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审美是什么的重要标志【注重情感引导,培养审美能力】

注重审美是什么的重要标志【注重情感引导,培养审美能力】,第1张

  摘 要:音乐新课标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在音乐教学中要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因此,音乐课必须以情感引导为基点,努力提高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音乐教学;情感;引导;审美;能力培养

音乐是善于表现人的情感,引起情感共鸣的艺术,蕴含了大量的审美教育因素。在新一轮音乐课程改革中,音乐课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全程渗透“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注重情感引导,培养审美能力。在教学实践中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引导审美感知,加强情感体验

音乐艺术不是像文学作品那样直接叙述事件,也不是像美术那样直接描绘生活,它是用悦耳动听的音响以及精致巧妙的音乐形式即特有的声音语言叙说并作用于人的情感,所运用的声音是有组织的乐音系列,必须依靠听觉来感知。它通过作品的艺术形象及学生的审美活动来感染与教育学生,只有在丰富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以情带声,以声传情,才能声情并茂,以情感人。

音乐美育的特质就是情感审美。情与美的这种不解之缘,决定了音乐教育的根本方式: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学生是审美的主体,教师的音乐活动是学生的审美对象。音乐活动的审美过程,正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优秀的音乐作品是作者凝情于笔,注情于音的结晶,经过专业人员的二度创作,较好地诠释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学生的听赏及领悟是三度创作,在从“二度创作”到“三度创作”的审美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即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理性分析为引导的多种心理因素,由导入情感到体验情感,产生美的联想与想象。教师要抓住音乐的特点,善于从心理学和教育学提供的规律中发现、寻找和研究音乐教育的特殊原理和规律,通过体验感受、直观感知、兴趣诱发、自然渗透、启发讨论、听唱比较等方法,形成艺术审美施教力。

音乐美感的获得和强化还需反复听赏,更需动画结合,利用视听媒体最为直观形象。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感是听觉、视觉不可分离地结合在一起的,离开听觉、视觉是不能设想的。”对音乐的熟悉程度直接影响到体验和参与,用心感受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全身心地融入音乐。在反复听唱、观赏画面的过程中,启发学生从整体感受歌曲的情绪。如欣赏乐曲《春江花月夜》,通过画面,配以生动的语言,每当听到它那优美的旋律时,就仿佛有一幅气韵生动、笔触秀丽的山水画卷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把学生的思绪带到一个依山傍水、风景秀美的迷人意境中,使学生从视觉上和听觉上产生美感,情不自禁地领略祖国大自然的美好河山,并在这融视、听艺术于一体的情景中获得美的陶冶,而且诗、词、画、音乐在这里完美地融为一体。有声有色的教学能使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产生了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感情。

二、注重审美表现,深化内心情感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而音乐教育则以审美对象来激发人的审美情感,而审美与情感又是那样地密不可分。对音乐的处理,就是对音乐情感和演唱(奏)技巧的处理,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歌曲,各有不同的体裁、不同的调式和不同的曲式风格,各类歌曲都蕴含着特有的激情。可见,歌曲的体裁总是与某种情感相联系的;歌曲的结构,大至整个歌曲,小到短句,都蕴涵着音乐的内容与美感,歌曲的调式、凋性在色彩上给人以明暗不同的感觉,给人的情绪的影响也就不同;和声具有渲染色彩的作用,能形成明暗、疏密、浓淡不同的音响效果,进而表现其特有的音乐情绪。在表现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任务就是要对作品做仔细的琢磨与研究,以尽可能完满的歌声展现出它的全貌。这就需要教师认真探究音乐作品所表现的真情,悉心指导,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使情感得到深化,这样才能达到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

审美能力的培养又在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的实践活动,从中感知音乐所表现的情绪,并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以欲立刻体验为快,产生愉悦情感。要通过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及识读乐谱的教学,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和创造性潜能。培养学生以准确的音高和节奏、恰当的速度和力度、自然而美好、真切而饱满的感情把乐曲的艺术形象再现出来并与他人沟通进行艺术评价。要根据乐曲的内容和曲调表现等特点,在学生感受力、理解力和技能水平的范围内,适时地向学生揭示歌曲的艺术形象,使学生经过长期的音乐艺术的熏陶培养高尚的艺术情操,促进正确人生观的形成。

三、引导审美创造,升华健康情感

高尔基说:“美,是人自己从它的灵魂深处创造出来的。”强烈的审美情感使学生的感知过程和体验过程紧密结合,水乳交融,加深了他们对美的形象的认识和理解,这种审美认识、审美愉悦使学生的身心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学生的精神得到充实、事业得到拓展、情感得到升华。创造性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发掘创造性思维潜能,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升华情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在理解音乐内涵的基础上进入到角色意境中,通过自制节奏乐器,探索、发现、体验音乐的节奏、速度、力度、段落情绪等;通过即兴动作表现歌、乐曲,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其内容,表现其感情;通过即兴表演,或对主题哼唱,发展旋律,或为作品创编伴奏或即兴演奏,引导学生在音响流动的同时,在自己创造的音响中亲身体验与感受其形式美、内容美,进而在知识的应用、拓宽和延伸过程中延伸情感,达到创造美,最终让学生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进入审美想象的圣境。

总之,音乐审美情感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发展学生的审美想象力,运用生动灵活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以促进审美能力不断提高,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审美情感以日常情感为基础,审美情感要求于对象的,已不单纯是个人主观需要的满足,而是审美需要、审美理想的满足,所以是最高级的情感类型。

审美情感作为一种精神的愉悦,有别于单纯的生理快感。日常情感和生理快感的区别并不太严格,生理需要的满足,情欲的满足所产生的快感通常并不排除在日常情感之外。

审美情感比日常情感往往包含着更丰富、更加深刻的社会内容。

审美情感来自主体对自身本质的直观,它已经从直观的、狭隘的个人功利升华出来,蕴涵对社会功利的把握。

因此,它不仅在色调上比日常情感更丰富,而且在内容上比日常情感更充实、更深刻。所以,真正的审美情感的获得,能够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净化人的心灵,激发对情感美的追求。

审美情感由于超越了狭隘的个人功利,所以有着寓热于冷的情感再体验的特点,不象日常情感那样锋铓外露。就好比诗人,感情正烈的时候创作诗词,会将美诗毁掉。

借用谢道蕴这句经典的诗来谈,“大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大雪纷飞像什么呀?小男孩说,跟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小女孩说,不如说风吹起了柳絮在空中飞舞,前者把雪比做盐,意象较呆板,不生动。而后者非常有童趣,雪和风有互动,亦舞亦协,构成雪景里最美的一道风景,让人很容易能将眼前的景记住,并也很容易此句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6665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