,其美誉度不一定高;知名度低,其美誉度不一定低。因此,一个组织要想树立良好形象,就必须同时把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作为追求的目标。
(三)组织形象的定位
组织形象定位是组织在社会公众中确定自身形象特定位置,这个特定位置通常是特定组织与同类组织相比较而确定的。因此,组织形象定位总是根据组织自身的特点、同类组织的情况和目标公众的情况三个要素来实施。
组织形象定位是公共关系实务或者公共关系策划的重要内容之一。一个组织选择什么样的总体特征与风格,在不同时期的知名度、美誉度要达到多高,都有一个定位才能形成组织形象。组织没有的统一的组织形象,就无法开发形象资源。而准确的组织形象定位,就为组织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组织形象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现代组织形象的构成要素
组织形象的构成要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组织的总体特征与风格
组织的总体特征与风格是指组织最为显著的、能代表整体情况的一些特点,是社会公众对组织及其行为概括性认识。组织的总体特征与风格分为内在总体特征与风格和外在总体特征与风格。
组织的内在总体特征与风格指组织的精神风格、组织的价值观、组织的凝聚力、办事效率和组织的实力,如组织的人才、技术、资金、企业等级等。
组织的外在特征与风格包括组织的建筑、设备、环境的美化和保护、员工的仪表、服饰、态度、办公用品、标志、厂旗、厂徽、厂歌、特有的色彩等。
组织的内在特征与风格和组织的外在特征与风格是一个范畴的两个方面。内在特征与风格是外在特征与风格的支柱和依据,它决定着外在特征与风格的价值取向比较含蓄。外在特征与风格是内在特征与风格的直接表现,很直观,易造成第一印象,使公众迅速了解组织的特色。因此,塑造组织形象时,二者不可偏废。
(二)知名度与美誉度
评价组织形象最基本的指标有两个:知名度和美誉度。知名度是一个组织被公众知晓、了解的程度。这是援价组织“名气”大小的客观尺度。但知名度是一个中性词,没有好坏之分。
美誉度是一个组织获得公众的信任、攀的程度。这才是评价组织社会影响好坏程度的指标
知名度和美誉度分别从量和质两个方面评价组织形象。一个组织的知名度高,其美誉度不一定高;知名度低,其美誉度不一定低。因此,一个组织要想树立良好形象,就必须同时把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作为追求的目标。
(三)组织形象的定位
组织形象定位是组织在社会公众中确定自身形象特定位置,这个特定位置通常是特定组织与同类组织相比较而确定的。因此,组织形象定位总是根据组织自身的特点、同类组织的情况和目标公众的情况三个要素来实施。
组织形象定位是公共关系实务或者公共关系策划的重要内容之一。一个组织选择什么样的总体特征与风格,在不同时期的知名度、美誉度要达到多高,都有一个定位才能形成组织形象。组织没有的统一的组织形象,就无法开发形象资源。而准确的组织形象定位,就为组织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公关有哪些基本特征?
公关即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同构成其生存环境、影响其生存与发展的那部分公众的一种社会关系,是一个组织为了达到一种特定目标,在组织内外部员工之间、组织之间建立起一种良好关系的科学。根据爱德华·伯尼斯(Edward Bernays)定义,公共关系是一项管理功能,制定政策及程序来获得公众的谅解和接纳。它是一种有意识的管理活动。组织中建立一种良好的公共关系,需要良好的公共关系活动的策划来实施和实现的。
一、公关的基本特征:
1、以公众为对象;
2、以美誉为目的;
3、以互惠为原则;
4、以长远为方针;
5、以真诚为信条;
6、以沟通为手段。
公关由社会组织、公众、传播三个要素构成。公关是社会组织为了生存发展、通过传播沟通、塑造形象、平衡利益、协调关系、优化社会心理环境、影响公众的科学与艺术。
二、公关主要分类:
1、交际型公共关系:
在人际交往中开展公共关系工作,其方式是进行团体交往和个人交往,应用最多;
2、宣传型公共关系:
运用大众传播媒介和内部沟通方法,开展宣传工作,树立良好组织形象;
3、战术性公共关系活动类型:
4、社会型公共关系:
组织利用举办各种社会性、公益性、赞助性的活动来塑造良好组织形象;
5、服务型公共关系:
以提供优质服务为主要手段,目的是以实际行动来获取社会的了解和好评,建立自己良好的形象;
6、危机型公共关系公关:
在媒体环境和行业环境的影响下,企业危机不可避免,危机型公共关系旨在帮助企业破解危机公关的难题;
7、征询型公共关系:
以采集社会信息为主码,以了解社会舆论为手段,为组织的经营管理决策提供咨询;
8、建设型公共关系:
特指组织为组织发展所作出的努力;
9、维系型公共关系:
社会组织在稳定发展之际用来巩固良好形象;
10、进攻型公共关系:
社会组织采取主动出击的方式来树立和维护良好形象;
11、防御型公共关系:
社会组织为防止自身的公共关系失调而采取的一种公共关系活动方式。
企业形象的基本特征都有哪些
企业形象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一般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1)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2)同质性和多质性的统一;
(3)确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
(4)主动性与被动性的统一;
(5)有形性与无形性的统一;
(6)整合性与单一性的统一。
企业形象包括哪些内容
企业形象品牌视觉整合项目:VI ( Visual Identity )即企业视觉识别,它透过科学的视觉语言充分传达出企业的精神、行业特征、及差异性,是塑造企业形象品牌、扩大企业知名度的强力工具,是企业形象和品牌持久稳定发展的传播载体。 视觉传播是企业形象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 对外,规范的VI系统设计能够增加公司的销售,并为企业营造良好的社会生存环境;增强消费者、商业伙伴、投资者等众多群体的能见度;提升公司的品牌力量和无形资产。 对内,增强员工的归属感、 忠诚度、凝聚力。简洁和标准化的VI识别系统使沟通变得清晰有效。从而降低内耗,改善员工的工作绩效。企业形象是抽象的、理念性的、全面的。 它通过企业标志、名称、标准字、标准色、象征图形 、办公用品、服装、车辆、建筑外观、旗帜、陈列展示、公益事业、广告活动、公共关系等 VI 项目手段,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用一种统一独特的符号进行传播,引起大众注意,形成直观的印象,为社会所接受。 它对于众多服务性企业来说起著直接影响其经营业绩的关键作用,能够产生积极的外部影响。 VIS识别系统为公司最终实现自己的商业品牌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 VIS识别系统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即企业标志基础组合规范和应用识别系统规范。
简答题 公共关系的模式有哪些?各有哪些特点
所谓的公共关系模式就是有一定的公共关系目标和任务以及由此所决定的若干技巧和方法所构成的具有某种特定公共关系功能的工作方法系统。
公共关系模式类型:
一、建设型公共关系
建设型公共关系是在社会组织初创时期或新产品、新服务首次推出时期,为开创新局面进行的公共关系活动模式。目的在于提高美誉度,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或使社会公众对组织及产品有一种新的兴趣,形成一种新的感觉,直接推动组织事业的发展。建设型公共关系采用的方法,一般包括开业广告、开业庆典、新产品试销、新服务介绍、新产品发布会、免费试用、免费品尝、免费招待参观、开业折价酬宾、赠送宣传品、主动参加社区活动等。
二、维系型公共关系
维系型公共关系是指社会组织在稳定发展期间,用来巩固良好形象的公共关系活动模式。目的是通过不间断的、持续的公关活动,巩固、维持与公众的良好关系和组织形象,使组织的良好印象始终保留在公众的记忆中。其做法是通过各种渠道和采用各种方式持续不断地向社会公众传递组织的各种信息,使公众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组织的顺意公众。
维系型公共关系是针对公众心理特征而精心设计的,具体可分为“硬维系”、“软维系”两种形式。“硬维系”是指那些“维系目的”明确,主客双方都能理解意图的维系活动,其特点是通过显露的优惠服务和感情联络来维系同公众的关系。比如许多西方航空公司明确宣布,凡乘坐我公司航班多少次以上者或累计飞行里程达多少者,公司可提供免费旅行一次,目的是同顾客建立较长期联系。有些国内外厂商还利用一些节日、纪念日,向长期客户赠送一些小礼品,搞一些联谊活动,来加强感情联络,发展厂商与顾客之间的关系。“硬维系”一般用于已经建立了购买关系或业务往来的组织和个人。具体方式灵活多样,可利用各种传媒进行一般的宣传,如定期刊发有关组织情况的新闻、播出广告、提供组织的新闻、实行会员制、提供累计消费折扣等。也可以向常年客户赠送小礼物,邀请用户联谊,定期或不定期发布提醒性广告,经常在媒体露面,经常派发企业小型纪念品或礼品。
“软维系”是指那些活动目的虽然明确,但表现形式却比较超脱、隐蔽的公共关系活动,其目的是在不知不觉中让公众不忘记组织。一般是对广泛的公众开展的公共关系活动,其具体做法可以灵活多样,但要以低姿态宣传为主,如定期广告、组织报道、提供组织的新闻画片、散发印有组织名称的交通旅游图等等。保持一定的媒体曝光率,使公众在不知不觉中了解组织的情况,加深对组织的印象。比如1986年的圣诞节,北京长城饭店公共关系部请了一批孩子来饭店装饰圣诞树,除供应他们一天的吃喝外,临走时还特地送给每人一份小礼物。这些孩子分别来自各国的驻华使馆,他们的父母都是使馆的官员。长城饭店是五星级豪华饭店,顾客主要是各国的来华人士,邀请这些孩子来饭店,表面上是为孩子们举行了一次符合西方习惯的传统活动,但“醉翁之意”是希望通过孩子来维系长城饭店与各使馆的关系。孩子在饭店呆了一天,长城饭店的豪华设施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的父母也一定会问孩子圣诞节在长城饭店过得是否快乐,还可能看看赠送给孩子的礼品,对长城饭店的好感油然而生。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宾客盈门了。
三、防御型公共关系
防御型公共关系是指社会组织为防止自身的公共关系失调而采取的一种公共关系活动方式。预防的目的是在组织与公众之间出现摩擦苗头的时候,及时调整组织的政策和行为,铲除摩擦苗头,始终将与公众的关系控制在期望的轨道上。
防御型公共关系的特点,在于确切地了解自身组织的公共关系现状,敏锐地发现其失调的预兆和症状,针对失调采取对策,及时消除隐患,同时进一步促使其向有利于良好的公共关系建议方>>
领导者的公共形象具有什么特征
领导形象,是指社会公众对领导者的价值理念、气质、品德、能力等方面所形成的整体形象和综合评价。
首先,领导形象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1]
领导形象是领导活动、过程、体制和方式等这类客观的东西在公众头脑中的主观印象和主观评价。领导者通过自身的主观意识和自觉行为来刻意塑造领导形象。领导者的形象塑造和公众的形象感受都是主观行为。因而,领导形象具有主观性。同时,领导形象具有客观性。一方面,领导形象的产生是以领导者的客观行为、客观影响力以及作为外在力量的其它经济、政治、文化的因素为基础的。另一方面,领导形象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必须将其置于客观的历史环境和社会条件中,从其是否对社会进步有促进作用上予以检验。因此,领导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有机结合。
其次,领导形象是个体性和整体性的统一。
对于个体公众来说,他对领导者的印象是在与 大量的接触中,不断地对积累起来的感受加以综合、修正、补充以后产生出来的。对于公众群体来说,作为群体性的领导形象则是将个体关于部分印象加以综合后形成的群体表象。公众个体的印象、公众群体的印象,在更大范围内进行综合的结果则最终形成整个社会公众的集体印象。因此,只有代表人民普遍意志和历史发展方向的公众个体意识的总和才能构成公众的整体意识,也才能形成领导形象。
再次,领导形象是确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
一方面,在特定条件下,公众心目中的领导形象具有质的相对稳定性,这是因为客观事物一旦在公众心目中形成某种印象,就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影响公众行为和认知,这种认知并不会因时空变化而立即发生变化。另一方面,领导者与公众都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之中,领导形象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变化性是绝对的。领导活动要素、结构、功能和权力的运用是不断变化的,而公众对领导者的要求、愿望也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公众对领导者的印象,除了有一定的稳定性之外,还具有不断变化的特征。
最后,领导形象是主动性和被动性的统一。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形象不是随意流露或无意显露的,而是通过形象主体刻意塑造和精心策划的。历史发展和组织分化过程表明,商品经济或文化越发展,领导就越重视自己的社会关系行为,从而就越是将自身形象的塑造作为一个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过程去加以控制。但是,领导形象的最终判断和评价,要通过自我形象转化为社会形象才能完成,领导形象塑造过程往往要根据社会公众的信息反馈来调整。没有这个反馈过程,领导者难以判断其自我认知形象是否符合公众的要求。同时,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并不能够对可能出现的问题都有肯定的把握和正确的认识。因此,领导形象应该处在可监可控的反馈调整系统中。
所谓组织形象,就是社会公众对组织综合评价后所形成的总体印象。
组织形象包括的内容很多,如组织精神、价值观念、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经营作风、管理水平、人才实力、经济效益、福利待遇等,组织形象是这些要素的综合反映。
组织形象的特征
[编辑本段]
组织形象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整体性
组织形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形象是由组织内部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一个企业为例,企业形象包括:
(1)企业历史、社会地位、经济效益、社会贡献等综合性因素;
(2)员工的思想、文化、技术素质及服务方式、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等人员素质因素;
(3)产品质量、产品结构、经营方针、经营特色、基础管理、专业管理、综合管理等经营管理因素;
(4)技术实力、物质设备、地理位置等其他因素。
这些不同的因素形成不同的具体形象,但这些具体形象只是构成企业整体的基础,而完整的企业形象是各个形象要素所构成的具体要素的总和,这才是对组织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宝贵财富。当然,对有些组织而言,可能会因某一方面的形象比较突出,进而掩盖其他方面的形象,导致组织形象片面性或不完整性。其实这也是正常的,因为组织宣传有侧重点,公众也不可能全面了解组织的所有情况,
他们的印象大部分都是源于他们所能接触到的组织的一个或少数几个方面的情况,这就要求组织要认真对待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环节,从而在公众心目中形成良好的总体印象。
2主观性
组织形象是公众对组织的意见或看法,因而是一种主观性的东西。因为社会公众本身具有差异性,他们的社会地位、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认识能力、审美标准、生活经历等各不相同,他们观察组织的角度、审视组织的时空维度也不相同,这样社会公众对同一企业及其行为的认识和评价就必定有所不同,“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就是这个道理。此外,在形象塑造和传播过程中,必然要发挥组织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渗透企业员工的思想、观念和心理色彩,因此,组织形象是主观的。
3客观性
形象是一种观念,是人的主观意识,但观念的反映对象却是客观的,也就是说,组织形象所赖以形成的物质载体都是客观的,建筑物是实实在在的,产品是实实在在的,组织的员工也是具体的,组织的各种活动也是实实在在的。所以,组织形象作为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能在虚幻的基础上构筑组织形象。
我们说组织形象是客观的,还是基于一种统计规律。组织形象是公众的意见或看法,这个公众不是单个的人或少数群体组织,而是一个公众的集合。个人的意见是主观的、可变的,但作为一个整体的公众或大多数公众的意见则是客观的。虽大多数人也可能被误导或因其他原因而产生错误看法,但这也正是公关状态的一种反映。如果不从整体公众来理解组织形象,便无法形成组织形象。因为做得再完美的企业总有反对者,再蹩脚的公关也会有人拍手叫好。
4相对稳定性
当社会公众对组织产生一定的认识和看法以后,一般会保持一段时间,而不会轻易改变或消失,这就是组织形象的相对稳定性。要在公众心中留下一个印象并不容易,特别是在当今产品众多、广告泛滥的年代;然而,要改变一种产品或一个组织在公众心中的形象就更难了。比如说中国人到了国外,常会碰到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提问,如凭票购物、统一服装甚至还有小脚女人之类的问题,反倒是中国近20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在外国人(特别是没来过中国的外国人)心中并未留下什么印象。组织形象的这种相对稳定性可能会产生两种结果,其一是组织因良好形象被维持而受益,其二是组织因不良形象难以改变而受损。当然形象不是一成不变的,但要改变一种形象总是不容易的。
组织形象的分类
[编辑本段]
组织形象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因此我们也应该从不同角度来把握组织形象。
1按组织形象的内容可分为特殊形象和总体形象
特殊形象是某一或少数几个方面给公众留下的印象,或者组织在某些特殊公众心中形成的形象。如企业的良好服务使某些顾客形成了组织“优质服务企业” 的形象,企业的某一次慈善捐款给公众留下了乐善好施、热心公益事业的形象。特殊形象对企业很重要,因为公众是不可能全方位、全面地了解组织的。组织在他们心中留下的往往就是这种特殊形象,而且某些公众就是因为组织在某些方面的独特形象而支持组织的,如歌迷之于演唱会、球迷之于球星等。因此,特殊形象是组织改善形象的突破口。
总体形象就是企业各种形象因素所形成的形象的总和,也是各种特殊形象的总和,但两者又不是简单的总和。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是:某个员工工作敬业、技术一流,人际关系也好,深得领导和同事的赞许;但不喜欢他的人们可能说,他没有个性或没有特长云云。对一个组织而言,就应该努力追求总体形象和特殊形象的统一和谐。
2按照组织形象的真实程度可分为真实形象和虚拟形象
真实形象是指组织留给公众的符合组织实际情况的形象,虚拟形象则是组织留给公众的不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形象。虚拟形象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传播信息过程中的失真,也可能有公众评价的主观性、偏向性原因。需要说明的是,真实形象不一定就是好形象,而虚拟形象也未必等于坏形象,如企业经营伪劣产品被曝光在公众中形成的一个不好形象是真实形象,而一个骗子在被揭穿之前的公众楷模形象往往是虚拟形象。一些企业也通过虚假统计数据而在上级部门(官员) 那里形成了一种好形象,但这肯定是虚拟的。对企业来说,当然应追求真实的良好形象,而避免虚假的、不好的形象。
3按照组织形象的可见性可分为有形形象和无形形象
有形形象是指那些可以通过公众的感觉器官直接感觉到的组织对象,包括产品形象(如产品质量性能、外观、包装、商标、价格等)、建筑物形象、员工精神面貌、实体形象(如市场形象、技术形象、社会形象等),它是通过组织的经营作风、经营成果、经济效益和社会贡献等形象因素体现出来的。无形形象则是通过公众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而形成的观念形象,这些形象虽然看不见,但可能更接近企业形象的本质,是企业形象的最高层次。
对企业而言,这种无形形象包括企业经营宗旨、经营方针、企业经营哲学、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信誉、企业风格、企业文化等。这些无形形象往往比有形形象有价值,如对麦当劳、可口可乐、索尼、劳斯莱斯等企业而言,他们的企业信誉等无形资产比那些机器设备和厂房要重要得多。
此外,还可以按形象的现实性,把组织形象分为实际形象和期望形象。
组织形象的塑造
[编辑本段]
如何才能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呢一般来说,要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组织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 消除组织形象塑造中的误区,树立正确的组织形象观
尽管组织形象的重要性已为越来越多的组织领导层所认识,但在实际中,还是存在着对组织形象的若干误区。
1)组织形象无用论
组织形象是摆花架子、图形式,中看不中用,以前从没听说或没塑造过组织形象,不也照样获得成功吗市场竞争是短兵相接,时间就是金钱,市场是不会让你从容地塑造好形象再参与竞争的。
2)组织形象万能论
组织形象是点金术,是灵丹妙药,企业形象一导(导人)就灵;只要导入组织形象战略,组织就会像可口可乐那样名扬四海,像微软公司那样财源广进,像清华同方那样潜力无限。
3)组织形象趋同化
照搬照抄的组织理念设计和行为设计,大同小异,毫无本组织的特色和个性。如在为企业设计企业精神时,大部分的企业都是选择诸如“团结、创新、求实、奉献、文明”等词,形成一种高度趋同化的企业精神。
4)组织形象盲目化
组织形象应该是组织长期的经营理念、经营宗旨及其他方面的集中、综合反映,应该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综合性。但很多组织在塑造形象的过程中,既不了解组织的历史及发展过程,又不针对公众而开展调研,因此这样的组织形象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很难被公众认同。
针对上述组织形象塑造过程中的误区,组织在进行形象塑造时必须树立正确的组织形象观,努力避免或消除对组织形象的不正确看法。既不要因看不到组织形象的作用而轻视,也不要因组织形象有作用而人为拔高,同时在组织形象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特色,注意针对性和代表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搞好组织形象的塑造工作。
2捕捉组织形象塑造的有利时机,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同的时期,组织形象塑造的途径和方法会有所不同,能巧妙地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新组织创立时期
新组织创建开业时,还未能与社会各界建立广泛联系,知名度不高。这时,组织如能确立正确的经营理念、完善的组织和员工行为规范,设立独特的视觉识别系统,以及最佳的传播方式和媒介,就能给公众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
2)组织顺利发展时期
这时应致力于保持和维护组织的形象和声誉,巩固已有成果,再接再厉,进一步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以强化组织在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当组织处于顺利发展时期,其各方面运转往往较好,因此,可供利用的宣传机会和“扬名”机会当然也会多些。“经济效益上台阶,文化生活辟新路,组织荣誉接踵至,主要公众赞扬多” 等,都是可以利用的极好契机。
3)组织处于逆境时期
组织的发展不可能是一帆风顺,当组织处于逆境时,公关人员最主要的是沉着、冷静,善于捕捉组织中的亮点,然后抓住有利时机,采取灵活机动的宣传策略,以赢得组织内外公众的支持、理解和合作,助组织顺利渡过难关。就算是组织处在最困难时期,只要公关人员勤于思考,敏于发现,总能找到一些组织的亮点。如某企业可能因经营不善导致亏损,经济效益下滑,员工福利受到影响,外部的公众如供应商、代理商、顾客组织的支持力度也有减弱的趋势,组织看起来很困难。这时,公关人员便要努力寻找组织亮点,如企业虽暂时处于困境,但企业有雄厚的基础,或者有良好的企业形象或者有超强的技术开发实力,或者有诱人的发展前景,或者有乐观自信的员工……这些都可作为对内对外宣传的突破,作为使组织重新赢得公众信心的催化剂。正如一句流行语所说,“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4)组织推出新产品、新服务项目、新的方针政策或经营方式时
这时组织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消除公众的观望与等待的态度。由于受人们消费惯性的影响,社会公众在组织推出新产品、新服务或新举措时,往往会持观望和等待态度。这表明消费者对这些新产品、新服务、新举措还不了解,还有疑虑,还存有戒备心理。因此,这时公关部门应主动出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如现场产品(服务)展示、操作示范、广告宣传、顾客承诺等,消除公众的疑虑和摇摆态度,把公众的注意力尽快地吸引到组织上来。
3统筹兼顾,全面安排,保持组织形象的统一性和连续性
在塑造组织形象过程中,组织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以保证组织形象的统一性和连续性。许多经营不佳、形象不好的企业,并不是因为没有去塑造组织形象,而是因为缺乏连贯一致的组织形象。它们今年强调成本低、价廉物美,明年强调服务好、体贴入微,后年又强调革新、创新致胜,不仅内部职工无所适从,而且也导致外部公众无法对其形成一个稳定的印象。我们再看国际上那些知名公司,他们在这方面就很值得借鉴学习。如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1BM)在其成长过程中,产品不断更新,管理体制也发生了变化,但我们从它最近公布的组织目标及目前所强调的基本信念来看,仍然没有离开其第一任领导老托马斯•沃森最初的设想;日本松下公司所遵循的整体企业精神,仍然是公司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所拟定的一些信条。可见,保持组织形象的一贯性、连续性,对于一个企业的长远发展是至关重要。
为什么说组织形象是公共关系理论的核心
[编辑本段]
组织形象是公共关系理论的核心。组织形象问题是公共关系理论的核心问题。组织形象概念是整个公共关系理论概念群中的核心概念,甚至可能说一部公共关系就是关于组织形象问题的学问,这是因为:
(1)从历史角度考察,我们发现公共关系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以塑造组织形象为主导的发展史。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组织形象塑造由自发走向自觉。现代公共关系以艾维李为界,那些古代人们争取民心吸引民意的活动可以称为“准”公共关系时期,而艾维李以后的公共关系可以称为现代公共关系,是因为在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中,作为主体的社会组织在“江朗才尽”之后不得不选择主动的在公共中塑造良好形象的公共关系的方法,以求得长期生存和发展。此时,塑形象便成为组织的自身行为。二是组织形象塑造由被动走向主动。公共之文艾维李的“公众要被告知”的公关原则,无疑是出于无奈,这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社会段提出的客观要求。即便是到了爱德华伯奈斯的时期“投公众所好”,比艾维李显得自觉,但还是迫不得已,其功利色彩十分明显。到近代“双向对称的公共关系模式”的出现,才开始比较主动地考虑组织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才考虑“我们要发展,要和公众一起发展”的问题。此时组织形象塑造从被动变为主动。三是组织形象塑造由单一走向全面。早期公关活动手段单一,关注的也是比较单一的形象,这便是常说的“公共关系是哪里有问题就到哪里去解决或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公共关系” 的含义。二战后,公关运作的水平有了相当大的提高,方法上不断改进,组织塑造的形象也就更加丰满了。我们相信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组织塑造形象的行为将成为一种真正主动自觉行为,就像今天的人们骑自行车和呼吸空气一样。
(2)从概念涵盖面角度考察。我们发现只有组织形象这一概念可以对公共关系理论触角进行全方位涵盖,而公共关系中的其它任何概念关系、传播、公众进行分析,发现可以发现它们都不能成为公共关系的核心概念。
什么是组织形象
组织形象,即社会公众对组织综合评价后所形成的总体印象。 组织形象包括的内容很多,如组织精神、价值观念、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经营作风、管理水平、人才实力、经济效益、福利待遇等,组织形象是这些要素的综合反映。
组织形象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整体性
组织形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形象是由组织内部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一个企业为例,企业形象包括:
⑴企业历史、社会地位、经济效益、社会贡献等综合性因素;
⑵员工的思想、文化、技术素质及服务方式、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等人员素质因素;
⑶产品质量、产品结构、经营方针、经营特色、基础管理、专业管理、综合管理等经营管理因素;
⑷技术实力、物质设备、地理位置等其他因素。
这些不同的因素形成不同的具体形象,但这些具体形象只是构成企业整体的基础,而完整的企业形象是各个形象要素所构成的具体要素的总和,这才是对组织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宝贵财富。当然,对有些组织而言,可能会因某一方面的形象比较突出,进而掩盖其他方面的形象,导致组织形象片面性或不完整性。其实这也是正常的,因为组织宣传有侧重点,公众也不可能全面了解组织的所有情况,
他们的印象大部分都是源于他们所能接触到的组织的一个或少数几个方面的情况,这就要求组织要认真对待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环节,从而在公众心目中形成良好的总体印象。
主观性
组织形象是公众对组织的意见或看法,因而是一种主观性的东西。因为社会公众本身具有差异性,他们的社会地位、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认识能力、审美标准、生活经历等各不相同,他们观察组织的角度、审视组织的时空维度也不相同,这样社会公众对同一企业及其行为的认识和评价就必定有所不同,“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就是这个道理。此外,在形象塑造和传播过程中,必然要发挥组织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渗透企业员工的思想、观念和心理色彩,因此,组织形象是主观的。
客观性
形象是一种观念,是人的主观意识,但观念的反映对象却是客观的,也就是说,组织形象所赖以形成的物质载体都是客观的,建筑物是实实在在的,产品是实实在在的,组织的员工也是具体的,组织的各种活动也是实实在在的。所以,组织形象作为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能在虚幻的基础上构筑组织形象。
我们说组织形象是客观的,还是基于一种统计规律。组织形象是公众的意见或看法,这个公众不是单个的人或少数群体组织,而是一个公众的 。个人的意见是主观的、可变的,但作为一个整体的公众或大多数公众的意见则是客观的。虽大多数人也可能被误导或因其他原因而产生错误看法,但这也正是公关状态的一种反映。如果不从整体公众来理解组织形象,便无法形成组织形象。因为做得再完美的企业总有反对者,再蹩脚的公关也会有人拍手叫好。
稳定性
当社会公众对组织产生一定的认识和看法以后,一般会保持一段时间,而不会轻易改变或消失,这就是组织形象的相对稳定性。要在公众心中留下一个印象并不容易,特别是在当今产品众多、广告氾滥的年代;然而,要改变一种产品或一个组织在公众心中的形象就更难了。比如说中国人到了国外,常会碰到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提问,如凭票购物、统一服装甚至还有小脚女人之类的问题,反倒是中国近20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在外国人(特别是没来过中国的外国人)心中并未留下什么印象。组织形象的这种相对稳定性可能会产生两种结果,其一是组织因良好形象被维持而受益,其二是组织因不良形象难以改变而受损。当然形象不是一成不变的,但要改变一种形象总是不容易的。
可以参考>>
什么是组织形象的构成要素
现代组织形象的构成要素
组织形象的构成要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组织的总体特征与风格
组织的总体特征与风格是指组织最为显著的、能代表整体情况的一些特点,是社会公众对组织及其行为概括性认识。组织的总体特征与风格分为内在总体特征与风格和外在总体特征与风格。
组织的内在总体特征与风格指组织的精神风格、组织的价值观、组织的凝聚力、办事效率和组织的实力,如组织的人才、技术、资金、企业等级等。
组织的外在特征与风格包括组织的建筑、设备、环境的美化和保护、员工的仪表、服饰、态度、办公用品、标志、厂旗、厂徽、厂歌、特有的色彩等。
组织的内在特征与风格和组织的外在特征与风格是一个范畴的两个方面。内在特征与风格是外在特征与风格的支柱和依据,它决定着外在特征与风格的价值取向比较含蓄。外在特征与风格是内在特征与风格的直接表现,很直观,易造成第一印象,使公众迅速了解组织的特色。因此,塑造组织形象时,二者不可偏废。
(二)知名度与美誉度
评价组织形象最基本的指标有两个:知名度和美誉度。知名度是一个组织被公众知晓、了解的程度。这是援价组织“名气”大小的客观尺度。但知名度是一个中性词,没有好坏之分。
美誉度是一个组织获得公众的信任、攀的程度。这才是评价组织社会影响好坏程度的指标
知名度和美誉度分别从量和质两个方面评价组织形象。一个组织的知名度高,其美誉度不一定高;知名度低,其美誉度不一定低。因此,一个组织要想树立良好形象,就必须同时把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作为追求的目标。
(三)组织形象的定位
组织形象定位是组织在社会公众中确定自身形象特定位置,这个特定位置通常是特定组织与同类组织相比较而确定的。因此,组织形象定位总是根据组织自身的特点、同类组织的情况和目标公众的情况三个要素来实施。
组织形象定位是公共关系实务或者公共关系策划的重要内容之一。一个组织选择什么样的总体特征与风格,在不同时期的知名度、美誉度要达到多高,都有一个定位才能形成组织形象。组织没有的统一的组织形象,就无法开发形象资源。而准确的组织形象定位,就为组织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请问在公共关系学中组织形象的主要内容包括什么?拜托各位大神
组织形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形象是由组织内部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一个企业为例,企业形象包括: (1)企业历史、社会地位、经济效益、社会贡献等综合性因素; (2)员工的思想、文化、技术素质及服务方式、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等人员素质因素; (3)产品质量、产品结构、经营方针、经营特色、基础管理、专业管理、综合管理等经营管理因素; (4)技术实力、物质设备、地理位置等其他因素。 这些不同的因素形成不同的具体形象,但这些具体形象只是构成企业整体的基础,而完整的企业形象是各个形象要素所构成的具体要素的总和,这才是对组织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宝贵财富。当然,对有些组织而言,可能会因某一方面的形象比较突出,进而掩盖其他方面的形象,导致组织形象片面性或不完整性。其实这也是正常的,因为组织宣传有侧重点,公众也不可能全面了解组织的所有情况, 而良好的组织领导者个体形象可以提升组织形象。领导者个体形象具有二重性。领导者个人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往往就代表着整个组织的形象,公众对领导者个体形象一旦认可,也就意味着对组织形象的认可。人人都有一种“爱屋及乌”的心理,公众喜欢领导者个体形象,自然而然也就喜欢该领导者所领导的组织。因此,领导者的个体形象与组织形象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领导者的个体形象有助于提升组织形象,另一方面,也要注意领导者个体形象是以整个组织形象为土壤的,离开了组织形象的领导者个体形象,就好比离了枝叶的花,纵有夺目的绚烂,也是转瞬即逝,没有长久的生命力。 综上所述,我的观点和你的一样。 希望可以有助于你的理解。
采纳哦
什么是组织形象的构成要素?
现代组织形象的构成要素
组织形象的构成要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组织的总体特征与风格
组织的总体特征与风格是指组织最为显著的、能代表整体情况的一些特点,是社会公众对组织及其行为概括性认识。组织的总体特征与风格分为内在总体特征与风格和外在总体特征与风格。
组织的内在总体特征与风格指组织的精神风格、组织的价值观、组织的凝聚力、办事效率和组织的实力,如组织的人才、技术、资金、企业等级等。
组织的外在特征与风格包括组织的建筑、设备、环境的美化和保护、员工的仪表、服饰、态度、办公用品、标志、厂旗、厂徽、厂歌、特有的色彩等。
组织的内在特征与风格和组织的外在特征与风格是一个范畴的两个方面。内在特征与风格是外在特征与风格的支柱和依据,它决定着外在特征与风格的价值取向比较含蓄。外在特征与风格是内在特征与风格的直接表现,很直观,易造成第一印象,使公众迅速了解组织的特色。因此,塑造组织形象时,二者不可偏废。
(二)知名度与美誉度
评价组织形象最基本的指标有两个:知名度和美誉度。知名度是一个组织被公众知晓、了解的程度。这是援价组织“名气”大小的客观尺度。但知名度是一个中性词,没有好坏之分。
美誉度是一个组织获得公众的信任、攀的程度。这才是评价组织社会影响好坏程度的指标
知名度和美誉度分别从量和质两个方面评价组织形象。一个组织的知名度高,其美誉度不一定高;知名度低,其美誉度不一定低。因此,一个组织要想树立良好形象,就必须同时把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作为追求的目标。
(三)组织形象的定位
组织形象定位是组织在社会公众中确定自身形象特定位置,这个特定位置通常是特定组织与同类组织相比较而确定的。因此,组织形象定位总是根据组织自身的特点、同类组织的情况和目标公众的情况三个要素来实施。
组织形象定位是公共关系实务或者公共关系策划的重要内容之一。一个组织选择什么样的总体特征与风格,在不同时期的知名度、美誉度要达到多高,都有一个定位才能形成组织形象。组织没有的统一的组织形象,就无法开发形象资源。而准确的组织形象定位,就为组织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行政组织形象的基本内涵及三个层次是指哪些
1概念定义编辑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管理者通过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整合组织的各项资源,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2]它有三层含义:(1)管理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它服务并服从于组织目标。[2](2)管理是一个连续进行的活动过程,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就是管理者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的过程。由于这一系列职能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从而使得管理过程体现为一个连续进行的活动过程。[2](3)管理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在开放的条件下,任何组织都处于千变万化的环境之中,复杂的环境成为决定组织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2]2历史发展编辑工厂管理(古典管理)工厂管理理论基于科学管理,以生产管理为主,旨在提高工厂的生产效率。科学管理以经济人为对象,遵循效率至上的原则,强调工厂应该以制度管理来代替传统的经验管理,而工人则应当以科学的方法取代过去已经习惯了的工作方式。这种效率观被爱默森提升为以组织手段来提高效率,又被库克进一步推广,在非工业组织中传播效率主义。[3]随着统计方法、数量模型以及计算机的应用或普及,以生产为核心的管理理论开始向着管理科学的方向发展,产生了决策理论、运营管理、系统理论和控制理论。[4]这些理论的形成,为管理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决策理论与过程理论之间存在很多重合的观点,两者的结合又为组织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运营管理把管理的内容从生产管理扩展到商业管理;而系统论与控制论作为分析工具促进了管理学的整体发展。[3]在把工人的个人效率转化为组织效率的过程中,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和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对科学管理理论进行了补充,从而形成了古典组织理论。法约尔关于管理原则的观点被厄威克归纳为八项原则,关于管理职能的原则被古利克进一步发展为(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七职能论。韦伯提出的科层制也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必不少的组织形式。[3]组织管理(当代管理)梅奥的霍桑实验可以说是管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梅奥在社会人假设的基础上认为,对金钱的需要只是工人想要满足的需要的一部分,工人的大部分需要是情感慰藉、安全、和谐、归属。既然人是一种社会人,并且在正式组织内部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那么,管理就必须着眼于社会和人的技能,在正式群体的经济需要与非正式群体的社会需要之间达成平衡,而且应该关注人际关系。于是,人际关系学说应运而生。[3]但人际关系学说出现了一种极端的观点,即把人际关系看成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根据这种观点,只要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生产率的提高便是自然而然的事。这种极端的人际关系观混淆了管理的起点与目的,为了还原管理学的逻辑起点,由人际关系学说发展而来的行为科学理论沿着个体和群体两个层次对人性进行了深入探讨。马斯洛把人看成是心智成熟的自我实现人,麦格雷戈的超Y理论对经济人和社会人的观点进行了初步的融合,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等对人的心理活动过程进行了剖析。在群体层次,卢因的群体动力学理论对非正式组织的团体行为进行了分析。除此以外,坦南鲍姆的领导行为连续体理论、利克特的领导四系统模型等对领导行为及领导类型进行了探讨。[3]在人际关系学说、行为科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有关组织、群体和个体间冲突的研究也获得了快速发展。冲突研究和行为研究的融合促成了现代组织管理理论的雏形,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组织理论又把人际关系学说涵盖其中。[5]福列特关于冲突的建设性论述把组织看作是一种协作系统,并据此认为组织管理不应该只重视人际关系的构建,更应该注重员工间的合作状态;而且,这种协作应该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企业形象包括哪些内容
企业形象品牌视觉整合项目:VI ( Visual Identity )即企业视觉识别,它透过科学的视觉语言充分传达出企业的精神、行业特征、及差异性,是塑造企业形象品牌、扩大企业知名度的强力工具,是企业形象和品牌持久稳定发展的传播载体。 视觉传播是企业形象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 对外,规范的VI系统设计能够增加公司的销售,并为企业营造良好的社会生存环境;增强消费者、商业伙伴、投资者等众多群体的能见度;提升公司的品牌力量和无形资产。 对内,增强员工的归属感、 忠诚度、凝聚力。简洁和标准化的VI识别系统使沟通变得清晰有效。从而降低内耗,改善员工的工作绩效。企业形象是抽象的、理念性的、全面的。 它通过企业标志、名称、标准字、标准色、象征图形 、办公用品、服装、车辆、建筑外观、旗帜、陈列展示、公益事业、广告活动、公共关系等 VI 项目手段,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用一种统一独特的符号进行传播,引起大众注意,形成直观的印象,为社会所接受。 它对于众多服务性企业来说起著直接影响其经营业绩的关键作用,能够产生积极的外部影响。 VIS识别系统为公司最终实现自己的商业品牌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 VIS识别系统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即企业标志基础组合规范和应用识别系统规范。
评价社会组织形象的标准不包括什么
不包括的属于选择题
请提供具体选项
以便解答
什么是组织形象地位图
一个组织的形象好坏,通过知名度和美誉度两个指标就可以反映出来。将调查获得的数据纵横交错,就构成了一个组织形象四象限图,即组织形象地位图。它是公关专家们测定组织实际社会形象的主要工具。
一个组织实际的社会形象,需要用公众对该组织的认识、看法和评价来反映,这些指标又可概括成知名度和美誉度这两个综合指标。知名度是公众对组织知晓和了解程度,是反映组织社会名气大小的客观指标。其具体内容包括:公众是否知道本组织的名称、标志、产品、服务、***、成立时间等等方面。美誉度则是公众对组织的信任和赞许程度,是组织社会名誉好坏的客观指标。其具体内容包括:是否喜欢本企业的产品、服务和销售方式,对本组织的机构设置、人员素质、工作效率的评价如何,本组织的经营方针是否正确等等。
一个组织的形象好坏,通过知名度和美誉度两个指标就可以反映出来。将调查获得的数据纵横交错,就构成了一个组织形象四象限图,它是公关专家们测定组织实际社会形象的主要工具。
组织形象四象限图中:A区表示高知名度、高美誉度,说明组织的公共关系属于最佳状态。将来的问题是如何保持荣誉,更上一层楼。但是也要注意,过高的知名度也会给美誉度造成压力,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B区表示高美誉度,低知名度,说明组织的公共关系处于较为稳、安全的一种状态。公共关系工作的重点应该是在维持美誉度的基础上,提高知名度。C区表示低知名度,低美誉度,说明组织的公共关系处于不良状态。在这一种状态下,组织首先应该完善自身,争取较高的美誉度,而在传播方面暂时保持低姿态,待享有较好的美誉度以后,再大力做好提高知名度的工作。D区表示高知名度,低美誉,说明组织的公共关系处于“臭名远扬”的恶劣状态,不仅信誉差,而且知之者甚众。在这种情况下,其公共关系工作的重点首先在于降低已经负面的知名度,隐姓埋名,减少舆论界的注意,默默地努力改善自身,设法逐步挽回信誉,提高美誉度,再求发展。
组织形象地位图不仅直观地显示了社会组织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初步诊断了公共关系的问题,而且为制定公共关系的方针、策略提供了依据,是公共关系工作决策的必要步骤。
希望以下的内容可以帮到你 加强组织公共关系管理有什么意义? 答:公共关系管理是对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传播沟通的目标、资源、对象、手段、过程和效果等基本要素的管理,其意义主要在于: 1、增强公共关系工作的系统性。通过公共关系管理,将公共关系的各种要素有机地组成一个操作系统,完整地发挥公共关系的各项功能,综合地体现公共关系的整体效应。 2、提高公共关系工作的可控性。通过加强公共关系管理,能够有效地控制组织公共关系活动的目标、进程、媒介和资源,监控公共关系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从而加强公共关系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3、加强公共关系工作的预测性。通过加强公共关系管理,使公共关系工作建立在研究和计划的基础上,依据大量的公众资料和环境数据,预测趋势,分析后果,充分发挥监测环境和决策参谋的功能。 4、促进公共关系的成熟性。通过加强公共关系管理,使公共关系的职能机构和职能人员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程序,科学地组织和实施公共关系活动,能够提高组织传播沟通工作的专业水准,促进公共关系管理职能的成熟。 二、公关管理的过程中的相关因素大致有几种系列? 答:公共管理过程中的相关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种系列: 1、环境因素系列。即对公关主体的决策和行为构成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外界因素。这是客观方面的因素,如公众对象、舆论状态、市场环境、时间和空间、媒介体制、工作条件、社会传统文化背景及各种社会动态等。 2、主体因素系列。即公关决策和行为过程本身涉及到的组织内部因素。这属于主观方面的要素,如***的观念、组织的目标、机构与人员设置、财务预算、工作方法选择及产品和品牌的定位等等。 3、传播技术因素系列。即公关活动实施过程中的技术性因素。这属于媒介技术方面的要素,如印刷媒介、电子媒介、网络媒介、实物媒介、活动媒介、各种传播设备与传播制品等等。 三、就组织的共性而言,组织形象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就组织形象的共性而言,组织形象的构成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1、组织的产品形象。 2、组织的管理形象。 3、组织的人员形象。 4、组织的环境形象。 5、组织的文化形象。 6、组织的社区形象。 7、组织的标识形象。 8、组织的媒介形象。 四、简述知名度和美誉度之间的关系? 答:良好的组织形象是由知名度和美誉度构成的,缺一不可。介实际上知名度和美誉度并不一定能够同步形成和发展,有知名度不一定有美誉度,没有知名度的也不意味着没有美誉度;反过来也一样。美誉度高不一定知名度高,美誉度低也不意味着知名度低。总的来说,知名度需要以美誉度为客观基础,才能产生正面的积极的社会效果;美誉度需要以一定的知名度为前提条件,才能充分显示其社会价值。 五、如何研究目标公众对组织的特殊视角? 答:1、应该概括各类公众权利要求中的共同点,根据各类公众权利要求中的共同点,判定公共关系的一般目标,设计组织的总体形象。为此,须将不同公众对本组织机构的相同或相近的要求概括出来。应该注意的是,有些权利要求的共同点可能只存在于某几类公众之间,也应该将它们逐一概括出来,作为制定公共关系总体目标、总体形象的依据。 2、要注意分析特定目标公众的特殊要求。特定公众的特殊要求,是制定公共关系的特定目标、设计组织特定形象的根据。为了避免公共关系的目标过于广泛,难以达到,必须具体评价各类公众特殊的权利要求,分清轻重缓急,确定本组织的主要关系对象,并针对主要关系对象的特殊要求来制定公共关系的特定目标。 六、如何理解组织形象的内涵与外显? 答:组织形象的各个要素,都可以进一步分析其形象的内涵和形象的外显两个方面。比如质量和性能是产品形象的内涵,外观和包装是产品形象的外显。素质、能力考核成绩是人员形象的内涵,作风、仪表是人员形象的外显。历史传统、价值观念、职业意识是文化形象的内涵,口号、厂歌、厂旗和制服是文化形象的外显。情调、风格和含义是标识形象的内涵,品牌、商标等文字、图案设计是标识形象的外显等等。 七、为什么说“组织形象是恒定性与变通性的统一”? 答:1、恒定性即组织形象化应该是相对稳定的,对公众具有长期、稳定的影响效果。从组织方面来说,组织的人员、产品、政策、行为等等要有相对的稳定性、连贯性;从公众方面来说,一个组织的形象要经过长期的传播和反复的刺激才可能逐步形成;而一个组织的形象一旦形成便会在公众心目中形成认知惯性和心理定势,具有稳定的、长期的影响效果。 2、变通性即组织形象不会一成不变,会随着主客体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从组织方面来说,组织的产品、人员、政策和行为的变化,特别是突发事件、危机事件的发生,必定会引起组织形象的相应变化。从公众方面来说,公众环境也处在变动的过程中,公众的变化,特别是重要公众的变化,必然会对组织形成不同的评价和印象,从而是促使组织实际形象的改变。 把握恒定性和变通性的统一,是围绕组织形象主题进行重要的思维原则之一。 八、如何策划一个组织的形象? 答:一个组织的形象构思与策划成功与否,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协调与平衡:、 1、组织利益与公众利益的协调与平衡。组织的任何发展都应该和自己的公众环境的发展相协调。组织公共关系的目标中,既要反映组织发展的要求,也要反映公众对象对本组织的要求。 2、总体形象与特定形象的协调与平衡。组织的公共关系目标,一方面要照顾各类公众对象的一般要求,避免“厚此簿彼”;另一方面又要特别突出本组织在首要公众对象心目中的特定形象,以形成特殊的形象风格。 3、知名度与美誉度的协调与平衡。知名度和美誉度都是公共关系追求的目标,不应偏颇任何一项。一方面,既在主要公众中获得足够分量的好评,也在一般公众心目中赢得普遍的好感;另一方面,既有足够的美誉度,也有相应的知名度。 九、怎样编制公共关系预算? 答:编制公共关系预算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按销售量制成法”,即按企业的总产值或销售量,抽取一定的百分比作为公共关系预算。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很快决定预算。其主要缺点在于缺乏弹性和计划性,不一定适合实际需要。二是“目标作业法”,即先制定出公共关系期望达目标和工作计划,然后将完成任务所需的各项费用项目详细列举出来,核定各单位项活动和全年活动的预算。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计划性强,弹性较好。但需要事先的审慎计划和预测,如果预测不准确,就可能超支、短缺或浪费,且主观性较强,容易影响预算的控制。因此公共关系预算不应该保持一定的弹性。编制正式的公共关系预算,标志着公共关系正式纳入管理的职能。良好的公共关系计划和预算,是公共关系工作顺利进行、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十、简述公共关系策划的“PDCA”工作法? 答:公共关系的策划流程可以用忙以下公式表示: 成功的策划=计划(Plan)+实施(Doing)+检查(Check)+总结(Analysis)。 简称为PDCA工作法。 1、“P”。策划是的第一步是“计划”。一个有创意而又具有可行性的计划工作是策划成功的关键。创意和可行性的结合是计划成功的标志。 2、“D”。策划的第二步是“实施”。策划不是纯粹务虚,面需要行动。一个好的计划和方案要在实施的过程中才能显示它的价值,而且实施过程也需要周密的设计。 3、“C”。策划的第三步是“检查”。通过检查不断修正差错,控制质量,督促进度,保证实施的顺利进行。 4、“A”。策划的第四步是“总结”。通过总结分析,可以吸取经验教训,可以积累策划素材,可以升华理论思想,为以后的策划成功打下基础。 PDCA是个流动的过程,体现了策划工作的一般流程,它与“四步工作法”的流程基本上是一致的。 十一、简述公共媒介选择的“适应对象原则”? 答:根据公共关系对象的特征选择和使用传播媒介与沟通方法,即根据不同的公众对象选用不同的传播方法,才可能使信息有效地到达目标公众,并被公众所接受。不同的公众对象,适用不同的传播媒介。要使信息有效地到达公众对象,就必须考虑公众对象的经济状况、教育程度、职业习惯、生活方式及他们通常接受信息的习惯等等,根据这些情况去选择适当的传播工具。例如,对于文化程度不高的公众宜采用广播、电视;对于喜欢阅读思考的知识分子就多采用报纸、杂志;对于经常加班加点、等距不定的出租汽车司机最好用电台广播;一个产品的信息要引起儿童的注意和兴趣,最好制作成电视卡通节目等等。 十二、简述公共关系程序的四个步骤是什么? 答:公共关系程序的四个步骤又称作“四步工作法”,即将整个公共关系工作过程划分为四个基本阶段: 1、公共关系调查。通过环境分析、舆论分析或形象分析,确定公关的对象和问题。 2、公共关系策划。根据公关问题确定公关目标,制定公关计划和设计公关方案。 3、公共关系实施。根据公关的目标、计划和方案实施各种传播沟通活动。 4、公共关系评估。根据调查、反馈的信息评估公关活动的效果,寻找新的问题,确立新的公关目标,调整原有的公关计划。 十三、组织形象策划区别于其他策划的特性是什么? 答:组织形象策划是一种艺术性、创造性很强的工作,永远没有固定的模式和不变的蓝图。但需要了解和把握它的基本特性才能形成公关形象策划思维的基本原则。公共关系策划的目标决定了它不同于其他策划的特性主要有三个方面: 1、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组织形象的形成离不开组织自身的规划和传播,同时也离不开公众的主观认知和评价,从而使形象带有主观性。同时,组织形象的建立具有客观的基础和内涵,并受到社会仅仅地组织总体主人和要求的客观制约,从而形象又具备客观性。‘ 2、统一性和差异性的结合。组织形象应该是统一的,讲究整体效果和系列组合,并需要适应公众整体的共同要求。同时,组织形象自身必须有个性特征,对目标公众要有鲜明的针对性。 3、恒定性和变通性的统一。组织形象应该是相对稳定的,对公众具有长期、稳定的影响效果。同时,组织形象也不会一成不变,会随着主客体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十四、试述组织的自我形象分析? 答:组织的自我形象即一个组织自己所期望的社会形象,这是一个组织公共关系工作的内在动力、方向目的和标准。组织自我形象的设计要注意主观愿望和实际可能相结合。作为动力和方向,组织自我形象的要求越高,组织自觉做出公共关系努力的可能性就越大;但作为标准和目的,组织自我形象的要求越高,实际的成功率也可能越低。公共关系工作首先需要通过组织内部的调查分析,了解组织的自我评价,揭示组织对公关工作的期望值,这是公共关系调查的第一个环节。 自我形象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实态的调查分析。组织实态即组织客观的实际状态和基本条件。自我形象的设计不能脱离组织客观的实际状态和基本条件。 2、员工阶层的调查分析。即了解本组织广大基层和一线人员对自己组织的看法和评价。一个组织的目标和政策须得到其广大成员的认同和支持,才可能有效地转化为该组织的实际行动。 3、管理阶层的调查分析。一个组织的行政和技术业务管理阶层是一个组织的核心力量,他们对组织的看法和评价既对基层员工产生影响,也对决策上层产生影响。 4、决策阶层的研究分析。一个组织的形象蓝图最终来源于决策阶层。决策阶层决定着组织的总体目标,从而决定着组织形象的基本定位、决定着公共关系的总政策。决策阶层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也影响着组织形象的个性和风格。 十五、联系实际说明选择和应用传播媒介的基本原则? 答:面对众多的媒介,应该如何选择和使用才更加有效和经济,这是实施传播过程中的首要问题,选择和应用传播媒介应该遵循以下四条原则: 1、联系目标原则。根据公共关系的具体目标和工作要求选择和使用传播媒介和沟通方法。即选择和使用的手段和方法须符合公共关系工作的性质和要求,才可能充分发挥其功能。选择媒介首先应该考虑本组织的具体目标和要求。 2、适应对象原则。根据公共关系对象的特征选择和使用传播媒介与沟通方法。即根据不同的公众对象选用 不同的传播方法才可能使信息有效地到达目标公众,并被公众所接受。不同的公众对象,适用不同的传播媒介。 3、区别内容原则。根据传播内容的具体特点来选择和使用传播媒介与沟通方法。即根据传播的内容来决定传播的形式,使传播形式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需要传播的内容用什么形式来表达才能获得最好效果,这应该根据信息内容的特点,结合传播媒介的特点来考虑。 4、合乎经济原则。根据具体的经济能力和最经济的条件选择和使用传播媒介和沟通方法。成功的公共关系应该在最经济的条件下去争取尽可能大的社会传播效益。同时,传播活动也需要有经营头脑。考虑经济合算的原则还需要量从实际效果出发。健全的公共关系工作需要有稳定的财务支持,而有效的公共关系应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上。
根据公众对组织形象因素的关注程度,可以将组织形象划分为组织主导形象和辅助形象。
组织主导形象是指公众普遍关注的与组织核心业务相关的方面,如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品牌知名度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组织的市场地位和竞争力,对组织形象的塑造和维护具有决定性作用。
辅助形象则是相对次要的组织形象因素,例如员工形象、社会责任、环保措施等。这些因素虽然不直接影响组织的核心业务,但能够体现组织的社会责任感和形象美誉度,对于长期稳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进行组织形象设计时,需要根据不同情境和目标受众,灵活运用组织主导形象和辅助形象,以实现最佳传播效果。
组织主导形象和辅助形象的区别:
组织主导形象是公众普遍关注的与组织核心业务相关的方面,包括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品牌知名度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组织的市场地位和竞争力,对于组织形象的塑造和维护具有决定性作用。
辅助形象则是相对次要的组织形象因素,例如员工形象、社会责任、环保措施等。这些因素虽然不直接影响组织的核心业务,但能够体现组织的社会责任感和形象美誉度,对于长期稳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在进行组织形象设计时,需要根据目标受众和传播情境的不同,灵活运用组织主导形象和辅助形象,以达到最佳传播效果。同时,必须注意在组织主导形象和辅助形象之间取得平衡,确保两者相互协调,共同支持组织的整体形象建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