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30)——情感的发展和青春期

皮亚杰(30)——情感的发展和青春期,第1张

形式运算阶段的情感发展和这一阶段的认知和智力的结构发展有着共同的源泉。

在青春期,情感的发展是以理想主义情感的发展和人格的形成为特征的

理想主义情感

在形式运算阶段,只要想去做,儿童就能够像成人那样合乎逻辑地进行推理。但是,青少年的思维和成人的思维在情感方面还是有区别的。主要区别之一就是,青少年在评价社会事件时,使用的是一种纯逻辑的标准。他们还不能充分理解这个世界的组织方式。他们总以为,最好的东西也就是最符合逻辑的。他们还没有把逻辑世界和“真实”世界区别开来。

人格的形成

青春期感情发展的第二个主要特征是人格的形成。“到了十二岁左右,情感成了某种指向客体或他人的具体的东西。儿童所接受的价值观念,往往是他人的价值观念。”

这些情感和观念都具有自主性;在这些情感中,有许多是理想主义的——至少在表面上这样。

皮亚杰区分了人格和自我,认为这两者的指向是相反的。自我指向个体,它“是以自身为中心的活动”,而人格则指向社会。

在皮亚杰看来,自我的发展从一出生就开始了,而人格则要到通向成年的青春期才开始发展。人格的发展必然会涉及“自我对集体意见的服从”。人格发展的动因和动力是儿童适应工作环境和成人生活的愿望。人格是“某个人的工作与他的个性特征的一种混合物”。

人格的行成是具体运算阶段期间规则和价值的自我组织的结果。与青少年不自觉地寻求对社会,最终是对现实的工作世界的适应相伴随,出现了自我对某种戒律的服从。

总之,人格是个体以适应成人社会为目的的自发努力的结果。

青春期的道德发展

道德推理在形式运算和情感都得到充分发展时,达到了发展的最高水平。

规则。第四阶段:规则的整理。大约在形式运算阶段开始时,大多数儿童已经有了对规则的相对成熟的理解。游戏的规则在双方认可时,既可以被视为是固定的,也可以被视为可变的。在此阶段,使用的规则为全体所熟知,并且大家都同意这些规则。

说谎。在十或十一岁以后,在推理过程中,儿童一般开始认识到“意向”在说谎中所起的作用,认识到谎言的构成。儿童把说谎看作一种故意说假话的行为。

年幼的儿童一般都认为未受处罚的行为就必定不是说谎。大约在九岁之后,儿童才把说谎和处罚分离开来。

皮亚杰观察到,儿童关于说谎的概念一般是在十至十二岁臻于成熟的。这时,儿童已经懂得把是否故意作为判别是否说谎的标准。年龄较大的儿童,也认识到,为了合作,不说谎是必要的。

公正。皮亚杰指出,儿童是在掌握了规则的概念之后才开始建构其“公正的惩罚”观念的。一般来说,这是从七八岁左右开始的。儿童的规则概念随着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发展。这一切都是同智力的自我中心化的解除,同儿童理解他人观点之的增强同步发生的。

皮亚杰认为,儿童公正概念的发展可分为三个主要时期。第一时期一直持续到七岁或八岁。在这个时期内,公正就是对成人权威的服从。这时,儿童把惩罚看做是公正的本质。

第二时期是八岁至十一岁。在此阶段,主要是合作概念获得发展,相关性被当做惩罚的恰当的基础,儿童着重强调的是惩罚的“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每个人都应当因同样的“错失”收到同样的惩罚,而不考虑具体的情况。在这里,平等被看得比惩罚更重要抵过性惩罚不再被认为是“公正”的了。

第三时期一般开始于十一岁或十二岁。在此阶段,相关性原则仍然是儿童判定惩罚的基础。但是,这时儿童在做判断时,会考虑到意向和环境的因素,即可使错误减轻的情况。皮亚杰这种情况为公平。这时儿童不再要求均等地施行处罚。譬如,他们认为,年龄较小的儿童可以比较大的儿童少承担一些责任。在发展的这一水平上,我们可以把基于公平的判断看作是平等的更为有效的贯彻。

1古代诗人的人格理想

真实是艺术的生命。该诗集感人最深的,首先是其中的诗篇抒发情感真实,形象鲜明,寄托着高尚的社会人格理想。他认为诗歌世界,“无论喜怒/无论哀乐/都是来自外面那个世界的/一个个升华的风采……都是出自赤裸裸的心灵的/一声声透彻的天籁。”在传统诗性文化中,儒家强调“兴于诗”,强调诗歌对于人类情感的激荡作用;道家强调自然、真实,强调来自大自然的“天乐”、“天籁”;汉代儒家如王充追求文化的真善美;唐代李白提出“天然去雕饰”、“出水芙蓉”;明代李贽提出著名的“童心说”。这些都表明,贵真实,在艺术真实的基础上,追求真善美的统一,是中国诗歌艺术的优良传统。丘树宏秉承中国艺术优秀传统,广泛汲取西方文化中有益的营养,致力于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他抓住艺术真实,也就抓住了艺术的真谛。因为只有抒发真实的情感,对读者才能够动之以情,诗歌艺术文化也才能发挥其特有的作用。他追求人生真谛,表现美好的人格理想。他乐观进取、向往人性纯洁。他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像南粤五岭,挺拔雄健,像粤北山溪,热烈奔放,明丽动人。请看:“滑落一颗冷颤缠的心/站起一个亮灿灿的笑”(《冰滑梯》);他的人生追求,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用凛冽的冰/创造一个热情洋溢的世界。/让小孩找到美丽的乐园/让老人找到失落的童心/让恋人找到迷醉的温馨。”(《冰灯》)情感表现真实,还表现在诗人爱憎有别,是非分明。在对某些人物或颂扬,或指斥的情感表现中,寄寓着作者的理想人格。在珠海平沙崖门,面对南宋仁人志士背负君王投海之处,他抚今追昔,禁不住对历史人物忠君爱国高尚品格的仰慕之情。“围舻对垒悲绝唱,负帝投海叹精冥;流罹宦相无媚骨,彪炳青史有丹心;硝烟已散水犹在,莫问英雄泪沾巾。”诗篇洋溢着慷慨悲凉之气,禁不住使人想起初唐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对于历史上的反动人物,则给予无情的嘲讽和鞭挞。慈禧墓前,他想到这个历史喜剧人物的丑态,“倒凤颠龙垂帘梦,偷梁换柱西成东;/两朝余威惊战乱,一穴残冢对秋风。”(《慈禧墓》)在一片凄凉的诗的氛围里,写出玩弄权术、专制反动人物的凄惨下场。

2古代诗人的处事态度

中国诗人中,有些是非常旷达的。苏东坡就属于这一类,当他遭到打击和贬诋的时候他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妒今啸且徐行”(《定风波》)。他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这类诗人,他们看待任何事物都保持着一种历史的眼光和通达的态度,所以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苦难,总能够从精神上解脱出来。

可还有一类诗人与此相反,他们宁可忍受痛苦也不愿放弃,明知无济于事也要坚持。他们说:“盖棺事则已,此志常凯豁”(杜甫《自亲赴先县咏怀》);他们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他们说:“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病里朱颜瘦”(冯延巳《蝶恋花》);他们说:“妾拟将身嫁于一身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韦庄《思帝乡》)。他们用情的态度固执到极点,那种执著使人感动,使人无可奈何,同时也使人肃然起竟敬。屈原说:“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磁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所。”意思是,让太阳走的慢一点吧,不要这么快就消失;因为道路是如此的遥远,我将上天入地去寻求。屈原寻求的是什么呢?是能使楚国繁荣强盛的贤君、贤臣开明的政治和美好品德,然而他看到的却是失望和悲哀。

对上述两类诗人,他们所持的不同处事态度,我不敢妄加评说,我只想,如果我们处在历史的当年,我们所迸发出来的情感可否会有那种通达的超脱,亦或执著的伤痛呢?但不管怎样,身处现代文明的我们还是因该从前世诗人身上汲取点什么,树立自身的人生理念,这种理念即使不是豪情万丈,也因该超凡脱俗。

神经质的人可能不愿意做出最小的牺牲,不愿意带来不便,也不愿意承担微不足道的风险。他可能给人的印象是这个人只是在纵容自己。当他处于完全不满意的情况时,他很冷漠,尽管他可以通过一点主动或一点努力来改善这种情况。但他可能已经完全被自己的无望感麻痹了,他微不足道的困难就像是不可逾越的障碍。在现代学者中,我只引用约翰麦克默里的一段话:“我们的存在除了完整彻底地成为我们自己,还能有什么意义?”——%20《我们内心的冲突》

〔1〕

异化的需要是基本冲突的第三个方面,也可以称为“异化他人”的需要。

神经质的自我疏离并不是指时不时的想一个人独处一段时间的想法,这一点很明显,因为每个认真对待自己和自己生活的人都有这种想法。神经官能症的一个标志是 不能进行有建设性的独处 ,因为对大多数神经病人来说,深入他们的内心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神经症患者不想有有意义的独处。

自我异化是被认为是异化独有的另一个特征。这种特征在所有神经症中都存在,主要表现在 感受不到情感,对自己的认识不清楚,对于自己爱的、恨的、喜欢的、想要的、害怕的、相信的、痛恨的都是什么,根本就没办法确定。 ,人视自己为生活的“旁观者”。所以他们一般能有效地观察自己的内心。

更重要的是,他们想保持自己和他人之间的情感距离。他们的主要目的是“不参与”,他们所有的需求和学习品质都直接服务于这个目的。其中,自给自足的需求是最明显的特征之一,而远见是这类人需要离开的最深印象。

为了不危及远离群体的状态,最好不要与任何人或事物有太密切的接触,以防我们离不开他或她。

〔2〕

隐秘 也是一个明显被疏远的病人的需求。

一个和自己疏远的人,总会觉得自己“特别”。一旦他发现自己没有受到别人的特殊对待,就会觉得自己被忽视了。其实他最大的需求就是绝对的自由。至于自给自足和隐私保护,都是为这种需要服务的。离群体那么远,因为我不想被影响,不想被压迫,不想被约束,不想承担任何义务。可以说目的是负面的。

他从来不愿意按照别人的意愿去做事,也从来不愿意用一种特定的方式去做事。所以,只要他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是别人表达的还是自己想象的,他都会有反抗的想法。

临床实验证明, 只有那些有着特别强大和丰富的内心,或者是那些自觉非常重要的人,才能忍受独处的情况。

〔3〕

有优越感和疏离感的人都有一定的需求。在他看来,他内心的美好品质很容易被别人看到,根本不需要付出任何努力。他隐藏的优点也很容易感受到,不需要刻意去表达。至于通过不断的努力超越别人,他不会这样做,因为他不喜欢和别人竞争。

压抑一切情绪,甚至否定情绪的存在,是自我疏离的整体表现。

最后还有一个特点。与自己疏远的人,在受到攻击后会拼命捍卫自己的自由。这一特点无论在精神分析中还是在精神分析之外都可以观察到。事实上,试图与精神分析学家保持距离就是这种抵抗的一种表现,也就是说,神经症在 还没有受到攻击的时候,就已经偷偷用一种破坏性的方式开始反抗了。点击

“你要是敢跟我离婚,你就别想见孩子了。”

“如果你不听我的,我就死给你看”

“我好难受,看看你让我变成什么样子了……”

“我会帮你,只要你答应……”

在《情感勒索》这本书里,美国著名的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也是本书的作者,提出了情感勒索的概念。有书里总结到, 情感勒索者以我们的意愿、健康和快乐为代价,不断地利用操纵的手段来迫使我们妥协,以满足他们的要求。此时勒索者与他人日常的沟通交流,就变成了对他人极其有害的行为,即“情感勒索”。

作者在书中列举了大量生活中的真实案例,总结出情感勒索者的四种形态,并分析了情感勒索形成的原因,以及如何运用对抗情感勒索者的策略,改变不健康的相处模式,从而摆脱情感勒索的伤害。

情感勒索者因为内心极度缺乏感,所以形成了从他人身上获取安全感的习惯,一旦对方跟自己发生意见分歧,他们就会采取一些极端行动,来迫使对方答应他们的要求。

另一种勒索者恰好相反,因为从小到大没有经历过挫折,无法容忍挫折的出现,面对问题,他们不会调整自己的情绪,不知如何面对挫折,从而用情感勒索的方式操控他人。

情感勒索者会让我们背负恐惧感、责任感、罪恶感,从而破坏自我完整性,降低自尊和幸福感。所以我们一起来看看情感勒索者的四种形态,遇到他人情感勒索时,用不一样的回应方式和沟通技巧,杜绝情感勒索的发生。

⒈第一种情感勒索—— 施暴者

“施暴者”又分为“积极施暴”和“消极施暴”两种。

①积极施暴者

只要稍有言语上的不满意,或者行为上的不顺眼,积极施暴者立马就会采取当场发火, 用大声吼叫、威胁、恐吓等方式表达不满。

这类情形在生活中是不是很熟悉,作者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丽兹和丈夫由最初的浪漫相遇,到后来的毫无感情,甚至是互相折磨,她在万分沮丧之下向丈夫提出了离婚。

没想到从前温和体贴的丈夫立刻暴怒起来,叫嚣着“只要一离婚,你什么东西都拿不到,我的律师还会让你永远都见不到孩子!离婚?你想都别想,也别轻举妄动!”

面对暴怒的丈夫,丽兹只能放下离婚的念头,束手无策。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遭到身边最亲近的人“积极施暴”。“你要是敢不听我的,你就别想出去”,“你要是不按我说的做,我们马上就分手”……

②消极施暴者

用作者的话说就是, 消极施暴者他们从不用言语表达感受。 到目前为止,最令人无法招架的情感勒索者就是这种人了,因为他们从不说出自己的感觉。

与积极施暴者相反,消极施暴者总是用冷漠的态度对待我们,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冷暴力。

书中也提到作曲家吉姆的例子,每当吉姆生气的时候,他都会一言不发,用阴暗无比的表情转身离开,用力关上书房的门,把音响开到震天响。

苏珊说,面对这样冷冰冰的酷刑,几乎每个人都会缴械投降。 你最关心的人,最清楚你的死穴在哪里。最亲近的人,会把你拖进最持久的战役。

看到这里,我会想到自己曾经就是一个资深的消极施暴者。因为最亲近的好朋友没有答应我的请求,我很决然的断绝了跟她的联系。因为对方没有按照我的想法来顺从我,我就会闷闷不乐,沉默寡言。

不管是积极施暴者还是消极施暴者,他们都是以自身需求为基础,采用情感勒索的方式,让他人感到恐惧害怕,从而妥协。

⒉第二种情感勒索—— 自虐者

自虐者往往以伤害自己的方式,来引发对方的责任感和愧疚感,从而迫使他人屈服,以此达到满足自己行为的目的。

书里提到,“别跟我吵,我要得抑郁症了。”“你得哄我开心,不然我就辞职不干了。”“如果你不照做,我就不吃饭,不睡觉,不喝水,不吃药,我要毁掉自己。”“你敢离开我,我就自杀。”以上都是自虐者可能使用的威胁方式。

自虐者会引发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和愧疚感。一旦陷入困境或沮丧,我们必须要付出责任和关心,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以及所有的不愉快。

自虐者在我看来,就是情感绑架。书里讲到一个故事,有一些中年父母,他们正在为成年子女不愿去工作或上学,甚至是快要败光家产而苦恼。

这些父母不管多努力想要改变子女的想法,都会感受到庞大的压力。“好,那我走好了,我睡大街也能过得很好!反正你们从来都不爱我。”

受到这样言语威胁的父母,当然只好同意维持现状,即使这样对每个人来说都不好。

自虐者就是用这样的情感绑架,来告诉父母,你们非要我去工作或者上学,就是不爱我,那我只能去睡大街,就是你们害了我。

⒊第三种情感勒索——悲情者

悲情者,顾名思义,这类情感勒索者,往往扮演着苦情的角色,最厉害的地方就是 “诛心” 。

书中描述过这样一个画面,一名苦着脸的女性独坐在一间阴暗的公寓中,痴痴地等着孩子打电话来。等孩子终于打电话来时,她会这样说:“我怎么样?你问我怎么样?你们都不打电话来,也没有人来看我,我看你们连自己的妈都忘了。我可能得把头卡在炉子里,你们才会来看看我!”

悲情者会用高超的言行举止,暗示对方,如果没有按照他们的意思做,他们就会因此伤心难过,痛苦受罪,总之一切根源都是我们的错。

作者告诉我们, 悲情型的人表面上看来好像很脆弱,事实上,他们是一种沉默的暴君。 他们不会大吼大叫或故作姿态,但是他们的行为却会使我们受伤、困惑和愤怒。

⒋第四种情感勒索——引诱者

引诱者通常不被人们所察觉,他们会 暗示给我们一些帮助或好处,但前提是我们要顺从他的要求,否则什么都拿不到。

书里讲述了一位极有抱负的剧作家朱莉和一位引诱型情感勒索者周旋的经过。一开始,男友不断的赞美、鼓励朱莉,并许诺会给她介绍认识一些制片人。朱莉对男友感到依赖,并对他提供的资源十分动心,于是答应试着照他的话去做。

可是每次只要她一靠近目标,男友就会想办法让她无法完成,并且还会提出其他的要求。朱莉终于认识到,这样的考验是永远不会结束的。

正如苏珊所言, 引诱者不会免费赠送任何东西,所有包装得漂漂亮亮的礼物后面都牵着一条绳子。你想得到这些东西,就得耐心跟着他们的指示做。

以上就是情感勒索者的四类形态,小伙伴们可以对比看看,自己有没有深陷其中呢,下一篇,我们继续认识情感勒索者的手法,以及如何运用SOS策略,来摆脱情感勒索。

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真的就是让我认识到自己曾经或者现在,都在不经意间对身边最亲近的人进行情感勒索。

苏珊提醒了我们, 我们最关心、血缘最浓、交往最频繁的人,对我们的杀伤力是最大的。这是因为我们互相知根知底,就算并非有意,也清楚能怎样利用彼此心理和情感上的弱点来达到目的。

愿我们都能在生活的历练里,愈发自信和坚强,远离情感勒索。

情感型人格障碍

 对于情感型人格障碍,你有多少了解呢那么情感型人格障碍又是怎么形成的呢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情感型人格障碍,欢迎大家阅读。

 

 黛玉的人格类型

 林黛玉的性格、为人表现属于变态心理学所讲的情感型人格异常。这种病态人格表现为某种情绪在患者一生中占主导或优势。因此它又分为3种亚型:

 一是抑郁型人格,又称情感低落型人格。表现特点是情绪持续低落,压抑,郁郁寡欢,多愁善感,终日不露笑容。性格沉静,严肃,常把一些小事得失看得很严重,并为此烦恼不已,耿耿于怀。遇到挫折容易自卑自责,作内部归因,责备自己。对外部事物不感兴趣,对自己、对事物的估计多是悲观低调的,不好交往,精神萎靡,倦怠无力,外部动作也较少。食欲、性欲等不振,常自认为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林黛玉就是抑郁型人格的典型代表。

 二是躁狂型人格,或称情感高涨型人格:它与抑郁型人格相反,特点是情绪愉快,活动过多,精神振奋,表现对人异常热情,好交往,不知疲倦,给人一种精力充沛的印象,好管闲事,常常带有喜悦和戏谑色彩。话语特别多,思路敏感,好幻想,常作出大量未经深思熟虑的设想和计划,但做事有始无终。他们常是社交场合与文娱活动的活跃分子,但也可带有轻浮、不守诺言、不检点等缺点。

 三是情感循环型人格,又称环性人格或躁郁型人格:在这种人格者身上,抑郁型人格与躁狂型人格的特点反复交替出现,可无端地突然抑郁或兴高采烈数日以至几周情感循环变化,时高时低,行为反复无常,容易被认为是思想“冷热病”。这种人格障碍多始于青少年阶段,其症状常随年龄的增长加重,多见于女性。抑郁型人格、躁狂型人格和情感循环型人格三者都与情感性精神病(躁狂抑郁症)的某些症状相似,但其表现尚未严重到可诊断为情感性精神病的程度,也不影响其正常生活与工作。

 情感性人格形成原因

 导致抑郁型人格的社会心理原因多与童年的压抑和挫折有关。从小在家庭或其他环境中饱受歧视和虐待,经常受到打骂,长期处于惊恐、害怕之中;生活环境单调闭塞,缺乏社会交往机会,情绪长期受到压抑,从而害怕与人交往,畏惧新环境,喜怒哀乐得不到表现和发泄;屡遭重大挫折,如家庭不幸、工作失败、学业中断、理想破灭等等,都可使人意志消沉,情绪极度低落和压抑。

 导致躁狂型人格的原因则多与童年的放任、溺爱以及对家长暴力的模仿与反抗心理有关。父母对孩子放纵、溺爱、过分娇惯,或者专制蛮横,经常争吵,体罚孩子,使孩子容易缺乏自制力,以自我为中心,任性专制,崇尚强力,好攻击。

 导致情感循环型人格的原因,除形成上述抑郁和躁狂两种性格的原因以外,可能与生理周期(月经、体力、疾病等)造成的情绪周期性变化有关。

 如何对待情感性人格障碍者

 家人、教师、上级、同事、朋友对于情感型人格障碍者的偏常行为应该给予必要的理解和同情,不要随意对他们使用“变态”、“精神病”、“神经有毛病”这类刺激性词语。要多关心他们的怒乐变化,给予必要的照顾和帮助,

 例如把抑郁型人格者调离使他们遭受重大打击的工作环境,限制躁狂型人格者参加某些竞争性和刺激性强烈的活动,尽量不让他们从事易与人发生冲突的工作。帮助他们分析性格缺陷与危害,对他们的抑郁或躁狂等不同表现分别采取不同教育方法和措施。对抑郁型人格者更应多给予同情和支持,避免他们继续遭受重大精神刺激,以防发展成为反应性抑郁症,或者产生厌世轻生念头而自杀。必要时应督促他们到心理门诊部或精神专科医院去进行系统检查治疗。

;

你好请问是问多重人格表达情感的方式是什么吗?多重人格表达情感的方式是情绪变化波动。在临床上多重人格的专业定义上并不是特别清晰,有些患者认为自己存在不同的性格特点,有时候表现的开朗、外向、积极、上进,有时候比较消沉、低落、被动,这样的性格特点和情绪变化波动的反应,是情绪两端的表现,不是人格特点的一种表现。还有一种情况,有遇到一个患者,号称身上有除了自己以外,还有七种不同的人物在身上进行活动。有时候是用这个人物说话的语气、表情或者说方式来表达情绪、想法,有时候用另一种表达。所谓七种人的形象、人格或者以他看过的动画片,或者说是现实中某个人作为原型设定,这七种性格特点在必要时可以随时进行转换。所以这种表达背后的自己是始终稳定存在的,是带有幻想性质的症状,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多重人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8856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