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必须学习中国画,在画画之前我最好有一个素描基础。中国画的造型理论无论是工笔还是道写意,都与西方素描理论有许多相似之处。西方素描强调对结构的理解,而中国传统绘画强调对结构的理解。没有理解结构的所谓“感觉”的绘画只能充满错误和遗漏。例如,在国画人物中,要画图像,首先要了解服装图案的结构;如果你不了解花鸟的结构,你就不能在国画中画花鸟。例如,严谨精神的西方素描不仅培养技能,也培养人的严谨风格。
中国画也是如此,尤其是中国画的工笔画。另外,不要认为写意不需要严谨的风格。事实上,写意中所谓的“轻松”,是指作者的心境的轻松。然而,每次他提到和按下,他都有熟练和严格的考虑。西方素描不仅培养技术,也培养人的修养和精神。可以说,一个好的国画大师必须有优秀的素描素养。能画出具有素描素养的中国画的人最有可能成为真正的大师!我们还应该知道,艺术修养不可能在一两个星期内培养出来,从五年零四年到十年零八年不等。我相信,只要一个人愿意虚心学习,用心理解,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有绘画的“感觉”。
中国山水画真正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中国画一直传承着中国人最真挚的情感,它能舒缓人们的情绪。它给我们的心灵带来巨大的快乐和愉悦,同时增加我们的成就感和创造乐趣。中国传统绘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时也承载着我们著名的中国人的文化基础和艺术灵魂。
山水画应该增添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无论画什么样的风景和树,自然界的一切都应该转化为人性化的东西,通过笔墨来表达一个人的思想和情感。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游山玩水的大陆文化意识,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咫尺天涯的视错觉意识,一直成为山水画演绎的中轴主线。从山水画中,我们可以集中体味中国画的意境、格调、气韵和色调。
再没有那一个画科能像山水画那样给国人以更多的情感。若说与他人谈经辩道,山水画便是民族的底蕴、古典的底气、我的图像、人的性情。
典型的例子,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王羲之乘兴而作,那种感怀之情、气定神娴、饱满情绪跃然纸上,通篇书法秀妍遒美、点画精妙、如入化境),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得知侄子遇难,颜真卿用满纸的悲愤激昂之情,写下了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所以说,书法是寄托作者情感的,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人尚态,就是创作者们的情感所致。
1、以形写神,以神写意。
从古到今,中国的绘画一直围绕着一个形的问题在作文章。在绘画的初萌阶段,由于造型能力差,那时的形是简单而幼稚的,是似是而非的,也可以说是“以意表形”。随着绘画经验的不断积累,写形的功能大大提高,进入了“以形写形”的阶段。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画家们并不以形似为满足,逐渐认识到了“神似”的重要性。即在造型上表现对象的内在本质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才算真正达到绘画的目的。
最先提出“以形写神”理论的是人物画家顾恺之。后来引伸到中国写意画领域,逐渐比为“以神写意”的意象造型观念。是中国的写意画摆脱了自然形的限制,而追求以笔墨为载体的情感宣泻。由于开拓了表现上的自由空间,画家笔下的形象既跳出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再现的制约,又由于形的限制而避免了过于的随意性。使作品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有形的观念,又有自我情感的表露,达到极完善的幻化境界。但由于画家对自然物象的感悟千差万别,审美情趣各有所好,因此中国写意画家笔下对形与神的概念便有了不同的侧重。偏重工细一路的借形以抒发自我性灵的审美需求,既强调客观物象的真实性,又具主观的表现意识,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并重的目的,如注重写实的工兼写即属此类。
小写意画家则既注重形的制约,又注重自然精神与自我心境,情感的结合,达到一种意蕴平和、雅俗共赏的境界。大写意画家强调自我情感的宣泻,自然物象中的形只是表达感情的一种载体,可以不完全依附于客观物象的独立美感。在画家笔下自然物象的某些细节可以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意象造性,以神写意的表现力达到了最高境界。
关于形神论的观点,历代都有不少精辟的论述。北宋苏轼提出“作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虽不免过于偏颇,但观点是明确的。元代倪云林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则是文人画家的一种偏激言词。二者都没有把形神的关系界定清楚。对中国写意画的形神问题阐述的最精僻的莫过于齐白石,他说:“不似为欺世,太似则媚俗,妙在于似与不似之间”。似与不似之间就有了一定的空间,画家在作画过程中,积极地去作物象的内在本质即神韵的追求,为了达到目的,就要对物象的特征加以强调、夸张,对形进行必要的概括、取舍、归纳。这个过程叫做“遗貌取神”,这种造型观念叫做“意象造型”。
2、骨法用笔、以书入画。
“骨法用笔”是谢赫六法中第二位,它用“气韵生动”是六法中最重要的两个概念。“骨法”是指客观物象的形神结构,“用笔”则是用笔方法,用笔技巧和艺术表现。唐代张彦远在《论画六法》中提出“骨气形似皆本立意而归乎用笔”。说明“骨气用笔”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不但要表现客观对象的基本结构、神韵,还要表达画家的主观感情和艺术创造。在写意画中,笔墨还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为特殊的用笔方法所产生的形式美,也表现为笔墨情趣。
黄宾虹先生根据中国画的审美要求,总结前人和自己的创作经验,把用笔归结为平、圆、留、重、变五法,他说:“用笔须平,如锥划沙;用笔须圆,如折钗股,如金之柔;用笔须留,如屋漏痕;用笔须重,如高山堕石。”以上是用笔所追求的一种境界,至于具体操作中如何灵活掌握,还要懂得一个“变”字,要留有余地,要掌握好分寸,过分了同样也是弊病。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李可染等先生追求线条的凝重深厚,注重留的作用,因此行笔相对较慢,但也并不是处处都慢,该快时还是要快的。有的画家追求线的流畅,行笔速度相对较快,有气势磅礴、一气呵成之感。至于怎样才好,这与每个人的实践经验、审美情趣有关,不可强求一律。至于用笔中的苍、老、活、松、涩、劲、毛、挺、圆、厚的艺术效果,一个“变”字都能概括,靠在实践中去体会去灵活掌握。
总之,中国写意画的用笔贵在力的表现,所谓“力透纸背”、“力能扛鼎”之说,而绝不能是蛮力。试向齐白石先生九十多岁了,手已无缚鸡之力,但作画仍能力贯毫端。这是因为老人凭多年的功力,即使用很小的力气,用到笔尖上已绰绰有余。如果不懂得这个道理,力气再大也是徒劳的。
中国写意画的用笔来源于书法,在唐代就形成了书画同源的观点。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元代以后,中国的文人画发展到鼎盛时期,中国写意画家更注重以书入画。实践证明,如果没有书法根基作为画法用笔的基础,中国写意画就很难达到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清赵之谦以魏碑笔法入画,吴昌硕以石鼓文笔法入画,这是画坛上尽人皆知的典型范例。
中国写意画以书入画,不仅对于作品本身笔精墨妙的形式具有关键作用,而且可使笔法作为独立于物象之外的因素更增加其审美价值。以书入画,画家在运笔过程中的下意识表现,可直接倾注作者的思想感情,拓宽了表现的领域,提升了画面基础元素的质量,从而大大加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3、追求意境、缘物寄情。
中国的写意画,自元代尚意以来,由于文人的介入,一直把追求意境美放在首位,画家的文学修养直接反映到作品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不仅成为中国写意画雅俗,优劣和文野之分,而且成为衡量画家艺术修养高低的重要标准。
意境的创作,不但有赖于画家对客观物象的深入研究,而且有赖于画家主体情思的积极活动。这与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一致的。触景生情须外师造化,在画家审美心理因素的驱动下,发挥“中得心源”的创作过程,达到抒情达意的目的。作为内因的学识修养,首先在人品,中国自古就有知人论画的传统,所谓“人品不高,落笔无法”,“人品即画品”,画家的人格修养、情操品位是内因的主导,意境的创作实际上是作品人品高低的真实写照。王冕画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借梅之高洁标谤自身之品格修养。郑板桥画竹:“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齐白石的作品“蛙声十里出山泉”,没有画青蛙,只画了几只蝌蚪,但十里蛙声如在耳边响起。这些作品如果舍弃了诗化的意境,格调的高雅便不复存在了。
历代优秀的中国写意画家,尽管风格面貌各不相同,成就的取得无不立足于作品格调的高雅,而作品格调的追求,又是以意境为第一要素的。八大山人创造的寂寞荒寒的空间意境和孤独冷僻的艺术造型,与他的内心世界融为一体,成为表达内心情感的语言。徐渭笔墨姿肆的大写意,是他怀才不遇、英雄无路心境的宣泻。在这些画家笔下,物象、笔墨都成为表达情感的借助物,“缘物寄情”、“托物言志”,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中国写意画追求画外的意境创造,以诗入画的特色,正是其耐人寻味的重要原因之一,因而取得了其他画种难以企及的独特艺术效果,这也是中国写意画经久不衰的精神之所在,也正是写意画最能充分体现中国传统美学偏重表现的特点。因此,中国写意画才能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具有了熠熠生辉的地位。
欣赏书法先识五品 欣赏书法作品有个十六字箴言:“首观神采,次论章法,三审结字,四看笔墨”。一般来说书法作品可分为五品。一、精品,或称神品。这类书法作品的最大特点是品位高尚,雅俗共赏,就好像维纳斯雕像、贝多芬的音乐一样,无论是多么杰出的艺术大师还是卖菜的老妪都对其无可挑剔,既上得了厅堂,也下得了厨房。比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将其放大后放在北京的人民大会堂,得到国际友人的共同赞赏,把它放在乡村的草屋之中,依然令人心旷神怡。二、良品,或称仙品。这类书法作品大多为大艺术家的刻意之作。这类书法作品的一大特点是品位飘逸,个性突出,但却做不到雅俗共赏。仙和神不一样,神是至高无上的,仙却各有各的道行,赤脚大仙有赤脚大仙的风格,长眉大仙有长眉大仙的特长。这类书法作品,由于特色鲜明、技法娴熟,章法老辣、笔墨功力深厚,没有败笔,往往能得到专家的好评,但外行有时理解不了,所以一般做不到雅俗共赏的品位。三、雅品。雅品是人间的作品,主要是指那些文化底蕴深厚的文人的书法。这类书法作品的特点是,品位儒雅,笔墨潇洒,信笔拈来,不加雕琢,有时或许有一二处败笔,但不伤大雅。这类书法作品个性含蓄,势气平和,章法随意,结字儒雅,笔墨流畅。这类书法作品在气势、章法、结字和笔墨上都不如职业书画家精心雕琢出来的仙品之作,但在情感的表达方面却胜于前者。四、俗品,也可以称其为商品。这类书法作品的特点是品位平庸,笔墨华丽。这类书法作品主要是服务性质的,但只要内容合适,书写者有时也能表达个人情感。这里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俗品并非作品不好,而是品位的取向不同,也就是说服务的对象不同。五、杂品。杂品是指一些无法归类的书法作品,有些作品将字融合于画中,不知道算是字还是算是画。比如:将“寿”字,写成一个活灵现的猴子;“龙”字写成一个龙的样子,龙角、龙须都有,还拖着一条长长的龙尾巴;写“虎”字的时候,将虎头、虎爪、虎尾都融于字中,特别是虎尾,用飞白的笔法,画得逼真。 (孙浩)延伸阅读书法的中和之美线条是书法形象构成的最基本的元素。线条的美与丑,是人们对书法作品美与丑一个最直接的判断依据。纵观古今书法,线条大抵给人三种美感,分别是阳刚之美、阴柔之美和中和之美。这些抽象的线条或藏或露、或疾或涩、或直或曲、或违或和、或虚或实等共同构成了书法线条的美感表现。线条的阳刚之美集中体现在线条的“骨”、“力”、“势”。线条没骨则乏力,力不逮则势孤,“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李世民《王羲之传论》)。线条的阳刚之美给人一个具体的概念,诸如“雄强”、“浑厚”、“茂密”、“峻劲”、“龙威虎振”、“剑拔弩张”、“千里阵云”、“高峰坠石”、“百钧弩发”、“万岁枯藤”、“崩浪雪奔”等,阳刚壮美的意境立现。那么线条的阳刚之美是如何创造?用笔的直露、疾急、飞枯、古拙等具体动作的实施都可以造成线条力度的出现,这种力度的具体感受就是一种阳刚壮美的感官感受,简单来说就是果断与速度所形成的一种“骨”、“力”、“势”的结果。线条的阴柔之美集中体现在线条的“韵”、“味”、“趣”,是一种平淡、萧散、恬静的意境,常以“萧散简远”、“平和雅逸”、“婉丽清媚”、“疏放妍妙”等言语来评价,如“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墨之外”(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具体表现形式上取圆、藏、曲、缓、润等,是一种隽永含蓄,秀雅逸致,水木清华的书卷气。线条阴柔之美的形成在于用笔上能“提”。“提”、“按”是书法的运笔中最基本的动作,“提”中有“按”,“按”中有“提”,“提”即“按”,“按”即“提”,但“提”、“按”的偏重不同可以创造不同美感表现的线条。线条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这两种形态不是截然对立,而是辩证统一的,这体现在用笔的矛盾统一上,因为完美的作品无不包含诸如曲与直、藏与露、方与圆、断与连、迟与速、枯与润、行与留、疾与止、平与侧等矛盾元素的辩证统一。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情理统一、情感适中,从而达到一种“志气平和、不激不厉、气宇融和、精神洒落”的精神境界。这种线条辩证统一的表现恰恰满足了中国书法美学崇尚中和的审美理想;亦只有这种具备中和之美的书法线条构成的书法作品,才称得上是不朽的经典作品。达到中和之美的理想境界的典范莫过于晋人书法,尤其是王羲之书法表现的平和自然、含蓄委婉、刚柔相济、尽善尽美,一直是后人学习的楷模。中和之美成了判断书法作品最直接的终端感受标准。中和美的表现又在于笔法之中和、结构之中和、章法之中和。“用笔不欲太肥,肥则形浊;又不欲太瘦,瘦则形枯;不欲多露锋芒,露则意不持重;不欲深藏圭角,藏则体不精神;不欲上大下小,不欲左高右低,不欲前多后少。”姜白石在《续书谱》中的这段话全面概括了笔法的中和,强调对立双方的协调与平衡,肥瘦、露藏、上下、左右、多少,使矛盾的两方面均有各自的节制,超越对立与冲突,达到形式上的统一。用笔还要讲究圆润
从那潇洒墨色中,仿佛看到了那水天一色的壮观,那云海涛涛的奇景,那恍若从天而降的飞瀑,那狂吼的阴风,那滔天的大河。画中山山水水,花草树木,虽不繁杂,却充满了灵性,这山水与点缀其中的景物,在画家立体的构图与大笔墨下展现出来,呈现出别样的魅力。这幅以灵动笔墨展现山中美景的作品,正是国画追求写意的体现。
写作思路:写一篇关于书法比赛的文章,写作的时候需要交代比赛的时间经过结果。
自幼对书法篆刻均有爱好,书法以真、行草、隶书为擅长,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书写五种字的体实力派书法家。其书写风格特点:全羊毫长锋用笔,字体突出了继承与创新、柔中有刚、变化多姿、形态显神,以变求神的个性。
楷书多取法颜真卿书圣,传统功力浑厚,结体端庄完美,师古而不泥;行草以孙过庭等历代大师为范,行草结合,刚柔兼容,飘逸清秀,气韵贯通,笔墨酣畅,自成风貌;隶书在研习汉隶的基础上,独创线条“飞白”笔墨,苍劲古拙,典雅醇厚,自成一家,可谓一绝,耐人寻味。
遂献上xx作品——xx。
书画简介:
书画是绘画和书法的统称。
画,是人们生活中创造的结晶,画的起源久远,有着丰富的意思。“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中国古代,诗与画分不开。画的作品也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画中常常包含着艺术家强烈的思想感情,因此艺术也深深地孕育在画中。
书,一说是书法,也就是俗话说的所谓的字,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书是指文化内涵。由此可知,书画是指绘画和书法,也可以理解为具有文化内涵的绘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