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勒索》:以爱之名,行控制之实

《情感勒索》:以爱之名,行控制之实,第1张

我们常说最亲的人伤害我们最深,是因为他们与他们或存在血缘关系、或是亲密的爱人,是交往最频繁的人。他们最了解我们,即使无意,也懂得利用我们心理上和情感上的弱点来达到目的。

当他们说“我这都是为你好”的时候,只有我们知道自己生不如死。

这在心理学上称为“情感勒索”。

比如,相爱的两个人分手后,一方扬言要杀害另一方而拒绝分手;闹离婚的夫妻,一方以孩子作为要挟,以此来达到控制另一方的目的;强势的父母以断绝关系来威胁子女等等。

由此可见,情感勒索多半发生在具有亲密关系的双方。勒索者使用手段对受害者进行情感勒索,威胁如果不照他们的要求去做,就会有苦头吃。

他们通常威胁、恐吓受害者,如果受害者不顺从他们,就会被贴上自私自利/不称职的标签。

《情感勒索》是一本畅销全球20年的心理学经典书籍,作者苏珊·福沃德博士是美国资深心理治疗师,也是《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作家。

作者在书中使用了大量来自家庭和职场的案例,精准剖析情感勒索者的动机与套路,从辨别与诊断,到应对与自救,教会你应急止损,重建信心,打破以爱之名的游戏,终结一再退让的恶性循环。

在我看来,情感勒索者之所以得逞,是因为受害者顾虑得太多,勒索者正是拿捏住了我们的“死穴”、“软肋”,让我们不得不屈服。这正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要摆脱情感勒索,就要把我们脚上的“鞋”脱掉,才能无所畏惧。

情感勒索是控制的一种,而且是控制行动中最有力的形式。

苏珊·福沃德博士在《情感勒索》一书里指出,无论何种情感勒索,都具有这样的特点:

试图掌控你,无视你的抗议,以性格和动机优势压制你,逃避你们之间真正的问题。

情感勒索者深知受害者的软肋在哪,他们会利用受害者心中的恐惧感、责任感和罪恶感,通过威胁、恐吓等来强迫受害者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某件事情。

其实恐惧感、责任感和罪恶感这三种不良情绪每个人都有,可是勒索者会将它放大,如同迷雾一般,让受害者缺乏决断力、无所适从,无法看清勒索者的行为。

受害者们明明知道答应勒索者的要求会感到不舒服,可是出于某种压力却不得不答应,最终亲密关系不复存在。

情感勒索通常经过六个阶段—— 要求、抵抗、施压、威胁、屈服、重启。

要求:情感勒索者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对受害者提出不容讨论和改变的要求。

抵抗:受害者会清楚自己的需求并感受到自己内心的不适,拒绝情感勒索者的要求。

施压:情感勒索者遭到拒绝后,并不会考虑受害者的感受,而是继续施压,逼受害者接受要求。

威胁:情感勒索者可能会威胁要让受害者痛苦与不快,因为受害者让他们非常不好过。

屈服:受害者就算心里不太乐意,但是最终还是因某种原因屈服了。

重启:勒索者施压,受害者产生恐惧/责任感/罪恶感,为尽快结束勒索者的逼迫,受害者只能屈服。最后双方形成这样的相处模式:一方施压,另一方屈服。

情感勒索者制造迷雾的 四大手法有二分法、病态化、联合阵线、消极比较。

他们通过其中一种或几种手法 对受害者进行“要求——施压”,最终令受害者屈服,并让这种相处模式循环往复。

通过这些手法,勒索者让自己无理的行为看起来更容易接受、更情有可原。

政治学上通过好坏分类的方法称为“二分法”。

情感勒索者是“二分法”的专家。他们会粉饰自己的人格特质和行为,同时给受害者进行消极描述并贴上诸如自私、拘谨、幼稚、愚昧、忘恩负义、脆弱等标签。

这些标签会让我们的自我评价开始动摇,同时将情感勒索者强加给我们的标签内化,逐渐认同情感勒索者对我们的观察力、人格、价值观的评价。当我们认同了情感勒索者对我们的评价之后,我们的真正需求便被扭曲成了人格上的缺陷。

为了将受害者拉回被勒索的地位,情感勒索者通常会威胁说真话的人,极大地激发受害者的恐惧感。

在一个存在家庭暴力、虐童、酗酒等问题的家庭里,家庭成员通常会默契地绝口不提。一旦有人将家丑说出去,打破靠否认和保密来维持家庭稳定的潜规则,说真话的人往往会被其他家庭成员极力阻挠,并贴上“疯子”“破坏者”“不可饶恕”的标签。

苏珊·福沃德在书中提到,病态化与二分法一样,会让我们对自己的记忆、智商和人格产生自我怀疑。而病态化的危害性更高,它让我们不信任自己的精神状态。

这类情感勒索者在不同的家庭成员面前说的话不一致。他们一方面不承认受害者做出的贡献,威胁受害者要抛弃、驱逐、惩罚或报复说真话的受害者;另一方面在其他不明真相的家庭成员面前扮演“悲情者”,控诉受害者,歪曲他们的行为,以此拉拢他们,让他们和自己一起对受害者进行勒索。

除此以外,他们会拉拢其他朋友,以及被害者关心的人和尊敬的人,让情感勒索者在人数上压过被害者,让被害者感到孤独和挫败。

消极比较的情感勒索者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你看看人家”。我们通常会被“别人家的孩子”伤害,这种伤害来自父母的消极比较。他们会拿另一个人做完美的标准,与他们相比,我们浑身都是缺点。

在他们看来,为什么别人能做到,而你却不能做到。

作者在书里指出,在这种消极比较下,我们会产生自己不够好,不够忠实,能力不行等想法,进而产生焦虑和罪恶感。

在这样的心理压力下,我们会屈服,让情感勒索者如愿,以此来证明自己没他们说的那么坏。

勒索者之所以会得逞,跟受害者的特质有关。

作者在书里指出,具有以下人格特质的人容易受情感勒索控制:

过度需要他人认可、过分害怕他人生气、不计代价维持和平、容易为他人负更多责任、频繁自我怀疑。

《天龙八部》里的阿紫是天生的情感勒索者。她对其姐夫乔峰有很大的依赖性,一旦乔峰的表现不如她所愿,她会拿出杀手锏——“你答应过阿朱姐姐要好好照顾我的”,以此让乔峰产生愧疚和责任感,达到控制和对他进行情感勒索的目的。

她错把这种对乔峰的控制当做爱情,而无视真正的问题——乔峰根本不会爱她。

然而,一旦情感勒索已然形成,就没有力量均衡可言。阿紫看似目的已经达成,而且乔峰在照顾她时,似乎俩人关系挺和谐。可是她心里知道那根本不是她想要的爱情。因为乔峰对她的照顾是出于履行对阿朱临终前的承诺,而非乔峰对阿朱的那种爱和尊重。

实际上,真正的主动权在乔峰那里。

阿紫与乔峰如此,游坦之和阿紫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游坦之为了能够讨阿紫的欢心,可以为她做任何事,甚至不惜将眼睛挖出来给她。

在这两段关系中,阿紫始终是那个情感勒索者,她利用了乔峰和游坦之。

我们体内存在着促使情绪形成的神经束。这些神经束储存着我们的各种各样的情绪,包括高兴、愤怒、罪恶感、不安和脆弱感等等。这些情绪形成于我们的性格特质和童年经历。

这些情绪体现了别人是如何对待我们,以及我们如何看待自己,过往经验对我们造成的影响等。

生活中某件事情的发生会激起我们的情绪记忆,这种情绪控制了我们的逻辑和思考能力,形成固定的反应模式。

通常情况下,情绪会暴露我们的弱点。情感勒索者很清楚我们的弱点,在他们担心失去而恐惧的时候抛弃同情心,利用我们的弱点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作者还指出,是受害者在一步步向情感勒索者提供伤害我们的机会,是我们自己培养了情感勒索者。

只要没有直接反对,每一次小型的情感勒索都是在鼓励和强化勒索者继续侵害我们的尊严和完整自我。

在情感勒索中,双方没有平等可言,实质上是一方控制,而另一方委曲求全,进而丧失完整的自我和尊严。

那么,如何摆脱情感勒索呢?

苏珊·福沃德在《情感勒索》一书里给出了方法。

当情感勒索者对我们提出要求时,我们的内心多多少少会有些不舒服,这是来自我们内心的声音,我们要听从它的指引。

当受到来自情感勒索者的压力时,当你对情感勒索者感到害怕、愤怒或者胆怯时,当你觉得自己受不了对方发火、哭泣、愤怒、强调你欠他们多少情时,请深呼吸,对自己说“我受得了”,连续说10次。

试着把描述你以往的行为改成相反的做法。如:

把“我的想法是错的”改为“我要得到我想要的,即使激怒情感勒索者也在所不惜”。

把“为这个事情吵架不值得”改为“我让对方知道我想法和底线”。

把“我会取悦别人,却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改成“我和别人一样,做事是为了自己开心,我很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当你感觉自己要被情感勒索者的压力淹没时,使用SOS策略。即停下来(stop),冷静观察(observe),制定策略(strategize)。

当情感勒索者对你施加压力,要你马上答复的时候,你要停下来告诉自己不能马上做决定,事情往往没有情感勒索者说的那么急,你必须给自己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如果情感勒索者一再施压,你就心里默念“我承受得了”,并向他们重申自己的立场——我只是需要多一点时间去思考你的要求。

以旁观者的角度重新思考他们的话语和反应,详细包括面部表情、情绪和肢体动作,以及自己习惯性的想法和反应。

比如我们的身体反应是背后紧绷?脖子如抽筋?心跳加速?还是脸颊发烫?

找出我们的情绪引爆点。情感勒索者使用的字眼、语速、语调、肢体语言,甚至是味道,都会通过各种方式在我们心中激起特别的反响。它们会启动我们内心的信念与系统,让我们做出让步。

我们受到情感勒索时所产生的忧虑、难过、罪恶感和责任感,都是源于我们内心深处对自己的错误认知。为改变这种我贬抑的模式,我们得先改变自己的信念。

根据不同的要求制定策略。

要求通常分为三类:即无关紧要的要求、牵扯到一些重要问题,而且已经影响到你的自我完整性的要求、重大决定。

不同类型的要求需要不同的决定和回应方式。

我们做到有意识的让步、有条件地应允。这类有技巧地拒绝可以帮助你实现“双赢的妥协”。

这类要求会使我们的内心明显感到不舒服。如果答应对方,则可能会明显违背自己的行事标准、是非观念甚至是自尊。

如亲戚朋友向你借钱,数额超出了你的能力或者说会严重影响你的生活质量;违背职业道德要求;伴侣在你心情不佳或者身体状况欠佳时提出亲热要求,等等。

这时,我们可以问一问自己“答应的话,会伤害我或者其他人吗?”就能轻易辨别情感勒索者的要求是否合理。

一个重大的决定通常需要更多的时间考虑,因为它关系到:

>一段亲密关系的未来

>与父母或亲朋好友的关系走向

>是否继续留在一个不愉快的工作环境里

>一项巨额投资与支出

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要做的是剔除那些你不能接受的要素,并将情感勒索者缺乏的“公平付出和接受”的观念重新注入进你们的关系中。

但是,如果对方存在违法、酗酒、吸毒、赌博、欠债不还、且拒绝承认或欠债不还;对你的身体进行虐待并威胁你的情况,你需要迅速做出决定并行动。

正确地区分要求的类型之后,我们可以用非防御性沟通、化敌为友、条件交换以及运用幽默等策略摆脱情感勒索。

情感勒索者喜欢通过吼叫、生闷气、装受害者、威胁或指责来达成目标。

而受害者总是想尽办法筑起一道无形的高墙,以此来隔绝心中的恐惧感、责任感和罪恶感。

可是无论我们怎么说,似乎都是在火上浇油,让勒索者变本加厉。

这时,我们可以尝试对勒索者说“”我能理解你的心情”“你绝对没错”,以此让勒索者成为一个被动的听众,让你以非防御性沟通的方式说出自己的决定。

当情感勒索陷入僵局时,不妨邀请对方一同解决问题以转移谈话方向。

当你希望对方改变的时候,自己也要做出改变。

在一段基本良好的关系中,我们通常会对对方开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以此表达我们的感受。

运用幽默能让降血压、预防激烈的冲突,还能大幅减轻你的恐惧感。

情感勒索者会利用我们的恐惧感、责任感和罪恶感来进行勒索,使我们屈服,并陷入“勒索——屈服”的恶性循环。

那些所谓的“为你好”,只有我们知道会生不如死。

要打破这种状态,就要破除旧的思维和应对模式,不断肯定自己。

在遇到情感勒索时,我们要停下来、冷静观察和思考,制定应对策略,使用非防御性沟通、化敌为友、条件交换、运用幽默等方式使自己得以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决定。从而打破勒索与屈服的恶性循环。

情感勒索是亲密关系的致命杀手,情感勒索的可怕就在于:让任何亲密关系都不再安全可靠。当一段关系不再安全,我们会变得对情感勒索者处处提防,甚至越来越无法与他们坦然相处。

我们不再相信他们还会关心我们的感受,替我们着想,甚至不觉得他们还会对我们说实话。因为我们知道,他们一旦开始索取他们想要的东西,轻则忽视我们的感受,重则对我们毫不留情。这种情况下,两个人之间就丧失了亲密。

很多父母会抱怨孩子不理解自己,不愿意与自己亲近,分享心里话,却从来没有意识到是自己无意识的控制欲望,把他们越推越远。还记得去年,北大留美硕士万字长文控诉父母的“控制与伤害”,引发全民热议。

王猛说:“如果教育的目的就是控制孩子,那我父母真的是出类拔萃的模范!我母亲一直倾向于把我关在家里,喜欢按自己的喜好包办事情。”小到穿衣打扮、大到择校交友都没有任何选择权,他说,自己是一个情感的“孤儿”。

他深切地痛恨父母带给他的伤害,在这之前,已经十二年未回家陪父母过春节,六年前拉黑父母,不再联系。虽然王猛的作法有些极端,但真实地反映出被勒索者的心理状态,情感勒索者越加强对我们的精力、注意力或者是情感的索取,我们就越无法对他们付出。常常连最微小的爱意都不愿释放,就是不想被情感勒索者误读为我们愿意在他们的压力下屈服的信号,所以我们成了吝于付出情感的小气鬼,不想一再满足情感勒索者的希望和幻想。

爱和自由是家庭最该给孩子的礼物。我一边读一边想起过往的经历,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情感勒索”,以及自己无形中施加在孩子身上的控制,原来每个人都可能是勒索者和被勒索者。

前段时间有个新闻在网上很火,一个叫秋岸的北大高材生发表万言书,说自己已经12年没有回家过春节,6年前甚至已经拉黑了父母的****。原因是他的父母从小就对他过度控制,甚至连穿衣服、认识朋友都不能自己做主。

我们且不说与父母断绝关系这个事情对不对,但是这里面出现了一个行为就是父母对他的控制。他说自己在高中毕业之前,所有的社交圈子都是在自己生活的大院里面,交的朋友都是经过父母了解后认可的。而父母做这一切只有一个理由:都是为了他好。

其实,这位高材生的父母对他进行的行为就是情感勒索。情感勒索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 周围的人用感情牌套住你,达到他们自己的目的。

情感勒索者的常用语言是:

你知不知道,我这辈子都是为了你才不离婚的,你怎么能对我不好。

人家孩子都几个了,你还不结婚是不是想逼死我们?

因为你我才来这个城市的,你怎么能不要我?

只要你听话,我就不和你分手。

我为你的学习操碎了心,你敢不好好学习看看。

你看看别人都在加班,为什么你不能?

你不给我买新款手机,我就不吃饭。

看到这里你明白了吧,情感勒索不止出现在父母对子女之间,还可能来自亲戚、朋友、恋人、上司甚至是同事之间。而且这种以爱为名的游戏,越是亲近的人,越是有效果。而且你越是妥协,对方越是得寸进尺。

《情感勒索》的作者是苏珊·福沃德,她是美国著名心理治疗师,她主持一档面向全美播音的节目。她在洛杉矶有自己的私人门诊,此外,她还担任诸多心理机构的咨询师。她的多部作品都曾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她也是首次提出情感勒索这一概念的作者。

这本书一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从概念、手法、形态等仔细为我们剖析情感勒索,第二部分则是告诉我们解决情感勒索的方法。

既然是情感勒索,那么必定不是受害者心甘情愿去做的,那么想要判断对方的行为是不是勒索,就要看看对方的轻微是否符合情感勒索的六项特征:要求—抵抗—施压—威胁—屈服—重启。

一、情感勒索者的四大手法

其实,情感勒索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让对方屈服以达到自己的目标,那么情感勒索者用什么手法让对方屈服呢?其实这归结于他们使用的四大手法:

1、二分法

其实二分法是政治学上的一个名词,也就是一个问题分为好坏两边。用到情感勒索中,也就是情感勒索者用语言或行为让我们觉得自己是坏人,他们是我们好,从而轻易控制我们达到自己的目的。

简单来说,就是把问题都推给受害方,“你这么大年纪不结婚,你好自私。”“你不听我的,你是个不孝子。”给对方贴上不好的标签,对方一旦想要为自己洗白,就着了道儿了。

2、病态化

病态化的对象是被勒索方,一旦对方不顺从时,就会被扣上疯了、病了或者是有问题的帽子,比如不想谈恋爱可能被说成以前被甩有阴影,不想出去玩可能是因为有社交恐惧症等,甚至以前和别人分享的伤心事也会被当成证明自己有病的证据,一旦要证明自己没病,就会让对方达到目的。

3、联合阵线

一个人进行情感勒索可能自己还可以应付,可是如果对方找来外援,比如说家人、朋友等,当你孤立无援的时候,便会向对方低头。

4、消极比较

这类情感勒索者常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你看看人家”,这句话简直是万能金句,一旦这句话从对方口中出来,一般都会让我们产生自己做的不够好的感觉,从而答应别人的要求。

二、被勒索者屈服的三大因素

一个巴掌拍不响,情感勒索要想完成一定是双方的原因,那么,被勒索方为什么会屈服呢?

1、恐惧感。

在我们生活中,我们总是有一些让我们感觉恐惧的部分,比如说,伴侣的离开,父亲的吵骂,被领导降职等。为了平息恐惧感,一般选择让步。

2、责任感。

当我们刚来到世上的时候,我们就被教育要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所以我们在生活中总是尽力负责任,当有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为了让对方轻松,一般会选择独自面临难题。

3、罪恶感。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罪恶感,当一件事超过了我们自我设定地底线时或者道德规范时,我们心里就会自责。然后我们就会轻易被对方情感勒索。具体流程如下:我做了某事——对方心情不好——不管那是谁的原因,我都觉得是自己造成的——产生罪恶感——愿意做任何事弥补。

其实,让情感勒索得逞的不一定是某一种感觉,有时候是三种感受交叉在一起,变成一张巨网,让我们无法逃脱。

三、应对情感勒索的方法

很多人习惯用退步来应对情感勒索,但其实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对方步步紧逼,自己越来越难受,最坏的结果甚至会像新闻中的北大高材生一样,为了摆脱对方的控制而与对方断绝关系。所以,要应对情感勒索只需要三步。

一、停下来

暂时按下暂停键,不管对方说什么,都选择不回应。如果对方步步紧逼,那么就告诉对方自己需要时间,至于是多长时间,当然越长越好,至少需要24小时。

二、冷静观察

当我们为自己赢得了时间之后,我们就可以把自己当做旁观者来看这件事。对方提了什么要求,他提出这种要求时的态度是什么?当自己说需要时间考虑的时候,对方的态度又是什么?

再想想自己,自己是怎么想的?能接收这件事吗?自己最容易被攻破的弱点在哪里?

三、制定策略

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用四种方法:

1、非防御性沟通

非防御性沟通的金句是:你绝对没错。只要你表达出这样的意思,对方便会以为你是顺从的,也就不会强力施压了。

2、化敌为友

当我们把对方拉入自己的阵营,变成盟友的时候,对方也就不会再步步紧逼了。

3、条件交换

有时候,对方能够一再进行情感勒索是因为对方觉得这件事不需要自己付出,所以觉得无所谓,那么我们可以与对方讲条件,要想收获,必须付出。因为涉及到自己,对方便不会贸然施压。

4、运用幽默

幽默可以消除两人之间剑拔弩张的气氛,有时候适当地幽默会让一件事变的简单很多。

许多人轻易妥协,是为了避免产生不好的后果,但是我们要知道最坏的结果不过是与对方断绝关系,但是如果不反抗,那么不仅会牺牲自己的利益,还会产生自我怀疑。实在是没有必要。

《情感勒索》一书中用大量案例就是为了让我们明白其实在情感勒索里,双方都是输家。要想一段关系和谐稳定发展,那么就必须要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一方注意界限,一方敢于拒绝。这样才能共同到达幸福的终点。

我是为你好这句话,表面上是以他人为出发点的关爱,但其实是一种情绪勒索,为的是达到自己的目的。

都是为你好,说出这句话的人,真的为不是为你好!成年之后,学习不做被害者,摆脱情绪勒索。

利用罪恶感操控他人

家庭中最有智慧的人,到底是谁?谁才是家里的“大人”?

同样的状况,也会发生在家庭成员、情侣或是关系紧密的人身上。这种隐藏操控他人的“好意”,就是著名精神科医师卡伦.霍妮所说的“虐待的爱”。

我是为你好,这句话,表面上是以他人为出发点的关爱,但其实是一种情绪勒索,为的是达到自己的目地。

缺乏理性思考与面对挫折的勇气,也不愿意进行沟通。动不动就说要去死,其实就是一种懒惰与 情感 的勒索。

这些人虽然总是以生命要胁,却从没真的寻死过。不论是以为对方好,或是以死相逼来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而不顾对方的感受,就是以爱之名,行伤害之实。

加藤谛三在《道德骚扰》一书中提到:“施虐者虽然是出自于好意,但藏在他潜意识底层的,却是想要霸凌他人的心。

摆脱情绪勒索的恶性循环

如果你不能自爱,你就没资格爱我。

所有讲出“我是为你好”的人都是真心的,因为他们本身并没有察觉到隐藏在潜意识中的恶意。然而这股真心无形中却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情绪勒索经常发生在家人之间,而且多数人对此几乎不知不觉,一旦察觉受到这种负面情绪的骚扰,最好的方法就是远离对方。

无论心里有什么想法,即使会吵架,也应该明白地表达出来,这才是正常的沟通方式。

{信心补帖}下决心摆脱以爱为名的骚扰,重建自信与自在的人生。“如果你运气好,有一天也许你会感谢这段经历,因为这件事就是注定要来磨练你的。

你最关心的人,最清楚你的死穴在哪里。最亲近的人,会把你拖进最持久的战役。如果不按照他们的要求去做,就有苦头吃了。

所有勒索的中心都是最基本的威胁,恐吓,他会以许多不同的面貌出现。我们被迫于勒索者共舞,却无法跳好舞,不也看不透舞伴的心思。

首先来看看勒索的四种形态:

“如果你真的爱我,你应该……”

“别离开我,不然我会 ……”

“你是唯一能帮我的人,所以……”

“”可以让事情变得简单,只要你…”

以上这些话的杀伤力都非常大,而且也都很吓人。这些言词通常也都能奏效,因为如果反抗的话,我们都很清楚自己的下场会是什么。这些人绝对能把我们的生活搞得鸡犬不宁,或者至少让我们不开心。

如果一直对勒索者让步,我们将付出十分巨大的代价。他们的用语及行为会让我们感到失衡、羞耻和深深的罪恶感。我们知道应该改变这种倾向,也不断发誓要采取行动,最后却还是会掉入 情感 勒索的陷阱。于是,你不得不妥协,勒索计划成功。

每种 情感 勒索都会对我们的身心造成影响,施暴者带来的影响是十分有破坏性的,但是其他看来没有那么极端的 情感 ,勒索者的破坏能力也不能小觑,无论是白蚁还是飓风,都可能毁掉一座房子。

所以,可以这样做

第一,确立并坚持自身立场

第二,阐明自己的真实需要

第三,表明自己能接受的范围

第四,让他自由决定是否接受这样的条件

如果对方视而不见,一定要坚持自己的边界意识,多做几次坚持的动作。

无论怎样,不要做“滥好人”,更不要“圣母心”,为苦难的可怜人带去心灵快乐并不容易,你得付出很大的代价,那是一个无尽的黑洞。。你要将濒临绝望的人带回生命的岸边,助人一旦过度,其实也是一种操控。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祝好! @依云心理

情感 勒索,大概就是一种很拧巴,很伤害自己和对方的心态。

比如说,我爱你,就一定要在一起。

比如说,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为我做了什么?

比如说,感情中牺牲性。

其实,感情是最不用讨论付出的。

因为,感情,我们谈的是情。

我认为是跟道德绑架一个意思,哪有那么多理所应当,只有应不应该。

情感 勒索是我们身边亲近的在意的人,比如爱人,亲人朋友等对我们进行的一种 情感 威胁。他们为了达到自己的 情感 需求,有意或者无意对亲近的人做出的一种 情感 控制,通过要求、抵抗、威胁、屈服等的手段,让对方不得不妥协,并按他们的要求行事,从而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压力,身心造成影响。放任纵容 情感 勒索是一种恶性循环的行为,我们一定要摆定立场,坚定信心,用非防御性沟通方式进行解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74694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7
下一篇2023-08-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