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这些年西方国家里本土信仰基督的人数有减少,但西方国家曾受基督教(广义)极深极广的影响,所以他们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一定也会被他们宗教信仰所推崇的行为处事方式所影响,例如做礼拜祈祷时需要把自己的一些内心挣扎、犯下的罪、或个人愿望等等说出来,尤其是团契的时候彼此主内弟兄姐妹之间互相代祷,需要的正是主动坦诚地说出自己的罪与愿望。也许让习惯了中国环境的人们这样做一开始会很不习惯,但如果从小到大看着父母是这样做的,看着这个社会都是这样做的,那么坦诚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件事其实就是自然而然的事。
这是我所观察到的为什么西方人与我们表达情感方式不同的一个原因。当然这只是行为表象,如果再深入去分析,我认为两者的区别可能在于,当然也是与基督教义有关,有基督教信仰的人更倾向于承认人生来就带有罪性,既然每个人都有罪,那么藏着掖着自己的罪的心理压力相对来说就没有生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人大,在一定程度上,中国人倾向于把与自己有关的所有事情的责任归结于自己,或可以说把所有与自己相关的事情认同于自己(identify oneself with everything related to himself/herself),这样父母的晚年过得体不体面跟自己能不能干、孝不孝顺有关,孩子的聪不聪明跟自己的教育有关,房子的大不大跟自己的成就有关,自然,自己所流露出来的情感若显得自己有些不足(or merely some implications),那也一定是跟个人能力差或是情绪管理能力差有关。
情感是人类最普遍的人生体验,抽象的情感常被隐喻化。 对于同一情感,男性与女性之间既存在相同的情感隐喻表达式,也存在不同之处。从认知社会语言学角度对莎士比亚四大喜剧中的情感隐喻进行归类,探讨了男女情感隐喻的共性与差异性。 研究发现,男性和女性的体验认知存在差异,其思维方式受到不同社会文化的影响,形成各自独有的情感隐喻。此外,体验认知具有共性,不同性别会使用相同的隐喻表达式表达同一情感。丰富的情感隐喻塑造了莎剧中鲜明的人物形象。
随着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影响认知的主客观因素,开始在认知框架内探讨语言现象。国内的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理论的引进与介绍。另一类是运用理论进行文本分析或考察社会语言现象。运用认知理论研究莎士比亚戏剧(以下简称"莎剧")的成果较多。一类是在认知领域内的莎剧研究,如用意象图式分析神话隐喻的跨域映射;另一类是莎剧的跨学科研究。对于同一情感,不同性别能够产生相同或不同的隐喻表达式。从社会角度看,年龄、性别、阶级差异会影响人的思维,进而影响语言的生成方式。 莎剧包含较多的情感隐喻,我们以莎士比亚的四大喜剧(《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皆大欢喜》《第十二夜》)中的情感隐喻为语料,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不同性别情感隐喻的使用差异,并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探究其成因。
一、男性独有的情感隐喻
《现代汉语词典》对情感的定义是:情感是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莎士比亚的四大喜剧包含较多的情感隐喻。实体概念隐喻是指把事件、活动、情感、思想等具有连续性质的、抽象的经验看作是不连续的、有统一形体的实体或物质的隐喻方式。四大喜剧的情感隐喻常以动物作为始源域, 情感作为目标域,通过始源域对目标域的映射形成概念隐喻。我们能够借助具象的动物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抽象的情感。剧中男性独有的"愤怒""欲望"等情感,其分别通过毒蛇与猎犬带给我们直观的感受。
1、男性独有的"愤怒"隐喻
在四大喜剧中,男性并不掩盖其愤怒情绪,该情感被喻为具有攻击性的动物,人们通过感受毒蛇、猎犬等概念来体会认知主体的情绪。
中西方情感表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含蓄与直接:相较于西方人,中国人更倾向于含蓄、委婉地表达情感,而不是直接表露情感。
2 礼物接收:中国人通常不会在送礼人面前打开礼物,而是等送礼人离开后再打开。而西方人通常会当面打开礼物并表示感谢和激动。
3 思念表达:在给家人打电话表达思念时,中国人通常会嘘寒问暖,而西方人会更直接地说“我想念你我爱你”。
4 语言使用:中国人往往避免直接使用“爱”这个字,而是通过行动表达。例如,朱自清在《背影》中描写了父亲过铁轨买橘子的情景,尽管“爱”字从未出现,但读者能感受到父亲的爱。
5 面子:中国人非常在意面子,避免直接伤害他人面子。例如,当一个礼貌的中国人问是否打扰到你时,他得到的回答通常是“哪里,不”。如果回答“是的”,那么对方会感到丢脸,气氛也会变得尴尬。
6 语言翻译:汉语和英语中有些没有对应词的例子,这可能导致翻译困难。例如,“夏练三伏,冬练三九”这个谚语激励人们坚持锻炼身体,但英语翻译可能不够准确。
综上所述,中西方情感表达差异主要体现在含蓄与直接、礼物接收、思念表达、语言使用、面子和语言翻译等方面。这些差异可能源于文化背景、社交礼仪等方面的不同。
近年来,很多人对西方在政治方面的开放与宽容羡慕不已,觉得西方人可以随便骂政府是一件很爽的事情。其实,东西方的政治文化有极大的不同,西方人并不比中国人来得“宽容”,只不过他们紧张的对象和中国不一样。东西方的宗教与世俗政权的地位刚好是颠倒的。在西方,宗教第一,君主与政府第二,没有宗教领袖的认可,政治领袖地位不牢靠,想想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亨利四世是如何在冰天雪地里哀求教皇的吧,直到拿破仑时代,宗教领袖至高无上的地位才有所动摇;在东方,君主与政府第一,宗教第二,宗教领袖想发达,必须得到君主与政府的支持,君主与政府如果想灭了哪个宗教,一般不会有大的阻力。
西方文化从本质上看是个体文化。西方文化主要特征是具有个体性特性,其核心问题就在于西方强调个体自由度的发挥,所以,西方文化可称之为“个体文化”。
文化的核心是观念的共识,在当前的世界上,有两种不同的观念的共识,那就是东方文化的整体性和西方文化的个体性,它们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结果。不同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文化观念,产生了不同特性的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