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晚年为何要和有恩于自己的曾国藩彻底决裂?

左宗棠晚年为何要和有恩于自己的曾国藩彻底决裂?,第1张

左宗棠这个人和曾国藩不一样,虽然他和曾国藩都是晚清名臣,还都是湖南老乡,但却不是一路人,无论性格还是思维,都是天差地别。

左宗棠与曾国藩渊源颇深,两人都是湖南长沙府人士,左宗棠虽然比曾国藩要小上一岁,但是年轻时候的成就却是要压过曾国藩一头。左宗棠是一个天赋型选手,15岁便参加长沙府试,取中第二名。二十岁更是参加乡试,得中举人,在那一年,大他一岁的曾国藩才考上秀才。而在此之前,左宗棠更是被贺长龄“以国士见待”,属于典型的年少成名。

当然了,无论举人还是秀才,那都算是十分难得,二人在弱冠之龄,由此成就,也是极其拔尖的了。但不管怎样,左宗棠是走到了曾国藩前面,当左宗棠志得意满的进京赶考时,曾国藩还在为乡试而苦读。

但是,人生是一场长跑,起跑落后,不代表着会一直落后。左宗棠在中了举人之后,三次会试不中,最终心灰意冷,回乡当起了教书先生。而曾国藩则在左宗棠第三次会试不中的那一年,考上了进士,鱼跃龙门。

此后的曾国藩更是一发不可收,十年七迁,连跃十级,成为了朝廷二品大员。而左宗棠则一直平头百姓,天天在家读书看报,培养爱好。显然,在仕途这条路上,曾国藩已经成功赶超了左宗棠,并将其远远甩在身后。

但是,人生是一场长跑,中途落后,不代表再也追不上来。左宗棠才学不输曾国藩,他更多的只是少了些运气,缺了一个机会。

太平天国大军围攻长沙,左宗棠因应湖南巡抚张亮基之聘出山,力保长沙不失,威震荆湘。左宗棠也因此入佐湖南巡抚幕府,开启了他的仕途之路。此时他已经四十岁,落后了曾国藩整整十二年。

但是不要紧,大器晚成者,必是厚积薄发。左宗棠入佐湘幕六年,运筹帷幄,力挽狂澜,不但使湖南军政形势转危为安,湘军出省作战也连连奏捷。左宗棠在湖南百姓和湘军将士眼中,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或缺的灵魂级人物。

“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

时至太平天国之乱平定,左宗棠已经升任陕甘总督,封二等恪靖伯,加太子少保衔。虽然比不上曾国藩,但在汉人朝臣之中,已经是能够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之后的左宗棠更是成为了清朝最为锋利的战矛,平定陕甘,收复新疆,成为了清朝西北边疆的镇国柱石,名列晚晴四大名臣。

曾国藩死后,追赠太傅,谥号“文正”,左宗棠死后,追赠太傅,谥号“文襄”。左宗棠或许一直被曾国藩甩在后面,但最终还是达到了曾国藩的高度。

有人说,左宗棠明明年少成名,才气无双,却一生都在追逐曾国藩的脚步,所以他不服曾国藩,处处与他不对付。其实不然,左宗棠与曾国藩的不对付,无关乎私仇,更没有嫉妒,更多的只是两个人性格不合罢了。

左宗棠这个人天生傲骨,出了名的脾气硬,典型的硬气文人做派,不成功便成仁,绝对不妥协。当初收复新疆,他不惧列强,以70岁高领抬棺出征,很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相较而言,曾国藩这个人,则是相对圆滑许多,其行为处事也相对稳重,老好人一个,更不容易出错。左宗棠和曾国藩二人,一个急性子暴脾气,一个慢悠悠老好人,自然合不来。

当初平定太平天国,左宗棠和曾国藩常常就是处在两个极端。左宗棠这个人好奇计,求速度,力主以进攻取胜。而曾国藩这个人则是以防守立足,稳中求胜。他的湘军把步步为营做到了极致。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两个不同的军事思维自然无法指挥同一支军队。当初左宗棠建立“楚军”,自立门户,与他和曾国藩的分歧有很大原因。

但是,这样的分歧仅限于工作,无关乎大局,更没有私人恩怨。左宗棠和曾国藩这两个同乡从来都是一家人。当初左宗棠建立楚军,其少不了曾国藩的提拔和支持,而后左宗棠在西北平回乱,曾国藩也是当作自家人看待,给予了不少帮助。

至于私交方面,左宗棠和曾国藩更是交情深厚。都说曾国藩会做人,左宗棠会做事,李鸿章会做官。

所以曾国藩惜左宗棠之才,称“国幸有左宗棠”。

论兵战,吾不如左宗棠;为国尽忠,亦以季高为冠。国幸有左宗棠也。

左宗棠敬曾国藩之德,自愧不如。

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曾国藩一生,清廉奉公,死后家无余才,其子仍在老家务农,生活窘困。左宗棠对于故人子嗣,一直都是照顾有加,由此可见,二人之感情。所以曾左不和,应该是他们是“和而不同”,不同只是在他们的性格和行为方式上。

当然,二人晚年确实有着不合传闻,左宗棠心直口快,逢人必骂曾公。曾国藩则是不见不闻,以静制动。表面上看,二人似乎水火不容,时至晚晚年,矛盾愈发公开。但事实上,曾国藩与左宗棠都是光明磊落,德行高厚的人物,哪儿来的什么私仇。之所以这样做,无非是做戏罢了。

左棠和曾国藩都是汉人,且都是实力与威望并重的封疆大吏,手握重兵,随便哪一个都有着撼动清王朝统治的实力。清朝统治者对于他们是又爱又恨,一方面需要他们的力量来维护统治,一方面又害怕他们不服从自己。

所以,清朝统治者们需要看到这些封疆大吏们明争暗斗,相互制衡,这样他们才能渔翁得利。反之他们若是关系深厚,铁板一块,恐怕宫里面那几位,觉都要睡不安稳了。

左宗棠和曾国藩都是清朝末年的大人物,他们的功绩都非常大,可惜都未能跳脱那个特殊的时代,拯救中国免受侵略。历史上的左宗棠和曾国藩两人的关系非常不好,这不是演习,而是一个客观的事实。因为,左宗棠辈份比曾国藩低,但是地位上却平起平坐,自然会有矛盾,而且两人的思想观念不同,经常在一起辩驳,于是关系就开始逐渐交恶了。

一、地位上的差异

左宗棠还未出名之前,曾国藩就已经是天下皆知的大臣了。在左宗棠还是军队里面小小的军师的时候,是曾国藩发现了左宗棠的才能,并且提拔他到朝廷之中,然后左宗棠调到军队,开始逐渐适应军队的环境,并且不断的立下很多的功劳,左宗棠也开始平步青云了,到最后,左宗棠的地位和曾国藩的地位一样,这样因此了曾国藩的不满,自己提拔的人的官职和自己平起平坐,成为了自己的政治上的劲敌,于是两人关系开始发生变化,是交恶的开端。

二、两人的观念上的差异

曾国藩是儒生出身,是封建时期典型的儒生的思想。曾国藩刚柔并济,而且城府极深,有一种狡诈的意味,可是左宗是一位武将,行事光明磊落,说一不二,傲气十足,因此左宗棠对曾国藩这种狡诈的作风是非常不屑的,而且作为正统儒生的曾国藩则认为左宗棠不会变通,也对曾国藩不屑一顾。。两人因为观念上的差异,互相都看不起对方,在朝堂之上也不断质疑对方的政治观念,也互相看不起对方,因此,两人的关系开始彻底的交恶。

左宗棠和曾国藩的交恶是真的,不是为了迷惑一些人而在演戏。左宗棠的地位越来会越高,触及到了提拔他的曾国藩,遭到曾国藩的忌惮,而且左宗棠代表的是军人的思想,曾国藩则是儒生的思想,两人的政治观念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在朝堂之上的敌对,也是交恶的重要原因。

曾国藩与左宗棠决裂的原因有二点,其一左宗棠能爬上去,最初是得到了曾国藩的举荐和推举,但是,左宗棠这个人谁都不服,性格太过于霸道,目空一切。更是不把曾国藩放在眼里。曾国藩对此忍无可忍,其二是在天京城被攻克后,两人就洪秀全的继承者幼主洪福填是否已死的问题,向朝廷打起了笔墨官司。攻陷天京后,曾国藩向朝廷奏报,所有悍贼被一网打尽,并特别指出,城破后,伪幼主积薪于宫中,举火自焚。

左宗棠确得到消息,洪天贵福已经逃出了天京城,逃入了江西,左宗棠没有跟恩师报告,就直接向朝廷上了一道密折,称据金陵逃出难民之供认,伪幼主洪天贵福于同治六月二十一日由东坝逃至广德,被太平军将领黄文金迎入湖州府城,想借伪幼主名号,召集太平军余众。

清政府看到左宗棠奏报后,对曾国藩大为不满,直接下旨要曾国藩给出解释。曾国藩平生以忠君为本,假如按左宗棠所言,那么曾国藩的行为无异于欺君罔上。于是曾国藩上折反驳左宗棠,称洪天贵福已死,而黄文金为纠合太平军余众伪称洪天贵福还活着,无非是要借洪天贵福的名义当作一种号召而已。言外之意,左宗棠虚张声势,哗众取宠,有邀功请赏之嫌。左宗棠看到此奏后,具疏自辩,洋洋数千言,辞气激愤,指斥曾国藩有欺君之嫌。

后来事实证明,左宗棠所说的是正确的,为此朝廷虽然没有过多地指责曾国藩,却大大地表扬了左宗棠的公忠正大,称左宗棠“为一代名臣”。其实,由于南京城破之日,太平天国守军几乎全部被杀,城内十室九空,火光冲天,加上湘军数十万军队蜂拥入城,按照常理来说,洪天贵福于绝望中自杀是完全有可能的,曾国藩本人应该没有半点欺骗朝廷的意思,只是为了邀功而匆忙上奏有点操之过急。当然,就伪幼主洪天贵福死与没死这件事来说,两人都没有私心,只不过曾国藩是主观认定,而左宗棠也有些考虑欠妥,以致酿成了断袍割席的局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7180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7
下一篇2023-12-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