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中,具有“凝滞收引”特点的病邪是寒邪。
引起外感病的原因是外邪,中医将外邪分为风、寒、暑、湿、燥、热(火)六种,称为“六*”。
自然界有风、寒、暑、湿、燥、火(热)这些正常的气候现象,古时称作“六气”。六*,是对六气的异常变化的一种称谓。古人认为异常的气候变化可以使人产生疾病(现代科学也证明,在不同的气候环境下,细菌与病毒的繁殖力与致病力是不一样的)。中医借用“风、寒、暑、湿、燥、热(火)”之名及其特性,来概括所有的由外界因素干扰人体所致的疾病原因。
老寒腿是什么
老寒腿,在医学的角度来看就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也叫风湿性关节炎,一般就是在阴雨天、天气转凉或者受凉后,会出现膝关节冰冷和疼痛的感觉,那么老寒腿到底是怎么的呢?下面就跟着小编来了解一下吧!
老寒腿是什么
老寒腿也有很多种类型,而且不同类型所表现的症状也不一样的,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情况吧!
1、寒邪凝滞型
这种类型的老寒腿主要表现为膝关节疼痛的很厉害,而且是昼轻夜重,局部怕冷,而且还不利于做屈伸运动,局部还会表现为正常或者苍白的情况,皮温降低。需要温经散寒才可以得到缓解。
2、合邪风盛型
这种类型的老寒腿表现为膝关节周围冷痛,局部怕冷,怕风,也有屈伸不利的症状表现,也是要适当的进行祛风寒,温经通络来进行缓解。
3、合邪湿盛型
这种类型的老寒腿主要表现为关节肿痛,屈伸不利,活动起来也不方便,而且小腿还带有沉重感。
4、气虚血瘀型
这种类型的老寒腿主要是膝关节活动不便,痛如针刺,而且疼痛的地方很固定,外表呈现暗紫色,雪雨天表现的特别明显。
通过阅读上面的文章,我们可以知道老寒腿主要是由于平时不注意保暖,关节过分的受凉或者长时间生活在湿冷的地方,一些运动员或者职业者也会有这个疾病,所以我们平时日产生活中应该多加注意进行保暖,还要减少磨损关节的活动,尽量不要进行过多的激烈运动哦!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证与热证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阴盛或阳虚表现为寒证;阳盛或阴虚表现为热证。寒热辨证在治疗上有重要意义。《索问·至真要大论》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两者治法正好相反。所以寒热辨证,必须确切无误。
一、寒证
寒证,是疾病的本质属于寒性的证候。可以由感受寒邪而致,也可以由机体自身阳虚阴盛而致。
由于寒证的病因与病位不同,又可分别出几种不同的证型。如感受寒邪,有侵犯肌表,有直中内脏,故有表寒、里寒之别。内寒的成因有寒邪入侵者,有自身阳虚者,故又有实寒、虚寒之分。这里先就寒证的共性进行分析。
临床表现各类寒证的临床表现不尽一致,但常见的有:恶寒喜暖,面色晃白,肢冷蜷卧,口淡不渴,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润滑,脉迟或紧等。
证候分析阳气不足或为外寒所伤,不能发挥其温煦形体的作用,故见形寒肢冷,蜷卧,面色晃光。阴寒内盛,津液不伤,所以口淡不渴。阳虚不能温化水液,以致痰、涎、涕、尿等排出物皆为澄澈清冷。寒邪伤脾,或脾阳久虚,则运化失司而见大便稀溏。阳虚不化,寒湿内生,则舌淡苔白而润滑。阳气虚弱,鼓动血脉运行之力不足,故脉迟;寒主收引,受寒则脉道收缩而拘急,故见紧脉。
二、热证
热证,是疾病的本质属于热性的证候。可以由感受热邪而致,也可以由机体自身阴虚阳亢而致。
根据热证的病因与病位的不同,亦可分别出几种不同的证型。如外感热邪或热邪入里,便有表热、里热之别。里热中,有实热之邪入侵或自身虚弱造成,则有实热和虚热之分。这里仅就热证的共性进行分析。
临床表现各类热证的证候表现也不尽一致,但常见的有:恶热喜冷,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吐血衄血,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等。
征候分析阳热偏盛,则恶热喜冷。火热伤阴,津液被耗,故小便短赤,津伤则需引水自救,所以口渴喜冷饮。火性上炎,则见面红目赤。热扰心神,则烦躁不宁。津液被阳热煎熬,则痰涕等分泌物黄稠。火热之邪灼伤血络,迫血妄行,则吐血衄血。肠热津亏,传导失司,势必大便秘结。舌红苔黄为热证,舌干少津为伤阴,阳热亢盛,血行加速故见数脉。
三、寒证和热证的鉴别
辨别寒证与热证,不能孤立地根据某一症状作判断,就对疾病的全部表现进行综合观察、分析,尤其是寒热的喜恶,口渴与不渴;面色的赤白,四肢的凉温,以及二便,舌象、脉象等方面更应细致观察。
四、寒证和热证的关系
寒证和热证虽有本质的不同,但又相互联系,它们既可以在同一病人身上同时出现,表现为寒热错杂的征候,又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出现寒证化热、热征化寒。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危重阶段,有时还会出现假寒或假热的现象。
(-)寒热错杂
在同一病人身上同时出现寒证和热证,呈现寒热交错的现象,称为寒热错杂。寒热借来有上下寒热情杂和表里寒热借杂的不同。
1。上下寒热错杂:患者身体上部与下部的寒热性质不同,称为上下寒热错杂。包括上寒下热和上热下寒两种情况。上下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以膈为界,则胸为上,腹为下。而腹部本身上腹胃脘又为上,下腹膀胱、大小肠等又属下。
(1)上寒下热:患者在同一时间内,上部表现为寒,下部表现为热的证候。例如,胃脘冷痛,呕吐清涎,同时又兼见尿频、尿痛、小便短赤,此为寒在胃而热在膀胱之证候。此即中焦有寒,下焦有热,就其相对位置而言,中焦在下焦之上。所以属上寒下热的证型。
(2)上热下寒:患者在同一时间内,上部表现为热,下部表现为寒的证候。例如患者胸中有热,肠中有寒,既见胸中烦热咽痛口干的上热证,又见腹痛喜暖,大便稀溏的下寒证,就属上热下寒证。
2。表里寒热错杂:患者表里同病而寒热性质不同,称为表里寒热错杂。包括表寒里热和表热里寒两种情况。
(1)表寒里热;患者表里同病,寒在表热在里的一种证候。常见于本有内热,又外感风寒,或外邪传里化热而表寒未解的病证。例如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气喘、烦躁、口渴,脉浮紧即是寒在表而热在里的证候。
(2)里寒表热:患者表里同病,表有热里有寒的一种证候。常见于素有里寒而复感风热;或表热证未解,误下以致脾胃阳气损伤的病证。如平素脾胃虚寒,又感风热,临床上既能见到发热,头痛、咳嗽、咽喉肿瘤的表热证,又可见到大便溏泄,小便清长,四肢不温的里寒证。
寒热错杂的辨证,除了要辨别上下表里的部位之外,关键在于分清寒热的多少。寒多热少者,应以治寒为主,兼顾热证;热多寒少者,应以治热为主,兼顾寒证。
(二)寒热转化
1。寒证转化为热证:患者先有寒证,后来出现热证,热证出现后,寒证便渐渐消失,这就是寒证转化为热证。多因机体阳气偏盛,寒邪从阳化热所致,也可见于治疗不当,过服温燥药物的病人。例如感受寒邪,开始为表寒证,见恶寒发热,身病无汗,苔白,脉浮紧。病情进一步发展,寒邪入里热化,恶寒症状消退,而壮热,心烦口渴,苔黄,脉数等症状相继出现,这就表示其证候由表寒而转化为里热。
2。热证转化为寒证:患者先有热证。后来出现寒证,寒证出现后,热证便渐渐消失,就是热证转化为寒证。多因邪盛或正虚,正不胜邪,机能衰败所致;也见于误治、失治,损伤阳气的患者。这种转化可缓可急。如热痢日久,阳气日耗,转化为虚寒痢,这是缓慢转化的过程。如高热病人,由于大汗不止,阳从汗泄,或吐泻过度,阳随津脱,出现体温骤降,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脉微欲绝的虚寒证(亡阳)这是急骤转化的过程。
寒热证的转化,反映邪正盛衰的情况。由寒证转化为热证,是人体正气尚盛,寒邪郁而化热;热证转化为寒证,多属邪盛正虚,正不胜邪。
(三)寒热真假
当寒证或热证发展到极点时,有时会出现与疾病本质相反的一些假象如“寒极似热”、“热极似寒”,即所谓真寒假热,真热假寒。这些假象常见于病情危笃的严重关头,如不细察,往往容易贻误生命。
1。真寒假热:是内有真寒,外见假热的证候。其产生机理是由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阴阳寒热格拒而成,故又称“阴盛格阳”,阴盛于内,格阳于外,形成虚阳浮越阴极似阳的现象,其表现如;身热,面色浮红,口渴,脉大等似属热证,但病人身虽热却反欲盖衣被,渴欲热饮而饮不多,面红时隐时显,浮嫩如妆,不象实热之满面通红,脉大却按之无力。同时还可见到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等症状。所以,热象是假,阳虚寒盛才是疾病的本质。
2。真热假寒:是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证候。其产生机理,是由于阳热内盛,阳气闭郁于内,不能布达于四末而形成,或者阳盛于内,拒阴于外,故也称为“阳盛格阴”、根据其阳热闭郁而致手足厥冷的特点习惯上又把它叫“阳厥”或“热厥”。其内热愈盛则肢冷愈严重,即所谓“热深厥亦深”。其表现如:手足冷,脉沉等,似属寒证,但四肢冷而身热不恶寒反恶热,脉沉数而有力,更见烦渴喜冷饮,咽干、口臭、谵语、小便短赤,大便燥结或热痢下重,舌质红,苔黄而干等症。这种情况的手足厥冷,脉沉就是假寒的现象,而内热才是疾病的本质。
辨别寒热真假的要领,除了了解疾病的全过程外,还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注意体察:
(l)假象的出现,多在四肢、皮肤和面色方面,而脏腑气血、津液等方面的内在表现则常常如实反映着疾病的本质,故辨证时应以里证、舌象、脉象等方面为主要依据。
(2)假象毕竟和真象不同,如假热之面赤,是面色晃白而仅在颧颊上见浅红娇嫩之色,时隐时现,而真热的面红却是满面通红。假寒常表现为四肢厥冷,而胸腹部却是大热,按之灼手,或周身寒冷而反不欲近衣被,而真寒则是身蜷卧,欲得衣被。
五、寒热与表里的关系
寒证、热证与表里相互联系。可形成多种证候,除上述表寒里热、表热里寒外,尚有表寒证,表热证,里寒证。里热证。兹分述如下:
(一)表寒证
是寒邪侵袭肌表所致的一种病证。
临床表现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无汗,苔薄白润,脉浮紧。
征候分析寒邪袭表,卫阳受伤,不能温煦肌表而恶寒,正与邪争,阳气被遏则发热,寒为阴邪,故恶寒重而发热轻。寒邪凝滞经脉,经气不利则头身疼痛。寒邪收敛,腠理闭塞故无汗,脉浮紧是寒邪束表之象,表寒证是表证之一种,特点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脉浮而紧。
(二)表热证
是热邪侵袭肌表所致的一种病证。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干,微渴,或有汗,舌边尖红赤,脉浮数。
征候分析热邪犯表,卫气被郁,故发热恶寒。热为阳邪,故发热重而恶寒轻且伴口干微渴。热性升散,腠理疏松则汗出,热邪上扰则头痛。舌边尖红赤,脉浮数均为温热在表之征。
表热证也是表证之一种,特点是发热重恶寒轻,常常有汗,脉浮而数。
(三)里寒证
是寒邪内侵脏腑或阳气虚衰的病症。
临床表现形寒肢冷,面色晃白,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静而少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质淡,苔白润,脉沉迟。
证候分析寒邪内侵脏腑损伤阳气,或脏腑机能减退,阳气虚衰,均不能温煦形体,故形寒肢冷,面色晃白。阴寒内盛,津液不伤,故口淡不渴喜热饮。寒属阴主静,故静而少言。尿清便溏,舌淡苔白润,脉沉迟,均为里寒之征。
(四)里热证
是热邪内侵脏腑或阴液亏损致虚热内生的病证。
临水表现面红身热,口渴,喜饮冷水,烦躁多言,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质红,黄苔,脉数。
征候分析里热亢盛,蒸腾于外,故见面红身热,热伤津液,故口渴冷饮。热属阳,阳主动,故躁动不安而多言。热伤津液,故小便黄赤。肠热液亏,传导失司,故大便干结。
舌红苔黄脉数,均为里热之征。
定义:心脉痹阻证是由于各种致病因素,导致心脏脉络痹阻不通而出现的以心悸、心痛、痛引肩背为主的证候。常见有以下四个证型。
瘀血内阻型:多因阳气不足,或气机阻滞,血运迟缓,血滞成瘀,瘀阻心脏脉络所引起的心胸剌痛,固定不移,口唇紫暗等证候。
痰湿困遏型:胸阳不足,气化失司,水湿内停,湿聚成痰,或因嗜食肥甘,导致痰湿停聚,阻遏胸阳,心脉不通而出现心胸闷痛,痰多乏力,头身困重的症状。
寒邪凝滞型:寒邪内侵,困遏胸阳或胸阳不足,阴寒凝滞,气血运行不畅,心脉不通而出现的心痛剧烈,畏寒肢冷的症状。
气机郁结型: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机阻滞,心脉不通,故出现心胸胀痛,善叹息,随情志变化而症状增减等证候。
病因
瘀血内阻型:思虑劳倦,曲运神机,易致心气、心阳不足,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而致瘀血内停,痹阻心脉,「心痹之因,或焦思劳心,心气受伤,或心火妄动,心血亏损,而心痹之症作矣」(《症因脉治》)。「凡瘀血之证,……或因忧思过度,而致营血郁滞不行……」(《医述》引罗赤诚论);或因素体气虚,血液运行迟缓,气虚血瘀,痹塞心脉,不通则痛。
痰湿困遏型:平素嗜食膏梁厚味,损伤脾胃,运化无权,湿聚生痰,痰浊停聚,正如《儒门事亲》所云:「凡膏梁之人,起居闲逸,奉养过度,酒食所伤,以致中脘留饮。」痰饮湿浊,痹阻心脉,不通则痛,此即《症因脉治》所说「胸痹之因,饮食不节,饥饱损伤,痰凝血滞,中焦混浊,则闭食闷痛之症作矣」。
寒邪凝滞型:寒邪入侵,寒性收引,寒凝经脉,气血运行不畅,正如《黄帝内经·素问》所云:「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灵枢经》亦云:「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若阳虚,易感外寒风冷之气,寒凝心脉,痹阻不通,不通则痛,正如古人所说:「心痛者,风冷邪气乘于心也。」(《诸病源候论》)「论曰:虚极之人,为寒邪所客,气上奔迫,痹而不通,故为胸痹。」「论曰:体虚之人,寒气客之,气结在胸,郁而不散,故为胸痹。」(《圣济总录》)
气机郁结型:急躁忧愁,损伤心气,气机阻滞,痹阻心脉,形成气滞心痛。正如《谦斋医学讲稿》所说:「胸痛中有属于心脏病引起的,痛时偏在左侧,有如针刺,重者牵及肩臂内侧作痛,常有胸闷气滞,呼吸不畅。」
病机
瘀血内阻,痰湿困遏,寒邪凝滞,气机郁结,上述瘀、痰、寒、气四种病理产物均可痹阻心脏脉络,使胸阳失宣,气血运行不畅,心脉阻塞不通,形成心脉痹阻证。大多在阳气虚的基础上,出现寒凝,血瘀,痰浊,气滞的病理改变,而以阳气虚弱为本,实邪阻滞心脉为标。病位均在心。
瘀血内阻型:心主血脉,血液的正常运行有赖于心脏阳气的推动,心气不足,则血运迟缓,瘀血阻络,胸阳不展,气机不利。寒凝可导致血瘀,临床上寒瘀并见,而病发真心痛。正如《医学正传》所云:「有真心痛者,大寒触犯心君,又曰污血冲心,手足青过节者,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痰湿困遏型:痰浊阻滞经脉,阻遏胸阳,胸阳不展,气血运行不畅,遂成胸痹。若痰浊壅遏气机,气滞不行,则易形成痰气阻闭;气机不畅,血运障碍,则瘀血内停,痰瘀并见。
寒邪凝滞型:《医门法律》说:「胸痹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阳虚,寒邪易于客之,寒凝血脉,血涩不畅,胸阳不展,血脉闭阻。《诸病源候论》在分析寒凝心痛的病机中认为:「心痛者,风冷邪气乘于心也。其痛发,有死者,有不死者,有久成疹者。心为诸脏主而藏神,其正经不可伤,伤之而痛为真心痛,朝发夕死,夕发朝死。心有支之络脉,其为风冷所乘,不伤于正经者,亦令心痛,则窄间窄盛,故成疹不死。又心为火,与诸阳汇合,而手少阴心经也。若诸阳气虚,少阴之经,气逆,谓之阳虚阴厥,亦令心痛,其痛引喉是也。」其主要病机是寒凝心脉、胸阳不展。若寒邪凝滞,气机阻闭,或寒凝血瘀,则形成寒凝气滞血瘀并见。若寒邪直犯心经,寒气侵心,可引致猝发身死之危候。正如《辨证录》所云:「夫真心痛,原有两证:一寒邪犯心,一火邪犯心也。寒犯心者,乃直中阴经之病,猝不及防,一时感之,立刻身死。死后必有手足尽紫黑者,甚则遍身俱青。多非药食解救,以至急而不遑救也。倘家存药饵,用人参一二两,附子三钱,急煎救之,可以望生,否则必死。」
气机郁结型:心气郁滞,气机阻闭,心脏脉络不通,胸中阳气不达,心脉痹阻。此即《医碥》所云:「须知胸为清阳之分,其病也,气滞为多,实亦滞,虚亦滞。」若气郁不解,痰涎内生,则痰气交阻;气滞不行,血运失常,则气滞血瘀,而成气滞血瘀并见、气郁痰凝并见、气滞血瘀痰凝并见的病理转归。
心脉痹阻证,虽由瘀血、痰浊、寒凝、气滞闭阻心脉而发病,但总以阳虚、气虚为病理基础,若罹病日久,寒、痰、瘀、气闭阻心脉之证,愈发愈重,则正气大伤,阳气虚竭,终致阳脱神散气绝而为危重证候。如《黄帝内经·素问》所说:「手心主,少阴厥逆,心痛引喉,身热,死,不治。」
鉴别要点
心脉痹阻证临床表现:心悸不安,心胸窒闷而痛,疼痛放射肩背、上肢内侧,时发时止。
瘀血内阻型:痛处固定,痛如针刺,舌质紫黯见瘀斑瘀点,脉象多涩,以心胸刺痛,兼见舌脉瘀血的表现为临床特征。
痰湿困遏型:痛处固定,闷痛尤甚,形体肥胖,身重倦怠,咯吐痰沫,苔滑腻,脉滑。以心胸闷痛,兼见痰湿内盛的表现为临床特征。
寒邪凝滞型:疼痛剧烈,多突然发作,阴雨天加重,得热缓解,畏寒身冷,苔白或白腻,脉迟或弦。以心胸剧痛暴作,伴畏寒喜暖的表现为临床特征。
气机郁结型:胀闷作痛,痛连左胁,遇怒则病发,舌象可正常,脉弦。以心胸胀痛,兼有情志因素的表现为临床特征。
鉴别分析
心脉痹阻一证,多因瘀血、痰浊、寒凝、气滞痹遏交阻于心脏脉络,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可见心胸窒闷而痛,正如《圣济》所云:「心痛诸侯,皆由邪气客于手心主之脉。盖手少阴心之经,五脏六腑君主之官也,精神所舍,诸阳所合,其脏坚固,邪气未易以伤。是以诸邪在心,多在包络者,心主之脉也。」诸阳受气于胸而转行于背,胸阳不振,气机阻痹,痰浊、瘀血凝滞心脉,故痛引肩背。《太平圣惠方》认为「夫胸痹心背痛者,由脏腑虚寒,风冷邪气,积聚在内,上攻胸中,而乘于心,正气与邪气交争,阳气不足,阴气有余,阴阳不和,邪正相击,故发心背彻痛也」。心脏脉络不通,则心经循行部位经气不利,故左上肢内侧后缘放散疼痛;心脏阳气不足,心失温养,故心悸不安。
心脉痹阻证是以心悸、胸痛为主症,心悸说明病变部位,胸痛说明邪气痹阻,不通则痛的病理机制,且胸痛常牵引后背、上肢内侧至无名指、小指,更与心经走行有关,此为心脉痹阻证的主要诊断依据,
瘀血内阻型:因其瘀血阻滞心脏脉络,故其疼痛特点是以针刺或刀割样为主,得寒温而无明显增减(若寒凝血瘀则得热痛减,遇寒加重)。舌质紫暗见瘀点瘀斑,是血脉瘀滞之象。正如《温热论》强调的:「其人素有瘀伤宿血……其舌色必紫而暗。」脉涩为血运不畅,瘀阻脉络的表现。故《黄帝内经·素问》云:「脉涩则心痛。」
痰湿困遏型:因痰湿内盛,痹阻胸阳,气血凝滞,闭阻不通,故胸痛,因痰湿为患,故闷痛为甚;因痰湿阴浊之邪内盛,故可兼见素体肥胖,身重倦怠,咯吐痰沫,苔滑腻,脉滑等。正如《丹溪心法·痰十三》所云:「凡痰之为患,为喘为咳,为呕为利,为眩为晕、心嘈杂、怔忡、惊悸、为寒热痛肿、为痞膈、为壅塞……」尽管痰随气升,无处不到,但依其停留的部位不同而有各自的症状和体征。本证因痰浊阻痹胸阳,故以胸部闷痛为特征。
寒邪凝滞型:因寒主收引,寒性凝滞,寒邪凝闭,阻滞心脉,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其痛多捽发且剧烈,诚如《黄帝内经·素问》所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太平圣惠方》亦云:「夫卒心痛者,由脏腑虚弱,风邪冷热之气,客于手少阴之络,正气不足,邪气胜盛,邪正相击,上冲于心,心如寒状,痛不得息,故云卒心痛也。」寒邪得阳热则消散,故疼痛得热缓解,遇寒则凝滞更甚,故遇寒症状加重;阳虚寒盛不得温煦周身,故畏寒肢冷,苔白或白腻,脉迟。
气机郁结型:心气郁滞,胸阳不振,或肝气郁结,气滞心脉,故疼痛特点是以胀痛为主,伴有肝郁的表现:痛连左胁,遇怒则发病,脉弦。
心脉痹阻证的四个证型就其临床症状而言,除具备心悸不安,心胸窒闷而痛,疼痛放射肩背、上肢内侧,时发时止的共同症状外,瘀血内阻型,是以心胸刺痛,固定不移为特点;痰湿困遏型,是以心胸闷痛为特点;寒邪凝滞型,是以心痛剧烈,突然发作为特点;气机郁结型,是以心胸胀痛为特点,另外,瘀血内阻型,尚有唇舌紫暗的瘀血证;痰湿困遏型,还具有体胖痰多身重的痰盛证;寒邪凝滞型,兼有遇寒痛甚、肢冷的寒凝证;气机郁结型,伴有精神因素的肝郁证。故上述四型疼痛的特点不同,兼证各异。
瘀血内阻型、痰湿困遏型、寒邪凝滞型、气机郁结型,就其病机病势而言,瘀血内阻型是以心气不足,运血无力,血运迟缓,瘀血痹阻心脉,心脏脉络不通为主要病机。常寒瘀并见,而病发真心痛危候。痰湿困遏型:痰浊阻滞经脉,困遏胸阳,胸阳不展,而成心脉痹阻证,常可形成痰气阻闭,痰瘀并见的证候;寒邪凝滞型:寒凝阳郁,血运不畅,血脉闭阻,心脉不通,可形成寒凝血瘀,或寒凝气滞血瘀证候,甚者,寒邪直中心经,引起猝发身死的危证;气机郁结型:气机阻闭,心脉不通,胸阳不达,气滞心脉,易形成气滞血瘀、气郁痰凝、气滞血瘀痰凝的病理转归。
瘀血内阻型、痰湿困遏型、寒邪凝滞型、气机郁结型,就其病因病史而言,瘀血内阻型多因思虑劳
答案:A
根据题干症状诊断为:心绞痛。
心绞痛的针灸治疗:
主穴:内关郄门阴郄膻中
配穴:气滞血瘀配太冲、血海;寒邪凝滞配神阙、至阳;痰浊阻络配中脘、丰隆;阳气虚衰配心俞、至阳。
遇寒诱发,唇甲青紫,心痛如刺,心痛彻背,舌质紫暗,脉涩者为寒邪凝滞;七情诱发,胸闷及心区压榨性疼痛,烦躁不宁,脉弦紧者为气滞血瘀。心绞痛气滞血瘀症状比较特殊,脉为弦紧。注意和寒邪凝滞区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