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是人类的一种自然情感体验,它可以带来快乐和幸福,但对于一些人来说,它也可能成为一种上瘾的行为。这种上瘾的行为常常被称为“恋爱成瘾症”,它与其他成瘾行为类似,会给人带来负面的影响。首先,人类的大脑是由许多神经元和化学物质组成的,当人们处于恋爱状态时,大脑会释放多巴胺、催产素和儿茶酚等神经递质,这些化学物质可以让人感到快乐、兴奋和满足,这也是为什么恋爱会让人感到上瘾的原因之一。此外,当人们处于恋爱状态时,大脑中的杏仁核和海马区也会受到刺激,这些区域与情感和记忆有关,这也有助于使人们对恋爱经历产生强烈的情感认同和回忆。其次,社交媒体和手机应用程序的普及也可能增加恋爱成瘾症的风险。这些平台提供了与恋人保持联系的便利方式,使人们更容易陷入一种不断追求恋爱关系的循环中。人们经常会通过文本、社交媒体和电话等方式保持联系,这也可能导致人们对恋爱体验的持续渴求和上瘾。此外,一些人可能会将恋爱作为逃避现实的手段。当他们面临压力、焦虑或抑郁等负面情绪时,他们可能会寻求恋爱来转移注意力。这种行为可能导致人们对恋爱的强烈依赖和上瘾,并且在他们恋爱关系中遇到问题时,可能会变得情绪不稳定。总之,恋爱成瘾症是一种现实存在的心理障碍,它会对个人和关系产生负面影响。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应该意识到恋爱的自然属性和风险,并努力寻求平衡,避免让恋爱成为我们生活的唯一支撑点。
人有七情六欲,网络小说能带给人们强烈的情感共鸣。网络小说之所以是如此得让人着迷,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人们在生活中,需要强烈的情感去和其他人打交道。简而言之,网络小说能够向你提供在日常生活中,意味深长的、非常稀有的“情感体验”。
网络小说,能够暂时抛开现实。他是提供给读者的一种即时反馈性快感的商品,它与游戏、直播的不同,不过是他的载体是文字。
小说让人欲罢不能,就是因为让我们得到了自己内心世界想要的,但是在现实世界中缺失的爱、尊重、归属感等,并达到的实现自我实现、情感宣泄、精神放松目的。
恋爱成瘾者主要的行为症状,可以归结为下列三点:
1恋爱成瘾者分配过量的时间、注意力、和重视对方大过自己,而且这样的专一里通常具有痴迷的特质。
2恋爱成瘾者有不切实际的期待,希望关系中的另一方给予无条件的积极关怀。
3身处一段关系之中时,恋爱成瘾者会忘了照顾或重视自己。
虽然以我的观察,恋爱成瘾最常发生在情侣关系的女方,但男性也有可能成为恋爱成瘾者。一个人也可能在其他种类的关系中,以恋爱成瘾者的模式与人相处,例如对父母、儿女、岳母、咨商师、密友、宗教领袖、戒瘾十二步骤疗法(Twelve-Step program)的帮助者、心灵导师或**明星。
有意识的恐惧与无意识的恐惧除了这三样特征外,恋爱成瘾者常受制于两种主要恐惧,最常意识到的恐惧是「被单独抛下」。恋爱成瘾者几乎愿意忍受任何事,只求不被抛弃,这份恐惧源自于何种类型的童年经历。
讽刺的是,尽管恋爱成瘾者不愿意被抛下,希望能与某个人保持安安稳稳的关系,但他们意图建立的这种密切而苛求的连结,事实上是一种黏结,而非健康的亲密关系──这是他们的另一份恐惧,至少是份无意识的恐惧。他们否认的这份恐惧同样来自童年经历,不是实际遗弃,就是情感遗弃,甚至同时出现在两个层面;恋爱成瘾者没有从抛弃他们的照顾者身上体验过足够的亲密感,以至于不晓得该怎么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
因此,等到成年后,恋爱成瘾者往往以为自己与人亲近,而且寻找的也是亲密的关系,但事实上,恋爱成瘾者对健康的亲密关系却是吓坏了,因为他们根本毫无头绪;一旦与另一半亲近到某种程度,他们就开始内心慌乱,做出再度拉开彼此距离的行为。
这两份恐惧──恐惧遗弃和恐惧亲密──导致恋爱成瘾者陷入痛苦不堪又自找麻烦的困境中;恋爱成瘾者明明意识到自己想要亲密,却又无法忍耐健康的密切关系,所以他们必须不自觉地选择无法建立健康亲密关系的另一半。
上瘾的力量:投入过久,重视过多从共同依赖复元时,我们不再否认自己沉迷于某种物质或强迫行为,会意识到这个瘾头已经控制了我们,比我们的意志力还更强大。无论对什么上瘾,起初都使我们感觉良好,但最终却让我们感觉变差。
也许是因为不良后果带来了痛苦,也许是因为某人下达通牒,逼得我们去检视自己此刻的作为,我们或许会决定戒掉这个东西,或是停止这种强迫行为,却只发现自己停不下来,终于痛苦地明白我们受制于某种自己驾驭不来的东西,某种对我们意外地有强大力量的东西。从这个概念来看,我们可以说,这个上瘾过程对我们的效果,已经形同至高无上的力量。
直到我们终于能承认自己对这上瘾过程无能为力,承认只要涉及这件事,就对自己也同样无能为力,而人生也变得无法驾驭。这时,复元之路才得以开始;认清事实、承认错误,就是任何一个戒瘾十二步骤疗法中步骤一的重点。
评估是否上瘾的步骤,可以应用在恋爱成瘾上面,这个病症最显著的特征,可能就在于分配过多时间和过度重视另一个人。恋爱成瘾者的眼中,几乎只看得见爱恋的对象,他们痴迷地想着、想跟对方在一起,只想碰触、聆听以及与对方说话,也希望被对方照顾和捧在手掌心上。
一开始,这段关系让恋爱成瘾者开心,他们佩服另一半的种种优点,尤其佩服对方的能力,进而认为这个人比自己更优越,或者力量更强大。一旦当他们如此认为,就会给对方更多力量,甚至超越了对方实际拥有的程度,并且因此期许另一方从这无常人生中拯救他们,保护他们免于痛楚或毁灭,能够照料与呵护他们。
恋爱成瘾者视另一方无所不能,就是把对方当作至高无上的力量,就好比对酒鬼而言,至高无上的力量是酒瓶;对有毒瘾的人而言,就是毒品;对工作狂而言,就是工作上的体验了。
到了最后,虽然恋爱成瘾者竭尽心力操纵对方,以求对方符合他们创造出的内心形象──也就是以恋爱成瘾者渴望的方式来照顾他们、疼爱他们──但他们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失望,因为没人能满足这种贪得无厌的欲望。于是,当这段关系开始变得折磨,痛苦到一定程度后,恋爱成瘾者会决定结束这段关系,却发现自己既不能忍受对方,也不能失去对方。
恋爱成瘾者不只对另一半抱持着错误信念,同时也为了反复失望而愤怒不已,因为另一半的行为并不符合他们的期望(当个至高无上的力量),所以恋爱成瘾者开始以种种毒害关系的争执挑衅来回敬,反击他们眼中另一半存心失败的行为。
许多人都以为共同依赖者就是一个依赖、黏结、过度照顾对方的人,其实称这种情况为「恋爱成瘾」应该更适切。不是所有的共同依赖患者都把对方视为至高无上的力量,有些竖立心墙隔绝人群,有些则侵犯、触怒和控制他人,并没有打算与对方建立亲密关系。
我相信,把另一个人视为至高无上的力量,就是恋爱成瘾的关键核心,这是种自成一格的上瘾过程。不管是为了一劳永逸地摆脱共同依赖还是恋爱成瘾,我们必须要寻求适当的至高无上力量,这股超越我们的力量,不是另一个人,而应该是能提供指引、慰藉和宁静的一股力量。
在戒瘾十二步骤疗法的架构内,灵性的成长让我们与真正更为强大的力量连结,因此我们能够获得需要的协助,弥补自身瑕疵、软弱和无力改变,也引导我们解决内心挣扎,面对每个人都会遇上的日常烦恼。
不切实际地期待无条件的积极关怀(爱)恋爱成瘾的另一个有力特征,在于恋爱成瘾者期望对方无时无刻都给予无条件的积极关怀,这点反映出恋爱成瘾者极度缺乏自尊。
相较于一般人,恋爱成瘾者通常严重质疑自我价值,所以他们更加渴望和积极寻觅无条件的积极关怀,以治疗他们受伤的自尊心;就像酒鬼在酒瓶中寻找安慰、工作狂借由不断忙碌或获取成就以得到安慰那般,恋爱成瘾者在一段关系中寻找足够的无条件积极关怀,以求减轻自尊极度低落所带来的痛苦(与共同依赖相关)。
悲哀的是,恋爱成瘾者经常受到避爱者吸引,对方只想逃避承诺和健康的亲密关系,而且极度耽溺于酗酒、工作或性等成瘾行为。恋爱成瘾者往往落得在避爱者无法驾驭人生、一团混乱之际,替对方收拾残局。但是「不得不这么做」又令恋爱成瘾者怒火中烧。由于恋爱成瘾者只要浮现孤单的念头就无法忍受,只得继续待在这段关系中打理一切。然而这份怒气,常常使他变得控制欲强且态度恶劣。虽然留在关系里也不开心,但因为害怕被遗弃,也因为他们对于被拯救、关怀、保护的欲望都没能获得满足,所以他们无法离开。
忽略了照顾和重视自己恋爱成瘾者一旦步入一段共同成瘾关系,就会减少重视和照料自己。我发现,不管在任何情境下,多数的恋爱成瘾者都不晓得如何妥善照顾和重视自己。因为患者认为,照顾自己是别人的责任。于是,和别人展开一段关系时,患者会期许这个人来重视和照料他们,至于从前他们为自己所做的种种,都会随之减少。
我听过许多女性恋爱成瘾者说:「我不谈恋爱的时候,还蛮独立自主的,我可以收支平衡、送修汽车、均衡饮食、处理绝大多数的问题,甚至多数决定都下得挺不错。大部分时候,我对自己的意见都颇为满意;可是只要开始恋爱,我就会完全走样。」
不但期待他人的无条件积极关怀很不理智,期待一个想逃避亲密关系的人来照顾我们,更是显得荒谬。恋爱成瘾者的偏差想法是,另一半会给予无条件的积极关怀和照顾。而会有这种想法,是因为患者正体验著失败的自我关系(与共同依赖相关)。
恋爱成瘾者童年的受虐经验我开始相信,人们之所以罹患恋爱成瘾,是来自童年遭受遗弃那份尚未愈合的痛楚。患者感觉生活在这世上如此不安全,除非能依靠著某人,他们紧紧抓住一个坚定的妄想,认为另一半有力量照顾、肯定他们,而且莫名地可以使他们的人生完整。他们不断想要避爱者符合自己不切实际的内心形象,但这样的坚持却严重毒害了关系。
通常来说,恋爱成瘾者不曾从照顾者身上得到足够而适当的情感连结。很有可能,在童年就经历了中等至严重程度的遗弃或忽视;对于儿童来说,要感受到爱很简单,只要有人照顾他们就够了。
照料本身就传达出一个讯息:「你很重要,没有你不行,你是受人疼爱的。」我相信,孩子如果没有从父母身上得到足够的情感连结与呵护,自尊就会产生严重问题。
恋爱成瘾者往往在童年经历大量而深切的痛楚、悲伤以及剧烈的失落感。由于照顾者没有照料这些孩子,他们内心有一部分被剥夺了成长茁壮的机会。而这份痛楚和悲伤,我称为「宝贝的痛苦(the pain of the precious child)」,这是相当深刻的,甚至可以追溯到最早期的意识记忆之前。
在孩提时代,恋爱成瘾者便感受到庞大的恐惧,他们无法与照顾者产生连结,内心感到万分无助。咨商的时候,患者常描述这种童年的恐惧就好比不能呼吸,仿佛被切断氧气供应,真的就要死去一般;或是内心感到空虚,没能从照顾者身上获取呵护,并且由于没有人愿意呵护这个孩子,他们变得无法真正去做自己或喜欢自己原本的样子。除此之外,很多患者都心怀怒气,因为他们的需求没有获得满足。这些孩子总会在忽然一瞬间意识到,自己其实遭受虐待。
这种儿童时期的严重分离,也就是遭受忽视或遗弃的原始经验,对孩子具有毒性的影响,并且一路延伸到成年以后。原始的遗弃经验尤其充满痛苦、恐惧、愤怒、羞愧和空虚,而这些孩子没有宣泄情绪的地方,他们会把情绪累积在心里,直到成年后面临被抛弃的威胁,或者真的被抛弃时,累积多年的情绪受到 ,终于一次爆发。
在这些孩子中,有许多人曾短暂或有限地与人产生连结,例如和祖父母一起,让他们从遗弃所带来的痛苦、恐惧、愤怒和空虚中得到纾解。然而,这样可能只会使问题恶化,因为这件事告诉了他们,就是要透过与他人的连结,才能舒缓这种痛楚。
就算是在儿童时期,恋爱成瘾者也渴望连结、隶属于某人,借由与(患者认为)能填满他们破了洞般的空虚心灵、祛除他们不足感的人联系,他们才终于可以感到安全。他们要找的那个人,能减轻他们因为原始的遗弃经历而产生的压力;成年之后,几乎任何人都能充当这个角色:爱人、父母、朋友、儿女、咨商师、牧师。就算对方没有这种强大力量,那也无所谓,恋爱成瘾者会赋予这个人足够的虚构力量和无条件的爱,好填补恋爱成瘾者的缺憾,满足他快乐的妄想。
**《Gia》讲诉了模特Gia因童年缺乏父爱母爱,成年后染上毒瘾而死亡的故事
精神分析心理学对成瘾行为的分析
精神分析的人格结构理论对成瘾的解释
Freud的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 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指人的本能,欲望,是原始的力量源泉,有即刻要求满足的冲动倾向,处于潜意识的最深层,遵循的是享乐原则。因此精神分析理论学者认为,药物成瘾者要从药物中寻求“享乐”的感觉,以使得自己心理踏实,适应环境。克里斯特尔( Krys-tal)和拉斯金(Raskin)在1970年的研究中说:“在自我不足的人格中, 毒品被用来逃避他们面临的也许对别人来说并不构成潜在损害的精神创伤……通过使用毒品,虽然现实被逃避开来,但这只是暂时的,当化学反应消退时,充满邪恶的现实世界又重新回到眼前,他们不得不再次从毒品中获得安慰,从而形成对毒品的依赖。”成瘾者的自我调节能力有缺陷;对于生活中的请客威胁缺乏警惕,如对药瘾的严重后果视而不见;当遇到困难时不善于冷静处理看,摆脱困境;追寻人格发育史,发现未曾得到父母恰如其分的爱护,缺乏自尊心、责任感、理想和抱负,有过多的愤怒、仇恨、自暴自弃, 感觉不到世界的美好。
精神分析的性发展理论对成瘾的解释
Freud的性心理发展理论认为人的行为都是受性的本能和欲望来支配的,性的背后就是潜在的心理能量叫力比多(libido)也就是性力或欲力,常常驱使人们去寻找 。当然这个性不仅仅是指以生育为目的成熟的两性行为,它还包括广泛的身体愉快,甚至还包括心情的愉快和友谊。Freud曾经指出,对成瘾者而言,毒品充当了其性满足的替代品,除非重建正常的性功能,否则戒断后的复发在所难免。Rado称药物滥用是一种自恋障碍,是“对天然自我结构的人为的破坏”。当药物作用减弱后, 用药者的抑郁情绪便会再度出现,与用药引起情绪高涨形成鲜明对比,个体自然会产生强烈的用药渴求。此时, 自我形成了药物的奴隶,只好继续用药。一般认为,“阴胜阳衰”的家庭(即家庭中以母亲为主, 而父亲处于被动地位, 缺乏阳刚之气)易于培养出滥用药物的子女。Savitt发现,药物滥用者大多 缺乏,多数成瘾者都可引出潜在的 欲望,用药使 受到抑制,使其进一步退行到生殖器阶段,只视哺乳及进食为第一需要。
行为主义对成瘾行为的分析
强化理论对成瘾的解释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的大脑有三分之一的结构属于行为强化系统。反复做一件事情,就会使行为强化系统过度兴奋,交感神经系统高度变化,这样人便会对反复从事的行为成瘾。人们首次使用成瘾物质后, 由于体验到成瘾物质所带来的欣 ,成为一种阳性的强化因素,通过奖赏机制促使人们再次重复使用行为,直至成瘾。而停用成瘾物质所引起的戒断症状,痛苦体验的出现是一种惩罚,又是一种阴性强化因素或负性强化作用。为了缓解焦虑,驱除戒断反应,逃避这种惩罚,成瘾者只好继续使用成瘾物质,强迫觅药而避免戒断时的痛苦则产生间接的阳性强化作用,直接与间接的阳性强化协同形成一级强化。除了成瘾物质的强化作用外,社会因素也有强化作用,形成物质依赖的情景和条件也可形成环境上的强化作用,即二级强化。依赖者受接触到的周围人群的群体心理影响,更可构成社会性的强化,促使物质依赖更加顽固,如参加吸毒团伙,取得了情感上的交流,一起干违法的行为取得了经济效益,吸毒的环境,工具等都会强化行为。当成瘾的行为模式受到挫折而不能进行下去的时候,就会产生与吸食鸦片的人突然被强制戒毒时类似的反应。这两级强化作用的叠加遂使人的行为固定,从而形成物质依赖。
条件反射理论对成瘾的解释
从生理学学习和记忆原理得出,“心瘾”的形成是通过操作式条件反射等执行的联合型学习过程。刚开始吸毒时,毒友、吸毒的环境、工具等 都是一些无关 ,吸毒时则伴随这些 产生独特的欣 。长期吸毒后上述无关 与欣 反复同时出现,变成了条件 , 吸毒者表现为吸毒成瘾后一见到毒友、吸毒环境、烟具、注射器、矿泉水等条件反射性引起对吸毒的欣 的回忆以致于产生强烈的觅药渴求。由于上述操作式条件反射是通过反复操作,通过激活大脑内源性奖赏系统来完成的, 所以吸毒成瘾机体的记忆表现为三级记忆,大脑皮质可有局部增厚, 而这种“心瘾”可谓是刻骨铭心的。
社会学习理论对成瘾行为的分析
心理控制是Rotter在社会学习理论中首先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个体认为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把握和控制自己的行为。Rotter认为内控者能够看到自己的行为和后果之间的一致性,并体会到控制感;而外控者则往往把行为后果归结为机遇、运气,或自己无法控制的力量。人的心理控制源倾向不是一种特质,也不是一种先天性倾向,而且会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如果一个人的生活需要长期受人照顾或受人约束,则其心理控制源会向外控方向转变。国内的一些研究表明,毒品依赖者的内控性低,有比较高的外控倾向,高外控者更易产生焦虑、抑郁的情绪。他们较多地相信行为的结果由外部所控制,而较少的相信成功要依靠自己的努力。缺乏自我把握和控制能力,所以可能更多地将戒毒的失败归于外部因素。虽然导致毒品依赖者复吸的因素很多,但其内在的心理控制源的高外控倾向与其复吸的行为不无关系。
由于毒品依赖者的内控水平低,有着较高外控倾向,加上吸毒以后,由于社会、家庭对他们的行为不能接受、疏远, 因而更容易导致他们严重的心理障碍和问题行为。也有研究表明,外控倾向与酒精依赖及饮酒问题的联系,即使在正常饮酒的范围内,外控者也倾向于比内控者更多的使用酒精,这表明心理控制源倾向于外控者,更易使用精神活性物质。
在男女成瘾者的性别之间也存在着控制源的差异。有研究表明,男性在外控倾向方面比女性高,两者有明显的差异。这可能是由于男性成瘾者在成瘾后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危害,如暴力事件,犯罪等,使家庭和社会对男人的个人期望和要求要比女性更低,加上吸毒后,钱财散金,谋生能力比女性低,导致男性的自我控制能力降低。
认知心理学对成瘾行为的分析
注意缺陷对成瘾的解释
成瘾的认知过程,主要是由于成瘾者信息加工缺陷,或者认知方式的偏差所致。信息加工缺陷主要是指成瘾者的注意缺陷,过分的偏见和过分专注,如酗酒者一心一意的想着下一次饮酒,而病理性赌博者总想着下一次把钱能够赢回来。另外,成瘾者也有着独特的思维习惯,以特定的方式对信息加以歪曲并且这种歪曲与成瘾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
自动加工对成瘾的解释
认知主义的研究者认为,大多数关于渴求的理论直接或间接地指出药物渴求的三种成分:(1) 个体感到需要药物的主观体验;(2) 伴随寻求药物及预期注射药物而产生的与享乐联系在一起的情绪状态;(3) 来自于个体引发寻药行为体验的动机。成瘾是由储存在长时记忆中自动化行为图示而控制。操作程序不需要注意(即自动) 就可完成,并且显示出完整性和协调。自动化的操作图示有快速、省力、无意识等特征。不需要注意的特征提示,当环境 足够强时,某些行为就会不由自主地发生,一旦某种行为开始了,就几乎很难停止。表现出像子弹进入弹道一样的倾向,只要开始就意味着要进行结束。一些关于自愿(可控的) 及不自愿(自动的) 认知过程和技巧本质的实验研究直接或间接支持了这一提议。觅药行为与用药行为已经被反复重复,这就形成了一种自动操作快速有效,经常不经注意就完成了而且很难阻止。因此, 成瘾可能是一种可以预见行为后果的由环境线索、不遗余力的觅药过程及躯体和植物神经适应所组成的混合体。
人格素质观点对成瘾行为的分析
吸毒是人们在空虚、挫折和压力之下,寻求解脱和逃避现实的一种方法。但是在一个开放、充满激烈竞争和迅速变迁的社会里,人们遭受挫折、失意和各种压力是不可避免的,只是程度有所不同。但是,在客观环境给人造成的心理压力或精神压力面前,为什么有的人心理承受能力强而有的人心理承受能力差而非要从毒品中寻求解脱呢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承受力主要取决于行为者的人格素质和人格特点。人格发展越完善,就越能对自我作出正确的评价,在压力面前对自我态度、自我行为的调节能力就越强,也就越能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反之就容易出现心理不稳定和心理危机。一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由于缺乏自我调节能力,使他们无法摆脱心理危机,导致一些人使用毒品,来降低他们的不满和提供对快乐的满足。
心理发展是人们客观行为的一个准备过程,吸毒作为一种偏离和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在它产生之前,吸毒者必定经历了一个心理准备的过程,更确切地说经历了一个心理危机的过程。科布尔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他在调查中发现,在被调查的吸毒者中;有86%的人在吸毒以前是行为非正常者。成瘾者特别是年轻的吸毒者成瘾前的经历,大多都有某些品行障碍,如逃学、偷窃、斗殴和少年犯罪等。他们的成绩差,情绪不稳,与社会格格不入,常无法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
性格是成瘾的基础,发生成瘾者,其人格往往有缺陷,称为“成瘾人格”。通常认为有三种人格缺陷者易产生物质依赖,即变态人格、孤独人格和依赖性人格。这些人格缺陷所表现的共同特征是,易产生焦虑、紧张、欲望不满足、情感易冲动、自制能力差、缺乏独立性、意志薄弱,外强中干、好奇、模仿。一些心理学家更多的使用" 依附性人格" 来解释吸毒的原因。它的特征是缺乏自我控制和自我尊重,享乐主义、缺乏对未来筹划的能力,精神和情绪经常处于抑郁状态。依赖附性的人格使他们一方面根据快乐原则从毒品中寻求最基本的满足,另一方面他们对吸毒行为的后果置若罔闻,只是寻求片刻的满足。极易对致瘾源产生依赖,但最终到底染上其中的哪一种瘾,则视外界的具体条件了。比如, 听别人说吸食毒品后产生美妙的愉 ,就由好奇心、侥幸心、逆反心所致想去体验体验。
心理学家对***吸毒者测试后发现,***吸毒者存在一些人格弱点;敌意性、进攻性、叛逆性、不负责任、嬉戏性、冲动性。也有人发现,凡与酒依赖相一致的人格缺陷就可以造成其他物质依赖。成瘾者的这些人格特征证明了心理学家所持的这种观点。所以, 成瘾行为也是一种自我伤害性疾病,伴有意志或道德缺陷。
此外,成瘾者的情感承受能力也有缺陷,不善于言语表达。缺乏沟通,依赖性很强,但是又找不到合适人来倾诉,只有把自己的情感封闭起来,一旦承受不了失去控制,就破罐破摔。
以上的理论都从各自的角度对成瘾行为的心理进行了分析,彼此又有一种共通之处,如都成瘾者的自控性比较差等,但是没有任何一种理论能完全独立的把成瘾行为解释清楚,因此今后成瘾行为的研究有必要对各理论进行整和,也将生物心理社会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为应对防治成瘾行为提出有力的理论据。
本文参考来源:《医学与社会》第19卷第10期
念他成瘾是指对某个人(通常是伴侣、朋友、亲人或者其他重要的人)的思念和想念,超出了正常的思念范围,以至于对这个人的生活和存在变得极度关注和渴望。这种想念的感觉对你来说是一种上瘾的体验,让你无法割舍,无法停止。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念他成瘾可能与以下几种因素有关:
依恋心理:依恋心理是指对某个人的强烈情感依赖,就像孩子依赖母亲一样。当你过度依赖某个人,无法摆脱对他的思念和想念,就会产生念他成瘾的行为。
空虚和无聊:当你长时间没有与某个人交流或者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和关心时,你可能会感到空虚和无聊。这时,对那个人的思念和想念可能会成为一种填补空虚和无聊的方式。
不安和焦虑:有时候,我们对某个人的思念和想念可能是因为我们对他们的生活和未来感到不安和焦虑。例如,如果你担心某个人可能会离开你或者你们的关系出现问题,那么你可能会更加关注和思念他们。
总之,念他成瘾是一种心理依赖,它可以让你对某个人的思念和想念变得更加强烈和持久,但同时也需要注意处理和控制这种情感依赖,以避免对自己和周围的人造成负面影响。
成人打游戏成瘾是一种心理问题,所谓的成瘾,可以理解为一种重复性的强迫行为。
这种成瘾行为又分为物质性成瘾或曰生理成瘾,如抽烟、喝酒、吃美食、甜食、吃巧克力、喝咖啡等。以及行为成瘾,如赌博、上网、购物、看电视、看漫画、看动画、看**、玩游戏等两种成瘾机制。
换言之,行为成瘾与生理成瘾,是成瘾机制形成的两种重要因素。这也说明,不仅仅是游戏会成瘾,如果在生活中,人们形成了某种习惯,或者对某种事物形成了生理上的依赖性,那么同样会对某类事物形成成瘾性。
成瘾的原因
其中,这类成瘾现象形成的原因亦并不复杂。而要想让玩家不长期沉浸于游戏中,换言之,即不会产生游戏成瘾现象,首先需要避免长时间游戏所形成的行为成瘾和生理成瘾。从生理成瘾上来说,很多网游和手游让玩家长期肝游戏,并且具有明显的奖励预期激发玩家外在动机的设计,则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而从行为成瘾上来说,各种奖励预期会基于行为主义心理学中的S-R公式,而形成强化学习效果,进而形成游戏中的正反馈循环。这也是为何很多网游和手游,强调要避免玩家失败和避免玩家感受到挫败感的原因所在。因为这种现象和挫败感体验,必然会打破这种正反馈循环。
晋代有个名叫刘伶的人,崇尚老庄,放情肆志,嗜酒为命,著有《酒德颂》流传后世。刘伶出门的时候,总是随身携带一壶酒,叫人扛着一把铁锹跟在身后。说:“我要是死了,你挖点土把我埋掉。”
他常常在外面醉得东倒西歪,像一摊烂泥。进到屋里,他喝得浑身发热,就脱光衣服,还不关门。别人进屋,看他光着屁股在那里喝,难免要说他两句。他倒好,反倒指责人家说:“我把天地看作自己的家,把房屋当作自己的裤子,你们为什么要钻我裤裆?”
刘伶老婆气得把家中的酒器摔的摔,砸的砸,哭着说:“这样下去日子怎么过?我求求你,一定要戒掉它!”刘怜说:“好,好,我自己控制不了,只有祈求鬼神帮忙,让我向鬼神发个誓,你给我搞点酒肉来供奉鬼神。”
老婆听了便拿来酒肉,供奉到鬼神的牌位前。刘伶向鬼神牌位拜上几拜,说:“老天爷您要可怜我刘怜,把酒看作生命。一喝就是一斛,喝过五斗神志才清。我老婆所讲的话您千千万万不能听。”然后抓起供奉鬼神的肉,拿起供奉鬼神的酒,边吃边喝,不一会儿就不省人事了。
也许像刘伶瘾头这么大的人不多见,但是生活中养成某种瘾的人则非常多。提到成瘾,人们一般会联想到饮酒、抽烟、服用安眠药、赌博、吸毒等等。其实此外许多偏好,如钓鱼、下棋、打球、各类“发烧友”,都属于成瘾的范畴。那么什么是成瘾呢?
所谓成瘾性,是人的生命过程中,常常在心理和生理的某种尝试行为中产生了愉悦反应;这种反应的多次重复,就形成人对愉悦刺激补偿的渴求,渴求又带来刺激的不断强化,于是就形成了人对这种刺激的依赖。
我们以日常生活中更为普遍的抽烟为例来说明。香烟是一种特定刺激物,人类发现通过它可以获得欣快、愉悦和满足,于是一再抽它,从而形成对香烟的依赖,也就是对香烟的成瘾。由于抽烟行为的再重复,一定数量的香烟所带来的欣快和愉悦感就降低了,这就需要增加抽烟的次数来获得相同的满足,也是出现欣快和愉悦的强化。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这个人的烟瘾越来越大了”;对于有酒瘾的人,则是“这个人的酒量越来越大了”等等。这也是某些成瘾性迟早会将人拖入绝境的重要原因。
一般认为抽烟喝酒等瘾是生理性的,而赌博、偷窃等瘾是心理性的,其实后者的过程中,也伴随着生理的某种反应。所以不能完全说是心理性的。
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斯博士曾做过一个实验:
测试15名经常参加赌博的人和15名偶尔参加赌博的人,在玩吃角子老虎机之后的反应。结果这两组人都因赌博时的刺激而心跳加快。但在赌博后,常赌的人心跳很快恢复了正常;而偶尔参加赌博的人。心跳却很长时间才恢复正常,而当他们心跳加快时,体内会产生一种被称为“内啡肽”的化学物质,科学家认为,正是这种化学物质使参加赌博的人获得一种异常兴奋的快感。
格里菲斯认为:“由于经常参加赌博的人在赌博结束后会迅速丧失这种快感,所以需要重返赌台,以获得新的快感。”格里菲斯同时还发现,越临近赢牌,赌徒的思维能力越低,因为这时正是体内“内啡肽”分泌的高峰期。
这个科研成果有利于解释为什么有人容易成为赌徒,而有人却不容易受到影响的原因。
但是成瘾也并不都是有害的。有的偏好。如读书、体育运动,则是对人有利的,也有利于对社会作出贡献。
其实成瘾性的内因是每一个人都有的,成瘾性一般分生理性成瘾和心理性成瘾两大类。生理性成瘾一般是通过外来具体物质进入体内引起的。例如吸毒抽烟、酗酒等。***、香烟、酒精等物质中的某些成分,就是外来的具体物质。在生理性成瘾过程中,会伴生心理性瘾。让我们看看酒瘾是怎样形成的,就能很容易理解这一点。
当酒进入人体后,由于酒中的酒精(乙醇),有90%以上在人体的肝脏内分解成乙醛,乙醛再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乙醇有促进氧化磷酸酶的作用,这种酶与细胞能量代谢有重要关系,但细胞膜对乙醛的通透性极小,只有乙醇的帮助,乙醛才能发挥作用。当人大量饮酒时,体内的乙醇和乙醛的浓度都会增加,便加速氧化能量的代谢过程,大脑兴奋性和器官功能暂时有一定增强,促使人的精神格外愉快、活跃和兴奋。
时间一长,人的机体内的这种反应逐渐会变成常规,并且在大脑中形成程序,从而固定下来,这样便产生了一种较强烈的不断补充乙醇和乙醛的需要。假若停止定时饮酒,那种已经建立起来的程序将会中断,这时这个人便会暂时产生一种名为“失调综合征”的疾病,其症状是一种难以形容的难受,烦闷和焦躁不安,以及容易发怒,心不在焉、对周围的人和事呈麻木不仁和漠不关心的态度,心中想的只是酒、酒、酒……
一旦有酒,心中大为高兴,那股眼神是一种痴迷般的欣喜,所以稍有经验的人可以从一个人看到酒的眼神中判断出这个人是否对酒有瘾。喝了酒之后,人体内的乙醇和乙醛又有增加,原来已经形成的那种程序相应得到恢复,机体内的功能又回复到正常状态,那些不正常的症状便消除。
在生理性成瘾的过程中,由于愉悦的一再重复,心理上便产生了对某一特定物质和特定生活方式的期盼,这样就形成心理性成瘾。心理性成瘾是容易受到忽视的成瘾现象。也是一般医学难以解决的问题。为什么有人在戒烟、戒毒后又重蹈覆辙?为什么有人在失恋几十年后再想起仍然会隐隐作痛?主要原因是心理的瘾没有彻底消除,或者说,由于偶然因素当人们在回想起当初的快乐而又引发痛苦。
在生理性成瘾的过程中,由于生理上的这种变化一再重复,心理上对特定物质的期盼和依赖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另有一些成瘾性并不一定有具体的物质进入身体,例如赌博,盗窃,它也同样能激活人的成瘾性。这种现象一度令人感到困惑。
除了以上所说的比较常见的瘾,生活中有一些在常人看来比较奇怪的瘾。比如有一类女性,每天清晨都要花上两个小时来打扮自己,有时会因为一点点不完美而重来,就像一位女士说的:“哪怕遇到火灾或地震,我也不会不化妆就跑出来。”
心理学家认为,这是一种病态心理。她们通常对自己要求过高,潜意识里在不懈地追求完美,但社会或生活中的某些不完美却让她们感到很失望,所以她们就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上。竭力想用自己的完美来弥补社会和生活中的不完美。这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谓的“心理补偿”。
我们还会看到,生活中有的人是工作狂,他们做起事情来就无法停下来,除了必要的休息,几乎从不闲着。这是因为这种人对自己的要求非常苛刻,他们认为完美的外表和地位才能保证他们自爱和获得尊重,为了赢得赞许,就经常强迫自己做出一些行为以满足人们的期望。这种现象被称作“表演上瘾”。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阿瑟·塞尔拉米克利博士提出:“表演上瘾者始终忙着思考接下来要做什么。只有不停地忙碌,他们才会觉得活着有意义。”阿瑟博士认为,表演上瘾者在如下方面存在障碍:耐心倾听别人谈话、让自己放慢节奏、睡眠、时间安排、自我保养(如运动,食疗养生等)。
前面说到的成瘾性,大都是对人有害的例子,其实成瘾还有许多有利的种类。比如发明家,通过精思和智慧而发明了一种产品,从而获得极大的欢快、愉悦和满足,这个人钻研小发明成了瘾,有的人从读书中得到这种欢快、愉悦和满足,于是人们说他“嗜书如命”;还有的人对计算机入了迷在、有的人爱诗歌爱得发狂……这一切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但却是能有益的“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