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第1张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俗语,意思是用感情来打动别人的心,用道理来使别人明白。心是情感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心就谈不上情感教育,师爱是一种教师发自内心的对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期待以及尽责的美好情感,跟着我一起来看一下这俗语的寓意吧!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1

1、解决矛盾需说服

矛盾普遍存在,社交场合也无例外。解决矛盾,一般都通过说服,只有经过长期说服无效,矛盾性质又日益激化,才采取非社交的强制手段,但那仍然需要以说服作为辅助手段。说服不限于思想教育工作,传播知识、治疗疾病、经济谈判等等,都离不开说服。即使志同道合的挚友之间,也不可能永远事事认识、见解完全一致;若要取得一致,就要通过说服。说服工作处处有,经常有,它的应用范围极为广泛。

说服人家动摇、改变、放弃己见或信服、同意、采纳你的主张,实质上是一场从精神上征服人心的战斗,但又不能使对方有丝毫被迫接受的感觉。一个人几十年形成的思想观点,一个民族千百年形成的风俗习惯、思维定势,你休想通过三五次苦口婆心的说服,就轻易改变。一种崭新的学说、理论、观点、方法,即使已通过一定的实践证明其正确性、科学性、合理性,但要深入人心,仍需经过长期、反复的宣传和说服。说服需要耐心、韧性,打持久战。但遇有特殊情况,也需要集中力量打歼灭战,速战速决。有的说服,三言两语,就说到了对方的心坎上,疙瘩迎刃而解;有的说服,越说对方越不服,结果不欢而散。这说明说服有一定的规律,是一门交谈、对话的艺术。教师、医师、律师、推销员、宣传员、外交官等,天天在做说服工作,一生以不断说服人为己任,更有必要探讨、研究说服的规律,掌握说服的艺术。

2、道理、情感、利害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衡之以利,是最常采用的说服方法。

晓之以理,就是讲道理。简单的事情,小道理,一两个典型事例,再加上简明、扼要的分析,道理就可以讲清楚。复杂的事情,大道理,涉及多方面的因素,触动一点就牵动全局,必须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一系列的说服工作,从多方面展开心理攻势,并以严密的逻辑推理,如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这个结论不宜由自己单方面推断出来交给对方,最好以征询意见的口气引导对方同你一起来推理,共同探讨得出结论。让他把你的意见、主张,当作自己寻求的答案,自愿接受,自动就范。这样的说服更高明。因为对于经过自己头脑思考发现的真理,人们更坚信不疑。晓之以理,要满怀信心,争取主动,先取攻势。当对方已明确、坚决地表示“不行”、“不干”、“不同意”等等之后,再说服他,就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当然,争取主动仍要运用委婉、商榷的语气,切忌盛气凌人、以势压人。如对方因此而产生逆反心理,再说服他,同样也要付出加倍的努力。

晓之以理,还要结合动之以情,通情才能达理。牧师布道宣传的是唯心主义的宗教,但因以情动人,往往能在催人泪下的同时,不露痕迹地对听众施加思想影响,使人不知不觉地接受其教义。这就是情感的力量。对于形象思维强于逻辑思维的青少年儿童,对于多数平日没有深刻的理论思维习惯的人,以事比事,将心比心,运用其自身或熟人的经验教训,再加上感情色彩浓厚的语言,去进行绘声绘色地诉说,易令人感到亲切可信,引发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为接受道理扫清了障碍,铺平了道路。

所谓“衡之以利”就是权衡利弊得失,讲清利害关系。那些实惠观念很强的人,理难服他,情难动他,唯有“衡之以利”是切实有效的一招。且不论对国家、对社会的利害如何,就是只从个人实实在在的得失考虑,他也应趋利避害、以接受你的说服为上策。那些明事理、重情义的人,并不过分讲究实惠。但你仍应设身处地充分考虑对方的切身利害、实际困难。在此基础上进行说服,才称得上是真正的通情达理,也更令人心说诚服。人生在世,要求得以生存与发展,必然有各种各样的正常需要,如果丝毫不考虑对方的合理需要,双方交谈就没有共同的语言,说服就无从谈起了。如果看准了对方的需求,说服就能有的放矢,确有成效。

3、说服与批评的异同

说服与批评之间,既有相似相通之处,又有相异相悖之处。这是两个有部分外延交叉重叠的概念。

说服与批评,都有对人施加思想影响,从心理上征服人的意图。批评常辅以说服,批评离不开说服;说服有时也带有批评,但说服不一定都带批评。如推销产品时,一般都是向对方大讲好话,极少有批评顾客、买方的。被批评者,一般都有缺点、错误。批评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对方改正。说服人接受你的主张,总要或多或少能给对方带来一定的精神上或物质上的好处。说服的过程,就是宣传这种好处,令对方信服。被说服者不一定有什么缺点、错误,他放弃的主张与接受你宣传的主张,不一定有正误之分,也可能只有全面、完美的程度之别。

批评的态度较严肃或严厉,说话的语气也较重、较强硬;说服的态度较温和,说话的语气较轻、较委婉。批评的话语,贬义词多于褒义词,否定词多于肯定词。说服的话语,褒贬皆可。根据说服的对象与内容的不同,有时褒多于贬,有时贬多于褒。如果进一步仔细分类,说服还可以再分为批评性说服与赞美性说服两类。接受批评,可能会属于自觉自愿,也可能多少带点勉强。接受说服,完全是自觉自愿,不带任何勉强。

民主空气浓厚,解决矛盾纠纷,统一思想认识时,说服多于批评,协商多于命令,其结果是人际关系和谐,人心团结向上,社交往来活跃。反之则人际关系紧张,人心貌合神离,社交生活沉寂。虽然说服与批评皆不可少,但我们希望在一切社交场合,说服多一些,批评少一些。遇有矛盾分歧,尽可能多采用说服手段。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2

古语有云“,诱之以利,绳之以法”,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是道德教育的两大准则,情与理的结合使道德教育深入人心,在班主任的德育教育中,情感教育是基础,在班级管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班主任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尤其在倡导素质教育、提倡以人为本的今天,班主任在管理班级时,除了要有科学的指导思想,明确的管理目标外,更应重视情感教育,重视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这种方式。因为情感教育,能密切师生之间的关系,沟通师生之间的'心灵,激发学生进取心。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班主任的情感表现对学生的情感有着直接的,或潜移默化的影响。班主任高尚的品德和美好的情操是进行情感教育的载体,它更能“感染”学生,正所谓的身教胜于言教。

班主任要具备应有的师德,要有博爱之心和丰富的情感世界。班主任老师作为一个教学班的组织者、集中者,要全面负责全班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健康成长,正确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其作用和影响力是不可估量的。要赢得学生的尊重,班主任必须自觉提高道德修养,必须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刻苦钻研的探索精神、爱生如子的园丁精神和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从一言一行对学生施以正面影响。

为此,班主任应时刻注意自己的“情感”形象,对自己的情感状态有清醒的认识,防止自身存在的情感缺陷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当好“情感”榜样。平时做到要求学生做到的,班主任自己必须先做到;对学生提任何要求,都自己先考虑其可行度,信口开河只会让自己丧失威信。

感性的人情感丰富,多愁善感。

感性指人的情感丰富,多愁善感,能够对别人的遭遇感同身受,感受力强,能体会到任何事物情感的变化。在待人处事过程中,更遵从于自己的意识,也就是习惯于从心所想出发,不会更多考虑客观条件。

感性人的优点:有人情味、感情丰富、情感细腻、心软善良、艺术天赋高、感受力强、浪漫、具有感染力。感性的人缺点:感情用事、多愁善感、主观、 情绪化。感性的人富有同情心,语言有感染力,生活有热情,工作有激情,对情感的独特和坚持。感性交流,以情动人,不必以理咄人。

感性的实践应用:

1、感性是一种生活态度,现代社会,理性追求确定的东西;而当今的风险的社会,要在机遇面前随遇而安。

2、感性的人富有同情心,语言有感染力,工作有激情,生活有热情,对情感的独特和坚持感性交流,以情动人,不必以理咄人。积极理性的生活是现代意义的幸福,感性而为是"道"的幸福。“道”是一种境界,直觉的智慧,率性的自然,“率性而为不逾规”,否则会后悔的。处事上应该感性理性相结合,偏向哪一方都是不妥的。

3、感性也是一种生活态度,生活是不能完全靠理性的。活得感性一点,生活会轻松一些。

提起最能打动人心的情感话,大家都知道,有人问感动人的经典话,另外,还有人想问最能打动人心的情感话,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打动人心的情感语录,下面就一起来看看感动人的经典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能打动人心的情感话

1、最能打动人心的情感话:感动人的经典话

爱不是去寻找一个完美的人,而是学会用一颗完美的心灵去欣赏一个不完美的人。

2伴侣并非于夫妻之间,而是发现你身上有很多缺点,仍然愿意帮助你的那个人;伴侣是不一定与你有共同爱好,但能陪你一路风雨兼程,不离不弃,一起承担责任的那个人;伴侣是在岁月的流逝中与你一起沉淀出一份默契、理解与宽容的那个人。

3爱是一种责任,是给对方幸福的责任。爱也会有误解,但不会猜测对方;爱虽有牵挂,但不会纠缠对方;爱虽有思念,但不会干扰对方。

4喜欢的东西不必据为己有,要学会用心去欣赏它。是飞的一定会飞,是爬的一定要爬。人生在世不外乎面对进退、得失、存亡,用平常心面对吧!

打动人心的情感语录

5我不畏惧死亡,而畏惧虚度光阴;我不畏惧事务繁多,而畏惧空耗生命;我不畏惧名利,而畏惧人生没有方向;我不畏惧他人误解,而畏惧心胸狭隘;我不畏惧爱,而畏惧心中无爱;我不畏惧人情浓,而畏惧道情淡。2021最火的情感语录。

6生命如此短暂,百年一瞬间,先除少年后除老,中间所剩无几日,还有部分睡着了。珍惜生命在当下,自在过好每。

7生命中的贵人看似不期而遇,实则有言在先,可遇不可求,来时用心珍惜,去时无需留恋。

8心中只有自己的人,别人心中也没有你。心怀天下的人,才被天下人怀念。

9人,毎个夜晚都意味着一次死亡,每个白昼都是一次。在生活中若能学会舍弃与接受,你就找到了内心的平安与幸福,就能欢喜地面对人事物,这也是对生命的回报。

——摘自万行大著作《微言大义》

万行大简介:

东华万行大,一位用生命在践行、体证生命本源的智者。

15岁信、18岁出家、29岁生命本源,30岁复建东华、4年学专业、7年闭关、18年建安僧、1万多场演讲、千万言著述、13部著作出版多国语言……情话最暖心短句。

年创立东华家风:信教先爱国,学先做人,先发心;年倡行每月1次升;年创立中国首座爱国馆;年至今,东华18年间向捐款捐物数千万元,并多次荣获省市“模范观教堂”称誉。情感动人的句子。

从童真入道、闭关证悟,到建安僧、讲经说法,历经三十余年,总结出一条能让人类证悟本源的之道——《东华》

本着的使命,万行大将《东华》无私奉献,殷切期望天下通过学修《东华》融通人生关系:我与家庭的关系,我与的关系,我与的关系,我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幸福的人生。

以上就是与感动人的经典话相关内容,是关于感动人的经典话的分享。看完最能打动人心的情感话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文学创作中当然是以情动人更重要了,因为文学创作跟写论文是完全不一样的,它是要有感情投入在里面的,就像弗洛伊德说的要移情。如果没有感情的文学作品,就不能称之为文学作品,只能称之为一本论文。而且文学作品创作讲的就是要升华要有情感,所以感情在文学作品创作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元素。

而以理服人说指的是在管理当中用的一种方法,或者是当一个人做错事的时候,要用道理说服他。但是以理服人并不能用作文学创作的,如果一本文学作品跟人讲道理,那肯定会没有人看的。所以在文学创作当中,当然是以情动人更重要的。

但以情动人并不指这个文章完全没有逻辑性,基本的逻辑性还是要有的,只是在情感的部分让其升华一下,这样会让这部作品看起来非常引人入胜的。向我们熟知的很多文学作品,都是以情动人的方式来创作的。比如散文看起来好像根本没有逻辑性,其实内部都是情感在支撑,还有那些诗词歌赋,在文字的背后就是情感的流露。像清朝有很多写情诗的词人,他们创作的诗词都是自己经历过的情感,很少有诗人去拿逻辑性来创作的。那种有逻辑性的作品大多是讲一些课程的书籍。莎士比亚创作的四大悲剧,还有法国福楼拜的很多小说,他们创作作品的时候都是用情感来创作的。

记得印度有一个创作飞鸟集的大作家叫泰戈尔,当时看到这部作品的时候,真的是被那充满情感的诗句所感动。如果泰戈尔只用以理服人的方式去写飞鸟集,那就不会引起这么大的轰动。所以这些文学作家们都是用情感来创作的,并把情感和理智完美融合。

  一 整体感知

  理解本文,首先要对写作背景有所了解:司马氏集团灭蜀后,为了笼络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名贤到朝中做官,李密也是其中之一;李密是亡蜀降臣,如不应诏,会被误认为“矜守名节”,不与司马氏王朝合作,招来杀身之祸。司马氏集团通过阴谋和屠杀建立了西晋政权,为了巩固统治,提出以“孝”治理天下。李密至孝,与祖母相依为命,写此奏章,陈述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文中所写,皆是真情实意。为了唤起武帝的怜悯心,作者不是直陈其事,而是凄切婉转地表明心意,围绕着“情”“孝”二字反复陈述自己家庭不幸,和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

  第一部分陈述家庭的不幸和祖孙相依为命的情形。先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八字,概括自己的坎坷命运。然后讲述幼年时期失父失母,孤苦多病,全赖祖母抚养,说明“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再述家门人丁不旺,祖母疾病缠身,说明“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这段内容,是陈情不仕的惟一事实根据。作者写得凄切尽情,以使武帝对自己由恼怒峻责化为同情怜悯。

  第二部分写朝廷对自己优礼有加,而自己却由于祖母供养无主,不能奉诏的两难处境。先以“逮奉圣朝,沐浴清化”表达自己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再历叙州郡朝廷优礼的事实。然后明确提出奉诏奔驰和孝养祖母的矛盾,为下文留下悬念。

  第三部分提出了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陈述自己的从政经历和人生态度,并再次强调自己的特别处境,进一步打消了武帝的疑虑,求得体恤。针对上文留下的孝顺祖母和回报国恩之间的两难选择,这段首句即言以孝治天下是治国纲领,言外之意是孝养祖母虽为徇私情,却也不仅合情亦合理合法,并为下文乞终养给出了理论根据。随后说自己出仕蜀是图宦达,不矜名节,打消武帝疑虑。再以祖母病笃,说明自己确实不能远离出仕。

  第四部分明确提出陈情的目的“愿乞终养”,先尽孝后尽忠。作者先比较自己和祖母年岁,说明尽孝之时短,尽忠之日长,然后提出“终养”的要求。再极其诚恳地说明自己的情况,是天人共鉴。表达自己对朝廷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忠心。

  亚里士多德说:“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机下,以适当的方式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感情。”作者正是运用了最恰当的抒情方式,终于打动了晋武帝,使他看了表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诏”,允其不仕。

  需要指出的是,作者愿意“尽节”于皇帝,是出于感恩图报的心情,不能跟报效国家同日而语。

  二 鉴赏要点

  1融情于事。强烈的感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但作者无论是述自己的孤苦无依之情,还是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都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而自己对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对武帝的忠敬之心,也是以充满情感的笔调来写的。

  2语言形象生动,自然精粹。本文虽然用了不少四字句、对偶句,有骈文的整俪之工,但语言却绝不雕琢,而是十分自然真切,仿佛是从肺腑中流出,丝毫不见斧凿痕迹。文章语言十分生动形象,如第一段写孤苦无依之状,第二段写州县催迫之景,第三段写祖母病笃的惨苦之象,都如在目前。此外本文在语言上还十分精练准确,有些词句,成了成语。

  解题指导

  一 设计此题,一是为了使学生在诵读中,注意本文陈情于事、文笔委婉的抒情特点。

  《古文观止》的评语,点出本文抒情真实自然(“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作者在文中所陈之情,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二是对“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不满情绪,三是对祖母刘氏的孝情。正因为作者所写的都是“至性之言”,所以才会产生“悲恻动人”的效果。

  二 设计此题,意在使学生注意文中重要的字词,正确理解其含义。参考答案如下: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险衅:指命运不好。夙:早时。凶:不幸。

  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见背:离开我。背,背离、离开。

  3门衰祚薄,晚有儿息。薄:浅薄。息:子。

  4寻蒙国恩,除臣洗马。寻:不久。除:授予官职。

  5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盘桓:徘徊不进的样子。希冀:这里指非分的愿望。

  6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听:准许。卒:终。

  三 这是一道开放题。意在让学生讨论一下对“孝”的看法。一方面,封建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的伦理观,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自己的统治,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另一方面,孝敬父母长辈,又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道德,至今仍未过时。此题没有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即可。

  教学建议

  一 注意体会作者的真挚感情。

  本文是写给皇帝的信,以叙事为主。在叙事中包含着作者真挚的感情。诵读时,要注意文章的层次,做到有表情地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注意体会文中抒发的感情。

  二 本文多四字句(五至七字句,可以看作加统领字的四字句),读来容易朗朗上口,铿锵有力。但在以四字句为主的同时,又杂以其他句式,构成了句式的错综变化,音韵和谐。诵读时要加以体会,读出文章的节奏感。

  三 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门衰祚薄茕茕孑立床蓐猥以微贱非臣陨首

  责臣逋慢犹蒙矜育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讲究情投意合的地方。如果说古人是靠着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那么古人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呢?古人在表达感情方面有哪些特别之处?接下来为大家介绍。

一、含情脉脉

情爱诗中,最常用的表达方式就是含情脉脉,这是情诗中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有情意时,便会自然而然地将自己内心里面的情感全部表达出来。在古诗词中,“含情脉脉”是对情侣关系所表达出的一种感情寄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描写了女子对丈夫无怨无悔地为他奉献一切的爱与热情;“心上人在天涯住”则是借相思之情表达对恋人之情。以“心”为媒,将一份真挚的感情倾注于另一个人身上。这种含情脉脉表现出来的爱情是最打动人心的。

二、一针见血

李白有一首《赠刘长卿》,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李白曾被贬为江州司马。但他仍不忘对好友刘长卿说:“汝为一日官时,何能见我一日之忧!”刘长卿听了这话,不由得叹道:“你是一针见血啊!你为我这个宰相大人写诗时难道不担心我看不见吗?”李白一针见血直抒胸臆是什么意思?

三、以情动人

情为心声,这句话可以说是传诵千年的经典语句了,有多少人用这句话来表达自己内心最深的情感呢?在古代诗人的眼中感情是可以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古人会以不同于我们现代人的方式来表达感情,所以我们可以用诗歌作为载体。而诗里的情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在一首诗中你可以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对方对你的爱和不舍。下面来看看那些表达感情时用错了地方吧。

四、真情流露

爱情是最纯真的,感情是最真诚的,也是最真挚的,而情感的表达就是真情流露。古人写诗表达自己的情感时很少直接写自己内心的感受。而是通过描写自己的形象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如李商隐写:“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五、借景抒情

李白《将进酒》:“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风萧瑟秋风急,一夜东风又一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重门为秋风所破歌。”这些诗句借景抒情,通过对白帝之景的描写来表达自己情思的表达方式也是比较常见的。

有点长,但绝对很有道理,看完

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三项建议:广开言路,执法公平,亲贤远佞。这三项建议,既是安定后方的措施,也是施政的正理。为了治愚医顽,作者在行文上颇费深思。

由势入理,起笔峥嵘。表文第一节向后主提出“开张圣听”的建议,可是却从形势叙起,这能起振聋发聩的作用,又能激发继承遗志的感情。表文开笔即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深痛刘备壮志未酬身先死,深诫后人继承父业不可废,以追念先帝功业的语句领起,至忠至爱之情统领了全文。继而以“今天下三分”,点明天下大势,逐鹿中原,尚不知鹿死谁手;复直言“益州疲敝”,自身条件很差,地少将寡,民穷地荒;进而大声疾呼:“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大有危在旦夕之势,如不救亡存国,将会出现国破身亡的惨局,笔势陡峭,峥嵘峻拔。在凸显形势的情况下,垫以“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他们不忘先帝恩德,不改对后主的忠心,转危为安,化险为夷还是有依傍的,有力量的,有希望的。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的建议,规劝不可“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表文将是否广开言路,从关系国家存亡的角度来谈,从关系忠于先帝的高度来说,使人闻之惊心,思之动心。如果表文只是一般地申述广开言路的意义,平平道来,那对一个昏聩愚钝的君主来说,显然是不会有多大触动的。

由主而次,肌理缜密。以情动人,更要以理服人。说理应主次分明,先后有序。表文主要是向后主进言的,因而首揭“开张圣听”,以打开进言之路。在打通了忠谏之路的前提下,再言执法公平、亲贤远佞两项。谈执讼公平,又先总提“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继而就宫中、府中两方面分述之。分述时,又切紧“开张圣听”的精神,宫中之事,向郭攸之、费、董允这些志虑忠纯之士请教,而且要“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则“必能裨补缺漏,有所广益”。对于府中之事,向“性行淑均,晓畅军事”的向宠请教,“营中之事,悉以咨之”,也“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最后提出“亲贤臣,远小人”的问题。三项建议,既可独立成项,又相互关联。广开言路,是开的忠谏之路,而非为谗邪开方便之门。亲贤臣远小人,才能广纳郭攸之、向宠等人的良言,才能“昭平民之理”,不让奸邪得势,造成内外异法,赏罚不明。君主昏庸,主要就在于贪于私欲,蔽于视听,昧于事理,因而忠奸不分,贤愚不辨,是非不清,赏罚不当。诸葛亮针对后主宠信宦官黄皓,无视创业勋臣的毛病,对症施药,又说得委婉深曲,入情合理。所列三项,广开言路是前提,执法公平是关键,亲贤远佞是核心。严密的说理,再愚的人也会得到启发。

由近及远,思路开阔。表文为了说明亲贤远佞的利弊,以先汉的“兴隆”和“倾颓”的历史事实,作为前车之鉴,并以先帝叹息痛恨桓帝、灵帝昏庸误国为告诫,促使后主亲信贤臣,并以“汉室兴隆,可计日而待”为鼓励,由近及远,借古鉴今,成败并举,显得衢路交通,经纬成文。

诸葛亮因为后主是个“妄自菲薄,引喻失义”的昏庸之徒,理要说得明,语又不可用得重,既要循循善诱地开导,又要不失臣下尊上的分寸。因而以“形势”使对方震动,明示已临“危急存亡之秋”,如不励精图治,势必国破身亡;以“情感”打动对方,连呼先帝,声声热泪,其业系先帝首创之业,其臣为先帝简拔之臣,其将为先帝称能之将,怎不光先帝之遗德,竟先帝之遗业;以“措施”教之,告知治国理政的具体办法,切实可行,行必有效;以“事业”励之,告诫后主要完成“先帝创业未半”的业,使天下归一,汉室兴隆,促使他有远大的抱负,完成千秋大业。表文从各个方面规箴后主,情真理足,词婉心切,因而虽属奏章表文,却感人至深。

表文的第二部分,由叙自己生平而至言伐魏的意义,进而表明自己“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也写得慷慨深沉,动人心魄。

由人到己,文势跌宕。表文从第一部分的进谏,到第二部分,忽以“臣本布衣”起笔,另入蹊径,别开生面。叙写自己二十一年来的情况,历数先帝之殊遇,——一是三顾茅庐使之出山效命,一是倾覆之际使之出任丞相,使之由布衣身份一跃而为极位重臣,由躬耕隐士一举而成三军主帅。这一节叙述,好像是逸枝衍蔓,与上下文联系不紧。其实,它与上下文貌分神合,明疏实密。这是因为:第一,追溯二十一年的殊遇,披露感恩戴德之情,说明以上进言纯属忠谏,叫后主听来觉得舒徐入耳。第二,以自身不负先帝殊遇舍命驱驰,作为后主不忘先人之业的榜样,进一步启发后主奋发图强。第三,二十一年不平凡历程,说明创业艰难,激励其不可半途而废,更不能前功尽弃。第四,写出先帝的榜样,不以孔明“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茅庐,事不分大小,悉以咨之,于败军之际,危难之间,仍委以重任,可见他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叫后主效法先帝知人善任。第五,表明自己二十一年如一日,竭忠尽智,今后仍一如既往,忠心不改,余力不遗,使后主托之以讨贼兴复之任,且可免因率师北伐,小人进谗而不予信任,坏了大局。诸葛亮的这段叙述,系进一步打动后主的心,乐于接受前面的进言,又是临别时的表白,实有深衷曲意。文章由进言转而为自叙生平,宕开了笔墨,使文势波澜起伏,更为可观。

由叙而誓,推上高潮。表文继叙二十一年遭际之后,续述白帝托孤后的心情、工作,进而表明北定中原的决心。前面的论世、进言、抒情,到此结穴,出师表文的特点由此完全挑明。追言托孤之事,交代这次出师的历史根源,“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说明这次出师的思想基础。“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指出这次出师的物质准备。在充分叙说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警拔爽截,铿铿振响,熠熠生光。《出师表》至此才径言出师,切入本题。前面的进言,是为了保证有出师的条件,中间叙事,是说明自身具有出师条件,至此两线归一,提出宜乎出师,也就如瓜熟蒂落,孕足而娩。

归纳前意,总绾全篇。表文结束之前,将出师与谏言两层意思拢合一起。一方面提出“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另一方面还提出“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诸葛亮主动领受任务,并表示如失职,甘愿受罚,以显示“平明之理”。最后还不放心,谆谆告诫,要后主“深追先帝遗诏”。先帝临终时训示后主:“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最后又回复到“开张圣听”的问题上来,可见修明内政与北伐胜败的关系。这也就将前面两部分内容,沟通了内在联系。

表文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作结,其声呜咽似泣,其情沛然如注,勤勤恳恳之态如现,耿耿忠心尽袒。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6042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