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形成受情感的影响

品德形成受情感的影响,第1张

(1)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2)品德形成的因素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指家庭、学校教育、社会因素、同伴群体等;内部因素包括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智力因素、情绪因素、情感因素等。在品德形成过程中,教育对象对社会规范的态度和体验即为情感。情感是品德形成的影响因素之一。

品德,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个人在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特点和倾向,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由道德信念、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因素构成。

品德的形成受情感影响是正确的。

品德形成的因素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指家庭、学校教育、社会因素、同伴群体等;内部因素包括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智力因素、情绪因素、情感因素等。在品德形成过程中,教育对象对社会规范的态度和体验即为情感。

品德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行动时所表现的稳定特征或倾向。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即这四个心理因素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也就是培养四种品德心理因素并使之协调发展的过程。

品德的含义:

道德认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前提和基础;而道德情感则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催化剂;道德意志在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中起着杠杆的作用,也是调节行为的真正力量;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思想品德形成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道德认识是基础。个体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的过程中, 接受外界教育影响,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最终通过活动和交往的过程表现出来。

品德的形成是环境与教育的结果。影响幼儿品德形成的因素有家庭、社会和学校三个方面。而影响最先最大的则是家庭。父母是幼儿天然的第一任启蒙教师,无论是性格、品德,还是行为习惯上,家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影响。

一﹑教师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在学校,小学生没有任何方式可以免于从教师那里获得道德态度,道德信仰和施行行为习惯,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始终是影响学生品德发展的强有力因素。主要表现在:教师广博的知识和对道德品质深刻正确的理解是使小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的重要力量。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是影响学生道德行为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流露出的期望情感往往决定学生行为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自己的言行,使学生的道德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借模仿的榜样。教师的以身作则,不仅满足学生相互尊敬的情感需要。同时,教师在具体活动中表现的高尚道德品质,也使学生的道德理想具有了现实的基础,从而激励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不断努力。此外,教师对待小学生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小学生品德的发展。社会学家的调查证明:强制专横型的教师只能培养出屈从推卸责任不愿合作,弄虚作假等品质的学生;放任自流型的教师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道德品质差,学习也不会好,因为他们缺乏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责任,不懂得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不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更无合作精神和自觉性可言;而民主型的教师,能尊重小学生的情感需要,尊重学生性格,培养的学生有责任心,有自觉的行为习惯,有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共同合作的行为表现,形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由此可见,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每时每刻都影响着学生,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严格的监督之下。因此,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对学生的影响,从高从严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言行成为学生行动的楷模。 

二、教学是一项最经常、最主要的教育活动,是影响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学校通过各科教学,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仅为历代教育家们所重视,教育的实践活动也有力地证明了这一教育途径的有效性。首先,通过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政治观点、思想观点的形成和道德品质的发展,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向学生传授法律常识,品德修养常识,社会发展史等,不仅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政治思想观点,而且使学生进一步懂得了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认识了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等,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其次,通过文化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掌握了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学生良好的品德发展提供理智工具。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知识,是有关自然界、社会和人的思维规律的基础知识。这是形成人的世界观的基础。”没有系统的有关自然、社会的科学文化知识,人们是很难科学地认识和把握世界及其规律,也就难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再次,教学内容本身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和道德因素。使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的教学内容不仅能使学生懂得是非善恶,了解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而且能使学生认识自己祖国的文化传统,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自己的祖国,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产生积极的作用。第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合作对培养学生的基本道德品质具有较大的持久的作用。 

三、学校的环境对学生品德的发展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学校的环境是指学生学习、生活的地方。在这个环境中,人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对学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如果一间学校或一个班级的主导因素不健康,将会影响到该集体的绝大多数人员。如果一个班级的学生有盗窃行动,老师放任不理,经过一段时间以后,班级中几乎人人都会染有盗窃的恶习,由此可见良好的环境,正确的班风、学风对小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多么的重要。当然,学校良好的环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需要教育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努力,采取“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的教育方法,使学生“积善成德”,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1社会利益关系中的角色。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所属的社会利益集团及其在社会利益关系中扮演的角色,主要影响着道德观的形成。

道德关系虽然是“思想关系”,但本质上反映的是利益关系。利益是道德的基础,它以明确的方式揭示了道德反映经济关系的实质。

不同的社会利益关系,以及在同一社会利益关系中的不同角色、地位,都会在根本上影响人们对现实道德关系的认识与评价。

即使在阶级作为整体已经消灭了的社会中,由于客观上还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利益集团、不同的社会阶层及其特殊的利益要求,因而,对同一时代的社会道德现象也依然会有不同的道德观,甚至对同一社会道德现象还会有各自不同的关注侧面,并进而形成不同的道德观。这种道德观的差异性,也是现实生活中利益差别与利益矛盾在道德领域中的反映。

2公务员的道德认知能力。对同一社会道德现象的不同道德认识,或对其不同侧面的关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务员的道德认知能力。往往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对同一道德现象,属于同一社会阶层的不同的人们会有不同的看法,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的认识。产生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自身的道德认知能力的差异。

一方面,公务员对社会现象的认识绝不是消极地接受,总是在自身既有的价值观念指导之下进行的。不同的价值观念意味着不同的评价反映系统,意味着不同的评价尺度,这也自然会对社会道德现象形成不同的道德观。

另一方面,即使公务员拥有基本相同的价值观,但是由于理性能力的差异也会形成不同的道德认识。因为存在本身是复杂的、具有多侧面的系统整体,是仅仅看到表象,还是透过表象看到本质;是仅仅看到事情的一个方面,还是看到事情的全面;是仅仅居于当下、静止的立场,还是居于长远、发展的立场;是仅仅局限于某一现象,还是在诸多事件的联系中把握这一现象。如此诸多差异,再加上认识主体的理性和情感等因素,反映到对社会道德现象的认识中来,必然形成诸多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道德观。

3生活的时代及时代精神。作为道德现象的认识者,总是特定时代的存在者,他既是一个现实的能动活动者,又是一个被时代所塑造的人。在抽象的意义上说,当一个人在能动地认识现实世界之前,他首先要被这个世界所塑造,他要在现实生活中用所承袭的传统精神来观察、体悟他所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并进行有限的现实活动。时代正是人的现实生活世界。换句话说,时代不过是世界历史的现实性存在。

具有现实生命力的传统总是具有时代精神的传统,总是一种时代精神。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时代精神,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及时代精神下的人们就会形成不同的道德意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6298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