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八块浮雕分别讲的故事是:
1、虎门销烟:
虎门销烟指中国清朝政府委任钦差大臣林则徐在广东虎门集中销毁鸦片的历史事件。此事后来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南京条约》也是此次战争时签订的。
2、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后期曾先后改称上帝天囯、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囯。是清朝后期的一次由农民起义创建的农民政权,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政权。
3、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又称辛亥首义、武汉首义,是指1911年10月10日在湖北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
4、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
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又称五四风雷。
5、五卅运动:
五卅运动是一次伟大的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它大大提高了全国人民的觉悟程度和组织力量,在全国范围内为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并将国民革命推向高潮。从而揭开了1925-1927年中国大革命的序幕。
6、八一南昌起义:
八一南昌起义,又称南昌起义或者八一起义,指在1927年8月1日中共联合国民党左派,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
7、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简称抗战,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国际上称作第二次中日战争、 日本侵华战争。抗战时间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开始算起,至1945年结束,共十四年抗战。
8、胜利渡长江:
由于彦涵画过渡长江的油画,因此《胜利渡长江》的画稿便由他来设计。稿子画了三遍,第一遍画的是战士头戴美式钢盔冲锋的场景,这虽然真实地反映了渡江战斗的情形。
但考虑到群众对解放军的普遍印象,于是第二稿将战士们改为头戴布军帽,并且突出了指挥员以及划船民工的形象,而后来纪念碑建设时采用了此稿。
扩展资料: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当天下午6时,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体代表,在天安门前广场上举行了建立纪念碑的奠基典礼。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政协各单位首席代表一一执锨土,奠下纪念碑的基石。
后经全国广泛讨论,确定碑型。到1952年,全国优秀的建筑师和专家们共设计了一百多种图案,经有关方面通过各种方式征求各界人民的意见,归纳、修正成最后的图样。
—人民英雄纪念碑
—虎门销烟
—太平天国
—武昌起义
—五四运动
—五卅运动
—八一南昌起义
—抗日战争
雕塑生活,是指以现实生活作为主要创作素材,并着重表现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以体现出创作者的人文情怀。代表者有梁硕和张建华等。比如梁硕创作的《城市农民》,就是将目光投向了农民工这个庞大的群体。农民工正是城市发展的产物,虽然他们生活在城市,却不是一个真正的城市人,并没有因为曾经为这个城市做出过贡献而被这个城市接纳。在很多方面都遇到了不公正的对待。而这正是梁硕所关注的。为了深刻表现出这种内涵,梁硕可谓下足了功夫,采用高度写实的手法,对10多个人物进行了彻底的再现。人物的衣着、发型、神态、表情等,都得到了精准的刻画。他们之中有包工头、小工,还有小保姆。包工头因为已经能够在城市中基本立足,所以气定神闲地抽着香烟。而小工们的脸上则是渴望和迷茫的表情。他们既渴望赶紧来一个活儿好挣到一份钱,又对这种生活感到迷茫。而小保姆则带着自己的孩子,希望能够找到一个条件好的家庭,让自己的孩子也能因此受益。将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境遇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外还有田世信的《山音》、张建华的《旷工》等,都对现实生活予以再现,体现出他们身上所特有的社会和历史责任感。
现实主义风格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和时代发展紧密相连。这一点也被中国当代现实主义雕塑很好地继承了。多数创作者都真正将目光投向了当下的生活,将其视为最重要的素材来源和表现对象,在当代人的生活和精神进行再现的过程中,表现出自己特有的思考,从而使整个作品具有了一种批判现实主义精神和价值观。如张建华创作的《矿工》系列,就是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反映。随着一些煤矿被个人所承包,煤矿工人的数量也不断增加,但是矿工的生命却没有得到重视和尊重,矿工的安全问题一度成为了全社会的热点。所以说,这种时代性特征是十分鲜明的,其体现出了当代艺术工作者对各类社会问题的敏感反应,以及和社会主流思想之间的互动。这也是现实主义作品能够得到当代和历史双重认可的重要原因之一。
1、圆雕:就是指非压缩的,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欣赏的三维立体雕塑。手法与形式也多种多样,有写实性的与装饰性的,也有具体的与抽象的,户内与户外的,架上的与大型城雕,着色的与非着色的等;
雕塑内容与题材也是丰富多彩,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动物,甚至于静物;材质上更是多彩多姿,有石质、木质、金属、泥塑、纺织物、纸张、植物、橡胶等等。
2、浮雕:是用压缩的办法来处理对象,靠透视等因素来表现三维空间,并只供一面或两面观看。浮雕一般是附属在另一平面上的,因此在建筑上使用更多,用具器物上也经常可以看到。由于其压缩的特性,所占空间较小,所以适用于多种环境的装饰。现代社会,它在城市美化环境中占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浮雕在内容、形式和材质上与圆雕一样丰富多彩。它主要有神龛式、高浮雕、浅浮雕、线刻、镂空式等几种形式。高浮雕是指压缩小,起伏大,接近圆雕,甚至半圆雕的一种形式,这种浮雕明暗对比强烈,视觉效果突出;
浅浮雕压缩大,起伏小,它既保持了一种建筑式的平面性,又具有一定的体量感和起伏感;线刻是绘画与雕塑的结合,它靠光影产生,以光代笔,甚至有一些微妙的起伏,给人一种淡雅含蓄的感觉。
3、透雕:去掉底板的浮雕则称透雕(镂空雕)。把底板去掉,从而产生一种变化多端的负空间,并使负空间与正空间的轮廓线有一种相互转换的节奏。这种手法过去常用于门窗栏杆家具上,有的可供两面观赏。
扩展资料:
中国雕塑文化举例: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灿若星河,形成了具有中华文化独特韵味的雕塑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1、以动物现象为主题造型
如安阳妇好墓出土的鸮尊,站立的鸮 鸟圆目大睁,坚实有力,外表装饰有其它动物纹样的装饰;再如湖南 醴陵出土的象尊,在基本写实的基础上又有夸张变形的因素,铸造技术精细。
2、青铜器的雕塑
青铜器的雕塑为以下几种:表面装饰有浮雕、圆雕、透雕等形式。如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体态巨大,四角各铸一卷角羊头,造型端庄;如河北平山中山国都遗址出土的人物座三连灯,以人物造型为灯具的主体结构,神态自然。
《断臂的维纳斯》,又称《米洛斯的维纳斯》、《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是古希腊雕刻家阿历山德罗斯在公元前150年左右创作的大理石雕塑,现在收藏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
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的爱与美女神,同时也有着丰饶多产的寓意,在古希腊神话中又被称为阿弗洛狄特。正是关于维纳斯的神话传说给了阿历山德罗斯创作的灵感。
雕像所展现出来的维纳斯身材丰腴,有着饱满的椭圆形脸庞,希腊式的直挺的鼻梁,前额平坦,下巴丰满,面容平静,身躯微转,半裸的身体呈现出一种螺旋式上升的状态。雕塑中的维纳斯左膀从肩下完全失去,右膀只剩下半截上臂,初见会给人心头一颤的感觉。维纳斯上半身全裸,下半身围着一条宽松的裹裙,好像即将掉下。宽松轻薄的裹裙使得维纳斯腿部优美的显现出来,这要落不落的裹裙又给人一种隐约美,带给观赏者“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艺术意境。整个雕塑展现出一种青春健康充沛的生命力,又隐约透露出一丝女性的柔美。
整个雕塑的两点就在于维纳斯那残缺的双臂,至于着双臂为什么缺失了也有一段故事。
这个雕塑是希腊的一位农民在1820年的春天刨地时发现的。刚出土时的雕塑是完整的,维纳斯的右臂下垂,手扶着衣襟,左上臂伸过头,并且握着一只苹果。当时法国驻土耳其的大使知道了这件事之后,便以高价向该农民收购这个雕塑。不料等大使与该农民见面时,农民已经将雕塑卖给了希腊的一位商人,而且已经装上船运走了。法国大使当即决定动用武力来获得已经运走的雕塑。英国得知这件事后也派出舰艇来争夺,于是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雕塑维纳斯的双臂便不幸在混战中被砸断。
断臂的维纳斯这一雕塑形象地再现了希腊的社会气息,让观赏者感受到古希腊时期的庄严神圣。它的雕塑风格融合了希腊派的各派之长,达到了古希腊艺术的至高境界。
《断臂的维纳斯》除了其本身超高的艺术价值外,那残缺的双臂还给了艺术创作者无尽的想象空间。艺术创作者可以自由发挥来给女神安上不同的双臂,从而传达自己的独特的思想。那失去的双臂也孕育了观赏者心中无穷无尽的生命之梦。
《〔西班牙〕阿尔维蒂·农民》经典诗文赏析
他们顽强地走着,树皮的脸色,
挡得住斧子的砍击,毫不动容。
阴沉的脑袋,仿佛坚硬的燧石,
但是在果子硬壳的梦中,却烈火熊熊。
大氅外散发出潮湿羊羔的气息,
里面包容着袋袋土豆的淡刮滋味;
比蹄子还硬的磨旧的靴子,
沾满了粪肥和沉重的泥泞。
固执的骡群在黑暗里发出响声,
经过街巷妨碍了人行的便道;
田野里的人们走着,犹如无数种子
去播撒进战壕里的深深犁沟。
许多人什么也不知道。但是他们确信
是跑步去夺取一颗显现的星星,
在新的习惯里日日夜夜劳作,
杀死死亡,为了获得自己的生存。
(王央乐 译)
这首诗选自诗人一九三七年的诗集《从这一刻到那一刻》。诗人用冷峻的现实主义笔调,寥寥几笔,就勾勒出西班牙农民的精神风貌和民族气质。 《农民》运用的是完完全全的现实主义 诗歌的抒情方式。写得形象具体,有如线条较少但笔力坚硬的人物素描,更确切地说,是一尊没有经过精雕细琢的、粗糙却很完美的农民形象的雕塑。
“他们顽强地走着,树皮的脸色, /挡得住斧子的砍击,毫不动容。鲜明地写出了农民的有如大山一样伟岸的纯朴形象和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甚至有斧子迎面砍来,也无所畏惧。既显示出农民的顽强,也显示出农民对外界事物的冷漠。 “阴沉的脑袋,仿佛坚硬的燧石”,进一步阐明了农民的顽强而冷漠的特性。但是农民不是对一切都漠然置之,尽管他们中“许多人什么也不知道”。为了“果子硬壳的梦”——“跑步去夺取一颗显现的星星”的时候,却会“烈火熊熊”——“在新的习惯里日日夜夜劳作”,顽强地向前走, “杀死死亡,为了获得自己的生存”。第一个诗节和最后一个诗节是全诗的精华部分,意象、抒情内容都首尾呼应,融为一体,再升华到新的高度, 农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出现在读者眼前, 读者不但能够理解他们有“树皮的脸色”的形象, 还可以通过缪斯的神力从诗的字里行间去洞察农民单纯朴素的心灵世界,完整地了解血肉丰满的农民世界。
全诗的中间两个诗节, 写出了农民的另外的优秀品质:勤劳勇敢、不辞千辛万苦地终日操劳。也用凝重的笔调写出了农民的沉重生活。前一个诗节写农民的辛劳: “大氅外散发出潮湿羊羔的气息”, “比蹄子还硬的磨旧的靴子”。 对两个抒情物体的细微描绘, 使两个对比的物体大氅和靴子的形象真实地得到再现, 欣赏者的心灵也不免为之一震, 深深地被农民生活的艰辛而感动。 后一个诗节是诗人对农民的劣性的痛惜, 虽然表面上仍然是对现实景物一一对应的剪影。 农民具有落后保守固执的局限性,先写出“固执的骡群在黑暗里发出响声,”“妨碍了人行的便道”, 起着承上启下的暗示作用; 再写犹如无数种子的农民“去播撒进战壕里的深深犁沟”。 固执的骡群——田野里的人们, 诗的抒情效果自然而生。 农民勤劳勇敢、 纯朴善良, 但是因为固执, 因为保守, 他们极其旺盛的生命力常常被白白地浪费, 常常为了生存去干一些徒劳的工作。 他们追求的是梦, 是“夺一颗显现的星星”的幻想。 虚幻的目标必然带来失望,甚至绝望, 即使是跑步去取, 也是徒劳。 农民的这种悲惨命运可悲可叹。
《农民》是一首短小的抒情诗,要求诗人对生活中的形象捕捉极为敏锐, 对客观景物的描绘和内心世界的情绪提示融为一体, 用象征、暗示等手段显露出诗人的内心情感,写景抒情都力求“立片言而居要”,去除旁枝杂叶, 抓住农民的主要性格特征。 全诗描写了脸色、 脑袋、大氅、 靴子四个客观事物, 反映出农民的表象特征; 两组象征体: 骡群——人们, 星星——理想, 比较新奇。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诗中的形容词用得巧妙, 例如树皮的、 阴沉的、 沉重的、 深深的等, 有助于显示出诗的凝重格调。
(王 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