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构建主义
观点: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一般认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在认知主义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它同时也吸收了人本主义的一些要素。
代表人物:皮亚杰、布鲁纳、维果茨基、维特罗克
2)认知主义
观点: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再组织。
学习过程是信息加工过程。
学习是凭整体认识。
代表人物:皮亚杰、奥苏贝尔
3)行为主义
观点:学习是试误过程。有什么样的后效刺激,就会有怎样的反应。
学习过程是一种渐进由部分到整体的过程。
强化是学习成功的关键,学习应重知识、重技能、重外部行为的研究。
代表人物:桑代克、斯金纳
4)联结主义
观点:学习是通过试误而形成联结的过程
斯金纳(Skinner)强化理论
班都拉(Bandura) (Bandura)社会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桑代克、斯金纳、班都拉
认知主义者,诸如信息加工的理论家,基本上还是采取客观主义的传统。他们认为世界是由客观实体、其特征以及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所构成。他们与行为主义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学习者内部的认知过程。教学的目标在于帮助学习者习得这些事物及其特性,使外界客观事物(知识及其结构)内化为其内部的结构。
联结主义(eonneetionism)(1)亦称 “联结主义心理学”,20世纪初美国 心理学家E L桑代克在对动物实验研 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学习心理学理 论。认为情境感觉和动作冲动反应之 间形成的联结是学习的基础,也是心 理行为的基本单位。主张:①联结有 两类:一类是先天的联结或反应趋势, 即本能;另一类是习得的联结或反应 趋势,即习惯。联结,人和动物都有。 ②根据动物学习实验,提出三条学习 律,即练习律、效果律和准备律。③ 强调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否认在 动物联结形成中观念的作用,只要把 可能的情境及其元素或复合物和与之 相联系的反应的各种复杂表现加以归 类编目,就可以了解人的整个心理活 动。④强调人与动物心理的连续性, 差别仅仅在于联结的复杂程度不同。 动物学习不存在思维和推理的作用, 而是在情境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桑代克首创动物学习实验,研究动物 与人类心理的连续性问题,从发生心 理学的层面开辟机能心理学的一条研 究渠道,为机能主义向行为主义过渡 提供重要前提。但桑代克的联结主义 心理学也存在机械论倾向和本能决定 论的生物学化倾向。(2)20世纪80年 代初,认知心理学中兴起的一种认知 研究范式,亦即网络模型。联结主义 的指导性启示和主要灵感来自大脑或 神经系统,它把认知看成是网络的整 体活动。网络是个动态的系统,它由 类似于神经元的基本单元和结点构 成,每个单元都有不同的活性,外部 的输入、其他单元的活性传递和随着 时间的衰减,都会使一个单元的静息 活性发生动态的改变。联结主义赋予 网络以核心性的地位,采纳分布表征 和并行加工理论,强调的是网络的并 行分布加工,注重的是网络加工的数 学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来,网络 取向的联结主义取代了符号取向的认 知主义,成为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论 基础。
认知主义又名认知学派,是一种学习理论,与行为主义学派的理论相对。认知学派学者认为学习者透过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把各种资料加以储存及组织,形成知识结构(cognitive structure)。 认知主义源于格式塔心理学派,这个学派认为学习是人们通过感觉、知觉得到的,是由人脑主体的主观组织作用而实现的,并提出学习是依靠顿悟,而不是依靠尝试与错误来实现的观点。该理论关于“学习”的观点是:关于学习的心理现象,否定刺激(S)与反应(R)的联系是直接的、机械的。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布鲁纳、奥苏贝尔、托尔曼和加涅。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皮亚杰的理论充满唯物辩证法,他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有人说:“认知主义更注重大脑对信息的加工过程,发现人们对态度、技能、知识的接收和加工方式不同,根据大脑对信息的接收、处理、存储、提取的规律,对不同类型的知识用不同的方法来传授 , 用符合大脑接收和加工规律的方式把知识装进大脑。认知主义就像在人的大脑中盖房子, 我称为砌 墙主张。按说这种主张深入研究了大脑的机理,应该比行为主义更科学、更先进,然而其严重的问题是把学员当成一个被动的容器,研究大脑运作的机理的目的是更好地装这个容器,忽视了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性。这样才有了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它强调的是知识是流动的,没有绝对的对错,就好比以前人们认为地球是直线的,后面随着认知的深入,手段的先进,慢慢意识到地球是圆形的,以前认为人如果自己不走动,那就是静止的,后面意识到地球一直在自转,人即使在睡觉,也是一直在运动的,这就是知识它是流动的,随着我们手段的深入,我们对它的理解和解读都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没有人能坚定不移的说自己的观点就是100%的正确,即使是伟人,他的观点也受观察手段,现有知识储备的影响。所以,当我们跟孩子说教时,需要提醒自己难道自己说的就是绝对正确的么,孩子就绝对错误么,有没有可能在多年以后,发现孩子的观点才是对的呢?当我们这样去思考时,对孩子就会有更多的耐心和包容。就好比在分舵当观察家时,如果知道建构主义的这个观点,那我们在发表观点时,就会知道我们仅发表自己的观点,我们的观点也许不代表权威,仅代表这场晋级的反馈,这样,我们就不会感觉到受到了挑战,拼命想说服晋级者,让自己和对方都不愉快。
建构主义它还强调每个个体都是不一样的,我们经常在拆书课时说要尊重学习者的不同差异,实际上原因就在这里,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经历和学习习惯,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用在育儿上,就好比有的孩子能够每晚8:30上床睡觉,而我们家的孩子总是10点左右再睡,如果我强行要求她20:30睡觉,相信她痛苦,我也痛苦,再比如有的孩子擅长语言,有的擅长数学,我非得要自己孩子又擅长语言又擅长数学,势必后面她什么都不行,反而厌恶学习,这也是为什么让家长不要攀比孩子的学习,只让孩子自己跟自己比就好,讲究的是每天进步一点点。在比如在拆书帮做师父时,一个徒弟拆解的《好好说话2》的一个模型法的片段,个人感觉片段过于难了,用在拆解2-1会有很多挑战,本想让徒弟重选拆页,但是徒弟想尝试,我就欣然同意了,当我提出8点问题反馈后,他修改后的第2稿就好了很多,那一瞬间,我发现我低估了他的能力,所以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我们需要尊重他们的不同。
建构主义它关注学员的主导性,学员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愿意去学习的,而且由于他们的过往经历和学识构成不同,他们之间的相互碰撞也能产生价值,她不完全靠老师的技能和讲授,他的学习来源是多渠道的,就好比现在的思辨,就是一种知识碰撞,相互交流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去建构自己的观念。这也是为什么现在会议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的一个原因,因为现在分工越来越细,大家在自己的专业板块越来越精,而很多的创造性的工作需要多个人员参与和碰撞,才能更高效,这也诞生了一个新的职位叫引导促动师,就是通过引导促动激发大家的过往经历和经验,从而产生很多有价值的思想和方案。
建构主义认为,学员是学习的主体,知识是学员主动建构的结果,学员们自己总结和发现知识的价值和意义,过程中伴随着学员们之间的意义协商,所以,它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1、在教育心理学中,最初应用行为主义观点的是教育心理学的鼻祖桑代克。他指出,学习就是在条件作用下将刺激与反应通过多次“尝试-错误”的练习彼此联结起来的过程。并因此提出要提高学习效率,必须遵循准备律 、练习律和效果律三个法则。实际上,桑代克所说的正是行为心理学中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在教育学习中的体现。由此也建立了教育心理学的第一个学派:行为主义教育观;
2、奥苏贝尔、加涅、布鲁纳等认知心理学家也从认知模型和认知方向的角度建立了自己的教育观,同时该派也将发展心理学皮亚杰、维果斯基等学者的理论应用于教育研究当中,正式形成了教育心理学的认知学派。该派主要探索学生在学习中内在认知系统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并且每一个认知派的教育心理学家都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认知模型。目前该学派为教育心理学的主流思想;
3、行为主义关注的是外在环境的条件刺激,以此提高学习的效率;而认知学派则关注于内在信息的接受和加工过程。应该说两者最初心理研究中的两个极端对立的学派。当然,今天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多趋向于两者的融合。因为认知的变化不可能不在乎环境的影响、最终也必然要体现于外在行为上;反之作为有智慧的人类而言外在行为的改变也离不开内在认知的加工。所以,无论是个体主观能动性还是环境影响,都是教育心理研究中不可偏废的内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