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反脆弱

如何做到反脆弱,第1张

获得反脆弱性的第1个办法是,保持压力源。塔勒布的观点是,“复杂系统在被剥夺压力源的情况下(会)被削弱,甚至被扼杀。”他借用“米特拉达梯式解读法”来说明压力源的作用。在传说中,这位国王因为在流亡中持续摄入剂量不致命的有毒物质,最后竟然百毒不侵,“强韧化的道路常始于一点点的伤害。”

第2个方法是态度上对变化的拥抱。“当你脆弱的时候,你往往倾向于墨守成规,尽量减少变化―因为变化往往弊大于利。如果你想做出改变,并且不关心未来结果的多种可能性,认为大多数结果都会对你有利,那么你具有反脆弱性。”不过,接下来我们也会看到,塔勒布一方面强调要拥抱变化,另一方面,他也说,不要患上“新事物狂热症”。

第3个方法,是从错误中学习。以他的视角来看,“你的失败和成功都将向你传递信息。但是,有时只有在因为你的错误伤害到某些人后,你才会了解他们的个性―有些人在原谅我的过失时所表现出的慷慨,确实令我吃惊。”“失败者往往犯错后不内省,觉得难堪,听不得批评,试图解释自己的错误而不是用新的信息丰富自己并开始新的历程。这些人往往视自己为‘受害者’,受制于某个大阴谋、糟糕的老板或恶劣的天气。”

获取反脆弱性的第4个方法是要区分“信号与噪声”,并避免对噪声做出过度反应。“噪声的比例是信号的200倍以上―这就是为什么爱听新闻(除了有非常重要的事发生)的人离愚蠢的人也就一步之遥了……减轻干预的最好方法就是限

量供应信息,并以尽可能自然的方式来获取信息。

第5个方法塔勒布称之为“杠铃策略”,即采用处在两个极端的方式来处理事物:“做一些疯狂的事情,但在更大的决策上保持理智。阅读无用的娱乐杂志,以及经典书籍或复杂的著作,但不要读平庸的书籍。与大学生、出租车司机和园丁,或最优秀的学者交流,但不要和庸庸碌碌但野心不小的学者交流。如果你不喜欢某个人,要么随他去,要么击垮他,但不要只是停留于口头攻击。”

第6个方法是逆向思维。这种思维方式也是著名投资人查理・芒格的最爱。芒格的口头禅即是,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塔勒布引用米开朗琪罗对待雕塑的态度证明这一点:教皇问米开朗琪罗,他成为天才的奥秘在哪里,尤其是他如何雕刻出了大卫雕像,这个被视为所有杰作中的杰作的雕像。米开朗琪罗的回答是:这很简单,我只是剔除了所有不属于大卫的部分。

第7个方法是简单化,少即是多。塔勒布始终不变的态度是,事物越复杂,也就越脆弱。这也是苹果公司的成功之道。乔布斯回归苹果之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大做减法,要求苹果公司的产品必须一张桌子摆得下。

第8个方法是对过去和历史保持尊重,不要轻易就对过去的智慧说不。塔勒布说,现在的人类都患上了“新事物狂热症”,唯新不爱。治疗新事物狂热症,你需要“对过去保留一些尊重,对历史记录保留一些好奇,对老人的智慧保留一丝渴求。换句话说,你将被迫重视能世代流传、能幸存下来的东西。”

《反脆弱:从不确定性中获益》,作者是美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中信出版集2014年1月出版,286万字。

作者塔勒布,安皮里卡资本公司的创办人,著有《随机漫步的傻瓜》(Fooled by Randomness,2001年)和《黑天鹅》(Black Swan,2008年),它们与《反脆弱》构成了塔勒布三部曲。

在《黑天鹅》中,塔勒布向我们揭示了极其罕见而不可预测的事件如何潜伏在世间万物的背后,而在《反脆弱》中,他极力为不确定性正名,让我们看到它有益的一面,甚至证明其存在的必要性,他还建议我们以反脆弱性的方式构建事物。

作者说,“”本书进一步推进了《黑天鹅》中的概念,但本书更像是主体,而《黑天鹅》如同备注--一种理论备注,甚至可能是一份初级的附录。”

塔勒布在《反脆弱》一书中所定义的“反脆弱性”,是那些不仅能从混乱和波动中受益,而且需要这种混乱和波动才能维持生存和实现繁荣的事物的特性。

塔勒布主张:脆弱的反义词不是坚强,而是“反脆弱”。 既然黑天鹅事件无法避免,那就想办法从中获取最大利益!

本书堪称引导我们在黑天鹅的世界中持续生存下去的行动指南。

全书共分7卷25章:

在序言中作者以表格的形式介绍了“脆弱类–强韧类–反脆弱类”三元结构,为世界万物在脆弱性频谱上的位置绘制了一幅完整的地图。

在此卷中作者提出了事物的一个新属性,讨论了进化和有机体是最自然的反脆弱性系统。本卷还分析了群体反脆弱性和个体脆弱性之间的权衡。

第1章 达摩克利斯之剑和九头蛇怪。 脆弱性–强韧性–反脆弱性,就好比头悬达摩克利斯之剑–凤凰重生–九头蛇怪;反脆弱性的原型--对毒药免疫的米特拉达梯式解毒法、毒物兴奋效应。作者还提出了“领域依赖性”的概念,认为领域独立造成无法跨领域理解,以至领域依赖。

第2章 随处可见的过度补偿和过度反应。 创伤后成长、极限训练法等过度补偿和过度反应现象随处可见;除经济学领域之外,对某事的痴迷是最具反脆弱性的;爱情、思想、信息等都具有反脆弱性,与其控制信息防范声誉风险,不如置身于一个能从信息的反脆弱性中受益的位置。

第3章 猫与洗衣机。 有机体和机械体之间的区别:机械体在压力下往往会衰竭或折损,而有机体可以从压力源的刺激中受益(变得更强大),但以一定程度为限,且在急性刺激下会比在慢性刺激下表现更出色。复杂系统和非复杂系统也适用于这一区别。作者认为,“观光化”是种现代病,企图按图索骥,用系统化的方法将不确定性和随机性从生活中清除出去。

第4章 杀死我的东西却让其他人更强壮。 此章简述了某些人的反脆弱性是如何产生于其他人的脆弱性的,为什么错误会让一些人而非另一些人受益。作者认为,整体的反脆弱性往往取决于各组成部分的脆弱性,系统的反脆弱性是以牺牲个体为代价取得的(这是毒物兴奋效应和进化的自然选择之间的差异),“杀不死我的,会杀死其他人”。作者由此谈及集体和个体之间的利益权衡,提出向创业者和冒险者致敬,“英雄主义以及它所赢得的尊重是社会对于那些为了他人而承担风险的人所做出的一种补偿”。

在此卷中作者阐述了由于否认毒物兴奋效应的脆弱性、有机体的自然反脆弱性,将现代系统塞入“普罗克拉斯提斯之床”的企图,进而描述了当我们遏制系统(主要是政治系统)的波动性时,是如何让它们更易遭受“黑天鹅”事件的攻击的。该卷还讨论了所谓集权制国家这个发明,以及治疗者所造成的伤害,也就是那些试图帮助你的人最终却严重地伤害了你。

第5章 露天市场与办公室。 从两兄弟的职业状况(银行职员和出租车司机)看两种收入波动之间的差别,波动性有助于改善系统。随后作者用瑞士的例子展现了政治制度的自然反脆弱性以及如何通过管理噪声来实现稳定,瑞士不受从上而下的控制,它的稳定缘自每个层面上都有变动和噪声。作者分析了平均斯坦与极端斯坦之间的区别(前者指众多看似很可怕但汇总后便相互抵消的变化;后者指大部分时间非常稳定、偶尔陷入重大混乱状态的情况;前者充满了许多小的波动,而后者则不规则地出现突变),提出了“远离极端斯坦”的主张。在此章中,作者还阐述了黎巴嫩地区管理、罗马式和平、城邦制国家、由下至上的政治体系,以及市政噪声的稳定效用等,说明集权制管理系统和自治式混乱管理系统的风险特性大不相同,后者由于具有一定程度的波动性而成就了长期的稳定性。

第6章 告诉他们我爱随机性。 “浮而不沉”,持续波动的市场也防止了摧毁性的市场崩盘。作者讲了“布里丹之驴”的故事,认为将随机性噪声注入系统以改善其功能的想法,已在各个领域得到应用。作者解释了为稳定有机体和复杂系统(政治、经济等)而进行过度干预所产生的影响、唯知识论的缺陷、美国的外交政策与伪稳定,随后给现化代下了个定义,“人类大规模地治理环境,系统性平整世界的凹凸不平,以及控制波动和排除压力”,并将在第7-8章讨论构成现化化核心的两个要素--天真的干预以及对原本应该任其独立发展的事物强行纠偏而产生的成本、无条件地相信科学预测。

第7章 天真的干预。 作者用切除扁桃体手术等医源性损伤的例子说明“天真的干预”之患,且在各个领域都很普遍;医源性损伤只是平均斯坦,而社会科学和政策所带来的“医源性损伤”却是极端斯坦;旨在消除经济周期的努力,是所有脆弱性的根源。为此,作者赞美拖延,认为拖延源于某些生态或自然的智慧,是让事情顺其自然地发展、行使其反脆弱性的本能;作者将神经过敏者与不动声色者作了比较,认为前者大多在对噪声而非真实信息做出反应。作者明确反对把噪声当信号、对噪声过度干预;作者以苏联、法国、瑞典和其他北欧国家为例,论证了我们能够受益于混乱状态,提出了“国家无能的时候反而大有益”的看法;作者警惕“将催化剂与起因混为一谈”现象,认为政治和经济“尾部”事件是不可预测的,人类永远无法把政治和经济变成扑克牌21点游戏中有规律可循的随机性。

第8章 预测是现代化的产物。 作者认为如同有机体和机械体的差异,世界有两个不同的领域,一个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预测,另一个是“黑天鹅”领域,这个领域的随机性是无法追踪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恰恰处于“黑天鹅”领域。可是机会主义者试图使用源自动荡–复杂–灾难–分形理论的更为复杂的模型来预测、预知、预言“黑天鹅”。

在此卷中作者介绍了胖子托尼和他对脆弱性的直观检测,并提出了罗马哲学家和行动者塞内加著作中根深蒂固的根本不对称性。

第9章 胖子托尼与脆弱推手。 胖子托尼对脆弱性有敏锐的嗅觉,尼罗的长时间午餐,揩脆弱推手的油水。

第10章 塞内加的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 作者以塞内加和斯多葛学派为切入点,解释为什么一切反脆弱性事物所拥有的有利因素大于不利因素,因此总是能从波动性、错误和压力——即基本不对称性——中受益。此章作者呈现了塞内加的斯多葛学派及其主旨——情绪驯化,指出塞内加对“不对称性”的看法,不但是本书的核心,也是生活的核心,是强韧性和反脆弱性的关键。作者最后总结,“脆弱性等于失去的比得到的更多,等于不利因素比有利因素更多,即等于不利的不对称性”,“反脆弱性等于得到的比失去的更多,等于有利因素比不利因素更多,即等于有利的不对称性”。

第11章 千万别嫁给摇滚明星。 迈向反脆弱性的第一步是减少不利因素,而非增加有利因素;要降低自己暴露在负面“黑天鹅”事件的概率。此章引入了杠铃(或双峰)策略,作者认为生物系统中充满了杠铃策略,如,90%的会计师加10%的摇滚明星的择偶模式,进而说明了对不确定性的所有解决方案都是以杠铃的形式呈现的,解释了为什么混合高风险和高度保守行动的方法明显优于简单的中等风险的方法。作者认为,生活中的杠铃策略有助于任何事物从脆弱转变为反脆弱,建议大家“远离黄金中间地带”。

在此卷中作者呈现了世界的神秘特性,事物背后为何总是有某种不对称性,而不是人类的“智慧”,可选择性是如何推动人类进化的。这与作者称之为苏联–哈佛派的理念完全相反。作者用证据(从中世纪的建筑、医学到工程和创新)证明,也许我们最大的资产就是我们最不信任的东西:某些风险承受系统的内置反脆弱性。

第12章 泰勒斯的甜葡萄。 作者讲述了泰勒斯靠榨油机租用权赚足了钱,然后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哲学研究的故事,说明了泰勒斯对自己的生活有选择权。作者认为,不确定性越大,选择权就越有价值;选择权并不关心平均结果,而只关心有利因素。在此,作者提出了“可选择性”的概念,认为我们不必每次都正确,要的只是不做不明智的事,以免伤害自己,随后就能在有利的结果发生后乐享受收益了。作者将此属性称之为“炼金石”或“凸性偏差”。作者还引用了乔布斯“在疯狂之余保持理性,在看到有利机遇时及时抓住”的说法,认为任何试错都可以视为一种选择权,只要能识别有利的结果并利用它就可以了。选择权不仅受益于可变性,也会从小成本的错误中受益。由此作者提出“选择权=不对称性+理性”。总的来说,这一章进一步细化了塞内加“基本不对称性:有利因素超过不利因素”的观点,并通过选择权的形式呈现这种不对称性,因为选择权赋予人获取有利因素而不受不利因素影响的机会,选择权就是反脆弱性的武器。

第13章 教鸟儿如何飞行。 作者从滚轮旅行箱讲起,并举了医学中大量事例,说明发明在不同层面的创新式应用。进而作者阐述了苏联–哈佛派谬见(给鸟类开设飞行课,并相信这些课程正是这些鸟类具备精谌的飞行技能的原因)属于一种被称为副现象的因果错觉。人们很容易掉进这个陷阱:副现象引发社会行为,事后又为行为寻找合理化的解释。真实的世界依赖于反脆弱性的智慧,但没有一所大学会承认这一点——就像干预主义者从不接受事情没有他们的介入也可以改善的事实。

第14章 当两件事不是“同一回事”时。 作者从教育讲起,表明教育并不会带来财富,而是有钱之后人们才会接受教育(一种副现象);随后,作者讲到“绿色木材谬误”,绿色木材指的是刚砍下的、还未干的木材,却被人想当然地误解为漆成绿色的木材。作者举例说,人们往往认为战争和石油涨价是同一件事,但事实是虽正确地预测到了战争,却因石油囤积太多以至油价大跌。由此作者提出不应将经济学家从校园里请出来,放在决策者的位置上;经济学家可以启发我们怎么做,却不应该指手画脚地告诉我们怎么做。“正确的事情”通常是反脆弱性带来的回报。作者认为,知识总是与脆弱性相关,专家灌输给我们一种与自由探索相冲突的方法;知识可分成两类——正式的知识和胖子托尼式的知识,后者深深扎根于试错和冒险带来的反脆弱中,采用的是不利因素更少的杠铃策略,即一种去知识化的冒险形式。总的来说,反脆弱性的冒险——而不是教育和正式的、有组织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创新和增长,而教科书撰写者却掩盖了这一事实。我们往往以系统性的方式,贬低实践者,并使其陷入绿色木材谬误。

第15章 失败者撰写的历史 。作者认为因一系列的偏见,历史学家格外青睐副现象和其他虚幻的因果关系。作者在调查期权定价公式的来源中证实:交易员的推理比公式有效得多。“实践者是不写文章的,他们只会放手去做;飞鸟果然会飞,但那些教导它们飞行的人,正是写故事的人。”作者进而嘲讽道,“历史实际上是由失败者撰写的,他们有大把的时间,学术地位也得到保护”。作者强调,理论是解决问题后的产物,但不能反过来说;现实中行得通的事物往往源于实践,而不是理论。随后作者举例说明医疗领域存在显著的不对称性和明显的漂移现象,以目的论的方式发现的药物太少了,药物用途多次变更,集体试错结果推动了治疗方法的应用。管理领域同样如此。作者发现研究者往往“将缺乏证明某事的证据错当成证明某事不存在的证据“,这意味着:“对反脆弱性的事物而言,好消息从过去的数据中是找不到的,而对于脆弱性的事物而言,坏消息倒是很罕见”,“在一个损失有限而潜在利益无限的正业中,你看不到的东西可能很重要,但其踪迹却被掩埋在历史数据之中”。最后,作者肯定了实践工作者通过试错和自由探索做出的历史贡献。

第16章 混乱中的秩序。 在这一章,作者从私人生活和个人教育角度,继续讨论了目的论和无序。“只要我们的生活遵循正常的秩序,我们就需要一些随机性、混乱性、冒险性、不确定性、自我发现、非致命的挫折等来让生活变得更有意义”。“那些摈弃按部就班的人,也摈弃了观光般的生活方式”。作者讲述了自己的学习和研读经历,倡导成为杠铃式自学者,学校教育通过考试就行,关键是要追随自己的爱好深入自学。

第17章 胖子托尼和苏格拉底的辩论。 作者虚拟了胖子托尼对话苏格拉底的情景,质疑了苏格拉底体现出的定义性知识的优越性,“有些事性我不理解未必表示我无知”(尼采)。作者认为哲学家谈论真与假,而真正过日子的人谈论风险和回报,即脆弱性和反脆弱性;真与假在人类的决策中扮演着糟糕的、辅助性的角色,起主宰作用的是真与假所带来的回报。“决策主要基于脆弱性,而不怎么取决于真假以及真与假的概率”。

在此卷中作者阐述了炼金石及其对立面:如何将铅变成黄金,以及将黄金变成铅。其核心技术性内容由两章构成(这是本书的技术性支柱),剖析了脆弱性(它是非线性的,更具体地说,具有凸性效应),并显示了某类凸性战略的优势。

第18章 一块大石头与一千颗小石子的区别。 作者从一块巨石产生的伤害要远大于1000块小石子,引申到脆弱性一般都是非线性的,极端事件对脆弱性事物的伤害程度远高于一系列温和事件造成的伤害,“对于反脆弱性物体来说,在一定限度内,冲击越强,带来的益处越大,相应的伤害也更小”。非线性分成两种:凹性效应(曲线向内,像在噘嘴)、凸性效应(曲线向外,有如笑脸),前者是脆弱的,后者是反脆弱的。随后,作者将凸性效应应用到交通乃至整个经济领域,说明“加总的单元越多,其和就变得与各组成部分越不同”,平均斯坦因为随机性变化而成了极端斯坦。有意思的是,作者还将凸性效应运用到健康领域及其它理论框架,对“平衡膳食”提出了质疑,同时提倡“跑步,而不是步行”;“小是可能是丑陋的,但肯定不那么脆弱”,“在有压力的情况下,规模会让你受伤”,“忍痛会因规模加大而恶化”,“瓶颈是所有忍痛效应的源法”作者认为,不管在什么领域,从瓷杯子到组织,到政治制度,再到公司规模,或机场延误,脆弱性总是隐藏在非线性中。

第19章 炼金石与反炼金石。 作者讲述了用反炼金石来识别脆弱性的方法,如车流量增加10万辆,行车时间会延长10分钟,可再增10万辆,行车时间可能要延长到30分钟,这种加剧恶化就是负凸性效应。“如果一个人在变化面前是脆弱的,那么平均数的概念就没有意义”,通过大量案例和模型分析,作者最后得出结论:如果你拥有有利的不对称性,或正凸性,从长远来看,你会做得相当不错,在不确定的情况下表现优于平均数。不确定性越强,可选择的作用越大,你的表现就越好。

否定法关注的是无法直接用语言描述的事物,如果我们不能准确地表达某个事物,我们至少可以描述它不是什么。此卷基于这样的概念:时间更容易抺去一些东西,而不是构建一些东西,时间也更容易摧毁脆弱的事物--无论是建筑还是理念。在此卷中作者显示了减法较之加法所呈现的智慧和有效性(“无为”胜过“有为”)。

第20章 时间与脆弱性。 由于存在非线性,时间越长,预测准确性下降得越快。通过否定法进行预测是唯一有效的方法,通过否定法展望未来就是从未来中排除或削减不属于未来的东西。越活越年轻:林迪效应,旧事物超越新事物的预期剩余寿命与旧事物本身已存活的寿命成正比。在本章,作者还谈论了新事物狂热症和跑步机效应(不断期待购买更新款产品的冲动)、建筑和不可逆转的新事物狂热,有时非理性认知比理性认知更具优势,“时间可作为噪声的清洁剂,把所有言过其实的作品都扔进时间的垃圾桶”;“如果某个东西对你来说没有任何意义,而它已存在很长一段时间,那不管你认为合理与否,都可以预期它还会存在更长的时间”。

第21章 医疗、凸性和不透明。 本章介绍了凸性效应的概念和医疗领域的举证责任,以及对医源性损伤的风险评估。为什么病得很重的人有凸性回报,而健康的人有凹性效应的风险?医疗具有正向的不对称性(凸性效应),所以往往采用泰勒斯模式而非亚里士多德模式,即根据收益而非知识来做决策。医源性损伤的首要原则:经验主义,即我们不需要有证据证明受到伤害,才能宣称某种药物或者不自然的肯定法疗是危险的。医源性损伤的第二原则:非线性反应,即我们不应该让基本上健康的人去冒险,但对那些被认为处于危险之中的人,则应该冒更多的风险。

第22章 活得长寿,但不要太长。 减法医疗,削减一定金额的医疗开支(将削减范围限于并非急需治疗的外科手术和治疗上),有助于延长大多数富裕国家人民的寿命。偶然节食、限制卡路里的摄入量,有助于疾病治疗和寿命延长。我们对饥饿的反应,也就是我们的反脆弱性被低估了。在詹森不等式适用的地方,不规律反而可能是一剂良药。有证据显示,我们在约束的压力下只会变得更加体力充沛和健康。作者说自己会释然地和这个世界说再见,因为“说到底,我的信息,也就是我的基因或我的反脆弱性,才是应该寻求永生的东西,而不是我”。

在此卷中作者从脆弱性转移的角度讨论伦理,即是否一方获得了利益,而另一方受到了伤害,并指出这一问题的产生源于没有“切身利益”。

第23章 切身利害:反脆弱性与牺牲他人的可选择性。 作者认为现代化最严重的问题在于脆弱性和反脆弱性从一方向另一方的恶意转移,即只有一方受益,而另一方却受害。这是一种代理问题,而代理问题的典型案例是雇用职用经理人来管理一个不属于他的企业。作者反对“空谈者的免费选择权”,认为解决方案在于强制他们付出切身利益,不承担风险就不要发表意见。作者对斯蒂格利茨综合症提出了警告,认为斯蒂格利茨综合症=(可能出发点是善意的)脆弱推手+事后过滤式选择,是最严重的一种纯纸上谈兵式的学者综合症。而解决良策是“不要询问任何人意见、预测或建设。只要问他们的投资组合中有什么或者没有什么就行”。

第24章 给职业戴上伦理光环。 本章讲了另一种形式的可选择性:人们如何以过滤式选择法挑选某些道德规范来使自己的行为合理化,或者如何利用公职来满足个人的贪欲。合乎道德的可选择性机制是:人们应该依据自己的信念采取行动,而不是根据行动选择自己的信念。

第25章 结语

所有真实的想法都可以提炼成一个核心问题。核心论点从来都不只是理论概括,它更像是一台引擎。本书的核心是:一切都会从波动性中获得收益或遭受损失,脆弱性就是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带来的损失。

《反脆弱》是一本很有意思、内涵很丰富的书,值得细细品读。这本书就像是一棵树,生长在夏天的树,枝繁叶茂,它的主干是清晰的,但远远的,你看不清,甚至走近,也不像冬日的树那样一目了解,但是它的美就在于此,在于它的枝繁叶茂,每枝枝丫都延伸而去,舒展开来,摇曳生姿,顾盼生辉。

书名反脆弱:从不确定性中获益

作者[美]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耗时26个小时

如时间允许,一定要读读这本塔勒布的《反脆弱》,让你犹如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看这本书耗费了26个小时,是因为我看到150页的时候,有点不知所云,但是又舍不得半途而废。又从头开始再读一遍。后来发现,作者在本书开始就先把《章节概要与阅读导图》放在书的最前面,又在每章章节先来个总体介绍,是非常明智的。就是怕你半途迷路,先赠予你一张免费的地图。让我们手持地图,跟着塔勒布出发,在不确定中获益。

这不是一本很好啃的书,但是是非常值得花时间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书。建议大家,一边阅读的时候,一边结合阅读导图来进行思考,会有更大的收获,并且可以减少半途弃书的概率。我是前车之鉴,哈哈哈。

在阅读《反脆弱》过程中,我惊叹于作者博览群书的储备量,旁征博引来举例论证。在字里行间,你能感受新知识扑面而来,阅读这本书犹如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打破了自己定式思维。

作者从现代化社会中的多个角度出发,挖掘隐藏在大家身边却不易被发现的很多现象和事例,直击现象的本质,揭示事实的真相、引发人的一系列思考。

作者在书中也不乏诙谐幽默的语气,甚至让我忍俊不已哈哈大笑。我妈妈看到之后,不禁感叹:这就是阅读的魅力吧。作者还打趣自己说,有报社建议他为了安全考虑,应该配备保镖出行。结果作者把自己锻炼成了一个保镖体格(书中他自己把自己说成了屠夫)。

风会熄灭蜡烛,却能使火越烧越旺。

开篇这句话就非常吸引我,面对生活中随机性、不确定性,要勇于面对它们、利用它们。我们要成为火,渴望得到风的吹拂。对于每一个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不断精进的人,都希望能成为火,都希望让生命之火更加耀眼。

正如作者写到:加缪的小说《鼠疫》的一个人物花了大半辈子为他的小说寻找一句完美的开篇句。而我认为,这句话也堪称这本书完美的开篇句,非常吸引我去理解和读懂它,并读完整本书。

001什么是不确定性?

随着人类的不断探索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事物间的发展规律和相关的因果联系也逐渐被人类所发现。在一定条件下,必定会导致某种确定的结果,我们称之为确定性现象。例如,同性电荷相互排斥,异性电和相互吸引。

我们常常会以固化思维来理解确定性现象,从而来理解身边的其他事物。导致我们都内心希望寻求稳定、确定的事物,认为一切的现象都是有迹可循、有据可依。

其实,情况不是这样的。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遇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更是层出不穷,生活中存在着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与之相对应的就是不确定现象。这类现象在一定条件下的结果是不确定的,即人们在未作观察或试验之前,不能预知其结果。例如,向桌上抛一枚硬币,我们不能预知向上的是正面还是反面。

人们常常认为不确定性、随机性是有风险的,是一桩坏事,消除随机性,就可以消除风险。

而其实,为解决出现的新问题构建的复杂处理系统,看似反应速度更快、解决效率更高。其实,如果一旦数据奔溃或系统出错,其所带来的脆弱性导致的危害也是巨大的。

002什么是脆弱与反脆弱?

整个世界,因为不可预测的事情越来越多,会导致它的脆弱性越来越强。什么是脆弱性呢?比如一个玻璃杯从高处摔在地上,大概率就会碎掉,从而玻璃杯相比一个乒乓球会具有脆弱性。

那脆弱性的反义词是什么?明确的反义词,是指具有截然相反的特征和结果。

我们常认为易碎的反义词是强韧、坚韧和结实之类的。作者告诉我们,其实不是的。易碎的反义词是在最糟的情况下还能安然无恙。

就如被摔在地上的乒乓球,不但没有碎,还会弹跳得更高,所以,乒乓球比玻璃杯更具有反脆弱性。反脆弱性超越了复原力或强韧性。复原力能让事物抵抗冲击,保持原状。而反脆弱性则让事物变得更好。

为了对抗成功带来的脆弱性,你需要更高的强韧性,甚至更高的反脆弱性。你需要成为凤凰,或者是九头蛇怪,否则达摩克利斯之剑便会当头落下。

作者写这种书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在不确定性的世界中,通过认识反脆弱性,减少脆弱性,来幸福地生活。

003反脆弱是有层级的

反脆弱性,要从个人和系统地角度来看待。很多时候,个体的牺牲反而会带来系统反脆弱能力的增强。

例如泰坦尼克号事件,一艘邮轮的失事带来的是整个造船业的反思,避免了更多类似事故的发生,挽救了无数生命。

例如一个创业公司的失败,用自身存在的问题引发其他创业公司的思考,避免同样的问题造成失败,从来更好地优化整个创业生态环境。

例如大自然的演化过程,一个个物种优胜劣汰、物竞天择,使得整个大自然更具有适应性。

004提升反脆弱的方法

我们要学会避免领域依赖性。人类总是无法脱离他们通常熟悉的环境来理解事物。这种无法跨领域理解的情况是人类固有的缺陷,只有当我们努力克服和突破这一障碍时,我们才能开始获得智慧和理性。

我们都知道创伤后应激障碍,但从未听说过创伤后成长这种现象。其实,生活中会遇到比较大的困难和挫折时,经历千辛万苦走出来时,我们会感谢这段经历,让自我成长,不仅锻炼了人的意志,还磨炼了人的性格,这就是创伤后成长。虽然,我们从生活中会意识到这一概念的存在,但是从未努力思考过它的存在。

1过度补偿或过度反应

面对不确定性,通过过度补偿,避开了一定程度的伤害,还提高了自身的能力。

对挫折的过度反应所释放出来的多余能量成就了创新。

米特拉达式解毒法和毒物兴奋效应,通过循序渐进注射毒物,提高了身体对毒物的抵抗力。现在社会的疫苗注射和抗过敏治疗,都是通过过度补偿避开了风险,并提高了自身的适应性。

还有作者在书中所说的,人们对于禁书有一种过度反应,越是抑制,就会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作者不禁调侃到:请将我的书列为禁书。

2合理干预,不要过度干预

我们总有这样的错觉,即认为人类总是有必要做些什么才能让万物正常运转。合理的干预,可以让系统更好的运转。但是,过度干预可能会引发脆弱性。伤害来源于否认反脆弱性。

(1)医源性损伤。

(2)森林火灾。小森林的定期火灾清洗了这个系统中最易燃的树木,令其没有继续继续繁衍。而系统性地预防森林火灾以确保“安全”的措施,可能将导致下一场火宅的成都更为惨重。

(3)预测是现代化的产物。很多西装革履的人会带着身份和头衔来进行声称合理性的预测。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有充足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向一个人提供随机性的数据预测会增加其承担的风险,即使他知道这些预测是随机性的、完全不准确的。

因为自身的脆弱性,所以追求预测的精准性。对于个人而言,承担负债的人,需要预测自己的资金储备是否足够还贷款。而强韧性和反脆弱类,因为有冗余的存在,所以不需要预测,不需要精确地知道哪些事件会可能会让你陷于困境。从而让你的变得更加简单。

过度干预会带来的伤害,更糟糕的是,它展示了人类是多么缺乏在损益之间寻找平衡点的意识。事物都有两面性,寻找合适的平衡点极其重要,需要权衡利弊,反复论证,这依赖于大脑的思考。最了解生病原因的只有自己本身,不仅有医疗措施,还有的是自愈调节,寻找平衡点不过度医疗,是对自己负责。

3利用杠铃策略,增加可选择性。

杠铃策略指任何由截然不同的两种方案组成,并且摒弃模棱两可的中间路线策略,形成一种有利的不对称性。

比如,从事兼职写作写作是个相当有效的模式。

4认识世界的非线性和不对称性。

非线性是指反应无法直接估计的、不呈直线分布的效应。所以如果你将药的几辆加倍,药效可能大大高于或者低于两倍。

非线性带来的就是大量的不对称性。很多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不对称性,损失和收益不是完全对应的。

所以,对于脆弱的事物来说,冲击带来的伤害会随着冲击强度的增加而以更快的速度增长(直到达到某一水平)。

例如:如果驾驶车子以每小时50英里的速度撞到墙上,造成的伤害会大于时速5英里所造成伤害的10倍。

例如:一次喝7瓶葡萄酒,然后在剩余的6天里只喝纯净水的危害,比每天喝一瓶葡萄酒、连喝7天更严重。

对于反脆弱性物体来说,在一定限度内,冲击越强,带来的益处越大(相应的,伤害也更小)。这样的事件可以被定义为“凸性事件”,它的投入产出关系呈现成“微笑曲线”的形状,这是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把握的机会所在。与之相反的“凹性事件”则恰恰不同,不具有反脆弱性。

例如:平衡膳食,就是坚持按要求定期定量摄取营养成分。而这样相当于否认毒物兴奋效应,即偶尔缺乏某些营养,可能可以产生轻微的压力,从而激活了促进营养物质吸收的后续途径。

5否定法

如果我们不能准确地表达某个事物,我们至少可以描述它不是什么。否定法所关注的就是无法直接用言语描述的事物。

减法知识论:对知识最大、最有力的贡献在于消除我们认为错误的东西。由于一个小小的例外便可以推翻一个论断,因此,虽然我们不能确定某个事物就是什么,但证伪总是比证实更容易找到证据。

少即是多的理念中否定法的应用:

大部分问题,往往会有一个简单的解决办法可以立即识别,有时能够直接看出,而不需要复杂的分析与十分脆弱、容易出错、追根溯源的复杂办法。

对系统进行1%的改善可以降低99%的脆弱性(或增加反脆弱性),很少的步骤,并往往以较低的成本,就能使事情变得更好、更安全。

其他感悟

001我们常常会以为,随机性是有风险的,是一桩坏事,消除随机性,就可以消除风险。这是生活中一个核心错觉。约翰和乔治的事例,是否给自己敲响了警钟。根深蒂固地思想,让多少人一心去追求安逸和稳定。其实,最终发现,事实根本不是这样的。可怕的是,结果事实和预期竟然是相反的。我们要用开放的头脑,去接收和拥抱生活中的不确定性。

002在子女教育方面,我们要顺应孩子成长的天性。

生物学家和知识分子威尔逊曾经被问道,什么是儿童发展的最大障碍;他的回答是足球妈妈。对孩子未来生活的样子进行了预测和规划,让其按照预设的轨迹像火车一样行驶,改造成了父母眼中的好孩子的模样。人作为生物体,有与生俱来对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力,但是这样会被剥夺了生物特性。打着爱的名义,消除生活中的随机性和不稳定性,其实是造成了遇到困难时的更加脆弱性。孩子成长的过程,是探索的过程,是解决自身问题的过程,应该激发其生物本能和对自然无限的爱。

003我们普遍以为购买房子给我们带来的是资产的增值,并窃窃自喜。但是,其实如果有房屋贷款的话,在负债面前,往往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是脆弱性。

004警惕生活中的专家之言

现实中行得通的事物往往来源于实践,而不是理论。前人通过实践,总结形成理论,做到知识的传承。所以,我们时刻提醒自己理论来源于实践。站在理论的高度上,反过来再运用于实践,形成新的理论。知识传承的过程难免有信息损失,要用开放的头脑去接收、去反思、去实践。

005学会接受和拥抱生活中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

只要我们的生活遵循正常的秩序,我们就需要一些随机性、混乱性、冒险性、不确定性、自我发现、非致命的挫折等来让生活变得更有意义。学会接受和拥抱生活中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小挫折和小困难,这是一条自我成长之路,也是寻求生活无限意义的道路。一直以为,安逸稳定的生活是大家应该追求的生活,如果遇到突发情况就会感到焦虑和措手不及也是该有的反应。现在看来,我们要学会转换思路,拥有另一片天空。

最后,用书中最后一段话作为结尾吧。“如果不觉得饥饿,山珍野味也会味同嚼蜡;如果没有辛勤付出,得到的结果将毫无意义;同样的,没有经历过伤痛,便不懂得欢乐;没有经历过磨难,信念就不会坚固;被剥夺了个人风险,合乎道德的生活自然也没有意义。”让我们拥抱生活中的不确定性,提高自己的反脆弱性,在不确定性中获益。

在知乎上有一句名言深得人心: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

这句话给想要变好的人打了一针强心剂。一来我没有天赋,我起点低,但只要努力,一切都可以改变。二来我为什么还没有变得更好,那一定是因为我没有足够努力。

“努力”二字给了我们勇气和信心,也让我们在低头赶路的同时看到希望。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经过数年研究,得出结论:一个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来改变的。

无疑,这更让我们坚定了努力的意义。当然,我们知道努力不一定就会成功,但是努力至少不会让我们变得越来越差。

但,这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我们想要看到通过自己的努力一点一点变得越来越好,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近。

在一次一次的失败和摸爬滚打中,我们发现,“努力”这件事绝不是一味的“使力、使力”这么简单,它需要我们破除一些陈旧的观念,在错误中不断修正向前。

正如知乎大V采铜所说, 努力不仅是一种信念,不只是意志力的较量,它更是一种具有策略性的活动 。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到有效的努力呢?采铜在《精进》一书中,通过个人资源的调配、行动方向的选择、执行进度的把控和调试等多方面,对努力进行了优化。

一、专注发展自己的优势才能。

还记得“木桶理论”吗?根据木桶理论,一个木桶所能容纳的水量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

无疑,这对备战高考的高考生来说,木桶理论是有道理的。因为如果学生在某一门考试科目上比较弱,那么就会明显拉低高考的分数。

但是,当这个学生步入大学,走上社会,就会渐渐发现,拥有一项突出的才能对个人的发展是最为重要的。

因为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大多数的岗位所需要的技能一定是某个领域的专长,而不是面面俱到的能力。所以在岗位进行招聘时,HR就更加倾向于招聘单方面才能突出的员工。

采铜表示,初入职场的新人,经常抱怨前途迷茫,感到彷徨,十有八九是没有意识到专注发展个人才能的重要性。

乔治·莫舍是哈佛商学院1963届毕业生,后来创立了国家商务家具公司。在毕业50年后的校友会上,被问到给年轻人有何职业上的建议时,莫舍把毕生的经验总结为这样一句话:

“仔细考察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利用自己的优势努力工作,通过与人合作来平衡自己的劣势。回避在很多不同方向上空耗精力。保持专注,把自己能做的做到最好,并保持留意新的机会。”

莫舍的这段话可谓金玉良言。人无法做到十全十美,可提升的方面实在太多,在有限的精力下,只能竭力发挥自己的优势,将其发挥到淋漓尽致,而自己的弱势带来的问题,则可以通过与他人组成优势互补的团队来解决。

总之一句话,发展自己的强项,并且寻找和结识与你能力互补的人,将使你终身受益。

二、不做“差不多先生”,用“杠铃策略”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胡适先生曾写过一篇趣闻,叫《差不多先生传》。文章里虚构了一个叫“差不多先生”的人物,这位先生有一句名言:“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而这位“差不多先生”在我们很多人身上都有影子,所以胡适写道:“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

这就是差不多先生的由来,与之相对的是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做到极致是一种态度,但做到极致的行动是富有技术性的。

投资家和数学家塔勒布在《反脆弱》一书中建议使用“ 杠铃策略 ”,专注去做一件事情。所谓杠铃策略,就是同时采用两种极端行为,一方面专注在一个既定的领域进行学习,另一方面拿出较小的一部分时间,进行积极大胆的探索和尝试,以博取迎接正面“黑天鹅”事件的机会。

例如,你每天有10个小时的固定学习时间,那么可以选择“二八开”方式,把其中的8个小时专注在你的主业上。而用其他的两个小时进行自由学习,接触各种不同领域的知识,学习一些小而美的技能等。

这样安排的好处就是,既可以照看好自己的主业,以尽量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在这个领域培养出非常高的才能;又可以做到对其他事物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以捕捉和发展未曾预料的资源和机会,从而实现个人才能的最大化。

三、不断为自己设置“必要的难度”挑战。

人需要一些挫折、失败或者高难度的挑战来刺激,才能进步。如果总是一帆风顺,就会一直待在自己的舒适区里不肯出来,潜能也就无法被充分的激发。

所以我们在努力的过程中,要适当设置挑战,来激发自己的才能。比如为了增加知识和技能的提取强度,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经常自己考自己,一边学一边测,甚至在学得还不充分的时候就启动测试。

这种情况下测试的成绩可能会不理想,不过没关系,这种稍难的考验正好能强化我们对这些知识的存储和构建。

我们还可以刻意走走停停,把原来习惯的集中时间学习一个领域的方式,改为把时间打散来学习,因为分散学习的挑战更大一些。集中学习时,相关的学习材料已经反复熟悉,学习过程中会体会到一种流畅感,于是人会高估自己的学习成果,减少继续学习的投入。

举个例子,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在践行布兰德女士的清晨无意识写作。每天清晨30分钟写出2000字,对于我而言已经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后来我把这件事情改到了中午或者是晚上,然后发现再想写出2000字,就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情,总感觉整个思绪不够顺畅。

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发现在其他时间也能轻而易举写出2000字了,而这也让我对于毫不费力写作有了一定的信心。

“必要难度”理论,充分说明了勇敢地去迎接有难度的挑战,对个人才能的提高非常有益。而要做到这一点,有个关键的操作要领是:不要满足于完成“标准动作”。

因为大多数领域的钻研,都有一套通行的教育或者培训方法,里面会规定很多练习的“标准动作”,学习并完成这些“标准动作”只是基础,想要更加优秀,还远远不够。

四、深入下去,培养真正的兴趣。

小说家村上春树说过:喜欢的事自然可以坚持。

如果我们能长期坚持去做一件事,一定是这件事带给我们的丰盈感和满足感,超过了我们的所有付出,一定是这件事日日夜夜萦绕在我们心头,让我们欲罢不能,一定是这件事唤起了内心深处最强烈的兴趣。

也就是说,赐予我们力量的,是激情的驱动,而不是意志力的鞭策。

关键是如何做到喜欢这件事呢?有时发现越是急于寻找自己真正的兴趣,就越是寻觅不到,因为这个急于求成的心态,常使我们浅尝辄止或者妄加评判,消耗了我们原本就不多的耐心,使我们离真正的兴趣越来越远。

采铜建议想要改变这种局面,可以从三个方面下手:

① 放弃对兴趣的执念,不把兴趣作为做事的先决条件 。这并不是说不再追求兴趣或者忽视有兴趣的重要性,而是调整一下顺序,不再是要求先有兴趣再努力做事,而是先努力做事,再在努力的过程中获得乐趣和热爱。

② 提升“浸润”的深度 ,尽量让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所做的事情里面,不只用冰冷的理论,而用温暖的情感和良好的心理体验来激发兴趣。

③ 增加互动,变单向的信息流动为双向的信息演绎,或者变纯粹的知识获取为技能上的操练 。比如看书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自己当成里面的主角,多问问自己怎么办,然后跟书里的答案进行对比。

总结一下,今天主要讲到努力本身就是一种才能,它需要有效的策略。作为普通的我们,可以通过发现自己的优势才能、关注一件事情做到极致、适当增加难度和培养真正的兴趣来做到有效努力,进而变得越来越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919144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6
下一篇2023-10-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