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是极为特殊的历史转折期,物质文明发展到这一步注定了精神(信仰)的缺失,灵魂空虚、物欲横流,人们的精神堕入虚无主义,只能沉浸在金钱物质欲望和肉体感官刺激中,有各种不安和痛苦。多少年轻人也失去了纯真的理想和纯美的爱情。这绝不仅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生命的悲剧,而是任何一种生命在文明发展进程中注定的悲哀。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到底该怎样活着?——《重大人生启示录前言》 [2]
2 人生就是由欲望不满足而痛苦和满足之后无趣这两者所构成。你满心期待着未来的某个快乐,未必理智认知到了它是短暂的而不会持久。人的一生的本质是痛苦,快乐只是昙花一现。 [3]
3 我们总害怕死亡,而如果人真的可以永远活着,我想人们同样会像害怕死亡一样害怕永恒,或厌倦永恒。
4 人们总爱追问人生的意义,其实人生本无所谓意义,因为存在先于本质,本质之前的存在是禁绝思考的。人生的无意义赋予了人的自由,倘若人生有一个注定的意义,那么人人都如同一具机器。 [2]
5 我们诞生在这个世界是被迫的,这是最糟糕的事实。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观是:生命的长度无需受制于肉体自然的衰败,它应该是受你的心灵、你的快乐的需要而去自主选择。
6 其实这个世界只有“我”,这个世界是我所创造的,这是我的世界,我是孤独的王者,我能感觉全世界都是忧伤的,也能感知全世界都是快乐的。我若死去,我的世界也会崩塌寂灭。 [2]
7 每个人都没有绝对的道德底线,只是诱惑不够。也没有任何一个人能经受得住集体的道德审判。我们要学会宽容,像谅解自己一样谅解别人。 [2]
8所有有关功利性的欲望满足,包含有着强烈占有、征服色彩的爱的满足,都不会带给我们太大的快乐,而且停留的时间非常短暂。而所有无关功利性的欲望的满足,足够忘我,而如同进入永恒世界。
9 生命中有两次让人感到“生无可恋,死无可依”的悲伤,第一次是刻骨铭心的失恋;第二次是理想破灭,将要接受这一生平凡的事实。如果你经历过,祝贺你已安然度过这深彻入骨的悲伤。如果你懂得了本书之前所述,便能明白,这刻骨铭心的痛苦实际上充斥着不存在的“想象”中的事物,充斥着对这个世界和他人错误的认知,如果此痛苦有十,则有九是不必承担的。 [2]
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流放黄州,这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才写了千古传唱《念奴娇�6�1赤壁怀古》和《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前赤壁赋》以浪漫的笔调描写了月夜美景和泛舟江上饮酒吟诗的舒畅情怀,继而通过客人及其幽怨的洞箫声调,引出一番主客争辩,以探讨人生观和宇宙观。
“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 这么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生命短暂、有志而无为者,羡慕长江永恒,哀叹人生短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来说,当他们政治失意或生活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就陷入这样的苦闷与迷茫之中。像曹操《短歌行》中说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这是古人解救自我的好方法。李白在感叹“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以后,不是接着说:“浮生如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另一位唐代诗人韦庄也说过:“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但苏轼不用此法。他认为举杯消愁只有愁更愁,俗话说“心病还要心药医”,欲求精神苦闷的真正解脱,只有求之于自身在哲学上的“解脱”,所以虽然他借客之口表达了自己的悲情,但醉翁之意并不在宣扬这种悲观的论调,而是沿用赋家“抑客伸主”的方法,力求阐明万物变与不变的道理,超脱于无益的悲观,凭仗哲学武器,他的精神世界也就随之而转出了一个更新的境界。因此文中的“悲”与豪放风格并不矛盾。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和客的笑话,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变; 而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着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作者的某些语言容易被误解为及时行乐,但这种思想并未从文章中直接反映出来,表明的观点是希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并不现实防幻想境界;而应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苏轼的这种观点包含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他不同意看问题绝对化,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但这种观点并非科学,因为作者沿袭了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否认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抹杀事物质与量的实际界限。总之,在当时的背景下,作者的观点还是积极的。 这种“物我一致”的观点说明了苏轼对生命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 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所以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羡慕其“无穷”,而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
纵观苏轼一生,既坚持了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积极入世、刚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文化追求超越世俗,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高度和谐。无数的宦海风波和人生挫折铸炼了诗人宏大旷达胸怀—尤其当我们读他这一时期的作品时,能否更多一些人生的感悟与哲理的思考?
《游园不值》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主要描写了他在游玩花园时感到无趣、失望和迷茫的情景,以及对社会腐败和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和感慨。
诗中,白居易在花园中看到了一幅幅美丽的景象,但他却无法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和意义,感到自己的心境越来越沉重。他在看到官员们和权贵们进入园中享受荣华富贵时,更加感到自己的渺小和无力。
在这种情境下,白居易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认为财富和权力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和幸福,而真正有价值的是心灵的净化和自我修养。他提倡“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和“宁为百夫长,不为一书生”的思想,呼吁人们追求真正的精神境界和高尚品质。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现了白居易对于社会的不满和对于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于精神追求的呼吁和倡导。
中原焦点解决团队高级五期 讲师第13期 贺变丽 坚持分享第1350天 2022—2—23
刘老师讲课提纲:
第二单元:情绪、情感变化的维度及两极性
第三单元:情绪、情感的种类
第四单元:意志
情绪出不来,道理进不去;情绪出的来,道理才能进得去。
当情绪堵着的时候,我们是听不到别人的声音的,不管是好的情绪或不好的情绪,都是如此。有的人一旦成功,变得膨胀起来,头脑发热,别人给他说的他都听不到。一个人内心悲伤时,他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别人的劝说他也听不进心里。这时,该怎么办呢?
要顺着他的脉络,贴着他走,进入他的知觉世界,不生拉硬拽,不试图让他怎么做,情绪出不来,他是做不到的。所以,要先接纳他的情绪,情绪出来了,道理才能听进去。比如孩子在学校出了一些问题,他有很大的情绪,此时,家长要接得住孩子的情绪,如果你接不住,就会批评他,指责他,埋怨他,劝他,孩子可能受到二次伤害,以后就不愿意跟你说了,你也听不到孩子的心声。就像你在单位受到领导的批评了,回家跟你爱人说,你爱人还指责你不好。此时你的感受是什么?你希望老公怎么说?怎么做?
一个人有情绪时,如果有机会说出来,并能得到家人的支持和理解,他的情绪就能得以缓解。如果家人不理解,就要说出自己的希望和期待。
男人和女人是不同的,男人有情绪时,喜欢憋着,男人遇事不轻谈。女人有情绪时,喜欢发泄出来,所以女性相对来说更长寿些,不过,女士要帮助自己的老公舒缓情绪。女人像空气,有她不显,没她要命,她是家里的灵魂。
倾诉即疗愈,倾听者要能理解倾诉者,并接纳他的情绪,才能达到疗愈的效果。
刀子割在谁的身上谁疼。
埋头学习,还要牢记初心。
第一单元:情绪和情感概述
一、情绪、情感的定义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情绪情感与认识过程的比较: 1情绪和情感是以人的 需要 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
有情绪的地方,往往是最在乎的点,这是很宝贵的。咨询时要多加停留,找到他在乎的点,更容易带来变化,有了在乎的点,才更有动力。不在乎就可能没有动力。
如果一个人对某个事义愤填膺,就要深挖他在乎的是什么?是什么让他这样看?他的感受是什么?他的希望是什么?你想到了什么,让你有这样的感受?比如:是什么让你比较烦呀?烦的背后可能是什么?我们来试试看,能想到多少是多少。烦的背后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你想过吗?如果没想过,我们现在来看看,让他对自己有更多的了解。
抱怨的背后都有正向的期待,焦虑和烦躁的背后,往往是让自己更好的心,有情绪的地方要去解读和探讨。在乎就是需要的方面。
人的成长往往源自于逆境,比如痛苦的时候,内心会有很多挣扎,挣扎之后,会有许多思考和觉察,接着可能就成长了。
2情绪和情感是主体的一种主观感受,或者说内心体验。
3情绪和情感能看到表情变化,认识过程不能。
4情绪和情感会引起生理变化,认识过程不伴有这种变化。
有的人身体比较敏感,有了情绪会引起生理的变化。
我们的身体会受情绪和情感的影响,有一本书叫《身体不会忘记》。你情绪不好的时候,吃饭时香吗?往往吃不下去,也会有很多身心疾病,由心理导致的身体疾病,或者受心理影响导致的身体疾病,比如,生气时会胃痛。还有头疼、消化系统疾病、高血压等,好多身体的疾病与情绪状态有关。所以,我们要学着让自己快乐一些,幸福一些。
即便有很多责任和义务的羁绊,我们也要看到生活中的一些阳光,如果看不到阳光,也要看到夜晚的星光,此之谓带着镣铐跳舞。不管生活如何不堪,我们的内心依然可以有花海,有阳光,依然可以繁花似锦,人被困,心飞翔。好的情绪状态,对人的身体很重要。
养身的最好境界就是养心,内心种下幸福快乐的种子,让其生根发芽,成长开花,并结果。比如有的癌症患者,心有阳光,就战胜了疾病。
学心理学最高的境界是修己,修己方能达人。
5情绪和情感的结构由三种成分组成:主观体验、生理唤醒、外部表现。
情绪和情感是内在感受在外部的体现,反映了一个人的态度。像有的人有了情绪,就喜形于色。随着年龄增长,我们可能更成熟,不会喜形于色,很多情绪会憋着,时间长了容易出问题。如果没地方说,可以找专业的伙伴去约练咨询,从各个角度看问题,自己的态度就会发生改变,情绪也会随之变化。认知改变了,情和意也会随之变化,认知是最关键的。认知没有改变,情和意看似变化了,可能是在表层。
啥角色就干啥事,咨询师的角色只是在咨询室里。
(二)表情
表情一般分为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言语表情。( 言不由衷,最容易掩饰的是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面部肌肉活动的模式,是鉴别人的情绪和情感的主要标志。
两口子在一起生活久了,会有夫妻相,其实更多的是神似,气质和精神状态相似,价值观相似,但性格可以互补。
身段表情:面部以外的身体动作上的变化,包括手势、身体姿势。 (身段表情可以经过刻意训练)
微表情可以了解,但不要研究太深,在生活中,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也是好的,不要太较真,看透不说透,否则幸福都没了。
言语表情:是情绪和情感在说话的音调、节奏和速度等方面的表现。
二、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二者密不可分,情绪表现情感,情感制约情绪。
我们对祖国的爱是情感,这种情感是比较深沉的,有情感的地方一定是有情绪的,比如听到国歌,内心会有激动的情绪,情绪是比较浅的。
情感通过情绪呈现。
区别:
1对象不同,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情感只有人特有。
2需要不同,情绪与生物性需要相联系,情感是社会性需要
3特征不同,情绪带有情境性和不稳定性,情感具有深刻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4情绪较为强烈,冲动性大,具有明显的外部特征;情感一般较弱,较少冲动性,外部表现不明显。
联系:
1情绪和情感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2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情绪的积累形成了稳定的情感,情感通过情绪得以表达。
3情绪离不开情感,情绪的变化反映情感的深度,在情绪中蕴含着情感。
两个人从谈恋爱到结婚,是由喜欢到爱的,是情绪到情感、由浅入深的过程。
三、情绪、情感的功能
(一)适应功能:
1婴儿早期通过情绪来传递信息,表达自己需要,获得成人的关心。
2成人生活中,通过情绪与他人交流,微笑点头,维持正常的人际关系。
我们会通过情绪和情感传递一些信息,比如小孩哭是需要照料,当然,哭表达了很多不同需求,表达不同的意思。
说话靠心不靠嘴,内心有爱和欣赏,才能通过言语传递出来。听别人说话时,要用心去感受,那份感受是最真实的,是他内心的东西,言由心生。
我们可以通过情绪去适应这个社会,不同的情况,会有不同的表情,情绪有时是对我们的保护。
(二)动机功能
1情绪、情感是动机系统的一个基本成分
2情绪、情感对内驱力起着放大和增强作用。
情绪影响人的动机,一个人情绪不好,他就没有动机和力量去做事,比如孩子,你天天指责、批评他学习不努力,做孩子的差评师,他情绪不好,烦的不得了,就不愿与家长沟通和交流,他精力内耗,哪有学习动力呢?所以,家长要降低期望,做孩子的好评师。
结婚前,睁大眼看清对方,结婚后眯着眼看。
(三)组织功能 (影响作用)
情绪、情感对活动:积极情绪的协调作用和消极情绪的破坏、瓦解作用。中等强度的愉快情绪有利于人的认识活动和操作效果。
乐极容易生悲,中等强度的愉快情绪有利于人的认识活动。事情本身不是什么问题,如果太在意,太渴求,可能就变成了问题。
情绪、情感对记忆的影响: 比如有的很痛苦的事,可能会忘掉,有很深情绪的事,也可能会记很多年。
情绪、情感对行为的影响: 心情好的时候更愿意去做事,心情不好的时候,什么也不想做。
(四)信号功能
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通过表情来实现的
同样的话,不同的情绪说出来是不一样的,比如说“讨厌”,热恋中的女孩说出来可能是嗔怪,对不喜欢的人说讨厌,可能是厌恶。
说的什么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说的话承载的信息和情感,才是最重要的。我们要修炼自己的内心,说出的话含有温情。
如果家长对孩子说话言不由衷,是装出来的,孩子是能感受到的。有人说孩子是最好的影帝,家长的一言一行,他是能模仿出来的,而他往往模仿的是你不好的行为。
第二单元 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及变化的维度
一、情绪和情感的两极(两个极端)性
两极性:情绪情感的每一种变化都存在两种对立状态。
情绪情感变化维度:主要指动力性、激动度、强度和紧张度等方面。
情绪和情感中等程度最好,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情绪和情感会高高低低,反反复复,这都是正常的。
二、情绪和情感变化的维度
动力性:增力——减力(提高还是降低人的活动能力)
激动度:激动——平静
强度:强——弱 中等最好
紧张度:紧张——放松
生活是五味杂陈的,不可能永远幸福,但要看主色调是什么,多关注好的例外。接纳就好,学会与问题共存。问题本身不是问题,不当的解决方式才是问题。在乎是可以的,但不要反应过度,反应过度就会造成强化,成为问题。比如:孩子不想上学。
第三单元 情绪情感的种类
一、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基本情绪:快乐(喜)、愤怒、悲哀、恐惧(喜怒悲剧)为人和动物共有,不学而会,又叫原始情绪。
复合情绪:由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派生出来的。
敌意=愤怒+厌恶+轻蔑
焦虑=恐惧+内疚+痛苦+愤怒
哭泣的儿童
看到哭泣的婴儿,会有什么情绪?
二、心境、激情和应激
从情绪的状态来分:
(一)心境
一种微弱,持久而又具有弥漫性的情绪体验状态,通常叫做心情。持续时间较长(几周、几月)
(二)激情
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暂的情绪状态。
热恋三个月已经不短了,感情太热烈,就会容易出问题。
(三)应激(应对激动)
在出现意外事件或遇到危险情景的情况下,所出现的紧张的情绪状态。
事本身并不是多大的事,关键看我们怎么看它,如果能看到更多的视角,可能就不是什么事了,如果只关注糟糕的方面,就很容易成为大事,成为问题。
第四单元 意志
一、意志的定义
意志即通常说的毅力,是有意识地确定(有)目的,调节和支配行为,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行动:受意志支配的行动。
比如想考出好成绩,是要由意志来支撑的。
要想让一个人更有意志,与一系列因素有关,首先要有目标,目标还要相对更容易实现,并且要清楚目标实现之后对我们的意义,中间要及时调节,不断强化,多看到做到的部分会更有希望,还要有同行者,这样才能更好地往前走。
二、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
(一)准备阶段
确立行动目的,选择行动方案,做出决策。
有的孩子不知道为什么而学习,容易得空心病,没有目标,出现虚无主义状态,所以,要教育孩子树立长远目标。
(二)执行阶段
坚定地 执行既定的计划,克服那些妨碍达到既定目标的动机和行为,不断审视既定的计划,以便及时修正计划,保证目标的实现。
目标越清晰,计划越具体,越容易实现。
动机冲突
勒温认为,动机冲突一般有以下类型:
1双趋冲突(两个都想要,只能选一个) 鱼与熊掌难以兼得
2双避冲突(两个都不想要,必须选一个) 两害相权取其轻
3趋避冲突(既想要又害怕): 如甜食与肥胖,再婚者的心理
4多重趋避冲突:对多个目标均形成趋避冲突
如有的人想东食西宿
游戏:手掌画——人生五样,这五样要一一舍弃,留下最后一个。人生要学会舍弃,知道珍惜。
三、意志的品质
(一)自觉性(自我知觉):对行动的目的有深刻的认识,能自觉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服从于活动的目的。( 相反的是受暗示、武断)
(二)果断性:迅速地、不失时机地采取决定。(相反的是优柔寡断、鲁莽草率)
(三)坚韧性(坚定有韧劲):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永不退缩。(相反的是虎头蛇尾、动摇、执拗)
(四)自制性(自我控制):善于管理和控制自己情绪和行动的能力。(相反的是任性、怯懦)
世界多元,各有道理。只要适应自己的情况,自己感觉舒服,就是OK的,是好的。
对“四大皆空”的解释常见的有:1、“佛教用语,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5月增补本)2、“指宇宙间的一切,包括人身在内都是虚幻的。(《汉语成语大词典》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版)”3、“谓世间万事皆虚,并不存在。”(《成语俗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2年1月版)4、“佛教用语。泛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是虚无主义的反映。”(《汉语成语分类词典》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8月版)笔者认为,这些解释均曲解了佛法“缘起性空”的本义,容易误导人们把“四大皆空”当作绝对的虚无,以至于有人把其作为及时行乐或消极处世的借口和依据,鉴此,本文特作如下解释。
佛教主张世界万物与人之身体皆由地、水、火、风之四大和合而成。“四”是指地、水、火、风四物,也指坚、湿、暖、动四性。称之为“大”,是因为它普遍存在于任何物体中,也就是说,“四大”是每个物体自身所固有的物性,而不是单指自然界的大地、河流、日光、风力。就人的身体而言,皮肉筋骨属“地大”,汗血津液属“水大”,体温暖气属“火大”,呼吸运动属“风大”。物质(佛法称为色)由“四大”构成的观念,反映了古代印度人对物质世界构成的基本认识,是人类对宇宙本体初期探索的结果,属于一种朴素的唯物论思想,这样的观念和中国古代“五行”(金、木、水、火、土)学说相近似。佛教产生后,沿用了古印度固有的思想并加以深化,提出了“四大皆空”的思想。
“空”是佛法中一个最根本的哲学概念,深妙难解。过去和现在有许多人对之产生误解,有的把“空”和“有”看作对立的两个方面,在现实世界面前坠入常见;有的把“空”当作空洞无物,坠入虚无主义的断见。要理解“空”字,先要知道这个字的来源,佛经是从梵文译来的,“空”字也由之而来。在梵文里,Sungata(音:舜若多)的含义是 “性空”,玄奘法师简译为“空”。下面摘录一段澹思先生《论空即是色》的文章的一段,他把这个空字的来源和意义说得很清楚:
“空、在梵文里叫做 Sunyata(音:舜若多),事实上, Sunyata 一语,不能简称为‘空’,而应称为‘空性’。ta在此是一个接尾词,Sunya是一个语根。当然我们可以把Sunya叫做空,但在‘色即是空’这句话里的‘空’,原文并不是Sunya而是,Sunyata。有此一接尾的ta字,在梵文里与只是Sunya一字,那就大有区别了。ta的意思有性质、实在、形态等义。空与空性是有着不同的意义的。……”
这段文字,把空与空性分析得很清楚。事实上,在笔者已找到的《心经》的七种译本中,般若共利言译作“五蕴性空”,而不是五蕴皆空;法月和知慧轮及施护都译作“五蕴自性皆空”;法成译作“照见五蕴体性,悉皆是空”。在藏译梵文本中有“一切法皆性空”之句。可见这里的“空”应该按“性空”之意来理解,“空”是“性空”的省略字。千余年来,深入民间,传布最广的,是玄奘的译本,他译的是“五蕴皆空”。当然,他这样译,一定有他的见解,当时也不会引起误解,而且当时对“空”字的解释也相当清楚,只是后来由于时代的变迁,语言文字的意思也随之改变,于是有人就依文解意,只就字的表面意思来理解,以致千载以来,引起了不少误解。
《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对“性空”的解释是:“谓众缘合成的一切事物,其性本空,没有真实的自体可得。”这里所指的“性”不是物理学和生物学意义上的物性,而是指一种不依条件(缘)的独立存在的“自性”(自体),“自性”的含义是自己有、自己成、自己规定自己、本来如此、实在恒常的意义。我们只要冷静推论反复思考就会发现:世界万事万物都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由多种因素组合而产生的现象,并不存在不依条件的绝对单一独立的“自性”。宇宙万物都是由各种条件(缘)而产生的,任何事物都是“缘生则生”、“缘阙则阙”,即产生该事物的条件具备了,该事物就产生而存在,条件不具备,就不能产生。缘生的事物不能离缘而存在,这就叫作“无自性”,即“性空”。印度学者龙树说:“缘起就是性空,性空就是缘起,世界上没有一件事物不是性空。”又说:“事物若有自性,何需依赖众缘,若是众缘和合,还有什么自性?”人们通常认为,“有”是存在,“有”不是“空”,“空”是不存在,“空”不是“有”,因此“空”“有”对立。实际上“空”“有”不但不对立,而且是一体的,“有”中存在着空性,空性不会在“有”之外存在,也不必等“有”毁灭了才谈空性。佛法是依“有”言“空”,“有”“空”一体,“有”“空”不二。可见佛法说的空,是“缘起性空”的空,是“因缘所生法”,本身“无自性”的空,不是空无所有的空虚的顽空,也不是否定事物具有的作用及事物相续转化的断灭空。
《心经》中下列几句话对于正确解释“四大皆空”有很大帮助。“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意思是说:“色”(指一切物质)并不是与“空”截然不同的另外一种东西,“空”也并不是与“色”截然不同的另外一种情况。“色”与“空”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色”指事物本身存在的现象,“空”指事物的性质。从色(物质)本身来说,它是一个存在,但从它的根本性质来说,它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由多种因素组合的一种现象,并不存在不依条件的绝对单一独立的“自性”,因此色本身就是无自性的空。具有空这种性质的物质就是色。这里的“空”指的就是“自性空”,并非否定色的存在的空,“自性空”是一切因缘和合之物的永恒不变的性质。所以宗喀巴说“什么东西依靠条件,什么东西就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还说明,空的概念是以存在为前提的,龟毛兔角之类本来没有的东西,说它空与不空毫无意义。“色不异空、“色即是空”,是因缘所生之法(法指宇宙万有),是“自性空”;而“空不异色”、“空即是色”,是因缘所生之法,是有形相有作用,是“假名有”。由自性空到假名有,是要人们不著空有两边,而求合乎中道。
佛法讲“四大皆空”的用意是要人们认清宇宙人生的真相,以解除身心的束缚,获得解脱和自在。能积极进取、淡泊名利、乐于助人、不图回报,既利于社会,又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些人因不了解“有”的空性本质,过分执着“有”,把“有”当作一种永恒不变的存在,这是一种贪欲的人生,一个人对“有”看得太重,贪得无厌,欲壑难填,那么他就会烦恼痛苦。佛法就用“四大皆空”(即“万有性空”)来破除他们对世间假“有”的常见。世间还有一些人,他们虽能看出“有”的“性空”本质,但因不了解缘起事物的作用不空,相续不空(转变不空),不了解整个宇宙人生皆是具有互相影响、互相联系、互相依赖和互相作用的刹那生灭的相续相的更高深的道理,认为世界一切万物既然是“性空”的,那么生存还有什么意义呢?于是他们中有的人不顾家庭伦理、社会道德,放纵自己、为所欲为、害人害己害社会;还有的人则是消极厌世、颓废悲观。这两种人生态度才是虚无主义。佛法就以“性空妙有”、“相续不空”来破除他们执着“空”的断见。
佛法是用“四大皆空”来破除迷界的旧执着——盲目贪婪、极端自私的人生态度,用“相续不空”来建立悟界的新观念——积极奉献、造福人类的人生观。
据此,笔者认为“四大皆空”的正确解释应为:佛教用语, “空”的含义是“性空”。佛法认为: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缘起性空”的,它的存在必须依赖于众多的条件。缘生的事物不能离缘而存在,这叫作“无自性”,即“性空”。2、缘起性空事物的作用不空,相续不空。
下面摘录的是《佛学大词典》对“四大皆空”的解释:“佛教主张世界万物与人之身体皆由地、水、火、风之四大和合而成,皆为妄相,若能了悟此四大本质亦为空假,终将归于空寂,而非‘恒常不变’者,则亦可体悟万物皆无实体之谛理。又一般世人形容看破名利、世事,亦称四大皆空。” 要说明的是,这个解释用了很多的佛学名词,一般读者要看懂这“言含万象、字括千义”的话是有些困难的,如果依文解意,有可能产生新的误解。
最后摘录一段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吴立民先生《论声明与修行的关系》的论文中的内容,可以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性空”的含义:
佛法认为凡是缘生的事物,就必然具备下列三个特点:1、缘生事物不可能离缘而存在,也就是没有脱离它的产生条件(缘)的独立自主性,这就叫无自性,佛法谓为无我。2、缘生事物都是随缘运动着变化着的,不可能脱离它产生条件的变化而保持不变性,这就叫无永恒性,佛法谓为无常。3、凡是缘生事物都必然随着它产生条件的规律,回归到它应该回归的地方去,也就是按照它自身规律而成住坏空、生住异灭和生老病死,这叫做寂灭性,佛法谓为寂静。概括缘生事物这三个特点,就是佛教小乘的三法印:1、一切无我;2、诸法无常;3、涅盘寂静。……佛教发展至大乘,将无我、无常、寂灭归为空性,即无自性、无永恒性、寂灭性,均是万有实相空性之表现。故将三法印演进而为一法印,即一实相印。这一实相,就是性空。以是空性,成就万有一切。所谓“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故,一切法不成。”但是不能执空,以为真有一个空,则又是自性不空了。所以“若有不空法,则应有空法;实无不空法,何得有空法?”“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人见有空,诸佛所不化。”所以“空不空”的般若实相,就是万事万物的本体,也就是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这就是般若。唯是般若,空而不空,不空而空,谓为空不空。这就是佛法。……说它胜义有,它又自性空;说它毕竟空,它又方便有。如此不可究竟,无第一因,才正是佛法之真实,才正是佛法之圆满,才正是佛法之具足。这就是“空不空”的般若和般若的“空不空”。
参考资料:
1、雷锋因为戴了块手表、穿了件皮夹克照相,就变成了爱慕虚荣的人。
2、刘胡兰牺牲的原因则成了因为反动派让***员站出来,乡亲们往后退一步,结果刘胡兰脑子反应慢,没有及时后退而遇害,似乎她的无畏精神,像是精神病人所为。
3、董存瑞因为文艺作品高于生活的一句“为了新中国,冲啊!”就失去了英雄的光辉,甚至炸碉堡时的最后一句话也被戏说成了:“同志们,河南人是个骗子!”
4、黄继光用身体堵得住机枪子弹吗?邱少云趴在火里一动不动不违背生理常识吗?
对于他们来说,人性皆有弱点,生理都有极限,如果能够找到这些英雄人物的弱点或者被“设定”的极限,就可以消解英雄背后的光环,使他们“告别崇高”。
扩展资料
危害
历史虚无主义除了继续聚焦中国革命史和新中国发展史、选择以革命历史为突破口外,还抓住一些历史事件的重要时间节点,将“虚无”的触角延伸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和唯物史观领域,甚至制造出“精日”事端,伤害中华民族的历史情感,虚无民族文化价值和文化精神。
——历史虚无主义
中国***新闻网 ——历史虚无主义的破产
当年,浩浩荡荡的曹军从江陵沿江而下,战船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曹操志得意满,趾高气扬,在船头对江饮酒,横槊赋诗,可谓“一世之雄”。如今他在哪里呢?曹操这类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何况是自己,因而如今只能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通过箫声传达出来。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