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保持良好的体位。保持正确的残肢肢体位置,防止残肢关节挛缩与畸形。由于截肢后部分肌肉被切断,会引起肌力不平衡,发生关节挛缩。如:髋关节屈曲、髋外展、膝关节屈曲、踝关节跖屈,其结果将影响假肢的对线。术后应将关节置于功能位,并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使关节灵活无畸形。可于手术后24小时内在患肢下方垫枕头以减轻肿胀,24小时后即应移去枕头,以预防关节挛缩变形。
因此,大腿截肢者术后应注意把残肢伸平(髋后伸),尽量向身体中间并拢(髋内收)的位置。截肢者可以每日俯卧位两次,每次30分钟。仰卧时,应注意不要图舒服些或为减轻疼痛而抬高患处或把残肢垫高、在会阴部垫枕头而使大腿外展;长期乘坐轮椅、用木拐将残肢抬起等不良姿势;不要把残肢向外分开或把腰垫高;小腿截肢术后应注意将残侧膝关节放置在伸直位,不应该在大腿或膝下垫枕头,不应该屈膝躺在床上,也不应该屈膝坐在轮椅上或把残肢放在拐杖的手把上。
二、 消除残肢浮肿。术后手术创伤和肌肉收缩力不足,静脉回流障碍,都会引起残肢浮肿。这种浮肿是暂时性的,待残肢循环建立后可消肿,一般需3-6个月。但使用弹性绷带,合理包扎残肢,可以减轻浮肿、促进定型。
近年来,国际上采用术后即装假肢,即在手术台上,截肢手术结束后麻醉尚未清醒时,给截肢者装上临时假肢,术后一、两天可下床练习走路或作其它功能训练,这种方法不仅对截肢者心理上有很大的鼓舞,对加速残肢定型,减少幻肢痛和其他痛苦也很有帮助。还有采取环境控制治疗法,即在手术后将没有任何敷料覆盖的残肢置入一个空气调节器相连的透明气囊中练习走路。容器内压力可以调整变化使残肢收缩定型,促进残肢早日定型。
三、 减缓残肢疼痛:疼痛原因比较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手术对神经刺激; 2) 残肢血循环障碍; 3) 残肢被切断的肌肉异常紧张; 4) 残肢有神经瘤; 5) 中枢神经损伤。 在装配残肢前必须消除疼痛,根据病因采取手术、服药、物理治疗、封闭、针炙、注射或心理治疗等,避免恶性疼痛刺激在大脑中枢形成灶。大部分可治愈仅少数需手术治疗。
四、 保护残肢的卫生。每日就寝前需用肥皂水清洗残肢,若使用残肢专用的护理液、润肤露则预防残肢感染的效果更佳。
五、 残肢窦道或溃疡。窦道的形成多由于感染后伤口深部有异物存在,如粗丝线头、死骨。溃疡多由于皮肤血运不良,残端瘢痕组织过多,神经障碍等因素,又在承重部位。创面不愈会影响假肢装配,其治疗的方法是根据情况,消除异物、处理伤口或再次截肢。
六、 残肢滑囊炎。残肢上发生滑囊炎,若常在负重部位摩擦会继续变大、难以消退,称为异常滑液囊。一般情况下无影响,如滑液囊过大或已感染,则需治疗,同时应消除产生滑液囊的原因。
七、 瘢痕。术手瘢痕是不可避免的。但也会因手术不当或炎性变化使线条状瘢痕扩大、粘连或挛缩,少数有瘢痕体质的人则会产生瘢痕疙瘩。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因此眼睛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需要用到眼睛,特别是对于一些喜欢学习或者是正在工作的人来说,他们对于眼睛的需求量也是非常大的。同时,眼睛能够帮助我们看见世界万物能够带我们领略更多雄伟壮观的景物。但是有的时候人们的眼睛却会出现一系列的状况,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眼肌肉萎缩可能是什么原因所导致的。
血管痉挛第一个原因就是血管痉挛,因为我们都知道血管分布在我们全身上下的各个部位。那么血管的收缩是根据神经的芯片异常,而是使血管出现一些技能,那么这种技能就会导致我们的视神经萎缩。所以我们在出现眼肌肉萎缩的时候,可能自己的眼睛会出现一些视物模糊等状况。如果有一些硬化或者是动脉内膜增生等一些血管栓塞,这样的情况是一定要去医院进行一个系统的检查。
麻醉出血第二个原因就是我们的眼球在麻醉以后出血,或者是因为外科手术时俯卧全身时麻醉后出现了动脉栓塞,导致了我们的眼肌肉出现萎缩。那么像这种情况一般都是在当时就能够发现的,所以当我们在一些外科手术或者是一些麻醉后,眼睛出现一系列的状况时。一定要向医生及时的反应自己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这样的话我们才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治疗。
动脉壁出现改变第三种情况就是我们的动脉壁出现了一些改变,当我们的动脉硬化和增殖性的动脉内膜炎使我们的壁管出现一些增厚或者是我们的管腔逐渐狭窄。那么这个时候如果有血液流过这个狭窄的管腔是那么它的摩擦力就会变大,从而凝聚成血栓,这个时候就会出现视神经萎缩。
从片子和报告看,患者男性,29岁,首先排除椎体滑脱,腰3-4椎间盘突出不明显,以腰4-5突出为著,突出物偏左后压迫硬膜囊和左侧椎间孔,左侧神经根受压但水肿不明显,导致出现左侧神经压迫症状。
治疗上建议到正规医院进行治疗,当然患者年纪轻,可暂不考虑手术治疗,其他的治疗方法有:牵引、按摩、针灸、推拿、理疗、封闭、药物等,不建议随意找人推拿按摩,特别个人诊室,手法不当反而会有反作用。
生活中注意事项(这部分是摘抄的,自己打字太麻烦):
一、适当佩戴护腰和防寒保暖;佩带护腰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来说,主要目的是制动,就是限制腰椎的屈曲等运动,特别是协助背肌限制一些不必要的前屈动作,以保证损伤的腰椎间盘可以局部充分休息。
二、注意进行适当的康复体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急性期应该静养,不宜运动。在病情稳定后可以配以体操等适度的运动。在坚持合适的方法、正确的姿势、循序渐进的原则上,持之以恒,针对腰部进行适当的康复体操运动。
三、起居安排;正确的站立姿势应该是两眼平视,挺胸,直腰,两腿直立,两足距离约与骨盆宽度相同,这样全身重力均匀地从脊柱、骨盆传向下肢,再由两下肢传至足,以成为真正的“脚踏实地”,可有效地防止髓核再次突出。站立不应太久,应适当进行原地活动,龙其是腰背部活动,以解除腰背部肌肉疲劳。正确的坐姿应是上身挺直,收腹,双腿膝盖并拢,如有条件,可在双脚下垫一踏脚或脚蹬,使膝关节略微高出髋部。久坐之后也应活动一下,松驰下肢肌肉。平时工作生活中要劳逸结合,注意姿势的正确,避免弯腰抬重物。
四、饮食安排;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由于生病而减少了一定的活动量,所以饮食的摄入量也应适当减少,胃肠蠕动慢,消化功能降低,故应合理安排饮食,注意少食多餐,多吃蔬菜水果及豆类食品,多吃一些含钙量高的食物,如牛奶,奶制品,虾皮、海带、芝麻酱、豆制品等,有利于钙的补充。
五、注意卧具和卧位;选用木板床较为合适,一般使用时应将被褥铺垫得松软合适,这样才能在很大程度上维持腰椎的平衡状态。人的睡眠姿势大致可分为仰卧、侧卧和俯卧。仰卧时,只要卧具合适,四肢保持自然伸展,脊柱曲度变化不大。侧卧一般不必过于讲究左侧还是右侧卧位,因为人在睡眠中为了求得较舒适的体位,总要不断翻身。俯卧位时胸部受压,腰椎前凸增大,最容易产生不适感。所以,一般以采取仰卧位和侧卧位为宜。
对于婴儿来说,如果出现脑神经受到损伤,这种危害是特别大的,往往会引起中枢性神经运动障碍,导致患儿出现智力低下,还会引起癫痫,造成孩子听力,视力出现障碍等等,这样的孩子常常会表现为不会吮吸,或者是吮吸无力,平时比较爱安静,哭声比较微弱等等。
婴儿脑损伤早期的症状都有哪些:
①在新生儿期(一个月之内)的小孩不会吸吮或吸吮无力或拒乳;
②小孩安静少动,哭声微弱或持续哭吵、难安抚;
③僵硬,尤其在穿衣时,上肢难穿进袖口;换尿布时,大腿不易外展(掰开);
④小孩全身发硬,身体紧绷,头背屈或头偏向一侧。
⑤小孩长到1~3个月时,还会出现紧握拳,拇指内收,不注意看人,面部表情淡漠,俯卧位不能抬头;
⑥4~5个月时,眼睛不灵活,不会追视物件,不注意看人,表情呆板,不会翻身,俯卧位抬头小于90°,不主动伸手抓物或只用一只手抓物;
⑦6个月后异常姿势明显如手仍握拳,足尖着地,双下肢交叉等,同时伴有明显的运动发育落后。
早期干预
1视觉刺激:新生儿即可开始用鲜艳的玩具和父母与之说话的笑脸,引导其向各个方向注视,每日数次,每次1分钟左右。对视觉诱发电位证实有明显视路损伤或眼底检查有视神经发育不全或萎缩的,加瞳孔对光反射刺激,每次光照与不照之比为1~5秒:5秒,每组5次,每日30~60组,组间隔大于5分钟。此法应在有经验医师指导下进行,不要造成黄斑部光损伤。可靠坐后用对比度高的黑白图及字卡,较快速度进行视觉刺激,可提高注视能力。
2听觉刺激:父母说话的声音是最好的听觉刺激,应每日多次较大声音与婴儿说话。听觉诱发电位异常较明显的可加其它柔和声音刺激,如装有豆子的塑料盒摇晃声等,每次数响,每日30~60次。
3皮肤感觉刺激:约80%脑损伤儿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长、波幅低,通过抚触、毛刷等皮肤刺激可促进脑损伤康复。抚触、软毛刷、海绵、轻叩击等用于肌张力高者,每日数次,每次5~10分钟。肌张力低者可用硬毛刷、空心掌拍打、冷热水刺激等。捏脊是通过皮肤刺激进行全面调理的有效方法。
4爬行训练:美国医生TempleF、DomanRJ和DomanG通过研究指出,在人类个体发育过程中,有种系进化过程特点的重演,婴儿从匍匐爬到跪起来膝手爬,再到站立行走的运动发育过程中,与之相对应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完善是从脑桥到中脑,再到大脑皮层,相应部位的脑损伤可有相应的运动障碍,下一级的脑损伤可影响上几级的运动功能,因此不会行走或行走姿势异常的,要从爬行开始训练。
腓总神经损伤属于周围神经损伤的范畴。在婴幼儿中发病原因是因不适当的助产,还有其他原因所导致的腓总神经损伤疾病。临床症状表现为:以足背及小腿前外侧感觉障碍、足伸肌与外侧屈肌肌瘫痪与萎缩为特征,以足下垂或足内翻等为主要临床症状。此病也是在按摩治疗中有较好的疗效。
●腓总神经损伤的瘸医病机
腓总神经损伤的发生有多种因素,常见的有臂位助产时的不适当牵拉,产钳用力过度或肌内注射、针刺等取穴不正确,或因其他刺激过强,或因骨折后用石膏、夹板固定过紧等造成腓总神经的痉挛、断裂,或是营养不良导致腓总神经支配的肌肉组织失养、痿废、功能障碍等。
根据中医理论分析,腓总神经损伤属于肢瘫的范畴之内。常见病因有以下几点:
(1)外伤劳损:症状为肢体损伤后经络阻隔,气滞血瘀,筋脉失养,遂至痿废不受支配。
(2)风寒侵袭:症状为体质瘦弱,正气虚弱,腠理不密,卫外不固,风寒乘虚入络,气血阻滞,肌肤筋脉失去濡养,而致肢体痿废。
(3)风热中络:症状为外感风邪,邪毒入络,蕴聚成热,经络受累,乃发致痿废。
●腓总神经损伤的诊断分型
(1)病症的诊断分型
①此病表现为足下垂,足、趾不能背伸,呈马蹄足内翻畸形,行走呈跨越步态,胫前肌群萎缩,小腿前外侧及足背有轻度丧失的感觉。
②有外伤或局部受压病史。
(2)病症的辨证分型
根据中医辨证分型,部分有陈旧性外伤劳损的患儿,除局部表现外,并没有明显全身症状,舌暗脉涩等。大多按气滞血瘀型辨证。
风热阻络者,除局部萎缩、畸形外,多有皮肤灼热、心烦躁扰、大便秘结、舌红脉数等症。
风寒郁滞者,常兼见皮肤发凉、潮湿不温、面色暗黑、倦怠疲惫、舌淡脉迟等。还有少数病儿,因病情延日长久故而体质衰弱,常兼见乏力疲惫、消瘦赢弱、患肢痿软、肌张力低下、纳差便溏、舌淡脉虚,属脾肾两虚型。
(3)此病的治疗原则
治疗时,应以活血化瘀、益气通络、祛风散寒、益气扶正、祛风清热、理气通络、补脾益肾、整复畸形为治疗原则。
(4)腓总神经损伤的按摩手法
①将患儿置于仰卧位,用多指拿揉股四头肌,反复按摩。
②用拇指拨揉小腿外侧肌群,以胫前肌为主,需要反复按摩。
③用掌揉足背外侧肌群,反复按摩,点绝骨、解溪穴位。
④依次揉各脚趾远端,作踝关节背屈动法按摩。
⑤将患儿置于俯卧位,用掌揉臂大肌,至局部发热为宜。揉点环跳穴。
⑥用多指拿、揉大腿后侧肌群,点承扶、殷门穴位。
⑦屈腿点委中穴,搓腓肠肌,点承山穴位。
⑧用拇指、食指提、拿跟腱,揉擦涌泉穴位。
⑨将患儿置于仰卧位,同时点阳陵泉与气冲穴,后作屈膝、屈髋动法。
按摩时,如患有风热侵袭者,采用清解诸手法。如患有风寒阻滞者,采用温散手法。如果患有正气不足者,重用补法。
爱心提示
(1)此病应避免疲劳及受凉。
(2)足下垂、内翻严重,按摩无效者,可进行手术矫正。
腓总神经损伤一般治疗
一、治疗
注意预防,如上石膏或夹板前在腓骨头后加用衬垫保护,腘窝或腓骨头处手术时应防止腓总神经损伤。腓总神经损伤应尽早治疗,多数可通过神经直接吻合进行修复,如果神经缺损过大,可考虑选用自体腓肠神经移植修复。临床治疗表明,伤后3个月以内手术的效果最好。闭合性腓总神经伤尽管有自行恢复的可能,但也应尽早手术探查,行松解术、吻合术或神经移植术,如无恢复,可转移胫后肌或行三关节融合术,以改善功能。感觉障碍不在负重区,可不处理。
1腓总神经的显露
(1)腘窝部腓总神经的显露:俯卧体位,患肢稍垫高。
①切口:自股后腓骨头上约8cm处,沿股二头肌内缘,由下外经腓骨头后方,转向腓骨颈前下,长约12cm。必要时可延长切口。
②切开筋膜:在股二头肌内侧深部游离出腓总神经,用橡皮条轻轻牵引,继续向远侧游离,至腓骨头后外稍下。必要时在此处分离出腓总神经浅支与深支。
(2)小腿部腓深神经的显露:体位,仰卧位。
①切口:沿胫骨前肌外缘切开,其部位及长度视需要而定。
②沿切口线切开深筋膜,于胫骨前肌与长伸肌之间分离,显露胫前动脉,静脉紧贴于动脉旁,腓深神经位于动脉外侧。
2胫后肌腱转移纠正足下垂畸形 转移胫后肌腱至足背以代替伸肌功能,有经胫腓骨骨间膜孔转移和经胫骨前内侧皮下转移两种方法。
仰卧体位,手术步骤如下:
(1)足背内侧缘舟骨结节处做一长2~3cm之纵行切口,显露及游离胫后肌腱,于紧靠其止点处连同骨膜一起切下。
(2)于小腿下1/3内侧、胫骨后缘后方做一长5~6cm之S形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深筋膜,显露及游离胫后肌腱,将其远段由此切口抽出。注意勿损伤该肌后面的胫后神经血管束。
(3)于足背正中相当于外侧楔状骨处做一长2~3cm之纵切口,显露楔状骨,剥离骨膜后用手钻向足底方向钻一骨洞。
(4)在足背切口与小腿内侧切口之间做一皮下隧道,将胫后肌腱经皮下隧道拉至足背切口。此时即可缝合足背内侧切口及小腿内侧切口。
(5)使足背屈至80°位,用拉出钢丝法将胫后肌腱末端缝合固定于外侧楔状骨的骨洞内。缝合固定时肌腱要保持适当张力。缝合足背正中切口。
(6)术后用短腿石膏固定于上述位置,6周后去除石膏及拔除固定钢丝,开始功能训练。
二、预后
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可能不满意,但胫后肌肌腱转移术,可获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您想问的是俯卧位倾斜反应名词解释是什么吗?俯卧位倾斜反应:头部挺直的同时,倾斜板抬高一侧的上、下肢外展,伸展,倾斜板下降一侧的上、下肢可见保护性伸展和支撑动作。
俯卧位倾斜反应为婴儿出生后6个月出现阳性反应并维持一生为正常。6个月以后仍呈阴性者,可能是神经反射发育迟滞的征候。
俯卧位:是一个医学词,指患者俯卧,两臂屈曲放于头的两侧,两腿伸直;胸下,髋部及踝部各放一软枕,头偏向一侧。
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是由于难产或者是臀位和肩娩出困难等原因导致的臂丛神经过度牵拉受损,多见于足月、大于胎龄儿。
什么是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
新生儿臂丛神经是支配上肢的主要神经,可分为根、干、束3段,各段均有分枝支配相应的肌肉。臂丛神经行经锁骨与第一肋之间时被胸锁筋膜固定在肋骨上,然后在肱骨喙突下经过,当外力使第一肋骨喙突间的距离加宽时,臂丛神经受强力牵拉而损伤。分娩时引起损伤的原因主要为头位分娩的肩难产、胎方位判断错误;臂位分娩时手法不正或后出头娩出困难、强力牵拉胎肩颈部。临床表现根据损伤的部位而异,以上于麻痹最多见,典型表现为:患肢松弛悬重于体侧,不能做外展、外旋及屈肘等活动。新生儿臂丛神经麻痹,对个人、家庭、社会均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臂丛神经炎(paralytic brachial plexitis)又称神经痛性肌萎缩,病因未明,可能与感染、变态反应等有关。主要表现以肩胛带肌为主的疼痛、无力和肌萎缩。发病急,预后好。颈椎骨关节病引起的臂丛损害不包括在内。
臂丛神经麻痹是新生儿周围神经损伤中最常见的一种。由于难产、臀位、肩娩出困难等因素使臂丛神经过度牵拉受损,足月、大于胎龄儿多见。
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原因与预防
病因:
1、外伤。闭合性损伤见于车祸、运动伤(如滑雪)、产伤、颈部的牵拉、麻醉过程中长时间将肢体固定在某一位置时,开放性损伤主要见于枪弹伤、器械伤、腋动脉造影、肱动脉手术、内侧胸骨切开术、颈动脉搭桥术,颈静脉血透治疗过程中造成的损害亦有报道。
2、特发性臂丛神经病。又称神经痛性肌萎缩或痛性臂丛神经炎,也叫Parsonage-Turner综合征。这种病人常有病毒感染、注射、外伤或手术的病史。此外、偶尔也可发生Lyme病或立克次体感染。
预防:
1、正确估计胎儿体重:当胎儿头径较大时需测肩径及胸围,应警惕肩难产发生。孕妇糖尿病、孕妇身材高大、过期产、曾分娩过巨大儿者要警惕。估计非糖尿病孕妇胎儿体重≥4500g,糖尿病孕妇胎儿体重≥4000g应行剖宫产术。因此产前尽可能准确估计胎儿体重,考虑巨大儿时慎重选择分娩方式。
2、严密观察产程:妊娠期糖尿病胎儿头小肩宽,易造成肩难产;非巨大儿头盆不称、骨盆入口扁平者,第一产程及第二产程延长,特别是第二产程延长或先露部下降受阻时,肩难产发生率增高。对于第二产程延长、先露部下降受阻或缓慢,尤其是产前估计胎儿体重>4000g,应警惕肩难产发生,应放宽剖宫产指征。
3、正确处理肩难产:一旦发生肩难产应立即处理,防止造成新生儿重度窒息及死亡。常规侧切,增大胎儿娩出空间。
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的治疗
1、针刺、按摩。
2、固定:用绷带将患儿手吊在床架上,保持手上举姿势。
3、一般治疗:对常见的牵拉性臂丛神经损伤,早期以保守治疗为主,即应用神经营养药物,损伤部进行理疗,如电刺激疗法,红外线,磁疗等,患肢进行功能锻炼,防治关节囊挛缩,并可配合针灸,按摩,推拿,有利于神经震荡的消除,神经粘连的松解及关节松弛。观察时期一般在3个月左右,疗程较长。
4、手术治疗:宝宝臂丛神经开放性损伤,切割伤,枪弹伤,手术伤及药物性损伤,应早期探查,手术修复,但危险性较高。
臂丛神经损伤危害很大,及时治疗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是相当关键的。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对孩子的危害是不容小觑的,治疗不及时或者不当的护理会导致孩子致残,所以很多家长很是关注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的治疗。
对臂丛神经麻痹,针刺手阳明经穴为主,结合肌电图提示神经损伤的位置及程度,结合肌肉收缩的方向、损伤神经的走向及支配区域施行针刺。同时留针给予TDP照射疗法,使局部皮肤温度升高,加速血液循环加快代谢物和病理产物的消除,提高肌肉的有氧代谢。能量的激活,ATP的增加,又能促进局部渗出物的吸收,使细胞活化旺盛,代谢加强,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性提高,从而使损伤的神经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尽量减少儿童残疾。
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怎么护理
1、术后1周开始肌肉舒缩运动,并指导患者对未固定的关节进行主动或被动伸屈运动,每日数次,有助于改善失神经支配肌肉的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预防关节僵直。
2、护理臂丛神经损伤要注意做好运动治疗及康复训练。对于开放性臂丛神经损伤修复术后的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采取不同的功能练习方法。一般来说,术后3天开始给伤口水平以下肌肉进行按摩,3-5次/d,10min/次,并适当活动未固定的关节,以改善静脉、淋巴回流,减少肿胀。
3、对于闭合性臂丛神经损伤的患者,护理臂丛神经损伤也要指导患者做主动、被动活动,以健侧肢体带动患肢活动,以促进神经再生。护士指导患者做健侧肢体的夹持、伸展、抬臂抬腕动作,最好配合器械锻炼。每天训练3-4遍,每遍400-500次。其目的是通过肢体活动兴奋下运动神经元,促进神经生长,使动力神经桥接移位支配的肌肉功能恢复。
护理按摩手法:
1、将患儿置于侧卧位,患肢朝上。医生用多指拿揉三角肌、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要反复拿捏按摩。
2、揉点中府穴、肩睮穴、肩井穴,再拿揉胸锁乳突肌、斜方肌,点揉颈中穴。
3、将患儿置于俯卧位。轻揉背部1-7胸椎两侧膀胱经的1、2侧线,再搓摩扁背部,至皮肤润红为宣。
4、多指拨揉肩部肌法:将患儿置于侧卧位,医生用多指拨揉冈上肌、阁下肌,点大椎、天宗、肩贞等穴位。
5、揉颈部项韧带及两侧,点哑门、风池穴。
6、上臂旋前、旋后运动法:医生用多指拨小圆肌、大棱形肌,作上臂旋前和旋后运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